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泰两国人民已有数百年的友好往来。中国古代小说随着文化交流而在泰国传播并产生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很早就在泰国流行,受到泰国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故事流传后在诸多领域产生一系列影响。
     在泰国,最受欢迎的中国文学样式则是明清时期的通俗白话小说,它们以多种形式如口传、戏曲、文本等传播于该地。泰国曼谷国家图书馆藏有39部清代刊本中国古代小说典籍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它除了能证明中泰两国的图书事业方面的交流外,还能对中国境内古代小说典籍及出版情况的史实予以补充说明。
     泰国曼谷王朝第一世王期间,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中国古代小说被翻译成了泰文,《三国》、《西汉》是先声,是奠基之作。之后又掀起一股翻译历史演义小说的热潮,至今已有数十种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作品陆续问世,发展成一支具有特色的文学体系。公元1835年西方印刷术传入到泰国后,对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功不可没。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从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短短几年间就有上百本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流传于市面,出现抢购一空的热闹场面。这些书籍虽是当时的奢侈品,但因为译法鲜明,节奏明快,故深得泰国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泰国作家、艺人也都纷纷叫好,把中国古代小说视为新的血液,融入到本民族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当中。例如,在泰国伟大诗人顺吞蒲的《帕阿派玛尼》长篇故事诗里就有不少中国古代小说的成分。之后泰国歌舞剧、傀儡戏也都吸取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将它们改编成泰文版的演艺剧本,它们增加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途径,使泰国人加快了解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古代小说广为流传,许多故事中的人物造型都被民众所接纳,并视为神灵,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当中国人向外移民时,他们把家乡的神祗带到了迁居地。在泰国,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中式寺庙。在寺庙里不仅能祈求无限的愿望,还能欣赏到中国传统建筑物及优美图案。这些图案大多取材于中国文学、民间传说、古代神话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居住在泰国的中国人借用这些图案来传达美德与心愿,进行训诫与教导,通过它们继承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泰国统治者也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故命中国画匠在泰国佛寺的墙壁上绘制《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壁画图像。
     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中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道重要人文景观。它不仅是两国间友好往来的重要证明,而且展示了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的泰国落地生根,与当地文化融会、升华后,成为泰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对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Thailand have established a clos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for a long tim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have been disseminated and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in Thailand via cultural exchanges. I have discovered tha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have enjoyed popularity in Thailand for several hundreds years, and received a warm welcome from readers of different castes. Their popularity has represented steadying influences,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ai culture.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were interested by Thai's. They came to Thailand by narration,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uch as Chinese Opera and various important books. From long studying and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at the Thailand National Library in Bangkok (Tha Wasukri), compiled about 39 books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Among these documents are precious. They reviewed the past editing and important the document relating the past influence in Thailand.
     King Rama I , Chakri Dynasty (Bangkok), he came to realize, that literature would play a big role. He later thought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books and writing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mong these books translated wer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and "The west Han", They were the first translated book. Since then until now, they have translated more than 10 stories into Thai language. In 1835, high technology in printing from abroad came into Thailand and thus enabled the printing continuely. From this point, the Chinese writing were mentioned by Thai's authors. More or less they were well supported by Chinese writings, such as the masterpiece of Sun Thorn Phu "Phra Apaimanee". The drama plays and the marionette plays were involve in them. Through these translations made the Thai people well aware of Chinese thoughts, traditions and customs.
     The old-fashioned main character in many stories were the Chinese Gods, such as Guan Yu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and Sun Wukong in "Journey to the West". Since the Chinese began immigrating into Thai, these believes pay a part into Thai society. We can find these Chinese Gods were well kept and worshipped in Chinese temple and Chinese joss-house.
     Otherwise the Chinese paintings were drawn in the Chinese temple, depicted to the Chinese stories. People who went to the temple to pray and made for blessing in one way and get moral support in the other way. More than that they can absorb the mural paintings. The king appreciated the Chinese customs. He gave orders to the painters, to draw Chinese themes on the walls of Thai temples too.
     The study to publiciz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ailand, still have a lot of topics need to be researched. Of these studi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good relations in many aspects, and get to the core of the factor in Chinese literature correctly.
     With the above in mind, 1 am certain that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in Thailand are worth studying. They are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Thai cultural exchanges. They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t also prove that Chinese culture has a firm position in a foreign country like Thailand. It can harmoniously blend into Thai culture, raise its value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ai culture.
引文
① 武斌著《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第1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泰国原称暹罗,自1939年6月24日起,由当时执政的报·披汶颂勘元帅政府将“暹罗”改名为“泰国”。本文为行文方便,均以“泰国”称之。
    ③ (英)D·G·E·霍尔著 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上册)第22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明)宋濂等撰《元史》第372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 (明)宋濂等撰《元史》第4664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③ (英)D·G·E·霍尔著 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上册)第22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参见武斌著《中华文化海外海外传播史》第1202-120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据《明实录》记载:明清两代中国沿海地区天灾人祸不断。如《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三,洪武五年(1372)三月记载:“戊辰夜,福建兴化府仙游县大水,民多溺死。”《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六,洪武五年(1372)九月记载:“乙丑,广州府地震,有声如雷。”《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一,正统元年(1436)八月记载:“广东潮州府海阳县奏,五月内骤雨,水决登云都,云步村等处,堤漂流房屋,溺死人畜。”《明实录》还记载广东、福建两省人民所面临的社会治安问题,尤其是受到抢劫与海贼的剽掠。如《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二,洪武五年(1372)二月记载:“潮州盗发据揭阳、潮阳二县,潮阳卫指挥佥事王友等率兵讨之,斩伪元帅三人,获贼众一千一百六十馀人,马百匹,牛千头,馀党悉定。”《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五,洪武五年(1372)七月记载:“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馀人,焚烧庐舍千馀家,劫取官粮二百五十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一,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记载:“潮州府海阳县民曹名用聚众三百馀人杀掠良民,南雄侯赵庸调潮州卫指挥佥事詹继率兵捕之,追至昆仑山黄莺畲,擒名用并其党悉诛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七,正统十四年(1449)四月记载:“福建海贼陈万宁攻广东潮阳县,劫官库银钞,杀主簿邓选,潮州府知府刘湛劾奏守备指挥高亮、千户周诚畏缩不援之罪。”等。因该地区的天灾人祸和治安问题,导致民心不安,造成百姓私自下海,往外谋生。见《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③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宪宗实录》第1850页,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④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勒德洪等编影印本。
