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对有关中国海权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海权,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复杂的命题。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感情上讲,海权曾经见证过中国人在海洋活动方面的辉煌与骄傲;海权也曾经是列强凌辱中国的手段和工具,带给中国无尽的伤痛与屈辱。从理论上讲,海权概念对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自然受到英文语境与中文语境不同的影响。从发展过程看,海权是一个古老名词,但是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外延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海权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现实操作层面上,海权问题又是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做出理论回答的问题。因为,历史上,海权曾经对中国的国家命运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也已经显现出对海权的迫切需要。
     因此,本文将主要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海权?海权对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海权国家?海权对于当代中国有着何种意义?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海权,需要怎样的海权?中国海权与西方传统海权之间有着何种区别?构成中国海权的要素包括那些?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共分为四章,除去引言和结语等部分。第一章将对海权的概念做出界定,从而明确海权概念中所包含的海洋权利(sea right)、海洋利益(sea interest)、海洋权益(sea right and interest)、海上权力(sea power)、海上力量(sea power)、海洋霸权(sea hegemony)、制海权(command of sea)、海洋战略(marine strategy)、海军战略(naval strategy)等因素的含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第一章还将对海权与地缘政治理论、与某些国际政治理论因素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海权的历史演变,以时间顺序作为分析的脉络,探寻出海权与中国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第三章将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角度,阐述海权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第四章首先明确当代中国海权提出的现实背景;随后分析中国海权与传统西方海权之间的区别,并且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海权发展的必然选择;然后对中国海权发展的要素做出界定;最后,提出笔者关于加强和维护中国海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This essay has offered some thoughts mainly on the subject of china’s seapower.
     Seapower, it is a complex subject to Chinese people. This complexity is reflected on three aspects. Emotionally,seapower has witnessed Chinese people’s glory and pride of sea activities;Seapower has also been a means and a tool used by various Powers to insult China, and brought China endless grieve and humiliation. Theoretically, seapower is an imported concept in China, which naturally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environment. From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eapower is an ancient word, yet it has grown with the times development, with its connotation expanded, its extension has also affected by more and more factors. From the reality operational level, seapower issue must be addressed theoretically by China. Because, historically, seapower has had crucial effect on China’s state destiny; and the modern China’s nation development has shown signs of the need of seapower.
     Hence, this essay is mainly trying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seapower? How has seapower affected Chinese history? Why has not the ancient China become a seapower country? What meaning seapower is to modern China? Why does modern China need seapower, and what kind of seapower is needed?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seapower and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seapower? What are the key elements that formed Chinese seapower?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this essay is divided to four chapters except the foreword and the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seapower,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factors such as sea right、sea interest、sea right and interest、sea power、sea power、sea hegemony、command of sea、marine strategy、naval strategy, etc.,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m. Moreover, the first chapter will also analyz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eapower and Geo-political theory and with Facto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over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seapower, will approach the subject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apower and the State destiny of China, the analyze is furthered in the order of historical timetable.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prove the significance of seapower to moder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cean economy, ensuring nation security of China, and defending the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firstly is to define the background of raising the issue of modern China’s seapower; then the analyze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seapower and traditional western seapower, also emphasized that the direction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eapower development; further definition of the key factors to Chinese seapower development; at last, it has put forward a few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writer on strengthen and defending Chinese seapower.
引文
①叶自成:《中国海权须从属于陆权》,载于《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第14期,第15版,2007年2月26日出版。
    ②[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范利鸿(译):《海权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07年6月,编者序:第8—9页。
    ③关于“海权概念是个舶来品”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支持这一论断的学者,包括:石家铸、鞠海龙、刘中民、张文木等学者。参见,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9页;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第2—3页;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第65页;张文木:《论中国海权》,第1页。反对者,包括:卢建一、王家俭、戚其章等学者。卢建一认为明代的东南水师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而创立,其在布防、巡哨等方面具有时代特色。清代东南水师的建制、专业性质等方面更为完善,其防范外敌、维护海权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参见,卢建一:《从东南水师看明清时期海权意识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从明清东南海防体系发展看防务重心南移》(《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王家俭和戚其章二人在其书中都认为,清末魏源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先声。参见,王家俭:《清史研究论述》(台北出版社,1994年版)和戚其章:《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求索》1996年第2期)。
    ①事实上,中国人很早便接触了“海权”一词,甚至早于马汉先生的著作出版之前。“海权”一词于1885年出现在节译本《海战新义》一书中,原著作者阿达尔美阿是奥匈帝国普兰海军学校的一名教官,译者李凤苞对之颇为推崇,他写道,“凡海权最強者,能逼令弱国之兵船出战,而弱国须守候机会,以伺击強国一分股之船”。但可惜的是李先生,并没有对这一概念的內含和外延进行界定和阐述?邮橹械膬热莘治觯?这里所提到的“海权”强调的是海上力量、海军或制海权的含义。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末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第一章,译者为日本人。这是马汉的著作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来。又过了近十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该书的译文,该题为《海上权力之要素》,译述者为中国人齐熙。参见,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6年10月,第64—65页。
    ②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1页。
    ①Bruce Swanson, Eighth Voyage of the Dragon: A History of China’s Quest for Sea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1982.
    ②James R. Holmes & Toshi Yoshihara, Soft Power at Sea,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Vol. 132, Issue 10, Oct. 2006.
    ③Richard N. J.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Chatham Publishing, Great Britain, Mar. 2001.
