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梦阳是明代中叶的重要作家,以他为首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倡言兴复古学,并以此对抗靡弱的台阁体与重性理的性气诗,天下响应,有明一代文体为之丕变。此后,虽然李攀龙、王世贞等代兴,公安派、竟陵派等特起,但李梦阳一直稳为文坛霸主,而且,对他的学习和争论还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迨至今日,李梦阳的文学理论问题已被讨论得相当深、广,其“复古”旗帜下追求“真情”和“真人”的美学内涵已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对于其实际创作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得多,至今尚无一本研究其诗歌、辞赋或者散文创作的专著面市。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探讨李梦阳辞赋和散文(尤其是碑志文和序记文)创作的实际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他相关的文学理论,如“唐无赋”、“文必秦汉”等的真正内涵。
     全文分三章。第一章为李梦阳辞赋研究,着重在全面和细致地分析李梦阳全部赋作的基础上,描画出其赋作的整体面貌,并探讨其赋作与其文学理论的契合程度。第一节主要介绍李梦阳辞赋的创作概况。首先把李梦阳的赋作分成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四大类,并把六篇赋体杂文也分列其中;接着对李梦阳各赋的创作时间和题材进行了尽可能的考察,指出李梦阳的辞赋创作在同侪之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也相当广泛;其辞赋创作贯穿了一生,从刚入仕为官的弘治十一年(1498)一直到逝世时的嘉靖八年(1528),且主要集中在正德三年到九年,而这正是李梦阳仕宦生涯的最后一段岁月。第二节主要是按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的先后顺序来分类考察李梦阳赋作内容上的继承与趋新,从而指出其赋作学习汉赋处相对较少,他更多地是“祖骚”;其诗体赋创作也大都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诗体赋而有一些新的特点;其骈体赋创作占辞赋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有力地证明了“唐无赋”的内涵之一就是唐及唐以后的所有赋作李梦阳一概吐弃。第三节主要探讨李梦阳赋作的抒情特色,指出李梦阳的赋作有极强烈的抒情意味,而且以哀怨忧伤为主、慷慨愤激为辅,主要的抒情方式为深沉婉转和直抒胸臆。第四节在明确李梦阳把“赋”与“骚”划归“诗”的范畴的基础上,将李梦阳的诗论与辞赋作品结合起来,探讨其辞赋创作的艺术特点,如句式的新变、语言的古奥等。
     第二章为李梦阳碑志文研究,着重对李梦阳的碑文和墓志铭(传、行实、祭文三类也适当纳入)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第一节为李梦阳的散文理论。鉴于目前学界对李梦阳散文理论研究的不够重视和深入,从散文本体观、功用观等几个方面相对系统地勾勒了李梦阳的散文理论。第二节主要探讨了其碑志文的三大主题取向,即对家人和亲友的深切悼念,悲士不遇,以及李梦阳对“理欲同行而异情”视角下的商人风貌的刻画。并特别指出,在李梦阳看来,商人其实是一种形象,是其“理欲同行而异情”理论视角下“天理”和“情欲”相互牵制,并折衷调和的一种具体表现和符号。“天理”和“情欲”第三节主要以“感动读者的程度”为标准来衡量李梦阳碑志文的情感力量,并指出其有激切和抑郁两大情感特色。特别是后者,向为论者所忽视。第四节主要是从理论和碑志文创作实际两方面来对“文必秦汉”说进行商榷,指出以“文必秦汉”说为李梦阳的散文复古口号是错误的,他的碑志文中有不少取法魏晋骈文和唐代韩愈处,而从他的部分记文中甚至可见到沾染宋人记文写作习气处。此外,从其碑志来看,李梦阳古文创作不仅努力学习史传,而且向汉赋也多有借鉴。
     第三章为李梦阳序记文研究,着重对李梦阳的书体文、序文和记文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第一节为空同书序文研究。本节在简要分析了李梦阳的书体文、诗文集序之后,重点探讨了其赠序文,并揭示了它积极论议时政的主题取向,悲士不遇的情感内核,以及沉郁的情感特质。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空同序体文的论议特点。第二节为空同记文研究。本节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楼台亭记文。该体文章是空同记文的最大组成部分,而且内容也相当驳杂。我们重点考查了李梦阳记文创作简洁、明秀的一面,接着强调了其部分记文“专尚议论”的特点,以及这与宋代记文的关系。第二部分为游记。游记是李梦阳为文“力追秦汉”的很好的佐证,同时也显示了他高超的叙事能力与极精炼的用字造语能力。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适当总结。
Li Mengyang is one of important authors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he Movement of Revival of Ancient literature he started as a leader, which advocated the return to Ancient literature and had been contrasted with languid Tai ge style and Xing qi Style with emphasis on ethnics, had found an echo in many contemporary authors and made a thorough lift on the literary style of Ming Dynasty. Later, many other famous authors and schools appear, such as Li Panlong、Wang Shizhen etc. and Gong an school、Jing lin school etc., but his position as the leader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field had not been changed, and the study on him had lasted until Qing Dynasty. So his great influence could been seen here. Until now, his literary theory has been discussed thoroughly, its aesthetic connotation "true feelings""true nature" has beed accepted widely; however, the study on his works is not enough by contrast, so far there hasn't been any monograph on his Fu and essays in the field. Therefore, My research will primarily focus on his poems、all pieces of Fu or essays (especially epigraphs and Xu Ji Wen) by text intensive-reading, and his relevant literary theory will also be analysed based on that,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No Fu in Tang"、"Only Essay in Qin and Han"etc.
