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化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胡适及其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胡适面对新旧思想更替和社会转型的特有“局势”,主张文化救国。胡适一生服膺实验主义,他创造性地将进化论、实验主义与乾嘉朴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先锋,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胡适以文学革命,进行现代文化启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整理国故”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进行传统文化批判重建;以“科玄论战”塑造“新民”,主张科学主义人生观与自然主义宗教观构建;以“问题与主义”论战,强调渐进主义的文化改良;以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宣扬“充分世界化”观点,确立自由主义文化宗旨;以“民主与独裁”论战,抨击专制主义,倡导民主主义的文化构想。
     胡适一生所参与的论战,可以说就是当时中国文化转型的缩影。胡适的成败得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帮助我们管窥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的成败得失与艰难跋涉。
Hu Shi is a representative of collective memory in his times. Hu Shi and hisresearch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face of the unique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ld thoughts to the new thoughts and socialtransformation, Hu Shi advocated cultural salvation. Throughout his life, Hu Shifollowed the principles of experimentalism and creatively combined evolution theory,experimental principles and Qianjiapuxue to form his own research methods. As apioneer and leader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Hu advocated new literature againstthe old one and new moral against the old one. Hu Shi led the modern literaryenlightenment in the form of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opened an unprecedentedideological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hinese hisroty.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criticized and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rearrang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 andreevaluating all the values.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and naturalistic view of religionhave been constructed by debate of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of democracy. The"problem and doctrine" debate, emphasize the cultural improvement gradualism. Thedebate of Chinese culture standard has advocated the idea of globalism and promotedthe establishment of liberal culture aim. The debate over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has attacked despotism and advocated democracy.
     All through Hu Shi's life, the debates he took part in is an epitome for Chinesecultural transformation. We can see the difficulty Chinese culture selection encounteredin Chinese modern society through Hu Shi's success and failure.
引文
①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02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6页。
    ②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3-4页。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刊于《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号。
    ①李贵连、李启成:《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4页。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刊于《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②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刊于《新青年》第6卷第1号。
    ①“宋学汉学之争,古文今文之争,洋务与清流之争,变法与洋务之争,革命与立宪之争,共和与帝制之争,尊孔与反孔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与玄学之争,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争,共产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训政与人权之争,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民主与独裁之争,马克思主义与战国策派之争,新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争”参见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9页。
    ①胡适:《编辑后记》,刊于《独立评论》第142号。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256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页。
    ②胡适:《致陶希圣信稿》,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①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刘红中、欧阳哲生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①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刘红中、欧阳哲生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②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影印1919年版,9—10页。
    ③胡适:《先秦名学史导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④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189页。
    ⑤杨向奎:《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考据》,刊于《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
    ①[清]陆陇其:《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0年版,第11页。
    ③顾炎武云:“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起。”金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引,转引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④章学诚之《文史通义》开篇第一句就说:“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转引自《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上》,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页。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103页。
    ⑥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文集》第1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低97页。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451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③参阅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997页。
    ④胡适:《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14-541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②《胡适日记》(1921年8月13日),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①《胡适日记》(1917年6-7月之“归国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583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8页。
    ①胡适:《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②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③胡适:《实验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①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①胡适:《我的信仰》,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②转引自欧阳哲生:《再读胡适》,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③请参见本论文第二章的相关内容。
    ①胡适:《我的信仰》,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②胡适:《我的信仰》,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③胡适:《我的信仰》,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④转引自张扬:《赫胥黎“存疑主义”对胡适小说研究的影响———以胡适《水浒传》、《红楼梦》考证为例》,刊于《东岳论坛》2011年第2期。
    ①转引自欧阳哲生:《再读胡适》,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1页。
    ②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455页。
    ③胡适:《我的信仰》,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①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①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刊于《新青年》第六卷1号,第10页。
    ②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转引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8页。
    ①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②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83页。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刊于《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二卷第6号。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刊于《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二卷第6号。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③胡适:《白话文学史》,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③郑振铎:《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转引自蔡元培,胡适,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6页。
