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行政执法中的和解制度之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执法和解制度在立法上没有规定,但在实践中的应用都一直存在。由于立法上的缺位,使得行政执法和解在实践中的运用出现混乱状态,阻碍了行政执法和解制度的作用的积极发挥。行政执法和解制度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主体对拟作出的行政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或法律关系经调查仍不能确定,或者由于调查所需费用过于巨大,为达成行政目的,而与行政相对人相互让步并达成书面协议的活动。这与调解、行政诉讼中的和解有着很大的区别。行政执法和解制度具有现代协商民主的理念,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平衡、公益与私益的平衡。美国、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在和解制度上进行了积极地有益的探索,在立法上,实践中,强调合意性解决纠纷,这给我国行政执法和解制度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行政执法和解制度在我国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基础,为了发挥其解决纠纷的功能,需规定其运行的原则、范围、程序、监督等,从而更好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服务行政,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There is not regulation about the system of admin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legislation, but it has been applied in practice.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legislation it makes the use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ettlement the state of chaos in practice, which hinders the system to play apostive role.
     The meaning of settlement of admin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is that, during the praess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the administrative body can not sure about the fact or legal relationship which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to be based on, or due to the high inusetigation costs, then it makes mutual concession with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s and reach a written agre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dministrative objectives. It differs from the mediation and the settlement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ettlement embodies the moderm conmcept of deliberated democracy. It emphasizes the balance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y, rule of law and essence of law,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 Scholars in U.S., Germany,Taiwan etc.exploes actively in settlement system.They stress the consensus in dispute resolution in both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expreience to build up our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ettlement.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has some fcasibility and realistic basis. To fulfill its function and resolving disputes, there should be regulations about its operation, principles, scope, procedures and supervision in legislation. Therefore, it will be better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s, and prornote administrative loady administratives according to law and serves administrative, then adapt to the valua of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引文
1石佑启、杨治坤、黄新波著:《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2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1页。
    3马育民译:《法国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6页。
    
    4杨解君、蔺耀昌:《综合视野下的行政执法——传统认知的反思与校正》,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涂怀艳:《行政执法和解初探》,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6张文郁:《行政法上之和解契约》,载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法治与现代行政法学——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598-599页。
    7沈恒斌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8胡建淼、蒋红珍:《论合意理念在行政领域中的渗透——基础、表现及其支撑系统》,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4期。
    9邱星美、王秋兰著:《调解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10张淑芳:《行政诉讼和解问题探讨》,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1参见姜明安:《“协调和解”:还需完善法律依据》,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4日第3版。
    12周佑勇:《和谐社会与行政诉讼和解的制度创新》,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13赵银翠:《行政复议和解制度探讨》,载《法学家》2007年第5期。
    14罗豪才著:《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115页。
    15罗豪才著:《.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16甘文著:《行政与法律的一般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17温辉:《论行政和解的理论基础》,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18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卷,第2页。
    19王晨光:《和谐社会的调整机制》,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
    20【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21【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22王彦:《调解与行政诉讼制度创新》,载法律教育网2003年11月5日。
    23杨勇萍、李继征:《从命令行政到契约行政——现代行政法功能新趋势》,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6页。
    24关保英著:《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318页。
    25杨海坤、章志远著:《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9页。
    26罗豪才著:《现代行政法治发展趋势》,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27杨海坤、关保英著:《行政法服务论的逻辑结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28王锡锌:《自由裁量与正义》,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一期,第116页。
    29张泽想:《论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法律下的行政自由裁量、参与及合意》,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30 See: Laurence Boulle,ADR Applications in Administrative Law, Acta Juridical, 1993.
    31王锡锌:《规制、合意与治理—行政过程中ADR适用的可能性与妥当性研究》,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32参见余军:《私法纠纷解决模式在行政法上的运用—替代性纠纷解决(ADR)之理论原型、妥当性及影响》,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33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
    34【日】南博方:《行政诉讼中和解的法理》,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第88-97页。
    35参见林明锵著:《行政契约法研究》,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4月,第14-15页。
    36根据《中国法律年鉴》和《人民法院年鉴》统计,从1992年至2000年,全国人民法院一审行政案件撤诉结案率分别为:37.5%、41.7%、44.3%、50.6%、53.9%、57.3%、49.8%、45.0%、37.8%。
    37徐瑞晃:《行政诉讼撤销之诉在诉讼上之和解》,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37页。
    38黄婷:《我国证劵行政执法可引入和解制度》,载《证劵时报》2008年4月16日。
    39杨建顺:《行政强制中的和解-三环家具城案的启示》,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0姜明安:《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1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42李震山著:《行政法导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77页。
    43姜昕著:《比例原则研究—一个宪政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44张文郁:《行政法上之和解契约》,载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法治与现代行政法学——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605-606页。
    45涂怀艳:《行政执法和解初探》,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二期。
    46赵银翠:《行政执法和解制度探讨》,载杨建顺主编:《比较行政法——方法、规制与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47翁岳生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8张文郁:《行政法上之和解契约》,载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法治与现代行政法学——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608页。
    49正是行政和解的秘密性成为多数人对其持反对态度的理由,人们担心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私了”会带来暗箱操作、“贩卖权力”等不良后果。
    
