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教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构成课程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设至今已近30年历史,它曾被视为是设计教育形态从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标志。但当下的现实情况表明,构成教学早已呈现出高度简单化、程式化及高度重复性的僵化表征。论文针对这一现象,对构成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论文对构成课程的教学资源——俄国构成主义、俄国至上主义与荷兰风格派的理论与形式手法进行了追溯,对构成原理与形式法则进入基础教学的演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即对早期几何形态教学、苏联莫斯科建筑与艺术学校、德国包豪斯学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课题进行了讨论,力求寻找构成如何从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形式风格,转化为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种种内在关系。叙述了构成教学在日本进一步发展为高度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状况与成因,描述了日本构成教学传递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再影响到中国大陆的过程与途径,描述了构成教学在中国大陆迅速发展与普及的状况,以及从积极作用演化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论文力图澄清种种误解与模糊认识,着力对构成教学的局限与弊端进行反思,进而对近年来对构成教学的种种改进与多层面的实验进行初步总结,就与构成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了具有学理层面的探讨,同时将视域扩展至具有借鉴意义的建筑基础教学的经验作为参照系。论文最后就构成教学改革与设计基础教学整体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设想与讨论,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路径与方式。
Construction course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basic teaching i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It’s close to 30 years since it began from the late 1970s. It was once been regarded as a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taking design education from industrial arts to art & design, and the sign of design basic reforms. However today’s real circs is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teaching has presented its rigescent character that is highly simplification, formulation and repetition. To the phenomenon, the paper goes better maturely and thoroughly on researching construction course. It ascends to the teaching resource of construction course that consists of theories and forms of Russian constructivism, Russian suprematism, and Holland de stijil, and cleans up the evolutive skeleton of constructive principle and formal rule, which is talking about early geometrical forms teaching, Soviet Architecture and Art School in Moscow, and constructive problem in basic course of Bauhaus. It strives hard to searching for some internal relations on how the construction changed from a form style of modernistic art school which have a way of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tion transform to teaching content in moder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and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causes of formation on construction teaching developing to high systematization of teaching model in Japan, and describing the process and pass of transferring Japane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to Taiwan, Hongkong and then influencing Chinese mainland. It also describes how the construction teaching is rapid developed and prevalenced in Chinese mainland with a conversion from active effect evolved into negative influence. Based on the above fact, the paper tries hard to clarify some misunderstanding and fuzzy acquaintanceship, consider the localization and abuse of construction teaching, and make a primary summarization on some improvement and experi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discuss the knowledge about construction on the lay of doctrine. At the same time, it enlarges the range of vision to use some experiences of architecture basic teaching as references. Finally, the paper conceives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s and the holistic experiment of design basic teaching, and advances the path and way of problem design and exercise layout that have maneuverability.
引文
[1]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85
    [2]尹定邦.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17
    [1]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96
    [2]孙席珍.未来主义二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2):160
    [3]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07
    
    [1]转引自邵大箴.未来主义评述[J].世界美术. 1986(1):12
    [2]转引自步及.裙边小狗和未来主义[J].美术. 1979(4):11
    [1]《论艺术的精神》写于1910年,1912年于慕尼黑出版。1913年于莫斯科出版其俄文译本。1914年出版英译本。
    [2]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132
    [3] [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
    [4]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40
    [1]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20世纪60-70年代表现主义的感情与抽象主义的形式结合起来,称为抽象的表现主义。
    [2]塔希主义(Tachism),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抽象派绘画风格。
    [3]非正式艺术(informal art),原文为法文(Art informel),此词出现于本世纪50年代初,指“心灵即即兴之作”的新艺术形式。
    
    [1]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4
    [2]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7
    [3]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2
    [1] 20年代后期,以阿·维斯宁为首的构成主义者着重于“功能的方法”,“所谓‘功能的方法’,就是在建筑创作中强调功能流程的要求、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技术设备要求的满足。功能的方法成了构成主义的创作纲领,它要求建筑家探索新的建筑类型、传播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揭示新建筑的艺术价值、推广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施工建设方法、与折中主义进行斗争。见: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488
    [2]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95
    [3]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1
    [4]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95
    [5]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6
    