     There are three chapters in my paper.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Li Mengyang Fu.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all pieces of his Fu, its whole survey will be given, and the conformity between his Fu and literary theory also will be discussed. And the survey of his works will be introduced in first subdivision of the chapter. Here his Fu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Rhetoric Fu、Sao Fu、Poetic Fu and Pian Fu,which six pieces of essays in Fu style also have been put into; then,their writing time and themes have been given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great amount and comprehensive themes of his Fu have also been pointed out.In his lifetime he hasn't stopped his writing,especially on Fu, from the 11th year in reign title of Hongzhi (1498) in which he just became an official to the 8th year in reign title of Jiajing (1528) when he died, and the writing time primarily centered on the period,3rd-9th in reign title of Zhengde, which is also the last period of his official time.
     In second subdivision there is an analysi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s of his Fu based on the four parts mentioned above,then it will be concluded that Li Mengyang learned more from Sao than Han Fu. And his writing of Poetic Fu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Poetic Fu; and it is indicated that his literary theory "No Fu in Tang" means he spurned all pieces of Fu after Tang (including Tang) by the fact that the rate of the amount of his Pian Fu in his Fu is more than 25 percent.
     The third subdivision is to introduce the lyrical features of his pieces of Fu. It points out that hishis pieces of Fu are lyrical, the feelings of his most works is usually sorrow, sometimes indignant, and there are mainly 2 ways of feelings-expression in his works: deep and indirect expression and direct feelings-expression.
     In the fourth subdivisi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of his Fu will be analysed, such as innovation of sentence and the archaic and abstruse language etc., based on Li's division that Fu and Sao belong to poetry an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 poetics and Fu.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detailed enquiry into the epitaphs by Li Mengyang (also some biographies and elegies). The first section deals with Li's essay theories. As the current academic studies into Li's essay theories have not been adequate and deep enough, this section outlines them systematically in terms of essay aesthetics and from other points of view.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three major thematic features of epitaphs by Li, viz. the deep mourning for family and friends, the indignation at being unfairly discarded for all the talents one possesses, and the delineation of merchants from the angle of "identical conducts vs. contrastive sentiments of reason and emotion". And specially point out, in Li mengyang's opinion, businessman actually is one king of image or embodiment of compromise of "identical conducts vs. contrastive sentiments of reason and emotion". Section 3 measures the emotional quality of Li's epitaphs with the standard "the extent to which readers are moved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emotional features, i.e. vehemency and melancholy to it. The second feature, melancholy, is often overlooked by scholars. The fourth section discusses the theory that Li "follows only Qin and Han literary traditions ". In fact, the theory is fallible in that it is wrong to hold "Qin and Han traditions only " as the banner of the neoclassical movement in essay writing that Li champions. Li's explicit criticism points only to some Song-dynasty essays and no others, while quite some of his epitaphs bear traces of his learnings from Wei and Jin Dynasty,and Han Yu.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re is Li mengyang's study of Xu Ji Wen, in which Li mengyang's letter,preface and narration has been put emphasis on. In the first part it is the study of Kong Tong's preface. Here Li Mengyang's prefaces to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have been simply analysed, and his gift preface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and its tendency of themes that are about discussion of current affairs, the indignation at being unfairly discarded for all the talents one possesses and feelings' characteristics of depression also has been disclosed.Finally, the features of Kong Tong's prefaces has been given in four aspects.In the second part it is the study of Kong Tong's narrations. 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Firstly, it is Lou Tai Ting narration,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Kong Tong's narrations,and its content is a mix.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 mengyang's narration style, like terseness and brightness, have been firstly discussed, then the feature——the emphasis on argument and its relation with Song narration have been given.; secondly, it is travels, it is the best evidence for Li mengyang's efforts to pursue examples like Qin and Han essays and his excellent skills of narration and word-selection.
