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若干逻辑阶段,其中政策执行是实践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利益博弈是研究公共政策问题极为重要的视角之一。公共政策既是一定利益的确认形式,也是利益的调整工具和分配方案,公共政策所体现意志的背后乃是各种利益的调和,而且相关群体从事政策执行活动的动力也与利益密切关联。
     考量和整合诸多利益关系是研究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执行主体(各级政府和部门)、各种类型的政策目标群体、大众传媒、公众等均参与到政策执行过程中,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与其他局中人展开竞争或合作。如果不了解利益与政策文本、利益与政策执行行为、利益群体与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就无法深刻理解政策执行的内在机理,不进行利益博弈分析,我们将很难找出政策执行偏差发生的症结及对策。
     论文以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多个层面的利益博弈关系为分析对象,共分成六个章节。
     第一章在界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确立了整篇论文的立论依据。“假设”是理论演绎和科学论证的前提,任何遵循规范、科学的认知程度的理论体系都必须有明确的假设或假设体系,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相对稀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是论文适用的两项基本假设;范式指与研究相关的定律、世界观、范例、模型、方法、手段、标准、应用等,论文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制度分析、成本一收益分析和博弈模型;由一系列逻辑相关的假定所组成的理论,旨在解释一组客观存在的现象,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相关内容贯穿整篇论文始终。
     第二章探讨了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主要指各级政府机构,既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中央级行政机构,也包括省、地、县、乡等地方行政机构。论文重点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论及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与执行主体人格化角色密切关联的那部分内容,指出行政人利益扩张的客观性与行政人利益博弈的可能性,并分析了上下级行政人利益博弈、同级行政人利益博弈的表现。
     第四章以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与目标群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公共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微观经济主体、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以及特定的公众等。
     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与公共舆论、公共舆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在强调整合多元利益关系是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契合政策目标的必要手段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利益关系和谐均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As a dynamic process, public policy includes many steps such as establish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expiry.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 the core step to realize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terest game is an important visual angle. Public policy, which represents consonance of all kinds of interests, not only notarizes interests, but also rectifies and distributes interests. What's more, the motive to implement public policy is connected with interest tightly.
     How to consider and how to conform various interests are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hina's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at relates to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The principal implementation parts including governments and departments, object groups, media, and the public are all involved in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They compete or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If we know noth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s and public policy tex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s and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rning groups, it is for sure that we cannot understand the laws of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sticking poi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mplementation deficit.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manifold interests' gam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stablishes the gist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Assumption is the premise for ded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Any theory system following criterion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should have specific assumption. Assumption of Resource Scarcity of public policy and assumption of Economic Man exist in this paper. Paradigm means law, Weltanschauung, example, model, measure, instrument, standard, and application. Here we us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ost-income analysis and game analysis. Theory composed by a series of logical assumptions is to explain extension phenomena.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and theory of public policy process run through the whol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terest game between the principal implementation parts, which consist of state department, subordinate agenc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is part analyzes the details of governmental interest game.
     The third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the content anthropomorphizing the principal implementation part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objectivity and feasibility of outstretched interests. The author works over the interest game between public servants.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interest gam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object groups that include microeconomic organizations, project departments, nonprofit sector and given public.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edia,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governments' implementation.
    The sixth chapter stresses that conformity of multifarious interest relationship is necessity to assure public implementation tallying with public policy goal. There are also some idiographic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rt.
引文
① Allison, G. T. (1971), Essence of Decision, Boston, Mass: Little Brown, p. 176
    ② 金太军,“重视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58页
    ① 陈庆云,“公共政策十大理论问题再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34-36页
    ② 丁煌,“利益分析: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7-30页
    ③ S. Barrett and C. Fudge (eds)(1981), Policy and Action, London: Methuen, p. 25
    ④ Pressman, J. and A. Wildavsky(1973),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84
    ① 王艺军,“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页
    ② Randall B. Ripley and Grace A. Franklin(1986),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Bureaucracy, 2nd.,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pp. 21-30
    ③ Hargrove, E. C. (1975), The Missing Link,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pp. 45-53
    ④ Gunn, L. (1978), Why is implementation so difficult?, Management Services in Government, November, 33, pp. 76-169
    ① Donald S. Van Meter and Carl E. Van Horn(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February, 6(4), pp. 88-445
    ② [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27-428页
    ① Barrett, S. and C. Fudge (eds)(1981), Policy and Action, London: Methuen
    ② Pressman, J. and A. Wildavsky(1973),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③ Sabatier, P. and D. Mazmanian(1979),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 guide to accomplishing policy objectives, Policy Analysis, 5(Fall), pp. 481-504
    ④ C. Page. Edward(1992),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c Power, Harvester Wheatsheaf, p. 61
    ⑤ Lipsky, M. (1980), Street: Level Bureaucracy, New York: Russell Sage
    ⑥ Elmore, R. (1980), Backward mappi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decis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4, pp. 16-601
    ⑦ Hjern, B. and D. O. Porter(1981), Implementation structures: a new unit of administrative analysis,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 pp. 27-211
    ① Malcolm L. Geoggin, Ann O'M. Bowman, James P. Lester, & L. J. O'Toole(1990),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Glenview: Scott, Foresman
    ② Sabatier, P. and H. Jenkins-Smith(eds)(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③ Eugene bardach(1977), Implementation Game: What Happens After a Bill Becomes a Law,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3-99
    ① 较为遗憾的是其中译介成中文或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查阅到内容的原版书籍依然屈指可数。
    ② Sinclair, James A(1992), The NIMBY game: Implementation of New Jersey's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facility siting polic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p. 4089
    ③ Shin, Sungwhee(1996), Implementation by desirable game forms in public decision making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 4091
    ④ Emerson, Kenneth Ronald(1997), Denver Public Schools and decentralization: An implementation gam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p. 3760
    ⑤ Wiesmann, Jurgen(2000), Regulating China's state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policy as a bargaining gam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p. 3452
    ⑥ Lyons, Robert F. (1999), Essays on dynamic game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 1683
    ⑦ Acharya, Ram Chandra(2000),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with special-interest groups and optimizing politicians,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p. 289
    ① Icabalceta Mairena, Jorge Luis(2001),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policy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among Central American countries: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Costa Rica, El Salvador, Guatemala, Honduras, Nicaragu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 Mechanical College, p. 2188
    ② Mittenzwei, Klaus(2002), Formalizing the rules of the game: A study 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Norwegian agricultural policy making, Notges Landbrukshogskole (Norway), p. 389
    ③ Lee, Dae-Seob(2006),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United States rice exports under alternative Japanese and South Korean policy scenarios,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 Mechanical College, p. 2663
    ④ Jung, Ha-Lyong(2003), Coercion, resistance, and free trade: A two-phased game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tion 301 trade policy, University of Iowa, p. 1397
    ⑤ Zahaf, Mehdi(2005), Joint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jects: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University De Montreal (Canada), p. 5051
    ① Ericson, Kristina L(2006), The role of influ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 Pennsylvania Health Choices: A case stud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 3152
    ② [美]C.E.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过程》[M],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③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④ [美]斯图亚特·S·纳格尔,《政策研究的百科全书》[M],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
    ⑤ 林水波,《公共政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84年
    ⑥ 伍启元,《公共政策》(上下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⑦ 张尚仁,《现代决策方法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⑧ 丁煌,“政策执行”[J],《中国行政管理》,1991年第11期,38页
    ⑨ 郑新立,《现代政策研究全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⑩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 兰秉洁、刁田丁,《政策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12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困经济出版社,1996年
    13 孙光,《现代政策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① 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台北:台北空中大学出版公司,2000年
