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音乐思想与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鉴于音乐与文学古已有之的密切联系,唐代的音乐和文学并非作为两个孤立发展的个体存在,而是互有影响。初、盛唐阶段既是唐代历史的上升期,又时处中古时代,因此从时间的链条来看,此时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承前启后性,统治者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推行的音乐政策、宣传的音乐思想不仅是促进此时音乐繁荣的决定性因素,也对唐代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五胡乱华、隋唐易代带来的古谱散佚、新声迭起的复杂音乐环境,唐初统治者以开阔的胸襟气度包容多种音乐元素发展,为大唐音乐吸纳多种音乐元素而达辉煌局面奠定了开明的思想基调。由于“安史之乱”以前的唐代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流,在社会稳定的大背景下,统治者对于音乐的态度呈现出以唐初统治者的开明音乐思想为基础,根据历史阶段的不同逐步吸纳多种音乐元素入宫廷的现象。那么,以时间发展为序对初、盛唐宫廷音乐的发展进行梳理应是厘清不同音乐思想影响下各部类音乐发展状况、勾勒初、盛唐音乐繁荣曲线的有力手段。本文即立足于此,以礼乐、燕乐及宗教性音乐为分类,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统治者对音乐的态度,描绘多种音乐元素在各部类音乐中的发展状况,从而勾勒初唐到盛唐实现多品类音乐和谐共生的历史过程。而毫无疑问,音乐思想的演变是推进这一历史进程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促使初、盛唐音乐实现了多品类音乐的和谐共生,还使与音乐相关的文学在多种音乐元素由并立到融合的发展演进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是故,描绘初、盛唐音乐的发展状况也就是以音乐思想为纽带研究此时音乐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第一章以初、盛唐时期礼乐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此时礼乐制度、礼乐活动的研究,分析出初、盛唐时期礼乐中“乐”之所指,并对代表其主体的“雅乐”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概念上的明晰。由于时处六朝之后,此时从宫廷内部形成了以古音雅曲涤荡侈靡风气的思想。随着礼乐活动的增多,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希求得遇明主而以仁德治天下逐渐成为从贞观到玄宗时期礼乐精神的核心内容。这种情况的形成是与皇权对雅音的推崇、对礼乐的掌控密不可分的。基于此,本章以高祖太宗时期、高宗至睿宗朝以及玄宗时期为时间分界点,对初、盛唐时皇权与雅音的发展状况予以研究,发现太宗朝的雅风推崇是对后来礼乐精神的高涨与雅正文风形成、发展的思想奠基。高宗朝承袭此一发展而在武后女皇政权的影响下呈现逆转,中宗、睿宗朝虽有雅的复归却由于时间短暂呈现发展薄弱的局面。初、盛唐时期礼乐精神的高涨及雅音推崇的高潮阶段是在玄宗开元之时,而于天宝政治危机的来临趋于式微。
     第二章以初、盛唐时期燕乐思想与文学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祖太宗时期、高宗到睿宗时期、玄宗时期的燕乐发展进行分期研究,发现燕乐在初、盛唐的历史行进中是以功能为核心特质且存在一个概念逐渐扩大化的过程。燕乐的具体内涵之所以成为后来学者多所争论的热点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此。随着典仪化特征的式微和娱乐性能的增强,在燕乐尝试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也在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胡乐、俗乐元素的介入、清乐发展空间的变更乃至法曲的兴起都为燕乐的最后定型乃至与之相关的文学在声律、风格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而玄宗时期日渐开放的政治空气和开明的音乐思想以及大胆的音乐创作尝试是促使燕乐完成定型的决定性因素。
     唐代政治开放,实行思想上的兼容并包,一个典型的例子即是推行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并立,这为唐代音乐融入宗教性音乐元素与方外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策保障。第三章即从初、盛唐时期宗教性音乐发展状况出发,以此时的音乐思想为纽带研究宗教性音乐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而所谓的宗教性音乐即指包含了宗教活动的音乐与具有宗教色彩的文人性音乐两部分内容的音乐。本章认为,无论佛家音乐还是道家音乐,都以触发宗教情感产生的媒介作用为影响文学创作的诱因,在这一情感触发的作用下,文人创作因禅心仙音的介入而融进了佛的理趣和道的色彩,发生了内容到创作情感以及风格的转变。琴乐与琴乐文学创作是对这一现象的有力阐释和说明。
     第四章从审美角度出发,以“和”的思想对初、盛唐时音乐发展予以总结概括。发现初、盛唐时期的音乐之所以朝向繁荣稳健的局面发展,实现多种音乐元素的日渐融合与多品类音乐的和谐发展实与此时统治阶层推行的以“和”为美的音乐审美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思想以儒家礼乐思想和唐初统治者奠定的开明音乐观念为心理基础,通过协调不同时期的音乐矛盾逐渐形成了音乐内部音声相和、外部乐种和谐发展的局面,平衡了音声、情感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初、盛唐时期音乐发展实现虽集中于宫廷却因适度融合胡乐、民乐等元素而繁盛发展的情势,带动了文学朝向题材扩大化、艺术形式多样化、创作风格多样化方向的迈进。玄宗盛唐时期是音乐繁荣、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由于统治者开元年间以“和”的思想为平衡各类音乐矛盾的手段,此时的音乐朝向日益蓬勃的局面发展。但由于日益荒疏国政而沉迷女乐,玄宗朝逐渐由开元盛世转向了天宝危机,在统治者将胡乐等元素过度引入宫廷音乐而推行胡乐汉化、实现胡乐与华乐完全融合的过程中,“安史之乱”砰然打开了宫廷的大门,使宫廷乐从此与民间乐融合,“华夷之辨”成为此后朝堂上下多所常见的争论热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情况的产生固然使中晚唐时期出现了雅乐不再,古音难闻的局面,却促进了唐代音乐的大融合,使与音乐相关的文学形式朝向俚俗化发展,使倚声填词日趋普遍,催生了词、曲等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兴盛。
In view of the close ties of music and literature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 music and literature could not view as two isolated individual in Tang Dynasty, but influence each other. Early Tang stage is a ris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at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time chain point of 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has inheritance. The ruler's musical thought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is not only the decisive factor to promote the music prosperity,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r Tang Dynasty music. The early Tang dynasty rulers facing complex musical environment open the breadth of mind to attract a variety of musical elements that laid a liberal ideological tone for the music. Tang music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stability, the attitude of the music of the ruler shows enlightened musical thought-based, depending on the phenomenon which gradually absorb more kinds of musical elements o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So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Tang court music is a powerful mean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t musical ide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stries class music development and to outline early Tang Dynasty Music and prosperity curve. This paper, based on classing the ritual, Yan music and religious music, by analyzing the attitude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rulers to the music, dep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musical elements in the ministries kind of music, which outlines the early Tang Tang harmony historical process of multi-category Music.