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作品而获得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引起了国内外诸多评价。比较而言,赛珍珠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得不到重视,而中国对于她的接受则复杂得多,掺杂了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七十多年的研究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转折起伏相呼应,中美关系的冷暖变化在其中也有相应体现。赛珍珠研究业已成为国内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跨文化课题。
     笔者认为国内的赛珍珠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缺憾,一是对赛珍珠的整体研究明显不足,二是受困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尽管赛珍珠作品存在一些艺术上的瑕疵,但她的跨文化思考能力和作品的思想价值,又当仁不让地构成一个自足的文本世界,她的中国写作直到今天还有较强的生命力,还有研究的“当代性”意义。因此,本文拟从政治文化、社会品格、民族国家想像等角度审视赛珍珠的中国写作,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通过政治文化视角,确认赛珍珠作品对中国传统社会品格的认知与期待,充分理解她对中国民族国家的认知与想像。2、对赛珍珠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3在现代化的语境中评价赛珍珠跨文化民族想像的现实意义。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追溯国内外赛珍珠研究的历史,指出目前国内研究取得的实绩与存在的不足,并简要阐释政治文化、社会品格与民族国家想像等核心概念,明确论文的总体框架。第一章从中国传统社会品格的角度探讨赛珍珠中国题材作品的意义。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品格构成的考察,成为赛珍珠跨文化民族国家想像的现实起点。这种考察与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批判有交叉处,但更具赛珍珠的特色,包含着她对中国精神的发现与期待。赛珍珠试图借助形象说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人格构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第二章讨论赛珍珠在“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对中国传统社会品格的关注。从“革命”的角度看,中国大多数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并不高,他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理解“革命”的意义,即使是剪辫子与禁止女性缠足这样的习俗革命,往往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归根结底与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第三章说明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揭露、对中国抗日民众斗争精神的讴歌是赛珍珠抗战写作的主题之一,但从社会品格角度思考战争发生的原因也是她作品应有之义。在血与火的煅造中,中国民众由和平幻想到奋起抗争,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汇聚成不可阻遏的力量。第四章笔者要说明,现代教育是赛珍珠心目中帮助中国摆脱愚昧、走向现代文明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知识分子,是连接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是确保桥梁畅通的宏伟工程。赛珍珠后期两部作品关注中西对立期间知识分子的命运,从一个侧面观照党派政治对个体生命的践踏及其后果。赛珍珠痛心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这不应有的曲折。
     本文的余论部分,总结赛珍珠跨文化的民族国家想像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并阐释实现跨文化想像可能性的几个条件。赛珍珠的中国书写,应该获得“民族寓言”的地位,同我们本民族的书写一起,构成一种反观自身的“复调结构”,为我们自省和超越提供了一个足资参考的坐标,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American woman writer Pearl S. Buck won the 1938’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by her Chinese theme works The Good Earth trilogy. This causes much eval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study of Pearl S. Buck can’t be taken seriously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But China accepted her more complicatedly, including more factor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The study history of more than seventy yea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and works in concert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 relation had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 The study of Pearl S. Buck had become an intercultural problem which deserves studying deeply.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re are two aspects of pity in the study of Pearl S. Buck, one is the shortage of Pearl S. Buck’s whole study; the other is locked into the effect of ideology.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art flaws in Pearl S. Buck’s works, her intercultural ability and the thought value of her works make up a self-sufficient text world. There have been a strong life and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in her Chinese writing. So, this article scans Pearl S. Buck’s Chinese writing from political culture、social personality、national imagination. It tries to inaugurat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It will affirm Pearl S. Buck’s working cognize and hope China traditional social personality from political culture, understanding fully her cognition and imagination. 2、It will make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earl S. Buck. 3. It will evaluate practical meaning of Pearl S. Buck’s intercultural national imagination.