    ⑤ 许肇琳《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海外华人》,载《中泰学刊》第14页,1995年。
    ① 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第321页,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
    ② 黄启臣主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第552页,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③ 暹罗统治者对待华人的政策:一、与泰人一视同仁的政策;二、经济和贸易方面的优渥政策;三、在税收方面的优待政策;四、给予华人当专利收税人的权利的政策。参见(泰)通同·占塔朗素 匿·顺通著 陈建敏译《拉玛五世皇时期(1868-1910年)有关中国侨民的政策和法律》,载《泰中学刊》第72-74页,2002年。
    ④ (清)陈伦炯撰《海国闻见录》,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4册,第861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 (明)张燮著 谢方点校《东西洋考》第40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⑥ 冯天瑜 杨华著《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⑦ 葛剑雄 安介生著《西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引言》第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⑧ 参见葛治伦《1949年以前的中泰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487-52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⑨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第25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⑩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第26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11 参见何兆武著《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第15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李时人《中国古代禁毀小说漫话·前言》第2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② 顾建华等编《中国传统文化》第310页,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泰)谢玉冰《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流传》第90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① 葛治伦《1949年以前的中泰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487-52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① 戚盛中《中国文学在泰国》,载《东南亚》第43-47页,1990年第2期。
    ② (泰)吴琼《<三国演义>在泰国》,载《明清小说研究》第102页,2002年第4期。
    ③ 宋柏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第388-390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④ 陈炎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第3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 栾文华著《泰国文学史》第56-6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⑥ 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第79-124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马祖毅 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修订本)第623-62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朱煜善 王志明著《海外华侨》第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 (美)马文·哈里斯著 李培茱 高地译《文化人类学》第12页,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③ 刘锡诚著 《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第249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④ 黄景春著《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绪论》第1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许钰著《口承故事论》第17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 南洋华人社团与侨乡建立了一系列的密切关系与互动交往。政治上,它们成为影响侨乡政策的一种外在的压力团体;经济上,它们作为侨乡建设资金筹募的主要机构;社会上,华人社团扮演了保护其成员的社会财产所有权的角色;商业上,社团则通过其组织网络,维护信用,并惩罚信用被滥用的事例;文化上,社团则试图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复兴与再塑造方面发挥其功能。刘宏著《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第1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肋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④ 刘正刚著《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第90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⑤ 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第1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第29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第2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 梁志明等著《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第192页,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④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131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⑤ (法)卢贝尔著 (泰)山·塔·古们布译《卢贝尔暹罗国见闻录》第152页,(浓武里)思班亚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参见陈景熙著《潮州学论集》第331页,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陈泽泓著《潮汕文化概说》第255-25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130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④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130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⑤ 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第70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①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65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参见钱平桃 程显泗著《东南亚历史舞台上的华人与华侨》第201-20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 何绵山著《闽文化概论》第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 胡朴安编《中华风俗志·上篇卷四·福建一》第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⑤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132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①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第132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明)唐冑编集《正德琼台志》卷7,载《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0册,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
    ③ 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第111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④ 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第111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J997年版。
    ⑤ 刘正刚著《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第90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⑥ 刘正刚著《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第127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⑦ 郭英德著《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第33-34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① 曹萌著《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第32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参见梁立基 李谋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第112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③ “中泰早在宋元时期始就有朝贡往来,但不密切。直到明朝时期,中国朝廷采取和平外交与经济‘厚往薄来’的政策,致使中泰朝贡关系异常活跃。据中国史书记载,明朝遣使暹罗19次,而暹罗遣使来华访问、贸易则有112次之多。”参见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泰国简史》编写组《泰国简史)第19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直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由于清朝的限制和西方殖民者的干预,暹罗的对华朝贡贸易日趋衰落。1786年,乾隆帝批准地方官员的建议,一改以前长期对暹罗朝贡使团所携物品一律免税的政策,规定除正、副贡船外,其他船只照章纳税。1839年,又将暹罗贡期由三年一贡改为四年一贡。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将暹罗作为他们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个主要控制目标和贸易对象,暹罗逐渐成为殖民商业体系中的一员。1851年(咸丰元年),暹罗遣使朝贡,贡使至广州后,咸丰帝阻其进京朝觐。次年,暹罗再次派遣使臣来华,这也是泰国的最后一次向中国朝贡。之后中暹之间的朝贡关系终止。”参见李云泉著《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第280-281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④ 李瑞良著《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第3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太宗实录》第601页,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② 参见杨保筠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第102页,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③ (清)高宗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第321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复印本。