    [1]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9
    [2]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5
    [3]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5
    [4]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4
    [5]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4-85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416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2
    [2]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64
    [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76
    [4]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90
    [1]彼得·斯·汉森著.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孟宪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5
    [2]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01
    [3]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顾犇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914
    [4]彼得·斯·汉森著.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孟宪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5
    [1]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63
    [1]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65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492
    [1]克里斯蒂娜·洛德.塔特林与第三国际纪念碑[J].林荣森,焦平,娄古译.世界美术,1986,(4):37
    [1]克里斯蒂娜·洛德.塔特林与第三国际纪念碑[J].林荣森,焦平,娄古译.世界美术,1986,(4):40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408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366-367
    [2]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369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38
    [1]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9
    [2]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9
    [3]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9
    [4]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9
    [5]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38
    [6]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38-339
    [7]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39
    [1]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9-10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492
    [2]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67
    [3]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69
    [4]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8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49
    [2]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49
    [3]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49-250
    [4]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49-250
    [5]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94-296
    [6]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94-296
    [7]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94-296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294-296
    [2] [美]理查德·韦斯顿.现代主义[M].海鹰,杨晓宾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1996. 60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168
    [2] [美]理查德·韦斯顿.现代主义[M].海鹰,杨晓宾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1996. 94
    [3]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82
    [1] [美]理查德·韦斯顿.现代主义[M].海鹰,杨晓宾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1996. 98
    [1]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25
    
    [1] Hoad.T.F.编.牛津英语词源词典[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4
    [2] Hoad.T.F.编.牛津英语词源词典[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4
    [3] Hoad.T.F.编.牛津英语词源词典[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4
    [4]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64
    [1]班丽霞.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6. 25
    [2]贡波席奇指Composition,贡土特鲁克奇指Construction。
    [3]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64
    [4]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69
    
    [1]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76
    [2]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78
    [1]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74
    [1] Willy Rotzler. Constructive Concepts[M].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1989. 64-65
    [2] Willy Rotzler. Constructive Concepts[M].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1989.172
    [1]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70
    [2]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170
    [3]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10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345
    [2] 1930年高等技术与艺术学校的建筑系与莫斯科高等工业学校的建筑系合并,成立莫斯科建筑建设学校,1933年改称莫斯科建筑学校。
    [3]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481
    [4]韩林飞.《从写实性描写艺术到客观地抽象与立体——现代建筑造型艺术的新生》. http://www.abbs.com.cn/news/read.php?cate=3&recid=7561
    [5]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347-348
    [1]陈瑞林,吕富珣编著.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387
    [2] [美]理查德·韦斯顿.现代主义[M].海鹰,杨晓宾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1996. 154
    [1]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1.5
    [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0
    [3]利光功.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M].刘树信译.轻工业出版社. 1988.第二章魏玛包豪斯-草创时期
    [1]萨兴联.大厦与基石——包豪斯课程设置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998.附表4《包豪斯德绍时期》1925年的教学内容。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180
    
    [1]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9
    [2]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23
    
    [1]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19
    [2]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36-37
    [3]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26
    [1]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36
    [2]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24
    [1] Willy Rotzler. Constructive Concepts[M].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1989. 109
    [2]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陈江峰李晓隽译.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 194
    [3]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260
    [4]尹定邦主编.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61
    [5]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148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148
    [2]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陈江峰李晓隽译.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 70-73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153
    [1]诺波特·M.斯彻密兹,弗雷德里克·凯斯彻.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导师——伊顿、莫霍里-纳吉、阿尔伯斯[J].庄纾,庞蕾,周丹丹译.设计教育研究. 2007(5):152
    [2]诺波特·M.斯彻密兹,弗雷德里克·凯斯彻.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导师——伊顿、莫霍里-纳吉、阿尔伯斯[J].庄纾,庞蕾,周丹丹译.设计教育研究. 2007(5):154
    [3]段海龙.莫霍伊·纳吉的构成主义摄影实践与现代设计教育[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4):120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5
    [2] http://www.bauhaus.de/english/bauhaus1919/unterricht/unterricht_moholy.htm
    [1]诺波特·M.斯彻密兹,弗雷德里克·凯斯彻.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导师——伊顿、莫霍里-纳吉、阿尔伯斯[J].庄纾,庞蕾,周丹丹译.设计教育研究. 2007(5):158
    [1]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陈江峰李晓隽译.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5):198
    [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7
    [1]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58
    [2] Willy Rotzler. Constructive Concepts[M].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1989. 110
    [1]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刘萍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 5
    [1]宋建明.再论“设计基础”认识与教学模块[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18
    [1]吴卫编译.二战期间的日本设计简史[J].装饰. 2002(5):55-56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2-203
    [2]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7
    [3]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31-32
    [4]东京文理科大学桐光会编.构成教育——图画、手工、工业、操作[M].日本:东洋图书. 1932
    
