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些年来,“网络红人”的出现以及遍地开花的态势造就了新的网络神话,借助网络独有的传播优势,各种红人活跃在论坛、博客和贴吧里。“网络红人”已经成为虚拟世界里最抢眼的明星。本文中的“网络红人”,是指因首先在网络上公开或者被公开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与行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从而在网络上获得关注与知名度的人;而这些信息与行为本身或其影响具有相当的颠覆性,其传播也就造成网络空间里的狂欢。“网络红人”同时作为一种普遍而特殊的现象,也重新演绎着网络世界里的话语争锋。
     “网络红人”具有“狂欢”的特征,即巴赫金狂欢理论中所指的民间诙谐、无处不在的颠覆、戏谑以及加冕和脱冕仪式中对话语的解放等。网络红人在“把关人”功能弱化的网络世界中通过特殊的传播路径,释放被压抑的话语,展示被埋没的身影。他们通过自我表达、个性张扬与无所顾忌的陶醉颠覆权威的声音,解构精英的作品,在反叛传统的道路上一路高歌而去,这样的举动不仅彰显了狂欢精神,也给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重新下了定义。
     本文选取并重点分析了芙蓉姐姐、胡戈及“带头大哥777”等网络红人走红的案例,运用文献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网络红人”做出了梳理,并且将其置于狂欢理论的视野中,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探讨了“网络红人”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代表性的网络活动等,最终得出:“网络红人”的产生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和走秀,而是网络时代大众文化新的颠覆实践,是大众文化在狂欢浪潮下新的演绎。
In recent years, the appearance of "Web Stars " and the trend of prevalence of "Web Stars " created a new myth of network. All kinds of " Web Stars " spread actively in the BBS, Blogs and Information Stick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exclusive advantages of Internet, and "Web Stars" has become the most eye-catching stars in the virtual world. The "Web Stars"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refer to this kind of people who firstly publishes or is opened his relevant information or behavior (through the text, graphics, video, etc.) in order to obtain attention and popularity on the web. Meanwhile, the transmission of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 itself or its influence leads to the carnival in the cyberspace because that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 itself or its influence has considerable subversion. "Web Stars "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special kind of phenomenon, deducing the debate in the cyberspace again.
     "Web Sta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nival which namely, refer to folk humor, the prevalent subversion, banter, and the liberation of discourse in the ritual of putting on crown and taking off crown in Bakhtin's theory of Carnival and so on. They release the depressed discourse and show their unnoticed figures through special communication routes in the cyberspace in which the function of "gatekeeper" is weakened.The behavior of rebelling against the tradition by expressing themselves, displaying their personalities, being intoxicated with the overthrowing the authorities and deconstructing the works of the elite not only reveals the carnival spirit, but also defines the mass culture of network era.
     This paper employed these cases, in which "Web Stars" became popularity such as sister Fu Rong, Hu Ge and the Leader Brother,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eductive reasoning methods to make some more comprehensive commentary and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web stars". Meanwhile, the phenomenon of "Web Stars" was placed in the field of carnival theory and used a new kind of brand-new angle to analyze this unique phenomenon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discussed the expression form and representative activity of "Web Star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in the end drew a conclusion that the birth of "Web Stars" is not simply performance and show, but the practice of new subversion of mass culture in the network era and new performance of mass culture under carnival wave.
引文
①《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年1月,第3页
    ①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44082.htm?fr=ala0_1_1
    ①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①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
    ②白春仁、顾亚铃等译:《巴赫金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③(俄]巴赫金:《佛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文学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④(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⑤(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⑥(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①王莉:《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俄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1期。
    ②王莉:《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俄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1期。
    ③(美)约翰·多克著:《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吴松江、张天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2版。
    ②(美)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④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⑥阎真:《文化史的虚构——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七大缺失》,《文艺研究》,2006(12)。
    ①杨亦军:《<巴黎圣母院>的狂欢化渊源及其特征——兼论卡西姆多的狂欢形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②叶青:《狂欢中的终结者——重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③余晓玲吴玲英:《<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征》,《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3)。
    ④李小鹿:《克拉丽莎》的狂欢化特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宋春香:《他者文化语境中的狂欢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⑥田俊武、张柏柯:《<阿Q正传>中的狂欢化因素》,《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卢海霞:《试析余华<兄弟>的狂欢化色彩》,《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②汪汉利、孙立春:《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余华<兄弟>的肉体狂欢化叙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3)。
    ③桂强:《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周星驰戏剧电影》,《阅读与写作》,2003(03)。
    ④钟世华:《贺岁片——后现代的狂欢化仪式》,《电影评介》,2009(06)。
    ⑤宋毅:《审美狂欢: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热点透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②赵亭:《论文化视角中的“网络红人”娱乐》,《沧海》,2008年第5期。
    ③张文杰:《消费时代:狂欢冲动开始挤走审美距离——从“杨丽娟追星案”看大众流行文化的狂欢与得失》,《时代人物》,2008年第8期。
    ④谢迎春:《从消费偶像到符号“红人”——1998~2008年中国“网络红人”现象透视》,《青年记者》,2009年5月下。