    ④ (明)张燮著 谢方点校《东西洋考》第40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⑤ 潘建国著《古代小说书目简论》第7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 (泰)素甘亚·苏班塔《布拉德利医生与泰国报刊业》第13页,(曼谷)玛滴冲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泰)参维·卡森斯里《阿瑜陀耶:历史与政治》第3页,(曼谷)人文社科书籍基金2005年版。
    ②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勒德洪等编影印本。
    ① 参见陈景熙著《潮州学论集》第321页,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朱煜善 王志明著《海外华侨》第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 泰文《玛滴冲报》,2002年6月15日。
    ④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人政策》第108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 这一历史阶段始于1947年11月8日军人发生政变,发动政变的军人自称为“政变团”。这次政变将二战期间作为日本帮凶的报·披汶颂勘元帅再次推上总理宝座。他上台后实行镇压泰国共产党,大搞反华和排华的政策。这两项政策的实行有着深刻的背景。报·披汶颂勘元帅再度执掌总理大权之时,正值中国陷入国共内战之际,国民党虽具有兵力上的优势,但在战场上一退再退,似乎摆脱不了失败的下场,而中国共产党的势力和影响却不断壮大。泰国的华侨和华人虽然不全信仰共产主义,但很多人都同情和支援中国共产党。因此,华人的一举一动受到了报·披汶颂勘元帅政府的严密监视。政府对华人的监视最初是在暗中进行的,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报·披汶颂勘元帅政府颁布“防共条例”,成为镇压“左派”的利器,从这一年开始,政府挎华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发展到以共产罪和反叛罪大规模地逮捕知识分子、报人、学生和民众。之后在1957年莎立元帅发动政变,推翻报·披汶颂勘元帅政府,委任朴·莎立信担任总理。政变后的一年(1957年10月到1958年10月),政府不仅不再镇压左派,还广开言禁,社会上充满了自由气氛。但好景不长,1958年10月莎立元帅发动政变后自任总理,开始以通共的罪名搜捕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全国范围内清剿泰共。1963年莎立元帅去世后,塔农·吉滴卡宋元帅接任总理,继续推行莎立时代的政策。参见(泰)裴思兰《鲁迅和金庸在泰国的接受之比较》第12页,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泰国曼谷(塔瓦苏吉)国家图书馆建馆于1905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此馆因泰国第四世皇的诸位太子与公主为了纪念先父,而出资金修建。原先馆里所藏的书籍大多是泰国皇族、高官、大使捐送的。参见(泰)山泥·荡塔维《文学与泰国文学基础》第27页,(曼谷)欧甸萨多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本文与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分类不尽相同。如:《西洋通俗演义》、《平金川》(即《年大将军平西传》)孙氏都属于“讲史部”,而此归入“神怪小说类”。《圣朝鼎盛万年清》孙氏同样归属“讲史部”,而此归入“侠义公案小说类”。原因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西洋记》‘所述战事,颇窃《西游记》、《封神传》’。向觉明也说:‘《西洋记》的作者一定看过吴承恩的《西游记》,所以模仿的形迹很重。例如,《西洋记》卷十第四十六回说到右先锋刘荫在女儿国影身桥上照影有孕,误饮子母河水等等,这完全是袭取《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唐三藏师徒们在子母河受灾的故事。又《西游记》中滑稽的意味很丰富,而《西洋记》中也时常应用浅俗的笑话来插科打诨。这都可以见出承袭之迹。’除上举者外,还可以看出一些处。如,金角大仙、银角大仙是袭用《西游记》里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羊角大仙是袭用《西游记》里的羊力大仙。《西洋记》第二十一回竟把魏征斩泾河老龙和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完全引了进去。惟师徒四众名称与《西游记》略异,猪八戒作朱八戒,沙和尚作淌来僧……《西洋记》第二十八回里的吸魂瓶也是《西游记》里所常用的玩意儿。第八十八回到第九十三回里的崔钰判官也是《西游记》中的人物。他如哪吒、韦驮等亦均见于《西游》、《封神》,惟以前都说是白脸,而罗懋登却硬要写成‘朱脸獠牙’的,大约他总爱偷袭,同时也爱改头换面来标新立异吧?第九十六回叙孙悟空把软水改成硬水,则是罗懋登自己的想象,犹之在《征西全传》里我们也能看见唐僧四众经过薛丁山的战场一样。又,《西洋记》里的马公公,相当于《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猪八戒一遇危难,就要散伙,回到高老庄上去看他的老婆;马公公也是一样。”赵景深著《中国小说丛考》第289-290页,齐鲁书社1983年版。“《平金川》(即《年大将军平西传》)受《西游记》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欧阳健《平金川全传》,载周钧韬 欧阳健 萧相恺主编《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第94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圣朝鼎盛万年清》描写乾隆皇帝翦除贪官时,往往仰仗绿林豪杰,用他自己的话说:‘到得江南来,历遭艰险,都是那班人辅助,虽系绿林豪杰,亦属朕之功臣。’这类描写,显然受到侠义小说的影响。”刘小营《万年青》,载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修订本)第55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 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② 谭正璧 谭寻著《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④ 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修订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⑤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⑥ 朱一玄 宁稼雨 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 周钧韬 欧阳健 萧相恺主编《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⑧ 张兵主编《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卫毕成《杨文广平南全传》,载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第47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第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第49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③ 参见(泰)黄汉坤《章福记本(罗通扫北)小议》,载(文献》第96页,2006年第3期。
    ④ 徐朔方著《小说考信编》第5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⑤ 王清原 牟仁隆 韩锡铎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⑥ 在《小说书坊录》里发现与上海链石书局名称相似的是上海铄石书局。但笔者认为他们应该不是同一个出版集团,因为出版商不会连自家的商号也刊印有误。在中国,相似的书坊名称不胜枚举。故分为两家书坊更为合理。
    ① 浦江氏求无不获斋分别在康熙四十三年刻《台湾外记》三十卷,康熙五十三年刻《台湾外记》三十卷,乾隆三十八年刻《台湾外记》三十卷,活字印《台湾外记》三十卷,刻《台湾外记》十卷。参见王清原 牟仁隆 韩锡铎编纂《小说书坊录》第2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南京图书馆装订《玄览堂丛书三集》第21册,南京图书馆1948年影印本。
    ② 畅广元主编《文学文化学》第4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李瑞良著《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第393-3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④ 黄鸣奋著《艺术交往论》第24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杨春时 俞兆平 黄鸣奋著《文学概论》第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孙艺风著《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第4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第10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④ 朱一玄 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第64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 李厚基 林骅《三国演义简说》第120页,载李厚基 林骅 何满子 胡光舟 孙逊 詹丹 蒋和森《五大小说讦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⑥ 威·斯瓦诗里雅浓认为:“也许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列国》、《西汉》、《三国》早在大城王朝期间已译成,不是在曼谷王朝第一世王时期委托翻译”。但一般学者不承认此观点,认为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是在曼谷王朝第一世王时期始兴起的。(泰)威·斯瓦诗里雅浓《文学与文学评论》第144页,(曼谷)泰万他那帕尼出版社1988年版。
    ⑦ 饶芃子《文化影响“宫廷模式”----<三国演义>在泰国》,载杨乃乔 伍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第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陈炎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第3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 泰译本《三国·昭披耶帕康(浑)本·序言》第1页,信拉帕班纳刊出版社2001年版。
    ③ 郭英德著《明清文学史演讲录》第12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 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第14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⑤ 参见(法)皮埃尔·布律内尔 克洛德·皮舒瓦 安德烈—米歇尔·卢梭著 黄慧珍 王道南译《何谓比较文学》第3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① 泰译本《宋江·宋德昭披耶巴隆玛哈希苏里亚翁本》第7页,(浓武里)思班亚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徐岱著《小说形态学》第172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 本表主要参见(泰)威耐·苏塞《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在泰国:从演义至武侠小说》(尚未出版);(泰)塔翁·斯卡克松《中国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尚未出版)、《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尚未出版);王丽娜《明清小说在国外》,载何满子 李时人主编《明清小说鉴赏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马祖毅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修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扎拉嘎著《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第109-110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陈文新《从辨体角度看明清章回小说的几个特征》,载《文艺研究》第50页,2006年第2期。
