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趾源《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朴趾源生活的时代及写作《热河日记》的年代,是朝鲜封建社会行将步入近代社会的历史交替时代,也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朱子学开始遭受质疑,新旧思想理念发生碰撞的价值转换时代。思想理念的转换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待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的观念上的认识,与通过燕行的亲身体验之间的差距,造就了朴趾源矛盾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又直接反映在《热河日记》之中。
     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依据作者本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而完成的《热河日记》,无论从作品所引发的社会效应,还是从作者个人的文学创作活动,都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价值。就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朴趾源及其作品的研究(包括《热河日记》),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仍选择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作为研究的对象,与其说是在重新规定它的文学价值,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作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究和系统的阐述,进而扩充《热河日记》在历史转折时期所具有的近代启蒙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笔者所要达到的期望值有两点:一是要正确解读朴趾源的内在精神世界,二是用“利用厚生”这一红线把《热河日记》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贯穿起来,并对其做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第一章绪论]
     任何伟大的思想或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历程,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出生在特殊的名门家族里,并接受特殊的教育而成长的朴趾源,从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上都处于边缘化,对主流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吸收先进的科学成果(地园地动说)、文学理论(现实主义文学)、文化思潮(实学),反思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秩序观念(华夷论),积极倡导具有时代意义的北学思想,为批判传统理念和秩序,建构新的社会秩序,指明了方向。[第二章《热河日记》创作背景]
     与其他的燕行录相比,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首先,与其他燕行录的作者相比,朴趾源的身份是布衣,因此,鲜有官方的色彩。其次,燕行经过了盛京—北京—热河等可以表征当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主流的地方,完成作品前后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第三,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体裁也是五花八门。通过作品,我们既能了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患意识,同时还能享受到作者独特的文章风格。[第三章《热河日记》著述及构成]
     作为实学家的朴趾源致力于“利用厚生”,并把具体实施的对策放在北学中国。朴趾源所提出的北学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当时代清朝的客观认识之上。朴趾源冲破传统的华夷论,以道器分离的方式来号召学习清朝先进的文物制度。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把北学的内涵如实地展现出来,但凡利于国、厚于民的东西,都是我们学习和引进的对象。[第四章《热河日记》与北学]
     但是,抛开书中所涉猎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领域,深层次地去探究《热河日记》内在的逻辑线索时,就能够发现“利用厚生”这一思想红线。这一红线不仅贯穿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文化,而且还贯穿于两种文化对话的始终。如果我们沿着这一红线去理顺《热河日记》中所反映的异域文化,则可以清晰地把握住当时中国的器物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第五章《热河日记》中的异域文化]
     当然,作者要想践行北学中国之理念,接受清代中国的先进文物,则必须扫清各种阻碍势力。这里既包括那些主张尊明排清的两班士大夫,还包括约束人们思想的封建统治秩序。对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现存制度的批判及否定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新的知识人追求的人格形象,以及正德能够得以弘扬的无人岛式的理想社会。[第六章《虎叱》、《许生传》的文化透视]
     对于18世纪后期的朝鲜封建社会而言,“北学中国”无疑是对先进文化的一种渴望。但是,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反差。朝鲜和清朝之间互动的“中心—边缘”关系,直接影响到包括朴趾源在内的朝鲜文人的价值深处。对朴趾源而言,清朝先进的文物的接受,仅限于“利用厚生”层面上,实现正德还得依赖于朝鲜所承袭的朱子学。这正是朴趾源所面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裂变。而这种裂变最终造就了一个矛盾的朴趾源形象。[第七章批判与重建(代结束语)]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在如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客观地解读朴趾源心目中的清朝形象;二是客观公正地揭示《热河日记》的文化意蕴;三是探讨朴趾源人格裂变的深层文化因素。
During the time that Park Ji-won lived and Jehol Diary was written, Korean society is being transferred from feudalism to modernism and long dominantstatus of Neo-Confucianism was being questioned. It is the turn of history and the collision of new and old thoughts. Such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s—conversion of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gap between original opinion to China ruled by Qing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raveling to China, caused Park Ji-won's contradict attitudes which are directly reflected in his writing of Jehol Diary.
     Jehol Diary was written in the special period and based on Piao's special experience and thought course. Jehol Diary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ffects and Piao's individual literature activities.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f Park Ji-won and his writings (including Jehol Diary), there are affluent results achieved by academic community at home and abroad. Under such context, this author still selected Park Ji-won and Jehol Diary as research subject, the main purpose is not only re-evaluating its literature value, but also exploring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its inner cultural values and its significances on that time, and even enriching its enlightenment values and significances on the turn of the history.