    ② 丁煌,《政策执行梗阻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 赵凯农,李兆光,《如何贯彻执行公共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④ 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⑤ 金太军,钱再见,张方华,李雪卿,《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⑥ 李成贵,“政策执行:一个需要纳入学术视野的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31-33页
    ⑦ 苏多杰,李清源,“政策执行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44-46页
    ⑧ 陈振明,“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的兴起”[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60-61页
    ⑨ 张亲培,“公共政策实施理论的演变及其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18-21页
    ① 刘颖,“政策执行研究中的理论模型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32-34页
    ② 涂晓芳,“政策执行模式的评介与解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1-13页
    ③ 曹堂哲,“政策执行研究三十年回顾——缘起、线索、途径和模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48-5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277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50页
    ⑥ 郭渐强,“邓小平政策执行思想探析”[J],《湖湘论坛》,1998年第4期,19-21页
    ⑦ 《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388页
    ⑧ 《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389页
    ⑨ 《刘少奇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456页
    ⑩ 胡象明,“论刘少奇的政策执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兼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治理措施”[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4期,49-51页
    ① 杨小云,“当前中国政策执行的障碍及其克服”[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2期,8-10页
    ② 胡爱敏,“当前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表现和根源”[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14-115页
    ③ 丁煌,“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阻滞及其防治对策的制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28-39页
    ④ 霍海燕,“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4年第4期,87-90页
    ⑤ 唐礼武,“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66页
    ⑥ 杨明军,“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⑦ 马小娟,“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评析”[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⑧ 王艺军,“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⑨ 宋丽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⑩ 刘婕,“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 王维,“中国住房政策执行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史密斯模型的一个解释”[J],《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58-65页
    12 李丽娜,于成山,“对农村土地调整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黑河学刊》,1999年第2期,28-29页
    13 高萍,“对贷款利率政策执行中违规的分析”[J],《武汉金融》,2000年第2期,24-25页
    14 郭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简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80-82页
    15 孟昭智,杨学成,汪冬梅,雷振华,“河南农村士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执行情况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00年第6期,26-29页
    16 课题组,“关于贯彻实施民族贸易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前沿》,2000年第3期,22-25页
    17 喻在岗,“对我国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利弊分析”[J],《计划与市场》,2001年第11期,9-10页
    ① 吴庆,“中国青年政策执行过程的初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6-10页
    ② 赵惠,“贯彻‘严打’政策需注意的基本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57-58页
    ③ 闫金喜,齐杰,“当前我区农牧业税减免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J],《内蒙古统计》,2004年第5期,7-8页
    ④ 王杰敏,“农村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36-40页
    ⑤ 海江,袁明旭,“影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109-111页
    ⑥ 周艳,“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药房》,2006年第1期,52-53页
    ⑦ 刘小红,“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研究——以上栗县政府执行农村“费改税”政策为个案“[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⑧ 李明力,“论城镇化过程中征地政策的执行”[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⑨ 纪丽萍,“农村政策执行对我国农村政治稳定的影响——以江苏省槐安市并村联组政策执行情况为例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⑩ 夏珑,“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 袁荫棕,“政策执行偏误原因及矫治”[J],《长白学刊》,1999年第1期,77-78页
    12 王玉明,“公共政策执行失控:探因与防治”[J],《岭南学刊》,1999年第4期,32-34页
    13 周向红,“浅论公共政策失真及其预防”[J],《理论探讨》,2002年第3期,64-65页
    ① 吴胜,张凤军,“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51-52页
    ② 杨菊先,“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79-81页
    ③ 王春英,“论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1-74页
    ④ 钱再见,“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行为”[J],《探索》,2001年第4期,63-65页
    ⑤ 冯静,陈虎,“论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政策》,2003年第4期,38-39页
    ⑥ 陆小成,“试论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3年第10期,58-59页
    ⑦ 谭英俊,“试论构建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109-112页
    ⑧ 宁国良,“论公共政策执行机制问题”[J],《求索》,2004年第6期,71-72页
    ①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09页
    ② 陆小成,刘贵忠,“利益结构分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治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16-18页
    ③ 万玲,何华兵,“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地方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机制”[J],《行政论坛》,2004年第5期,41-42页
    ④ 苏时鹏,张春霞,翟光红,“绿色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第6期,8-10页
    ⑤ 黄信敬,“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博弈”[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8-42页
    ① 朱洪波,“土地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J],《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2期,66-70页
    ② 王国红,“试论政策执行中的政府利益”[J],《桂海论丛》,2004年第3期,47-49页
    ③ 宁国良,陆小成,“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55-57页
    ④ 刘玉蓉,“析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5-8页
    ⑤ 吕丽娜,高小健,“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与制度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15-18页
    ① 柳俊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关系及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68-72页
    ② 庞明川,“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2期,55-61页
    ① [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3页
    ② [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政治过程》[M],张丹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2页
    ③ 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58页
    ④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44-58页
    ⑤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10页
    ⑥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9页
    ① T·R·Dye(1987),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p. 3
    ② 朱志宏,《公共政策概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7页
    ③ 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5页
    ④ 伍启元,《公共政策》(上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4页
    ⑤ 转引自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页
    ⑥ 孙光,《政策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3-28页
    ⑦ E·Latham (eds)(1956), 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 239
    ⑧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陈郁、郭宇锋、汪春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292页
    ⑨ 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13页
    ⑩ H·D·Lasswell, A·Kaplan(1970), Power and Society, NH: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71
    11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123 页
    ① 林志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公共政策”[J],《理论月刊》,2001年第8期,49页
    ② 杨正联,“公共政策文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1期,24页
    ③ Lane, J. E(1987), Implementation, accountability and trus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15(5), p. 545
    ④ Donald S. Van Meter and Carl E. Van Horn(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February, 6(4), pp. 88-445
    ① C. O. Jones(1977),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ed), 2nd. North Scituate, Mass: Duxbury Press, p. 139
    ② 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96页
    ③ 钱再见,“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1年第5期,72页
    ④ 王修达,“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A],《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4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78-285页
    ⑤ Bowe, R., S. J. Ball and A. Gold(1992), Reforming Education and Changing Schools, London: Routledge, pp. 21-2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82页
    ②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220页
    ③ 爱尔维修曾言:“利益是我们惟一的推动力。”参见《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537页
    ④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M],陆大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3页
    ⑤ 参见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7-30页的相关表述
    ⑥ 转引自高鹏程,“西方知识史上利益概念的源流”[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1-27页
    ⑦ 转引自付大巧,“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及其运用与发展”[D],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页
    ① 曾祺林,“马克思利益理论及其当代诠释”[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77-79页
    ② 张循理,《利益论九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7页
    ③ 《列宁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26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36页
    ⑤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483页
    ⑥ [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王福民、王成稼、沙吉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263页
    ⑦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利益是人的欲望和需要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表现问题。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29页
    ⑨ 刘士尧,“中国人民的政治利益与历史性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8-9页
    ⑩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309页
    11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74页
    12 崔裕蒙,“论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J],《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40页
    ①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35-81页
    ②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管士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271页
    ③ Jean Tirole(1988),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IT Press, pp. 31-215
    ④ 王则柯,《新编博弈论平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87页
    ⑤ 刘仲华,梅濂,伊莲,“博弈论学者再夺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帮助人们理解冲突与合作”[N],《环球时报》,2005年10月12日
    ⑥ [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62页
    ① 该书于1944年出版。博弈论的基本发展历程为: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时期,纳什和夏普里分别提出了“讨价还价”模型;同一时期,非合作博弈也开始创立;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发展了大量的应用模型。
    ② 主要参见:王则柯,《新编博弈论平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183页;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页;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7页;贺卫,王浣尘,“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期,32-34页等
    ③ 传统的博弈论经典内容更多涉及非合作方面,直至近十多年来,博弈论开始关注竞争与合作关系——竞合对策。亚当·布兰顿伯格和巴瑞·内勒巴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竞合”(cooperation)概念,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竞合理念主张坚持“双赢策略”(win-win game),即通过改变博弈性质,实现各方多赢。
    ④ 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34-335页
    ①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731页
    ②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66页
    ③ [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28页
    ④ 高欢迎,阎薇,陈亚光,“资源的稀缺性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激励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2期,43页
    ① 丁煌,“研究政策执行问题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7页
    ②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与基本方法论密切联系的,或者说,在它身上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理论逻辑分析展开的逻辑起点或基本的理论前提。这类假设可以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归纳出来的,也可以纯粹是为了建立理论体系的方便而人为设定的,其中最基本的假设便是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
