北宋音乐编年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宋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以“歌舞伎乐”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下启南宋“音乐世俗化”及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形成其在中国音乐史中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北宋音乐断代史整体性研究的关注较少。编年史是中国古老的史学体裁与叙事方式,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构建出一幅纵横交错的历史生态图像。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以编年史的叙事方式与研究视角对北宋音乐断代史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音乐史叙事方式与研究模式,从整体上梳理与阐释北宋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北宋音乐编年史及编后语。在绪论中笔者阐述了编年史作用于北宋音乐史学研究的理论思考,并对北宋音乐编年史的编撰体例进行说明,笔者认为,编年史的历史叙事方式与研究视角作用于21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非仅仅是对于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其真正的理论意义在于对音乐史的叙事与重构。第二部分北宋音乐编年史是本文的主体,按照北宋九帝分为九编,在编撰体例上,笔者借鉴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撰述特点,在编年中加入历史事件、考证与评注,并且对重大音乐事件进行专题编年,以保持音乐事件叙事的完整性与多元性。在编后语中,笔者根据北宋音乐编年史,谈及对北宋音乐及其研究的几点思考。
The Northern Song is a significant stage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It not only carried on the tradition of songs and dances from Han and Tang dynasty, but also opened a new era of narrative and opera music, which blossomed in Ming and Qing China. However, academic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dynastic history of Northern Song music. Chronicle is the oldest and classical tool of constructing narratives in Chinese history. Taking time as longitude and historical events as latitude, chronicle constructs a dynamic image of past realitie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study the dynastic history of Northern Song music in the manner of narrative and perspective of chronicle, looking for a new narrative and study pattern of musical history, in order to sort and expound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Song music as a whole.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introduction, chronicle of Northern Song music and afterword.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deliberation of employing chronicle in study on Northern Song music, and introduces the compiling style of chronicle of Northern Song music.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significance of employing chronicle to study Chinese historical music of21st century is not the listing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sources,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a dynamic view of the historical and musical past. The second section, chronicle of Northern Song music, is the principal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ing of nine volumes corresponding to the nine emperors in Northern Song. Taking biographical history and event-based history for reference, the author combines historical events, textual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into chronicle, and chronicles major musical events by special topic, so as to keep integrality and diversity of narrating musical events. In the afterword the author discusses some consideration of Northern Song music and it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ronicle.
引文
①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黄翔鹏:1)。文中,黄翔鹏先生将中国古代音乐划分为“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
    ②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5、10页。
    ③ 洛秦:《宋代音乐研究的结构问题探讨》,是其在2010年11月2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中的发言,参见杨成秀:《“唐宋音乐史学研讨会”综述》(杨成秀:2)。
    ① Song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by Rulan Chao Pian,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Reprint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kong,2003.
    ① (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载于《十三经注疏》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页。
    ② 同上。
    ① 高承:《事物纪原》,《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② 魏征令孤德芬:《隋书·音乐志下》,中华书局,1973。
    ③ 薛居正:《晋书·高祖三》卷七十七,《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④ 高承:《事物纪原》,《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① 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乐图论·俗部·八音匏之属·义管笙。
    ①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载有陶毂传,陶毂(903~970),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邠县)人。本姓唐,因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陶。历仕后晋、后汉、后周至北宋。著有《清异录》六卷。
    ① 《宋史·列传·二十一》中载有刘温叟传,刘温叟(909-971),字永龄,河南洛阳人。建隆年间,拜御史中丞。
    ① 吴处厚:《青箱杂记》, 《宋元笔记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宋史·列传·一百九十八》载有和岘传,和岘(940-995),字晦仁,开封浚仪人,和凝之子。建隆初,授太常博士。历夔、晋二州通判。太宗时,迁主客郎中,知兖州。
    ①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 司马光:《涑水记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宋太宗(939-997:976-997在位),宋朝第二位皇帝,使用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年号。
    ① 王士稹:《池北偶谈》,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
    ① 黄休复:《茅亭客话》, 《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② 吴处厚:《青箱杂记》,《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
    ① 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乐图论·俗部·八音匏之属·义管笙。
    ① 黄休复:《茅亭客话》,《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① 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
    ① 吴处厚: 《青箱杂记》,《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
    ① 司马光:《涑水记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
    《宋史·乐一》
    ① 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 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①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司马光:《涑水记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刘攽:《贡父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
    ① 周煇:《清波杂志》,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 蔡條:《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黄庭坚撰,(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
    ② 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① 张舜民:《画墁录》,《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①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一
    ② 同上
    ③ 《宋史·乐二》
    ④ 同上
    《续资治通鉴长编长编》卷一百七十五
    ①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2005。
    ①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一,第7991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二。
    ① 查慎行:《苏诗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② 苏轼:《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① 王得臣:《麈史》,《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
    ①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晁说之:《晁氏客语》,《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十,大象出版社,2003。
    ① 周煇:《清波杂志》,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宋会要辑稿·乐五·祭祀乐》中将叶防进言的时间记载为元符二年冬十二月,待考。
    ① 杨湜:《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
    ① 王应麟: 《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② 蔡條:《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孟棨叶申芗:《本事诗本事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② 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