     At last, there is a conclusion to summarize my paper.
引文
《崆峒集》二十一卷,明沈植繁露堂刻、清程穆衡评注本
    《空同诗集》三十四卷,清光绪十五年(1889)渭南严氏刻本
    《空同先生集》六十三卷,台湾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影明嘉靖九年(1530)序刊本
    《空同集》六十三卷,明嘉靖十一年(1532)曹嘉刻、三十一年(1552)朱睦口增修本
    《空同子集》六十六卷目录三卷附录二卷,明万历三十年(1602)邓云霄长洲刻本
    《空同集》六十六卷,四库全书(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欧阳修全集》,欧阳修撰,中华书局2001年
    《李东阳集》,李东阳著、周寅宾校点,岳麓出版社,2008年
    《石淙诗稿》二十卷,杨一清撰,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见素集》,林俊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何大复集》,何景明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对山集》十九卷,康海撰,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二十四年吴孟祺刻本
    《华泉诗集》八卷,边贡撰,明嘉靖十七年苏佑刻本
    《渼陂续集》,王九思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谈艺录》,徐祯卿撰,《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五岳山人集》三十八卷,黄省曾撰,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崔氏洹词》十七卷,崔铣撰,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镐刻本
    《沧溟先生集》,李攀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弇州四部稿》,王世贞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开先全集》,卜键笺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汤显祖全集》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迪功集》,徐祯卿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考功集》,薛蕙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西河合集》,毛奇龄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心雕龙》,刘勰著,黄霖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文则》,陈揆撰,《文则》、《文章精义》合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文章辨体序说》,吴讷著,于北山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古文关键》,吕祖谦选评,《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文海》,黄宗羲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文辞类纂》,姚鼐纂集,胡士明、李祚唐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诗薮》,胡应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艺概》,刘熙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历代赋汇》,陈元龙,凤凰出版社,2004年
    《四友斋丛说》,何良俊,中华书局,1959年
    《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史》,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
    《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康熙字典》,张玉书等编,上海书店,1985年
    《明代文学》,钱基博,商务印书馆,1933年
    《明文学史》,宋佩韦,商务印书馆,1934年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中国文学论集》,朱东润,中华书局,1983年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赋史》,马积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国诗论史》,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辞赋通论》,叶幼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斋藤正谦、海保元备、吉川幸次郎著,王水照、吴鸿春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刘申叔遗书》,刘师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赋学概论》,曹明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历代赋选·明清卷》,毕万忱、何沛雄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元明诗概说》,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中洲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黄卓越,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张燕瑾、吕薇芬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
    《王世贞研究》,郑利华,学林出版社,2002年
    《先唐辞赋研究》,郭建勋,人民出版社,2004年
    《明代唐诗接受史》,查清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明清文法理论研究》,陆德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陈国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
    夏崇璞《明代复古派与唐宋派之潮流》,《学衡》第9期,1922年
    日·铃木虎雄《李梦阳年谱略》,《艺文》第1期,1929年
    陈志明《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述评》,《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1980年
    南玉印《李梦阳古文评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84年
    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
    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
    章培恒《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科版》,1989年
    梁临川《李梦阳的两篇佚文》,《文献》(季刊)第3期,1992年
    马美信《阳明心学与文学复古运动》,《复旦学报》,1993年
    李勤西《诗文大家李梦阳》,《丝绸之路》,1994年
    黄果泉《李梦阳诗学思想的格调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1994年
    陈书录《明代前七子“宗汉崇唐”心态膨胀的诱因》,《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4年
    王承丹《略论李梦阳诗文理论的矛盾性及其影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
    朱恩彬《儒家思想与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文艺研究》1996年
    王公望《李梦阳与康海》,《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1997年
    景宏业《<中山狼传>的创作时间及本事考》,《文学遗产》第2期,1998年
    穆甲地《杂剧《中山狼》思想实质剖析》,《唐都学刊》第14卷第2期,1998年
    魏崇新《台阁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成因》,《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
    金荣权《建国以来何景明研究述评》,《殷都学刊》,1999年
    程建忠《李梦阳“复古”别议》,《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
    史小军《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人文杂志》第3期,2001年
    金荣权《李梦阳的复古理论与诗文创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1年
    陈文新《真诗在民间”——明代诗学对同一命题的多重阐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王公望《李梦阳与何景明》,《社科纵横》第5期,2001年
    谢谦《复古与创新:寻找失落的“真诗”——论明诗的道路及其历史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6期,2002年
    黄卓越《前七子乐府诗制作与明中期的民间化运动》,《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2003年
    孙之梅《明代复古派的文学本体论》,《求是学刊》第30卷第4期,2003年
    邓程《明代复古与创新的理论根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4期,2003年
    董迎春、李清宇《明中期文坛上的“宗杜”和“抑杜”》,《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党万生《从“筏喻之争”看明代“前七子”复古运动的失败》,《河西学院学报》第3期,2003年
    查清华《格调论唐诗学体系的建立》,《河南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2004年
    陈书录《士商契合与明清性灵思潮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4年
    蒋鹏举《明代前期、中期的乐府诗创作与世风诗运》,《南都学坛》第2期,2005年
    陈正宏《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原载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上册,2004年8月。见于《卿云集续编——复旦大学中文系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黄卓越《前七子文复秦汉说的几个意义向度》,《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2005年