    ③ 泰国教育商会出版社将第一世至第六世王期间(1782-1925)所译成的35部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整理合成一套“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丛书”。这套丛书不完全按照中国学者的分类;而是按照故事发生的年代顺序将其排成中国通史小说。所以侠义公案小说、神魔小说、弹词作品等也都归入其中。
    ④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第10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① 杨春时 俞兆平 黄鸣奋著《文学概论》第3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第25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马幼垣著《水浒人物之最》第3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③ (明)郎瑛著 安越点校《七修类稿》第28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④ (清)杜纲著 石继昌标点《南史演义·前言》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⑤ (泰)吴琼《<三国演义>在泰国》,载《明清小说研究》第102页,2002年第4期。
    ⑥ 钱仲联等著《中国文学大辞典》(修订本)第163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⑦ 廖可斌《皇明开运英武传·前言》,载《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⑧ 徐朔方著《小说考信编》第5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明)徐渭编《云合奇踪》,载《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34-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 萧相恺《新世鸿勋·前言》,载《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 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古代史传的编纂体制大致有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种,明清时期的小说,短篇小说(包括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结构基本上采用纪传体,而长篇章回小说的结构则囊括了以上三种类型。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郭英德《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载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第109-11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 (日)上田望《<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载《文学遗产》第128-129页,2000年第4期。
    ② 徐朔方 孙秋克著《明代文学史》第12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 参见徐朔方著《小说考信编》第556-5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④ (清)刘一明著《西游原旨》,载《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261-2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 泰译本《西游》第140页,(曼谷)可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泰译本《西游》第353页,(曼谷)可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② 李时人著《西游记考论》第170-171,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 黄俶成著《施耐庵与<水浒>》第1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 百回本体系著名的有郭勋刻本、《百川书志》著录本、天都外臣序本、李卓吾评本、钟伯敬评本等.而且百回本体系均未有田虎、王庆事。
    ② 聂绀弩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第19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修订本)第234页,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④ 繁本系统可分为百回本、百廿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参见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修订本)第233-234页,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⑤ 目前所知道的简本有十三种之多:1.藜光堂刻《水浒传》2.刘兴我刻《新刻全像水浒传》3.雄飞馆刻《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4.明双峰堂刻《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5.文元堂刻英雄谱本《忠义水浒传》6.兴贤堂刻本汉宋奇书本《忠义水浒传》7.《新刻出像京本忠义水浒传》8.《水浒全传》9.《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10.单页《全像水浒》11.巾箱本12.《新刻出像忠义水浒传》13.《征四寇》本。参见聂绀弩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第158-16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 齐裕焜《水浒传》,载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第3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⑦ 郑振铎著《中国文学研究》(上),载《郑振铎全集·第四卷》第128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⑧ 欧阳健著《古小说研究论》第387页,巴蜀书社1997年版。
    ⑨ 廖可斌著《诗稗鳞爪》第27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李玉莲著《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第197-198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 栾文华著《泰国文学史》第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③ 林纾字琴南,别署冷红生,晚称践卓翁,福建闽县人。生于咸丰二年(1852),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七十三岁。是中国以古文笔法译西洋小说的第一人,共译书约一百六十余种。可惜林纾本人不懂外文,从本子选择,一直到口译,都是依靠别人,而别人又并非全可靠,因此,在他的译作上,遂有了原本选择不当,误解原意之类的缺陷。但这并不能掩去他的译作给与作家和读者的广大影响。他使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发展。据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及寒光在《林琴南传》里的统计,他翻译的小说,计英国99部,179册;美国20部,27册;法国33部,46册;比利时1部,2册;俄国7部,10册;西班牙1部,2册;挪威1部,1册;希腊1部,1册;瑞士2部.4册;日本1部,1册;未知国的5部,6册。共171部,279册。参见阿英著《晚清小说史》第18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① (泰)巴帕松·谢维昆《从黄河到湄南河》第80页,(曼谷)阿玛林大众有限出版公司2005年版。
    ② 田即田地,是泰国古代的阶级制度的划分。
    ③ 《三印花法律》(法政大学修订本)第131-132页,(曼谷)心健出版社2005年版。
    ④ 参见(泰)素攀·占塔哇匿《泰国潮州人的故乡》,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主编《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第一阶段2310(1767)-2393(1850)》第1页,(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 (泰)吴琼《两汉故事源流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态为中心》第121-122页,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① 陈惇 孙景尧 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第1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① 参见(泰)吴琼《两汉故事源流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态为中心》第125页,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 参见吴慧颖著《中国数文化·序言》第2页,岳麓书社1996年版。
    ③ 陈惇 孙景尧 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第1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① 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07-10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余国藩著 李奭学编译《<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余国藩论学文选》第31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① 这首赞诗在《西游记》故事中比较重要,无论是明刊本还是清刊本都收有此诗句。
    ② (美)勒纳·韦勒克 (美)奥斯汀·沃伦著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第16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 《三国》分为八十七个段落。《红楼梦》分为四十个段落。《西游》分为三个段落。值得一提的是,《西游》的三个段落,分别是:第一段,第一回至第七回描写孙悟空身世:第二段,第八回至十二回交待取经缘起;第三段,第十三回至一百回作为取经正文。这种分段与中国学者对《西游记》内容组成的看法基本一致。如胡适在《西游记考证》所说:“他《西游记》的结构共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齐天大圣的传。(第一回至第七回)第二部分,取经的因缘与取经的人。(第八回至第十二回)第三部分,八十一难的经历。(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胡适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354页,上海书店1980年版。
    ② (清)无名氏《新世鸿勋》,载《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39-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 (清)无名氏《新世鸿勋》,载《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44-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 参见陈惇 孙景尧 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第14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 参见朱光潜著《谈文学》第158-15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① (明)施耐庵 罗贯中著 林峻校点《水浒传》第12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泰译本《宋江·宋德昭披耶巴隆玛哈希苏里亚翁本》第871页,(浓武里)思班亚出版社2004年版。
    ③ (法)皮埃尔·布律内尔 克洛德·皮舒瓦 安德烈—米歇尔·卢梭著 黄慧珍 王道南译《何谓比较文学》第3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① 钱念孙著《重建文学空间》第5-6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 《玄览堂丛书三集·新增馆则·缺生收考》云:“高昌、暹罗二馆缺生,移文收考以备任用。”南京图书馆装订《玄览堂丛书三集》第21册,南京图书馆1948年影印本。
    ③ 朱光潜著《谈文学》第14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④ (美)爱德华·萨丕尔着 陆卓元译《语言论》第201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⑤ 陈平原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第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 徐岱著《艺术文化论》第3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 季羡林著 王树英选编《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第27页,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⑧ (泰)塔翁·斯卡克松《<三国演义>----从中国伟大文学作品到泰国伟大文学作品》,载《中国学研究期刊》第131页,2006年第1期。