    ① (明)冯琦、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宋史纪事本末》中将此内容归于崇宁元年,笔者以蔡京提举讲议司后举荐魏汉津,故置崇宁元年七月条目中。
    ②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第二十三卷,原注引《通鉴续编》所载。
    ① 《宋会要辑稿·乐五·祭祀乐》中记此事为七月二十八,所撰曲名为《舜韶新曲》,待考。
    ① 吴曾:《能改斋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② 程大昌:《演繁露》,《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① 蔡條:《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 晁端礼:《晁无咎词》,《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词集之属。
    ①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周煇:《清波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① 周煇:《清波杂志》,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 厉鄂:《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载于《十三经注疏》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唐)魏征、令孤德芬:《隋书·音乐志下》,中华书局,1973。
    [3](唐)孟棨、(清)叶申芗:《本事诗本事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
    [5](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11。
    [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7](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8](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9](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宋)刘攽:《贡父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
    [11](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
    [12](宋)薛居正:《晋书·高祖三》卷七十七,《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13](宋)杨湜:《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
    [14](宋)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
    [15](宋)苏轼:《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16](宋)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17](宋)陈肠:《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
    [18](宋)王应麟:《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19](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
    [20](宋)高承:《事物纪原》,《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21](宋)赵希鹄:《洞天清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22](宋)朱长文:《琴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23](宋)潘自牧:《记纂渊海》,《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24](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25](宋)晁端礼:《晁无咎词》,《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词集之属。
    [26](宋)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27](宋)欧阳修:《归田录》,《全宋笔记》第一编之五,大象出版社,2003。
    [28](宋)文莹:《湘山野录》,《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六,大象出版社,2003。
    [29](宋)文莹:《续湘山野录》,《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六,大象出版社,2003。
    [30](宋)文莹:《玉壶清话》,《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六,大象出版社,2003。
    [31](宋)范镇:《东斋记事》,《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六,大象出版社,2003。
    [32](宋)苏轼:《仇池笔记》,《全宋笔记》第一编之九,大象出版社,2003。
    [33](宋)王得臣:《麈史》,《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十,大象出版社,2003。
    [34](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十,大象出版社,2003。
    [35](宋)杨延龄:《杨公笔录》,《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十,大象出版社,2003。
    [36](宋)王钦臣:《王氏谈录》,《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十,大象出版社,2003。
    [37](宋)王得臣:《麈史》,《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十,大象出版社,2003。
    [38](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全宋笔记》第一编之十,大象出版社,2003。
    [39](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40](宋)佚名:《道山清话》,《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41](宋)夷门君玉:《国老谈苑》,《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42](宋)张舜民:《画墁录》,《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43](宋)沈括:《梦溪笔谈》,《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三,大象出版社,2003。
    [44](宋)王巩:《闻见近录》,《全宋笔记》第二编之六,大象出版社,2003。
    [45](宋)彭乘:《墨客挥犀》,《全宋笔记》第三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46](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全宋笔记》第三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
    [47](宋)何薳:《春渚纪闻》,《全宋笔记》第三编之三,大象出版社,2003。
    [48](宋)施德操:《北窗炙裸录》,《全宋笔记》第三编之八,大象出版社,2003。
    [49](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全宋笔记》第三编之九,大象出版社,2003。
    [50](宋)姚宽:《西溪丛语》,《全宋笔记》第四编之三,大象出版社,2003。
    [51](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全宋笔记》第四编之八,大象出版社,2003。
    [52](宋)程大昌:《演繁露》,《全宋笔记》第四编之八、九,大象出版社,2003。
    [53](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4](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5](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6](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7](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8](宋)蔡條:《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9](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0](宋)朱弁:《曲洧旧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1](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2](宋)岳珂:《程史》,《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3](宋)周烽:《清波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4](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2000。
    [65](清)王士稹:《池北偶谈》,《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
    [66](清)查慎行:《苏诗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67](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
    [6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
    [69](清)厉鄂:《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4)。
    [2]杨成秀:“唐宋音乐史学研讨综述”,《音乐艺术》,2011(2)。
    [3]陈文新:《编年史:“狐狸”与“刺猬”如何共处?》,《中国文学编年史研究》,中华书局,2009。
    [4]洛秦:“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
    [5]洛秦:“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
    [6]郑长铃:《陈肠及其乐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
    [7]苗建华:“陈旸《乐书》成书年代考”,《音乐研究》,1992(3)。
    [8]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1。
    [9]曾美月:《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9。
    [10]Pian R C. Song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12]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13]赵为民:“试论蜀地音乐对宋初教坊乐之影响”,《音乐研究》,1992(1)。
    [14]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
    [15]亢巧霞:《初唐骈散文编年史》(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
    [16]林宜青:《盛唐文编年》(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
    [17]刘心:《中唐文编年》(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
    [18]杨娟娟:《晚唐文编年》(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
    [19]赵逵夫:《先秦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10。
    [20]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
    [21]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2]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研究》,中华书局,2009。
    [23]方维规:“编年史刍议——简论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体例创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6)。
    [24]陈新:“论20世纪西方历史叙述研究的两个阶段”,《史学理论研究》,1999(2)。
    [25]Holscher L. The new annalistic:A sketch of a theory of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1997, 36(3).
