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舆论传播与东林运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不同阶段,舆论在历史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舆论本身是流动的信息,在明代中期以前,社会相对封闭、缺乏流动,舆论传播相对缓慢,在政治与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有限。及至晚明,随着商业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明初以来的社会控制不断减弱,大量身份自由的无产者流入城市加入商业洪流中,使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也使舆论传播的主体和受众得到充实,舆论的活跃成为晚明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商业城镇和城市人口的飞速增长,扩大了舆论传播的空间市场,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传播的渠道中相互作用,带来了历史的变局。
     晚明舆论传播的深厚社会土壤与鲜明时代特性是东林运动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东林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舆论运动。东林强调“公论即国是”,要以天下之公论来克制和约束君主的一己之私。公论一方面是指官僚政治层面的朝廷公论,另一方面则扩展到社会层面,以社会舆论所体现的政治道德共识为主要内容,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应该是掌握公论的“愚夫愚妇”的代言人。藉由这一层转折,衡量天下是非的公论便掌握在了东林党的手中。具体策略上,东林党人从争取发言权出发,选取关系士民利益的重大事件开展政治舆论活动,进而树立在朝中的代言人;同时不断强化学术领袖地位,从地方的角度以清议的力量开展社会舆论活动,成为当时的意见领袖,从而形成了在野政治力量的代表。
     从更深层次来看,东林运动鲜明的舆论特点,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维护道德的批判精神。东林运动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即学术层面的东林学派、政治层面的东林党和社会层面的东林人士,且都是以舆论为主要行动方式。在传统社会中,这三个层面事实上统一于士大夫一身多任的社会角色,都是传统士大夫批判精神的体现。清代吸取晚明的教训,大力压制舆论。清代士大夫虽然敢于批评政治,但是至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多为劝谕、恳请;民间的清议难以形成气候,无法形成制衡的力量。在传统社会中,舆论传播与社会运动互动发展的高峰在于晚明。而辛亥的共和呼声,“五四”的民主诉求,无疑是这种以舆论进行批判的传承。东林运动所昭示的舆论的巨大力量,给予近现代社会运动启迪和激励。
Public opinion always played an impor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throughout ancient China. As the flowing information, public opinion was spread rather slowly and exerted limited influence upon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before the Mid-Ming Dynasty when the community was relatively closed and lack of population mobility. Towards the Late Ming Dynasty, however, public opinion became fairly ac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declining censorship, many a free proletarian moving into the city to take part in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enlarging the number of citizens and enriching the subject and the audie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The rapid increase of cities and non-agriculture population expanded the spa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amo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semination then carrie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inion into a new historical phase.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an extremely active time for public opinion, whose favor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and distinct character of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provided a most important social condi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Donglin Movement, which was to a large extent a movement of public opinion. Donglin Party members firmly claimed that "public opinion is national affair", suggesting that the emperor's personal interest should be kept within the bounds of the public opinion. Such public opinion, on the one hand, was the court opinion held by the political bureaucracy; on the other hand, extended to the commonalty, centering upon the political and ethical consensus, with the scholar-bureaucrats represented by the Donglin Party members as the spokesmen of the "innocent man and wife" who wer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Due to this relationship, public opinion now as the standard to judge the right and wrong of the national affairs fell to the hand of the Donglin Party. The concrete strategy employed by the Donglin Party was to start from the efforts to get the permission to utter their opinion:they would choose issue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cholar-bureaucrats and civilians to launch the political discussion, and then they would find the mouthpiece in the court. Meanwhile, the Donglin Party made constant efforts to enhance their academic leadership, taking the lead of the social opinion and forming the political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holar, turning themselves into the non-official political force that might confront and dialog with the court.
     On a deeper level, the Donglin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its apparent relationship with public opinion showed the critical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se aim was to maintain the feudal ethics. The Donglin Movement spread three kinds of public opinions via three groups of people:academic opinion by the Donglin School, political opinion by the Donglin Party, and social opinion by the pro-Donglin scholar-bureaucrats. In feudal China, these three groups of people were actually different social roles performed by the same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who always possessed the critical spirit. Later, the rulers of Qing Dynasty learned a lesson from the declining of Late Ming Dynasty by suppressing the public opinion. Even the bravest scholar-bureaucrats in Qing Dynasty who dared to present political criticism could not go beyond the surface level, whose political opinions were more than often persuasion and begging. It was not easy for non-official political opinions by the scholars to form a restricting force against the monarchy. In feudal China, the climax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ook place in Late Ming Dynasty. The call for the republic during the1911Revolution and the appeal to democracy of the May4th Movement undoubtedly bore the heritage of this political criticism by means of public opinion. The great strength manifested by the Donglin Movement brought about much enlightenment and inspiration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引文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3页。
    ①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③ 王耘驻:《东林与复社》,开明书店1935年版。
    ④ 朱倓:《明季社党研究》,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⑤ 李棪:《东林党籍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①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② 荣肇祖:《明代思想史》,《民国丛书》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③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④ 李洵:《明末东林党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张》,李洵《下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05-224页。原载《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历史版)1957年第3期。
    ⑤ 刘志琴:《论东林党的兴亡》,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9页。原载《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⑥ 左云鹏、刘重日:《明代东林党争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市民运动的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255-272页。原载《新建设》1957年第10期。