     The paper has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races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ing Pearl S. Buck at home and abroad. It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 and shortage at home. It also explains political culture、social personality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It will make the paper’s whole frame clear.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Pearl S. Buck’s Chinese theme works from Chinese social personality. Her investiga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personality structure became the real beginning of Pearl S. Buck’s intercultural national imagination. This investigation has overlapping parts with country criticism at modern times, but it owns Pearl S. Buck’s feature. It contains her discovery and hope to Chinese spirit. Pearl S. Buck tried to explain by image that the effect made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can’t be ignored.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personality paid by Pearl S. Buck in“revolutionary”history language situation. From the point of“revolution”, the enthusiasm of China populace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is not high. The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revolution”from their own benefit. Even such custom revolution as cutting braids and forbidding woman’s foot binding needed a long period. This had relation with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 that one of the themes of Pearl S. Buck’s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riting is: exposing the Japanese invader’s atrocity and eulogizing Chinese’s struggle spirit. But she still thought over the cause of the war from social personality. In the tempering of blood and fire, Chinese masses roused to opposed instead of cherishing peace illusions. The national country consciousness awakened step by step. It converged a kind of strength that can’t be stopped. The fourth chapter explains that modern education is the decisive force to help China break away from ignorance and come to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are the bridge to connect China’s past and future. Linking up and exchang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s a great project to make the bridge unblocked. The later works of Pearl S. Buck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he viewed the political parties’trampling on individual lives and the consequences from one side. Pearl S. Buck felt deep regret for the twists and turns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rich content contained in Pearl S. Buck’s intercultural national imagination. It also explains several conditions to accomplish intercultural imagination possibilities. Pearl S. Buck’s Chinese writing should get the place of“national fable”. They constitute a“polyphony structure”with our own writing together. They provide a full -reference coordinate for us to go beyond. They also benefit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ation’s great rejuvenation.
引文
①(美)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955页。
    ①(美)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954页。
    ②引自1973年尼克松总统在赛珍珠追悼会上的悼词。
    ③据华裔美籍学者黄文湘的《赛珍珠的文学世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56-68页。
    ①赛珍珠的这一类文章有:《中国之美》(Beauty in China),《论坛》(Forum),1924.3 《中国人之情感》(The Emotiona Nature of the Chinese),《国民》(Nation),1926 《中国的共产主义》(Communism in China),《国民》,1928 《从中国小说看中国》(China in the Mirror of Her Fiction),《太平洋时事》(Pacific Affairs),1930.2 《现代中国妇女的困境》(chinese women:Their Predicament in the China of Today),《太平洋时事》,1931.4 《中国与华侨》(China and the Foreign Chinese),《耶鲁评论》(Yale Review),1931.21 《中国老保姆》(O1d Chinese Nurse),《半月谈》(Fortnightly Review),1932.6 《向西方解释中国》(Interpretation of China to the West),1933年3月13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国与西方》(China and the West),1933年4月8日在费城的美国政治学院的演讲《隐而不露金色龙》(Hidden Is the Colden Dragon),《亚洲杂志》(Asia Magazine),1933.6 《新爱国主义》(The New Patriotism),《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1934. 1—3 《上海情景》(Shanghai Scene),《亚洲杂志》,1934.2 《现代中国的原创精神》(The Creative Spirit in Modem China),《亚洲杂志》,1934.9-10 《聪明的中国人》(The Wise Chinese),《半月谈》,1935.137 《孙中山:生平与意义》(书评)(Sun Yat--sen:Life and Meaning),《亚洲杂志》,1935.1 《东方与西方:我们真的不一样?》(East and West-Are We Different?),1935年7月8日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公众事务研究所的演讲《中国的平民百姓》(The Plain People of China),《亚洲杂志》,1941.7 《战后的中国和美国》(Postwar china and the U.S.),《亚洲杂志》,1943.11 《孙中山》(剧本)(Sun Yat--sen),《亚洲杂志》,1944,4 《中国的疆土与人民》(The land and the People of China),1948年的一次公开演说以上资料参见刘海平《赛珍珠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资料小识》,《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21-24页。
    ①(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②詹姆斯·汤姆森:《赛珍珠为什么得不到尊重?》,《费城箴言报》,1972年7月24日
    ③汪应果:《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见许晓霞俞德高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62页。
    ①《今秋,美国重温赛珍珠》,《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22日。
    ②(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③刘海平:《当代人眼中的赛珍珠——赛珍珠百年诞辰国际研讨会记》,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221页。
    ①(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②(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③参见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散文作品1940年-1990年》,孙宏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①这也并非事实,单就国外的博士论文而言,还有考利·多恩的《赛珍珠小说里的中国家庭形象》(Caoly Doan.Images of the Chinese Family in PEARL Buck’Novels,PH.D Diss.,St John’University,Brooklyn, N,Y.,1965)和高雄娅的《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妇女形象》(Pearl S.Buck’Chinese Women Characters,PH.D dissertation of Ball State University,1993)