    ③ 魏成元,“‘经济人’假定:制度选择与安排”[J],《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21页
    ④ 一般认为,“经济人”(Economic Man)概念是由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引入经济学的一个术语。许多经济学家把B·弗里赫里奥所著《精明的管家》(1629)一书中的“管家”这一概念当作“经济人”概念的先驱。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4页
    ② 转引自张万成,“‘经济人’假设的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27-28页
    ③ 穆勒在其1836年发表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一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但这里的“完全理性”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在西蒙看来,新古典经济学对理性的定义是有缺陷的。其一,只有在确定性情况下完全理性才是适用的,而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情况下,完全理性的含义就不准确了;其二,完全理性对抉择机制提出了三个极不现实的假定:(1)是所有备选方案都是现成的;(2)是在确定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情况下,每个备选方案的后果都已知道;(3)是理性人对所有可能的后果的优劣一清二楚。事实上,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备选方案,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经济行为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因而,人是有限理性的。
    ① 张红,“政府的‘经济人’特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2期,52页
    ② [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色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陈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页
    ③ 杨春学,《经济人与经济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95页
    ④ 王振贤,“‘经济人’假定的演变与发展”.[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74-77页
    ⑤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38-39页
    ① [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8-19页
    ② 张夏华,《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I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463-464页
    ③ 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135-139页
    ④ 除制度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博弈模型外,论文采用的研究范式还包括:结构—功能分析、行为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限于篇幅而并未展开论述。
    ⑤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219页
    ⑥ Oliver E. Williamson(1990),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s Soc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11-79
    ⑦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139页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225-226页
    ② 同上,68页
    ③ Immergut, E. M(1992), The rules of the game: 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weden, in s. Steinmo, K. Thelen and F.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63
    ① 转引自[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0页
    ② 陈幽泓,颜莉,“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理论流派、研究项目及活动状况”[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4期,62-63页
    ③ 夏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2页
    ④ 转引自方卫华,“制度多样性与制度分析的层次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127-128页
    ① 王君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关系新探——以成本—收益理论为视角”[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45页
    ② 赵忠令,周荣华,“成本收益分析:探视道德行为的新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32-33页
    ③ 张爱军,赵波,“民主政治决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1-7页
    ① 转引自韩峰,“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演变及改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7页
    ② 刘学敏,“政府管理经济的‘成本——收益’”[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11-15页
    ③ 刘澈元,“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成本的制度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8-15页
    ① 李惠斌,姚军,李毅,“模型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30-32页
    ② [美]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性的理性选择:对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的评估”[A],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C],彭宗超,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45-91页
    ① 王则柯,《新编博弈论平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268页
    ① Schlager, Edella(1997),A Reponse to Kim Quaile Hill's In Search of Policy Theory, Policy Currents 7(June), pp.14-15
    ②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页
    ① James. Buchanan(1972).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11
    ② “执行亏空”这个概念最早由J·普雷斯曼和A·威尔达夫斯基提出,意指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偏离了政策目标,在此涵义上,“执行亏空”等同于执行偏差、执行扭曲、执行阻滞、执行梗阻等提法。J·普雷斯曼和A·威尔达大斯基认为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分析“执行亏空”。
    ① 陈潭,“经济政治学论纲——理解政治的公共选择理论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38页
    ② 金道政,袁国良,“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缘起和研究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45-46页
    ③ [美]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李燕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50页
    ④ 毛寿龙,“两方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之路及其对本土化研究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43-148页
    ① 如[美]帕顿,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孙兰芝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美]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
    ② 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15-120页
    ③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6页
    ④ [美]埃德拉·施拉格,“政策过程的框架、理论和模型比较”[A],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C],彭宗超,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313页
    ⑤ Lasswell, Harold D.(1971), 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p.28
    ⑥ Michael Howlett and M. Ramesh(1996),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0
    ① Michael Howlett and M. Ramesh(1996),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1
    ② Jenkins, W.I.(1978), Policy Analysis, London, Martin Robertson, p. 17
    ③ Hogwood, B. W. and L. Gunn(1984), 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
    ④ Charles O. Jones(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Wadsworth, Inc. pp.35-36
    ⑤ Daniel C. Mccool(1995), Public Policy Theories, Models, and Concepts, Prentice-Hall, Inc. p.157
    ⑥ Paul A. Sabatier and Hanks C. Jenkins-Smith, eds.(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Westview Press, pp.3-4
    ⑦ Peter de Leon(1999), The Stages Approach to the Policy Process, In Paul A. Sabatier,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westview Press, p.22
    ⑧ 魏姝,“政策过程阶段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64-69页
    ⑨ 文中所出现的公共政策“决策”、公共政策“制定”等概念,意义相近,指针对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
    ①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12页
    ② 鄞益奋,“浅谈当代中国政策过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45-49页
    ③ 张康之,“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59页
    ④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18页
    ⑤ [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50页
    ⑥ 执行再决策的具体含义是:1、从时间上来讲,它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任务完成之后。2、从性质上来讲,属于政策调整的范畴,它包括对原政策方案的补充或修正。3、从目的上来讲,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同一个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4、从实质活动上来讲,是实施过程的暂时中断,仿佛又回复到了政策制定的初始阶段,其结果是形成一项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但是所产生的新政策与原政策联系紧密,它们针对的是同一个政策问题。
    ⑦ 一般认为,政府一旦确认一个公共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在考虑过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选择其中的某些方案,并且将其付诸实施之后,通常会开始评估政策的执行情况。与此同时,为了表明对该政策的支持或反对,或者是改变该政策的要求,许多感兴趣的政策子系统成员以及公众成员也着手对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因此,政策评估的概念,泛指找出关于正在实施的政策所使用的方法及其所服务的目标的过程。参见:Michael Howlett and M. Ramesh(2003), 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68
    ① Schon, Donald A., and Martin Rein(1994), Frame Reflection, New York: Bascibooks, p.ⅹⅵ
    ② Browne, Angela, and Aaron Wildavsky(1984), What Should Evaluation Mean to Implementation?, In Jeffrey L. Pressman and Aaron Wildavsky, eds., Implementation, 3d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205
    ③ 薛澜,陈玲,“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两方学者的视角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99-102页
    ① 毛寿龙,“西方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之路及其对本上化研究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43-148页
    ②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20-21页
    ③ 薛澜,陈玲,“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两方学者的视角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99-102页
    ① 王修达,“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A],《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4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77-304页
    ① 中国县级以上政府设有专门的督察机构,对符个部门的工作进展及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① Eugene Bardach(1977), The Implementation Game, Cambridge: MIT Press, Richard F. Elmore(1978), "Org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Public Policy 26, 2, pp. 185-228
    ② Michael Howlett and M. Ramesh(1996),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56
    ③ Immergut, E.M(1993), Health Policy,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1-235
    ① 王修达,“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A],《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4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78-279页
    ② 同上,278-280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款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二款
    ③_ 王玉明,“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7期,32-33页
    ④ 许经勇,“对当前国家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应如何倾斜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0年第1期,41页
    ⑤ 刘溶沧,李茂生,《转轨中的中国财经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74页
    ① 中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税务机构分设为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国税系统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地税系统从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由于机构分设,国税机关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级税收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收。国家在分配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时采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实行税收返还。
    ② 李樱杕,“试论我国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改进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8期,64-65页
    ③ 宋兴义,“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走向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2期,104页
    ④ 李樱杕,“试论我国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改进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8期,64-65页
    ① 邓聿文,“降低房价关键在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N],《燕赵都市报》,2006年5月19日
    ② 曹海东,“矿权改革:中央地方重新分钱”[N],《南方周末》,2006年9月14日
    ③ 中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十分庞杂,体现为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等多种形式,并且均衡拨款的转移支付力度过小,而专项拨款部分则规模庞大,且采用“基数法”安排转移支付量,不但未能缩小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反而使之有所扩大。1995年推出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尽管有所改进,但相对于其他形式而言,作用力度略显微弱。
    ④ 参见2006年6月3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上的发言
    ① 李健,“李金华:中央的钱流到村里,渠道长‘渗水’多”[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4日
    ②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文意思为国内生产总值,是现代国际通行的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帐户体系的核心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③ 谭龙,“不能简单地以GDP增速判断财政收入增速正常与否”[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24-25页
    ④ 黄力平,“把GDP放在干部考核的合适位置”[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5-66页
    ⑤ 辛向阳,“中国科学发展路径探寻”[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0日