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evolution of musical thought is a crucial factor to promote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It promotes the early Tang Dynasty music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ulti-category Music and the music-related literature in a variety of musical elements side by side by a corresponding chang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gence. Therefore, to depict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music i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music liter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first chapter the ritual system mainly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ritual music" and from the narrow and broad to clear the concept of "elegant music",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ritual culture research background. After the Six Dynasties, the ancient sound Ya song cleanse text extravagance cultur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itual activities, from Taizong to Xuanzong Dynasty, the main ritual spirit shrouded the world as the core content. The formation of this case is inseparable with respected imperial power to the sound and the control of the ritual music. Based on this, this chapter divided the period into three stages:Gaozu to Taizong, Gaozong to Ruizong and the Xuanzong period. And by studying rights and music development in early Tang, find that Taizong respecting "ritual music" is the foundation of elegant writing style prosperity. Gaozong inherited this development, but under the Wu Empress regime's influence presented reversal. In Zhongzong and Ruizong period, the reversion of elegant style arised, but it is showing weak situation. The climax stage of ritual music respected in Kaiyuan reign Early Tang Dynasty, at the advent of the the Tempo political crisis tends to decline.
     Chapter II mak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Yan music thought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studying Yan music development from Period of GaoZu to Taizong to the Emperor Gaozong to Ruizong period, found that Yan music in the early the Tang history make a function a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is a concept of gradual enlargement proces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s of Yan music have been later scholars' hotly debated is here.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ri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ments of the 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diversification of Yan music,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content and many other aspects changed. Hu music, folk music elements are involved, Ching music development changes and even the rise of the Act song for Conviviality final shape and even impact associated literature in the rhythm, style and other aspects. The Xuanzong reign period has more open political atmosphere and enlightened musical ideas and bold music creation attempt is a decisive factor procure Yan music to complete the stereotypes.
     A typical example of political openness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which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music with the religious musical elements and the parties themselves thinking. Chapter thre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music in early Tang Dynast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music and literature. The so-called religious music refers to the the two parts of music:the user-friendly music and music with religious overtones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The chapter argues that, regardless of the Buddhist music or Taoist music, to trigger religious sentiments of the role of the media impact literature incentives, in this emotional trigger, the literati creation of sound intervention of the Spirit of Zen cents melt into the Buddha principle and interest and the color of the Taoism, content creation emotion and style changes. Piano music and piano music literature are powerful interpret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is phenomenon.