    ②http://bbs.kxkb.com/yuwen/zawen/1199110336541935.html
    ③(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④张子清:《赛珍珠与中国——纪念赛珍珠诞辰一百周年》,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84页。
    
    ①赛珍珠:《最后的倾诉》,《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第68-76页。
    ②庄心在:《布克夫人及其作品》,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67页。
    ③庄心在:《布克夫人及其作品》,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69页。
    ④林语堂:《白克夫人的伟大》,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09页。
    ①《华盖集?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6—67页
    ②祝秀侠:《布克夫人的〈大地〉——本写给高等白种人的绅士太太们看的杰作》,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3页。
    ③祝秀侠:《布克夫人的<大地>——本写给高等白种人的绅士太太们看的杰作》,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4页。
    ④《1935年记事》,《茅盾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⑤叶公超:《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评赛珍珠的〈大地〉》,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8页。
    ⑥江亢虎:《一位中国学者对布克夫人小说的观察》,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3页。
    ①伍蠡甫:《评〈福地〉》,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6页。
    ②黄峰:《赛珍珠和她的〈爱国者〉》,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16页。
    ①(苏联)N.谢尔盖耶娃:《破产的“中国通”——赛珍珠》,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76页。
    ②(苏联)N.谢尔盖耶娃:《破产的“中国通”——赛珍珠》,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81页。
    
    ①王莹:《两种美国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版,“王莹小传”第12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年版,第891页。
    ①朱坤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对〈大地〉三部曲的女性主义解读》,《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69-73页。②郭英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①顾钧:《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解读》(2001年)。
    ①张艳:《1994—2005年CNKI赛珍珠研究论文统计分析》,见许晓霞主编《赛珍珠研究文集》,2006年10月版,内部资料,第161页。另外,国内学者过于关注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及传记作品,这是事实;但也有学者研究她的非小说作品,如姚君伟的博士论文。
    
    ①姚君伟:《缘由·对象·方法———新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三题》,《外语研究》,2006年第2期,70-72转75页。
    ②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序言11页。
    ①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序言第10页。
    ②姚君伟:《近年中国赛珍珠研究回眸》,《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4期,30-39页。
    ③姚锡佩:《我对赛珍珠研究的感受》,见许晓霞俞德高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65页。
    ④姚锡佩:《我对赛珍珠研究的感受》,许晓霞俞德高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66页。
    ⑤兰守亭席梅红:《民族的友人——赛珍珠》,《学术探索》,2003年第12期。
    ①汪应果:《论赛珍珠的第三只眼睛——兼谈赛珍珠小说〈爱国者〉》,见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19页。
    ②《英雄与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张峰吕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3月版。在书中,卡莱尔把英雄分为“神灵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君王英雄”。
    ③(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④(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⑤(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①王晓明:《思想与文学之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48-49页。
    ②何锡章:《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价值生成与存在中的意义》,《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①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②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①(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龚人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7页。
    ②(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龚人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9页。
    ③参见:(美)阿尔蒙德、维尔巴主编:《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15页。
    ①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9页。
    ②转引自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页。
    ③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1版,第195-196页。
    ④朱晓进等:《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语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4页。
    ②傅国涌:《偶像的黄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③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页。
    ④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第16页。
    ⑤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6月1版,第141页。
    ①叶公超:《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评赛珍珠的〈大地〉》,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6页。
    ②宜闲:《评〈大地〉》,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30页。
    ③林语堂:《白克夫人的伟大》,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09页。
    ①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94页。
    ②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94页。
    ③如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9月版何宗思编著:《中国人格病态批判》,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9月版等。
    ④王晓明:《在思想与文学之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自序第3页。
    ①刘再复:《论鲁迅状态——答香港《城市文艺》编者问》http://blog.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②(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16页。
    ③《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032页。
    ①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63页。
    ②(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导论第1页。
    ③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版,第40页。
    ④(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6页。
    ⑤(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98页。
    ①赛珍珠:《赛珍珠对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70页。
    ②赛珍珠:《赛珍珠对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71页。
    