    [1]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31
    [2]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31-32
    [3]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31
    [4]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31
    
    [1]钱初熹.日本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的变迁[J].中国美术教育. 1995(1):29
    [2]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3
    [3]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7
    [4]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4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5
    [2]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5
    [3]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6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吕清夫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14
    [2]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7
    [3]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03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11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30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11
    [1]真锅一男著.基本设计平面构成[M].山人译.台北:艺术图书公司. 1983. 9
    [1]南云治嘉.视觉表现[M].黄雷鸣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14
    [1] [韩]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张乃丽译,金文学审校.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39
    [1] [韩]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张乃丽译,金文学审校.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203
    
    [1]王凤杰.论“拿来的”日本文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4
    [2]王凤杰.论“拿来的”日本文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5
    
    [1] [日]南云治嘉.视觉表现[M].黄雷鸣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14
    [2]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207
    [3]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31-32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31
    [2]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为例[J]. 中国美术教育. 2001(6):17
    
    [1] [日]南云治嘉.视觉表现[M].黄雷鸣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前言
    [2]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244-245
    [3]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31-32
    [1]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163
    [2]王无邪.平面设计原理[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75. 72
    [3]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中国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之三[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85
    [4]王无邪,梁巨廷著.平面设计基础[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1983. 9
    
    [1]王无邪.立体构成原理[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6
    [2]王无邪.立体构成原理[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9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33
    [1]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中国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之三[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86
    
    [1]尹定邦,刘露微.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J].装饰. 1991(2):8
    [2]王明琛.闻名遐迩的南国最高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J].美术. 1995(11):78
    [1]陈菊盛.平面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工业美术协会. 1981.前言
    
    [1]辛华泉.立体构成[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25
    [2]辛华泉.立体构成[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83
    [3]辛华泉.立体构成[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99
    [4]辛华泉.立体构成[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128
    [1]尹定邦.装饰色彩基础研究[M].包装装潢内部刊物. 1980增刊. 7
    [1]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中国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之三[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88
    [1]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J].艺苑. 1982(3):8
    [2]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中国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之三[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87
    [1]郭茂来.《立体构成》及其作者辛华泉[J].美术之友. 2004(2):63
    [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0学生毕业论文集. 387
    
    [1]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 15
    [2]王守宜,宋永胜.构成基础学[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2
    
    [1]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80
    [2]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90
    [3]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90
    
    [1]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11
    [2]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94
    [3]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93
    
    [1]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78-79
    [2]陈小清.新构成艺术·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
    [3]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4
    [4]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5
    
    [1]吴顺平.现代雕塑构成论—造型观念的更新[J].美苑. 1988 (1):37
    [2]袁涛.构成教学研究[J].装饰. 2003(2):12
    [3]黄凯,孟梅林.构成艺术≠抽象[J].装饰. 2001(5):71
    [4]班石.构成谈[J].装饰. 2002(8):12
    [5]胡介鸣.立体构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序
    [1]宋建明.关于新时期设计教育组织的思考——写在设计学部教学研讨会之后[J].新美术2001(4):7
    
    [1]宋建明.设计造型基础[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 7
    [2]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80
    [1]郑丽伟.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5(5):153
    
    [1]辛华泉.立体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辛华泉.立体构成[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辛华泉.空间构成[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2
    辛华泉,张柏萌,邱松.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辛华泉,张柏萌.色彩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辛华泉,张柏萌.立体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陈小清.平面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尹定邦主编.平面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尹定邦主编.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尹定邦主编.立体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尹定邦主编.光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尹定邦主编.动画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编.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新媒介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3
    陈小清.新构成艺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士元.色彩构成[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1
    赵殿泽.立体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1
    刘国余.纸的立体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2
    卢少夫.立体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3
    钟蜀珩.色彩构成[M].杭值: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5
    李莉婷.色彩构成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9
    金剑平.空间·构成·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0
    郑钢,丘斌.平面构成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0
    吴翘璇.立体构成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0
    王群山.平面构成艺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000
    蓝先琳.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洪兴宇,邱松.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
    王守宜,宋永胜.构成基础学[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史启新.平面构成[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2
    张彪.色彩构成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2
    刘明来,徐兵.立体构成[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2
    胡介鸣.立体构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袁筱容.立体构成[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黄卢健.立体构成[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叶颜妮.立体构成[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郑健.色彩构成[M].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3
    邹红.立体构成[M].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3
    郑健,阎宏,陈磊.平面构成[M].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3
    高琳张婧编著.立体构成[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吴军伟编著.色彩构成[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韩叙.平面构成[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江滨.立体构成[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
    韦自力袁筱容.点构成[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
    余昌冰,廖雨注.立体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4
    毕留举,韩凤元.现代设计造型基础[M].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4
    班石.色彩构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钱涛.立体构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顾梅.平面构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1]点·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五周年教学成果展文献
    [2]邬烈炎.设计基础:来自自然的形式[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序
    