    ④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37页。
    ①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8-669页。
    ③唐德刚:《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隗瀛涛:《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③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刊于《新青年》第六卷1号,第10页。
    ①王存奎:《再造与复古的辩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理国故”论争的历史考察》,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
    127页。
    ②转引自王存奎:《再造与复古的辩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理国故”论争的历史考察》,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7页。
    ①《研究所国学门第四次恳亲会纪事》,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1926年6月第1号。
    ①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
    ②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
    ①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②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7页。
    ③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刊于《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2页。
    ②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7,698页。
    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0页。
    ②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9页。
    ①胡适:《四论问题与主义——论输入学理的方法》,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5页。
    ②详见本文“第四章问题与主义之间——渐进主义的文化改良”中的有关研究与论述,在此仅简略介绍。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9页。
    ②参见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0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1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2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2,673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转引自《胡适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年版,第549-550页。
    ②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转引自《胡适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年版,第550页。
    ①胡适:《谈谈〈诗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3-604页。
    ①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序言》,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转引自胡文生:《向西方学习——走近胡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①王瑶等:《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胡适的文学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①唐才常:《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页。
    ②麦孟华:《总论·民主第一》,转引自《时务报》第28册。
    ③胡适:《一年半的回顾》,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08页。
    ④胡适:《易卜生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5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3页。
    ②参见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转引自《饮冰室合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3-679页。
    ③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转引自《胡适全集》,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
    ①胡适:《我的儿子》,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7页。
    ①胡适:《贞操问题》,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42页。
    ②胡适:《易卜生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3页。
    ②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8页。
    ①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7页。
    ①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14页。
    ①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14-715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2页。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8页。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0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2页。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④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2、663页。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5页。
    ②胡适:《人生有何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8页。
    ①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4、665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4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4页。
    ③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668页。
    ①胡适:《实验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页。
    ②胡适:《归国杂感》,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4页。
    ③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初载季刊第3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④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造五:《科学之价值》,刊于《东方杂志》,1915年卷(7)。
    ②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①斯宾格勒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它们分别是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他认为每一种历史文化都经历大体相同的生长与灭亡周期。
    ②[德]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和朱晋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页。
    ①徐庆文:《二十世纪入学发展研究》,山东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②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①转引自忻剑飞、方松华:《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②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①任叔永:《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转引自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②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转引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60页。
    ①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②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200页。
    ③主要有:任叔永的《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章演存的《张君劢主张的人生观对科学的五个异点》,朱经农的《读张君劢论人生观与科学的两篇文章后所发生的疑问》,唐钺的五篇文章:《心理现象与因果律》、《“玄学与科学”论争的所给的暗示》、《一个痴人的说梦——情感真是超科学的吗?》、《科学的范围》、《读了〈评所谓“科学与玄学之争”〉以后》,心理学家陆志韦的《“死狗”的心理学》,王星拱的《科学与人生观》等等,载于《努力周报》,收于《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中。
    ①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②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①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②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转引自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8页。
    ③[美]郭颖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②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①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转引自《胡适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3页。
    ①胡适:《胡适日记》,转引自《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卷,第554页。
    ①胡适:《尝试后集》,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②胡适:《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胡适:《少年中国之精神》,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②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7页。
    ①葛懋春等:《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1页。
    ②葛懋春等:《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页。
    ③钟离蒙、杨凤麟:《中国文化问题论战》,转引自《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2集,第6册。
    ①胡适:《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325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1页。
