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选择与政府责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民养老是个大问题。中国正处于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的转型过程之中。尽管政府和学术界都已认识到了中国建立正规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在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和约束条件下,如何构建正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责任是什么等问题都迫切需要予以回答。
     本文围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这一主线,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我国农村未能建立正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何种制度、如何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在总结部分地区试点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等趋势,提出并论证了有利于实现养老制度功能(减贫、收入再分配和烫平个人消费)的农村多层次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分析了制度运行的制约因素和关键问题,探讨了实现这一制度安排的路径和城乡融合的政策。
     文章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提出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核心概念,明确重点问题、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理论部分,主要围绕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保护理论、养老保障多支柱模型与制度变迁理论,说明养老保障制度选择的依据,阐释制度变迁条件,形成新型农民与国家关系下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框架。第三、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解释中国长期未能建立正规养老保障制度的原因,对北京、江苏苏州、浙江嘉兴、陕西宝鸡等地创新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并深入地探讨地方试点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第五章主要介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总结了一般性结论。第六章在国内外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理论,提出并论证了覆盖大多数农民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包括非缴费的福利型养老保障、缴费的保险型养老保障和救助型养老保障,分别承担养老制度的不同功能。第七章分析了影响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运行与实施的关键问题与制约因素,即财政投入、管理体制、名义账户资金投资,说明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第八章主要分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进路径,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分地区、分人群推进,国家支持不同地区建立统一的非缴费型养老保障,面向农村有支付能力人群建立缴费型养老保险,并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同时,讨论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分析相互融合的可行性与路径。第九章是全文的内容总结,并对未来城乡养老保障发展进行了政策展望。
Farmers’old-age income support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China is now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from family-support to social pension security for them. Obviously our government and academe have recognized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farmers’old-age support system, however, how to establish the formal pension system and what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is are still questions eager to resolve in special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circling on the line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farmers’pension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s follows: why China has not established the formal old-age support system in rural areas until now, which system we wish to establish and how to achieve mandatory institutional changes.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aster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tendency of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uthor proves the multi-level farmers’pension security frame which is helpful for poverty reduction,incom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smoothing. Then, the author analyses key factors of institutional operation, path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nine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core concepts, key questions,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research. Chapter 2,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states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social security development, social protection,“multi-pillar”model of old-age suppor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all of above theories mainly illuminate the selection reasons of farmers’pension security, the condition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theoretical frame of establishing farmers’old-age systems in new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 and state.
     Chapter 3 and 4 mainly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farmers’old -age support, It explains the reasons why formal farmers’pension security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Further,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selected pilots, Beijing, Suzhou of Jiangsu province, Jiax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Baoji of Shanxi province. Chapter 5 gives a summary review on experiences of farmer pensions security in som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hapter 6,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and theory, the author raises the multi-level frames of pension security covering most of Chinese farmers, which includes non-contributory pension, pension insurance and social assistance for old-age with individual function.
     Chapter 7 points out key factors affecting institutional operation, those are, financial support,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non-financial fund investment. Chapter 8 elaborates the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rmer pension security. Moreover, the end of this part discusses how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old-aged support service,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ension system. Chapter 9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Also, the author sets forth the ways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pension system.
引文
③相关数据见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④同上。
    ⑤韩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2期,第1页。
    ⑥同上,第2页。
    ①为了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包括了低利率、低汇率、低投入品价格、低工资率、低生活必需品价格等政策。见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第55页。
    ②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孙祁祥:《保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同上,第8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0页。
    ②同上,第36页。
    ③同上,第131页。
    ④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1页。
    ⑤同上,第11页。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8页。
    ②吴鹏森编著:《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③科林·吉列恩等著:《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杨燕绥等译,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516页。
    ①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政策》,《中国改革》,2002年第4期。
    ③鲁思来、贡森、亚瑟·侯塞因:《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地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金》,《经济社会比较》,2004年第4期。
    ④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⑤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⑥郑功成:《农民工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①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湖湘论坛》,2003年第1期。
    ②安增龙、罗剑朝:《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和供给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③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④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⑤杨翠迎、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构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⑥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⑦卢海元:《适合农民工特点:建立弹性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劳动》,2005年第5期。
    ①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②唐钧:《农民工社保异地转移接续》,《瞭望》,2007年第36期。
    ③陆解芬:《论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
    ④李迎生:《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曾群:《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9期,第111页。
    ②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③同上,第2页。
    ④所谓待遇确定型,指保险公司或养老金机构根据确定公式支付待遇的养老金计划,它可以是完全积累的或非积累和名义的。
    ①所谓缴费确定型,指规定了定期缴费并且待遇取决于缴费与投资回报之和的养老金计划。它可以是完全积累或名义和非积累的。
    ②罗伯特·霍尔茨曼等著,郑秉文等译:《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同上,第5页。
    ②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转引自黄少军、何华权编著:《政府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③张蕴萍:《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金融经济》,2007年第24期。
    ①诺斯等:《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见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4页。
    ②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见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4页。
    ③同上,第397页。
    ④同上。
    ①汲取型关系的论断来自周飞舟的分析。见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②苏保忠、张正河:《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定位》,《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③刘江军、肖勇:《养老保障制度的政府责任边界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胡豹、卫新:《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②苏保忠、张正河:《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定位》,《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①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①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②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2006年为52.8:47.2,2007年达到54.1:45.9。见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板,第263页。
    ③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④米红主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②王荣、韩俊等主编:《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303页。
     ①王荣、韩俊等主编:《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页。
    ①穆怀中:《老年社会保障负担研究》,人口研究,2001年第7期。
    ②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第759页。
    ①李迎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过渡模式”设计》,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2期。
    ②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③胡豹、卫新:《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①Larry Willmore (2001), Universal Pensions in Low Income Counties,转引自林义主编:《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②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③米红主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米红主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①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②牟放:《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2期。
    ①Helmut Schwarzer, Ana Carolina Querino (2002), 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in Brazil: the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 , p. 11-14,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②Helmut Schwarzer, Ana Carolina Querino (2002), 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in Brazil: the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 , p. 18-24,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①牟放:《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2期。
    ①林义主编:《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Sen, Amartya (199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rgeting in Public Spending and the Poor, p.11-24, Johns Hopking University Press.