    50周佑勇:《和谐社会与行政诉讼和解的制度创新》,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51杨建顺:《在参与型行政中培养法制观念》,载《法制日报》2004年12月3日。
    
    52【美】斯图尔特:《二十世纪行政法》,苏苗罕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夏季号,第169页。
    53白维贤、金立法、薛刚凌:《中美行政执行制度比较》,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83页。
    
    54参见余凌云著:《行政契约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55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56【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57张文郁:《行政法上之和解契约》,载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主编:《法治与现代行政法学——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618页。
    58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页。
    59贾立平、王起友、齐丽英:《论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载《社会科学论坛》,第95页。
    60引自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部分。
    61赵银翠:《行政执法和解制度探讨》,载杨建顺主编:《比较行政法——方法、规制与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1.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石佑启、杨治坤、黄新波著《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张步洪编著:《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4.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姜昕著:《比例原则研究——一个宪政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李震山著:《行政法导论》,三民书局2006年版。
    9.【日】盐野宏著:《行政救济法》,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金伟峰著:《无效行政行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章志远著:《行政行为效力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12.翁岳生编:《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3.林明锵著:《行政契约法研究》,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14.关保英著:《行政法教科书之总论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6.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范愉著:《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王泽鉴著:《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1.沈恒斌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叶必丰著:《行政法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于立深著:《契约方法论——以公法哲学为背景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余凌云著:《行政契约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南博方:《行政诉讼中和解的法理》(上),杨建顺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2.南博方:《行政诉讼中和解的法理》(下),杨建顺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号。
    3.杨解君:《论行政法理念的塑造——契约理念与权力理念的整合》,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4.王锡锌:《规则、合意与治理———行政过程中ADR适用的可能性与妥当性研究》,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5.裴娜:《试论执行和解制度在行政强制执行中的确立》,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6.杨建顺:《行政强制中的和解——三环家具城案的启示》,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陈新民:《和为贵——论行协调的法制改革》,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8.张泽想:《论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法律下的行政自由裁量、参与及合意》,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9.候建:《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中国的选择》,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0.胡建淼、蒋红珍:《论合意理念在行政领域中的渗透——基础、表现及其支撑系统》,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4期。
    11.施建辉:《行政执法中的协商与和解》,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2.赵银翠:《行政复议和解制度探讨》,载《法学家》2007年第5期。
    13.杨解君、蔺耀昌:《综合视野下的行政执法——传统认知的反思与校正》,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4.王春业:《论柔性执法》,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15.陈保中、蔡爱平:《从“强制”到“合意”——行政执法方式改进的路径选择》,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6.涂怀艳:《行政执法和解初探》,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17.周佑勇:《和谐社会与行政诉讼和解的制度创新》,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18.叶必丰:《行政和解和调解:基于公众参与和诚实信用》,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5期。
    19.温辉:《论行政和解的理论基础》,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20.孟卧杰:《沟通:实现人性化执法的有效保障》,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1.杨建生:《基于美国ADR对我国行政争议解决的思考》,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6期。
    22.苏祖勤:《近代以来西方公共行政十大趋势》,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3.杨小君:《契约对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的影响及其正当规则》,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24.贾立平、王起友、齐丽英:《论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载《社会科学论坛》。
    25.游振辉:《论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载《中国法学》1990年第5期。
    1.刘薇薇:《行政执法和解的机理研究》,2006年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方芳:《论我国行政和解制度之构建》,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许灵华:《行政执法和解》,2009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
    1. The Administr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ct of 1996(Pub. Law 104-320)(US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