     Chapter four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He" the idea of the early Tang musical development to be summed. The reason why the music of the Tang Dynasty toward prosperity and steady the situation, is to achieve a variety of musical elements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real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He" music aesthetic ideology in closely relevance. This idea the Confucian ritual ideological and Early rulers laid enlightened musical ideas psychological basis,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music 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music sound phase and the the external musical genr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balance the sound of the tone, emotion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mus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focus on the court because of moderate fusion Hu music, folk music and other elements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led to the literature toward the theme of the expansion, diversification of forms of art, creative style diversification direction forward. Reig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music prosperity of literary creation during the peak period, rulers open the first year for the balance of all kinds of music contradictions "He" thoughts means, at this time, the music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oming situation. The. addicted female music, growing out of practic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reign towards the gradual shift from the Kaiyuan toTempo crisis, Hu music and other elements in the rulers over the introduction of court music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 music changing into Han music, Hu music and Hua music fully integrated process,"An Shi Rebellion" pop open the door of the court, the court music and folk music from the fusion,"Hua Yi's debate"thereafter up and down many common debate hot. But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the generation of this situation is certainly the late Tang Dynasty no longer the ancient sound unpleasant situation, but to promote the fusion of the Tang Dynasty music, music-related literary form toward the vulgar development, lyrics are increasingly common, gave birth and flourishing of words, music and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引文
1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36.
    2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9-页1534。
    1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郊庙歌辞》,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1。
    2同上。
    1刘昫,《旧唐书·卷二一·志第一·礼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17。
    2杜佑,《通典·礼典》,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1119。
    3刘昫,《旧唐书·卷二一·志第一·礼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16。
    4刘昫,《旧唐书·卷二一·志第一·礼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18。
    1刘昫,《旧唐书·卷二一·志第一·礼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18。
    2杜佑,《通典·礼一》,卷四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1119。
    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491。
    1 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2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420。
    1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2魏征等,《隋书·卷二·帝纪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38。
    3同上。
    4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7。
    5刘昫,《旧唐书·卷二八·志第——·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5。
    6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阳货》,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2524。
    7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卫灵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2516。
    1项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魏征等,《隋书·卷一三·志第八·音乐志上》,北京:中华书局,页304。
    3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北京:中华书局,页464。
    4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六·礼乐志六》,北京:中华书局,页386。
    1刘昫,《旧唐书·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50。
    2《琴曲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352。
    3魏征等,《隋书·音乐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285。
    4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召公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2019。
    5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3。
    6王溥,《唐会要·诸乐》,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17。
    7杜佑,《通典·乐六》,卷一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716。
    1刘昫,《旧唐书·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62。
    2王溥,《唐会要·清乐》,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12。
    3董诰,《全唐文·云韶乐赋》,卷三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3373。
    4刘昫,《旧唐书·王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404。
    5刘晌,《旧唐书·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6。
    1杜佑,《通典·乐二》,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706。
    1魏征,《隋书·卷十三·志第八·音乐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292。
    2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八》,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1360。
    3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8。
    1[日]岸边成雄著,梁再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下册)》,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页663。
    2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130。
    3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十八》,卷一四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南阳公集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07。
    3刘昫,《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5。
    4刘晌,《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1。
    1 刘昫,《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1。
    2 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8。
    3 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60。
    4 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60。
    1刘晌,《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3。
    1刘昫,《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1。
    2杜佑,《通典》,卷一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172。
    1吴兢,《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222。
    1王溥,《唐会要》,卷六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1327。
    1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3873。
    1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81。
    2刘昫,《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6。
    1刘昫,《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60。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0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用<庆善曲>、<破阵乐>诏》,卷八一,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420。
    4刘昫,《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60.
    5王溥,《唐会要·雅乐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698。
    1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50。
    1刘昫,《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98。
    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亲享明堂制》,卷七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山版社,1992年,页372.
    3刘昫,《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63。
    4宋敏求,《唐大诏令集·颁明堂制度诏》,卷七十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372。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6562。
    6刘昫,《旧唐书·志第二·礼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64。
    1 孙晓晖,《两唐书乐志研究》,扬州大学2001年博士毕业论文。
    2 刘昫,《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50。
    1刘晌,《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61。
    2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7。
    3刘昫,《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19。
    1董诰,《全唐文·高宗二·举行封禅所司集岳下诏》,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46。
    2王若钦,《册府元龟·帝王部·封禅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393。
    1杜佑,《通典·选举三》,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26。
    2刘昫,《旧唐书·文苑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982。
    1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29---页35-页55。
    2欧阳修等,《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3479。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6485。
    1陈子昂《谏刑书》收录于《陈伯玉文集》卷九,四部丛刊本.