    郑利华《前后七子诗论异同比较——兼论明代中期复古派诗学思想发展演变之趋 向》,原载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所编《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见于《卿云集续编——复旦大学中文系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刘化兵《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的兴起》,《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5年
    阮国华《文学的社会参与不能违背自身规律——对李梦阳文学思想的反思》,《文学理论研究》第5期,2005年
    邓新跃《前七子的诗学思想及其批评史意义》,《船山学刊》第2期,2005年
    查清华《格调论视野中的声调、情感运动的方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史小军《论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文学评论》第3期,2006年
    盛敏《李梦阳与阳明心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傅承洲《明代文人对民歌的认识——以冯梦龙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庄国瑞《先秦至宋代山水游记发展概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6年
    陈书录《士商契合与文学思想的演变》,《文学评论》第4期,2007年
    《李梦阳年谱》,梁赞宏,复旦大学硕士论文,1987年
    《序体研究》,薛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论文,2003年
    《蔡邕辞赋研究》,傅建忠,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扬雄辞赋研究》,黄竞,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曹丕辞赋散文研究》,邹庆浩,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李梦阳诗歌研究》,盛敏,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千顷堂书目》,黄虞稷著,瞿凤起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黄仁生》,岳麓书社,2004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翁连溪著,线装书局,2005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目录(1950-2000)》,邝健行、吴淑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南玉印《李梦阳古文评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84年。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
    3胡适《胡适文存》一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亚东图书馆,1928年。
    4夏崇璞《明代复古派与唐宋派之潮流》,《学衡》第9期,1922年。
    5转引自张世禄《中国文艺变迁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
    6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62页。
    7严复《严复集》第二册《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中华书局,1986年。
    1分别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819-20页。刘麟生主编《中国文学八论》之《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1936年。
    2宋佩韦《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94页。
    3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61-70页。
    4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中国诗论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5-229页。第一个一本是1928年孙俍工译的《中国古代文论史》,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5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44-412页。
    6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981页。
    7王贵苓《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一)》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二)》分别见《文学杂志》第三卷第5期和第6期,1958年。
    8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1-338页。
    1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
    2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
    3元钟礼《明清格调诗说研究》,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1979年硕士论文。
    4王承丹《略论李梦阳诗文理论的矛盾性及其影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
    5《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程建忠《李梦阳“复古”别议》,《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
    1史小军《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人文杂志》第3期,2001年。
    2谢谦《复古与创新:寻找失落的“真诗”——论明诗的道路及其历史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6期,2002年。
    3陈文新《真诗在民间”——明代诗学对同一命题的多重阐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4孙之梅《明代复古派的文学本体论》,《求是学刊》第30卷第4期,2003年。
    5郑利华《前后七子诗论异同比较——兼论明代中期复古派诗学思想发展演变之趋向》,原载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所编《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见于《卿云集续编——复旦大学中文系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
    7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07-108页。
    8查清华《格调论唐诗学体系的建立》,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5期,2004年。
    1查清华《格调论视野中的声调、情感运动的方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2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陆德海《明清文法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26页。
    2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新著》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5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党万生《从“筏喻之争”看明代“前七子”复古运动的失败》,《河西学院学报》第3期,2003年。
    7邓新跃《前七子的诗学思想及其批评史意义》,《船山学刊》第2期,2005年。
    8以上三书分别为葛遵礼《中国文学史》,上海会文堂书局,1924年;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纲》,北平著者书店,1935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
    1钱基博《明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页。
    2陈志明《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述评》,《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1980年。
    3黄卓越《前七子乐府诗制作与明中期的民间化运动》,《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2003年。
    4蒋鹏举《明代前期、中期的乐府诗创作与世风诗运》,《南都学坛》第2期,2005年。
    5龚显宗《明七子诗文及其论评之研究》,中国文化学院1979年博士论文。
    6李素冰《李梦阳散文研究》,香港大学1998年硕士论文。
    7盛敏《李梦阳诗歌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8马美信《阳明心学与文学复古运动》,《复旦学报》,1993年。
    9史小军《论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文学评论》第3期,2006年。
    10盛敏《李梦阳与阳明心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1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2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1页。
    3虽然明万历三十年(1602)邓云霄长洲刻《空同子集》六十六卷目录三卷附录二卷本收李梦阳作品最完备,但考虑到在赋与散文的收录上,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出版的明嘉靖九年(1530)序刊本《空同先生集》六十三卷与其几无二致,且易得,故而本论文的相关引用大多采用此六十三卷本;如有不足,则兼采基本保存了邓云霄刻本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空同集》六十六卷。
    4李东阳著、周寅宾校点《李东阳集》,岳麓出版社,2008年。
    5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004年。
    6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7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8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1《空同先生集》卷一至卷三。