     In Chapter one, this author tries to do such work as following: first, correctly decipher Park Ji-won's inner spiritual world; second, evaluate cultural significance carried in Jehol Diary run through by Liyonghousheng(利用厚生), us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effectively so that people may enjoy relative abundant material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and history.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Jehol Diary. Any great thoughtor writing work must be born by the author's life experience, thought cours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Park Ji-won was born of special noble family in the special time and grew up under special education. He has great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is marginally situated in the aspect of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value pursuing. Standing at the front of his time, Piao absorbs develope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literature theories(Modernism literature), trends of cultural thoughts (Pragmatism), review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and order conception (Huayi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Han People and Minorities) , advocates actively Northern Learning, gives the direction to criticize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order and reconstruct new social order.
     Chapter three states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Jehol Diary. Comparing with other Yanxinglu (Koreans' travelogue in Qing China) , Jehol Diary is unique. Firstly, the commonalty status of Park Ji-wo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uthors, which makes his writing few of official color; secondly, Park Ji-won spends all of four years in writing Jehol Diary which covers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s then(including Shengjing, Beijing and Jeho);thirdly,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 and the writing style is various. By this writing, we can learn 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feel the author's inner minds of potential perils, and also enjoy the author's particular writing style.
     Chapter four explai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Jehol Diary and Northern Learning. As a pragmatist, Park Ji-won attends to Liyonghousheng and turns special measures to Northern Learning. Northern Learning proposed by Park Ji-won is based on his opinion of Qing Dynasty then. Park Ji-won breaks through traditional Huayi Viewpoints, calling for studying Qing's advanced cultural systems by the way of Daoqifenli(道器分离). Park Ji-won expresses the meaning of Northern Learning in Jehol Diary, that is, anything that is beneficial to country and people should be studied and introduced.
     Chapter five reveals foreign culture in Jehol Diary. Laying aside the field of encyclopedia-like knowledge covered in Jehol Diary and explore in depth the inner logical clue, we can find that Liyonghousheng is the mainline of the writing which runs through not only the object cultu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pulace daily life but also cultural dialogues between two cultures all the ways. If we organize foreign cultures reflected in Jehol Diary along Liyonghousheng, various cultures like object culture, folklore culture and art culture can be clearly grasped.
     Chapter six is related to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Huchi (《虎叱》)and Xushengzhuan (《许生传》) . It is obvious that various obstructed forces must be cleared off if the author's opinion of practicing Northern Learning and absorbing
     Qing Chinese advanced object and culture. The obstructed forces in this placeincludes those military and gentry classes claiming for admiring Ming and refuting Qing and feudalism ruling order that restrain people's thinking. By criticizing and repudiating traditional mainstream values and ideas and the existing systems, the author portrays a new intellectual image and the perfect society onan imaginary island.
     Chapter seven is equal to the conclusion. For the Korean feudalism Society 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orthern Learning is no doubt a desire for the advanced culture. However, there is a contrast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which is also stated as center and edge relations have a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 deep heart of Korean literati. For Park Ji-won, the introduction of Qing's advanced culture is limited to Liyonghousheng and turns realizing Zhengde(正德) to New Confucianism.
     This is just the fiss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Park Ji-won is facing, which finally moulds Park Ji-won's contradiction.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o some creative work as followings: firstly, decipher subjectively the Qing's image in the eyeof Park Ji-won; secondly, impartially reveal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Jehol Diary; thirdly, explore deep cultural factors which formed Park Ji-won's fission of personality.
引文
1 转引自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第331页。
    2 朱瑞平校点:《热河日记》,校点说明第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 李佑成认为,朴趾源的文学是“士”意识和“庶民”意识交叉的文学。参见李佑成论文“实学派文学”,转引自朴箕锡:《朴趾源文学研究》,三知源,1984,第15页.