    [1]姜今,姜慧慧.设计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7. 160
    [2]姜今,姜慧慧.设计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7. 167
    [3]姜今.中国图案中变象的“打散构成”[J].实用美术. 1982(8):16
    [4]姜今,姜慧慧.设计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7. 165
    
    [1]陈小清.新构成艺术·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5
    [2]陈小清.广州美院设计系的综合构成教学[J].装饰. 1995(6):6
    [3]陈小清.新构成艺术·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5
    
    [1]陈小清.新构成艺术·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6
    [2]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5
    [1]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37
    [2]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4
    [3]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5
    [4]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5
    [5]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11
    [6]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13
    [1]辛华泉.论构成[J].装饰. 1980(6):10-11
    [2]辛华泉.谈形态创造的科学依据——介绍形态构成学[J].美术. 1983(2):46-47
    [3]诸葛铠,1941年出生,现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和设计史论研究。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有《图案设计原理》、《中国纹样辞典》、《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设计艺术学十讲》等。
    [4]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115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118
    [2]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121
    [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121
    [4]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136
    [5]诸葛铠.律动——反复和渐变——平面设计形式规律初探[J].装饰. 1980(5):6
    [1]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100
    [2]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102
    [3]陆红阳,喻湘龙.平面构成[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26
    [4]赵燕.色彩构成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67
    [5]辛华泉、邱松、张柏萌.平面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65
    
    [1]陈小清.平面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47
    [2]辛华泉.立体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5
    [3]辛华泉.立体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104
    [4]辛华泉.立体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17
     [1]王雪青主编.二维设计基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15
    [1] [美]M·克莱因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1
    [1]邬烈炎.解构主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0
    [1]转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系75周年学生学术论坛特刊《思·路》第三期http://www.next-99.com/cgi-bin/lb5000/cgi-bin/lb/view.cgi?forum=3&topic=13
    [2]转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系75周年学生学术论坛特刊《思·路》第三期http://www.next-99.com/cgi-bin/lb5000/cgi-bin/lb/view.cgi?forum=3&topic=13
    [3]转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系75周年学生学术论坛特刊《思·路》第三期http://www.next-99.com/cgi-bin/lb5000/cgi-bin/lb/view.cgi?forum=3&topic=13
    [4]转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系75周年学生学术论坛特刊《思·路》第三期http://www.next-99.com/cgi-bin/lb5000/cgi-bin/lb/view.cgi?forum=3&topic=13
    [1]吴鹤龄.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中国古典智力游戏三绝[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93-194
    [1]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建筑师. 2007(2):105
    [2]顾大庆.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C].见:潘谷西等编.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16-217
    [3]丁沃沃.设计实验室[J].建筑师. 2005(6):16
    [4]顾大庆.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 1992(1):34
    [1]顾大庆.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C].见:潘谷西等编.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16-217
    [2]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建筑师. 2007(2):104
    [3]顾大庆.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 1992(1):34
    [4]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设计的启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1
    [5]顾大庆.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 1992(1):34
    [1]田学哲、余靖芝、郭逊等著.形态构成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2]田学哲、余靖芝、郭逊等著.形态构成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前言
    [3]田学哲、余靖芝、郭逊等著.形态构成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4]田学哲、余靖芝、郭逊等著.形态构成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8
    [5]莫天伟.建筑教学中的形态构成训练[J].建筑学报. 1986(6):65
    
    [1]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
    [2]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设计的启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3
    [2]顾大庆.作为研究的设计教学及其对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意义[J].时代建筑2007(3):17
    