    1令狐楚、殷瑶等,《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序》,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页37。
    2刘昫,《旧唐书·卷九·本纪第九·玄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36。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禁断酺大费敕》,卷一百八,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515。
    2刘昫,《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中·贾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028。
    3帛书《五行》经十八。
    4董诰,《全唐文·上东宫启》,卷二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282。
    1司马光,《资治通鉴·开元二年》,卷二百一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6695。
    2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243。
    3马端临,《文献通考·俗部乐》,卷一百四十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4王应麟《玉海》,卷一二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5王溥,《唐会要·雅乐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01。
    1刘晌,《旧唐书·卷二九·志第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62。
    2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8。
    3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1 彭定求,《全唐诗·唐享太庙乐章十六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 刘昫,《旧唐书·卷八·纪第八·玄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66。
    3 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10。
    4 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4-页1045。
    5 杜佑,《通典》,卷一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607。
    1王若钦,《册府元龟》,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847。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张说中书令制》,卷四十四,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196。
    2刘昫,《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3049。
    3令狐楚、殷璠,《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页37。
    1司马光,《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四年》,卷二百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6820。
    2司马光,《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卷二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6909。
    1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卷五,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页232。
    2杜佑,《通典·乐六》,卷第一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716.
    3刘昫,《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6。
    1刘崇德,《燕乐新说》,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页83。
    2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燕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689。
    3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春官·宗伯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752。
    4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燕礼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020。
    1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182。
    2杜佑,《通典》,卷一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749。
    1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1102。
    2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1138。
    3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1135。
    1葛晓音,《盛唐清乐的盛衰和古乐府诗的兴盛》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4):212。
    2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639。
    3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377。
    4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311。
    1 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753。
    2 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885。
    3 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版,页1262。
    1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72。
    2王应麟,《玉海》,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6247。
    2刘昫,《旧唐书·东夷传·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319。
    3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十三》,卷一百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4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十三》,卷一百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魏征,《隋书·志第一·音乐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349。
    1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页18。
    2王应麟,《玉海·引实录》,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3同上。
    4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1。
    5王应麟,《玉海·引实录》,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6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一四四上·突厥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34。
    7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2。
    8王应麟,《玉海·引实录》,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9同上。
    10同上。
    11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九·丘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325。
    12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一四七·南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3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1。
    14同上。
    15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第二》,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6王应麟,《玉海·引实录》,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7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1。
    18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第二》,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9《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四部丛刊本。
    20《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1王应麟,《玉海·引实录》,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22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1。
    23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七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907。
    24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1。
    25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七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908。
    26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2。
    1同上。
    2同上。
    3王应麟,《玉海·引实录》,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4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一四二上·回鹘传》,卷二一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1。
    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6245。
    7王若钦,《册府元龟》,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925。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6200。
    9王应麟,《玉海·引实录》,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660。
    11周期政,《唐代乐舞歌辞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张开,《初唐乐府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57。
    1郭茂倩,《乐府诗集》,第56卷,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815。
    2郭茂倩,《乐府诗集》,第56卷,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815。
    3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1。
    1刘肃,《大唐新语·文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页123。
    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420。
    3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8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557。
    4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8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555。
    1(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广西人民出版,1987年,页33。,
    2明,徐用吾辑,《精选唐诗分类评释绳尺》卷六,万历二十五年刻本。
    1董诰,《全唐文》,卷一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591。
    1 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01。
    2 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01。
    3 杜佑,《通典》,卷一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679。
    4 魏征等,《隋书·志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359。
    1魏征等,《隋书·志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285。
    2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二六·恒山王承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648。
    1郑樵,《通志·乐略》,卷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625.
    2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页167。
    3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页89.
    4魏征等,《隋书·音乐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381.
    1任半塘,《唐声诗(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598。
    1刘昫,《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2。
    2王应麟,《玉海》,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3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一四O上·袁朗传附弟利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985。
    4刘昫,《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6。
    5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8。
    6王应麟,《玉海》,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7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9。
    8王应麟,《玉海》,卷10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9彭定求等,、《全唐诗·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页729。
    10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8。
    11王若钦,《册府元龟》,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1。
    12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刘昫,《旧唐书·列传一四一·方伎传·僧玄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09。
    14《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董诰,《全唐文·观舞赋》,卷一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592.