    1 全红,东疆学刊,2005,第一期
    2 姜日天,当代韩国,2001年 夏季号
    3 赵山林,中外剧缘
    4 就朝鲜对朴趾源的研究动态,主要参考并援引了崔雄权、张延镐的论文“朝鲜的朴趾源小说研究”,韩国文学论丛第23集,1998年12月。
    5 李相浩:《热河日记》上中下共3卷,分别由1955年、1956年和1957年出版,在书中,李相浩高度评价朴趾源为“黎明期的巨人”
    1 崔雄权、张延镐:“朝鲜的朴趾源小说研究”,韩国文学论丛 第23集,1998年12月。
    2 李锺周:《热河日记》的叙述原理,韩国学大学院,1982。
    3 姜东烨:《热河日记》的文学研究,建国大学校大学院,1982。
    4 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
    1 金允植·金贤:《韩国文学史》,民音社,1973,第48-50页。
    2 赵东一:《韩国文学通史》第3卷,知识产业社,1984,第394-400页。
    1 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2 祁寿华、林建忠 主编: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页。
    1 参看[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84:郑锡钟:《朝鲜后期社会变动研究》,一潮阁,1983。
    2 《燕岩集》卷一,会友录序。
    3 正因为这样,朴趾源的经济改革思想往往被理解为重商主义。参看[韩]李佑成:“朴齐家经济思想”,《李海南博士花甲纪念史学论丛》,一潮阁,1970。
    1 朴趾源在《烈女咸阳朴氏传》一文中,借助于寡妇朴氏的殉节事件,揭露了社会规范的不合理性,批判了肆无忌惮地武断专行的两班阶层。而在《两班传》中则以讽刺的手法,对没落两班的无能与丑陋行径进 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同情庶民所遭受的不当的压迫。“穷士居乡 犹能武断 先耕邻牛 借耘里氓 熟灌慢我……无敢怨咨”。(《两班传》)也就是说,那些没落两班肆无忌惮地欺压庶民,蹂躏他们的人权,也无人敢怒敢言。
    1 李晬光:《芝峰集》,卷二十八,“秉烛杂记”;卷二十二,“条陈懋实札子”。
    2 金柄珉认为,北学派是以洪大容、朴趾源、李德懋、柳德恭、朴齐家、隶书九等为中坚人物的文学流派。所谓北学,乃是北学派提出的向北方的清代文化和传播于清代的西方科学技术学习的文化口号。北学意识是针对保守的封建士大夫所提出的所谓“北伐”意识而提出来的,是摆脱“华夷观”的开放性的文化意识。参见金柄珉:“域外视觉:论朝鲜诗人朴齐家的清代文化观—以《燕京杂绝》的分析为中心”,延吉:《东疆学刊》,2003年,第3期。
    3 金柄珉:“域外视觉:论朝鲜诗人朴齐家的清代文化观—以《燕京杂绝》的分析为中心”,延吉:《东疆学刊》,2003年,第3期。
    1 王阳明“心学”的中心论点就是提倡个人良知的自由。即所谓“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夜,虽其言之出于空子,不敢以为是也。”.参见王守仁:《传习录》。
    2 如李贽的《焚书》、《藏书》,毛奇龄的《说林》、《西河诗话》,顾炎武的《日知录》、《北平古今记》等。转引自金英东:《朴趾源小说研究》,太志社,1988,第56-57页。
    3 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华书局,第332-333页。
    1 朴趾源:《燕岩集》卷7,婴处稿序。
    2 朴趾源:《燕岩集》卷3,素玩亭记。
    3 朴趾源:《燕岩集》卷5,答京之之三。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7月30日。
    2[韩]金英东:《朴趾源小说研究》,太学社,1993,第80页。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1 李齐贤:《栎翁稗说》,前集一。
    2 权近:《阳村集》卷14,永兴府学校记。
    3 李珥:栗谷全书。
    4[韩]南相洛:《东西哲学与韩国实学思想之探究》,图书出版,2000,第299页。
    5 洪大容:《湛轩书》外集,卷7,“燕记”。
    1 朴趾源:《燕岩集》卷5,北学议序。
    2[韩]郑求福:“实学”,《韩国史研究入门》,知识产业社,1981。
    3 李岩:《实学派文学观研究》,国学资料院,1992,第41页。
    4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1 当然,朝鲜实学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即两乱之后所形成的传统的性理学与明清实学以及“西学”的传入,而导致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氛围为实学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2[韩]金文镕:“逊志自得愈发故创新--朝鲜王朝后期实学行的两条思维之路”,《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韩]金文镕:“逊志自得愈发故创新--朝鲜王朝后期实学行的两条思维之路”,《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韩]金英东:《朴趾源小说研究》,太学社,1993,第96页。
    3[韩]李家源:《燕岩小说研究》,乙酉文化社,1965,第446页.另有人则把朝鲜时期的文体归类成宫廷醇正派的“馆阁体”,以朴趾源为中心讲求实学的实学派的“新文体”以及亿元典六经为学问中心的南人学派主唱的“古文体”三大类。参见郑玉子:“朝鲜后期的文风与委巷文学”,韩国首尔大学校国史学科:《韩国史论》第4集,1978,第266页。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1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5第85页、卷11第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4 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498页。转引自赵兴元:“18世纪朝鲜学者朴趾源的人与自然观”,《古代文明》,2007年第3期。
    5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4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5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1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卷1,心性问。
    2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卷1,心性问。
    3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卷4,医山问答。
    1 朴趾源:《燕岩集》卷7,蜋丸集序。
    2 朴趾源:《燕岩集》卷2,答任亨五论原道书。