    ⑦ 许大龄:《试论明后期的东林党人》,许大龄《明清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315页。原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 朱文杰:《东林党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 朱文杰:《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④ 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 步近智、张安奇:《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 姜国柱:《高攀龙的复性论》,《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
    ⑦ 何孝荣:《高攀龙理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⑧ 何孝荣:《论高攀龙的用人思想及实践》,《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⑨ 王赓唐、赵承中:《高攀龙的“格物致知”学说》,《无锡文博》2002年第3期;《高攀龙的性论》,同上2002年第4期;《高攀龙的(阳明说辩>》,同上2003年第1期;《高攀龙的<气质说>》,同上2003年第2期;《高攀龙的<异端辩)》,同上2003年第4期;《高攀龙的<与泾阳论东林>、<东林志序)》,同上2004年第2期。
    ⑩ 樊树志:《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1 樊树志:《东林非党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2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 李庆:《“东林非党论”质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3期。
    ① 张宪博:《东林党、复社与晚明政治》,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62-567页。
    ② 张秉国:《“‘东林非党论’质疑”的质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 葛荃:《论政治思维定势与东林党人的困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④ 葛荃:《晚明东林党人“生命意识”析论——关于士人精神的一种政治文化阐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⑤ 刘宝村:《为学、议政与救世——晚明东林党人的议政之风及其治学精神》,《江淮论坛》2004年第1期。
    ⑥ 商传:《从朋党到党社——明代党争之浅见》,《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① 金奋飞:《明末东林书院多维透视(1604—-1626)》,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 [台]林丽月:《李三才与东林党》,《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1年九期;《阁部冲突与明万历朝的党争》,《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2年十期;《明末东林党的几个政治观念》,《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3年十一期;《“击内”抑或“调和”?—试论东林领袖的制宦策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6年十四期。
    ③ [台]林丽月:《明末东林运动新探》,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龚颖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⑤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⑥ [美]贺凯:《晚明东林运动》,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⑦ [韩]吴金城:《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中国江南社会与中韩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
    ①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译本(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③ 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④ 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⑤ 陈宝良:《明代民间舆论辨析》,《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
    ⑥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⑦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⑧ 聂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①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75页。
    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75页。
    ① [台]林丽月:《明末东林运动新探》,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11-433页。
    ② [台]林丽月:《明末东林运动新探》,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9-157页。
    ③ 杨园园:《东林运动与明代士大夫政治的终结》,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 [美]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第7版),林聚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1页。
    ① 《明史》卷257《梁廷栋张凤翼传》。
    ② 吴学俨、朱绍本、朱国远:《地图综要》内卷。
    ①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 吴伟业:《梅林家藏稿》卷10《木棉咏并序》。
    ③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农桑广类·木棉》。
    ④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⑤ 唐甄:《潜书》下篇下《教蚕》,中华书局1963年增订版,第158页。
    ⑥ 王鏊:《震泽编》卷3《风俗》。
    ⑦ 万历《崇德县志》卷2《田赋》。
    ⑧ 正德《松江府志》卷4《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13页。
    ① 崇祯《松江府志》卷7《风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② 万历《嘉定县志》卷2《风俗》,刘兆祐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43册,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149、150页。
    ③ 万历《嘉定县志》卷6《物产》,刘兆祐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43册,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476页。
    ④ 乾隆《吴江县志》卷38《生业》,《中国地方志集成》2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⑤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苏州府部·风俗考》,中华书局影印,第115册,24页。
    ⑥ 万历《嘉定县志》卷6《物产》,刘兆祐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43册,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476页。
    ⑦ 参见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新增的21个,即为萃庄镇、一团镇、龙华镇、北桥镇、陈家行、王家行、沈巷镇、刘夏镇、北竿山镇、邦店镇、烟镇、艾祁镇、古塘桥镇、金家桥镇、杨扇镇、黄渡镇、朱家角镇、王兴庄镇、双塔、王巷、杜家角。
    ⑧ 万历《嘉定县志》卷2《风俗》,刘兆祐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43册,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149页。
    ⑨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苏州府部·风俗考》,中华书局影印,第115册,24页。
    ⑩ 樊树志:《明清江南丝绸业市镇的微观分析》,《史林》1986年第3期。
    ①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8《施润泽滩阙遇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231页。
    ②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③ 董斯张:《吴兴备志》卷31,吴兴刘氏嘉业堂民国三年刻本,参见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http://res4.nlc.gov.cn/home/search.trs?method=showDetail&channelid=8&id=312001070786.
    ④ 正德《松江府志》卷4《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13页。
    ⑤ 嘉靖《江西省大志》卷7《陶书》,北京图书馆藏。
    ⑥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⑦ 乾隆《吴江县志》卷38《生业》,《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①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9页。
    ② 《明世宗实录》卷545,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丙戍条。
    ③ 《明神宗实录》卷220,万历十八年二月丁亥。
    ④ 姚旅:《露书》卷9《风篇》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⑤ 钟惺:《题潘景升募刻吴越杂志册子》,徐柏荣、郑法清主编《钟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①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13《史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12页。
    ②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7页。
    ① 余怀:《板桥杂记》,李金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③ 金克木:《无文探隐——试破文化之谜》,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8页。
    ④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内篇五妇学》,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 金克木:《无文探隐——试破文化之谜》,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0页。
    ① 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蒲慕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生活与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② 刘若愚:《酌中志》卷16《内府衙门执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③ 王锦等修:(乾隆)《常昭合志稿》卷1《风俗》,清嘉庆二年刊本,第22页。
    ④ 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蒲慕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生活与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⑤ 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茶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 沈榜:《宛署杂记》卷19《僧道》,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② 刘凤云:《明清传统城市中的寺观与祠庙》,《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