    ①Bruce Elleman, China’s New“Imperial”Nav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2, No.3, summer 2002.
    ②Rear Admiral Michael McDevitt, Where is China’s Navy Headed?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May 2001.
    ③Srikanth Kondapalli, China’s Naval Power, Hardev Printer, New Delhi, 2001.
    ④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⑤Srikanth Kondapalli, China’s Naval Power, Hardev Printer, New Delhi, 2001.
    ⑥Thomas M. Kane,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 Frank Cass Publishers, London & Portland, 2002.
    ①Grey Austin, China’s Ocean Frontier: International Law, Military Forc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llen & Unwin, Canberra, 1998.
    ①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著),洪允息、蔡焰(译):《中国大战略》(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新华出版社,北京,2001年。
    ②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1999年12月。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海防思想史》,海潮出版社,北京,1995年。
    ②张炜、许华:《海权与兴衰》,海洋出版社,北京,1991年。
    ③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1998年。
    ④秦天、霍小勇:《中华海权史论》,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7月。
    ⑤陆儒德:《海洋国家海权》,海潮出版社,北京,2000年。
    ⑥张唏海:《中国海权报告(古代、近代部分)》,海潮出版社,北京,2000年。
    ⑦李明春:《海权论衡》,海洋出版社,北京,2004年2月。
    ⑧曹保健、郭富文:《面对太平洋的反思——海洋意识与国防》,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
    ①倪健中:《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1997年。
    ②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249—251页。
    ③同上。第260页。
    ④同上。第261页。
    ⑤同上,第262—264页。
    ⑥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
    ⑦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2月。
    ①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收录于《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②叶自成:《中国海权须从属于陆权》,载于《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第14期,第15版,2007年2月26日出版。
    ③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新星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
    ④熊曙光:《历史视野下的国外中国海权研究》,收录于《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0期。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4874
    ⑤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4年10月。
    ⑥程亚文:《从世界体系视角思考中国地缘战略问题——读〈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收录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http://www.irchina.org/xueke/fangfa/view.asp?id=119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曹文振、郭培清、管一颖、孙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6年10月。
    ①Gearo’id O’Tuathail & John Agnew, Geopolitics and Discourse: Practical Geopolitical Reasoning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Geography, Vol. 11, No. 2, March 1992, pp.194—195.
    ①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9页。
    ②同上,第21页。
    ①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2页。
    ②刘中民:《海权与海洋权益概念辨识》,收录于刘中民、修斌、郭培清等:《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7年5月,第30页。
    ③同上。
    ④截至到目前,学界对于各级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仍旧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参见,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年7月,第265—266页。
    ⑤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2页。
    ⑥刘中民:《海权与海洋权益概念辨识》,收录于刘中民、修斌、郭培清等:《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7年5月,第30页。
    ①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1页。
    ②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62页。
    ③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新星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261—262页。
    ④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5页。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231页。
    ①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3—4页。
    ②王生荣:《蓝色争锋—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第34页。
    ③[古希腊]修西得底斯(著),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新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4年1月,第77页。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9—10页。
    ②王生荣:《蓝色争锋—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第1页。
    ①菲利普A.克罗尔:《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史学家》,收录于[美]彼得·帕雷特(主编),时殷弘等(译):《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436页。
    ②刘中民:《海权与海洋权益概念辨识》,收录于刘中民、修斌、郭培清等:《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7年5月,第26页。
    ③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年2月,第394页。
    ④Alfred Thayer Mahan, From Sail to Steam: Recollections of Naval Life,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New York & London, October 1907, the seventh edition, p.276
    ⑤[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217页。
    ①王锋、时平:《评析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收录于靳希民(主编):《外国军事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12月,第85-86页。
    ②同上,第87页。
    
    ①王生荣:《蓝色争锋—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第52页。
    ②同上,第53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55-56页。
    ①同上,第56-62页。
    ②同上,第56、63页。
    ③[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新华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29页。
    ④[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227页。
    
    ①同上,第234页。
    ②同上,第222页。
    ①同上,第459—460页。
    ②Charle Carlisle Taylor, The Life of Admiral Mahan: Naval Philosopher, Kessinger Publishing, England, 11/2007, p.131
    ①[英]哈尔福德·丁·麦金德(著),林尔蔚(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年,第41—45页。
    ②同上,第58页。
    ③同上,第63页。
    ④[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徐小杰、张荣忠(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7页。
    ⑤同上。
    ⑥同上。
    ①[英]哈尔福德·丁·麦金德(著),林尔蔚(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年,第113页。
    ②[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徐小杰、张荣忠(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29页。
    ③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2月,第5页。
    ①[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徐小杰、张荣忠(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63页。
    ②同上,第64页。
    ③同上,第70页。
    ①同上,第86页。
    ②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86页。
    ①[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徐小杰、张荣忠(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33页。