    1 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80页。
    1 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81页。
    2 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85页。
    1 对朴趾源思维结构或认识论思想的先期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李钟周:《“热河日记”的认识逻辑与叙述方式》(韩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编:《近代文学的形成过程》,文学与知性社,1983);李东欢:《燕岩的思维样式》(韩国汉文学研究会:《韩国汉文学研究》11辑,1988):林荧泽:《朴趾源的认识论与美意识》(韩国汉文学研究会:《韩国汉文学研究》11辑,1988)李钟周认为,朴趾源的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超越先入之见、强调认识的相对性、通过假设的认识扩大等。李东欢指出,朴趾源的思维特点是相对论、经验主义、现实志向性.林荧泽泽认为朴趾源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实务的辨证思维方式。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山庄杂记。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幻戏记。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山庄杂记。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2[韩]朴箕锡:《朴趾源文学研究》,三知源,1984。
    3[韩]朴箕锡:《朴趾源文学研究》,三知源,1984,第15页。
    1 朴趾源:《燕岩集》卷1,会友录序。“会友记送去耳。仆常时非不甚慕华中原也,及见此书,乃復忽忽如狂,饭而忘匙.盥而忘洗……嗟乎!吾东三百年,使价相接,不见一名士而归耳.今湛轩先生,一朝结天涯知己,风流文墨,极其翩翩。”(《贞蕤阁文集》卷4,与徐观轩书);“奇逰一段,已于乾净录中,耳染目濡,实如足踏。”(《燕岩集》卷3,答洪德保书).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避暑录。
    3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4 朴趾源:《热河日记》,避暑录。
    5 朴趾源:《热河日记》,盛京杂识。
    6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图纪略。
    7 朴趾源:《热河日记》,盛京杂识。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世篇。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教问答。
    3 朴趾源:《热河日记》,还燕道中录。
    4 参见[韩]李家源:“《热河日记》逸书·逸文及附录之小考”,《国语国文学》39-40合并号(1968)第166页。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夜出古北口记”后识中朴趾源说道:“及东还之日,里中争以壶酒相劳,且问热河行程,为出此记,聚首一读,就拍案叫奇”。说明此篇己定稿。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图纪略。
    3 郑喆祚是1781年离开人世的,笔者注。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章16中也表明了此下数段失之,语不相属。
    4 这一点可以从“渡江录序”中的“崇祯156年癸卯洌上外史题”中可以得到佐证。
    5 《燕岩集》卷2,〈答李仲存书〉中朴趾源说:“中间尤患死丧,未逞收弃,又自宦逰以来,益复散失,只存其名,梼杌可憎,此其所谓虏号之藁也”。另据《过庭录》,1787年妻子和哥哥相继去世,竖年春全家又染上疾病,1787年朴趾源又上任缮工监 监役。
    1 《燕岩集》卷2,〈答南直阁公辙书〉。
    2 对《热河日记》不同版本的比较,详见[韩]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第二章。
    3 《燕岩续集》卷1,《热河日记》,首七卷,叙程路往返,纯用稗体,不足取,其外十七卷,几尽可传。
    4[韩]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第二章。
    1 大东文化研究院:《燕行录选集》上,1960。转引自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第155页。
    1 其间一些野史和传说中涉及了一些荒唐无稽的内容,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稗官杂记般的趣向,《热河日记》受到了当时文坛的非议.
    2 朴趾源:《热河日记》,还燕道中录。
    1 《热河日记》中出现的朝鲜语式的汉语表现及传统谚语有,笠范巨只、哥吾里、书房主、兄主、使道、观光但吃饼、笑脸不唾、夺小儿染涕饼等。参看《燕岩集》卷11、卷12、卷14等。
    2 《夜出古北口记》、《一夜九渡河记》。
    3 《象记》、《渡江录》;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第181页。
    4 “读者不知要领,往往认之以传奇诙笑之作.”,《过庭录》上.
    5 “芝溪公祭先君文,所谓彼好公者,亦非其真。咳唾之弃,拾以为珍,寓言诙笑,盛为传播。”《过庭录》上;“中年以后,脱略世网,隐居远游,往往寓言诙笑,游戏之作,出入庄·佛二家者有之”《过庭录》下。
    1 金龙德:《朝鲜后期思想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7,第54页。
    1 朴齐家:《北学议》,北学辨一。
    2 朴齐家:《北学议》,北学辨二。
    1 朴趾源:《燕岩集》卷10,“读书而不知实用者,非讲学也。所贵乎讲学也,为其实用也”.
    2 朴齐家的《北学议》无论从内容的深度或涉猎的广度,都堪称是北学论的代表作。其内篇是由生产·流通的工具和方法、生活用具和设施、制度和风俗等方面的39个项目来构成的;外篇则是生产·流通的工具和方法、制度和风俗、总论等18个项目构成的。内篇主要谈论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制作和利用,既与器用相关联的,外篇则以总论式的论辩为中心的。整体上强调器用。
    3 丁若鳙:《與猫堂全书》第一集,“诗文集·送韩校理致应使燕序”.
    1 姜日天:《朝鲜朝后期北学派实学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第12页。
    2 洪大容:《湛轩书》外集 卷3,乾净录后语。
    3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 卷3,赠周道以序。
    1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 卷4,医山问答.