    ⑥ 邓聿文,“经济超英后怎么办”[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7日
    ① 柴骥程,傅丕毅,“节能规划遭抵制,政府部门无对策”[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0日
    ② “环保总局副局长: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N],《青年报》,2006年6月6日
    ③ 张若渔,“陷入‘罗生门’困境的‘GDP指标”’[N],《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30日
    ④ 魏英杰,“提高人文含量,告别‘唯GDP’发展”[N],《南方周末》,2006年8月10日
    ⑤ 邓聿文,“经济超英后怎么办”[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7日
    ⑥ 练洪洋,“‘民生投入比例倒数第一’说明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7日
    ⑦ “财源滚滚,财政部官员却笑不出来”[N],《新京报》,2006年6月8日
    ⑧ 王磊,“国家统计局解释‘高增长,低通胀’”[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9日
    ① 张培元,“财源滚滚,财政部副部长为何笑不出来”[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8日
    ② 黄晓军,“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利益均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创新取向”[J],《唯实》,2002年第8期,96-99页
    ③ 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J],《行政论坛》,2002年第3期,17-18页
    ① 经济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也是最重要的利益,它包括从经济发展中获取的各项直接经济利益,如人均GDP、人均收入、财政收支等的不断增长,也包括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各项间接利益,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② 政治利益包括政治制度利益、选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行为利益、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等的行政权力等政治产品利益,等等。
    ③ 地方政府利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所保障的地方居民利益,如较高的工资水平、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环境、心理等方面:二是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如地方财政中用于集团消费、个人消费的部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以及由于“政绩”所引起的利益。这两个方面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
    ④ 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中央政府需要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命权,以及掌握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在经济上,中央政府需要控制更多的财政来源。
    ① 庞明川,“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2期,55-56页
    ② 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未经中央有关部门审批,违法占地近6000亩在长江边开建840万吨钢铁项目,其所占土地的60%是耕地,涉及1400多户、4000多农民被迫搬迁。2004年4月,由国家发改委、监察部等九部委组成的国务院专项检查组经过实地调查,认定该项目存在工商注册及外方出资、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保、税务和银行贷款六个方面的问题,基本结论是地方政府越权审批,铁本公司违规违法操作。常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将整个钢铁项目一分为四办理土地等手续,又将项目分成14个基建项目。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材料显示,这14个项目在投资规模上都属于越权审批。环保审批在运作中分成了5个项目,其中除一个年产150万吨的宽厚板项目由江苏省环保厅立项,其余项目一直声称“审批手续在办理之中”。一些金融部门已对铁本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发放各类贷款43.4亿元。
    ③ [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566页
    ④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55页
    ⑤ 徐连栋,“试析行政法治中的自由裁量权及其规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2期,13页
    ① Jame. E. Anderson(1984), Public Policy-Making, Orlando, Florida: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p.84
    ② 江必新,张明杰,“关于行政自由裁量问题的对话”[A],《行政法论丛》(第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页
    ③ [英]威廉·书德,《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55页
    ① 转引自马涛,“论地方利益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9页
    ② 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90页
    ③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54页
    ① 转引自[美]斯图亚特·S·纳格尔,《政策研究的百科全书》[M],林明,龚裕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22-119页
    ② 朱广忠,朴林,“影响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的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1年第2期,51-53页
    ① Goldstein, Steven·M (1988), Reforming Socialist Systems: Some Lesson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p.228
    ② David·Bachman(1987), Implementing Chinese Tax Policy, in Lampton, pp.8-12
    ③ 胡爱敏,“当前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表现和根源”[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14-115页
    ④ 2006年4月徽县水阳乡一名儿童被发现血铅超标,截至2006年9月7日,共发现368人血铅超标(100μg/L以上)。国家环保总局事故调查组调查发现,肇事企业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10年前被批准上马,污染物长期未实现达标排放,大量含铅烟尘常年超标排放。据测算,该企业仅2003年排入大气中的铅就达201吨,浓度约为568毫克/立方米,超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800多倍,周围土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重污染企业,其环评报告中竟然找不到对企业渣场和废气无组织排放问题的论证。在当地环保部门支持下,该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
    ⑤ 2006年9月8日,湖南省岳阳县城饮用水源地新墙河发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标10倍左右,8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这并非一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致,而是没有经过环评的临湘市浩源化工公司、桃林铅锌矿化工厂等擅自开工、长期排放高浓度含砷废水造成的——有的排污口排放废水砷浓度超标4000多倍,大量含砷污染物沉淀在新墙河底泥中。2005年4月,湖南省临湘市委、市政府曾下文对临湘市浩源化工公司、桃林铅锌矿化工厂这两家企业进行“挂牌重点保护”,而这两家企业并未履行过任何环评手续。
    ① 郭之纯,“‘行政责任×作为’马甲后的腐败猫儿腻”[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19日
    ② 刘世昕,“近期两大环境事件根源在行政小作为”[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15日
    ① 霍海燕,“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4年第4期,87-88页
    ② 李荣华,“转型期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规避与制度创新”[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2期,32页
    ① 黄斌,“略论市场经济下公共政策的执行——兼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7-8页
    ② 从制度上分析,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当前部门职责界定尚未达到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二是对政府部门执行公共政策的监督力度不够;三是财政制度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体制;四是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兼有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合一的状况,容易强化部门的既得利益。
    ③ 部门利益可以定义为某些政府部门凭借行政特权,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收费所形成的以本部门全体人员为消费对象的那部分经济收益。
    ① 刘世昕,“李金华点评两部委钱袋了管理状况”[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8日
    ①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审计署2006年度审计报告
    ① 莫林浩,“争夺‘考权’背后是部门利益作怪”[N],《青年报》,2006年8月9日
    ② 项开来,涂洪长,“政府部门考试撞车,福建教师花钱叫屈”[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9日
    ③ 邓聿文,“部门利益是行政体制改革最大障碍”[N],《东方早报》,2006年3月1日
    ① 江山,“中国法律的部门利益印记”[J],《法人》,2005年第3期,70-72页
    ② 孙展,“《反垄断法》背后的部门‘卡位’”[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月7日,25页
    ③ 《反垄断法》草案中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表述为在国务院下设反垄断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反垄断工作”,一般不负责具体执法,而由国务院具体的反垄断机构负责具体执法。这一方案基本没有改变商务部、工商总局、发改委三部门共有政策执行权的局面。
    ① 陈欢,“人大决定推迟审议反垄断法,立法博弈加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6月20日
    ② 由于本节三个部分的分类标准不同,因而各个部分的写作内容可能会出现重合情况,如这一部分中对卡拉OK版权使用收费问题的探讨既可以归入本节第一部分的收费政策执行,也可归入本节第三部分中的文化政策执行,出于内容编排的考虑,文章将其纳入第三部分。
    ③ 文章篇幅所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固而选取数个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较为明显的政策领域作为分析范畴。
    ④ 周阳,“部门利益博弈2005年财政政策”[J],《经济》,2004年第12期,54-56页
    ① 张浩,“风暴背后的部门博弈”[J],《中国新时代》,2005年第3期,25-27页
    ② 文化部和国家版权局这两个正部级单位,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上下级关系。1985年6月,文化部呈报国务院,建议在文化部设立国家版权局。随后,文化部原出版局改称为国家出版局。国家出版局与国家版权局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国家版权局短暂隶属文化部不到两年。1987年1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文化部所属国家出版局,设立直属国务院的新闻出版署,保留国家版权局,继续保持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形 式。2001年,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升格为正部级单位,改称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仍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兼任国家版权局局长。
    ① 张贵峰,“部门打架:‘卡拉OK管理’听谁的”[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8日
    ② 洪克非,曹政伟,“部门间有问题,体制上也不顺,衡阳人大牵头力禁违法医药广告”[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8日
    ③ 狄多华,万兴亚,“卫生部长高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涉及十几个部委”[N],《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8日
    ① [加]戴维·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115-121页
    ② 傅勇,“‘国六条’应首先调控地方政府”[N],《中国经营报》,2006年5月28日
    ① Gattett Hardin(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Dec., Vol.168, pp.1234-1248
    ① 刘芳,“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2页
    ② 图表参考了朱文晖发表于http://www.col.bz的文章“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比看区域经济的竞合过程”,有改动 乡镇财政主要承担乡镇政府机关运转和少量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主要包括应由乡镇安排的农林水利支出、公检法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出、乡村公路、桥梁建设支出等。
    ① 陶梦媛,“地方政府间的非规范税收竞争分析”[D],两南财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005年,6-7页
    ② 王雍君,李民吉,“中国的政府间转移:目标、制度和实施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1-5页
    ① 田发,周琛影,“重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基于政府财政层级变革的分析”[J],《改革》,2004年第2期,38-42页
    ② 郭巍青,“镇政府告市政府,要看的不是热闹”[N],《南方都市报》,2006年8月30日
    ③ 杨涛,“‘下告上’第一案考验政府法治决心”[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22日
    ④ 同时该文件的附件《甘肃省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中规定,1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二级物业服务收费等级标准按每月每平方米1.4元收取,三级按每平方米1.2元收取。也就是说,兰州市物价局的审批权限最高为1.2元。
    ① 周昌和,狄多华,“兰州物价拒不‘纠错’挑战分级管理”[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28日
    ② 《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
    ③ 洪克非,焦俊,“民用牌照出租车凸显市县争利”[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5日
    ④ 吴理财,“政府间的分权与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73页
    ① [美]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2页
    ① 黄广明,“跨省公交为何难产”[N],《南方周末》,2002年10月12日
    ② 这一部分同接下来的“(三)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横向地方政府间竞争”中可能有小部分内容重合,为避免重复论证,凡可能重合之处均在本部分一笔带过,而在(三)的内容中详细阐述。
    ③ 孙新雷,“政策倾斜的支点选择及效果分析”[J],《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S1期,16-17页
    ④ 韩蔚,“广东省政府给予深圳教育五项‘特殊政策’”[J],《人民教育》,2000年第3期,39页
    ① “辽西贫困县再得政策倾斜”[J],《新农业》,2004年第3期,6-7页
    ② 经济特区如海南省、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等,被赋予了较大的经济管理权力。
    ③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青岛、宁波等市,也都属于东南沿海地区。
    ④ 肖文红,“对深圳特区政策优势的再认识”[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5期,19页
    ⑤ 李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根源初探”[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11页
    ⑥ 所谓回波效应指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展高度集中在某些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劳动力、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被这些发达地区大量吸走,给落后地区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⑦ 徐志尧,“试论我国倾斜政策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第12期,23-24页
    ① 杨小云,“当前中国政策执行的障碍及其克服”[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2期,8-9页
    ② “中部六省上书中央要政策提30条要求欲与西部东北同待遇”[N],《香港商报》,2005年6月2日
    ③ 中部六省要求获得和西部以及东北同样的待遇,成立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要求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对无力偿还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等由中央财政帮助解决;此外,在财政、金融和税收方面,六省要求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力缺口按每年递增15%的比例给予补助。对到中部地区设厂办公司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由33%调整到15%。加大对中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在交通方面,建议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补助,从目前的每公里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此外,六省政协还在旅游以及教育等方面向中央政府提出了诸多建议。
    ④ “48个中央部门违规金逾55亿”[N],《青年报》,2006年6月28日
    ① 政府竞争研究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分析了政府税收对可移动要素和不可移动要素的影响,进而对君主和社会收入的影响,这一研究为以后研究政府竞争的作用机制和效应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经济学家蒂伯特1956年发表了《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他是在研究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时关注到平行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问题,但研究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视野显然还比较狭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较早提出将竞争引入政府,认为地方政府开展竞争有利于提高活力。布雷顿基于政府是一种包括多种因素的“混合制政府结构”的假设,提出把政府竞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思路,强调了“竞争性政府”概念。另外,很多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俄罗斯等大国转型问题时,寻找到地方政府竞争这一逻辑起点,并作为种分析范式,认为在一个比较大的国家空间内,国家政策将在拥有地方自主权的各地得到不同的贯彻和执行,发挥不同的作用。