    ②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89页。
    ③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第39页。
    ①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年7月,第252页。
    ②同上,第251—252页。
    ①朱锋:《非传统安全解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①高金钿、顾德欣:《国际战略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2月(第2版),第74页。
    ①曹永和:《中国海洋史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2000年10月,第3—9页。
    ②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和变迁》,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1999年2月,第17页。
    ①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1
    ②对这一时间,西方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Bernard D. Cole的书中,他指出,“中国最早的海战记录发生在公元前549年,此时正值春秋时期,两个敌对的统治者使用船攻击彼此的海岸”。参见,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2
    ①参见,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2006年修订版),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14—15页。李杰、苏读史:《蓝剑春秋——中国历代水战海战精粹》,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8—9页。
    ②在吴越反复争霸的过程中,几乎每次战役中可以看到内陆海军的身影。公元前482年,越国乘吴王会盟黄池(今河南封丘一带),突然两路发兵直捣吴都,一路由越王勾践率领经陆路发起主攻,另一路由范蠡、后庸率舟师从海路北上,再溯淮河前进,阻止夫差回兵。公元前478年,吴越争霸的最后一战—笠泽之战,越军水军笠泽江上两路佯攻,并且运送主力夜间潜渡,发动突然袭击,乘虚捣隙,一战成功。徐天佑在《吴越春秋》中评价道,“笠泽之战,越以三军潜涉,盖以舟师胜”。秦国北击匈奴,收复黄河以南44县后,蒙恬为了保障军队后勤供应,派大型船队从山东沿海港口出发,渡渤海,入黄河,向北河(今蒙古自治区磴口以下黄河地段)运送粮食。“徐福东渡”、“始皇四次巡海”都有内陆海军的参与。西汉武帝时期,东瓯(位于瓯江流域,今浙江东南部,建都于今天的温州)遭闽越进攻,求助于汉。武帝决心乘此机会结束东瓯的割据状态,派遣严助率内陆海军“浮海救东瓯”,由会稽郡治(今苏州)出发,经长江,出东海,一路南下,最终登陆永嘉(今温州)。浮海救东瓯的策略,充分利用海军的机动能力,及时完成兵力部署,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公元前112年和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攻取南越(今广西一部、海南及越南北部)、灭亡闽越(今福建)的战争可以理解为浮海救东瓯模式的翻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征服朝鲜的战争中,杨仆(汉武帝时的“楼船兵”统领,曾参与进攻南越、闽越)率领内陆海军走向海洋,自胶东芝罘(今烟台)渡渤海,登陆朝鲜半岛,直取王险城(今平壤附近),开创了中国古代海军大规模渡海作战的先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岑彭,水陆俱下,进攻盘踞在巴蜀地区的公孙述割据政权。公元42年,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争绞征侧、征贰姊妹在交趾发动的叛乱。马援所部下辖内陆海军万余人浮海而进,入红河,逆水而上,连战连捷,为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参见,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6月,第8-10,18—21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转引自:James Cable,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Naval Force in History, Palgrave, London & New York, 1998, p.18
    ④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2006年5月,第21页。
    ⑤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7页。
    ①Thomas M. Kane,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 Frank Cass, London & Portland, 2002, pp.22-23
    ②参见,[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吴书(卷六十)·贺全吕周钟离传(吴书十五)》。资料来源: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angzz/sgzzml.htm
    ①国内史学界对于中国何时进入中古时期存在不同看法。钱穆认为,上古史当断在战国末年。秦以下,郡县政治大一统局面开始,便该是中国的中古史了。但这与西方的中古时期不同。大体说来,西方中古时期是一段黑暗时期,而中国汉唐时代,政治社会各方面甚多进步。不仅不比我们的上古史逊色,又且有许多处驾而上之。我们也可将秦代起至清末止,两千年来一气相承,称之为中国历史之中古期,不当在中国再加划分。若定要划分,亦可分做两期。五代以前为一期,我们不放称五代以前为中国的中古史,这一段历史,因离我们比较远,由我们现代人读来,有许多事情也比较地难了解难明白。宋以下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相接近,读来较易了解易明白。我们也可说,中国的近代史,自宋代即开始了。而胡适先生在他口述自传中说道:“在两汉四百年的大一统之后,到公元二百多年的时候,便出现了一个合久必分的局面。中国的中古期便从这个分裂开始。”钮先钟先生的看法与胡先生一致,在他的《西方战略思想史》开篇部分也提及,自魏晋六朝时,中国的战略思想便进入中古时代,也可以说是颓废期。笔者无意就断代问题作过多纠缠,但是,仍旧有必要阐述一下本文的观点,以免造成概念上的错误。从公元220年到公元618年,共398年。在这期间,除短暂统一外,中国均处于南北对峙,几个政权并存的分裂状态。除不同政权间彼此攻伐外,就某一政权内部而言,也是权力更迭频繁,矛盾重重。因此,笔者认同胡适与纽先钟二位先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中古时期从三国始。请注意,本文并没有对中国中古时期何时结束做出判断。参见,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3月。
    楼宇烈:《胡适的中古思想家史研究评述》,文章来源: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discord/louyl/041.htm
    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年2月,第8—10页。
    ①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书《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三册中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证据,反复证明古代中国人在造船与航海领域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列举。参见,Joseph Needham, Wang Ling & Lu Gwei-Djen,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IV.3, Civil Engineering and Nau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1
    ②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2006年修订版),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76—80页。
    ①同上,第39页。
    ②李杰、苏读史:《蓝剑春秋——中国历代水战海战精粹》,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45—46页。
    ①郭飞、龚武成:《从车马编组到模块化组合——21世纪军兵种体制走向》,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第3—4页。
    ②参见,Paul C. Forage,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Naval Supremacy in the Twelfth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1992, p.70
    ③南宋时,以江防为边防的情况,使南宋王朝不得不调整其军事力量结构,加强内陆海军的建设,同时为了更加快速地处理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授予了内陆海军统帅更高的地位。《宋史·兵志》记载,“水军之制,则有加于前”,证明了南宋时期,内陆海军规模比前代要大的事实。《宋史·高宗纪》还记载,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南宋在沿河、沿淮、沿江设置帅府,同时,“置水军七十七,将造舟江淮”。这说明,自南宋建立初期起,宋代内陆海军逐渐从陆军下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形成单独兵种,其领导也不再由陆军统领兼任,而是单独设立帅府。此外,南宋还在沿海地区设立“沿海制置使司”,专责海防。这一职务的设立,也从侧面证明内陆海军的首领不再由陆军将领兼任,同时还证明在南宋海防的重要性有所上升。参见,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2006年修订版),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109页。
    ①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3
    ①Thomas M. Kane,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 Frank Cass, London & Portland, 2002, pp.28
    ①参见,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1999年12月,第1—11页。
    ②George B. Cressey, 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A Surve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 London, 1934, p.1
    ①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1
    ②Thomas M. Kane,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 Frank Cass, London & Portland, 2002, p.36
    ①吴稼祥先生在他的书《头对着墙:大国的民主化》中认为,大规模国家必然有两种偏好,包括资源动员偏好和一元化偏好。由于资源动员偏好与本文联系不大,故未提及。参见,吴稼祥:《头对着墙:大国的民主化》,台湾联经出版社,台北,2001年,第157—164页。
    ②参见,黄仁宇:《黄仁宇全集(第二册):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九州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
    ③参见,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1999年12月,第54页。
    ①[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张志云、卜允德(校):《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二版,第105—106页。
    ①唐晓峰:《从王朝地理到历史地理》,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第23页。