    2崔令钦撰,《教坊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页7。
    1刘昫,《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6。
    2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701。
    1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716-页3717。
    2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七·中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51。
    3刘肃,《大唐新语》卷八,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290。
    4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七·中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49。
    5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七·中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48.
    1刘昫,《旧唐书·列传第四○·李怀远附子景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920。
    2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页122。
    1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页159。
    2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21。
    3 崔令钦,《教坊记(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页9。
    4 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27。
    1沈约,《宋书·志第一一·乐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页603。
    2杜佑《通典·乐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679。
    3王若钦,《册府元龟》,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449。
    1董诰,《全唐文·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卷三百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3940。
    2董诰,《全唐文·送李十五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841。
    3计有功撰,王仲铺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19。
    4陈金霞,《中宗时期修文馆学士群诗歌创作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36。
    1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页220。
    2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716-页3717。
    3《诗学指南·诗格》,卷三,乾隆敦本堂本。
    1遍照金刚著,周维德点校,《文镜秘府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页98。
    2陈应行编,《吟窗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页251。
    3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页58。
    1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1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1年。
    2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外纪门一·答问类三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页839。
    3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律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1553。
    4董诰,《全唐文·乐府杂诗序》,卷一百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693.
    5欧阳修等,《新唐书·文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751。
    1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176.
    2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445.
    3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页146。
    1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1308。
    2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23.
    3刘昫,《旧唐书·本纪九·玄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29。
    1 刘昫,《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15。
    1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一六·穆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89.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106。
    3胡应麟,《诗薮·内编·近体下·绝句》,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页112.
    1胡应麟,《诗薮·内编·近体下·绝句》,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页114。
    2王夫之等,《清诗话·说诗啐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542。
    3王夫之等,《清诗话·说诗啐语·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542。
    1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6.
    1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载于《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1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27。
    1郭绍虞、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石洲诗话·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1367。
    2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57。
    1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6。
    2《羯鼓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32。
    3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57。
    1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6。
    2欧阳修等,《新唐书·西域传下·识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6255。
    1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6。
    2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18。
    3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21。
    1 刘崇德,《燕乐新说》,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页61。
    2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刘昫,《旧唐书·安禄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368。
    1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页49。
    2刘昫,《旧唐书·志第二三·职官二》,卷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三八·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243.
    4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670。
    5《宋史·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3347。
    1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5。
    2陈旸,《乐书》,卷一八八,《四库全书》本。
    3刘崇德,《燕乐新说》,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页25。
    1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页181。
    2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716--页3717。
    1郭绍虞、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2021。
    2王夫之,《清诗话·贞一斋诗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919。
    3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一四○中·文苑传中·贺知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034。
    1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1133。
    2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7。
    1刘崇德,《燕乐新说》,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页83。
    1董诰,《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1,“高祖皇帝”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0373。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587。
    2王溥,《唐会要·议释教下》,卷四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987。
    3董诰,《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1,“太宗皇帝”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0376。
    4王溥,《唐会要·议释教下》,卷四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987。
    5董诰,《全唐文·太宗皇帝》,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29。
    6董诰,《全唐文·太宗皇帝》,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66。
    7王若钦,《册府元龟·帝王部·崇释氏一》,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574。
    1 刘昫,《旧唐书·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69、页73。
    2 董诰,《全唐文·高宗皇帝》,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64。
    3 刘昫,《旧唐书·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9-页90。
    4 董诰,《全唐文·高宗皇帝》,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62。
    5 王洪军,《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页152-页153.
    1刘昫,《旧唐书·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90。
    2刘昫,《旧唐书·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99。
    3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21。
    4刘昫,《旧唐书·潘师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26。
    1董诰,《全唐文·释教在道法之上制》,卷九十五,“高宗武皇后”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981。
    2刘昫,《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21。
    3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21。
    4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001。
    1刘昫,《旧唐书·姚崇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3028。
    2欧阳修等,《新唐书·韦思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231。
    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明皇令肃宗即位诏》,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117。
    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天宝元年南郊制》,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343。
    4董诰,《全唐文》卷二十六“元宗皇帝”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304。
    5王若钦,《册府元龟·帝王部·崇释氏一》,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575。
    1王若钦,《册府元龟·帝王部·崇释氏一》,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574。
    2赞宁,《宋高僧传·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8一页9。
    3王若钦,《册府元龟·帝王部·尚黄老一》,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589。
    4刘昫,《旧唐书·玄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97。
    5刘昫,《旧唐书·礼仪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925。
    6董诰,《全唐文·加天地大宝尊号大救文·元帝皇帝》,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432。
    7王溥,《唐会要·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1013。
    1王永平,《论唐代道教的发展规模》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刘昫,《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27。
    3刘昫,《旧唐书·隐逸传·吴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29。
    4刘昫,《旧唐书·卢鸿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20。
    5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成公十三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921。
    1董诰,《全唐文》,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323。
    2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九·玄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15。
    3刘昫,《旧唐书·志第一·礼仪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845。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383。
    2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156。
    3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141。
    4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祀圜丘乐章>题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65.