    ② [德]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J],《维藤大学讨论文稿》,陈凌译,1999年第42期,25-30页
    ③ 冯兴元,“中国辖区政府间竞争理论分析框架”[Z],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http://www.unirule.org.cn/, 2006年10月9日
    ④ 刘亚平,“退出选择视角中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两个基本维度”[J],《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91-96页
    ① 赵黎,“北京‘绿卡’容易形成恶性竞争”[N],《法制日报》,2003年8月7日
    ② 薛钢,曾翔,董红锋,“对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认识及规范”[J],《涉外税务》,2000年第8期,13-15页
    ③ 陈明艺,“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制度分析”[J],《山两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1页
    ① 毕舸,“50万重奖‘高考尖子’背后的政府回报”[N],《青年报》,2006年6月18日
    ② 张培元,“拿‘违章免罚’当赠品让人瞠目”[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日
    ③ 徐林林,“地方政府为何热衷于奖励企业”[N],《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14日
    ④ 成功,“福建漳州中考政策引争议,‘大老板’的子女加20分”[N],《南方周末》,2006年8月3日
    ⑤ 毕诗成,“为啥给企业家发医疗绿卡”[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25日
    ⑥ 邓少海,刘亚平,“流动性与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0-12页
    ① 马涛,“论地方利益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9页
    ② 孙健含,“我国地方政府间无序竞争的危害、动因及对策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66-70页
    ③ Cumberland, John H.(1981),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Inter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Review of Regional Study, p.2
    ④ 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6页
    ⑤ 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5-10页
    ① 童大焕,“环境污染与政府间博弈”[N],《南方周末》,2002年8月8日
    ② 豆建民,“区域经济理论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2期,5页
    ③ 王胜章,“当代中国地区政府间关系研究”[J],《学术探索》,2000年第4期,57-58页
    ① 李文星,蒋瑛,“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261页
    ② [美]鲍大可,《中国西部四十年》[M],孙英春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558-562页
    ① 论文中,“行政人”的涵义与“公务员”的涵义基本一致。采用“行政人”的概念是为了与“经济人”、“公共人”等提法保持统一。
    ② 行政主体人格,是指公务员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务员的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他本人所接受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总和,是公务员在社会生活特别是行政生活中地位与作风的统一,是其长期的习惯性的伦理道德行为的升华。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50页
    ④ 设定“行政人”的“经济人”性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文化上、心理上的尴尬和不安。然而,如同不能把道德当成法律一样,我们首先关注的应当是事物的“实然”状态而不是事物的“应然”状态。实际上,承认事实并防患于未然,以一种谨慎精确的态度在制度上防微杜渐,力求维护法律权威,维护人们权益,是唯一可取的态度。同时,这种态度与思想领域的导向并不矛盾。一方面,价值导向与现实具体的操作本来就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正确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能对价值导向起着促进作用。就“行政人”执行公共政策而言,意识到权力主体的“经济人”性质并加以防范,也许更能将克服私欲的理念内化为行政主体的一种自身素质和行为习惯。
    ⑤ 周智,“浅论行政人的价值坐标”[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44页
    ① [清]陈宏谋,“分发在官法戒录檄”[A],贺长龄,《皇朝经世文摘·吏政》[C],卷24
    ② 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3页
    ③ 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并没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具体规定。
    ① 转引自《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67页
    ② 文义的权力,对普通公民来说,很难感觉到它的具体存在。狭义的权力以国家强制力对社会的普遍约束力为特征,它与对象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在中国,就一般意义的权力而言,指全体意志——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从这个角度上说,凡享有公民权利的人,都有一定的权力。中国的国家权力直接掌握在一定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手里,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力是人民权利的聚合,其手中的权力只是人民群众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的工具,是实现国家阶级利益的普遍手段。
    ③ 梁霖,“论实现行政权力高效化与权力制约机制”[J],《南京农专学报》,2002年第1期,88-89页
    ④ [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M],葛智强、施雪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4页
    ⑤ 同上,14页
    ① 田穗生,“行政权力试析”[J],《江汉论坛》,2001年第10期,60-62页
    ② 方世荣,“论行政权力的要素及其制约”[J],《法商研究》,2001年第2期,7-8页
    ③ 徐泗河,“论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管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4页
    ① 张迪,“论公共权力与利益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38-40页
    ② 杨桂安,“‘权力与利益的关系’是公共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7-8页
    ① 于强,“政府能力与行政权力关系解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6页
    ② [英]罗素,《权力论》[M],靳建国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年,164页
    ③ Jacques, E.(1976), Equitable Payment, Harmondsworth: Penguin, p.58
    ① Davis, K.C.(1969), Discretionary Justice,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 4
    ②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C],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264页
    ③ 柯雄,肖红,“公共权力异化的利益诱因与道德制约”[J],《前沿》,2004年第11期,102页
    ④ 李惠平,“论行政权力腐败现象及其遏制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23-30页
    ① Garry Brewer and Peter Deleon(1985), The Foundations of Policy Analys. Homewood:Dorseg pp.319-326
    ② 王波,“公共政策评估:意义、困难和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33页
    ① 魏淑艳,刘振军,“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426-428页
    ② [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294-301页
    ③ Evert Veduna(1998), Public Policy And Program Evaluat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pp.111-112
    ① 陈(王争),“官僚制中政策评估的困境及其改进”[J]’《行政论坛》,2003年第1期,11-13页
    ② 高富锋,“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及对策分析”[J],《求实》,2004年第11期,27-28页
    ③ 詹国彬,“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38页
    ④ 朱仁显,“发展我国政策评估的若干构想”[J],《理论探讨》,1999年第4期,84页
    ① [美]马克·霍哲,“公共部门业绩评估与改善”[J],张梦中译,《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3期,38页
    ② 朱水成,“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11-13页
    ③ 本部分的观点主要参见:谢炜,蒋云根,“引咎辞职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路径”[J],《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87-89页中的内容
    ④ 纪培荣,刘继森,“官员问责与建设责任政府”[J],《理论学习》,2006年第2期,57页
    ① 毛寿龙,“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48页
    ② 张泽一,“引咎辞职的理论分析与制度构建”,《山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31页
    ① 在《公务员法》实施以前,中国现行的法律中还没有引入引咎辞职制度,该项制度只在一些规范性条例中界定:2002年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引咎辞职进行了明确;2004年中共中央批准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作了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但条例和法律毕竟有着性质的区别,虽然在一些地方已经根据中央的条例出台了有关引咎辞职的暂行规定,但这种对引咎辞职的规定性质上类似于行政处分,与相关的行政法规冲突,使引咎辞职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实行。而且在中国缺乏官员引咎辞职的传统惯例的背景下,法律中的相关条款缺失让一些官员有机可乘,当官员的行为有过失或者不当,尚未触犯法律,往往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监督的空白。《公务员法》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引咎辞职制度,这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必要步骤。
    ② 毛寿龙,“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45-49页
    ① 《公务员法》规定“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即《公务员法》中的适用对象既包括具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群体也包括不具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群体,这也意味着除了有特定指向的条款,其他一些考核条款既适用于官员又适用于普通公务员。但由于论文的前一部分已将官员考核进行了单独分析,因此,这一部分在使用具有公务员普适性条款时,并不特别做出说明。
    ② 如:在考核内容上,“廉”首次被加为单列的考核范畴:在考核结果中增加了“基本称职”等次等。
    ① [美]F·E·菲德勒,“权变控制与领导动态学理论”[A],《管理控制和组织民主》[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123页
    ① 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96页
    ②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5-18页
    ①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6页
    ② 李景鹏,“社会利益博弈中的政府官员与政府机构”[J],《城市管理》,2005年第5期,5-10页
    ③ 转引自马辉,程珍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离与扭曲——一个公共政策的难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39-42页
    ① 新华网的相关新闻,2006年2月17日
    ② 郭之纯,“‘行政责任作为’马甲后的腐败猫儿腻”[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19日
    ① “国统局拟直接核算地方GDP”[N],《中国经营报》,2006年5月22日
    ② 温总理察知报告有假之后又连续两次批示,并派出工作组督办此事,才将此事彻底解决。参见,“鸡西市政府虚假报告骗总理”[N],《华西都市报》,2006年7月21日
    ③ 杨涛,“副市长撒谎是地方利益博弈的惯用手段”[N],《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3日
    ④ 余丰慧,“信用岂能与官级挂钩”[N],《工人日报》,2006年9月20日
    ① 《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06页
    ② 沈峰,“贪官多判缓刑是否失之宽容”[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28日
    ③ 侯宁,“岂能让卖官鬻爵者继续趾高气扬”[Z],浙江在线,2006年9月21日
    ④ 孙海华,“一个贫苦地区的官场投资交易”[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9日
    ⑤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17页
    ① 黄勇,“安徽林业厅厅长的腐败账单”[N],《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2日
    ② 朱述古,“社保资金如何才能不被权力瓜分”[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9日
    ③ 处长常常是行贿者要过的第一关。一般来说,处长负责审核材料真伪,材料是否要移送上级官员,由他们来把关。
    ④ 郭高中,“处长腐败成官场一道风景,谁来遏制处长权力”[J],《领导文萃》,2006年第3期,48-51页
    ① 徐东良,“外逃贪官杨秀珠牵出14人,浙江打私办官员获刑11年”[J],《致富之友》,2005年第4期,56页
    ② 张培元,“建个‘白条博物馆’如何”[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13日
    ③ 江子骏,“300万元关系票击中景区管理软肋”[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28日
    ④ 岳建国,“出国考察可能令一些官员更不思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9日
    ⑤ 田嘉力,“官员为何热衷去美国而不去印度考察?”[Z],人民网,2006年3月9日
    ① 谢作昱,“足什么使赌徒心态为害官场”[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5日
    ② 沈杰,“转型期中国官德失范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5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选》[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6年,95-325页
    ① 张晔,刘志彪,“产业趋同:地方官员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5年第6期,62-67页
    ② 梁守泰,“官员头脑‘发热’何时休”[J],《今日国土》,2005年第1期,1页
    ③ 吴湘韩,“行政长官对规划要有敬畏感”[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1日
    ①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2页
    ② 2002年9月,由深圳市原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地矿处发起,经该局和深圳市民政局批准而成立。
    ③ 李桂茹,“深圳地矿协会秘书长‘入股’采石场敛财案发”[N],《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4日
    ④ 张贵峰,“该如何查处‘公交官股’”[N],《大河报》,2006年10月25日
    ⑤ “全国查处商业贿赂案中有1603件涉及国家公务员”[Z],新华网,2006年7月31日
    ⑥ “土政策、权力圈、腐败网”[N],《三湘都市报》,2005年7月25日
    ⑦ 韩俞,陆舞鹄,“论官员激励中的声誉机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43-47页
    ① “官员犯罪新趋势”[J],《小康生活》,2006年第1期,68-69页
    ① Thomas B. Smith(1973),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4(2), pp.203-205
    ②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经济主体、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伦理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58页
    ① 蔡波,“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经济主体”[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10期,14页
    ② 从世界范围的政府与企业间关系来看,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曾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权威关系型。主要特征是政府高度集权,各部委权限未做细分,容易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对政府的影响力和协商能力弱,政治腐败的可能性大。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关系依存型。主要特征是政府各部委之间的管辖范围有着严格的区分,它们与所辖民间企业之间关系密切,并因此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各部委之间存在监督和制衡关系,有助于减少和防范政治独裁,但是容易产生山头主义。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规则依存型。主要特征是各部委的权力较大,但是行使任何权力都要以法律为依据:部委之间的管辖范围区分不严格,彼此竞争激烈;民间企业对于政府具有较大的谈判力,政府对企业的妨碍作用小;副作用是变更规则受到法律的束缚。
    ③ 王侃,王冰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初探”[J],《计划与市场》,2000年第5期,23-24页
    ④ 程松彬,“当代中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目标模式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28-29页
    ① 马骁,“政府和企业利益关系新探”[J],《税务与经济》,1994年第6期,53-54页
    ② Andrew Schotter(1985), Free Market Economics——A Critical Appraisal, St. Martin's Press, Inc. NY p.138
    ① 冷和平,“企业与政府关系研究——中国企业与政府新型互动关系之构建”[D],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0页
    ② 吕学朋,李崇光,“政府政策支持与中小企业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1年第7期,25-26页