    ③ 李光庭:《乡言解颐》卷2《寺观》,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页。
    ④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① 王鸿泰:《世俗空间与大众广场——明清城市中的寺庙空间与公众生活》,《明史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 刘中兴:《社会流动与晚明信息场的发达》,《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③ 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①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序,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5页。
    ② 沈榜:《宛署杂记》卷15《经费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③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7《明时刻书工价之廉》,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④ 参见蔺文锐:《商业媒介与明代小说文本的大众化传播》,《戏曲艺术》2005年第5期。
    ⑤ 《明武宗实录》卷13,正德元年五月戊戌。
    ⑥ 查慎行:《人海记》卷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⑦ 刘若愚:《酌中志》卷2《忧危竑议后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⑧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8《时艺坊刻》,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4页。
    ⑨ 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文物》1980年第11期。
    ① 郎瑛:《七修类稿》收入《笔记小说大观》第33编第1册卷45“事物”类“书册”条,新兴书局1983年版,第665页。
    ② 冯梦龙:《智囊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9页。
    ③ 袁逸:《明后期我国私人刻书业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活跃与表现》,《浙江学刊》1989年第3期。
    ④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页。
    ⑤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⑥ 《明会要》卷26《学校下》“书籍”
    ① 缪咏禾:《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 《明史》卷80《职官二》。
    ③ 陆容:《菽园杂记》卷9,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107页。
    ① 《明史》卷80《职官二》。
    ② 《明史》卷80《职官二》。
    ③ 《明史》卷6《成祖二》。
    ④ 陆容:《菽园杂记》卷9,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6页。
    ⑤ 《明会要》卷35《职官七》。
    ⑥ 《明史》卷80《职官二》。
    ⑦ 《明会典》卷212《通政使司》。
    ① 黄宗羲:《永历纪年》,收入邓凯、瞿玄锡编《崇祯长编》(外十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②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266种。
    ③ 《明史》卷180《赞》。
    ④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4《职官志四》。
    ⑤ 《明史》卷80《职官二》。
    ⑥ 《明史》卷188《陆昆传》。
    ⑦ 于慎行:《谷山笔座》卷10《建言》。
    ⑧ 张瀚:《松窗梦语》卷8。
    ① 参见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 参见张治安:《明代监察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0年版,第359--425页。
    ③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1《职官考》。
    ④ 参见邱江波:《论舆论与中国古代的谏诤》,《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①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4,收入《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 《明史》卷8《仁宗纪》。
    ③ 《明史》卷77《王竑传》。
    ① 《明史》卷15《孝宗纪》。
    ② 《明会典》卷178。
    ③ 郑晓:《今言》第110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页。
    ④ 《明史》卷15《孝宗纪》。
    ⑤ 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① 叶盛:《水东日记》卷31《偷驴贼》,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6页。
    ② 谢肇淛:《五杂俎》卷13“事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③ 朱彝尊:《道传录》序。
    ④ 王守仁:《传习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① 《明史》卷282《儒林传一》。
    ② 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1《语录》。
    ③ 何心隐:《何心隐集》卷2《寡欲》。
    ④ 李贽:《焚书》卷1《答邓石阳书》。
    ⑤ 李贽:《藏书》卷32《德业儒臣后论》。
    ⑥ 李贽:《藏书》之《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⑦ 李剑雄:《焦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 顾炎武:《日知录》卷2《天下郡国利病书》。
    ②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③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7《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④ 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
    ⑤ 朱国桢:《涌幢小品》卷9。
    ⑥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影印版。
    ⑦ 《明史》卷209《杨继盛传》。
    ⑧ 李贽:《焚书》卷2《又与焦弱侯》。
    ⑨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卷74《寿仰西雷君七十序》。
    ⑩ 张居正:《张太岳全集》卷3《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①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7《张孝基陈留认舅》,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③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7《张孝基陈留认舅》,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④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7《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⑤ 崇祯《吴江县志》卷10。
    ⑥ 万历《嘉定县志》卷2《疆域考·风俗》。
    ⑦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4《正俗一》。
    ⑧ 李乐:《续见闻杂记》卷10。
    ⑨ 嘉靖《茶陵州志》卷上《风俗第六》。
    ⑩ 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
    11 嘉靖《建宁县志》卷1《地理·风俗》。
    12 万历《泉州府志》卷3《风俗》。
    ① 钱泳:《履园丛话》卷7《骄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② 张翰:《松窗梦语》卷7《风俗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张瀚:《松窗梦语》卷7《风俗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5《建业风俗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⑤ 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卷20“语苑”,明嘉靖刻本。
    ⑥ 李乐:《续见闻杂记》卷11。
    ⑦ 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⑧ 顾炎武:《日知录》卷8《乡亭之职》。
    ① 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 周鑫:《儒士新地方性格的成长:以元代江西抚州儒士为中心》,南开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第155页。
    ③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论文,第172页。
    ④ 李治安:《宋明理学家对乡里社会新秩序的构思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⑤ 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 张瀚:《松窗梦语》卷6《异闻纪》,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4《柬浒墅榷关使者》。
    ③ 范滚:《云间据目抄》卷4《纪斌役》,江苏广睦古籍刻印社1954年版。
    ① 李清:《三垣笔记》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5页。
    ②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页。
    ①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7页。
    ② 沈榜:《宛署杂记》卷13“铺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七,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年不详),第321、325页。
    ② 袁宏道著、钱伯城校:《袁宏道集笺校》卷55《与黄平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1页。
    ③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
    ④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万历邸钞》万历十年壬午卷十二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42页。
    ② 《万历邸钞》万历十七年乙丑卷十二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469、474页。
    ③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0页。
    ④ 《明史》卷243《孙慎行传》。
    ⑤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红丸一案》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页。
    ⑥ 《明史》卷21《光宗本纪》。
    ① 据《明史》卷257《陈新甲传》。也有说是因为陈新甲的奏疏被公开传抄而成。如文秉《烈皇小识》,言马绍愉和议不成,“匍匐窜归,科道诸臣,恶其辱国,连疏纠之,并尽列新甲奸罪,上虽怒甚,隐忍未即发。适新甲有疏,细陈款事颠末,内多援引圣谕,此疏误为书役发魁抄传,兵某据疏抄纠参,上意新甲见卖,下严旨切责,且令回话。新甲具疏回话,绝不引罪,反自诩其功,有‘有某事,人以为大功,而实臣之大罪’等语,不一而足。上愈怒,著‘革了职,刑部提问’!部引失陷城寨律斩,宜兴、井研,合词求免,以北清未薄城为言。上曰:‘陈新甲职任中书,一筹莫展,致令流贼披猖,戮辱我七亲藩,不更甚薄城乎’?遂奉旨:‘陈新甲著即会官斩决’!”