    ②[美]John K. Fairbank,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1968, p.2
    ③同上,第37页。
    ①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境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2001年,第206页。
    ②马曼丽教授认为,从汉到清,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边疆”。而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出现过来自海上的大规模威胁,控制海疆的推理很难自圆其说。因此针对海上朝贡贸易来说,笔者认为,扩大政治声望是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主要任务。当然也有例外,明政府面对倭寇入侵的初期,曾希望用朝贡贸易的方式,促使日本政府从国内解决倭寇问题,但未奏效。参见,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境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2001年,第204页;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册)》,海洋出版社,北京,2005年10月,第373页。
    ①John L. Rawlinson,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7, p.1
    ②同上,第129—166页。
    ③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页。
    ①[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版,第207页。
    ②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6月增订本,初版前言第5页。
    ①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p.5-6
    ②当时中国海军仅有老旧舰艇百余艘,总计约6万吨,而日本海军舰艇总吨位达115.3万吨,飞机800架,中日双方火力比为1:30。参见,李杰、苏读史:《蓝剑春秋——中国历代水战海战精粹》,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62页。
    ③马振犊:《国民党政府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甲案、乙案),《民国档案》期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南京市,1987年第4期、1988年第1期。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新华网,2008年5月21日。新华网是由党中央直接部署,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力军,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新华网的前身是新华通讯社网站,2000年3月改名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2/content_948532_1.htm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215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216页。
    ④同上。
    ①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281
    ②中央军委办公厅:《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转引自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216—217页。
    ③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437—439页。
    ①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91—96页。
    ②伯纳德教授在他的书索引部分,给出了关于“绿水”和“蓝水”的定义。绿水指从离岸100英里到下一个大陆架;蓝水就是指整个公海。参见,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281, 283
    ③同上,第99—104页。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184页。
    ②同上,第185页。
    ③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03页。
    ④同上,第102页。
    ⑤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185页。
    ①同上,第185—186页。
    ①《史记·封禅书》载,“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燕昭王),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②“徐福入海”这一典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几处都曾提及。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三十七年、《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①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42
    ②1982年,中国(含台湾)的渔业捕获量为4,926,683公吨,其中69.3%来自于海洋,其余来自于内陆水域。同年,香港的捕获量为180,981公吨,九成半以上来自海洋;澳门为6,456公吨,仅1%来自内陆水域。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6年7月,卷9,附录,各国统计对照表,第705,707,709页。
    ①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43
    ②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26页。
    ③国家海洋局(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2月,第27页。
    ④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26页。
    ⑤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编):《2007中国海洋年鉴》,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05页。
    ⑥同上,第107页。
    ①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31
    ②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26页。
    ③同上,第118页。
    ④同上。
    ⑤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编):《2007中国海洋年鉴》,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13页。
    ⑥同上。
    ⑦同上,第114页。
    ⑧同上,第113页。
    ⑨Ashley J. Tellis, Janice Bially, Christopher Layne, Melissa Mcpherson, etc…(著),门洪华、黄福武(译):《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与军事能力》,新华出版社出版,北京,2002年10月,第15页。
    ①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第123—125页、401页。
    ②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94页。
    ③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第243—244页。
    ①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编):《2007中国海洋年鉴》,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14页。
    ②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18页。
    ③龚雯:《旅游就业潜力大》,摘录于《人民日报》,2002年10月22日第五版。
    ①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第3—6页。
    ②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24—25页。
    ①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编):《2007中国海洋年鉴》,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26页。
    ②同上,第125、129页。
    ③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19页。
    ①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编):《2007中国海洋年鉴》,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39—140页。
    ②同上,第148—149页。
    ③同上,第151页。
    ④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21页。
    
    ①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46
    ②黄宏(主编):《世界新军事变革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9月,第26页。
    ①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6月,第170页。
    ②关于海水温层,以及海水温层如何影响声波的传播的介绍,本文吸取了两方面的资料。一个英国学者埃瑞克的书,另一个来自网络资源。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52哈尔滨工程学院三海一核科普网:《科技:海洋声学》,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44669.html
    ③汪致远(总主编),陆建勋(分卷主编):《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海军武器装备》,原子能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兵器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北京,2003年7月,第27—46页。
    ①同上,第37页。
    ②总参谋部测绘局:《军官地图集》(内部用书),第155页,我国海区的自然情况表。
    ③You Xu & You Ji, In Search of Blue Water Power: The PLAN’s Maritime Strategy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0), p. 8从上个世纪末,中国海军潜艇开始了更新换代。依据简氏防务的数据表格,到1999年,中国仅保留了36艘“罗密欧”级和13艘“明”级常规动力潜艇,差不多所有的“威士忌”级都已经退出现役序列。参加:Jane Information Group, Jane’s Sentinel Security Assessment: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Jane-November, 1999), P.8
    ①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51-52
    ②依据新华网的数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参见:新华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2008年5月21日。新华网是由党中央直接部署,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力军,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新华网的前身是新华通讯社网站,2000年3月改名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2/content_948532_1.htm