    2明万历三十年(1602)邓云霄长洲刻《空同子集》六十六卷目录三卷附录二卷本,上海图书馆藏。
    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68页。
    2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5祝尧编《古赋辨体》卷一,复旦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一年熊爵刻本。
    6《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
    7《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8虞挚《文章流别论》,严可均辑,何宛屏,珠峰旗云,王玉审订《全晋文》卷七十七,商务印书馆,1999年。
    1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004年。
    2梁临川《李梦阳年谱》,复旦大学档案馆藏。
    3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十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3页。
    4乔世宁:《何先生传》,见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附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67页。
    5梁临川《李梦阳年谱》,复旦大学档案馆藏。
    6《大复山赋》卷三。
    7《空同先生集》卷二。
    8《空同先生集》卷二十三。
    9《空同先生集》卷二。
    1《空同先生集》卷二。
    2《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九。
    3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206页。
    4朱安侃《李空同先生年表》,《空同诗抄.附录》,清桑调元编,道光二十九年重刻本。
    5《空同先生集》卷二。
    6《空同先生集·大传第四》卷三十七,又据梁临川《李梦阳年谱》,复旦大学档案馆藏。
    7毕万忱、何沛雄编《中国历代赋选·明清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8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页。
    9《空同先生集》卷三。
    10《空同先生集》卷一。
    1梁临川《李梦阳年谱》,复旦大学档案馆藏。
    2朱安侃《李空同先生年表》,《空同诗抄·附录》,清桑调元编,道光二十九年重刻本。
    3《空同先生集》卷二
    4《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三。
    5《空同先生集》卷三。
    6顾清《东江家藏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谢旻等监修,陶成等编纂《江西通志》卷二十一、卷二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13册,第694、710页。
    8《空同先生集》卷一
    9《空同先生集》卷二。
    10《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11《空同先生集》卷一。
    1《空同先生集》卷一
    2《空同先生集》卷二。
    3迈柱等监修,夏力恕等编纂《湖广通志》卷七十三,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33册,第741页。
    4《空同先生集》卷一
    5边贡《华泉集》卷十四,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64册,第233-234页。
    6周瑛撰,林近龙编《翠渠摘稿》卷七,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54册,第863页。
    7林俊《见素集》卷二十八,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57册,第317-318页。
    8林俊《见素续集》卷七,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57册,第509-510页。
    9《空同先生集》卷四十。
    10朱安侃《李空同先生年表》,《空同诗抄·附录》,清桑调元编,道光二十九年重刻本。
    1《河中书院记》,韩邦奇《苑洛集》卷三,吕子即吕经。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69册,第367-369页。
    2《空同先生集》卷三。
    3边贡《华泉集》卷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64册,第24页。
    4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206页。
    5同上。
    1《宣归赋序》,《空同先生集》卷一。
    2王琳《六朝辞赋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潜虬山人记》,《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4祝尧编《古赋辨体序》,复旦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一年熊爵刻本。
    5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004年。
    1陈元龙《历代赋汇》卷十八,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2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五十八,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43-244页。
    3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五十八,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43页。
    4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三十一,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1页。
    5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空同先生集》卷三。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新1版,第311页。
    4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1祝尧编《古赋辨体》卷一,复旦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一年熊爵刻本。
    2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页。
    3《潜虬山人记》,《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4《空同先生集》卷二。
    5司马迁撰,裴(?)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2474页。
    6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二,中华书局,1988年,第37页。
    7《空同先生集》卷二。
    1《空同先生集》卷一。
    2《空同先生集》卷一。
    3毕万忱、何沛雄编《中国历代赋选·明清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八、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
    5《空同先生集》卷一。
    1《空同先生集》卷一。
    2《空同先生集》卷二。
    3《空同先生集》卷一。
    1《空同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空同先生集》卷一。
    1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子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
    2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
    3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页。
    4秦丙坤《论诗体赋的特征及其滥觞》,《江南社会学院学报》第4卷增刊,2002年11月。
    5《空同先生集》卷三。
    1聂石樵注《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1-152页。
    2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23页。
    3同上。
    4《空同先生集》卷三。
    5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页。
    1《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三。
    2《空同先生集》卷三。
    3《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1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许结《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3《空同先生集》卷三。
    1《空同先生集》卷二十三。
    2《空同先生集》卷二《送河东公赋》。
    3《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五。
    1《潜虬山人记》,《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2《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撰,裴(?)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
    3司马迁撰,裴(?)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
    4转引自许结《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1《空同先生集·鸣春集序》:“夫天地不能逆寒暑以成岁,万物不能逃消息以就情。故圣以时动,物以情征。窍遇则声,情遇则吟。”
    2《空同先生集》卷一。
    1司马迁撰,裴(?)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
    2程廷祚《青溪集·骚赋论上》。
    3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八,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185册,第635页。
    4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206页。
    5王世贞《读书后》卷四《书李空同集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空同先生集》卷一
    1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页。