    ②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5《明末书生误国》,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40页。
    ③ 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①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② 王鸿泰:《明清的资讯传播、社会想象与公众社会》,《明代研究》2009年第12期。
    ③ 王德威;《历史与怪兽》,见《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1年版,第154页。
    ① 张平仁:《明清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的新闻传播价值》,《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5期。
    ② 乐舜日:《皇明中兴圣烈传小言》2卷四则,《古本小说集成》,据崇祯刊本影印《皇明中兴圣烈传》卷首。
    ① 刘若愚:《酌中志》卷24,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李逊之:《三朝野记(外四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 《明史》卷260《叶应骢传》。
    ③ 《明史》卷260《叶应骢传》。
    ④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7《明时书帕本之谬》条,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50页。
    ⑤ 陆容:《菽园杂记》卷10,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9页。
    ① 尹韵公:《略论<万历邸钞>》,《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第1期。
    ②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① 《明熹宗实录》卷66,天启五年十二月乙酉条。
    ② 《明会典》卷168《造妖书妖言》条。
    ③ 《明史》卷14《宪宗本纪》。
    ④ 《明史》卷15《孝宗本纪》。
    ①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5,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6页。
    ② 参见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268页。
    ③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27,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39页。
    ④ 《明史》卷114《后妃传二》。
    ⑤ 宋起凤:《稗说》卷1《万历疑案》,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⑥ 《明史》卷350《陈矩传》。
    ⑦ 《明史》卷219《朱赓传》。
    ① 《明史》卷350《陈矩传》。
    ②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3《癸卯妖书》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78页。
    ③ 钱谦益:《沈少师一贯》,《.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
    ④ 《明史》卷360《崔呈秀传》。
    ⑤ 《明史》卷240《韩熵传》
    ⑥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268页。
    ① 方志远:《“山人”与晚明政局》,《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②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232页。
    ① 佚名:《王氏复仇记》,收入《说库六》,新兴书局(出版年不详),第1313页。
    ②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94《中官考五》,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89页。
    ③ 《万历邸钞》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第1807页。
    ④ 郑仲夔:《玉尘新谭》卷2《耳新》,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⑤ 《明会典》卷169《律例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472页。
    ① 计六奇:《金坛狱案》,收入《吴耿尚孔四王全传》,《台湾文献丛刊》第241种。
    ②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2《司道》“龙君杨少参”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72页。
    ③ 陈洪谟:《继世纪闻》卷3,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7页。
    ①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②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③ 《明会典》卷80《建言》。
    ①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3,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页。
    ②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2,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页。
    ③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29《求言纳谏》,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④ 《明史》卷73《职官志二》。
    ⑤ 《明史》卷74《职官志三》。
    ⑥ 《明史》卷73《职官志二》。
    ⑦ 《明史》卷74《职官志三》。
    ⑧ 《明会要》卷33《职官五都察院》。
    ⑨ 《明会典》卷290《纠劾官邪》。
    ⑩ 《明会典》卷210《出巡事宜》。
    ① 《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② 《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③ 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8《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2--483页。
    ① 马应图:《群臣阿附成风稽祖制以安社稷疏》,吴亮辑《万历疏钞》卷6《国是》。
    ② 《明史》卷229《刘台传》。
    ③ 《明史》卷229《刘台传》。
    ④ 《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⑤ 《明史》卷229《刘台传》。
    ⑥ 同治《安福县志》卷3《营建祠》。
    ① 《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② 《明史》卷229《吴中行传》。
    ③ 《明史》卷229《艾穆传》。
    ④ 《明史》卷243《邹元标传》。
    ⑤ 《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⑥ 《明史》卷229《王用汲传》。
    ⑦ 《明史》卷229《王用汲传》。
    ① 赵克生:《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48页。
    ② 赵翼:《廿二史割记》卷35《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506-507页。
    ③ 《明史》卷233《姜应麟传》。
    ① 《明通鉴》卷68,万历十四年三月癸卯。
    ②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③ 顾允成:《小辨斋偶存》卷1《廷试制科》。
    ④ 沈思孝:《遵祖制开言路以养士气疏》,吴亮辑《万历疏钞》卷10《言路》。
    ① 李懋桧:《谏官失责阻塞言路疏》,吴亮辑《万历疏钞》卷10《言路》。
    ②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7《争国本》。
    ③ 《明史》卷218《申时行传》。
    ④ 《明史》卷218《申时行传》。
    ① 《明史》卷231《钱一本传》。
    ② 《明史》卷231《钱一本传》。
    ③ 《明史》卷231《钱一本传》。
    ④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① 《明史》卷231《顾允成传》。
    ② 《明神宗实录》卷257,,万历二十一年二月辛卯。
    ③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④ 王赓唐:《读高攀龙<与泾阳论东林>书》,《无锡文博》2001年第4期。
    ⑤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4页。
    ①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3页。
    ② 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7页。
    ③ 樊树志:《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① 许献等:《东林书院志》卷8《刘本孺先生传》。
    ① 吴桂森:《东林会约》,许献等《东林书院志》卷2。
    ② 吴桂森:《息斋笔记》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132册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③ 许献等:《东林书院志》卷21《东林轶事》。
    ④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3《清议》,华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97页。
    ⑤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3《清议》,华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97页。
    ① 《论语·季氏》。
    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③ 王锡爵:《王文肃公牍草》卷8,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④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17,江苏巡抚采进本。
    ⑤ 顾允成:《小辨斋偶存》卷五《上座师许相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⑥ 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卷35《三案》,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01页。
    ⑦ 孟森:《明史讲义》,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6页。
    ②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8《赠凤云杨君令峡江序》,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③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④ 邹元标:《邹南皋先生集》“答史忠屿”,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⑤ 阎若璩:《潜邱札记》卷2,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① 汪琬:《尧峰文钞》卷20《陈处士墓表》,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①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③ 陈鼎:《东林列传》卷2,收入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三》,明文书局印行本。
    ④ 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清议”批评》,《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
    ⑤ 《明史》卷231《薛敷教传》。
    ⑥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6—1626》,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钱一本:《黾记》卷4《辛亥》,齐鲁书社1995年。
    ② 金奋飞:《东林书院与东林讲会探析》,《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③ 李应昇:《落落斋遗集》卷7《与高景逸》,《常州先哲遗书》本。
    ④ 方学渐:《东游记》卷1《东林会言》,《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本。
    ⑤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⑥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①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② 《明史》卷224《孙丕扬传》。
    ③ 吴应箕:《东林本末》上卷,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12页.