    ③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网。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2007figures/node_7037461.htm
    ①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6月,第162页。
    ②[俄]C·塞索耶夫,《谈美国海军新战略》,收录于《海军译文》期刊,海军指挥学院主办,1996年第1期。
    ③例如,“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里波利登陆的惨败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同时,也使协约国不得不放弃在东线开辟战场的战略意图。最终使一战的进程加长。参见: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6年2月,第271—274页。
    ①同上,第271页。
    ②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41—142页。
    ③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6月,第155—156页。
    ④周德华、陈炎、陈良武:《蓝色方略—二十一世纪初的海洋与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261页。
    ⑤[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张志云、卜允德(校):《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二版,第34页。
    ①C—141型运输机于2006年5月已全部退出美军现役,前苏联的“耿直”系列为北约代号,苏联人自己称之为“伊尔—76”。“雄鸡”就是苏联人的“安—22”运输机,“秃鹰”则是“安—124”运输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是俄罗斯的“安—225”,最大载重250吨(试飞阶段),但是只制造了一架,现阶段无法形成战斗力。美军的主力运输机是C—17,最大载重150吨。
    ②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46-47
    ③同上,第47页。
    ④周德华、陈炎、陈良武:《蓝色方略—二十一世纪初的海洋与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52—53页。
    ①曲令泉、郭放:《卫海强军—新军事革命与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67—170,174—181页。
    ②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编):《2007中国海洋年鉴》,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454页。
    ③《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Ⅶ部分公海》,出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网站。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1454
    ④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178页。
    ⑤[英]杰弗里·蒂尔:《海上战略与核时代》,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翻译出版,北京,1991年,第241页。
    ⑥秦天、霍小勇:《中华海权史论》,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407页。
    ⑦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254页。
    ①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54
    ②[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第113页。
    ③Edward N. Luttwak, The Political Use of Sea Power,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yland, 1974, p.3
    ④曲令泉、郭放:《卫海强军—新军事革命与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82—184页。
    ①搜狐新闻:《特写:中国海军走向世界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访问》,文章引自新华网2002年5月15日。http://news.sohu.com/09/58/news200875809.shtml
    ②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256—257页。
    ③同上,第257—258页。
    ①沈伟光、解玺璋、马亚西:《论中国军事变革》,新华出版社,北京,2003年8月,第251—253页。
    ②陆忠伟、王在邦、何希泉、俞晓秋、李伟、陈凤英:《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第2版,第15-16页。
    ①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240—241页。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135—140页。
    ②同上,第140—141页。
    ③同上,第156—157页。
    ①同上,第158页。
    ②洪其华:《马六甲加征战争险中国船只保费翻倍》,载于《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9月22日版。
    ③《警惕恐怖主义向海上扩散》,文章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2/13/content_2328505.htm
    ①刘建平《海盗向我们开炮》,载于《南方周末》,2003年4月3日版。
    ②2008年中国船只被劫持的消息来自环球时报网站。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08-09/230404.html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08-12/316489.html
    ③曹文振、郭培清、管一颖、孙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6年10月,第78页。
    ④《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Ⅱ部分领海和毗连区》,出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网站。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1449
    ①同上。
    ②《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Ⅴ部分专属经济区》,出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网站。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1452
    ③《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Ⅵ部分大陆架》,出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网站。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1453
    ④《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Ⅷ部分岛屿制度》,出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网站。http://www.eastsea.gov.cn/Module/Show.aspx?id=1456
    ⑤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6月,第174页。
    ⑥曹文振、郭培清、管一颖、孙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6年10月,第79页。
    ①翁明贤:《从国际战略观点析论钓鱼台事件》,收录于《交流》(期刊),总第30期,1996年11月。
    ②丘宏达:《钓鱼台列屿主权争执及其解决方法之研究》,收录于邵玉铭:《风云的年代:保钓运动及留学生涯之回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6月,第277—280页。
    ③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190—191页。
    ①同上,第191页。
    ②同上,第192—194页。
    ③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86页。
    ④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195页。
    ⑤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87—88页。
    
    ①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196页。
    ②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第160页。
    ③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88页。
    ④同上。
    ①表格中“印度尼西亚”部分属于笔者本人添加。此外,出于版式的考虑,文字格式上与原表格也有不完全相同之处,例如将中文大写数字改为阿拉伯小写数字。参见,张延廷:《台湾会有战争—台湾的安全战略》,西北出版社,台南,1998年,第77页。
    ①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32
    ②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91页。
    ③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87—88页。
    ①同上,第98—101页。
    ②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212—214页。
    ③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105页。
    ④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93页。
    ⑤吴稼祥:《果壳里的帝国—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5年5月,第83—84页。
    ①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94—195页。
    ②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112—113页。
    ①曹文振、郭培清、管一颖、孙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6年10月,第27—36页。
    ②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37页。
    ①参见He Di, The Last Campaign to Unify China: The CCP’s Unmaterialized Plan to Liberate Taiwan , 1949-1950, Chinese Historians, Spring 1992, Vol. 5, No.1. p.8
    ②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2月,第56—57页。
    ①参见,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pp.22-23 John Lewis & Xue Litai, China's Strategic Seapower: 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 the Nuclear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0/1996, pp.206-23, 231, 236