    1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590。
    2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尚书礼部》,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页125。
    1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一二·礼乐志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75。
    2王若钦,《册府元龟》,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590。
    3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01。
    1 刘昫,《旧唐书·儒学下·郭山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970。
    1崔令钦 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97。
    2转引自: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四册)》,知识出版社,1994年,页61。
    1蒲亨强,《道乐通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页173。
    1《正统道藏》第11册《要修科仪戒律》卷8引《太真科》。
    2《正统道藏》第11册。
    1《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513。
    2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3,页621。
    1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339。
    2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9。
    3同上。
    4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10。
    1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10。
    2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8。
    3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12。
    4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11。
    5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22。
    6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23。
    1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页507。
    2《佛藏要籍选刊·大智度论》(第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1994年,页306。
    3《佛藏要籍选刊(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306。
    4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载于《大正藏》卷五十,页706.
    5王溥,《唐会要》,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25。
    1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16。
    2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16。
    3李申,《隋唐三教哲学》,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页188。
    4李申,《隋唐三教哲学》,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页190。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124.
    2《道藏·南华真经·天道》(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李申,《隋唐三教哲学》,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页96。
    4玄觉撰,《禅宗永嘉集》,载于《大正藏》,第48卷,页394。
    5《道藏·坐忘论·泰定六》(第2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898。
    1《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页162。
    2参见拙文,《唐代琴意象中的古琴审美》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道藏·南华真经注疏》(第1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607。
    2成玄英,《老子注》见于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台湾艺文书馆,1965年,页28。
    1白居易,《船夜援琴》。
    2杜牧,《同赵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
    3王维,《东谿玩月》。
    4王维,《酬张少府》。
    5白居易,《好听琴》。
    6吴筠,《游仙二十四首》。
    7杨巨源,《僧院听琴》。
    1吴筠,《苦春霖作寄友》。
    2吴筠,《览古十四首》。
    3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634一页636。
    4杜甫,《饮中八仙歌》。
    5李中,《听郑羽人弹琴》。
    1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1《尚书·虞夏书·尧典》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30。
    2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荣辱》,中华书局1988年,页68。
    3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儒效》,中华书局1988年,页114。
    4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1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乐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8。
    2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聘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36。
    1刘安,《淮南子》,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页5。
    2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3孙星衍辑(校补),《琴操》,光绪乙酉年(1885)吴县朱氏槐庐家塾平津馆丛书卷上,页1。
    4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491。
    5魏征,《隋书·志第八·音乐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285。
    6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祀襄丘乐章·太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58。
    1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34。
    2刘昫,《旧唐书·张文瓘传附张文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817。
    1 吴兢,《贞观政要·仁义第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149。
    1吴兢,《贞观政要·仁义第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149。
    1刘昫,《旧唐书·音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1。
    2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1。
    3顾学颉 校点,《白居易集·策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页1364。
    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页42。
    2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乐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36。
    3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泰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2486.
    4宋素凤、翁桂堂译,(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24。
    5宋素凤、翁桂堂译,(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14。
    1朱熹,《朱子语类·历代类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王制》,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332。
    3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845。
    4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44。
    1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齐物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44。
    2王昆吾、何剑平编著,《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页21。
    3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872。
    1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十三》,卷一百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6247。
    3魏征等,《隋书·志第八·音乐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287。
    4刘昫,《旧唐书·马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615。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128。
    2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587。
    3刘昫,《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1。
    1刘昫,《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80。
    2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34。
    3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苟子·修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26。
    1刘昫,《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1。
    2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94。
    3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94.