    ⑨ 祝重寿编著《中国插图艺术史话》第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编《水浒传版刻图录·出版说明》,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9年版。
    ② 李瑞良著《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第362-36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参见(法)皮埃尔·布律内尔 克洛德·皮舒瓦 安德烈—米歇尔·卢梭著 黄慧珍 王道南译《何谓比较文学》第89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④ (泰)苏金·翁田《泰文字何来?》第141页,(曼谷)玛滴冲出版社2005年版。
    ⑤ 泰国著名作家兼文学评论家、皇家图书馆馆长丹隆·拉查努帕亲王(1862-1943)为了弥补《三国》首版本的不足,于1927年组织人力进行修改补充,然后印刷出版。在这次修改补充过程中,丹隆亲王和他所指定的精通汉语的华裔二级御侍官素载·丹塔嘎与精通英语的尤尔兹·塞德斯教授一起认真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书籍资料,对“三国”的历史背景作了深入研究,写出内容详细的“三国史话”作为新译本的前言。前言部分包括“话说三国”、“论三国的翻译”、“谈三国的翻译语言”、“谈三国(泰文)的印刷出版”、“三国梗概”、“论对三国的评价”、“谈三国的插图”、“谈三国的版图”等等。新版不同于旧版,为了符合泰国人的习惯,改公历纪年为佛历纪年,增加了插图,并在难处加注。马祖毅 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修订本)第624-62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 祝重寿编著《中国插图艺术史话》第5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赵景深著《中国小说丛考》第211页,齐鲁书社1983年版。
    ① 参见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载《文学遗产》第119-122页,2000年第4期。
    ② (清)佚名著 秦方点校《薛仁贵征东》第480-481页,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5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方克强著《文学接受论》第2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王赓武著《王赓武自选集》第3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泰)古腊·玛拉里卡玛《基础泰国文学》第41页,(曼谷)蓝甘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 (泰)古腊·玛拉里卡玛《基础泰国文学》第43页,(曼谷)蓝甘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许多泰国学者都认为除了最早的《蓝甘亨石碑》和《巴玛芒寺石碑》两部散文作品外,其他泰国文学作品均受印度诗体文学之影响。所以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三国》、《西汉》等的问世,如同再回到素可泰时期的自己的本民族散文创作当中。
    ② 钱念孙著《文学横向发展论》第9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③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第29页,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④ 郭英德著《明清文学史演讲录》第31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美)勒纳·韦勒克 (美)奥斯汀·沃伦著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第2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 李润新著《文学语言概论》第18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③ 杨春时 俞兆平 黄鸣奋著《文学概论》第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张毅著《文学文体概说》第2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 王元骧著《探寻综合创造之路》第106-107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 王一川著《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第28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泰国皇家院士《皇家院士版泰语词典》第1176页,(曼谷)南美大众出版社2003年版。
    ② 马祖毅 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修订本)第627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参见(泰)阿南·佬楞沃拉昆《泰国语言文学中的中国熟语》,载《人文学刊》第16-47页,2004年第1期。
    ④ 孙景尧著《简明比较文学》第17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泰译本《三国·昭披耶帕康(浑)本·前言》,(曼谷)信拉帕班纳刊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泰)巴扎·巴帕披他雅功《帕阿派玛尼编写的背后》第244页,(曼谷)欧甸萨多出版社1970年版。
    ③ (泰)春拉妲·任拉里克《顺吞蒲的人生与作品》第53页,(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 (泰)丹隆亲王《顺吞蒲传》第15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⑤ (泰)巴替·瓦提伽汀宮《顺吞蒲的文学》第49页,(曼谷)蓝甘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 本文关于《帕阿派玛尼》受《西汉》的影响是参见(泰)吴琼《两汉故事源流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态为中心》第126-127页,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① (明)甄伟撰 肖东发校点《西汉演义》第430页,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②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3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③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12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④ 泰译本《三国·昭披耶帕康(浑)本·前言》,(曼谷)信拉帕班纳刊出版社2001年版。
    ①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529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② (明)甄伟撰 肖东发校点《西汉演义》第432页,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① 《帷幄龟鉴》正是以张良为主线来结构全文,在许多地方略去了刘邦和韩信的矛盾纷争,而用了大半篇幅描写张良的故事。如张良助刘邦击破秦将杨熊,《史记》中只有寥寥数字,《西汉通俗演义》干脆只字未提,而《帷幄龟鉴》第五回却虚构出好几百字的一段故事,把张良的神机妙算,刘邦的纳谏如流都表现得很充分,等等。全部内容参见汪燕岗《<西汉通俗演义>与韩国汉文小说<帷幄龟鉴>》,载《文学遗产》第154-156页,2006年第4期。
    ② 参见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编著《美学基础原理》第21-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208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④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543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② 顺吞蒲是当时一位视野非常开阔之士,非常重视外语,经常和外国朋友交流,这在《帕阿派玛尼》里多处表现出来,如描写主人公帕阿派玛尼和其子信沙姆学习外语的情节:“学习法、中、越等语”、“二人如同是译员”等。参见(泰)巴替·瓦提伽汀宫《顺吞蒲的文学》第84页,(曼谷)蓝甘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372-374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① 许仲琳编《封神演义》第3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②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381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③ (清)佚名著 秦方点校《薛仁贵征东》第385页,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④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486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① (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6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399-400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①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344-350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② (明)冯梦龙原著 (清)蔡元放改编《东周列国志》第697-698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①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第372页,(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版。
    ② 杨春时 俞兆平 黄鸣奋著《文学概论》第8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参见(泰)苏拉蓬·赞卡森鹏《史密斯医生对泰国印刷业的贡献》,载《文化艺术》第84页,2006年第7期。
    ① (泰)春拉妲·任拉里克《文学研究:大城王朝至曼谷王朝部分文学论文集》第2页,(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栾文华著《泰国文学史》第6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③ (泰)苏金·翁田《泰文字何来?》第141页,(曼谷)玛滴冲出版社2005年版。
    ④ 泰文《曼谷纪录报》,1866年1月1日。
    ⑤ 泰文《曼谷纪录报》,1866年10月23日。
    ①(泰)索·派内《布拉德利医生》第121-123页,(曼谷)打字出版社2005年版。
    ② 泰国钱币计量单位。10沙楞等于1铢。
    ③ (美)布拉德利医生《布拉德利医生版<金达马尼>》第2页,(曼谷)可信出版社2006年版。
    ④ 参见(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 刘阳等译《书籍的历史》2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第16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⑥ 钱念孙著《文学横向发展论》第6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⑦ 张兴芳《泰国文坛的中国文学》,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95页,1991年第4期。
    ⑧ 陈平原著《文学的周边》第128页,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① 葛治伦《1949年以前的中泰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51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 (泰)蔚帕·贡卡南《泰国小说的起源》第256-258页,(曼谷)花草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泰)扎克里·东帕塔《演出文学》第2页,(曼谷)教育商会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泰)丹隆亲王《歌舞剧---歌舞和舞蹈的总合<舞蹈剧>、<伊瑙戏剧的传说>、<古代戏剧的传说>》第325页,(曼谷)玛滴冲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参见(泰)古腊·玛拉里卡玛《基础泰国文学》第112-113页,(曼谷)蓝甘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泰)帕普勒腊纳帕莱(第二世王)《第二世王:宫外剧剧本》第585页,(曼谷)艺术厅1970年版。