    ②杨保筠:《世纪之交: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回眸与展望》,收录于李玉、陆庭恩(主编):《中国与周边及9·11后的国际局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104—105页。
    ③同上,第104页。
    ④同上,第106页。
    ⑤京湘、姚尧:《第三代领导外交实录》,中国言实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81—82页。
    ⑥金哲:《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收录于李玉、陆庭恩(主编):《中国与周边及9·11后的国际局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75—77页。
    ⑦谢益显等:《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二版),第553页。
    ①席来旺:《二十一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国际安全战略》,红旗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65页。
    ②亨廷顿(Huntington)就将文明冲突视为冷战后国家间潜在冲突的根源,并认为中国是西方文明和西方世界的主要敌人之一。伯恩斯坦(Bernstein)和芒罗(Munro)则基于中国的王朝史、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核投送能力和迥异的政治意识形态及取向断称:中美之间冲突在所难免。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在《新中华帝国:北京的政治困局近期对美国之含义》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近年来,美国的对华政策调整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上述提到的观点,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将中国从20世纪70~80年代的战略伙伴,转变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潜在对手。参见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96, pp.21—29, 238—245 参见Richard Bernstein & Ross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Vintage Book, New York, 1997. 参见Ross Terrill, The New China Empire: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Basic Book, New York, 2003.
    ①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9月,第865页。
    ②同上,第876页。
    ③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第160页。
    ①邓小平文选中曾多次提到过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问题。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北京,1994年,第二卷第152页,第三卷第23、52、155、166、373—374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前十位贸易伙伴》,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802/20080205374134.html
    ③同上。
    ④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5年11月,第54页。
    ①倪建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第52—53。
    ②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5年11月,第55页。
    ③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4页。
    ④倪建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第61页。
    ⑤《发改委:石油消费依存度逼近50%》,文章来源: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871987.html
    ⑥黄华:《中国钢铁企业海外联合买矿》,载于《瞭望东方周刊》(杂志),2004年第11期,总第17期,第53页。
    ⑦罗冰生:《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文章来源:新浪网,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yj/2007-02-09/312797.shtml
    ①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88页。
    ②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自序部分第6页。
    ③之所以中国帝国历史能够延续两千多年,主要得益于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历史上,中国不止一次被外族所统治,但是信赖的统治者最终会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并依此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度。违背儒家中心思想的王朝,无一例外的迅速从中原地区消失。
    ①晚清的覆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政治、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是面对资本主义核心国家一败再败的关键性原因。姜鸣、王宏斌在他们的书中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参见,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北京,2005年6月增订本。参见,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5年。
    ②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革命旨在脱离旧式农业社会,而进入商业社会。传统农业社会各事一成不变,人与人的关系为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一元关系;而商业社会着眼于商品交换,在权力与义务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关系为多元。要将前者蜕变为后者,必先创造一个高层机构,次之又要翻转社会之底层结构,以便剔除阻碍内部交换的成分,使各种成分能够接受权力与义务的原则,然后才能敷设上下之间法制性联系,构成永久体制。他进一步说,“从上述程序看来,蒋介石和国民党借着北伐与抗战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高层机构,使中国能独立自主。毛泽东与中共则利用土地革命剔出乡绅、地主、保甲在农村里的垄断,使社会上下层因素同有平均发轫之机会”。参见,黄仁宇:《黄仁宇全集(第六册):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第3—4页。
    ①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第157—158页。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35页。
    ②康绍邦、宫力:《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07年10月,第6—7页。
    ③同上,第7页。
    ④马六甲海峡在历史上曾分别为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所控制。法国为摆脱英国对好望角的控制开凿苏伊士运河,而最终运河的控制权为英国人所得。美国开凿巴拿马运河是为了控制和垄断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航路。20世纪初,英国人就已经提出“五个钥锁”的说法,即掌握新加坡、好望角、亚历山大港、直布罗陀和多佛尔海峡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航路。参见,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80—81页。
    ⑤徐舸在他的《大洋双雄-21世纪美利坚海军》中并没有明确指出美国全球军事部署的目的在于控制海上交通要道,而是仅仅介绍了美军部署的调整动向。但是,从美军调整的具体方案中,可以看出对当今世界上的重要海路是有所关注和考虑的。参见,徐舸:《大洋双雄-21世纪美利坚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第6页。
    ①康绍邦、宫力:《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07年10月,第8页。
    ②[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张志云、卜允德(校):《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二版,第1页。
    ③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年7月,第302页。
    ④康绍邦、宫力:《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07年10月,第9页。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79页。
    ②康绍邦、宫力:《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07年10月,第9页。
    ③[美]阿什利·泰利斯、乔纳斯·比亚利等(著),门洪华、黄福武(译):《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新华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第30页。
    ①[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4年2月,第77页。
    ②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36页。
    ③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6页。
    ④同上,第7页。
    ⑤Geoffrey Till, Sea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rank Cass Publishers, London, 2004, p.4
    
    ①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第38页。
    ②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年2月,第391页。
    ①菲利普A.克罗尔:《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史学家》,收录于[美]彼得·帕雷特(主编),时殷弘等(译):《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448页。
    ①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1990, pp.229-231
    ②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2月,第50—52页。
    ③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2年12月,第130—138页。
    ①潘石英:《现代战略思考:冷战后的战略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3年,第266页。