    1 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64。
    2 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59。
    3 董诰,《全唐文·对蜀父老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696。
    1郭茂倩,《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752。
    2刘昫,《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6。
    3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8。
    4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1刘昫,《旧唐书·萧德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952。
    2刘昫,《旧唐书·音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5。
    3郭茂倩,《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815。
    1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639。
    2刘文典,冯逸,乔华,《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657。
    3许维,梁运华,《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469。
    4《宋文选·秋声赋(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页69。
    5曹植,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页491。
    6曹植,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页34。
    7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页93。
    8王先谦,钟哲,《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64。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页75。
    2葛晓音,《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4):212。
    3欧阳修等,《新唐书·尉迟敬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1。
    1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61。
    2钱钟书,《管锥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页393。
    1魏征等,《隋书·志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344。
    2脱脱.《辽史·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页885。
    3刘昫,《旧唐书·志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0。
    4刘昫,《旧唐书·列传第三五·张文瓘传附从弟文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817。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6。
    1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295。
    2董诰,《全唐文》,卷二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2256。
    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517。
    1 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207。
    2 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1045。
    3 刘昫,《旧唐书·潘师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126。
    1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页63。
    1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27。
    2王夫之等,《清诗话·说诗啐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页542。
    3郭绍虞、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石洲诗话·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1367。
    4胡应麟,《诗薮·内编·近体下·绝句》,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页112。
    1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页162、页173。
    1董诰,《全唐文·无声乐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4590。
    2陈鼓应《老子·第四十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223。
    1杜佑,《通典·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607。
    1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1527。
    2魏征,《隋书·志第一○·音乐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页349。
    3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122。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禁断大酺广费敕》,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页515。
    2刘昫,《旧唐书·文苑中·贾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028。
    3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27。
    1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727。
    1刘崇德,《燕乐新说》,合肥:黄山书社,2011年,页83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二百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7783。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二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7833。
    3 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一六·穆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485。
    01、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02、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03、魏征,长孙无忌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04、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05、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06、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07、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08、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09、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郑樵:《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14、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令狐楚等:《唐人选唐诗》,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16、崔令钦:《教坊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
    17、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18、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
    19、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版。
    20、刘餗:《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21、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23、王若钦:《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24、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5、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26、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27、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28、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9、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0、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1、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3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版。
    33、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4、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35、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36、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37、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3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9、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1、胡适:《白话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2、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44、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45、朱自清:《中国歌谣》,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46、欧阳予倩:《唐代舞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47、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48、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9、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0、王运熙:《乐府诗论丛》,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1、查阜西:《存见古琴曲谱辑览》,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52、查阜西:《查阜西琴学文萃》,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53、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中华书局,1962年版。
    54、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55、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6、常任侠:《中国舞蹈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57、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58、卫文选:《中国历代官制简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9、任半塘:《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60、任半塘:《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
    61、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2、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3、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4、许健:《琴史初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6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6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8、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6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1、龙榆生:《词学十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2、吉联抗:《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73、李希泌:《<唐大诏令>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4、丘琼荪:《历代乐志律志校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75、丘琼荪:《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6、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77、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8、罗小平:《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79、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0、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81、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82、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83、傅旋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
    84、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85、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6、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
    87、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
    88、王小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89、王昆吾、何剑平:《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巴蜀书社,2002年版。