    ①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②(美)保罗·多伊尔:《赛珍珠》,张晓胜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①(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②转引自刘海平:《赛珍珠与中国》,《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111-120页。
    ③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2-4页。
    ④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4-5页。
    ①周宁:《永远的乌托邦——西方的中国形象》,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第153-158页。
    ②(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③周宁:《永远的乌托邦——西方的中国形象》,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第173页。
    ①转引自孟华:《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见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7页。
    ②转引自孟华:《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见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7页。
    ①都文伟:《百老汇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戏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4月版,第30-33页。
    ②(德国)卫理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版,第12页。
    ①庄心在:《布克夫人及其作品》,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67页。
    ②张国刚:《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历史学》2006年第6期。
    ①转引自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955页。
    ②王逢振:《历史地看待赛珍珠和她的〈大地〉三部曲》,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147页。
    ③王逢振:《赛珍珠和〈大地〉》,见许晓霞俞德高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08页。
    ④姚锡佩:《论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88-98(92)。
    ⑤高鸿认为,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里,通过对王龙祖孙三代与“土地”关系变化的描绘,建构出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只是这个异国形象并不是赛珍珠个人对中国的客观“再现”,而是融注了作者/注视者所在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创造,是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物”在叙事文本上的投射。《大地》里的“中国形象”虽然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固定看法,但是这种改变是有限的。现今《大地》所塑造的“中国”又成为当代美国人接受中国的“套话”,影响颇深。——高鸿《赛珍珠〈大地〉三部曲里的中国形象》。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
    ⑥叶公超:《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评赛珍珠的〈大地〉》,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8页。
    ①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98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170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232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00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33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55页。
    ③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56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59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60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④Nora Stirling, Women in Conflict,P.100
    ①怡青主编:《一个真实的赛珍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02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29页。
    ④潘旭澜:《洪秀全的历史真实面目》,《炎黄春秋》,2005年第2期,第76-80页。
    ①《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版,第131页。
    ②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49-350页。
    ③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序言第3页。
    ④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序言第38页。
    ⑤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98年3月版,第20-33页。
    ①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63页。
    ②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③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98年3月版,第3-6页。
    ④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⑤毛如升:《勃克夫人的创作生活》,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47页。
    ⑥赵家璧:《勃克夫人与黄龙》,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74页。
    ①刘永生:《世界全史·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178页。
    ②(德)卢特威:《罗斯福传》(中译本),上海:上海西风社,1941年版,第155页。
    ①徐清:《赛珍珠对乡土中国的发现》,见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91页。
    ②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49页。
    ③《忽然想到(七)》,《鲁迅著作全编》(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1页。
    ④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12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77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03页。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37页。
    ④赛珍珠:《同胞》,吴克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174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0页。
    ②刘龙王玉国编著:《赛珍珠——写中国题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修订本),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206页。
    ①金耀基:《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133页。
    ②江亢虎:《一位中国学者对布克夫人小说的观察》,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12页。
    ③赛珍珠:《赛珍珠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569页。
    ④刘龙王玉国编著:《赛珍珠——写中国题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修订本),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6页。
    ⑤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305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892页。
    ②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67页。
    ③赛珍珠:《赛珍珠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572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832页。
    ②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17页。
    ③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④王德峰编选:《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88页。
    ⑤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版,第53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版,第53页。
    ②转引自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9月版,8页。
    ③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208页。
    ④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09页。
    ①《周末》(南京)1994年5月7日总第645期第六版。