    ②张运刚、陈志国:《非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及其在我国农村的适用性》,《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期。
    ①郑秉文:《欧亚六国社会保障“名义账户”制利弊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②由于测算范围和方法的不同,国内学术界对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规模有不同的估计,从1万亿-10万亿不等,但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在3-4万亿之间。
    ③郑春荣:《基于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目标模式》,《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7期。
    ①郑秉文:《混合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内部研究报告,第22页。
    ①这一补贴做法,参考了郑秉文:《混合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内部研究报告,第22页。
    ①穆怀中:《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国家统计局编:《2008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6页。
    ②刘玲玲、冯健身:《中国公共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65-66页。
     ①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2008年11月,第91-95页。
    ③郑秉文:《社保基金:“个人产权”与“入市”》,《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第11期,第14页。
    ①郑秉文:《社保基金监管及其立法:中国能从欧盟学到什么?》,《中欧社会保障第三次圆桌会议论文》,2008年9月。
    ①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课题组:《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双赢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1期。
    ①王枝茂、张璐琴:《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资源条件利用程度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4期。
    ①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罗伯特·霍尔茨曼等著:《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郑秉文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美]科林·吉列恩等著:《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杨燕绥等译,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美]霍斯金斯等编:《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美]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版。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青木昌彦等:《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劳动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银行:《老年保障——中国的养老金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安增龙、罗剑朝:《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和供给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鸡市统计局:《2007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政策》,《中国改革》,2002年第4期。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板。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韩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2期。
    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黄少军、何华权编著:《政府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黄庆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困难之政策分析》,《学术探索》,2003年第4期。
    黄庆杰:《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5期。
    黄庆杰:《积极稳妥、扎实推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浙江省嘉兴市农民养老问
    题调研》,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简报(内部资料)。
    胡豹、卫新:《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嘉兴市统计局:《2007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林义主编:《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林义:《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6期。
    刘玲玲、冯健身:《中国公共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
    刘江军、肖勇:《养老保障制度的政府责任边界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五个重要课题研究报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整顿规范和稳步推进研究报告》,2005年12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编印:《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综合调研报告集》,2004年11月。
    劳动保障部:《1999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劳动保障部调研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破除城乡分割——苏州市社会保险制度调研报告》,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第9期。
    
    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湖湘论坛》,2003年第1期。
    卢海元:《适合农民工特点:建立弹性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劳动》,2005年第5期。
    鲁思来、贡森、亚瑟·侯塞因:《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地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金》,《经济社会比较》,2004年第4期。
    陆解芬:《论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
    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李迎生:《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李迎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过渡模式”设计》,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2期。
    米红主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穆怀中:《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牟放:《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2期。
    穆怀中:《老年社会保障负担研究》,《人口研究》,2001年第7期。
    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2006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基本情况统计公报》(2007年第1号)。
    申策等:《中国农村老年人最低社会养老金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的社会效益》,《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
    苏保忠、张正河:《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定位》,《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苏州市统计局:《2007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孙祁祥:《保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钧:《农民工社保异地转移接续》,《瞭望》,2007年第36期。吴鹏森编著:《现代社会保
    障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枝茂、张璐琴:《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资源条件利用程度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4期。
    王荣、韩俊主编:《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
    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翠迎、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构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郑秉文:《社保基金监管及其立法:中国能从欧盟学到什么?》,2008年9月“中欧社会保障第三次高层圆桌会议”论文。
    郑秉文:《欧亚六国社会保障“名义账户”制利弊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郑秉文:《混合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内部研究报告。
    郑秉文:《社保基金:“个人产权”与“入市”》,《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第11期。
    郑功成:《农民工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郑春荣:《基于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目标模式》,《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7期。
    《农保基金安全忧虑》,《财经》杂志,2009年第3期。
    曾群:《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9期。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课题组:《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双赢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2008年11月。
    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运刚、陈志国:《非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及其在我国农村的适用性》,《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1期。
    张蕴萍:《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金融经济》,2007年第24期。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Holzmann, R . & Jorgensen , S. (2000).Social Risk Management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Protection and Beyond .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6 ,Social Protection Unit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 The World Bank. Norton, A. Conway . T. & Foster, M. Social Protection : Defining the Field of Ac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 2002,pp541-567.
    Helmut Schwarzer, Ana Carolina Querino (2002), 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in Brazil: the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 p. 11-14,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Sen, Amartya (199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rgeting in Public Spending and the Poor, p.11-24, Johns Hopking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