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的宪法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格尊严是世界各国宪法及国际人权公约所确认的基本权利或人权基础。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是指人因拥有区别于动物的尊贵庄严的地位,而应当受到尊重和人道待遇的权利,其核心内涵在于把人当人看。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之所以需要宪法保护,是由宪法保护的根本性决定的,也是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国家负有尊重和保障的义务,立法机关、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均是履行国家义务的主体。实现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的宪法保护,需要树立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的宪法意识,需要依宪立法加强对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的制度保护,需要依宪侦查和检察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需要依宪审判重视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的救济,需要尽快启动违宪审查程序制止对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的权力侵犯。
Dignity is the fundamental rights or the base of human rights recognized by constitution of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Human dignity as a fundamental right on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right to have humane treatment and be respected, because person has the distinguished and solemn posi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nimal. It’s core meaning is treating people as human beings. The reason why the suspects need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human dignity is decided by the fundamental of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and it’s also the inevitable demand and actual demand of protecting the dignity of the suspect. Our country has the obligation to respect and protect the dignity of the suspects, and the legislature, investigative, prosecution and judicial organs are subjects to performing the obligations of States. To achieve the suspect's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human dignity, it needs to establish the constitutional sense of protecting the suspects' personal dignity, strengthen the system to protect the suspect's human dignity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legislatio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personal dignity of suspects by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emphasis on the relief of suspects human dignity by trials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start the Judicial review proced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stop the power violations on suspect’s human dignity.
引文
①参见陶东风:《什么叫“活得有尊严”》,载《新京报》2010年3月7日。
    ②胡玉鸿著:《“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1页。
    ①参见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76页。
    ①[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5页。
    
    ①参见韩德强著:《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参加李累:《人的尊严的宪法保护》,载《法治论丛》2009年第4期,第68页。
    ③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①而且,从人格尊严的立宪原意来看,也即如此。参见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79页。
    ②参见黄桂兴:《浅论行政法上的人性尊严理念》,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21页。
    ③杨海坤、上官丕亮、陆永胜著:《宪法基本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④黄桂兴:《浅论行政法上的人性尊严理念》,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21页。
    ①周伟著:《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②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③参见林来梵:《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38条的解释方案》,载《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53页。
    ④谢立斌:《中德比较宪法视野下的人格尊严——兼与林来梵教授商榷》,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4期,第62页。
    ①参见谢立斌:《中德比较宪法视野下的人格尊严——兼与林来梵教授商榷》,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4期,第62页。
    ②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77页。
    ③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①周伟著:《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②参见刘志刚:《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第37页。
    ③参见马平:《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一个中国语境下的诠释》,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2期,第7页。
    ④韩大元著:《宪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⑤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3-524页。
    
    ①李累:《人的尊严的宪法保护》,载《法治论丛》2009年第4期,第68页。
    ②参见马平:《尊严与自由:宪法的价值灵魂——评艾伯乐的<尊严与自由>》,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第154页。
    ①胡锦光主编:《中国十大宪政事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②参见徐倩:《住房权的宪法保护》,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袁曙光:《刑事诉讼核心目的的反思——兼议<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6-87页。
    ②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③参见陈瑞华:《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第34页。
    ④参见李欣:《应然与实然之间——关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再思考》,载《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第113页。
    
    ①李欣:《应然与实然之间——关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再思考》,载《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第112页。
    ②胡玉鸿:《“人的尊严”思想的法律意蕴》,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1页。
    ①参见黄秀丽、寇爱哲、刘晶晶:《习惯性游街》,载《南方周末》2010年7月22日。
    ②石毕凡:《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及其规范意涵——以“卖淫女示众事件”为例》,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5期。
    ③李绍章:《看守所26种新死法指南》,http://tsageng.fyfz.cn/art/587971.htm,2010年6月8日访问。
    ④参见朝格图:《赵作海:命就像一根草》,载《南方周末》2010年5月12日。
    ①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②参见于一夫:《佘祥林冤案检讨》,载《南方周末》2005年4月14日。
    
    ①朱占平:《我看在押人员的人格尊严保护》,载《法律与生活》2007年第8期,第53页。
    ②参见黄秀丽:《“我变得脆弱,想到老婆就想哭”——被释作作家谢朝平自述》,载《南方周末》2010年9月22日。
    ①刘洋:《秦汉律中“髡刑”溯源——以法人类学为视角》,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第67页。
    
