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贽人性论思想及其局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综观大多数的李贽研究材料,对其人性思想的解释皆采用认识发生学角度,以“童心”为本心,后以“私心”为“童心”之内容的论述、论证过程,这种论述方式是否真正符合李贽思想本身,有待分析。李贽在创用“童心”时,是在对“水浒”、“两厢记”等文学作品作点评时所写,其中的论述以文学作品为论据,是更接近于文学范畴之内的概念,与人性学说中的“心性论”的“心”的概念尚有差异。而且,李贽本人并没有彻底否认“仁义道德”之心,如果从“童心”推断出其内容为“私心”,就否认了李贽所没有否认的,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又如果从“童心”推出“私心”和“仁义之心”是其之内容,那么,在“童心说”篇中,李贽反对所谓的“假道学”又成了自相矛盾(“假道学”正是某种“仁义道德之心”的表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这样的矛盾,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种同历史与逻辑皆不适宜的推论正是本文采用中国古典哲学特有的“体用”概念来分别解释“私心”“童心”的缘由,尽可能地避免从“童心”为论证起点而带来的矛盾和缺陷(李贽人性思想在笔者的构建中所体现出的缺陷,事实上无法回避消除!);同时,也为李贽人性思想所“流溢”出的价值寻找形而上学基础提供有益的探索。
     本文分成四部分来阐述:
     第一部分为引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李贽人性论思想萌发四个主要因素:时代、家世和思想个性的催动;泰州学派人性论思想的沿承;时代课题之“公私之辩”;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部分从“人性”、“体用”的基本概念以及李贽本人对“私心”“童心”的内涵的阐述入手,构建起李贽人性论思想的“体用”结构。
     第三部分论述了从实体性的“私心”所“流溢”出的主体观、平等观和自由观,阐发了李贽人性论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性价值。
     第四部分从论证不彻底的“私心”与反理性主义、反智识主义的“童心”着手,分析了李贽人性论思想存在的局限和缺陷。
Li Zhi is the Ming Dynasty later period renowned thinker,and his thought has filled the tim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ndividual unique characteristic.The paper is try to analy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Li Zhi and its limit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Li Zhi and its limitation through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part I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has discussed four factors which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LiZhi produces:Firstly, propelling force of times,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ought individuality;Secondly, inheriting of the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thought of Tai Zhou school;Thirdly,the argument of the concept of Public and Selfish in history;Fourthly, the effect of Buddhism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part II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and Attribute"and "intrinsic constitute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Li Zhi"
     The part III mainly explains subject idea,equal idea and free idea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selfish-motive,and elucidates times value of the thought of human nature of Li Zhi.
     The part IV mainly demonstrates the limitation and defect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Li Zhi,which embodies in no thorough demonstration of the selfish and the anti-rationalism and anti-intellectualism of the childish.
引文
① 焦竑,1540年(明正统四年)-1620年(明太昌元年),字弱侯,号漪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著有《澹园集》等。
    ② 袁宗道,1560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明代文学家。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著有《海蠡篇》(今佚)。
    ③ 袁中道,1570年(明隆庆三年)-1626年(明天启五年),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荆州公安人。著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④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
    ⑤ 王夫之,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姜斋。其祖原 夫之江苏高邮人,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王夫之晚年隐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著作很多,共有320卷,100多种,800万字。主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疆梦》、《读通鉴论》、《宋论》等
    ⑥ 沈德符,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秀水人,著有《野获编》等。
    ① 嵇文甫 著《晚明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 [德]马克思 恩格斯 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页。
    ① [明]李贽 著《续焚书·与焦弱侯》(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卓吾论略》[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4页。
    ③ 容肇祖 编《李贽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9页。
    ④ [明]李贽 著《焚书·豫约·感慨平生》[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页。
    ⑤ [明]李贽 著《焚书·读书乐·并引》[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6页。
    ② 陈来 著《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① 王襞,1511年(明正德五年)-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字宗顺(一作顺宗),自号天南逸叟,泰州丰场人,王艮之子。少从父艮至会稽,传王守仁之学。艮开讲淮南,襞亦随侧相之。艮没,继父讲席,往来郡,学者称东崖先生,著作有《东崖遗稿》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② 容肇祖 编《李贽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9页。
    ③ 吴存存 著《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页。
    ③ 程颢,1032年(宋明道元年)-1085年(宋元丰八年),字伯淳,河南伊川人。程颐,1033年(宋明道二年)-1107年(宋大观元年),字正叔,程颢之弟。
    ④ [宋]程颢 程颐 著《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2页。
    ⑤ [宋]程颢 程颐 著《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61页。
    ⑥ 张立文 著《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2页。
    ① 朱熹,1130年(宋建炎四年)-1200年(宋庆元六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獒源(今属江西),生长于福建。朱熹著作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后人编有《朱子语类》,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
    ② [宋]朱熹 著《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页。
    ③ [宋]朱熹 著《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5页。
    ④ 陈淳,1159年(宋绍兴二十八年)-1223年(宋嘉定十五年),南宋理学家,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著作有《北溪全集》。
    ⑤ [宋]陈淳 著《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页。