    2 朴趾源:《燕岩集》卷10,原土。
    1 朴趾源:《燕岩集》卷3,为学之方图跋。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4 朴齐家:《北学议》,尊周论:“苟利于民。虽其法之或出于夷,圣人将取之”。
    1 李滉:《退溪全书》卷8,礼曹答日本左武卫将军源义清。
    1 洪大容:《湛轩书》内卷 卷3,又答直斋书。
    2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 卷4,医山问答。
    3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 卷4,医山问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口外异闻.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韩]金仁奎:《北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及近代化倾向》,图书出版,2000年,第173页。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
    2 朴趾源:《热河日记》,玉匣夜话。
    1 朴趾源:《热河日记》,玉匣夜话。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
    1[韩]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第123-124页。
    2 日本的后期水户学派强辩日本即中华的观点,都是把文化要素而非人种的、地理的要素看做辨别华夷的依据时才能成立。[日]渡边浩:《近世日本と宋学》,东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49-52页。
    3[韩]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第125页。
    1 朴趾源:《燕岩集》卷12,关内程史。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
    3 “维我先王,亦维有君,大明天子,我君之君……先王有仇,维必建州,岂独我私,大邦之仇。”《燕岩集》卷3,〈貂裘记〉。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
    2 如李德懋《入燕记》4月18日条,风林大君去往沈阳时路过的会宁岭上叙述道,“宛想当时,不禁涕泗之横襟”;4月24日条,在路过胡乱时期被抓来的朝鲜人人质的住处的沈阳的朝鲜馆时则写到,“彷徨踯躅.不胜悲愤”。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避暑录,铜兰涉笔。
    4 朴趾源:《热河日记》,漠北行程录“主辱臣死,犹属从容,何留何去,何忍何舍?此吾东第一痛苦时也。”
    5 朴趾源:《热河日记》,口外异闻,黄图纪略。
    6 朴趾源:《热河日记》,行在杂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还燕道中录。
    2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171页。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铜兰涉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避暑录。
    2 实际上,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长达19年的禁书活动中,共禁毁书籍达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参见黄爱萍:《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74页。
    3 乾隆以《四库全书》版名之曰聚珍版。
    4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避暑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口外异文。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4 《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1 《热河日记》,“黄教问答”。
    2 《热河日记》,“黄教问答”.
    3 《热河日记》,“黄教问答”.
    4 张双忠:“18世纪朝鲜学者对清代西藏的观察--读朴趾源《热河日记》”,《中国藏学》,2007,第3期。
    5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教问答.
    6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教问答后识。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教问答序。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教问答后识。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4 朴趾源:《热河日记》,漠北行程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篇。
    2 嘉木央·久麦旺波:《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第505页,转引自张双忠:“18世纪朝鲜学者对清代西藏的观察--读朴趾源《热河日记》”,《中国藏学》,2007,第3期。
    1 《热河日记》,“班禅始末”。
    2 《热河日记》,“太学馆留录”。
    3 《热河日记》,“太学馆留录”。
    4 《热河日记》,“黄教问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3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4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5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盛京杂识。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3 朴趾源:《热河日记》,盛京杂识。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2 朴趾源:《热河日记》,盛京杂识。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4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2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156页。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4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5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漠北行程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
    4 朴趾源:《热河日记》,漠北行程录。
    5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6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盛京杂识。
    2 朴趾源:《热和日记》,馹汛随笔。
    3 朴趾源:《热和日记》,渡江录。
    1 朴趾源:《热和日记》,盛京杂识。
    2 朴趾源:《热和日记》,馹汛随笔。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2 李德懋:《入燕记》5月22日条。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3 朴趾源:《热河日记》,行在杂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漠北行程录。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
    3 朴趾源:《热河日记》,黄图纪略。
    4 朴趾源:《热河日记》,铜兰涉笔。
    5 朴趾源:《热河日记》,审势编。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忘羊录。
    1 朴趾源:《燕岩集》卷十三。
    2 《热河日记》,渡江录。
    1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四百四十三。
    2 《热河日记》,关帝庙记。
    1 《热河日记》,驲汛随笔。
    2 陈大康:《热河日记与中国晚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二期。
    3 《大清律例按语》卷六十九“刑律杂犯”,转引自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1 朴趾源:《热和日记》,馹汛随笔。
    2 朴趾源:《热和日记》,山庄杂记.