    ① 史石,“还有多少‘挂牌’在保护违法”[N],《人民法院报》,2006年11月9日
    ② 根据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规定,补贴是指导工作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企业提供的一种财政资助以及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
    ③ “厘定政府与垄断企业的关系”[J],《法人杂志》,2006年第5期,1页
    ④ 席永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取向”[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24页
    ⑤ “干部离岗招商,比拼优惠政策?”[N],《文摘报》,2006年7月9日
    ① 陶敏,叶柏青,“地方政府与企业环保行为博弈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第7期,848页
    ② 2006年发生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镇矿难、山西人同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透水事故和辽宁阜新五龙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等3起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矿难,除了国有重点煤矿阜新煤矿集团外,其他两起矿难都存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问题和失职渎职行为。在2005年全国发生的死亡30人以上的11起特大矿难中,存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有5起。
    ① 董伟,“200官员煤矿撤资1400万元”[N],《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12日
    ② 程贯平,“中央政令为什么在地方不好使?”[N],《新京报》,2005年9月28日
    ③ 周晓唯,“经济主体及其权利: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27-28页
    ④ 朱建华,黄有钦,“现阶段我国政府与私营企业关系之评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23-26页
    ⑤ 盐和碱互为上下游企业,数据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两碱企业的用盐量占全国原盐销售量的2/3以 上。盐是制碱工业的原料,碱的发展离不开盐;盐的发展也主要靠制碱工业的进步,二者互相依存。
    ① 卢希,“如何处理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上)”[J],《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7期,12-13页
    ② 卢希,“如何处理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下)”[J],《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8期,13-14页
    ③ 广义的偷税指纳税人未按照实际收入或收益申报,从而只是部分履行了纳税义务,并由此使自己获得了额外的税收收益的税收决策行为及其结果。法律所规定的偷税(狭义)为“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薄、记帐凭证,或者在帐薄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① 黄斌,“略论市场经济下公共政策的执行——兼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7-8页
    ② 李富永,“国家淘汰落后钢铁遭阻”[N],《中国信息报》,2006年7月20日
    ③ 王齐,“政府管制与企业排污的博弈分析”[J],《中国人口》,2004年第3期,119-122页
    ④ 朱志刚,“从‘付费即可排污’到‘排污权有偿使用’”[N],《南方周末》,2006年3月16日
    ① 王鸿,“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法律问题”[J],《航天工业管理》,2006年第1期,36-39页
    ② 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5年第1期,17-19页
    ① 张朝华,徐菁菁,“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31-133页
    ② 郭伟,“事业单位改革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页
    ③ 杨军利,“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性变化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6页
    ① 任晓林,郭延飞,“利益、功能与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7-50页
    ② 张修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9-20页
    ③ 马宝成,“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探索”[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23页
    ④ 任晓林,郭延飞,“利益、功能与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7-50页
    ① 赵小平,徐力夫,“事业单位改革初探”[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73-74页
    ② 韩立森,“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取决于政府有没有‘放权’”[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1年第4期,20页
    ③ 陈敏,“事业单位利益黑洞吞噬改革成果”[J],《中国改革》,2004年第6期,32-37页
    ④ 初占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才智》,2005年第4期,30页
    ⑤ 老梁,“教育部门不该支持‘择校费收税’”[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1日
    ① 详细内容参见2006年1月4日《羊城晚报》、2006年1月10日新华网(www.XINHUANET.com)的相关报道“广东:某些地方‘医院反哺政府’现象严重”
    ② 廖德凯,“学校“‘告示’岂可为政策设限”[N],《青年报》,2006年8月18日
    ③ 刘世昕,“教育乱收费仍高居首位”[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5日
    ① “为何不20年捍卫一份文件”[N],《解放日报》,2006年3月9日
    ② 汪清,晓华,“一座小城市28起医疗腐败案”[J],《新两部》,2006年第1期,60-61页
    ③ 甘丽华,“湖北去年起禁止高校照顾录取本校子弟”[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30日
    ① 马龙生,“教育乱收费与被乱收费的高校”[z],人民网,2006年8月4日
    ② 原春琳,“不交买路钱别招我省学生”[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27日
    ③ 刘国翰,“非营利部门的界定”[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8-11页
    ④ 当前,学界在一般性研究中都将事业单位纳入非营利组织的范畴。如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 把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同视之,即除去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都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在这种意义上,论文第四章第二节有关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与事业单位间利益博弈的内容本应包含在第三节的内容中。但若深究,中国的事业单位毕竟同非营利组织存在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第三部门与从事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存在相统一的交叉关系,两者性质和实体几乎可以说是等同的: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中近似行政机关或企业的两类单位又与非营利组织不存在交叉关系。前者一般是由国家全额拨款的行使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后者则实是独立核算的企业,所以,两者不属于非营利组织。基于中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论文已将其内容单独开列,进行研究。而本节所指的非营利组织具有特定概念,指除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
    ① 李珍刚,“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J],《岭南学刊》,2002年第6期,54-55页
    ②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48页
    ③ 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89-92页
    ④ Young, Dennis(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 29, no. 1, March 2000, pp. 149-172
    ① 林毅夫,“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377页
    ② 任慧颖,“对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探讨——以中国青基会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130页
    ③ 梁艳菊,“构筑政府与第三部门的新型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11-12页
    ④ Kirsten A. Gronbjerg and Lester M. Salamon(1993), The State of Nonprofit America,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pp.27-56
    ① 孔德甲,“第三部门与中国政府改革创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29页
    ② [美]阿兰·罗森博姆,“政府领导:新时代的挑战”[J],《探索》,2005年第3期,67-70页
    ③ 金罗兰,“我国非营利组织与项目管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65页
    ① 徐旭川,“非营利组织营利行为及其税收政策定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13页
    ②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5页
    ③ 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78-185页
    ④ 许艳,“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相对独立性”[J],《行政论坛》,2004年第4期,41页
    ⑤ 刘忠定,“一种官民二重的结构模式——社会转型时期的“非营利组织”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31页
    ① 成志刚,周巍,“我国非营利组织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求索》,2005年第10期,85-87页
    ② 潘左华,“第三部门失灵及其矫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3-54页
    ③ [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52页
    ④ 周志忍,陈庆云,“道德驱动的自律与制度化自律——希望工程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10-14页
    ⑤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伞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295页
    ① Aristotle(1905), The Polit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5-9
    ② Locke(1960), Gover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51-72
    ③ Jean-Jacoues Rousseau(1913). The Social Contract. London: Dent Press. pp.20-33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436-443页
    ⑤ 刘亚亮,张学泽,“公民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思考”[J],《行政论坛》,2004年第6期,6页
    ① 陶东风,“官方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妥协与互渗——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的一种审视”[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秋季卷,55-67页
    ② [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M],楚艳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4页
    ① 宗先顺,“对艾滋病患者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的社会学意义”[J],《医学与社会》,2006年第2期,12-13页
    ② 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34页
    ③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两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387页
    ① 万兴亚,李斌,“两千多人参测,合格者才八百”[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8日
    ② 李新玲,“辽宁:考生未经体育统一测试就加分”[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8日
    ③ 俞评,“酷老子见义勇为,儿子升学加分背离公平”[N],《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3日
    ④ 叶铁桥,吴湘韩,“不能让加分沦为腐败通道”[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4日
    ①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发展中的政治与经济”[A],《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讨》[C],徐湘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362-373页
    ② James Mill(1937), Essay on Gover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8-13
    ③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39页
    ④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市房屋拆迁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页
    ⑤ 聂琦波,“城市建设中市场化拆迁模式的政策效应分析”[J],《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92页
    ① 曾国平,徐艳,杨宇静,“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政府行为透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46页
    ② 胡静,“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7页
    ① 杨伟民,“公关传播与调研”[J],《现代交际》,1995年第12期,40-41页
    ① 周莹,“新闻发布会:政府传播的重用形式”[J],《新闻知识》,2004年第12期,44页
    ① 王簌蔚,“新闻发言人制度益处良多”[J],《新闻记者》,2003年第8期,39页
    ② 张波,“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几点思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123页
    ③ “重要政策出台应向民众解读”[N],《报刊文摘》,2006年5月5日
    ④ 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58-62页
    ⑤ “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提速”[N],《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27日
    ① 杨诚,“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传播应用”[J],《现代情报》,2005年第3期,8-10页
    ② 郭紫纯,“政府网站互动多为‘作秀’”[N],《法制日报》,2006年7月15日
    ③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99页
    ④ 田军,“政府传播概念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2期,35-36页
    ① 刘君齐,“公众舆论——民主权利的重要表现”[J],《民主与科学》,2004年第2期,32页
    ② 谭英,蒋建科,陈洪,“同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接受程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第9期,64-65页
    ① 马龙生,“助学贷款应提高‘公益含量’”[N],《南京晨报》,2006年8月28日
    ② 王毅,“卫生局局长直面电视问责勇气可嘉”[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8日
    ③ 近年来,工业污水源源不断倾入沱江,使沱江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导致简阳市上百万人无水可喝。
    ④ 沈小平,“聚焦政府官员公开道歉”[J],《政府法制》,2005年第9期(上),22-23页
    ⑤ 百愚,“新闻监督‘引起社会不安’”[J],《杂文》,2004年第8期(下),16页
    ⑥ 石敬涛,“利益博奔要容忍‘不得人心’的话语表述”[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0日
    ①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212页
    ② 丁煌,“公共行政监督‘虚脱’:妨碍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21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275页
    ④ 李琦,易晓晖,“论传媒职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24页
    ⑤ 严功军,“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传媒政策的变迁及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256页
    ① 练洪洋,“处罚媒体擅报突发事件值得商榷”[Z],金羊网,2006年6月26日
    ②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伞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617页
    ① 王建龙,“把握社会舆情”[J],《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0期,1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99页
    ③ [美]雅各布斯,夏皮罗,“政治传播、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体化研究趋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12期,21页
    ① 王雄,“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基本特性之比较”[J],《采写编》,2003年第3期,56-57页
    ② 朱苏力,“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101-113页
    ① 王淑琴,“转型期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特征”[J],《晋中学刊》,2005年第5期,9页
    ② 李爱华,《现代政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13-314页
    ③ “五位法学家提请人大启动特别程序调查孙志刚案”[N],《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28日
    ① 乐毅,“悲哀于只有退休专家才发出独立声音”[N],《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7日
    ② 肖海丽,曹帆,马聪,“河南7学者筹建新学术俱乐部,欲影响中央决策”[N],《河南商报》,2007年1月10日
    ③ 邓聿文,“公共决策‘订做’专家意见的负效应”[J],《安全与健康》,2005年第10期,18页