    ①参见陈醇:《论国家的义务》,载《法学》2002年第8期,第15页。
    ②龚向和、刘耀辉:《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体系》,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76页。
    ①[日]大沼保昭著:《人权、国家与文明:从普遍主义的人权观到文明相容的人权观》,王志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9-210页。
    ②郑谊英:《略论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权》,载《湖湘论坛》2004年第5期,第49页。
    ③[德]Christian Starck:《基本权利之保护义务》,李建良译,载《政大法学评论》1997年第58期,第34页。转引自上官丕亮著:《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①参见上官丕亮著:《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①陈瑞华:《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第27页。
    ②[德]Christian Starck:《基本权利之保护义务》,李建良译,载《政大法学评论》1997年第58期,第34页。
    ③参见上官丕亮:《当下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与方法》,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第3页。
    ①王薇:《论公民宪法意识》,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4期,第9页。
    ①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77页。
    ②参见张千帆:《“最牛钉子户”引发的断想》,载《新京报》2007年4月21日。
    ③胡玉鸿:《“人的尊严”思想的法律意蕴》,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5页。
    
    ①郑谊英:《略论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权》,载《湖湘论坛》2004年第5期,第49页。
    ②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陈瑞华:《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第29页。
    ①李微:《从“设计二次强奸”透析执法理念的转型》,载《检察日报》2004年8月5日。
    ②赵风磊、王治京:《民生为本铸检魂——五莲县人民检察院服务民生工作纪实》,http://www.wulian.gov.cn/html/wenmingfc/163309457.htm,2011年5月4日访问。
    ③朱占平:《我看在押人员的人格尊严保护》,载《法律与生活》2007年第8期,第53页。
    ④刘甲:《北京市海淀区看守所取消抱头为在押人员减压》,载《京华日报》2005年6月18日。
    ①参见陈永生:《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载《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1期,第163-165页。
    ②参见陈瑞华:《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第34-35页。
    ③BVerfGE 45, 187 (1977); Kommers, p. 305. BVerfGE 109, 279 (2004); BVerfGE 113, 29 (2005); BVerfGE 113, 348 (2005); BVerfGE 115, 166 (2006); BVerfGE 115, 320 (2006); BVerfGE 120, 378 (2008); BVerfGE 120, 274 (2008)。以上资料,转引自笔者2010年8月参加北京大学第二届世界暑期宪政讲习班的讲义。
    ①胡玉鸿:《“人的尊严”思想的法律意蕴》,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4-105页。
    ②潘牧天:《论违宪审查程序的启动机制》,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5期,第71页。
    1.上官丕亮著:《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韩德强著:《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胡锦光主编:《中国十大宪政事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6.韩大元著:《宪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0.陈党著:《问责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1.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2.胡玉鸿著:《“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韩阳著:《被追诉人的宪法权利》,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美]基恩·E·惠廷顿著:《宪法解释:文本含义,原初意图与司法审查》,杜强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国际检察官联合会编:《检察官人权指南》,杨宇冠、李立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6.万毅著:《程序正义的重心——底限正义视野下的侦查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7. [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胡锦光、韩大元著:《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周伟著《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 [日]大沼保昭著:《人权、国家与文明:从普遍主义的人权观到文明相容的人权观》,王志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1.王启富、刘金国主编:《中国人权的司法保障》,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刘大生著:《宪法学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 [瑞]托马斯·弗莱纳著:《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魏定仁、甘超英、付思明著:《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李震山著:《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
    26.谢鹏程著《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28.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29.谢立斌:《中德比较宪法视野下的人格尊严——兼与林来梵教授商榷》,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4期。
    30.李欣:《应然与实然之间——关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再思考》,载《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
    31.马平:《尊严与自由:宪法的价值灵魂——评艾伯乐的<尊严与自由>》,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
    32.周永坤:《以人权对抗看守所非正常死亡》,载《法学》2010年第7期。
    33.陈岚:《我国检警关系的反思与重构》,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
    34.潘牧天:《论违宪审查程序的启动机制》,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5期。
    35.李累:《人的尊严的宪法保护》,载《法治论丛》2009年第4期。
    36.袁曙光:《刑事诉讼核心目的的反思——兼议<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7.石毕凡:《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及其规范意涵——以“卖淫女示众事件”为例》,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5期。
    38.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39.林来梵:《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38条的解释方案》,载《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40.马平:《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一个中国语境下的诠释》,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2期。
    41.上官丕亮:《当下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与方法》,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
    42. [德]Christian Starck:《基本权利之保护义务》,李建良译,载台北《政大法学评论》,1997年第58期。
    43.刘志刚:《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
    44.陈永生:《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载《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1期。
    45.上官丕亮:《宪法基本权利的性质新论》,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1期。
    46.夏红:《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模式的发展趋势》,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4期。
    47.胡玉鸿:《“人的尊严”思想的法律意蕴》,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8.庄晓春:《关于人格尊严保护的立法探讨》,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49.郑谊英:《略论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权》,载《湖湘论坛》2004年第5期。
    50.陈瑞华:《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51.陈卫东、刘计划:《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52.谢佑平:《论公民人身自由权的宪法保障与司法保护》,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3.陈醇:《论国家的义务》,载《法学》2002年第8期。
    54.胡锦光:《论宪法规范的构成要素》,载《法学家》199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