    1 《虎叱》的原典和素材虽是源于中国,但已经过了朴趾源的“略以己意,点缀为篇”,故本论文把《虎叱》的作者认定为朴趾源。--笔者注
    2 成贤庆:“《虎叱》研究”,车溶柱 编:《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84,第419页。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虎叱。
    4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虎叱.“郑之所腊,无数误书,漏落字句.全不成文理故,略以己意,点缀为篇焉”。
    5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虎叱后识。
    1 李家源认为,作品无论从构成的方法,还是文体的铺张来看,都无疑是燕岩的自作,只是从内容上考虑到会遭到国内儒学者的异议,而假托于佚名氏.李家源:《李朝汉文小说选》,民众书馆,1961,第180页。
    2 有关《虎叱》的作者问题的学术界争议,参见李佑成:“《虎叱》的作者与主题”,《创作与批评》11,1968。成贤庆:“《虎叱》研究”,车溶柱 编:《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84。
    3 朴箕锡认为,对作品的解释因作者而异,但《虎叱》的解释的基本方向不会因作者问题而发生变化。因为《虎叱》的内容与朴趾源的问题意识是同一的。参见朴箕锡:《虎叱》研究,《人文论丛》第3辑。
    4 朴箕锡:《虎叱》研究,《人文论丛》第3辑。
    1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虎叱后识。
    2 朴箕锡:《虎叱》研究,《人文论丛》第3辑。
    3 《热河日记》,关内程史-虎叱。
    4 《热河日记》,黄教问答后”。
    1 《热河日记》,关内程史-虎叱。
    2 《热河日记》,关内程史-虎叱。
    1 朴趾源也称以来自东方而自称.“我东人士,初逢自燕还者”。参见《热河日记》中馹汛随笔。
    2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虎之德,其至矣乎。大人效其变,帝王学其步,人子法其孝,将帅取其威,名并神龙。一风一云,下士贱臣,敢在下风。”
    2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2 黄浿江:“《虎叱》研究”,车溶柱 编:《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94,第405页。
    3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4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2 黄浿江:“《虎叱》研究”,车溶柱 编:《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84,第417页。
    3 金英东:《朴趾源小说研究》,太学社,1993年增补版,第146页.
    1 对于《许生传》后识的内容,一些学者们认为是为了躲避时讳而作的朴趾源自身的假托文。参见李家源:“许生研究”,《燕岩小说研究》,乙酉文化社,1965;黄江:“《许生传)小考”,《国语国文学》第62-63号,1973。
    2[韩]林荧泽:“汉文短篇形成过程中的讲谈师-许生故事与尹映”。《创作与批评》,第13卷3号,1978。
    3 李石来:“《许生传》研究,车溶柱 编:《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84,第338页。
    4 李石来:“《许生传》研究,车溶柱编:《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84,第340页。
    5 转引自李家源:《燕岩小说研究》,乙酉文化社,1965,第615页,文中所言及的重峯封事、柳氏随录、 李氏健说,分别指的是赵宪的《东还封事》、柳馨远的《磻溪随录》、李瀷的《星湖僿说》。--笔者注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许生传。
    1 许生榷菓,而国中无以燕祀。居顷之,诸费之获倍直于许生者,反输十倍。……以刀铸布锦入济洲,悉收马鬘鬣曰:‘居数年,国人不里头矣。'居顷之,网巾价至十倍,(《热河日记》,“玉匣夜话--许生传”)
    2 李石来:“《许生传》研究,车溶柱 编:《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84,第342页。
    3 朴趾源:《热河日记》,许生传。
    1 朴趾源:《热河日记》,玉匣夜话--许生传。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许生传,“许生笑曰:曰以财粹面.君辈事耳 万金何肥于道哉”.
    2 朴趾源:《燕岩集》,课农小抄,“士之学,实兼包农工商之理。而三者之业,必皆待士而后成.夫所谓明农也,通商而惠工也。其所以明之通之惠之者谁也.故臣窃以为后世农工商之失业,即士无实学之过也。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许生传。
    2 黄浿江:“许生传小考”,《韩国古典小说》,启明大学校出版部,1971,第147页。
    3 转引自姜万吉:《朝鲜后期商业资本的发达》,高丽大学校出版部,1973,第17页。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许生传。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讯随笔。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讯随笔。
    3 朴趾源:《热河日记》,渡江录。
    1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屈阁曰,我昔占之,匪角匪羽,黔首之物,雪中有跡,彳亍疎武,瞻尾在脑,莫掩其尻”。
    2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东门有食,其名曰,医,口含百草,肌肉馨香。西门有食,其名曰,巫,求媚百神,日沐齐洁,请为择肉于此二者。”
    3 朴趾源:《热河日记》,虎叱。
    1 李石来:“《许生传》研究”,《韩国古典文学研究》,同和文化社,1981,第273页。
    1 姜东烨:“朴趾源的中国体验”,《文学研究》第8辑。
    2 朴趾源:《热河日记》,鹄汀笔谈。
    3 小川晴久:“东亚地转(动)说的成立”,《东方学志》23-24,1980。
    4 姜东烨:“18世纪朝鲜朝知识人的文明意识”,Copyright(C)2004 NuriMedia Co,Ltd
    1 朴趾源对于科学的极大关注,具体表现在与鹄汀的月世界的辩论、在热河对回回人带来的自鸣钟的仔细观察、在北京观象台对浑天仪的观察等。参见《热河日记》鹄汀笔谈、铜蘭涉笔、谒圣退述。
    1 朝鲜作为明皇朝的属国,与当时的后金没有正式的邦交关系。1627年丁卯之乱,使朝鲜被迫与后金结成兄弟之盟,向后金纳贡.接着,1636年丙子胡乱之后,把朝鲜降为属国,并要求朝鲜奉大清王朝为正朔,岁时纳贡,表贺及往来礼仪一如明制.朝鲜仁祖执政时期虽然于1637年迫于压力,接受与清王朝签下城下之盟,成为大清王朝的藩属国,但绝不是真心诚意的降服。实际上,朝鲜对清王朝只是表面上的归顺和降服,但仍奉行尊明反清之政策.