    2《空同先生集》卷三。
    3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206页。
    1王世贞《读书后》卷四《书李空同集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7页。
    3《空同先生集》卷一。
    1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三十一,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31。
    2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3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三十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75-577页。
    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新1版,第311页。
    5《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
    1以上两条均见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2《诗集自序》,《空同先生集》卷五十。
    3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23页。
    1聂石樵注《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5页。
    2扬雄《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45页。
    3黄竞《扬雄辞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陈元龙《历代赋汇》外集卷十一,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606页。
    1黄竞《扬雄辞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2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1《空同先生集》卷三。
    1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1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1聂石樵注《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页。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七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572-3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年,第1495-1496页。
    3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年,第229页。
    1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年,第873页。
    2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5年,第599-600页。
    3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4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5同上。
    1同上。
    2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卷七,见《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6页。
    4以上两条均见李杞撰《周易详注》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3 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2页。
    4同上。
    5李永明《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载《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年第1期。
    6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墓志铭一》卷698,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10册,第265页。
    1李永明《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载《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年第1期。
    2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墓志铭一》卷698,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10册,第266页。
    3王行《墓铭举例》卷一,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82册,第381页。
    4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第1250页。
    5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6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3页。
    7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0页。
    1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2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3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六,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姚鼐纂集,胡士明、李祚唐标校《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63-583页。
    5张治道《对山集序》,《陕西通志》卷七十五引。刘于义等监修,沈青崖等编纂《陕西通志》,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55册。
    6《四库全书空同先生集提要》,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62册,第6页。
    7《上孝宗皇帝书》《代劾宦官状疏》《阳春书院记》。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二。
    2《缶音序》,《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二。
    3《缶音序》,《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二。
    4《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5《空同集》卷六十六。
    6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第241页。
    7《空同先生集》卷五十。
    8《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一。
    9《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九。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一。
    2《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三。
    3《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见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4《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九。
    5《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6《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九。
    7《空同集》卷六十六。
    8 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徐彦疏,陆德明音义《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九,见《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244页。
    1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8页。
    2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八,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6页。何景明点出李梦阳散文努力学习了扬雄,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从古至今都罕有人注意到的。另,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空同子提要》中指出“此书亦仿扬雄《法言》之体”是另一个中的之论。何氏之评作于壮年,《空同子》之书成于垂暮,可见李梦阳作品中的扬雄因素一直比较稳定。
    3《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夏宗璞《明代复古派与唐宋文派之潮流》,《学衡》,1922年9月。
    6《空同集》卷六十六。
    7《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九。
    8《论史答王监察书》:“古史莫如《书》、《春秋》,孔子删修,篇寡而字严。左氏继之,辞义精详。迁、固博采,简帙省缩。”见《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9《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10《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1《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2《与李空同论诗书》:“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三十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75-577页。又见《再与何氏书》、《与周子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3《答周子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4《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5《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1《空同先生集》卷六十。