    90、王小盾:《隋唐音乐及其周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91、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92、吴湘洲:《唐代的歌诗与诗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3、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4、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95、龙建国:《中国古代雅文化与俗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6、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7、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三联书店,2001年版。
    98、(台)张援:《中国古代的乐舞》,文津出版社,2001年版。
    99、(台)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1、李美燕:《琴道与美学》,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03、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蒲亨强:《道乐通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06、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7、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08、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9、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0、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三联书店,2004年版。
    111、周武彦:《中国古代音乐考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2、史仲文:《中国艺术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3、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14、王明居:《唐代美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6、赵为民:《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7、关也维:《唐代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119、吴相洲:《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0、田彩仙:《汉魏六朝文学与乐舞关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21、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2、翁礼明:《礼乐文化与诗学话语》,巴蜀书社,2007年版。
    123、王耘:《唐代美学范畴》,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12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125、李申:《隋唐三教哲学》,巴蜀书社,2007年版。
    126、郑祖襄:《华夏旧乐新探》,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27、田晓膺:《隋唐五代道教诗歌的审美管窥》,巴蜀书社,2008年版。
    128、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129、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30、王耘:《隋唐佛教各宗与美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131、李健正:《长安古乐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2、李健正:《大唐长安音乐风情》,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3、郑茂平:《音乐审美的心理时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4、赵小华:《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135、刘崇德:《燕乐新说(修订本)》,黄山书社,2011年版。
    136、木斋:《曲词发生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137、《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38、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音乐书目》,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13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中国音乐书谱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14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1、(日)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42、(日)岸边成雄著,梁再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版。
    14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44、(波兰)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45、(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6、(法)贾克·阿达利,宋素凤、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7、(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2007年版。
    01、潘怀素:《隋唐燕乐的成立、递变和流传》,《人民音乐》,1954年第1期。
    02、丘琼荪:《汉大曲管窥载》,《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第一辑。
    03、阴法鲁:《唐代的音乐与曲子词(上、下)》,《词刊》1982年第2、3期。
    04、陈仲奇:《总括历代乐府歌词的名著<乐府诗集>》,《文史知识》1983年二期。
    05、周圣伟:《从诗与乐的相互关系看词体的起源与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06、叶栋:《唐传筝曲和唐声诗曲解译——兼论唐乐中的节奏节拍》,《民族音乐》,1986年。
    07、饶宗颐:《“法曲子”论》,《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一辑。
    08、王小盾:《唐大曲及其基本结构类型》,《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2期。
    09、王小盾:《唐代的道曲和道调》,《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
    10、郑宝华:《唐代音乐中和的审美观念意蕴》,《中国音乐》,1994年第2期。
    11、葛晓音:《初盛唐清乐的从属关系质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12、葛晓音:《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13、田青:《禅与中国音乐(上)》,《中国音乐学(季刊)》,1998年第4期。
    14、王小盾、陈应时:《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5、王小盾:《关于音乐考古学和音乐文化地理研究的结合》,《黄钟》,2001年第1期。
    16、钱志熙:《音乐史上的雅俗之变与汉代的乐府艺术》,《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7、吴相洲:《略谈唐代旧题乐府的入乐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18、肖英群:《论佛教、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0月31卷第5期。
    19、尚丽新:《道教音乐与唐五代词》,《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
    20、曾美月:《唐代“十部乐”功能的再度审视》,《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1、张平:《山西绛州鼓乐初探》,《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2、李石根:《唐代音乐文化的两大体系》,《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22卷第4期。
    23、田青:《佛教音乐漫谈》,《文化》,2004年第1期。
    24、柏红秀:《略论中唐音乐之新变》,《艺术百家》,2005第6期。
    25、木斋:《论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月26卷第1期。
    26、王鲲:《“胡乐”的涌入与隋唐音乐的发展》,《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10月第28卷第5期。
    27、卢一飞:《清乐源流述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8卷第5期。
    28、李杏丽:《唐音乐文化影响下的中晚唐传奇》,《河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5卷3期。
    29、陈四海:《唐太宗论乐中的音乐思想——兼论他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政策》,《中 国音乐学》,2006年第4期。
    30、赵青:《胡乐在隋唐燕乐中的地位及影响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9月第28卷第5期。
    31、柏红秀:《略论唐代的军营音乐》,《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
    32、郑祖襄:《<唐会要〉“天宝十三载改诸乐名”史料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3、木斋、宋娟:《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34、姚岚:《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社会观》,《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1期。
    35、王蕊:《中国古代音乐的表达要素与社会价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33卷。
    36、苑媛:《浅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6期。
    37、张小虎:《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
    38、任超平:《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嬗变》,《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
    39、木斋:《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学术史误区》,《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31卷第4期。
    40、木斋:《论隋代初唐的燕乐歌诗写作》,《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4期。
    41、木斋:《论李白王维在曲词写作上的分野》,《齐鲁学刊》,2011年第2期。
    42、木斋:《论唐代乐舞制度变革与曲词起源》,《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43、邓婷:《唐代琴意象中的古琴审美——以<全唐诗>中的古琴诗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4、邓婷:《白居易古琴诗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45、潘筱蒨(马来西亚):《“清”与“清”乐考论》,《黄钟》,2012年第1期。
    01、孙晓晖:《两唐书乐志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02、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扬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1年。
    03、王立增:《唐代乐府诗研究》,扬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
    04、张斌:《中晚唐文人音乐文学研究》,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
    05、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
    06、周期政:《唐代乐舞歌辞研究》,河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
    07、曾美月:《唐代宴乐活动类型考》,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
    08、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扬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
    09、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10、曹贞华:《全唐诗中的拨弦乐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1、谢瑾:《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12、刘漫:《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张开:《初唐乐府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14、赵小华:《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5、王安潮:《唐大曲考》,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16、李俊:《概述唐朝宫廷音乐机构之变迁》,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17、李丛阳:《唐代佛教用乐系统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王冉:《略论唐代“乐治”》,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19、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论文,2008年。
    20、梁颢:《唐代宫廷音乐文化对宋代市民音乐的影响》,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21、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2、刘育霞:《唐代音乐诗浅探》,浙江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
    23、邓婷:《唐代古琴诗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
    24、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
    01、詹福瑞:《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02、李小荣:《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03、向回:《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04、韩宁:《鼓吹横吹曲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05、周仕慧:《琴曲歌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06、《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07、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