    ②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版,第98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34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53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51页。
    ③胡适:《藏晖室札记》,转引自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9月版,43页。
    ①《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98页。
    ②《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00页
    ①《〈大地〉里的中国》,《胡风全集》(第二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08页。
    ②茅盾:《茅盾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③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23页。
    ④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36页。
    ①(美)何天爵:《中国人本色》,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9月1版,第198页。
    
    ①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33页。
    ②刘锋杰:《人的文学及意义——刘锋杰现代文学批评论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①(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
    ③(美)黄文湘《赛珍珠的中国世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56-68页。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前言第1页。
    ②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①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②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7页。
    ③(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2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638页。
    ①常吟秋分别翻译其中的一部分,名之曰《结发妻》,7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11月初版;《旧与新》,第98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2月初版。
    ②李敬祥译为《元配夫人》,上海启明书局1940年4月初版,第144页。
    ③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117页。
    ①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119页。
    ②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121页。
    ③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121页。
    ④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126页。
    ⑤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⑥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122页。
    
    ①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123页。
    ②知侠:《铁道游击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9月新1版,第272页。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德)埃利亚斯?卡内提:《群众与权力》,冯文光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③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①(英)彼得?斯特克(英)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舒小昀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赛珍珠:《母亲》,万年绮译,上海:上海仿古书店,1936年5月初版,第2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④《四世同堂》,《老舍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86页。
    ②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296页。
    ④(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①梁二平:《身体的迷雾——我们身体的文化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7页。
    ②陈舜臣:《日本人和中国人》邱岭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6月,第75-76页。
    ③(法)雅克玲·泰夫奈:《西来的喇嘛》,耿昇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3页。
    ①转引自周宁《永远的乌托邦:西方的中国形象》,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第157-158页。
    ②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0页。
    ③孟华:《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见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04页。
    ④赛珍珠:《我欠狄更斯一笔债》,《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59-61页。
    ①(美)泰勒.何德兰(英)坎贝尔.布朗士:《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68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10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648页。
    ②《同胞》赛珍珠著吴克明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④博彦满都:《辛亥革命时期的内蒙》,《辛亥革命回忆录》(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424页。
    ⑤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7页。
    ⑥梁二平:《身体的迷雾——我们身体的文化史》,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7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86页。
    ①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85页。
    ②转引自(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1页。
    ③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409页。
    ①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83页。
    ②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①赛珍珠:《元配夫人》,李敬祥译,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上海:上海启明书局,第83-84页。
    ①王冬芳:《迈向近代——剪辫与放足》,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年8月1版,第17—18页。
    ②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集团,2006年8月版,第105-107页。
    ③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15页。
    ④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135页。
    ①赛珍珠著,林三等译:《东风?西风》,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页。
    ②赛珍珠著,林三等译:《东风?西风》,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③赛珍珠:《结发妻》,常吟秋译,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初版,上海:商务印书馆,第37页。
    
    ①赛珍珠:《结发妻》,常吟秋译,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初版,上海:商务印书馆,第69页。
    ②赛珍珠:《结发妻》,常吟秋译,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初版,上海:商务印书馆,第71页。
    ③赛珍珠:《结发妻》,常吟秋译,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初版,上海:商务印书馆,第30页。
    ①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3月版,第18页。
    ②转引自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导论》,第10页。
    ③赛珍珠著,林三等译:《东风?西风》,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④唐德刚:《袁氏当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4页。
    ⑤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955页。
    ②江枫:《怀念中国人民之友赛珍珠》,见许晓霞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0页。
    ③周卫京:《赛珍珠与中国抗战》,见许晓霞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1页。
    