    [26]赫尔舍尔L.、陈新:“新编年史:一种史学理论的纲要”,《世界哲学》,2003(4)。
    [27]黄旭东、汪朴:《萧友梅编年记事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8]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9]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0]王汉民、刘奇玉:《清代戏曲史编年》,巴蜀书社,2008。
    [31]孙继南:“李叔同——弘一大师音乐行止暨研究史料编年(1884—2010)”,《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1)。
    [32]吕金藻、韩月芳:“中国20世纪上半叶音乐活动编年纪实”,《艺圃》,1992
    [33]吴新雷、俞为民、顾聆森:《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4]Landon H C R. Haydn:Chronicle and Works. Thames and Hudson,1977.
    [35]Kendall A. The chronicle of classical music:An intimate diary of the lives and music of the great composers. Thames and Hudson,1994.
    [36]Goldberg I, Gershwin G. Tin pan alley:A chronicle of the American popular music racket. Kessinger Publishing,2005.
    [37]陈秉才、高德:《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人民出版社,1987。
    [38]梁启超:《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9]姜锡东、史泠歌:“北宋大朝会考论——兼论“宋承前代””,《河北学刊》,2011(5)。
    [40]张劲:《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4。
    [41]彭恒礼:“狂欢的元宵——宋代元宵节的文化研究”,《洛阳大学学报》,2006(9)。
    [42]彭恒礼:“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展演及其隐喻——以宋代元宵节为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3]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音乐研究》,2001(2)。
    [44]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
    [46]胡劲茵:“追古制而复雅正:宋初乐制因革考论”,《学术研究》,2011(7)。
    [47]久保和田男:“五代宋初的洛阳和国都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3)。
    [48]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9]刘天文:“柳永年谱稿(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50]洪本健:《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1]严杰:《欧阳修年谱》,南京出版社,1993。
    [5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53]郑锦杨:“朱长文《琴史》初探(下)”,《交响》,1993(3)。
    [54]郑锦扬:“朱长文《琴史》初探(上)”,《交响》,1993(2)。
    [55]张世宏:“东坡教坊词与宋代宫廷演剧考论”,《广东社会科学》,2001(2)。
    [56]德娴:“金山妙高台忆往”,《金山》,2008(2)。
    [57]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2005。
    [58]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59]张春义:“刘昺及《大晟乐书》辑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1]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
    [6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5。
    [6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
    [64]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65]钱若水、燕永成:《宋太宗实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66]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5。
    [67]邓之诚注解:《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68]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9]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0]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1]万国鼎、万斯年、陈梦家:《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2011。
    [72]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
    [73]唐圭璋:《宋词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4]李裕民:《宋人生卒行年考》,中华书局,2010。
    [75]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76]金千秋:《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77]修林海:《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78]久保和田男:《宋代开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9]平田茂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0]修君、鉴今:《中国乐妓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81]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孟钟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一九四九年音乐书谱全目》,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83]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4]黄翔鹏:《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
    [85]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86]吉联抗:《辽金元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87]吉联抗:《宋明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88]蓝玉崧著,吴大明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89]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90]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91]王云海:《宋会要辑稿考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2]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3]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94]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文艺理论组:《<梦溪笔谈>音乐部分注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95]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音乐书目》,音乐出版社,1961。
    [96]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