    ③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④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7页。
    ①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页。
    ②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①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②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①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①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②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9页。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5,696页。
    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6,697页。
    ②蓝公武(1887—1957),字志先,一作知先,笔名知非。江苏吴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后追随梁启超,是民国初年有名的“中国三少年”之一(另两位是张君劢、黄远庸)。1919年前后,他任职北京《国民公报》,并当过社长。1957年去世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
    ③蓝公武:《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①蓝公武:《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①蓝公武:《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②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原载1919年8月17日《每日评论》第35号,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③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原载1919年8月17日《每日评论》第35号,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①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原载1919年8月17日《每日评论》第35号,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页。
    ②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原载1919年8月17日《每日评论》第35号,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页。
    ①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①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②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③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①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②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①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354页。
    ②蓝公武:《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①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原载1919年8月17日《每日评论》第35号,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②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9页。
    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5页。
    ②胡适:《四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①胡适:《四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①胡适:《四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②胡适:《四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页。
    ①于兴卫:《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刊于《河北学刊》1999年第3期。
    ②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原载1919年8月17日《每日评论》第35号,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③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①隗瀛涛:《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②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①胡适:《胡适日记》1915年10月30日,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286页。
    ②唐德刚:《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③胡适:《致李煜瀛》,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①《争自由的宣言》为胡适、蒋梦麟、陶履恭、王徵、张祖训、李大钊、高一涵等七名教授,联名于1920年8月1日发表在《晨报》上。
    ②胡适等:《争自由的宣言》,转引自《晨报》1920年8月1日。
    ③[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①隗瀛涛:《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②胡适:《努力会章程》,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③曾国藩:《原才》,转引自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再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35页。
    ①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
    ②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
    ③胡适:《好政府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④胡适:《胡适日记》1921年6月18日。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⑤胡适:《好政府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①胡适:《好政府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②胡适:《好政府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③胡适:《好政府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①胡适:《好政府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②胡适:《好政府主义》,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262页。
    ①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8-469页。
    ①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
    ②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
    ①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423页。
    ②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
    ①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
    ②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页。
    ①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
    ②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466页。
    ①胡适:《答王伯秋与傅斯稜两先生》,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
    476页。
    ①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刊于《国闻周报》第12卷第23期。
    ②漆琪生:《中国本位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实质》,刊于《晨报》1935年2月13日。
    ①陈序经(1903~1967)中国社会学家。海南文昌人。192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1928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教务长,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等职。曾任第二、三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陈序经毕生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重视文化研究,提倡在中国创立“文化学”。他曾深入中国农村实际,对闽、粤、桂的船家疍民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进行过较多的调查研究。对东南亚史、华侨史、匈奴史也较有研究。著作有:《中国文化史略》、《疍民的研究》、《文化学概观》、《南洋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等。
    ②陈序经:《一年来国人对于西化态度的变化》,转引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4页。
    ①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②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辩护》,刊于《独立评论》1931年,第160期。
    ①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转引自《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2-383页。
    ①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②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297页。
    ③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④陈序经将折衷派分为:主张重中轻西的折衷派、主张中西各半的折衷派、主张重西轻中的折衷派。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中陈序经又将折衷的主张分为四种,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静的文化与动的文化”、“所谓科学的方法”。后来在1936年发表的《东西文化观》中陈序经又将折衷的主张扩充为七类,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批判,这七种主张即:“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静的文化与动的文化”、“植物文化与动物文化”、“人的文化与物的文化”、“所谓科学的选择办法”。在后来的论战中,他又将几乎所有的论敌都划到折衷的队伍中,他们是:贺麟的“新体用的折衷的文化”、“十教授的本位的文化”、“吴景超的折衷的文化”、“张申府的分合的文化”、“冯友兰的共殊的文化”、“张佛泉的根本西化”、“胡适之的充分的西化”。
    ①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载《独立评论》1931年,第142期。
    ②陈序经:《东西文化观》,载《社会学刊》第2卷第3期。
    ③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1页。
    ④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998年版,第66页。
    ⑤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998年版,第282页。
    ⑥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998年版,第275页。
    ①陈序经:《东西文化观》,刊于《社会学刊》第2卷第3期。