    ①(美)彼德·康著,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②(美)彼德·康著,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①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①(日)山本文雄编著:《日本大众传媒史(增补版)》,诸葛蔚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6-158页。
    ②转引自《南京大屠杀与日本战争罪责——高兴祖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1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页。
    ④赛珍珠:《爱国者》,哲非等译,上海:群社,1939年版,第二部,第253-254页。
    ①赛珍珠:《爱国者》,哲非等译,上海:群社,1939年版,第二部,第150页。
    ②赛珍珠:《爱国者》,哲非等译,上海:群社,1939年版,第二部,第276-277页。
    ③孙江《解构靖国神社的政治话语》,《读书》,2006年3期。
    ④(美)彼德?康著,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赛珍珠:《爱国者》,哲非等译,上海:群社,1939年版,第二部,第241页。
    ③赛珍珠:《爱国者》,哲非等译,上海:群社,1939年版,第二部,第65页。
    ①(日)津田道夫《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程兆奇刘燕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版,序言第3页。
    ②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15页。
    ③《申报》1939年6月23日,转引自姚君伟:《姚君伟文学选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7-178页。
    ①姚君伟:《姚君伟文学选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8页。
    ②巴金《关于爱国者》,《鲁迅风》1939年7月20日,转引自姚君伟:《姚君伟文学选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8-179页。
    ③陆行良:《赛珍珠的抗战文学——对长篇小说〈爱国者〉、〈龙子〉的述评》,见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1页。
    ④汪应果:《论赛珍珠的第三只眼睛——兼谈赛珍珠小说〈爱国者〉》,见汪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2页。
    ①陈亮:《从后殖民视角看〈龙子〉——兼评赛珍珠的战争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45-47页。
    ②郭英剑郝素玲:《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54-63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②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③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④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⑤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②费孝通:《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版,第163页。
    ③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②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③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91页。
    ④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668页。
    ⑤赛珍珠:《爱国者》,哲非等译,上海:群社,1939年版,第一部,第72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85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④《谢谢日本!建起了新中国》,忆玢译,1938年5月27日—28日上海《大美晚报》。
    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9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②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②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③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④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⑤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受奖演说”,第955页。
    ②《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第35页
    ③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④郭英剑郝素玲:《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54-63页。
    ⑤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②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13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①赛珍珠:《夜班护士》,《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5期。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666页。
    ③赛珍珠:《我欠狄更斯一笔债》,《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59-61页。
    ①《开放的自我》(美)C.W.莫里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②《开放的自我》(美)C.W.莫里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③唐长儒:《评〈分家〉》,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19页。
    ④原信为:“我是一个小女孩,我六岁了。我住在中国。我有一个上大学的大哥哥,他就要到中国帮助爸爸告诉中国人关于耶稣的事。我还有两个小弟弟在天堂里。莫德先走了,然后是阿狄,然后是埃迪斯。上个月10号,我勇敢的小弟弟克莱蒂,也离开我们去了我们在天堂里真正的家。克莱蒂曾说,他是一个基督战士,天堂是他最最好的家。克莱蒂四岁,我们都喜欢《观察者》上的小信。这封信全是我自己写的,我的手也累了,那么再见吧。”转引自(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巴金《关于爱国者》,《鲁迅风》1939年7月20日,转引自姚君伟:《姚君伟文学选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80页。
    ④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上海:知识出版社,第1页。
    ⑤(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⑥(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②(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8页。
    ③参见章开沅编译《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①(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③(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①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②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③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2版,第217页。
    ②赛珍珠:《群芳亭》,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版,第307页。
    ③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93页。
    
    ①屠格涅夫:《处女地》,巴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页。
    ②屠格涅夫:《处女地》,巴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页。
    ③高文舍:《中国古代人的富裕之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④金耀基:《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8页。
    ①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④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06页。
    ①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81页。
    ②赛珍珠:《最后的倾诉》,《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68-76页。
    ③顾钧的疑惑有几:1.异国现实对形象制作的作用。2.异国文化对形象制作的作用。3.“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之辨。因此,他赞成孟华在这一问题上对当代形象学作出的修正:“较公允的结论或许应该是:形象同时具有‘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这两种功能,而两者间的关系又十分复杂。尽管往往以后者为主,但也不排除前者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总而言之,每个异国形象,作为“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产物,都为我们了解本土文化和异国现实提供了双重的认识功能,两者不应该偏废。——引自顾钧:《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解读》(2001年博士论文)
    ④(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自序”第2页。
    ⑤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6-17页。