    2李耆卿《文章精义》,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81册,第804页。
    3王正德《余师录》卷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80册,第764页。
    4[明]闵齐伋《<檀弓解>序》。
    5《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6《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三。
    7《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1《李崆峒传》,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59,602-607
    2《文心雕龙·诔碑》。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3《李崆峒传》:“崆峒虽四次下吏,而晚景富贵奢,以其据芬华之地,而多卖文之钱耳。”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59,602-607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五。
    2《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五。
    3《空同先生集》卷二十二。
    4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中引用了《结肠篇》其二的后半部,并说此诗“与一般‘悼亡’诗多美化夫妻生活不同”,而是“写出了夫妻生活中的隔阂,真实地描写了妇女在情感上的要求与遗憾,这已经闪烁着晚明文学的新精神了。”在这个基础上看,那李梦阳的《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则更加可贵和难得。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9页。
    1汤宝尹《新会元汤先生批评空同文选》,明书林詹霖宇刻本。转引自南玉印:《李梦阳古文评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三期。
    2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卷七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四。
    1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40页。
    2《高处士合葬志铭》,《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三。
    1《权博施墓碑》,《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二。
    2同上。
    3《勑赐愍节祠碑》,《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二。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2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8月。
    3陈书录《士商契合与明清性灵思潮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4年。
    4陈书录《士商契合与文学思想的演变》,《文学评论》第4期,2007年。
    5《空同集》卷六十五。
    6《空同集》卷六十六。
    1《空同集》卷六十六。
    2同上。
    3《论语·里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39页。
    4《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如此,谋利者就不是“仁人”了。引文见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4页。
    5两条引文皆见章培恒先生《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89年。
    6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8月。
    7陈建华在分析《明故中顺大夫衢州府知府李君墓志铭》时说,该文“透露出对传统所赞赏的安贫乐道的精神生活的厌倦,正表现出晚明思潮的特征。”又,《封丘僖顺王墓志铭》中李梦阳把王的“豪奢生活 写得如此神往,是他的情欲观的体现”。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8月。
    1《明故王文显墓志铭》,《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四。
    2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第236页。
    3《族谱·大传》,《空同先生集》卷三十七。
    4《大明北墅李公墓表》,高叔嗣《苏门集》卷七,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73册,第636-637页。
    5章培恒先生《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89年。
    1《明故朝列大夫宗人府仪宾左公迁葬志铭》《空同先生集》卷三十七。
    2 同上。“周定宪时,仪宾最贵重,于封疆官分席而抗礼,道逢则以鞭相揖。”《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三。
    1《明故王文显墓志铭》,《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四。
    2转引自陈书录《士商契合与文学思想的演变》,《文学评论》第4期,2007年。
    3顾大韶《李温陵集》卷六《与管登之书》。
    4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8月;章培恒先生《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89年。
    1《旴江书院碑》,《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一
    2《贾论》,《空同先生集》卷五十八。
    3《处士松山先生墓志铭》,《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三。
    1《梅山先生墓志铭》,《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三。
    2《空同集提要》中云:“其文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驳何氏论文书》:“短仆者必曰:‘李某岂善文者?但能守古而尺尺寸寸之耳’。”《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
    4章培恒先生《中国文学史导言》,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第14页。
    5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6《文敏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
    7章培恒先生《中国文学史导言》,第14页。
    1《缶音序》,《空同先生集》卷五十。
    2陈必祥著《古代散文文体概论》,第15页。
    3毛奇龄撰《西河集》卷八十一“列朝备传”之“李梦阳”条;《续藏书》卷二十六“文学名臣”之“副使李公”条,第505页。
    4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206页。
    5朱安侃《李空同先生年表》,《空同诗抄·附录》,清桑调元编,道光二十九年重刻本。
    6林俊
    1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7页。
    2《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明文海》卷二百四十三。
    3《广信狱记》,《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八。
    4毛奇龄《西河集》卷八十一“列朝备传”之“李梦阳”条。
    5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新1版,第311页。
    1李贽《续藏书》卷二十六“文学名臣”之“副使李公”条,第505页。
    2何景明《上杨邃庵书》曰:“夫仆于阳,非敢谓其无过也:自崇而弗下人,太任而弗识时,多愤激之气……”。
    3王世贞《读书后》卷四《书李空同集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与《江西按察司副使周君行实》一文参看。
    5《权博施墓碑》,《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二。
    1 《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五。
    1《论学上篇》,《空同集》卷六十六。
    2《明周府封丘王教授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李君墓表》,李东阳著、周寅宾校点《李东阳集》卷七十六,岳麓出版社,2008年。
    3《凌溪先生墓志铭》,《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五。据文意,当作于嘉靖六年十二月后。
    4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7页。
    1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3页。
    1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新1版,第311页。
    3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
    4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7页。
    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夏崇璞《明代复古派与唐宋派之潮流》,《学衡》,1922年
    2陆德海《明清文法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6页。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4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八,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5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206页。
    6朱曰藩《跋空同先生集后》,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二百四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李贽《续藏书》卷二十六,《文学名臣》,“副使李公”条,第505页。
    2王廷相《空同集序》,《空同子集》六十六卷《附录》,明万历三十年(1602)邓云霄长洲刻本。
    3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三十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76页。