    ① (晋)陶潜撰 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第30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 栾文华著《泰国文学史》第7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参见程千帆 程章灿著《程氏汉语文学通史》第170页,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④ 侯忠义著《汉魏六朝小说简史》第2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 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第154-162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 泰国国家图书馆本《坤昌坤平吟唱剧》第1081页,(曼谷)培皮塔亚出版社1969年版。
    ② (泰)拉琵潘·天德《銮潘塔纳帕蒂(丁·苏卡央)年谱与文学创作:摘录自銮潘塔纳帕蒂的舞剧剧本之分析》第58-59页,(曼谷)帕纳空印刷出版社1989年版。
    ③ 泰国国家图书馆注重保管,而不注重开发。泰国国家图书馆把銮潘塔纳帕蒂(丁·苏卡央)的手抄泰字黑折叠本歌舞剧剧本视为镇馆之宝之一。泰字黑折叠本或称奎册是用鹊肾树(又叫莺哥果树)(Streblus asper)皮制成纸浆造纸,纸皮粗糙,厚度不均。这种纸在中国墨汁中浸泡染黑晾干,再粘接成长条状,反复折叠成册,类似中国古时的账本。在书写的工具则用竹片、木片削尖做成的笔。或者用豪猪毛、鲎鱼尾、鸟翎做成笔。墨汁则是用雄黄或藤黄与树脂调合而成的黄色颜料。参见裴晓睿《泰国语言文字文化》,载于维雅主编《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第267-2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68-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清)褚人获编著 刘正风点校《隋唐演义》第452-453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① (泰)坤色纳努奇(真)《三国歌舞剧诗文》第1页,(曼谷)瓦查林出版社(出版年月未详)。
    ① 参见(泰)阿能·纳维卡蒙《泰国傀儡》第157页,(曼谷)打字出版社2004年版。
    ② (泰)丹隆亲王《恭帕拉差翁霸汶威才禅之作品》,载艺术厅编《前宮之作品2》第120页,(曼谷)艺术厅2002年版。
    ①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第223-2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 艺术厅编《前宫之作品2》第262-263页,(曼谷)艺术厅2002年版。
    ② 参见徐朔方 孙秋克著《明代文学史》第6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12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林辰著《古代小说概论》第13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参见金庸 (日)池田大作著《探索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第3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箸有《射阳先生存稿》、《西游记》和《禹鼎志》等。《禹鼎志》一书已佚,仅见序言。小说《西游记》作者是否为吴承恩,学术界尚在研讨中,此处仍用成说。
    ④ 王小舒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第193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⑤ 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早有猴信仰的存在,如《搜神记》的“猳国马化”,《博物志》的“异兽”,《补江总白猿传》,《夷坚志》的“道州侏儒”、“宗演去猴妖”、“石牌古庙”,《太平广记》的“周群”、“楚江渔者”、“古岳渎经”、“白猿”,《集异记》的“汪凤”,《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的“猿为庙神”等文献都有记载关于猴精作怪的故事,以及被视为神灵的重要痕迹。参见(泰)黄汉坤《孙悟空原型以及泰国齐天大圣信仰的研究》第3-10页,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中册)第2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又《闽都别记》第二九一回云:“丹霞是何等人?…乃千年之猴精,神庙处处有之。…咱家见各处有圣王庙,以为齐天大圣,原来是此丹霞。”不过,随着岁流逝,渐渐地连闽人也无法区别齐天大圣与丹霞大圣。福州、莆田二地区的农村,猴王庙随处可见,但百姓毫无例外地称它为“齐天大圣庙”。参见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第12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② (清)尤侗撰 李肇翔 李复波整理《艮斋杂说》第9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 罗冬阳《从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权与民间社会》,载《求是学刊》第134页,2006年第1期。
    ④ (清)乾隆敕撰《钦定八旗通志》卷237,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68册,第678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 (清)郝玉麟等监修 (清)谢道承等编纂《福建通志》卷65,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0册,第309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参见(泰)刘丽芳 (新)麦留芳著《曼谷与新加坡华人及宗教习俗的调查》第161-163页,(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版。
    ③ 参见(泰)谢玉冰《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流传》第34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④ 2003年1月23日进行田野调查。
    ① 刘正刚著《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第103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② 2003年1月6日天宮圣源洞大圣佛祖庙庙祝口述。
    ③ 殷登国著《中国神的故事》第165页,(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④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第5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 卿希泰主编《道教文化新典》第55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⑥ 参见(泰)黄汉坤《<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载《古典文学知识》第56页,2004年第4期。
    ① (清)宣鼎著 香一点校点《夜雨秋灯录》第196-197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② 2003年8月16日齐天宫庙祝口述。
    ③ 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第161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④ 白化文 孙欣著《古代小说与宗教》第4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 郭瑞林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第2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 (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第939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 (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第939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④ (晋)陈寿撰 (末)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第941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 (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第941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⑥ 朱一玄 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第4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 参见马书田著《中国人的神灵世界》第314页,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⑧ 巫凡哲编著《道教诸神说》第221页,(台北)益群书店2002年版。
    ⑨ 李祖基《论<三国演义>与关帝信仰的形成》,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4页,1998年第4期。
    ⑩ 朱一玄 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第650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 李祖基《论<三国演义>与关帝信仰的形成》,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7页,1998年第4期。
    ① 傅才武著《中国人的信仰与崇拜》第100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 参见赵波 侯学金 裴根长著《关公文化大透视》第18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参见赵波 侯学金 裴根长著《关公文化大透视》第1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 参见蔡东洲 文廷海著《关羽崇拜研究》第323页,巴蜀书社2001年版。
    ⑤ 参见徐仲熙《论泰华客家人的历史》,载《泰中学刊》第119页,2001年。
    ⑥ 李乔著《行业神崇拜: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研究》第60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⑦ 蔡晓瑜《福建关帝信仰在海外传描原因初探》,载《东南亚纵横》第60页,2006年第9期。
    ⑧ 2006年2月3日关帝庙庙祝口述。
    ① (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634-6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参见(泰)刘丽芳 (新)麦留芳著《曼谷与新加坡华人及宗教习俗的调查》第158-164页,(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版。
    ③ 王卡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第279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刘海燕著《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第120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① 蔡晓瑜《福建关帝信仰在海外传插原因初探》,载《东南亚纵横》第62页,2006年第9期。
    ② 参见廖可斌著《诗稗鳞爪》第24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曾少聪《海外华人族群的内部关系》,载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第4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 田秀云著《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第311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 廖可斌著《诗稗鳞爪》第24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菩提寺僧社编《菩提寺文献集》第346页,(曼谷)宗教厅2001年版。
    ② 帕森苏塔瓦寺的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块石碑纪录:“大清国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岁次戊戌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弟子郑”。在本寺庙的宣传资料称郑氏为郑宝,故沿用此说。
    ③ 参见(泰)诺·纳帕南《曼谷里的艺术》第252-253页,(曼谷)教育商会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第4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参见《那浓寺宣传资料》。
    ③ 参见(泰)鹏苏帕·苏卡塔《那浓寺大雄宝殿的壁画研究》,泰国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参见(泰)欧拉妮·嫩娜《国王的专门寺庙》第145-159页,(曼谷)巴潘善出版社2005年版。