    ①杨新敏:《国外网络文化研究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参见杨新敏:《国外网络文化研究》, 《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5-76页。
    ②王瑞华:《用户教育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文化》,《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年(2),58-59页。
    ③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02),16-17页。
    ④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8-12页。
    ⑤翁寒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科技日报》,2001-09-21。
    ①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②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
    ③詹扬扬:《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学术研究》,2001年08期。
    ④扈海鹂:《网络文化:人的社会性解释的新起点与新挑战》,《江海学刊》,2002(3)。
    ⑤邬火昆:《网络文化中的价值冲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①吴明红:《论网络明星及其成因》,《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0803)
    ②赵华:《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道德与文明》,2007(05)。
    ③李晓红、李海晶:《“网络红人”现象的伦理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25卷第3期。
    ④赵华:《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道德与文明》,2007(05)。
    ⑤李林:《对我国网络红人现象的分析》,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⑥吴明红:《“网络明星”初探——兴起背景,生产机制及社会影响》,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⑦李晓红、李海晶:《网络红人现象的伦理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06)。
    ①沈穷竹、汪羽旎:《消费时代的“网络名人》,《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7期。
    ②吴明红:《论网络明星现象及其成因》,《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0803)。
    ③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
    ④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复旦学报》,2006(01)。
    ⑤刘琼:《网络:一个公共话语的狂欢世界?》,《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①李林《对我国网络红人现象的分析》一文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过量化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②陈墨:我国最早一批也是最有影响力之一的网络红人推动者,曾任天涯真我、新浪论坛真我风采版主、sohu特邀摄影师、sohu论坛人像摄影,曾炒作了《12楼》、流氓燕、小天女、二月丫头等网络红人,参与过卖身救母、风R肥T事件策划等。
    ③陈墨:《闲谈网络红人》,天涯论坛版主[天涯真我]子版[酷秀评],2006年5月1日
    ④陈墨:《闲谈网络红人》,天涯论坛版主[天涯真我]子版[酷秀评],2006年5月1日
    ①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②杨桂荣:《从Gatekeeper到Heads-up Displays——把关人走向网络资讯人的思考》,《国际新闻界》,1999年03期。
    ①曾绚琦:《网络论坛的传播管理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①刘纯豹主编《综合英汉文科大辞典》,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818页。
    ②董烨:《互联网与草根文化》,《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3期。
    ①网络红人的成名路径图,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①(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②(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①《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米卢篇》,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1122862/d2845734.htm
    ②《蒋干过江请凤雏》: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758138/
    ①陈炎:《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83页。
    ②转引自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33页。
    ③(俄)巴赫金:《论人文科学的哲学基础》,《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①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
    ②参见(澳)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吴松江、张天飞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芙蓉姐姐新浪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frjj
    ①(法)拉伯雷:《巨人传》,鲍文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1日版。
    ①(英)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②[荷)托恩·威尔德斯:《视觉语言结构》,载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5页。
    ①转引自刘亚平:《论网络文学的“狂欢化”特色》,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②彭晶晶:《网络狂欢下的迷失——数字化生存的冷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htm?fr=ala0_1_1
    ①王天意、张妙龄:《透视“网络恶搞”》,《红旗文稿》,2006第14期。
    ①(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①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①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85页。
    ②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③转引自陈竹影:《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文化》,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①蔷薇老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d0c00100079o.html
    ②蔷薇老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d0c0010007ax.html
    ③蔷薇老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d0c001000712.html
    ④《无厘头:让深沉见鬼去吧!》:http://www.yuanct.com/zhong/cehua/fei
    ①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①(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②刘春萍,高晓峰:《芙蓉姐姐打造网络营销新模式》,《营销策划》.2006(8),93。
    ③参见刘京林:《浅析网民的心里生活空间》,《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2001年。
    ④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334页。
    ①《流氓燕火了,她也要走了,挽留流氓燕签名大行》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phototalk/1/292.shtml
    ②韩浩月:《贾君鹏改变了网络流行文化》,《深圳晚报》,2009年8月19日《知道周刊大讲场》。
    ①互动百科编著:《网络红人》,新华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6章第2节
    ②立二:新浪网名“立二拆四“,真名杨秀宇,国内网络推手,策划了曾轰动网络和媒体的“中国女孩别针换别墅”事件。
    ③柴会群:《从娱乐到生意,从推手到打手——网络舆论操控食物链》,《南方周末》,2009年,3月16日
    ①互动百科编著:《网络红人》,新华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页。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84934.htm?fr=ala0_1_1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5055.htm?fr=ala0_1_1
    ④(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②[美)约翰菲斯克著,杨金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③(美)约翰菲斯克著,杨金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④(美)米歇尔·得塞图:《日常生活实践》,选自吴士余主编,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⑤朱学蕊:《山寨文化:大众文化的新实践》,《新闻世界》,2009(07)。
    ①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②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
    ①[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3页。
    ②[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9页。
    ③[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金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页。
    ④吴士余主编,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第79页。
    ①方兴东:《大教堂里的章子怡和大集市中的芙蓉姐姐》,http://vip.bokee.com/2005070578896.html.