    ②费希尔说,马汉的海权论从治学方法上看,有过于简化之病。例如:在历史中还有若干非海洋帝国的兴起,他都不曾予以考虑;海权因素固然重要,但导致拿破仑失败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英国在17和18两世纪中的成功,海权虽为重要理由,但又并非惟一理由。所以,费希尔认为马汉是把一个必要理由视为充分理由。David Hackett Fischer, Historian’s Fallacies: Towards a Logic of Historical Thought, Harper & Row Publisher, New York, 1970, p.172
    ③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年7月,第272页。
    ①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249—250页。
    ②胡锦涛:《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的演讲》,载于《人民日报》,2007年2月7日。
    ③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第68—83页。
    ①《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势在必行》文章来源:http://www.stuln.com/haiyangshiji/haiyangyouqi/ktkfgc/gjhz/2008-7-21/Article_18641.shtml
    ①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第125页。
    ②同上,第130页。
    ③《位置与疆域》,文章来源: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2007figures/node_7037461.htm
    ④同上。
    ①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250—251页。
    ②《中国已与12个邻国确定陆地边界结束几百年纷争》,文章来源:国家测绘局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是由国家测绘局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政府网站。http://www.sbsm.gov.cn/article//chyw/200901/20090100047239.shtml
    ③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258页。
    ①同上,第259页。
    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参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文章来源:新华网。新华网是由党中央直接部署,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力军,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新华网的前身是新华通讯社网站,2000年3月改名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2/content_948532_1.htm
    ③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第252页。
    ④同上,第253页。
    ⑤同上,第254页。
    ①George Modelski & William R. Thompson, 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 1494—1993, The Macmillan Ltd, Houndmills, 1988, p.6
    ②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12月,第50—51页。
    1、王家俭:《清史研究论述》,台北出版社,台北,1994年版。
    2、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6年10月。
    3、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
    4、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1999年12月。
    5、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海防思想史》,海潮出版社,北京,1995年。
    6、张炜、许华:《海权与兴衰》,海洋出版社,北京,1991年。
    7、章士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1998年。
    8、秦天、霍小勇:《中华海权史论》,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7月。
    9、陆儒德:《海洋国家海权》,海潮出版社,北京,2000年。
    10、张唏海:《中国海权报告(古代、近代部分)》,海潮出版社,北京,2000年。
    11、李明春:《海权论衡》,海洋出版社,北京,2004年2月。
    12、曹保健、郭富文:《面对太平洋的反思—海洋意识与国防》,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
    13、倪健中:《海洋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1997年。
    14、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
    15、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16、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17、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新星出版社,北京,2007年9月。
    18、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4年10月。
    19、曹文振、郭培清、管一颖、孙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6年10月。
    20、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
    21、刘中民、修斌、郭培清等:《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2007年5月。
    22、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8年12月。
    23、王生荣:《蓝色争锋—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第1版。
    24、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6年3月第2版。
    25、靳希民:《外国军事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12月。
    2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年7月。
    27、曹永和:《中国海洋史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2000年10月。
    28、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修订版。
    29、李杰、苏读史:《蓝剑春秋—中国历代水战海战精粹》,海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
    30、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6月。
    31、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2006年5月。
    32、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98年。
    33、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6年2月。
    34、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
    3月。
    35、郭飞、龚武成:《从车马编组到模块化组合——21世纪军兵种体制走向》,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
    36、陈高华、吴泰、郭松义:《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出版社,北京,1991年。
    37、吴稼祥:《头对着墙:大国的民主化》,台湾联经出版社,台北,2001年。
    38、黄仁宇:《黄仁宇全集(第二册):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九州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
    39、唐晓峰:《从王朝地理到历史地理》,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
    40、马曼丽:《中国西北边境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2001年。
    41、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册)》,海洋出版社,北京,2005年10月。
    42、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5年版。
    43、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6月增订本。
    44、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4年。
    45、王传友:《海防安全论》,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
    4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
    47、国家海洋局(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海洋出版社,北京,2006年2月。
    48、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编):《2007中国海洋年鉴》,海洋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
    49、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
    50、黄宏(主编):《世界新军事变革报告》,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9月。
    51、汪致远(总主编),陆建勋(分卷主编):《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海军武器装备》,原子能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兵器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北京,2003年7月。
    52、总参谋部测绘局:《军官地图集》。
    53、周德华、陈炎、陈良武:《蓝色方略—二十一世纪初的海洋与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
    54、曲令泉、郭放:《卫海强军—新军事革命与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3年。
    55、沈伟光、解玺璋、马亚西:《论中国军事变革》,新华出版社,北京,2003年8月。
    56、陆忠伟、王在邦、何希泉、俞晓秋、李伟、陈凤英:《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第2版。
    57、邵玉铭:《风云的年代:保钓运动及留学生涯之回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6月。
    58、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
    59、张延廷:《台湾会有战争—台湾的安全战略》,西北出版社,台南,1998年。
    60、吴稼祥:《果壳里的帝国—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5年5月。
    61、李玉、陆庭恩(主编):《中国与周边及9·11后的国际局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