    ①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2页。
    ①赛珍珠:《同胞》,吴克明赵文书张俊焕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①赛珍珠:《旧与新》,常吟秋译,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初版,第68页。
    ②赛珍珠:《同胞》,吴克明赵文书张俊焕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③《赛珍珠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转引自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71页。
    ④《赛珍珠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71页。
    ①《赛珍珠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72页。
    ②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年1月版,第772页。
    
    ①顾钧:顾钧:《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解读》(2001年博士论文)
    ②海伦?斯诺《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108页。
    ①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4页。
    ①赛珍珠:《同胞》,吴克明赵文书张俊焕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①赛珍珠:《同胞》,吴克明赵文书张俊焕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②赛珍珠:《同胞》,吴克明赵文书张俊焕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382页
    ①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②王璞:《项美丽在上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92页。
    ③思慕:《猫头鹰的诅咒——斥责赛珍珠的〈北京来信〉》,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127页。
    ④《赛珍珠对江亢虎评论的答复》,见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年4月版,第571页。
    
    ①(英)詹姆斯?马亚尔:《世界政治》,胡雨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18页。
    ③赛珍珠:《最后的倾诉》,《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68-76页。
    
    ①兰守亭席梅红《民族的友人——赛珍珠》,《学术探索》,2003年第12期。
    ②(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①(美)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184页。
    ②(丹麦)斯文德·埃里克·拉森:《文化对话:形象间的相互影响》,见《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③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2页。
    ④周宁指出,“赛里斯(seres)是西方人关于中国的最早的‘知识’,或传说。它既表示一种华贵神秘的织物,又表示生产这种织物的民族或国家。中西交通始于丝绸贸易,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亦始于这种神奇的织物。”参见周宁:《永远的乌托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6页。
    ⑤葛桂录认为,“作为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部极富想象力的散文体虚构游记,给基督徒们展现出许多陌生世界的生动图画,与《马可·波罗行纪》一起首次真正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中国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尽管曼德维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亚洲旅行家’,但他充其量是个乘上想象的翅膀、身在座椅上的旅行家,《游记》自然为面壁之作。曼德维尔对蛮子国、大汗王国的虚构传奇,以及祭司王约翰的神奇传说,无不展示着中世纪晚期人们的想像欲望,他们需要有一个物质化的异域形象,以此作为超越自身基督教文化困境的某种启示。”参见葛桂录《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的文本生成、版本流传及中国形象综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顾钧:《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解读》(2001年博士论文)。
    ②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267页。
    ②转引自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1页。
    ①(美)维基·康斯坦丁·克鲁克:《淑女与熊猫》,苗华健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6页。
    ②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234-235页。
    A House Divided. P. F. Collier & Son Corporation, 1935.
    American Unity and Asia. New York: 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 1970.
    China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72.
    Come, My Beloved.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64.
    Death in the Castle.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67.
    Dragon Seed. Philadelphia: The Blackiston Company, 1946.
    East and West (Until Tomorrow, Fool’s Sacrifice, The Golden Bowl, India, India, East Wind: West Wind. Wakefield: Moyer Bell, 1993.
    Fighting Angel.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Reynal & Hitchcock, 1936.
    God’s Men.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67.
    Hidden Flower.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52.
    Imperial Woman.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56.
    Kinfolk.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49.
    Letter From Beijing.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57
    My Several Worlds.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54.
    Pavilion of Women.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46.
    Portrait of a Marriage.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41.
    Satan Never Sleeps. Pocket Books Inc., 1962.
    Secrets of the Heart.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76.
    Sons.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32.
    The Angry Wife.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66.
    The Child Who Never Grew. Woodbine House, Inc., 1992.
    The Complete Women Selections from the Writings of Pearl S. Buck. Kansas City: Hallmark Cards, Inc., 1971.
    The Exile. New York: Triangle Books, 1939.
    The Good Earth.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75.
    The Joy of Children.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64.
    The Living Reed.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65.
    The Long Love.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68.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The Story of Sun Yat-se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53.
    The Mother.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34.
    The Patriot. P. F. Collier & Son Corporation, 1939.
    The Promise. New York: The Sun Dial Press, 1945.
    The Three Daughters of Madame Liang.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71.
    The Time Is Noon. New York: Pocket Books, 1974.
    The Townsman. 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45.
    Words of Love.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74.