    ②陈序经:《再谈‘全盘西化’》,刊于《独立评论》第147号,1935年4月21日;《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刊于《全盘西化言论续集》,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1935年5月25日。
    ③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页。
    ④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212页。
    ①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189页。
    ②谢扶雅:《为中国文化问题进一解》,《广州民国日报》1934年l月25日。
    ③张磐:《中国文化的死路》,《广州民国日报》1934年l月25日。
    ④陈序经:《一年来国人对于西化态度的变化》,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一一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290页。
    ⑤陈序经:《一年来国人对于西化态度的变化》,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一一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290页。
    ①如陈立夫:《文化建设之前夜》、《文化与中国文化之建设》、《科学与人生》等等,戴季陶:《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开展西北文化与建设新中国》等等。见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年。
    ②转引自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1页。
    ③王新命、何炳松、武靖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樊仲云、萨孟武十教授联名在上海的《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4期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④赵立彬:《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刊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⑤许性初:《从五四运动说到一十宣言》,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5期。
    ⑥许性初:《从五四运动说到一十宣言》,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5期。
    ①胡适在这期间,先后发表了如下文章:《我们对于近代西洋文明的态度》(1926年),《请大家来照镜子》(1928年),《文化的冲突》(1929年),《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0年)《东西文化的比较》(1930年),《信心与反省》(1934年)等。
    ②胡适:《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胡适:《文化的冲突》,转引自《胡适文集》,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页。
    ①胡适:《文化的冲突》,转引自《胡适文集》,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174页。
    ②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①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②胡适:《文化反应的类型》,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③胡适:《文化反应的类型》,转引自欧阳哲生、刘红中:《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①转引自胡明:《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258页。
    ②胡适:《今日中国的文化趋向》,转引自胡明:《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259页。
    ①许性初:《从五四运动说到“一十宣言”》,刊于《文化建设》第1卷第5期。
    ②樊仲云:《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编者序言》,转引自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辽宁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③何炳松:《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序言》,刊于《文化建设》第1卷第5期。
    ①何炳松:《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序言》,刊于《文化建设》第1卷第5期。
    ②何炳松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
    ①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
    ①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
    ②胡适:《试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0页。
    ①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3页。
    ①王新命等:《我们的总答复》,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8期。
    ①王新命等:《我们的总答复》,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8期。
    ②王新命等:《我们的总答复》,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l卷,第8期。
    ①梁实秋:《自信力与夸大狂》,刊于《大公报﹒星期论文》1935年6月9号。
    ①梁漱溟:《东两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203页。
    ②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台北影印本,1971年,台北:学术出版社,第86页。
    ③陈序经:《中国文化之出路》,转引自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页。
    ④胡适:《请大家来照镜子》,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吴景超:《建设问题与东西文化》,刊于《独立评论》第139号。
    ②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9页。
    ③胡适:《中国文化的冲突》,转引自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6-357页。
    ④胡适:《答陈序经先生》,刊于《独立评论》,第160期。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324页。
    ⑤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3页。
    ①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刊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
    ②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①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刊于《国闻周报》第12卷12期。
    ②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刊于《国闻周报》第12卷12期。
    ③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刊于《独立评论》第160号。
    ④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刊于《独立评论》第160号。
    ①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页。
    ②胡适:《一百四十二号编辑后记》,转移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256页。
    ①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3页。
    ②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转引自《胡适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3页。
    ③陈序经:《从西化问题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信仰》,刊于《独立评论》第149号。
    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364页。
    ⑤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2页。
    ⑥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258页。
    ⑦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258页。
    ①王新命:《全盘西化的错误》,转引自《文化建设与西化问题讨论集》,上集中编,第40、41页。
    ②许性初:《从五四运动说到一十宣言》,转引自《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文化建设月刊社1936年版,第101-106页。
    ①许性初:《从五四运动说到一十宣言》,转引自《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文化建设月刊社1936年版,第101-106页。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刊于《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号。
    ①胡适:《我的歧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7页。
    ②唐德刚:《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③胡适:《致李煜瀛》,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①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2页。
    ②陈之迈:《独裁政治的兴起》,刊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1937年第2卷2期。
    ③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2页。
    ④胡适:《一年来关于民治与独裁间的讨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胡适:《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694页。
    ②胡适:《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694页。
    ③胡适:《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694页。
    ①胡适:《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转引自天津《大公报》1947年8月24日。
    ②胡适:《宪政问题》,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
    ①福建事变是指,1933年11月,国民党第19路军高级将领陈铭枢、蔡廷锴发动了福建事变,组织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脱离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独立。
    ②蒋廷黻:《革命与专制》,转引自《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①胡适:《建国与专制》,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0页。
    ②胡适:《建国与专制》,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9,690页。
    ③胡适:《建国与专制》,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页。
    ①胡适:《再论建国与专制》,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6页。
    ②胡适:《再论建国与专制》,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0页。
    ③胡适:《再论建国与专制》,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0,701页。
    ①胡适:《中国无独裁的必要与可能》,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②胡适:《中国无独裁的必要与可能》,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195页。