    62、京湘、姚尧:《第三代领导外交实录》,中国言实出版社,北京,1997年。
    63、谢益显、曲星、熊志勇、宋长美、陆建元、张历历、苏浩、张清敏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二版)。
    64、席来旺:《二十一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国际安全战略》,红旗出版社,北京,1996年。
    65、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9月。
    6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北京,1994年。
    6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5年11月。
    68、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7年。
    69、黄仁宇:《黄仁宇全集(第六册):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
    70、康绍邦、宫力:《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07年10月。
    71、徐舸:《大洋双雄-21世纪美利坚海军》,海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
    72、潘石英:《现代战略思考:冷战后的战略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3年。
    1、[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范利鸿(译):《海权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07年6月。
    2、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著),洪允息、蔡焰(译):《中国大战略》,新华出版社,北京,2001年。
    3、[古希腊]修西得底斯(著),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新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4年1月。
    4、[美]彼得·帕雷特(主编),时殷弘等(译):《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
    5、[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北京,1997年。
    6、[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新华出版社,北京,2003年。
    7、[英]哈尔福德·丁·麦金德(著),林尔蔚(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年。
    8、[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徐小杰、张荣忠(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北京。
    9、[美]保罗·肯尼迪(著),时殷弘、李庆四(译):《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月。
    10、[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张志云、卜允德(校):《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二版。
    11、[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版。
    1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6年7月。
    13、[美]阿什利·泰利斯、乔纳斯·比亚利等(著),门洪华、黄福武(译):《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新华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
    14、[英]杰弗里·蒂尔:《海上战略与核时代》,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翻译出版,北京,1991年。
    15、[美]汉斯·J·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16、[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4年2月。
    1、《国际先驱导报》
    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3、《东南学术》
    4、《求索》
    5、《国际政治研究》
    6、《中国图书评论》
    7、《世界经济与政治》
    8、《中国社会科学》
    9、《民国档案》
    10、《人民日报》
    11、《海军译文》
    12、《第一财经日报》
    13、《南方周末》
    14、《交流》
    15、《瞭望东方周刊》
    1、Bruce Swanson, Eighth Voyage of the Dragon: A History of China’s Quest for Sea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1982.
    2、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magazine)
    3、Richard N. J.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Chatham Publishing, Great Britain, Mar. 2001.
    4、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magazine)
    5、Srikanth Kondapalli, China’s Naval Power, Hardev Printer, New Delhi, 2001.
    6、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7、Thomas M. Kane,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 Frank Cass Publishers, London & Portland, 2002.
    8、Grey Austin, China’s Ocean Frontier: International Law, Military Forc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llen & Unwin, Canberra, 1998.
    9、Political Geography (magazine)
    10、Alfred Thayer Mahan, From Sail to Steam: Recollections of Naval Life,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New York & London, October 1907, the seventh edition.
    11、Charle Carlisle Taylor, The Life of Admiral Mahan: Naval Philosopher, Kessinger Publishing, England, 11/2007.
    12、James Cable,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Naval Force in History, Palgrave, London & New York, 1998.
    13、Joseph Needham, Wang Ling & Lu Gwei-Djen,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IV.3, Civil Engineering and Nau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1.
    14、Paul C. Forage,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Naval Supremacy in the Twelfth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1992.
    15、George B. Cressey, 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A Surve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 London, 1934.
    16、John K. Fairbank,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1968.
    17、John L. Rawlinson,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7.
    18、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1990.
    19、You Xu & You Ji, In Search of Blue Water Power: The PLAN’s Maritime Strategy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1990.
    20、Jane Information Group, Jane’s Sentinel Security Assessment: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Jane-November, 1999.
    21、Edward N. Luttwak, The Political Use of Sea Power, 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Maryland, 1974.
    22、Chinese Historians (magazine)
    23、John Lewis & Xue Litai, China's Strategic Seapower: 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 the Nuclear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0/1996.
    24、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96.
    25、Richard Bernstein & Ross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Vintage Book, New York, 1997.
    26、Ross Terrill, The New China Empire: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Basic Book, New York.
    27、Geoffrey Till, Sea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rank Cass Publishers, London, 2004.
    28、David Hackett Fischer, Historian’s Fallacies: Towards a Logic of Historical Thought, Harper & Row Publisher, New York, 1970.
    1、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2、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3、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uzone.univs.cn
    4、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网站:http://www.eastsea.gov.cn/
    5、环球时报网站:http://china.huanqiu.com/
    6、商务部网站:http://zhs.mofcom.gov.cn/
    7、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
    8、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9、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10、国家测绘局网站:http://www.sbsm.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