    1.(美)巴赫金:《论人文科学的哲学基础》,《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美)巴赫金:白春仁、顾亚铃等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美)巴赫金:李兆林、夏忠宪等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俄)巴赫金:《佛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文学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5.(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法)拉伯雷:《巨人传》,鲍文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1日版
    7.(美)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吴松江、张天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9.(美)约翰菲斯克著,《解读大众文化》,杨金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0.(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美)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选自《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16.(美)马克·波斯特:《网络与民主:互联网与公共空间》,选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日)北岗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9.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吴士余主编,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
    21.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宋春香:《他者文化语境中的狂欢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3.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26.梅兰:《巴赫金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8.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郑欣:《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1年7月版
    31.李小鹿:《克拉丽莎》的狂欢化特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刘纯豹主编:《综合英汉文科大辞典》,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33.陈炎:《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5.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论文类
    1.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
    2.王莉:《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俄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1期
    3.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4.阎真:《文化史的虚构——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七大缺失》,《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5.杨亦军:《<巴黎圣母院>的狂欢化渊源及其特征——兼论卡西姆多的狂欢形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6.叶青:《狂欢中的终结者——重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余晓玲吴玲英:《<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征》,《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3)
    8.田俊武、张柏柯:《<阿Q正传>中的狂欢化因素》,《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卢海霞:《试析余华<兄弟>的狂欢化色彩》,《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汪汉利、孙立春:《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余华<兄弟>的肉体狂欢化叙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桂强:《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周星驰戏剧电影》,《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3期
    12.钟世华:《贺岁片——后现代的狂欢化仪式》,《电影评介》,2009年第6期
    13.宋毅:《审美狂欢: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热点透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4.赵亭:《论文化视角中的“网络红人”娱乐》,《沧海》,2008年第5期
    15.张文杰:《消费时代:狂欢冲动开始挤走审美距离——从“杨丽娟追星案”看大 众流行文化的狂欢与得失》,《时代人物》,2008年第8期
    16.谢迎春:《从消费偶像到符号“红人”——1998-2008年中国“网络红人”现象透视》,《青年记者》,2009年5月下
    17.杨新敏:《国外网络文化研究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8.王瑞华:《用户教育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文化》,《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年(2)
    19.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02)
    20.张相轮.:《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
    21.詹扬扬:《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学术研究》,2001年08期
    23.邬火昆:《网络文化中的价值冲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24.吴明红:《论网络明星及其成因》,《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0803)。
    25.李晓红,李海晶:《“网络红人”现象的伦理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25卷第3期
    26.赵华:《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5期
    27.李林:《对我国网络红人现象的分析》,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8.吴明红:《“网络明星”初探——兴起背景,生产机制及社会影响》,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9.李晓红、李海晶:《网络红人现象的伦理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0.沈穷竹,汪羽旎:《消费时代的“网络名人》,《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7期。
    31.吴明红:《论网络明星现象及其成因》,《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0803)
    32.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
    33.刘琼:《网络:一个公共话语的狂欢世界?》,《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4.董烨:《互联网与草根文化》,《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3期
    35.刘亚平:《论网络文学的“狂欢化”特色》,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6.王天意、张妙龄:《透视“网络恶搞”》,《红旗文稿》,2006第14期
    37.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38.刘京林:《浅析网民的心里生活空间》,《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2001年
    39.王亚鹏:《网络红人现象剖析》,《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40.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诙谐文化的审美意义》,河北大学,2004
    41.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丈化研究》,《江汉论坛》,2001年第10期
    42.吴岳添:《拉伯雷到雨果——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谈起》,《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43.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
    44.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陈墨:《闲谈网络红人》,天涯论坛版主[天涯真我]子版[酷秀评],2006年5月1日
    2.《蒋干过江请风雏》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758138/
    3.《东北人都是活雷峰之米卢》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1122862/d2845734.htm
    4.《无厘头:让深沉见鬼去吧!》http://www.yuanct.com/zhong/cehua/fei
    5.《51岁时“网见”让我泪洒街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d0c00100079o.html
    6.《流氓燕火了,她也要走了,挽留流氓燕签名大行动》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phototalk/1/292.shtml
    7.柴会群:《从娱乐到生意,从推手到打手——网络舆论操控食物链》,《南方周末》,2009年,3月16日 http://it.southcn.com/itgdxw/internet/content/2009-03/27/content_5019171.htm
    8.方兴东:《大教堂里的章子怡和大集市中的芙蓉姐姐》http://vip.bokee.com/2005070578896.html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3.芙蓉姐姐新浪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frjj
    4.蔷薇老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angweilaoma
    5.天涯BBS:http://www.tianya.cn/
    6.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main.asp
    7.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网:http://www.cmcrc.com.cn/gb/cmcyl/detail.asp?barid=3&tbarid=4&articleid=8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