    ④ 张淼淼,翟伟,“人大代表对数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严厉批评”[N],《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11 日
    ① [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M],刷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122页
    ② Chafee, Z.(1947), Government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3-5
    ①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224-225页
    ② 郭俊,“试析我国政府信息传播在当代的变革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66页
    ③ 肖燕雄,“美国新闻发布制度及其实践”[J],《新闻记者》,2005年第9期,31-32页
    ① 殷莉,“新闻发言人VS新闻媒介:合作与博弈的关系”[J],《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3期,36页
    ② 岳建国,“总理为何重视舆论监督”[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21日
    ③ 田继贤,“何来无知,谁在漠视”[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28日
    ④ “呼和浩特市VS新华社”[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8日
    ⑤ 严阳,“治安问题上媒体究竟扩大子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18日
    ⑥ 聂欣晗,“新闻监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94-95页
    ① 罗源,“试论新闻的监督职能”[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7页
    ② “《人民日报》被扣凸显新闻监督法缺位”[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第38期,19页
    ③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为何减少?”[N],《南方都市报》,2003年9月15日
    ④ 原春琳,“教育部:山东菏泽‘高考分数公然叫卖’报道失实”[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7日
    ① 师碧澄,“媒体究竟是细胳膊还是大粗腿”[N],《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5日
    ② 慕毅飞,“中学生对谎言说‘不’足可贵的公民意识”[N],《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28日
    ① [美]雅各布斯,夏皮罗,“政治传播、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体化研究趋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12期,20页
    ② Maxwell McCmbs, Donald Shaw(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pp.67-89
    ③ [英]D.麦奎尔、[瑞典]s·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92-93页
    ④ Sanders K.R, Kaid L,& Nimmo, D.(1985),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Yearbook—1984, Cargbondale: Southern Illnois University Press, pp.44-60
    ⑤ Noelle-Neumann, Elisabeth(1985), The Spiral of silence, Cargbondale: Southern Illnois University Press, pp.61-62
    ⑥ 李峻登,田新华,“大众媒介影响公共舆论的主要理论研究述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18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333页
    ② 南长森,王敏芝,“从公众舆论看媒介生态——‘宝马肇事案’传播学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1页
    ③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段小光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24页
    ④ 胡宁生,“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52-53页
    ① 殷国安,“退休官员的真话我们也欢迎”[N],《中困青年报》,2006年8月25日
    ① 高福生,“喜见政府决策青睐网络民意”[N],《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1日
    ② 石敬涛,“像听取五百强的意见那样听取草根声音”[N],《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12日
    ③ 谭雄伟,“专家论证的独立性亟须制度化”[N],《江南时报》,2006年4月25日
    ① 曹林,“考虑”是对公众权利的“忽悠”[N],《羊城晚报》,2006年12月9日
    ② “电子政务不应排斥网民批评”[N],《新京报》,2006年6月9日
    ① 邓玲,《论立法的利益整合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7-8页
    ② 认同是从英文identitv翻译过来的,认同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换言之,认同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性质的接受程度。把认同的一般概念衍生到公共政策领域,认同便表现为一般或普遍的公众意愿,也就是公共政策相关群体在政策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识上的归属感。
    ③ 谭培文,《马克思利益观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1页
    ① 《现代汉语词典》将“落空”解释为:毫无结果,遭受彻底失败。
    ② “亏空”的概念详见论文45页的相关脚注
    ③ 季明,孙丽萍,“上海收回新政策,不再取缔低于50平方米小餐厅”[Z],新华网,2003年9月28日
    ④ 邹云翔,“朝令夕改该由谁‘埋单’”[N],《检察日报》,2003年10月8日
    ① 参见《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② 修仰峰,“‘酒吧两点后能否看球’不是关键问题”[N],《青年报》,2006年6月13日
    ③ 李松,黄洁,“娱乐场所新规颁布第一天,营业时间成为执行焦点”[Z],法治频道,2006年3月3日
    ④ 文刚,黄尚斌,“海口歌舞厅执行娱乐管理条例慢半拍”[Z],中安在线,2006年3月2日
    ⑤ 郭宏鹏,黄洁,朱宁宁,王雄,陆贵生,“暗访:各地执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花样多”[N],《法制日报》,2006年6月8日
    ⑥ 李鹤鸣,凌慧珊,孙婷婷,“酒吧K场不理禁令开到6点”[N],《信息时报》,2006年6月11日
    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公安部门为该项政策的执行主体。参见《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娱乐场所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公安部门负责对娱乐场所消防、治安状况的监督管理。”
    ① 李杨,王寻,“娱乐‘宵禁令’将成猫鼠游戏?”[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月27日,38-40页
    ② 郭宏鹏,黄洁,朱宁宁,王雄,陆贵生,“暗访:各地执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花样多”[N],《法制日报》,2006年6月8日
    ③ 李杨,王寻,“娱乐‘宵禁令’将成猫鼠游戏?”[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月27日,38-40页
    ① 参见:姜小巍,“酒吧两点禁营业:维护治安何必跟世界杯较劲”[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9日;潮白,“让球迷放纵一回何妨?”[N],《南方日报》,2006年6月16日等
    ② 何达志,刘佳,“世界杯在即,广州酒吧通宵直播遭遇‘宵禁令’”[N],《南方日报》,2006年6月7日
    ③ 祝勇,涂峰,“广州酒吧通宵经营,冲破凌晨2时不得营业禁令”[N],《信息时报》,2006年6月12日
    ④ 李鹤鸣,凌慧珊,孙婷婷,“酒吧K场不理禁令开到6点”[N],《信息时报》,2006年6月11日
    ⑤ 王沁,林颖,余粟一,陈杰,“看球不受凌晨二时关门限制”[N],《新闻晨报》,2006年6月10日
    ⑥ “酒吧不‘宵禁’,畅享世界杯”[N],《华西都市报》,2006年6月8日
    ① 该书使“执行”成为指称政策科学和公共行政学的一个特定的研究范畴的语词。
    ② T.B. Smith(1973),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Vol.4, No.2, pp.203-205
    ③ 钱再见,“论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63-64页
    ① 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38-44页
    ② 王小韦,“为什么有些政策只剩‘初衷是好的”’[N],《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9日
    ③ 建设部等九部委于2006年5月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一被业界简称为“90—70”的新政被视为房产调控政策趋严趋紧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建设部2007年1月9日公布的《90平方米以下住宅设计要点(征求意见稿)》中,有关“90—70”房产调控政策出现了浮动的空间:根据各地气候和住宅楼层的差异,楼盘套型面积可以有一定的上浮空间,最高可到约107平方米。但媒体和公众针对这一《意见稿》还未来得及发表评论,一日之内,建设部便以“不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文件要求”为由,废止了该项《意见稿》。
    ④ 夏立忠,李宏雨,“论政策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J],《学术交流》,1998年第2期,73页
    ⑤ 韩兆柱,王磊,“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20页
    ①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17页
    ② 同上,385页
    ③ 庞娜,“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作用、困境及创新”[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9页
    ④ 刘雪明,“管理科学政策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问题研究”[J],《求实》,2002年第4期,51页
    ⑤ 杜孝珍,“政策研究组织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16页
    ① 参见国办发(2005)6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
    ② 部分城市对小排量车设立的限制性规定:北京:1999年4月开始,排量1.0升以下(含)禁止上长安街。上海:2000年起,1.0升以下不允许通过延安东路隧道,2001年起高架路部分交通管理措施进行调整,2003年增添了新的道路通行政策。广东:2001年8月,1.0L(含1.0)以下将不再核发牌证。2002年5月,出台了限制本市排量1.0升以下车辆上内环路和市区主干道,限制外市籍排量在1.0升以下的车辆进广州市区。湖南:长沙市出租轿车排量须在1.3升以上,市区主干道不准微车通行。湖北:大部分地区面的不能上牌:武汉市用于出租营运的轿车排量不得低于1.3升。辽宁:鞍山、锦州、营口市禁止微车上牌;大连市1.0升以下微车不能进入主干道行驶。大庆:出租车更新车型排量须有1.6升以上。甘肃:兰州市不允许面的上牌。四川:成都市2—3年内逐步淘汰1升以下出租车,新增出租车须在1升以上;内江限制面包车上牌;南充限制微面上出租牌照。山东:济南市新上出租须是排量1.6升以上的三厢轿车。
    ③ 庞国霞,“小排量解限,各地方政府到位执行是关键”[N],《中国汽车报》,2006年1月11日
    ④ 南辰、刘铮,“六部委解禁小排量,网民担忧地方政府能否执行”[Z],新华网,2006年1月5日
    ① 王建新,“北京相关政策还在制定中”[N],《人民日报》,2006年3月31日
    ② “上海汽车政策由限小改限高”[N],《南方日报》,2006年1月18日
    ③ 朱雨晨,“上海:解除‘限小’与实行‘限污’同步进行”[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月3日,22-25页
    ④ “广州市政府解释‘限小’”[N],《新京报》,2006年4月17日
    ⑤ 顾兆农,“武汉长江大桥只‘限污’不‘限小’”[N],《人民日报》,2006年3月31日
    ⑥ “限期已到 京沪等地探查:小排量车真的解限了吗?”[N],《人民日报》,2006年3月31日
    ⑦ 袁婷,饶沛,“五城市‘解限’步伐不一,路数有异”[N],《法制晚报》,2006年3月28日
    ⑧ 中央政策制定的相关汽车产业政策包括: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限令各地取消微型车的种种限制。2001年:经贸委《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提出,把经济型车确定为轿车发展重点。2003年:商务部、公安部、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等9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规定不得按照发动机排量或汽车规格限购限行。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第十二章第六十一条提倡使用小排量汽车。2004年: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2005年:《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实施,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
    ⑨ 湖南师范大学三名学生曾上书总理建议取消城市“限小”歧视性政策;《中国汽车报》等多家媒体也曾多次发文,呼吁有关方面取消对小排量车的歧视与限制
    ① “解禁限小五大悬疑待解,缺乏强制性致前途未卜”[N],《重庆晨报》,2006年1月11日
    ② 陶春苗,文华,“限小开禁推倒第一张牌,全面解禁尚未可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月10日
    ③ 丁波,“谁助长了汽车豪华之风,温总理为微车鸣不平”[N],《解放日报》,2005年8月10日
    ① 方家平,“小排量车受限背后的利益博弈”[N],《中国汽车报》,2006年1月11日
    ② 刘薇,“国家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小排量汽车3月底前解限”[N],《京华时报》,2006年1月5日
    ③ 陶春苗,文华,“限小开禁推倒第一张牌,全面解禁尚未可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月10日
    ④ 贺北时,“发改委近期将对仍未取消限小的城市采取行动”[N],《中国汽车报》,2006年4月21日
    ⑤ 秋风,“取消限小令仍遭遇冷场,如何打通政令执行梗阻”[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月3日,31页
    ①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85-94页
    ② 纪昀,“加入WTO与国内地方利益”[J],《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116-117页
    ① 黄晓军,“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利益均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创新取向”[J],《唯实》,2002年第8期,99页
    ② 张方华,“由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重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32-33页
    ③ 洪远朋,陈波,“地方利益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论从》,2001年第4期,5-6页
    ④ 宋世明,“从权威与交换的结构看政府与市场的功能选择”[J],《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36-37页
    ① 高常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权威刍议”[J],《岭南学刊》,1997年第3期,93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26页
    ③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78页
    ① 后鸿燕,“财政与金融财税利益格局中的地方保护倾向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2页
    ② 于晶,牛海涛,“从利益冲突看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变迁”[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14页
    ③ 所谓因素法,指根据地区的人口、土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地区等客观因素,作为核定基数的依据,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
    ① 井明,“部门间财政分配关系初探”[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46页
    ② 朱玉明,“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J],《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96页
    ③ 刘长发,“关于部门利益的若干理论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8页
    ④ 刘畅,“从利益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67页
    ① 关于行政伦理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政府职业道德说;一种是行政主体说。政府职业道德说认为政府管理也是一种职业,作为职业,它就应该有其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所以政府职业道德就是政府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和从事公务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内在的价值观念和善恶标准,理性地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多种利益关系的职业行为规范。按照这种观点,政府职业道德就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行政主体说认为行政伦理是关于行政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道德规范的总和。从主体性角度分析,在公务员个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意识、行政道德活动以及行政道德规范现象的总和;在行政机关群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体制、行政领导集团以及党政机关在从事各种行政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事务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和行政道德的总和。
    ② 伦理与道德是连在一起的。所谓道德,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的本质特征是自律(法律是他律)。伦理是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的统一,是包含着法与道德又高于法与道德的实体性的社会关系,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③ 朱光明,“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伦理问题”[J],《理论学刊》,2004第6期,122页
    ④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年,221页
    ① [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观点和案例》[M],李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424页
    ②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78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333页
    ④ 冯春芳,“论行政伦理建设中的制度安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58页
    ⑤ 谭士元,刘立峰,“对中国公共管理的伦理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61-62页
    ① 韩升,“政治广角公共权力及其异化治理的伦理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19页
    ② 金太军,《将廉洁自律内化为公务员的自觉意识——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68页
