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人数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他们对公共事务的看法。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产生着愈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舆论实际上就是网民观点的汇聚和集合,它与前网络时代的公众舆论相比,拥有快速形成、覆盖面广和影响力大的特点。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影响政府决策,除了由于网络本身所能提供的便捷性之外,还在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网络舆论影响我国政府决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为政府决策必要的信息,包括决策层较难发现的情况和公民真实的主观愿望,以及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网络舆论在影响政府决策时既有着其积极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积极作用在于:推动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使决策权力分散化和对政府决策进行有效监督。但由于网络舆论自身存在情绪化倾向严重、代表性欠缺以及其信息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对政府决策者来说,网络舆论的采集是有所取舍的。要增强网络舆论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需要从政府决策和网络舆论的规范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处理机制,这套机制当中应该包括采纳有效网络舆情和回应网络舆情的程序。另一方面,从网络舆论本身着手,提高网络参与者的道德感,培养其理性思维,适当利用网络当中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In recent years, the group of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kept expanding. Large amount of people tend to discuss public affairs on Internet. Therefore, the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Internet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The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Internet usually emerged very quickly, relevant to many areas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tial. The great power of the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Internet is supplied by the network's easy access to the public, people's hopes to be part of decision-making and the government's openness. The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Internet contain sufficient informations that the decision-makers needed and promots more people to be interested in politics and post their viewpoints on the Internet. Moreover, the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Internet makes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more democratic, separates decision-maker's power and supervises the course of decision-making.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ome defects about the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Internet. The amount of the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is just about 30% of its population, the group's opinion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whole people's opinion, let alone some of the Internet users are not rational enough. Consequently, some regulations is a must. On one hand, the Internet users must obey the laws and bear their moral duties in mi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informations viewing, processing and replying.
引文
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P020110119328960192287.pdf。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①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与引导》,载《湖南行政学院院报》,2006年第2期。
    ②薛瑞汉:《网络监督面临的新问题及路径选择》,载《新视野》,2010年第1期。
    ③冉清文:《网络时代的政府职能》,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①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②刘建明:《基础舆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③许静:《舆论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和,2009年版,第12页。
    ④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唐晓,杨帆:《政治科学基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219页。
    ②郝雨凡,林甦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①王春英:《当代中国政府》,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7页。
    ①王春英:《当代中国政府》,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①郝雨凡,林甦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②《评点2007年度十大传媒事件》,《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①约翰·奈比斯特著,梅艳译:《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①阿计:《媒体节假日调整:公共决策含金量还需再提高》,《新京报》,2007年12月18日。
    ②约翰·奈比斯特著,梅艳译:《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1页。
    ①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刘建明:《舆论传播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一:《网络行为失范》,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美)理查德·斯皮尔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李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唐晓、杨帆:《政治科学基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18]王春英:《当代中国政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汪凯:《转型期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吴凤:《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学的透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22]谢明:《公共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许静:《舆论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袁峰等:《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陈肖秋:《网络舆论与民意表达》,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级硕士论文。
    [2]付丽媛:《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吉林大学2010级硕士论文。
    [3]董德兵,宿亮:《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载《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8期。
    [4]顾宁:《网络政治:虚拟空间里的绝对民主》,载《理论界》,2006年第3期。
    [5]郭波:《构建网络监督机制刍议》,载《达州新论》,2010年第3期。
    [6]贾宝林:《网络民意和政府决策》,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金虹:《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分析》,中央民族大学2010级硕士论文。
    [8]李安宁:《互联网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双重效应》,载《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12期。
    [9]李发戈:《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探析》,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0]李戈:《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载《南方论刊》,2007年第7期。
    [11]李习文:《网络民意表达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载《今日中国论坛》, 2008年第12期。
    [12]李雪:《试论网络监督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载《科技向导》,2010年第29期。
    [13]刘翔:《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力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7级硕士论文。
    [14]卢建峰:《网络参与的意义与局限——政府决策的视域》,载《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5]陆传照:《网络问政的开启及对问政者的角色考验》,载《探索》, 2010年第5期。
    [16]罗月婵:《网络舆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载《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冉清文:《网络时代的政府职能》,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18]文新良:《网络舆论对当前中国民主决策的作用》,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9]张苗苗:《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载《文化商业》,2011年第1期。
    [20]朱丽峰:《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吉林大学2010级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