    4王廷相《大复集序》评价何景明的文章谓:“遐追周汉,俛视六朝。”可见也并非“文必秦汉”。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5不过,李梦阳的实际创作却并不如是。比如其不少记文都非纯然记事的“正体”,而是沾染了中唐以后,特别是宋时在记文中专尚议论的习气。可见,其理论和创作还是有些微差距的。
    6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7同上。
    1蔡邕《蔡中郎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范晔《后汉书·郭太传》卷九十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四。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3页。
    1 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妄言伤正,华辞损实。”《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五。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一。
    1《东山书院重建碑》,《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一。
    2殷士儋为李攀龙所作《墓志铭》说他:“文自西汉以下,诗自天宝以下,若为其毫素污者,辄不忍为也。”见李攀龙《沧溟先生集》附录卷三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廷相《空同集序》,见《空同子集》六十六卷《附录》,明万历三十年(1602)邓云霄长洲刻本。
    1以上三条分别见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1页,第42页,第41页。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4页
    3薛峰《序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论文,2003年。
    1《奉邃庵先生书》其一,《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2《与何子书二首》其一,《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3《答左使王公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4《空同先生集》卷五十。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一。
    2《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九。
    3弘治十八年孝宗皇帝下诏云:“朕方图新政理,乐闻谠言。事关军民利病、切于治体可行的,着各衙门大小官员悉心开具,明白来说。”《空同先生集》卷三十八《上孝宗皇帝书稿》。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五。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四。
    2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2页。
    3《送李德安序》:“故事,同部擢,同部同进士者为言赠焉。”《空同先生集》卷五十四。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四。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三。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三。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二。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九。
    2《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二。
    3《空同先生集》卷五十。
    4《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六。
    1《空同先生集》卷五十六。
    3《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吴郡黄省曾书》。
    4《李崆峒传》,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602页。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2《鄢陵县城碑》文的最后一句谓:予“于是作鄢陵县城记”。可见,在李梦阳看来,“记”与“碑”有时是共通的。见《空同先生集》卷四十。
    3毛奇龄撰《西河集》卷八十一“列朝备传”之“李梦阳”条
    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谓:“献吉才气高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李开先《李崆峒传》:“以豪雄不可下之气,为闲肆不可遏之文。”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602页。
    5薛蕙《考功集》卷八《戏成五绝》其四:“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十一《镇江府》,《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八。
    3 以上吴讷之言俱见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1页。
    4《空同集》卷六十六《论学上篇》。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八。
    2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1页。
    1庄国瑞《先秦至宋代山水游记发展概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6年。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80页。
    4朱曰藩《跋空同先生集后》,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二百四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此文虽实为画记,但此处归为游记,原因详见后面正文。
    6《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1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2如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谓:“公才雄奇,善叙事”。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页。
    3《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1《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
    1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子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
    1《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2《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五《章园饯会诗引》。
    3《空同集提要》
    4《明史》: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8页。
    5同上。
    6《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见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1《论史答王监察书》。
    2《空同集》卷六十六。
    3 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徐彦疏,陆德明音义《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九,见《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244页。
    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二。
    6《文心雕龙·诔碑》,刘勰著,黄霖导读《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1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8月。
    2陈建华在分析《明故中顺大夫衢州府知府李君墓志铭》时说,该文“透露出对传统所赞赏的安贫乐道的精神生活的厌倦,正表现出晚明思潮的特征。”又,《封丘僖顺王墓志铭》中李梦阳把王的“豪奢生活写得如此神往,是他的情欲观的体现”。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8月。
    3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沪)》,1986年8月;章培恒先生《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89年。
    5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二,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58册,第205-206页。
    6何景明《上杨邃庵书》曰:“夫仆于阳,非敢谓其无过也:自崇而弗下人,太任而弗识时,多愤激之气……”。
    7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新1版,第311页。
    8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7页。
    1何景明撰,李淑毅等编《何大复集》卷八,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朱曰藩《跋空同先生集后》,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二百四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不过,李梦阳的实际创作却并不如是。比如其不少记文都非纯然记事的“正体”,而是沾染了中唐以后,特别是宋时在记文中专尚议论的习气。可见,其理论和创作还是有些微差距的。
    4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1页。
    5殷士儋为李攀龙所作《墓志铭》说他:“文自西汉以下,诗自天宝以下,若为其毫素污者,辄不忍为也。”见李攀龙《沧溟先生集》附录卷三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朱曰藩《跋空同先生集后》,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二百四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艺苑卮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