    [1]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 2007(4):48
    [2]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 2007(4):45
    [1]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 2006(1):14
    [2]冯金龙,赵辰.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新建筑. 2005(3):5
    [3]冯金龙,赵辰.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新建筑. 2005(3):5
    [4]冯金龙,赵辰,周凌.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J].世界建筑. 2005(8):40
    [5]冯金龙,赵辰,周凌.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J].世界建筑. 2005(8):40
    [6]冯金龙,赵辰,周凌.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J].世界建筑. 2005(8):40
    [7]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 2007(4):46
    [1]冯金龙,赵辰.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新建筑. 2005(3):5
    [2]刘剀,王萍,李保峰.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新建筑. 2005(3):26
    [3]顾大庆.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C].见:潘谷西等编.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17
    [1]丁沃沃.环境·空间·建构——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程研究[J].建筑师. 1999(5):84
    [2]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3
    [3]顾大庆.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C].见:潘谷西等编.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16-217
    [4]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J].建筑师, 2001(4):34
    [5]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设计的启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2-13
    [6]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J].建筑师, 2001(4):34
    [7]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J].建筑师, 2001(4):31
    [1]顾大庆.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C].见:潘谷西等编.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19
    Willy Rotzler. Constructive Concepts[M].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1989
    Stephen Bann. The Tradition of Constructivism[M]. Da Capo Press. 1974
    Dmitri V.Sarabianov and Natalia L. Adaskina.Popova[M]. Thames and Hudson.1990
    John Milner. Vlsdimir Tatlin and the Russian Avant-grade[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 1983
    Griffon-Neuchatel-Suisse Ed. Naum Gabo[M]. Lund Humphries,London. 1961
    Galerie Gmurzynska Ed. Rodchenko·Spatial Constructions[M].Hatje Cantz. 2002
    Krisztina Passuth. Moholy-nagy[M]. Thames and Hudson. 1985
    Rainer K.Wick. Teaching at the Bauhaus[M].Hatje Cantz. 2000
    [俄]М·Я金兹堡.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M].罗世平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瑞士]约翰尼斯·伊顿.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M].曾雪梅,周至禹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陈江峰李晓隽译.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5)
    [日]利光功.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M].刘树信译.轻工业出版社. 1988
    [英]哈德罗·奥斯本. 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M].阎颊,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
    [英]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刘萍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
    [英]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余志强,栗爱平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9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美]理查德·韦斯顿.现代主义[M].海鹰,杨晓宾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瑞士]I.别塞勒,国际图形设计.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2
    陈瑞林,吕富珣.俄罗斯先锋派艺术[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
    奚静之.俄罗斯苏联美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现代艺术特刊.影响世界画坛的十五个流派[M].成都:现代艺术杂志社. 2002
    尹定邦主编.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法]弗朗里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2:设计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王一川.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英]克莱尔·贝尔.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美]琳达·格鲁特大卫·王.建筑学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汉斯·鲁道夫·波斯哈德.版面设计网格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设计元素[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美]金伯莱·伊拉姆.设计几何学[M].北京:中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美]列昂纳多·姆洛迪洛夫.几何学的故事[M].上海出版社. 2004
    吴鹤龄.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光构成[M].白文花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日]青木正夫.图案设计——构成研究[M].郑丽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日]南云治嘉.视觉表现[M].黄雷鸣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韩]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张乃丽译,金文学审校.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王无邪.平面设计原理[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75
    王无邪.立体构成原理[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
    辛华泉.平面构成[M].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2
    辛华泉.立体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南舜薰,辛华泉.建筑构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尹定邦.装饰色彩的基础研究[M].北京:包装装潢内部刊物. 1980
    尹定邦.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陈菊盛.平面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工业美术协会. 1981