    ①丁文江:《再论民治与独裁》转引自《丁文江集》,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209页。
    ①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转引自《丁文江集》,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②胡适:《再论建国与专制》,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0页。
    ③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转引自《丁文江集》,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
    ④胡适:《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⑤胡适:《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①胡适:《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②胡适:《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①钱端升:《民主政制乎?极权国家乎?》,转引自智效民:《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论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②胡适:《一年来关于民治与独裁的讨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胡适:《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①胡适:《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252页。
    ②胡适:《统一之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页。
    ③胡适:《统一的路》,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①胡适:《一年来关于民治与独裁的讨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①转引自胡适:《一年来关于民治与独裁的讨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②转引自胡适:《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转引自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③胡适:《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年2003年版,第249页。
    ①胡适:《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251页。
    ②陈之迈:《统一的基础》,刊于《独立评论》,第134号。
    ①胡适:《政治统一的途径》,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②胡适:《政治统一的途径》,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8页。
    ③张佛泉:《今后政治之展望》,刊于《独立评论》,第219号。
    ①胡适:《再论无为的政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②胡适:《再论无为的政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③弘伯:《我们还需要提倡无为的政治哲学吗?》,刊于《独立评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①胡适:《建设与无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3页。
    ②蒋廷黻:《建设前途不可堵塞了!》,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①胡适:《建设与无为》,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66页。
    ②胡适:《再论无为的政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①胡适:《再论无为的政治》,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②胡适:《今日可做的建设事业》,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③胡适:《九十八号编辑后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①胡适:《一百号编辑后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②胡适:《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转引自《胡适全集》,第2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①胡适:《胡适日记1934年》,转引自《胡适全集》,第3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①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趋向》[J],刊于《史林》1998,(1)。
    ①梁实秋:《怀念胡适先生》,转引自白振奎:《胡适人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1.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4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长编年谱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4.《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版。
    5.《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6.《胡适自传》,黄山书社,1991年版。
    7.沈卫威整理:《胡适日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胡明整理:《胡适精品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9.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耿云志、欧阳哲生整理:《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胡适文选》,香港现代书店,1960年版。
    12.胡颂平整理:《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1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影印1919年版。
    14.胡适:《独立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年版。
    15.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欧阳哲生、刘红中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16.胡适:《尝试集》(三编),刊于《新青年》1920年。收于《胡适全集》。
    17.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同心出版社,1920年版。收于《胡适全集》。
    18.胡适:《四十自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收于《胡适全集》。
    1.欧阳哲生:《再读胡适》,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欧阳哲生:《解析胡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欧阳哲生:《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与他的论敌》,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5.董德福:《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胡明:《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
    8.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朱文华:《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0.唐德刚:《胡适杂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白吉庵:《胡适传》,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李敖:《胡适评传》,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3.胡明:《胡适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杨沐喜:《胡适的海外生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汪幸福:《胡适与<自由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隗瀛涛:《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王存奎:《再造与复古的辩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理国故”论争的历史考察》,黄山书社,2010年版。
    20.葛懋春等:《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1.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
    22.胡文生:《向西方学习——走近胡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23.白振奎:《胡适人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李敖:《胡适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
    3.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梁漱溟:《东两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8.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台北:学术出版社。
    9.许性初:《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文化建设月刊社,1936年版。
    10.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996年版。
    11.[美]郭颖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5.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6.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8.徐友渔:《自由的演说》,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19.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年版。
    20.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21.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2.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3.樊志辉:《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展望》,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樊志辉:《牟宗三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5.樊志辉:《内在与超越——迈向后实践哲学的理论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樊志辉:《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樊志辉:《中国当代伦理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2.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3.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张绍:《论胡适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刘岩:《重读胡适》,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6.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7.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8.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9.吴麟:《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