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化的根本体现, 而中国现代主体
    正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碰撞中建立起来的。 对于中国现代主体意识及其经验的考
    察 ,是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复杂内涵的关键。 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本身就是中国现
    代主体文化和文学创造的一种重要途, 是跨语际文化实践赖以展开的场所,是
    中国民族建构以及关于“现代人” 想象( 或者幻想)的建构中一种重要中介。其
    中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实践和强势民族文学译介一起, 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体的一
    部分。
    相对于西方文学的译介而言, 这部分译介实践的过程及其成果, 在中国现代
    主体意识的建构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功能 ,它在民族身份的确认、 文学情感的表
    达和文学价值的指归等方面, 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功能。
    对这部分实践的分析,有助于完整地勾勒中国现代主体意识到全貌,特别是
    揭示被文化中心话语所遮蔽和压抑的民族主体的内在矛盾和紧张。在这样的理论
    背景下,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复杂情形才可以得到正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实践
    的文化和文学意义也就可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它在中国现代语境下往往遭受西方
    强势文学压抑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由此而引起的中国主体意识的相
    应特点,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但是,在以往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外来因素之一的“弱
    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常遭忽视,不是以中西文学关系,就是以中苏文学关系为主
    导,已有的研究也往往囿于单纯的外国文学研究视野。
    本文以中外文学关系作为基本论述框架,以外来文学的译介及其影响为切
    入点,在理论上借鉴后殖民理论、翻译的文化研究理论以及跨语际实践理论的成
    果, 同时引入“ 弱小民族文学 ”以及与之对应的“ 强势民族文学” 概念 (即通常
    所称得西方或欧美国家文学), 将被中西关系的强大话语所遮蔽了的中国与弱小
    民族文学关系为考察对象, 检点 20 世纪中国对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具体过程
    及其成果 ,厘清其在各个时期的译介背景和译介内容, 以期弥补现有研究在此方
    面的不足。 本文采取历史线索的描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考察弱小民
    族文学被接受的具体情形 ,同时结合其在中国的影响, 通过与西方强势文学译介
    和接受语境的对照 ,考察中国文学民族主体的内在反应, 初步揭示其在中国文学
    现代性的起源、 构成及其演变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以期引起学界对中外文学关系
    
    中另一个层面的关注,努力将这一边缘性的学术话语纳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探讨
    空间,从而完整地揭示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性质,显现中
    国文学现代性的多元复杂的内涵。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the fundamental embodi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ubject was just formed
    through the collision and clash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s. The key to disclose
    the complicated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to examine modern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 China and its experience.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s is itself an important way to create modern subjective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nd it is just where inter-lingual cultural practice was undertake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dium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hinese imagination about "Modern Man". Among
    which,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weak and small literatures, together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strong literatures, formed part of the modern Chinese Subject.
     In comparis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s, this part of translational practice
    and its results have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subjectivity. It has its special cultural functions in the acknowledge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expression of literary emotions and the signification of literary value.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in this part is helpful to draw a complete picture of modern
    Chines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the inner conflicts and tension of the national
    subjectivity which was oppressed by and kept in the shade of central cultural discourse. Only
    against this kind of theoretical background, could we envisage the complicated realiti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weak and small literatures, and provid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bout its cultural
    and literary signification. The reason why it was oppressed often by strong western literatures
    in modern Chinese context can be further explai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ed
    from this can be further grounded.
     However, in previous researches on Sino-foreign literary relations, the translation of weak
    and small literatures as one of the outside element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as often ignored.
    They focused on either Sino-western or Sino-USSR literary relations, and were often limit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iterary studies.
     With Sino-foreign rela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its influence as the cutting-in point, and with benefits from the?
    