    ④ 蒋平阶:《东林始末》,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45页。
    ① 《明神宗实录》卷483。
    ②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③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7页。
    ④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⑤ 《明史》卷22《熹宗本纪》。
    ⑥ 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83《尚书余公懋衡》,明文书局印行本。
    ① 冯从吾:《关学编(附续编)》卷1《少墟冯先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3页。
    ② 许献等:《东林书院志》卷17。
    ③ 张永刚:《“天下讲学东林书院”的实态性分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① 凌鸣喈:《东林粹语》卷下,《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据道光傅经堂刻本影印。
    ② 陈鼎辑:《东林列传》,收入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三》,明文书局印行本,第2—3页。
    ① 王阳明《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于民雄注,顾久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60《东林学案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69页。
    ③ 顾允成:《小辨斋偶存》卷3《札记》,《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 顾允成:《小辨斋偶存》卷3《札记》,《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 高攀龙撰、陈龙正编:《高子遗书》卷3《知天说》,《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 高攀龙撰、陈龙正编:《高子遗书》卷3《大学首章广义》,《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④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9页。
    ⑤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9页。
    ⑥ 张夏:《洛闽源流录》卷11,清康熙二十一年黄昌衙彝叙堂刻本。
    ① 顾宪成:《小心斋礼记》,江苏巡抚采进本。
    ②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江苏巡抚采进本。
    ③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江苏巡抚采进本。
    ④ 吴桂森:《息斋笔记》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132册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⑤ 钱一本:《黾记》卷2《乙巳》,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① 钱一本:《黾记》卷1《甲午》,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② 《东林书院志》卷6《会语四》。
    ③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页。
    ④ 郑宗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从刘蕺山到戴东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⑤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7页。
    ① 许献等:《东林书院志》卷6《东林论学语》下。
    ② 高攀龙撰、陈龙正编:《高子遗书》卷8,《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页。
    ④ 《荀子·儒效》。
    ⑤ 《孟子·尽心上》。
    ① 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
    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60《东林学案三》。
    ③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8《赠凤云杨君令峡江序》,《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④ 《荀子·儒效》。
    ① 《东林书院志》卷6《会语四》,《东林书院志》整理委员会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1页。
    ② 蔡志荣:《明清之际湖北地区的教育与书院》,《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 肖永明、刘平:《书院社会教化的实施途径》,《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④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3页。
    ⑤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5《简吴彻如光禄》。
    ⑥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①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② 顾炎武:《日知录》卷7《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③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7页。
    ④ 邓洪波:《明代书院讲会研究》,湖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 聂付生:《论明代书院文化的传播机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 张鼐等:《虞山书院志·会薄引》。
    ② 高攀龙撰、陈龙正编:《高子遗书》卷5‘会语》,‘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 《东林书院志》卷2《院规》,《东林书院志》整理委员会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页。
    ④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⑤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
    ⑥ 《东林书院志》卷8《列传二》,《东林书院志》整理委员会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9页。
    ⑦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⑧ 高攀龙:《高子遗书》卷12《同善会讲语》,浙江巡抚采进本。
    ① 陈龙正:《几亭全书》卷23《同善会会式》,北京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② 高攀龙:《高子遗书》卷12《同善会讲语》,浙江巡抚采进本。
    ③ 高攀龙:《高子遗书》卷12《同善会讲语》,浙江巡抚采进本。
    ④ 《东林书院志》卷11《列传五》,《东林书院志》整理委员会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59页。
    ⑤ 陈龙正:《几亭全书》卷23《同善会会式》,北京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⑥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11《天授区吴氏役田记》,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⑦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21《乡饮介大兄泾田先生行状》,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①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5《与检吾徐中承书》,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② 《东林书院志》卷7《列传一》,《东林书院志》整理委员会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2页。
    ③ 无锡《高氏大统宗谱》卷1《家训》,民国十五年木活字本。
    ④ 《昆陵唐氏西分支家训》,民国《昆陵唐氏家谱》附录。
    ⑤ 蒋明宏:《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⑥ 张兴吉:《乡官与明代政治生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①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万历三十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柬浒墅榷关税使者》。
    ③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万历三十三年。
    ④ 许大龄:《试论明后期的东林党人》,许大龄《明清史论集》下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⑤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5《简修吾李总漕》。
    ①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1—393页。
    ①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5页。
    ① 熊赐履:《重修东林书院记》,《东林书院志》卷15。
    ②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钱一本:《黾记》卷2《乙巳》。
    ④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⑤ 高汝轼:《皇明续三朝法传全传全录》卷7,辛亥万历三十七年五月,《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九年刻本影印。
    ⑥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⑦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44《重修维扬书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 《明熹宗实录》卷27,天启二年九月丁卯。
    ③ 《明熹宗实录》卷26,天启二年十月庚子。
    ④ 高攀龙:《答朱平涵相国》,《东林书院志》卷1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79页。
    ① 冯从吾:《冯恭定全书》续集卷1。
    ②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 杨万里:《诚斋集》卷69《已酉自绮州赴行在奏事十月初三日上殿第一割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钱一本:《黾记》卷4《辛亥》。
    ⑤ 高献珍等:《东林书院志》卷7《列传一·高景逸先生传》。
    ⑥ 蒋平阶:《东林始末》,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36页。
    ⑦ 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卷11,万历三十九年正月至万历四十八年七月。
    ① 刘宗周:《刘蕺山集》卷1《奏疏一·修正学疏》。
    ② 钱一本:《黾记》卷1《癸丑》。
    ③ 《万历邸钞》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卷十月,江苏广陵刻印社1991年版。
    ① 《明神宗实录》卷298,万历二十四年六月乙卯。
    ② 《明神宗实录》卷416,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壬寅。
    ③ 朱文杰:《东林党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6页。