    ① 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论》第81-82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段立生著《泰国的中式寺庙》第26页,(曼谷)泰国大同社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
    ③ 段立生著《泰国的中式寺庙》第28页,(曼谷)泰国大同社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
    ① 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第38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泰)司马攻《泰华文学漫谈》第25页,(曼谷)八音出版社1994年版。
    ① 详见(泰)黄汉坤《泰国高校泰籍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现状》,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泰)阿南·佬楞沃拉昆:《泰国语言文学中的中国熟语》,载《人文学刊》,2004年第1期。
    (泰)阿能·纳维卡蒙:《泰国傀儡》,曼谷:打字出版社2004年版。
    阿英著:《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美)爱德华·萨丕尔著 陆卓元译:(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泰)巴帕松·谢维昆:《从黄河到湄南河》,曼谷:阿玛林大众有限出版公司2005年。
    (泰)巴替·瓦提伽汀宮:《顺吞蒲的文学》,曼谷:蓝甘亨大学出版社2004年。
    (泰)巴扎·巴帕披他雅功:《帕阿派玛尼编写的背后》,曼谷:欧甸萨多出版社1970年。
    白化文 孙欣著:《古代小说与宗教》,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美)布拉德利医生:《布拉德利医生版(金达马尼)》,曼谷:可信出版社2006年。
    蔡东洲 文廷海著:《关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蔡晓瑜:《福建关帝信仰在海外传播原因初探》,载《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9期。
    (泰)参维·卡森斯里:《阿瑜陀耶:历史与政治》,曼谷:人文社科书籍基金2005年。
    曹萌著:《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畅广元主编:《文学文化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惇 孙景尧 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景熙著:《潮州学论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平原著:《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陈平原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 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陈文新:《从辨体角度看明清章回小说的几个特征》,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陈炎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泽泓著:《潮汕文化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程千帆 程章灿著:《程氏汉语文学通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
    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清)褚人获编著 刘正风点校:《隋唐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泰)春拉妲·任拉里克:《顺吞蒲的人生与作品》,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5年。
    (泰)春拉妲·任拉里克:《文学研究:大城王朝至曼谷王朝部分文学论文集》,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勒德洪等编影印本。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勒德洪等编影印本。
    (泰)丹隆亲王:(歌舞剧---歌舞和舞蹈的总合<舞蹈剧>、<伊瑙戏剧的传说>、<古代戏剧的传说>》,曼谷:玛滴冲出版社2003年。
    (泰)丹隆亲王:《顺吞蒲传》,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
    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东南亚历史词典》编委会:《东南亚历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清)杜纲著 石继昌标点:《南史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段立生著:《泰国的中式寺庙》,曼谷:泰国大同社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段玉明著:《中国寺庙文化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方克强著:《文学接受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封神》,曼谷:教育商会出版社1963年。
    (明)冯梦龙原著 (清)蔡元放改编:《东周列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冯天瑜 杨华著:《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傅才武著:《中国人的信仰与崇拜》,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 刘阳等译:《书籍的历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清)高宗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复印本。
    葛剑雄 安介生著:《西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顾建华等编:《中国传统文化》,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泰)古腊·玛拉里卡玛:《基础泰国文学》,曼谷:蓝甘亨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郭瑞林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郭英德著:《明清文学史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英德著:《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何满子 李时人主编:《明清小说鉴赏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何绵山著:《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何兆武著:《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侯忠义著:《汉魏六朝小说简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朴安编:《中华风俗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胡适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
    (泰)黄汉坤:《孙悟空原型以及泰国齐天大圣信仰的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泰)黄汉坤:《泰国高校泰籍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现状》,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泰)黄汉坤:《<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载《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4期。
    (泰)黄汉坤:《章福记本<罗通扫北>小议》,载《文献》,2006年第3期。
    (泰)黄汉坤:《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黄景春著:《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黄鸣奋著:《艺术交往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黄启臣主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
    黄俶成著:《施耐庵与<水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英)D·G·E·霍尔著 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 年。
    季羡林著 王树英选编:《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编:《水浒传版刻图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9年。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金庸 (日)池田大作著:《探索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泰)坤色纳努奇(真):《三国歌舞剧诗文》,曼谷:瓦查林出版社(出版年月未详)。
    (泰)拉琵潘·天德:《銮潘塔纳帕蒂(丁·苏卡央)年谱与文学创作:摘录自銮潘塔纳帕蒂的舞剧剧本之分析》,曼谷:帕纳空印刷出版社1989年。
    (明)郎瑛著 安越点校:《七修类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美)勒纳·韦勒克 (美)奥斯汀·沃伦著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崇智编著:《中国历代年号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李厚基 林骅 何满子 胡光舟 孙逊 詹丹 蒋和森:《五大小说评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乔著:《行业神崇拜: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瑞良著:《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润新著:《文学语言概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李时人著:《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时人等著:《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李新魁著:《广东的方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玉莲著:《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清)李玉堂等撰:《狄青五虎将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李云泉著:《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李祖基:《论<三国演义>与关帝信仰的形成》,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梁立基 李谋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清)梁廷桕撰 骆驿 刘骁点校:《海国四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梁志明等著:《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廖可斌著:《诗稗鳞爪》,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辰著:《古代小说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刘海燕著:<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刘宏著:《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泰)刘丽芳 (新)麦留芳著:《曼谷与新加坡华人及宗教习俗的调查》,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
    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修订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编著:《美学基础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刘锡诚著:《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刘正刚著:《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
    (法)卢贝尔著 (泰)山·塔·古们布译:《卢贝尔暹罗国见闻录》,浓武里:思班亚出版社2005年。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栾文华著:《泰国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罗冬阳:《从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权与民间社会》,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