    ③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317页
    ④ 刘湘宁,“论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2页
    ⑤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61页
    ① 谢瑞霞,“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保密”[J],《情报科学》,2005年第12期,1852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278-314页
    ③ John Montana(1998),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ARMA Records Management Quarterly, Prairie Village, April, p.45
    ①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326-327页
    ② 《列宁选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234页
    ③ 汪习根,“论知情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22页
    ④ 刘焕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第2期,4-5页
    ① 李淑英,“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理性思考”[J],《前沿》,2004年第1期,156页
    ② 方虹,“政府预算没有理由对人民保密”[N],《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16日
    ① 程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2期,11页
    ② 朱炜,“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6页
    ③ 沈颖,“信息公开第一案的阳光效应”[N],《南方周末》,2004年9月2日
    ① 周凯,“上海记者起诉市规划局信息不公开案突然撤诉”[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8日
    ② 付登舟,“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9页
    ③ 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242页
    ① 《列宁选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318页
    ① 郅琳,“谈舆论监督的现状与改进”[J],《新闻采编》,2006年第2期,25页
    ② 叶战备,金太军,“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J],《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25页
    ③ 申启武,“‘阳光热线现象’——广播舆论监督节目的新模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17页
    ① 陈玉霞,“从‘李信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93页
    ② 汤唯,毕可志,“新闻监督:让公务行为置于阳光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121页
    ③ 李蓉,“加强和完善群众舆论监督”[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84页
    ④ 莫玲,王磊,“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透视及完善路径.”[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101页
    ① 谢金文,“新闻传媒市场与舆论监督”[J],《新闻出版交流》,1999年第6期,6页
    ② 张冠文,成伟,“试论舆论监督权的保障措施”[J],《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157页
    ①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222-225页
    ② 陈锐雄,《民法总则新论》[M],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1982年,913页
    ③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47-264页
    ④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58页
    ⑤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17页
    ① [美]E·彭德尔顿·赫林,“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A],《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58页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7-116页
    ③ [加]莱斯利·雅各布,《民主视野》[M],吴增定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36页
    ④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24-25页
    ① 任立民,纪高峰,“论我国现行法律中的公共利益条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78页
    ① 练洪洋,“莫用香港搞笑片的逻辑来糊弄百姓”[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9日
    ① 郭松民,“制度之上,还有人道主义”[N],《青年报》,2006年5月30日
    ② 杨诗琪,洪克非,“长沙一流浪汉死在救助管理站门前”[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13日
    ③ 黎明,“凭什么要老百姓为创建‘卫生城市’付代价”[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13日
    ① 舒圣祥,“强推数字电视应尊重公众选择权”[Z],红网,2006年2月7日
    ② 洪巧俊,“官员应以百姓的角度感受生活”[N],《江南都市报》,2006年8月1日
    ③ “请以百姓角度感受生活”[N],《文摘报》,2006年8月10日
    ④ “郑州市今夏将继续禁止农用瓜车进城”[N],《河南商报》,2006年6月28日
    ⑤ 郭松民,“能否用招商引资的热情对待进城瓜农”[N],《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30日
    ⑥ 葛如江,“机场属于公共服务场所,为何流行‘贵宾俱乐部’?”[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8月26日
    ① 奚旭初,“公共资源部门化与‘洗钱’何异”[J],《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9日
    ② 段华洽,王辉,“政府成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条件与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2期,27页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46页
    ④ 刘玉蓉,“析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8页
    ⑤ 杨名,“预防公共利益之滥用”[J],《小康》,2005年第12期,56页
    ① 程雨燕,“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1-12页
    ② 周林彬,何朝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探析——一种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进路”[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130页
    ③ 沈荣华,汪瑜,韩若铭,“论公共利益的法律边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94页
    ①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40页
    ② 转引自[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冯克利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581-582页
    ③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232页
    ④ 转引自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3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38页
    ①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189-190页
    ② 黄东东,“公共利益辩”[J],《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88页
    ③ 陈庆云,鄞益奋,曾军荣,“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20页
    ④ 苏文卿,“试论我国公共利益代表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52页
    ⑤ 原告适格理论,也被称作“直接利害关系原则”,指原告为了获得成为当事人的资格,必须证明其直接利害关系受到侵害,而在公益诉讼中,原告申诉的基础,并不在于自己的某种权利受到侵害或是胁迫,而在于希望通过诉讼保护公众的利益。原告适格理论已逐渐成为公共利益保护的桎梏。
    ①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9页
    Allison, G.T. (1971), Essence of Decision, Boston, Mass: Little Brown
    Anderson, James E. (1984),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3r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arrett, Susan and Colin Fudge (1981), Policy and Action: Essays on th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 London: Methuen
    Brewer, Garry and Peter DeLeon (1983), The Foundations of Policy Analysis, Homewood: Dorsey
    Buchanan, James M. (1975), The Limits of Liber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nada (1985), Account of the Costs of Selective Tax Measure, Ottawa: Department of Finance
    Cox, Robert W. (1987), Production, Power and World Order: Social Forces in the Making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 Tocqueville, Alexis (1956),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Eugene Bardach (1977), Implementation Game: What Happens After a Bill Becomes a Law, Cambridge, MA: MIT Press
    Flathman, Richard E. (1979), The Public Interest: An essay concerning the Normative Discourse of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maini, Robert (1990), The Myth of Scientific Public Policy,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rgrove, E. C. (1975), The Missing Link,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Hood, Christopher C. (1986),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Chatham: Chatham House
    Kennamer, J. David (1992), Public Opinion, the Press, and Public Policy, Westport, CT: Praeger
    Lipsky, M. (1980),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New York: Russell Sage
    Majone, Giandomenico (1989), Evidence, Argument, and Persuas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lcolm L. Geoggin, Ann O'M. Bowman, James P. Lester, & L. J. O'Toole (1990),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Glenview: Scott, Foresman
    Pressman, J. and A. Wildavsky (1973),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andall B. Ripley and Grace A. Franklin (1986),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Bureaucracy, 2nd.,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S. Barrett and C. Fudge (1981), Policy and Action, London: Methuen
    Thompson, John B. (1990),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Polity
    Wolf, Charles Jr. (1988), Markets of Governments: Choosing Between Imperfect Alternatives, Cambridge: MIT Press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德]瓦尔特·欧根,《经济政策的原则》,李道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美]戴维·L·韦默,[加]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戴星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斯图亚特·S·纳格尔,《政策研究的百科全书》,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何怀宏等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3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英]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舒小昀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英]霍华德·格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苗正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比]海尔特·鲍克尔特,《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程幸超,《中国地方政府》,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7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丁煌,《政策执行阻滞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房宁,负杰,《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郭济等,《政府权力运筹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国家行政学院等,《邓小平论政府管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郭小聪,《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杨光焰,《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胡仙芝,《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黄福高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贾永轩,《重执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焦健,《公共权力运行误区——权力错位》,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金太军,《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金太军,《行政腐败解读与治理》,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金太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李彬,《透支的权力:地方政府决策失误的深层观察》,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李成智,《公共政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李法宝等,《官吏、官制、官文化及历史走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李妙根,《<墨子>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李秀泽,《西部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李雪松,《博弈论与经济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刘飞宇等,《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宁骚,《公共政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潘小娟,《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钱再见、陈辉等,《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舒泽虎,《公共政策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唐娟、徐家良、马德普,《中国中央政府管理》,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王华新,《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控制与核算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王绍光,《分权的底线》,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王伟,《政府公共权力效益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吴爱国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吴爱明,《当代中国政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吴大英等,《政治意识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谢庆奎,《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熊文钊,《大国关系——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薛中军,《中美新闻传媒比较——生态·产业·实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杨蓉,《成本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衣方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质和规律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昕,《公共政策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玉斌等,《区域优势 WTO时代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赵海月,《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赵凯农,李兆光,《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研究2004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研究2005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中国的挑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周振华,《政府选择——中国经济分析》,上海: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05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自由与社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左孝彰,《老子归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