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经济学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时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Trow)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教结构问题越来越显得不容忽视,它主要牵涉到人才的供需矛盾和资源配置两方面的问题。由于高教结构的失衡,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严重;另一方面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教育投资的效率,使得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因此,优化高教结构迫在眉睫。
     本文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诠释优化高教结构的道理,分三个层次来阐述这一问题。
     (1) 为什么要构建合理的高教结构?本文的第二部分对此作了理论阐述。通过叙述产业结构变迁规律、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关系、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聚集效应等,从理论上明确了高教结构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高教结构对规模效益的制约作用等,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 我国高教结构的现状是怎样的?本文第三部分对我国和浙江省的高教程度结构和科类结构的现状、由此造成的后果以及这些后果对高教结构将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这部分的分析工具主要有“蛛网模型”、“资本边际效率”公式和“过度教育理论”等,是本文重点。
     (3) 怎样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第四部分从三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从中强调了主线是教育的适应性,而适应性蕴藏在合理的结构中;其次介绍了国外的经验,试图找出合理高教结构的匹配方向;最后给出了优化高教结构的途径,并分析了这些途径的可行性。
China's tertiary education has been expanding rapidly since 1990s, and has now reached 19% gross rate of enrolment. According to the terti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model proposed by American educationist Matin Trow, China has already passed the threshold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higher education, the structural probl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ttracting increasingly attention and cannot be overlooked. Supply and demand,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re two issues in this respect.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as led to the surge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disorder problem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he job market, causing sever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waste of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ducing educational investment efficiency, therefore unfavorably affecting the full play of the promotional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For this reason, optimizing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has becoming an urgent issue.This paper tackles the issue of optimizing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aid of analytical method of economics, and in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l)Why is there a need to establish an optimal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This question is explaine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Through stat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nd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scale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cluster effect and so on,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identifies the innate linkage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between work forc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and the constrai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to scale efficiency, etc., thus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sitive analysis.(2)What is the present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in China?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 and Zhejiang province by curriculum levels and discipline structures, and of the outcomes of present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The analytical tools employed in this part are. Cobb-Web model, capital marginal efficiency function, and over education theory, etc. This is the key part of this paper.(3)How to adjus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Part fou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ques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t deliberates the overall goal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at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is education adaptability, while adaptability is embedded in the rational structure; Second, it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trying to find the restructuring direction for optimal higher education
引文
[1] 攀懋元、吴玫.《从高等教育结构看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6期:6
    [2] 《教育、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南方周末》.2004年6月3日
    [3] 孙国英、许正中、王铮.《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财金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冯昭奎.《21世纪日本面临的挑战》.《世界经济》.1998年第10期:6
    [5] 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3-4
    [6] Tsang, M. C. and Levin, H. M. "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85, 4
    [7] 魏新《教育对我国大型联合企业“无形的劳动投入”及生产影响与作用的定量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88年
    [8] 赖德胜.《教育似一座孤岛—中国教育遭遇结构性过度》.《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9期
    [9] 董泽芳、李晓波.《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25-30
    [10] 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4卷第1期:24-28
    [11]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7
    [12] 杨葆焜、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1995年版;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金一鸣.《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 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 崔卫国.《教育的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册 微观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6] 冯艳飞.《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7] 练玉春.《自主设置专业给高校带来什么》.《光明日报》.2002年4月18日
    [18]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2003年
    [19] 朱依理.《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苏州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0] 《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 促进浙江高等教育上新台阶》.浙江省优化高教结构提高质量调研组(调研报告集):29-30
    [21] 《我国将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北京晚报》.http://www.yuloo.com.2004-05-08
    [22] 中国《新闻周刊》.《百万大学生遭遇就业难题》.http://www.reportchina.
    [23] 孙毅颖.《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分析》.《现代教育报》,2004年10月9日
    [24] 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和展望》.《新华文摘》.2004年15期:104
    [25] 史万兵编著.《高等教育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06
    [26] 曹殊.《大众化趋势下的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1月(红版):16-17
    [27] http://www.sina.com.cn2003/12/0514:45新浪观察
    [2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编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要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19
    [29] 《报告:四大行业急缺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5期(综合版):15~33
    [30] (美)阿琳·霍格(Arleen J.Hoag)、约翰·霍格(John H.Hoag)著.《经济学导论》.刘文忻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224
    [3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参考报》.2003年6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百万大学生遭遇就业难题》.http:www.reportchina.org/323.htm;《全国174.6万人网上报考研究生》.《浙江日报》.2004年11月2日:第2版
    [32] 《浙江:年增4万技工仍属杯水车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8月18日:第7版
    [33] 美丽.《2004年毕业生薪情如何?》.《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12期:23
    [34] 刘英丽、刘溜.《大学生遭遇降薪寒潮》.《读报参考》.2004年;第19期:9
    [35] 张玲.《2004年 高学历也受伤》.《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12期:19
    [36] 张军.《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和难点》.《浙江日报》.2004年11月3日:第10版
    [37] 《现代化水平与美国相差100年<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昨发布》.《都市快报》.2005年2月19日:第11版
    [38] 曲恒吕、曾晓东著.《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 王华、张玲.《青年人“创业比守业更有味道”—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谈高等教育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8期:8
    [40] 吴克明、朱慧丽.《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94
    [41] 梁小民著.《黑板上的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 黄程、刘立立.《省统计局首次公布文化程度带来的收入差距》.《青年时报》.2004年9月14日:第3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