    ④ 《明神宗实录》卷339,万历二十七年九月戊辰。
    ⑤ 《明神宗实录》卷331,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丁丑。
    ⑥ 《明神宗实录》卷319,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丁丑。
    ① 《明神宗实录》卷333,万历二十七年四月癸丑。
    ② 《明史》卷81《食货志五》。
    ③ 《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八年正月庚戊。
    ④ 《明神宗实录》卷359,万历二十九年五月丁未。
    ⑤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5《万历中矿税之害》,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97页。
    ① 《明神宗实录》卷348,万历二十八年六月丁丑。
    ② 《明神宗实录》卷348,万历二十八年六月丁丑。
    ③ 《明神宗实录》卷349,万历二十八年七月癸丑。
    ④ 陈子龙等编:《皇明经世文编》卷440《冯北海文集》卷1。
    ① 《明神宗实录》卷359,万历二十九年五月甲寅。
    ② 《明神宗实录》卷503,万历四十年十二月丁酉。
    ③ 《明神宗实录》卷303,万历二十四年十月戊寅。
    ① 《明神宗实录》卷332,万历二十七年三月丙申。
    ② 《明史》卷217《沈鲤传》。
    ③ 《明神宗实录》卷309,万历二十五年四月乙丑。
    ④ 《明史》卷237《包见捷传》。
    ① 陈子龙等编:《皇明经世文编》卷411。
    ② 周顺昌:《烬余集》卷1《申详税监变异缘由附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页。
    ① 周顺昌:《烬余集》卷1《福州高珰纪事》,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页。
    ② 《明史》卷232《李三才传》。
    ③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6《内监》“陈增之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5页。
    ④ 同上。
    ⑤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6《内监》“陈增之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5--176页。
    ⑥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6《内监》“陈增之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6页。
    ⑦ 同上。
    ⑧ 同上。
    ① 同上。
    ② 《明史》卷243《赵南星传》。
    ③ 《明熹宗实录》卷20,天启二年三月戊戌。
    ① 朱长祚:《玉镜新谭》卷1《叙略》,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② 朱长祚:《玉镜新谭》卷1《权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页。
    ③ 朱长祚:《玉镜新谭》卷4《赏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0-61页。
    ④ 朱长祚:《玉镜新谭》卷3《称颂》,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37页。
    ① 《明史》卷243《赵南星传》。
    ② 《明史》卷216《蔡毅中传》。
    ③ 李应升:《落落斋遗集》卷9《官西台寄父亲》,收入《常州先哲遗书》,武进盛氏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④ 吴应箕:《留都见闻录》上卷《科举》甲子七月,收入《贵池先哲遗书》,民国四年影印本。
    ⑤ 朱长祚:《玉镜新谭》卷2《罗织》,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页。
    ① 《明熹宗实录》卷66,天启五年十二月乙酉。
    ① 《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壬午。
    ② 《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壬午。
    ③ 吴桂森:《息斋笔记》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① 朱长柞:《玉镜新谭》卷2《罗织》,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页。
    ① 朱长祚:《玉镜新谭》卷6《缇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90页。
    ②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页。
    ①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3页。
    ②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页。
    ③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3页。
    ①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11《日新书院记》,《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 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 周鑫:《儒士新地方性格的成长:以元代江西抚州儒士为中心》,南开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5页。
    ① 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 《东林书院志》卷7《顾泾阳先生行状》,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③ 《东林书院志》卷3“会语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 凌鸣喈:《东林粹语》卷下,《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据道光傅经堂刻本影印。
    ②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2,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页。
    ③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29《求言纳谏》,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④ 《明史》卷73《职官志二》。
    ⑤ 《明史》卷74《职官志三》。
    ① 《明史》卷180《王微传》。
    ② 李清:《三垣笔记》“补遗”,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9页。
    ③ 陈以勤:《陈谨始之道以隆圣业疏》,《明经世文编》卷310。
    ①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卷1《复新建张相公定国是振纪纲疏》,《丛书集成新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② 同上。
    ③ 纳陛:《邪官巧迎当路阴中受事铨臣疏》,吴亮辑《万历疏钞》卷6。
    ④ 缪昌期:《从野堂存稿》卷2《公论国之元气》。
    ①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卷1《复新建张相公定国是振纪纲疏》,《丛书集成新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③ 陈鼎辑:《东林列传》,收入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三》,明文书局印行本,第2—3页。
    ④ 严毂:《东林或问》,康熙《东林书院志》卷下。
    ①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②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3页。
    ① 吴应箕:《东林本末》下《江陵夺情》,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5页。
    ② 《明史》卷218《申时行传》。
    ③ 丁元荐:《西山日记》,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79页。
    ④ 吴应箕:《东林本末》中,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4页。
    ⑤ 《明神宗实录》卷214,万历十七年十二月甲申。
    ⑥ 《明神宗实录》卷340,万历二十七年十月甲午。
    ① 蒋平阶:《东林始末》,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28页。
    ②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③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6页。
    ④ 吴应箕:《东林本末》中,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4页。
    ① 《明史》卷240《叶向高传》。
    ② 朱长祚:《玉镜新谭》卷1《叙略》,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③ 《明史》卷243《赵南星传》页。
    ④ 吴应箕:《留都见闻录》上卷,《科举》甲子七月条,收入《贵池先哲遗书》,民国四年影印本。
    ⑤ 《明熹宗实录》卷62,天启五年八月壬午。
    ⑥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① 蒋平阶:《东林始末》,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41页。
    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6页。
    ③ 《明史》卷231《顾宪成传》。
    ④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8《东林学案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7页。
    ① 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① 陈宝良:《明代民间舆论探析》,《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
    ② 商传:《史学传统与晚明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美]贺凯:《晚明东林运动》,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申时行等:《明会典》,中华书局1995年版。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实录》,1962年版。
    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版。
    夏燮:《明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邓元锡:《明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华书局1977年版。
    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顾秉谦:《三朝要典》,台湾伟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
    吴世济:《太和县御寇始末荒书》,收入《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亮:《万历疏钞》,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魏应嘉:《夥坏封疆录》,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王绍徽:《东林点将录》,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朱国祯:《皇明大事记》,四库禁毁丛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社:《崇祯长编》,上海书店1982年版。