    ⑥ [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第2页。
    ⑦ [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第66页。
    ⑧ [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页。
    ⑨ 王中江 著《视域变化中的中国人文与思想世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⑩ [明]王阳明 著《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第22页。
    ① [明]李贽 著《续焚书·追述潘见泉先生》[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页。
    ② 耿定向,生卒年均不详,(约1571年(明隆庆五年)-约1644年(明崇祯17年),字在伦,麻城(一作黄安)人。1557年,进士(嘉靖三十五年),著有《天台文集》二十卷及《硕辅宝鉴要览》等,《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③ 陈来 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④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2页。
    ① [明]李贽 著《续焚书·圣教小引》[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6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答明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页。
    ③ 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对众生“三世轮回”流转的缘起的一种具体描述,包括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④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⑤ 许建平 著《李贽思想演变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20页。
    ⑥ [明]李贽 著《续焚书·三教归儒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⑦ [明]李贽 著《焚书·书黄安二上人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页
    ① 嵇文甫 著《晚明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 阮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849(清道光二十八年)字伯元,号云臺(或作芸臺)、又号揅经老人、雷塘庵主等,江苏扬州人。
    ②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的历史学家。
    ③ 傅斯年著《性命古训辨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65页。
    ① 徐复观,1903年-1982年,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复观,湖北浠水人。
    ②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③ 傅云龙 著《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问题》[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82-83页。
    ① 张岱年 著《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J],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
    ② 张岱年 著《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2页。
    ③ 廖其发 著《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④ [明]李贽 著《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页。
    ⑤ [明]李贽 著《藏书·德业儒臣后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页。
    ① 本文“体用”一节较多参考了下列著作:张立文著《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蒙培元 著《理学范畴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熊十力著《体用论》[M],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熊十力 著 景海峰 编《熊十力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张岱年 著《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特此申明。
    ② 张日升,广东番禺人,1938年—。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英语系高级讲师、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翻译系讲座教授、系主任.
    ③ 张立文 著《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1-622页。
    ④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教研室 编,《荀子·富国篇》,《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29页。
    ① [魏]王弼 著 楼宇烈 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八章》[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页。
    ② 蒙培元 著《理学范畴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150页。
    ③ 张立文 著《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2-624页。
    ① [荷兰]斯宾诺莎 著 贺麟 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页。
    ② [荷兰]斯宾诺莎 著 贺麟 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页。
    ① [明]李贽 著《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李贽文集》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页。
    ② 北大哲学系中哲史教研室 选注《荀子·性恶》,《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9页。
    ③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教研室 编,《荀子·荣辱篇》,《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70页。
    ④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8页。
    ⑤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6页。
    ⑥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8页。
    ① [明]李贽 著《焚书·答耿司寇》[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页。
    ② [明]李贽 著《续焚书·三教归儒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③ 张志扬 著《偶在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 [日]岛田虔次 著《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之标题。
    ②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③ [明]李贽 著《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李贽文集》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明]李贽 著《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李贽文集》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① 自然之旨,王艮接受王阳明的“良知”说,提出“良知即性”的思想,“道也者,性也,天德良知也,不可须臾离也。”(《答刘鹿泉》)因此,良知也就是天理,“惟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天理良知说答甘泉书院诸友》)既然良知是出自天理,所以良知就能不加任何的思索自然地知道自己对事物是知还是不知。
    ② 赤子之心不学不虑,罗汝芳在《近溪语录》中说到,“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浑然天理。细看起知不必虑,能不必学,果然与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的,体段浑然,打得对同过。然圣人之为圣人,只是把自己不虑不学的见在,对同莫为莫致的源头,久久便自然成个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的圣人也。”他认为,人生下来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未经世俗影响,纯是天理。圣人由赤子之心推充而成,不是做成的,所以圣人是现成的,人人有赤子之心,也就是人人是圣人。
    ③ [明] 李贽 著《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页。
    ④ [明]李贽 著《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页。