    2 朴趾源在《热河日记》序中也使用“崇祯百五十六年”、“后三庚子”等年号。
    3 安载淳:“朝鲜后期实学的主体性问题”,《东洋哲学研究》第40辑,2004.
    1 李丹:“韩国古典小说解读--浅析《许生传》中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甘肃农业》,2006年第4期。
    2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篇虽无作者姓名,而盖近世华人悲愤之作也。世运入于长夜而”夷狄”之祸甚于猛兽”。
    3 朴趾源:《热河日记》,关内程史,“士之无耻者缀拾章句以狐媚当世,岂非发冢之儒而豺狼之所不食者乎?”。
    1 朴趾源:《热河日记》,馹汛随笔。
    2 柳得恭:《古芸堂笔记》卷4,用车条。
    3 山内弘一:“论朴趾源的北学与小中华”,《上智史学》37辑,1992。
    [1]朴趾源.燕岩集,景仁文化社,1982
    [2]朴宗采.过庭录,太学社,1997
    [3]洪大容.湛轩书,民族文化文库刊行会
    [4]民族文化推进会编.热河日记,民族文化文库刊行会,1982(四版)
    [5]朴趾源 著,朱瑞平 校点.热河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6]金泰俊.朝鲜汉文学史,朝鲜语文学会,1931
    [7]申基亨.韩国小说发达史,创文社,1960
    [8]赵润济.韩国文学史,东国文化社,1963
    [9]李基白.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67
    [10]金允植.韩国文学史,民音社,1973
    [11]李在詵.韩国短篇小说研究,一潮阁,1975
    [12]赵东一.韩国文学思想史试论,知识产业社,1979
    [13]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84
    [14]车溶柱.燕岩研究,启明大学校出版社,1984
    [15]李家源.燕岩小说研究,乙酉文化社,1988(五版)
    [16]郑玉子.朝鲜后期文化运动史,一潮阁,1988
    [17]姜东桦.热河日记研究,一志社,1988
    [18]吴相泰,朴趾源小说作品讽刺性的研究,萤雪出版社,1988
    [19]金明昊.热河日记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90
    [20]郑玉子.朝鲜后期文学思想史,首尔大学校出版社,1990
    [21]郑玉子.朝鲜后期知性史,一志社,1991
    [22]赵东一.韩国文学通史,知识产业社,1991
    [23]金柄珉.朝鲜中世纪北学派文学研究,牧园大学校出版社,1992
    [24]朴箕锡.朴趾源的文学研究,三知院,1993
    [2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6]蔡美花.高丽文学美意识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1994
    [27]金智勇.朴趾源的文学与思想,汉阳大学校出版社,1994
    [28]李岩.燕岩美学思想研究,国学资料院,1995
    [29]朱七星.实学派的哲学思想,艺文书院,1996
    [30]赵东一.韩国文学史与哲学史,知识产业社,1996
    [3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3]李荣善.文化学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34]金宽雄.外国古小说史稿(上),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35]赵润济.韩国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6]姜日天.朝鲜朝后期北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
    [37]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8]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9]崔雄权.朝鲜朝中期山水田园文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0]金明昊.朴趾源文学研究,成均馆大学校 大同文化研究院,2001
    [41]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2]李贤植.朴趾源散文的逻辑与美学,理会文化社,2001
    [43]金丹元.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44]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5]杨乃齐.比较文学高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1-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8]金柄珉、金宽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49]许辉勋、蔡美华.朝鲜文学史—古代中世部分,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50]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1]张哲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3]张哲俊.东亚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4]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5]刘顺利.半岛唐风--朝韩作家与中国文化价格比较,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56]金一根.“燕岩小说的近代志向性”,庆北大学校论文集1辑,庆北大学校,1956
    [57]金智勇.“实事求是思想与朴趾源文学”,清州大学论文集3辑,清州大学校,1961
    [58]闵斗基.“〈热河日记〉研究”,历史学报20,1963
    [59]韩国汉文学研究会,1976
    [60]李东欢.“朴趾源的文学思想”,震檀学报44号,1977
    [61]闵丙秀.“朴趾源文学的研究史检讨”,韩国学报15辑,1978
    [62]赵东一.“朴趾源的文学与思想”,古典小说论,一潮阁,1978
    [63]金血祚.“燕岩体的成立与正祖德文体反正”成均馆大学校大学院,1981
    [64]李石来.“〈许生传〉研究”,韩国古典小说研究,新文社,1983
    [65]朴箕锡.“燕岩生平及汉文短篇的形成”,李朝后期汉文学的再照明,创作与批评社,1983
    [66]池斗焕.“朝鲜后期实学研究的问题及方向”,太东古典研究第3集,1987
    [67]李东欢.“燕岩的思维样式”,韩国汉文学研究11集,韩国汉文学研究会,1988