    无名氏:《东林籍贯》,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无名氏:《盗柄东林夥》,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无名氏:《东林同志录》,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无名氏:《东林朋党录》,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无名氏:《天鉴录》,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无名氏:《万历邸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陈龙正:《几亭全书》,北京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陈鼎:《东林列传》,收入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三》,明文书局印行本。
    陈济生:《启祯两朝遗诗》,四库禁毁丛刊本。
    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广益书局刊本。
    陈继儒:《见闻录》,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洪谟:《继世纪闻》,中华书局2004年版。
    丁元荐:《西山日记》,齐鲁书社1997年版。
    杜登春:《社事始末》,中华书局1991年版。
    杜文澜辑、周绍良点校:《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
    傅山:《霜红龛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方学渐:《东游记》,《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本。
    范濂:《云间据目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54年版。
    冯从吾:《冯恭定公全书》,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冯从吾:《关学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冯梦龙:《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华书局2009年版。
    冯梦龙:《智囊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高攀龙撰、陈龙正编:《高子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高廷珍等:《东林书院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高汝拭:《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录》,《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九年刻本影印。
    顾宪成:《泾皋藏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江苏巡抚采进本。
    顾允成:《小辨斋偶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影印版。
    顾起元:《客座赘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侯方域:《马伶传》,《虞初新志》卷3,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何心隐:《何心隐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黄宗羲:《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黄省曾:《五岳山人集》,明嘉靖刻本。
    黄煌:《碧血录》,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训辑:《名臣经济录》,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83年版。
    计六奇:《金坛狱案》,收入《吴耿尚孔四王全传》,《台湾文献丛刊》第241种。
    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
    蒋平阶:《东林始末》,上海书店1982年版。
    焦循:《剧说》,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孔贞时:《在鲁斋文集》,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影印本。
    李贽:《焚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
    吕坤:《呻吟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李贽:《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李应异:《落落斋遗集》,《常州先哲遗书》本。
    李玉:《一笠庵北词广正谱》,清顺治刻本。
    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7,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年不详)。
    陆揖:《兼菠堂杂着摘抄》,沈节甫辑《纪录汇编》,中国文献珍本丛书本。
    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郎瑛:《七修类稿》,收入《笔记小说大观》第33编第1册,新兴书局1983年版。
    刘宗周:《刘子全书》,道光四年重刊本。
    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陆梦龙:《梃击始末》,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缪昌期:《从野堂存稿》,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影印版。
    陆世仪:《复社纪略》,收入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982年版,据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复印。
    凌鸣喈:《东林粹语》,《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据道光傅经堂刻本影印。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华书局2009年版。
    乐舜日:《皇明中兴圣烈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钱一本:《黾记》,齐鲁书社1995年版。
    钱泳:《履园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应星:《天工开物》,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宋起凤:《稗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沈佳:《明儒言行录》,四库全书本。
    苏辙:《栾城集》,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5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唐甄:《潜书》,中华书局1963年增订版。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88年版。
    谭元春:《谭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锡爵:《王文肃公牍草》,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王阳明:《传习录》,于民雄注,顾久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圻:《续文献通考》,现代出版社1986年版。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55年版。
    汪琬:《尧峰文钞》,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文秉:《先拨志始》,上海书店1982年版。
    吴桂森:《息斋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吴应箕:《留都见闻录》,收入《贵池先哲遗书》,民国四年影印本。
    吴应箕:《启祯两朝剥复录》,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吴应箕:《东林本末》,上海书店1982年版。
    吴伟业:《复社纪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徐学聚:《国朝典汇》,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明文书局印行本。
    许献:《东林书院志》,光绪七年(1881)刊本。
    阎若璩:《潜邱札记》,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余怀著,李金堂校注:《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版。
    于慎行:《谷山笔尘》,中华书局2007年版。
    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叶德辉:《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年版。
    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
    姚旅:《露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佚名:《王氏复仇记》,收入《说库六》,新兴书局(出版年不详)。
    袁于令:《隋史遗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虞集:《道园学古录》,世界书局1988年版。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明崇祯二年武林佩兰居刻本。
    袁宏道著、钱伯城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赵南星:《赵忠毅公文集》,崇祯十一年刊本。
    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3版。
    张鼐等:《虞山书院志》,影印明万历中刊本。
    周顺昌:《烬余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周念祖:《万历辛亥京察纪事始末》,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97年版。
    张岱:《陶庵梦忆》,世界书局1936年版。
    张夏:《洛闽源流录》,康熙二十一年黄昌衢彝叙堂刻本。
    邹智:《立斋遗文》,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邹元标:《邹南皋先生集》,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查慎行:《人海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钟惺:《题潘景升募刻吴越杂志册子》,徐柏荣、郑法清主编《钟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郑晓:《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版。
    郑仲夔:《玉尘新谭》,中华书局2004年版。
    朱国桢:《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朱长祚:《玉镜新谭》,中华书局2007年版。
    顾与沐记略、顾枢辑、顾贞观订补:《顾端文公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无锡《高氏大统宗谱》,民国十五年木活字本。
    《昆陵唐氏西分支家训》,民国《昆陵唐氏家谱》附录,1948年排印本。
    董斯张:《吴兴备志》,吴兴刘氏嘉业堂民国三年刻本,参见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http://res4.nlc.gov./home/search.trs?method=showDetail&channelid=8&id=312001070786。
    李先荣等:《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夏良胜修,张治纂:嘉靖《茶陵州志》,嘉靖四年刻本。
    阳思谦修,晋江黄凤翔类编,晋江林学曾等同编:万历《泉州府志》,北京图书馆藏。