    ① [明]李贽 著《焚书·复焦弱侯》[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又与焦弱侯》[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页。
    ③ [明]李贽 著《续焚书·三教归儒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④ [明]李贽 著《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页。
    ⑤ [明]李贽 著《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页。
    ① 黄绾,1480年明成化十五年-1554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号久庵,又号九翁、石龙,台之黄岩(今属浙江)人,著有《石龙集》、《久庵先生文集》、《明道篇》等。
    ①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也可翻译为“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自世界祛魅以后,世界进入“诸神纷争”(价值多元化)时期:对世界的解释日趋多样与分裂,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逐渐分立自治,而不再笼罩在统一的宗教权威之下。本文在此,意指传统礼教笼罩下的(时以理学为表征)中国社会表现为宗教性特征和功能的权威政治与思想统治的微弱“祛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另外两位为迪尔凯姆、齐美尔),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理论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等。
    ② 张志扬 著《偶在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 [明]李贽 著《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页。
    ④ 崔大华 著《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9页。
    ⑤ [明]李贽 著《焚书·又与焦弱侯》[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页。
    ⑥ 张志扬 著《偶在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⑦ 朱惠莉 著《李贽人性论思想对孟子“性善说”的复归和超越》[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版,指导老师:解光宇。
    ① 本文的近代性问题同于后文所言的“李约瑟之谜”,即,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李约瑟(Dr. Joseph Needham),1900年-1995年,英国人,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家,著有《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② [日]岛田虔次 著《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之标题。
    ③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页。
    ① [明]王阳明 著《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三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第76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答耿中丞》[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6页。
    ① [明]李贽 著 《藏书·德业儒臣前论》,《李贽文集》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595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答邓石阳》[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1页。
    ① [明]李贽 著《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李贽文集》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7页。
    ②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下》,《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9页。
    ③ 孙鼎国 主编《世界人学史》(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281-292页。
    ① [明]李贽 著《焚书·答邓明府》[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5页。
    ②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下》,《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9页。
    ③ 张建业 主编《老子解·卷下》,《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16页。
    ① [明]李贽 著《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59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59页。
    ③ 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④ 孙鼎国 主编《世界人学史》(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281-292页。
    ⑤ 顾肃 著《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第23页。
    ① 顾肃 著《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第35页。
    ②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年-1997年,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概念与范畴》、《自由四论》、《维柯与赫尔德》、《俄国思想家》、《反潮流》、《个人印象》、《人性的曲木》、《现实感》等。
    ③ [英]伯林 著,《自由论》[C],胡传胜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年版。
    ④ 嘉靖年间,明世宗年号,1522年-1566年之间。
    ⑤ 万历年间,明神宗年号,1573年-1619年之间。
    ① [明]李贽 著《藏书·德业儒臣·孟苛》,《李贽文集》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598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答耿中丞》[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6页。
    ③ [明]李贽 著《焚书·论政篇》[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87页。
    ①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1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答耿中趣》[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6页。
    ③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65页。
    ④ [明]李贽 著《焚书·答耿中丞》[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16页。
    ⑤ [明]李贽 著《焚书·答周二鲁》[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258-259页。
    ⑥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下》,《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72页。
    ① 张建业 主编《初潭集·卷八》,《李贽文集》第五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59页。
    ②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8页。
    ③ 张建业 主编《道古录·卷上》,《李贽文集》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8页。
    ④ [明]李贽 著《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98页。
    ⑤ [明]李贽 著《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李贽文集》第二、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626页。
    ⑥ 尚明 著《中国人学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95年版,第238页。
    ① 卡尔(特奥多尔)·雅斯贝尔斯[Karl(Theodor)Jaspers],1883年-1969年,德国-瑞士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时代的精神状态》、《理性和生存》和《真理与科学》等。
    ② 熊伟 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第508页。
    ③ [德]康德 著 何兆武 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第22页。
    ④ “李约瑟之谜”:参见第3.3.3节注释②。
    ① 余英时 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45-46页.