    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吴静芳.立体构成[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000
    赵殿泽.立体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1
    陈小清.平面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陈小清.新构成艺术·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陈之佛遗稿,,张道一整理.几何形图案构成法[M].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2001
    姜今,姜慧慧.设计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7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邬烈炎.解构主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宋建明.设计造型基础[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
    王守宜,宋永胜.构成基础学[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胡介鸣.立体构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英]安格斯·J·麦克唐纳.结构与建筑[M].陈治业,童丽萍译.北京:城市节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
    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设计的启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田学哲、余靖芝、郭逊.形态构成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莫天伟.建筑设计基础[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克里斯蒂娜·洛德.塔特林与第三国际纪念碑[J].林荣森,焦平,娄古译.世界美术. 1986(4)
    克里斯蒂娜?洛德.作为一种形式语言的非功利构成与塔特林[J].林荣森,焦平,娄古译.世界美术. 1986(4)
    张荣生.构成派雕塑家佩夫斯纳[J].雕塑. 1998(3)
    韩林飞.莫斯科建筑学院建筑学教育与启示[J].世界建筑导报. 1998(3)
    韩林飞.呼捷玛斯:前苏联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被扼杀的现代建筑思想先驱[J].世界建筑. 2005(6)
    韩林飞.从写实性描写艺术到客观地抽象与立体——现代建筑造型艺术的新生[J].见: http://www.abbs.com.cn/news/read.php?cate=3&recid=7561
    郑国良.构成主义舞台美术[J].戏剧艺术. 1996(3)
    吕富珣.马列维奇与至上主义[J].华中建筑. 1995(3)
    陈飞.从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J].福建建筑. 2003(1)
    王青,胡辞.构成派、白色派、解构派——20世纪结构主义思想的建筑实践[J].华中建筑. 2006(3)
    段海龙.莫霍里-纳吉的构成主义摄影实践与现代设计教育[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3(4)
    张进平,段海龙.莫霍里-纳吉的构成主义实践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装饰. 2006(8)
    诺波特·M.斯彻密兹,弗雷德里克·凯斯彻.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导师——伊顿、莫霍里-纳吉、阿尔伯斯 [J].庄纾,庞蕾,周丹丹译.设计教育研究. 2007(5)
    [日]朝仓直巳.日本的构成教育[J].吴静芳译.见:张道一编.工艺美术研究. 1987(1)
    陆伟荣.日本的构成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8(4)
    吴卫编译.二战期间的日本设计简史[J].装饰. 2002(5)
    钱初熹.日本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的变迁[J].中国美术教育. 1995(1)
    辛华泉.论构成[J].装饰. 1980(6)
    诸葛铠.律动——反复和渐变——平面设计形式规律初探[J].装饰. 1980(5)
    辛华泉.谈形态创造的科学依据——介绍形态构成学[J].美术. 1983(2)
    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J].艺苑. 1982(3)
    姜今.中国图案中变象的“打散构成”[J].实用美术. 1982(8)
    尹定邦,刘露微.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J].装饰. 1991(2)
    王明琛.闻名遐迩的南国最高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J].美术. 1995(11)
    陈小清.广州美院设计系的综合构成教学[J].装饰. 1995(6)
    陈小清.设计分院基础部的教学框架[J].美术学报. 2000(2)
    夏燕靖.图案教学的历史寻绎[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
    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中国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之三[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
    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 2001(6)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1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0学生毕业论文集.
    宋建明.关于新时期设计教育组织的思考——写在设计学部教学研讨会之后[J].新美术2001(4)
    宋建明.浅论法国色彩学研究领域中的学风及其方法[J].装饰. 1997(1)
    宋建明.浅谈法国设计艺术教育中几点可借鉴的差异[J].艺术教育. 1995(3)
    宋建明.再论“设计基础”认识与教学模块[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
    李木.回顾与思考——06’清华美术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总结[J].设计教育研究. 2007(5)
    冯梅,张国藩.台湾艺术设计与教育[J].装饰. 1993(1)
    袁涛.构成教学研究[J].装饰. 2003(2)
    黄凯,孟梅林.构成艺术≠抽象[J].装饰. 2001(5)
    班石.构成谈[J].装饰. 2002(8)
    梁智龙.设计基础课程与现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建筑师. 2007(2)
    顾大庆.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 1992(1)
    顾大庆.作为研究的设计教学及其对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意义[J].时代建筑2007(3)
    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 2006(1)
    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J].建筑师, 2001(4)
    顾大庆,赵辰,丁沃沃等.渲染、构成与设计——南工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建筑学报. 1988(6)
    顾大庆.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C].见:潘谷西等编.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丁沃沃.环境·空间·建构——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程研究[J].建筑师. 1999(5)
    丁沃沃.设计实验室[J].建筑师. 2005(6):16
    冯金龙,赵辰,周凌.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J].世界建筑. 2005(8)
    冯金龙,赵辰.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新建筑. 2005(3)
    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 2007(4)
    莫天伟.建筑教学中的形态构成训练[J].建筑学报. 1986(6)
    莫天伟.形态构成学与设计基础教育——同济大学学生作业[J].时代建筑. 1985 (1)
    莫天伟.形象思维和形态构成——建筑创作思维特征刍议[J].建筑学报. 1985(10)
    世界建筑导报94/95建筑联盟AA建筑教育专辑2004:01/02
    刘剀,王萍,李保峰.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新建筑. 2005(3)
    http://www.abbs.com.cn/news/read.php?cate=3&recid=7561
    http://www.ucalgary.ca/library/FCA/
    http://www.bauhaus.de/english/bauhaus1919/unterricht/unterricht_moholy.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