    [68]金英东.“朴趾源文学观之一考察”,东庆语文论集3辑,东国大学校,1989
    [69]金明舜.“燕岩小说的悲剧性”,韩国古典小说之照明,亚细亚文化社,1990
    [70]金学成.“燕岩的实学思想与〈许生传〉的作家意识”,韩国文学史之争点,创作与批评社,1990
    [71]郭正植.“燕岩小说”,古典小说讲读,新知书院,1997
    [72]千宽宇.“洪大容的实学思想”,韩国实学思想论文选集8
    [73]金仁奎.“洪大容实学思想的近代志向性”,韩国实学思想论文选集9
    [74]金义淑.“燕岩朴趾源的理想主义思想考察”,韩国实学思想论文选集9
    [75]林荧泽.“朴趾源的友情论与伦理意识的方向”,韩国汉文学研究1辑
    [76]朱七星.“论朝鲜实学伦理思想的特点”,载日本大阪国际学术会论文集,1990(8)
    [77]潘畅和.北学派的实学思想及其启蒙意义,刊载于东疆学刊1991年第2期和中朝日儒学比较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78]陈尚胜.中朝实学思想的交流及其影响,载实学思想和近代性,艺文书院,1998
    [79]朱七星,论朴趾源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1年07期
    [80]姜日天.燕岩朴趾源“即事趣真”的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哲学内涵,当代韩国,2001年夏季号
    [81]陈辉,黄华新.洪大溶地转说之学术渊源,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二十六卷,总151期,2004年第3期
    [82]张双志.18世纪朝鲜学者队清代西藏的观察—读朴趾源(热河日记),中国藏学2007年第三期,总第79期
    [83]金柄珉.朝鲜北学派文学与清代诗人王士稹,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84]廉松心.18世纪中韩文人学士之间的友好交流,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二期,2006年4月
    [85]吴伯娅.从〈热河日记〉看18世纪中朝文化交流,“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
    [86]金文镕.逊志自得与法古创新——朝鲜王朝后期实学性的两条思惟之路,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3期,2005年05月
    [87]周而琨.中古朝鲜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朴趾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8]任范松,成龙哲.试论朴趾源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89]全红.朝鲜实学文学家朴趾源理想国思想矛盾探析,东疆学刊2005年10月,第22卷第4期
    [90]赵东一著,徐东日译.安藤昌益与朴趾源比较研究序论(2),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月,第33卷第一期
    [91]吴绍釚.〈热河日记〉与满族民俗,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92]赵东一,徐东日.安藤昌益与朴趾源比较研究序论(2),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3]廉松心.〈热河日记〉与清代民族政策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2007年2月
    [94]金柄珉.论朴趾源小说〈虎叱〉的原型意蕴,东疆学刊2002年3月,第19卷第1期
    [95]山内弘一.论朴趾源的北学与小中华,上智史学37辑,1992年
    [96]李昌国.燕岩朴趾源小说中的教育之人间像,首尔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1979
    [97]柳炳环.燕岩朴趾源小说的近代文学之考察,东国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1981
    [98]李钟周.‘热河日记'之叙述原理,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1983
    [99]南成祐.燕岩小说中的社会思想之考察,东国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1986
    [100]金贞姬.燕岩小说中的作家精神,汉阳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1986
    [101]李钟周.北学派散文研究--以燕岩朴趾源为中心,西江大学校 博士学位论文,1991
    [102]金血祚.燕岩朴趾源的思维样式与散文文学,成均馆大学校 博士学位论文,1992
    [103]俞玉女.燕岩小说中的庶民意识研究,同德女子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1992
    [104]宋姬珍.燕岩汉文小说中的作家意识研究,首尔女子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1993
    [105]卢昌善.燕岩小说研究,忠北大学校 博士学位论文,1996
    [106]李丰载.燕岩小说中的商业观及信义之研究,仁荷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1997
    [107]吴京子.〈许生传〉的作品世界与作者意识研究,庆南大学校硕士学位论文,1998
    [108]李东彪.燕岩小说的现实认识及其社会意义,上智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2000
    [109]辛庆善.燕岩朴趾源的生态思想研究,京畿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2001
    [110]申铉吉.〈许生传〉中的朴趾源的内在意识研究,顺天乡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2001
    [111]白圭钟.燕岩小说中的士意识研究,汉阳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2003
    [112]李美香.燕岩朴趾源文章论研究,西江大学校 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3]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论文,2006
    [114]李敦求.韩国北学派思想研究,浙江大学 博士论文,2006
    [115]李英顺.朝鲜北学派思想研究,延边大学 博士论文,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