    ② [明]李贽 著《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98-99页,本段引文皆引自该文。
    ① 姜义华 著《理性缺位的启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1、《李贽文集》[M],第一—七卷 张建业主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2、《焚书续焚书》[M],李贽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3、《李贽研究参考资料》[M],第一—三辑 厦门大学历史系编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5年—1976年版。
    4、《朱子语类》[M],[宋]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
    5、《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版。
    6、《澹园集》[M],[明]焦弦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99年版。
    7、《万历野获编》[M],[明]沈德符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
    8、《先进遗风》[M],[明]耿定向撰 毛在增补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9、《白苏斋类集》[M],[明]袁宗道著 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版。
    10、《袁宏道集笺校》[M],[明]袁宏道著 钱伯诚笺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11、《坷雪斋集》[M],[明]袁中道著 钱伯诚点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12、《明儒学案》[M],[清]黄宗羲著 沈芝盈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3、《列朝诗集小传》[M],[清]钱谦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9年版。
    1、《李卓吾评传》[M],容肇祖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2、《李贽—十六世纪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M],朱谦之著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3、《李贽年谱》[M],容肇祖著 北京:三联书店 1957年版。
    4、《李贽》[M],邱汉生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5、《李贽》[M],敏泽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6、《李卓吾事迹系年》[M],林其贤著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8年版。
    7、《李贽研究》[C],张建业 许在全主编 北京: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8、《一代奇杰—明代文化名人李贽研究》[M],陈曼平著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9、《姚安知府李贽思想研究》[M],孙官生著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0、《李贽年谱考略》[M],林海权著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1、《李贽评传》[M](修订版),张建业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2、《李贽新论》[M],陈瑞生著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3、《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张建业主编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4、《李贽论丛》[C],张建业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年版。
    15、《人欲:奇人李卓吾》[M],李哲良著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6、《李贽与龙湖》[M],凌礼潮主编 武汉: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
    17、《李贽思想演变史》[D],许建平著 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稿(导师:章培恒)
    18、《李贽传》[M],鄢烈山 朱建国著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3年版。
    28、《泰州学派》[M],杨天石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9、《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张岱年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30、《体用论》[M],熊十力著台北:学生书局 1987年版。
    31、《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张立文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2、《晚明思想史论》[M],嵇文甫著 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33、《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M],[日]沟口雄三著 索介然、龚颖译 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版。
    34、《万历十五年》[M],[美]黄仁宇著 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35、《传统与超越》[M],[法]麦克林著 干春松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36、《王艮与泰州学派》[M],林子秋等著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0年版
    37、《王阳明与明末儒学》[M],[日]冈田武彦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8、《阳明学的形成和发展》[M],钱明著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39、《中西生死哲学》[M],冯沪祥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0、《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余英时著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41、《中国近代思维的转折》[M],[日]岛田虔次著 甘万萍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19、《中国思想通史》[M],候外庐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20、《中国哲学大纲》[M],张岱年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21、《宋明理学史》[M],侯外庐等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朱贻庭 主编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年版。
    23、《中国思想史》[M],张岂之 主编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24、《中国哲学史》(隋唐五代宋元明部分)[M],任继愈 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5、《明代哲学史》[M],张学智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6、《中国哲学史》[M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7、《宋明理学》[M],陈来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2、《人性论》[M],[英]休谟著 关文运译 郑之骧校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43、《人性的探讨》[M],谢兆吉著 台北:大林出版社 1982年版。
    44、《人性七论》[M],[英]史蒂文森著 赵汇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版。
    45、《论人·人性》[M],姜国柱 朱菜菊著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8年版。
    46、《人性和自我修养》[M],[美]杜维明著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年版。
    47、《人性论》[M],曾钊新著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48、《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问题》[M],傅云龙著 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8年版。
    49、《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M],姜国柱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50、《中西方人性优劣谈》[M],焦国成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51、《中国人性论》[M],台大哲学系编 台北:大东图书公司 1990年版。
    52、《人性与人性七说》[M],[英]史蒂文森著 袁荣生等译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53、《论人性》[M],[美]爱德华·O·威尔逊著 方展画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4、《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M],黄卓越著 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7年版。
    55、《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M],左东岭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56、《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M],周群著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版。
    57、《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左东岭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8、《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吴承说等编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59、《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方立大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0、《为权利祈祷—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M],[加]卜正民著 张华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1、崔炳学,《试论李贽“童心”说的理论基础》[J],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4期。
    2、李大华,《阳明后学的异端品格与到家风骨—从李贽的“童心说”说起》[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4年第5期。
    3、李光福,《李贽与中国的自由传统》[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8期。
    4、苏蓝冈,《论李贽哲学思想中的禅学因素》[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86年第10期。
    5、孙明章,《自主意识的新觉醒》[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88年第11期。
    6、孟铸群,《李贽与佛教》[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89年第8期。
    7、刘兴邦,《论李贽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价值取向》[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89年第11期。
    8、张建业,《李贽与<九正易因>》[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88年第5期。
    9、左东岭,《李贽文学思想与心学关系及其影响研究综述》[J],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
    10、敏泽,《简论李贽的思想及其杰出的历史性贡献》[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3年第8期。
    11、马涛,《李贽与儒学》[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3年第11期。
    12、任继愈,《李贽思想的进步性》[J],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13、邱少华,《李贽—晚明人文主义思潮的先驱者》[J],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14、张克伟,《李卓吾(贽)眼中的传统儒学》[J],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6年第10期。
    15、李超,《李贽的文学理念及其学术启蒙》[J],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6、张建业,《李贽与公安三袁》[J],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7、盛瑞裕,《李贽论》[J],载《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8、苏双碧,《略谈李贽的反封建思想》[J],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4期。
    19、张立文,《李贽思想片论》[J],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20、苏双碧,《李贽和历史人物评价》[J],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