    The Young Revolutionist.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in 1932
    赛珍珠著:《大地》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赛珍珠著:《同胞》,吴克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赛珍珠著,刘海平等译:《群芳亭》,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赛珍珠著,林三等译:《东风?西风》,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赛珍珠著,丁国华等译:《龙子》,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赛珍珠晏阳初《告语人民》,宋恩荣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彼德·康著,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美]保罗·多伊尔著,张晓胜等译:《赛珍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
    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刘龙王玉国编著:《赛珍珠——写中国题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修订本)
    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
    徐清:《跨文化视界中的尴尬——赛珍珠和中国》(1999,南京大学博士论文,未出版)
    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顾钧:《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解读》(2001,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未出版)
    许晓霞、俞德高、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怡青主编:《一个真实的赛珍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陈敬:《赛珍珠——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坤领:《多元视野里的文化与妇女——赛珍珠的中国书写》(2006年,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未出版)
    许晓霞、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姚君伟:《姚君伟文学选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三)外籍学者的著作(按音序排列)
    1[澳]莫理循《中国风情》,张皓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2[澳]欧阳昱:《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3[法]博里斯博马尔坦:《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张宇博译,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5[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7[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8[法]吕西安·戈尔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法]马尔罗:《人的境遇》,丁世中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10[法]雅克雅博雅夫雅:《西来的雅嘛》,雅博译,雅南:山东画雅出版社,2003年。
    1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
    12[德]卫理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13 [捷克]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4[美]本杰明博史华兹《本求富强:本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美]本尼迪克特博安德本:《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博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
    17[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8[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19[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美]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毛泽应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
    21[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22[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23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24[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26[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7年。
    27[美]何天爵《中国人本色》,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
    28 [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马泉孙健龙译,北京:光明日雅出版社,1988年。
    30[美]LARZER ZIFF:《一八九O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夏平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
    31[美]博津奇:《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形式》,吴yan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唐晓鹏王南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
    33[美]MALCOLM COWLEY :《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
    34[美]明恩浦:《中国人的特性》,匡雁鹏译,北京:光明日雅出版社,1998年。
    35[美]明恩浦:《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午晴唐军译,1998年。
    36[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7[美]RICHARD H.PELLS :《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大萧条岁月中的文化和社会思想》,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38[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39[美]雅勒·何德兰(英)坎贝尔·布朗士:《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年3月版。
    40[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41[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1998年。
    42[美]维基·康斯坦丁·克鲁克:《淑女与熊猫》,苗华健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3[美]亚历克斯博卡利尼克斯《平等》,徐朝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44[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观,2006年。
    45[日]陈舜臣:《日本人和中国人》邱岭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46[日]横光利一:《寝园》,卞铁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1月。
    47[日]津田道夫《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程兆奇刘燕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48[日]入谷敏南:《日本人的集团心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
    49[日]山田正行:《自我认同感与战争——关于战争期间中国滇西地区的心理历史研究》,刘燕子等译,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
    50[日]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历史的展开与特征》许极博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51[日]宇野哲人:《中国文明记》,张学锋译,北京:光明日雅出版社,1999年版
    52[意大利]马国贤《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李天纲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 [英]阿阿阿德博立德《穿蓝色长阿的国阿》,王成东刘皓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54[英]埃里克博霍布斯埃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英]爱尼斯博安德逊:《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费振东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年。
    56[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胡晓进罗珊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7[英]安东尼博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58[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59[英]厄内斯特博厄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厄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60[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61[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62[英]约·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63[英]詹姆斯博马亚尔《世界政治,》胡雨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2陈国庆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陈虹:《日军炮火下的中国作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4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7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8董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金耀基:《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2高文舍:《中国古代人的富裕之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3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4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16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集团,2006年8月1版。
    17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8何宗思编著:《中国人格病态批判》,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9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意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N0.2》,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1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2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4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5李良玉:《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26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版。
    2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28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29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30刘锋杰《人的文学及意义——刘锋杰现代文学批评论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31刘锋杰《想像张爱雅——关于张爱雅的阅读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32刘锋杰薛雯黄玉蓉《张爱雅的意象世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3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4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35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6刘小枫主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37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981年。
    39吕红平:《农村家族问题与现代化》,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0孟华等:《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41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42苏丁编《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43唐德刚《袁氏当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年。
    45王宁徐燕红主编:《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6王爱松《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47王冬芳《迈向近代——剪辫与放足》,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年。
    48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9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0王列耀:《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与“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1王晓明:《思想与文学之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52王烨:《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53王莹:《两种美国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54魏朝勇:《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55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56韦政通:《中国的智慧》,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7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
    58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59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60杨玉圣:《一个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62乐黛云勒·比松主编:《独角兽与龙——在本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3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4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5张功臣:《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1840-1949)》,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66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67章开沅编译《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8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69郑刚:《中国人的精神》,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
    70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71周宁:《想像中国——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72周宁《去东方,收获灵魂——中华帝国的福音之路》,雅南:山东画雅出版社,2006年1月
    73周宁《孔教乌托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
    74朱晓进等:《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5周伟《变迁》,北京:光明日雅出版社,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