    (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玛滴冲报》,2002年6月15日。
    马书田著:《中国人的神灵世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
    (美)马文·哈里斯著 李培茱 高地译:《文化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马幼垣著:《水浒人物之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马祖毅 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修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曼谷纪录报》,1866年1月1日。
    《曼谷纪录报》,1866年10月23日。
    《那浓寺宣传资料》。
    南京图书馆装订:《玄览堂丛书三集》,南京:南京图书馆1948年影印本。
    聂绀弩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泰)诺·纳帕南:《曼谷里的艺术》,曼谷:教育商会出版社1999年。
    (泰)欧拉妮·嫩娜:《国王的专门寺庙》,曼谷:巴潘善出版社2005年。
    欧阳健著:《古小说研究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泰)帕普勒腊纳帕莱(第二世王):《第二世王:宫外剧剧本》,曼谷:艺术厅1970年。
    (泰)鹏苏帕·苏卡塔:《那浓寺大雄宝殿的壁画研究》,泰国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潘建国著:《古代小说书目简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皮埃尔·布律内尔 克洛德·皮舒瓦 安德烈—米歇尔·卢梭著 黄慧珍 王道南译:《何谓比较文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泰)裴思兰:《鲁迅和金庸在泰国的接受之比较》,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菩提寺僧社编:《菩提寺文献集》,曼谷:宗教厅2001年。
    (泰)普瓦能纳琳塔拉玲亲王:《马脸珠》,曼谷:艺术厅2001年。
    戚盛中:《中国文学在泰国》,载《东南亚》,1990年第2期。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修订本),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
    (清)钱彩 金丰编著 刘正风点校:《说岳全传》,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钱平桃 程显泗著:《东南亚历史舞台上的华人与华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钱念孙著:《重建文学空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钱念孙著:《文学横向发展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钱仲联等著:《中国文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钦定八旗通志》,《四库全书》本。
    卿希泰主编:《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三国·昭披耶帕康(浑)本》,曼谷:信拉帕班纳刊出版社2001年。
    《三印花法律》(法政大学修订本),曼谷:心健出版社2005年。
    (泰)山泥·荡塔维:《文学与泰国文学基础》,曼谷:欧甸萨多出版社1985年。
    (日)上田望:《<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明)施耐庵 罗贯中著 林峻校点:《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泰)顺吞蒲:《帕阿派玛尼》,曼谷:班纳刊出版社1974年。
    《说岳》,曼谷:教育商会出版社1971年。
    (泰)司马攻:《泰华文学漫谈》,曼谷:八音出版社1994年。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宋柏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宋江·宋德昭披耶巴隆玛哈希苏里亚翁本》,浓武里:思班亚出版社2004年。
    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泰)苏金·翁田:《泰文字何来?》,曼谷:玛滴冲出版社2005年。
    (泰)苏拉蓬·赞卡森鹏:《史密斯医生对泰国印刷业的贡献》,载《文化艺术》第84页,2006年第7期。
    (泰)素甘亚·苏班塔:《布拉德利医生与泰国报刊业》,曼谷:玛滴沖出版社1985年。
    (泰)素南·赞维蒙著:《研究三国三方向》,曼谷:芦草宝丽晶出版社1996年。
    (泰)素帕塔拉蒂·迪萨军亲王:《泰国的艺术》,曼谷:阿玛林印刷有限出版公司1991年。
    孙景尧著:《简明比较文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孙艺风著:《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泰)索·派内:《布拉德利医生》,曼谷:打字出版社2005年。
    (泰)塔维沙·殷帕提主编:《学生词典·崇圣版》(修订本),曼谷:瓦塔纳帕尼出版社1997年。
    (泰)塔翁·斯卡克松:《<三国演义>----从中国伟大文学作品到泰国伟大文学作品》,载《中国学研究期刊》,2006年第1期。
    (泰)塔翁·斯卡克松:《中国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尚未出版)。
    (泰)塔翁·斯卡克松:《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尚未出版)。
    泰国国家图书馆本:《坤昌坤平吟唱剧》,曼谷:培皮塔亚出版社1969年。
    泰国皇家院士:《皇家院士版泰语词典》,曼谷:南美大众出版社2003年。
    谭正璧 谭寻著:《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
    (晋)陶潜撰 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田秀云著:《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泰)通同·占塔朗素著 匿·顺通著 陈建敏译:《拉玛五世皇时期(1868-1910年)有关中国侨民的政策和法律》,载《泰中学刊》,2002年。
    《万花楼》,曼谷:教育商会出版社1970年。
    汪燕岗:《<西汉通俗演义>与韩国汉文小说<帷幄龟鉴>》,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王赓武著:《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年。
    王卡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清原 牟仁隆 韩锡铎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王小舒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王一川著:《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元骧著:《探寻综合创造之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泰)蔚帕·贡卡南:《泰国小说的起源》,曼谷:花草出版社1997年。
    (泰)威·斯瓦诗里雅浓:《文学与文学评论》,曼谷:泰万他那帕尼出版社1988年。
    (泰)威耐·苏塞:《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在泰国:从演义至武侠小说》,(尚未出版)。
    巫凡哲编著:《道教诸神说》,台北:益群书店2002年。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吴慧颖著:《中国数文化》,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泰)吴琼:《两汉故事源流研究----以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态为中心》,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泰)吴琼:《<三国演义>在泰国》,载《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武斌著:《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武斌著:《中华文化海外海外传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武则天》,曼谷:思班亚出版社(出版年月未详)。
    《西游》,曼谷:可信出版社2004年版。
    (泰)谢玉冰:《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流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徐岱著:《小说形态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徐岱著:《艺术文化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徐朔方著:《小说考信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朔方 孙秋克著:《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徐仲熙:《论泰华客家人的历史》,载《泰中学刊》,2001年。
    许钰著:《口承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许肇琳:《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海外华人》,载《中泰学刊》,1995年。
    许仲琳编:《封神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清)宣鼎著 香一点校点:《夜雨秋灯录》,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薛仁贵》,曼谷:思班亚出版社(出版年月未详)。
    杨保筠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杨春时 俞兆平 黄鸣奋著:《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杨乃乔 伍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清)佚名著 秦方点校:《薛仁贵征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艺术厅编:《前宫之作品2》,曼谷:艺术厅2002年版。
    殷登国著;《中国神的故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清)尤侗撰 李肇翔 李复波整理:《艮斋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于维雅主编:《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余国藩著 李奭学编译:《<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余国藩论学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泰)扎克里·东帕塔:《演出文学》,曼谷:教育商会出版社2003年。
    扎拉嘎著:《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兵主编:《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明)张燮著 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张兴芳:《泰国文坛的中国文学》,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张毅著:《文学文体概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赵波 侯学金 裴根长著:《关公文化大透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赵景深著:《中国小说丛考》,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明)甄伟撰 肖东发校点:《西汉演义》,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
    郑振铎著:《郑振铎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泰国简史》编写组:《泰国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周钧韬 欧阳健 萧相恺主编:《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潜著:《谈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主编:《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第一阶段2310(1767)-2393(1850)》,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1991年。
    朱一玄 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一玄 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朱一玄 宁稼雨 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朱煜善 王志明著:《海外华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祝重寿编著:《中国插图艺术史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