    literatures or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ak
    literatures, examines the specific course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lation of weak literatures in
    20th-century China, clarifies its background situations and cont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Its
    purpose is to make up for the present deficiencies in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uses bot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description and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to examine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in which weak literatures were accepted and its influence in China. And with comparison to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lation and acceptance of strong western literatures, it examines the inner
    reaction of the national Subject of Chinese literature, brings to light its function in the
    originati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is to awake
    Chinese academe's attention on the OTHER aspect of Sino-foreign literary relations, make this
    marginalized academic discourse one of the discussion subjects around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nce draw a complete picture of all the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in a country in which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began later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how the complicated pluralistic connotations o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引文
论著类
    1 黑格尔[德] 精神现象学 贺麟 王久兴译 商务印书馆 1987年
    2 安东尼 D 史密斯 英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龚维斌 良警予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 厄内斯特 盖尔纳 英 民族与民族主义 韩红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 埃里 凯杜里 英 民族主义 张明明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
    5 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 英 民族与民族主义著 李金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6 安东尼 吉登斯 英 民族 国家与暴力 胡宗泽 赵力涛译 王铭铭校
     三联书店1998年
    7 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美] 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吴睿人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8 詹姆逊 美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陈青桥等译 张旭东编
     三联书店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9 李世涛主编 知识份子的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10 余建华 民族主义 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学林出版社1999年
    11 唐文权 觉醒与迷雾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 陶绪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 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 李宏图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上海社科出版社1997年
    14 刘青峰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年
    15 罗志田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思想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
    16 徐迅 民族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17 罗福惠 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 林精华 民族主义的意义与悖论 -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2年4月出版
    19 安念启 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
     1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20 白乐晴 韩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人 -分裂体制下韩国的视角金正浩 郑仁甲译 中国
     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21 洪长泰 美 到民间去-1918 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
     董晓萍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
    22 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人民出版社 1983年
    23 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东方出版社 北京 1987年
    24 贺照田主编 东亚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学术思想评论 第七辑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5 贺照田主编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 学术思想评论 第8辑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 江沛 战国策派思潮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7 孙歌 主体弥散的空间
     亚洲论述之两难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 张旭东 批评的踪迹
     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 三联书店2003年
    29 张旭东 2002年北大演讲录 未刊稿
    30 倪炜 民族 想象与 国家 统制 28 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
     未刊稿
    31 E 德雷仁[俄] 世界共通语史
     三个世纪的探索 徐沫译 商务印书馆1999
    32 E 普里瓦[俄] 世界语史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3 年中文第一版
    33 侯志平等主编 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34 许善述编 巴金与世界语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5月
    35 侯志平编 胡愈之与世界语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8月
    36 泰戈尔 大师文集泰戈尔卷 七卷 季羡林 倪培根等译 漓江出版社1995年
    37 泰戈尔[印] 民族主义 商务印书馆1982年
    38 泰戈尔[印]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 泰戈尔演讲集 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39 克里巴拉尼[印] 泰戈尔传 倪培根译 漓江出版社1984年
    40 北京图书馆编 泰戈尔著作中译书目 1981年
    41 沈益洪编 泰戈尔谈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42 张光 编 中国名家论泰戈尔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43 孙宜学编 泰戈尔与中国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4 昆德拉 昆德拉作品系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45 李平 杨启宁 错位人生 米兰 昆德拉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46 李凤亮编 对话的灵光 米兰 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 1986-1996
     112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年
    47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两百年的孤独 马尔克斯谈创作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8 林一安编 加西亚 马尔克斯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49 建钢等编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获奖演说全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年
    50 鲁迅全集 16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51 张菊香 张铁荣 周作人年谱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2 郭沫若 郭沫若论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53 冰心 冰心论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54 陈思和主编 世纪的良心
     巴金与 20 世纪中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年
    55 韦勒克 沃伦[美]
     文学理论 刘象愚 邢培明等译 三联书店 1984 年
    56 马克 昂热诺主编 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研究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57 李欧梵
     中西文学的徊想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6年
    58 陈伯海主编 近400年中国文学思潮史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59 范伯群 朱栋霖主编 中外文学比较史 1898 1949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60 洪子诚 问题与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三联书店 2003 年
    61 陈思和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62 王晓明主编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3卷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63 王晓明主编 批评空间的开创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64 张新颖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三联书店2002年
    65 殷国明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66 徐志啸 近代中外文学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7 智量等著 俄国文学与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68 刘禾 跨语际实践
     文学 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中国 1900-1937
     宋伟杰译 三联书店 2002年
    69 刘禾 语际书写
     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 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70 陈玉刚 中国翻译文学史稿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年
    71 谢天振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台湾业强出版社1994年
    72 谢天振 译介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73 谢天振 翻译研究新视野 青岛出版社2003年
     113
    
    
    74 谢天振等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 1898 1949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75 谢天振主编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76 王宏志 重释 信雅达
     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 1999年
    77 周振环 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78 王友贵 翻译家周作人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79 王向远 20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0 王向远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81 王向远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20年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82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 作家谈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83 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编
     1949 1979翻译出版外国古典文学著作目 中华书局 1980年
    论文
    84 伊文 佐哈尔[以色列]
     多元系统论
     张南峰译 中国翻译 2002年第4期
    85 酒井直树 日 文学的区别及翻译工作
     特雷莎?哈?琼?查的 听写 及没有回归的
     重复 收入学术思想评论第8辑 后发国家的现代性问题 贺照田主编 吉林人民
     出版社 2002年
    86 白乐冲[韩]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文学 收入 全球化的文化 杰姆逊 三好将夫编
     马丁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87 卞之琳 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 文学评论 1959年5期
    88 钱理群等 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读书1985年第79 80 81期
    89 陈思和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 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
    90 王逢振 全球化 市民社会 民族主义 收入 全球化与文化 西方与中国 王宁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91 郜元宝 现代汉语 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
     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思
     考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第2期
    92 郜元宝 同一与差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观念之五 上海文学2003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