    张聪贤、董曾臣等:《嘉庆长安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本。
    正德《松江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崇祯《松江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万历《嘉定县志》,刘兆祐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第43册,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
    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嘉靖《江西省大志》,北京图书馆藏。
    乾隆《常昭合志稿》,清嘉庆二年刊本。
    嘉靖《建宁县志》,上海书店1990年版。
    同治《安福县志》,同治十一年刻本影印版。
    光绪《江西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第7版),林聚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贺凯:《晚明东林运动》,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5年版。
    [韩]吴金城:《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中国江南社会与中韩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龚颖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王耘驻:《东林与复社》,开明书店1934年版。
    朱倓:《明季社党研究》,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李棪:《东林党籍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谭正壁、谭寻:《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版。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荣肇祖:《明代思想史》,《民国丛书》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朱文杰:《东林党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广智:《舆论学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治安:《明代监察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0年版。
    潘林杉:《中国古代秘书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金克木:《无文探隐——试破文化之谜》,三联书店1991年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朱文杰:《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周庆山:《文献传播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李剑雄:《焦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步近智、张安奇:《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大龄:《明清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泽华、张分田主编:《政治学说简明读本》(中国古代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洵:《下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栾保群:《历史上的谣与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聂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缪咏禾:《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台]林丽月:《李三才与东林党》,《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1年九期。
    [台]林丽月:《阁部冲突与明万历朝的党争》,《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2年十期。
    [台]林丽月:《明末东林党的几个政治观念》,《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3年十一期。
    [台]林丽月:《“击内”抑或“调和”?——试论东林领袖的制宦策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6年十四期。
    胡适:《书院制史略》,《东方杂志》21卷3期,1924年2月。
    叶燮元:《明代江苏刻书事业概述》,《学术月刊》1957年第9期。
    左云鹏、刘重日:《明代东林党争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市民运动的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255-272页。原载《新建设》1957年第10期。
    刘志琴:《论东林党的兴亡》,《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文物》1980年第11期。
    步近智:《明末东林学派的思想特征》,《文史哲》1985年第5期。
    樊树志:《明清江南丝绸业市镇的微观分析》,《史林》1986年第3期。
    袁逸:《明后期我国私人刻书业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活跃与表现》,《浙江学刊》1989年第3期。
    尹韵公:《略论<万历邸钞>》,《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第1期。
    邱江波:《论舆论与中国古代的谏诤》,《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陈宝良:《明代民间舆论辨析》,《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
    何孝荣:《高攀龙理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王赓唐、张震:《东林党与东林学派》,《无锡文博》1994年第4期。
    牛建强:《明后期政界之纷争——兼论东林学派政争之非直接介入》,《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熊红:《试论东林书院与明末政治的密切关系》,《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2期。
    姜国柱:《高攀龙的复性论》,《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
    夏维中:《关于东林党的几点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 期。
    张兴吉:《乡官与明代政治生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何孝荣:《论高攀龙的用人思想及实践》,《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清议”批评》,《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
    许大龄:《试论明后期的东林党人》,许大龄《明清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315页。原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葛荃:《论政治思维定势与东林党人的困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樊树志:《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王德威:《历史与怪兽》,见《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1年版。
    樊树志:《东林非党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王赓唐:《读高攀龙<与泾阳论东林>书》,《无锡文博》2001年第4期。
    樊树志:《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王赓唐、赵承中:《高攀龙的“格物致知”学说》,《无锡文博》2002年第3期。
    王赓唐、赵承中:《高攀龙的性论》,《无锡文博》2002年第4期。
    王赓唐、赵承中:《高攀龙的(阳明说辩)》,《无锡文博》2003年第1期。
    王赓唐、赵承中:《高攀龙的(气质说>》,《无锡文博》2003年第2期。
    王赓唐、赵承中:《高攀龙的<异端辩)》,《无锡文博》2003年第4期。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肖永明、刘平:《书院社会教化的实施途径》,《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王赓唐、赵承中:《高攀龙的(与泾阳论东林>、(东林志序>》,《无锡文博》2004年第2期。
    李庆:《“东林非党论”质疑》,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3期。
    葛荃:《晚明东林党人“生命意识”析论——关于士人精神的一种政治文化阐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刘宝村:《为学、议政与救世——晚明东林党人的议政之风及其治学精神》,《江淮论坛》2004年第1期。
    张宪博:《东林党、复社与晚明政治》,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张安奇:《晚明激烈“党争”中的“东林党”》,《江南论坛》2005年第3期。
    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蒲慕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生活与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叶晔:《晚明党争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
    张秉国:《“‘东林非党论’质疑”的质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 期。
    赵克生:《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商传:《从朋党到党社——明代党争之浅见》,《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夏太娣:《论反阉时事剧及时事小说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学术交流》2007年第5期。
    蒋明宏:《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鸿泰:《世俗空间与大众广场——明清城市中的寺庙空间与公众生活》,《明史研究》2008年第10期。
    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李治安:《宋明理学家对乡里社会新秩序的构思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李江杰:《明清之际时事剧中的史学理念》,《戏剧文学》2008年第2期。
    王鸿泰:《明清的资讯传播、社会想象与公众社会》,《明代研究》2009年第12期。
    方志远:《“山人”与晚明政局》,《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台]林丽月:《明末东林运动新探》,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4年博士学位论文。
    崔海雷:《试论明代党禁制度的废弛》,贵州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金奋飞:《明末东林书院多维透视(1604—1626)》,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杨园园:《东林运动与明代士大夫政治的终结》,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凯:《秦汉时期的舆论及其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周鑫:《儒士新地方性格的成长:以元代江西抚州儒士为中心》,南开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