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布局变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很大;1993~94年的粮价上涨甚至还引发全社会的通货膨胀。根据有关研究(陈锡文,1995年),稻谷供给偏紧是引发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敏感因素,改革以来的历次粮价上涨都同稻谷供给偏紧有关;而水稻种植布局的变动是导致稻谷供应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从1978年以后我国水稻生产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全国总的水稻生产面积大幅度的减少,二是水稻生产出现区域性的迁移——传统南方稻作区水稻播种面积减少较多,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本文根据水稻的品种和套作制度,以省为单位将我国分为六个水稻生产区;具体说明了各区域水稻播种面积的增减变化。长江中下游区和南方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减少较多,西南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变化不大,东北区的水稻生产增长明显。生产布局的变动不仅对国内和国际大米市场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本文主要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
     布局变迁所带来的后果主要是由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造成的。由于北方地区的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不如南方地区,所以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的波动要大于南方地区。通过对各区域水稻单产变动程度的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区域变迁会带来总产量波动扩大的假设。统计结果显示北方水稻单产的变异系数要明显高于南方水稻单产的变异系数。东北区和西北区的增长速度要明显的高出其他各区域。所以当北方地区水稻播种面积在总面积中的比重提高时,总产量的波动性就会增大,进而影响大米市场供给的稳定性。本文还说明了我国气候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情况,分析了资源条件对水稻布局变化的限制。讨论了水稻播种面积增长较快的东北区进一步发展水稻生产总体上面临的资源约束,和局部地区的水稻种植开发潜力。水资源对水稻生产至关重要,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特征是:平均水资源匮乏,水源分布不均衡,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度间水源供应不稳定等方面。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尤其严重。水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的东北区除水资源不足外,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水稻生产。尽管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部分的抵消恶劣气候对水稻生产的负面作用,但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水稻生产面积的增加还是会扩大我国水稻总量供给的波动性。
     本文分两个层次重点分析水稻布局发生变动的原因。第一个层次的原因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导致了水稻播种面积的减少;尤其是水稻播种面积减少较多的南方水稻主产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通过一般的线性模型检验了这一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计算说明水稻播种面积受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假设在由于城市化减少的耕地面积中水稻面积所占比例与该区域平均水稻播种面积所占的比例相同,计算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量。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因为水稻本身的生产布局一般离城市较远,并且由于大米消费的刚性;所以在由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减少的耕地面积中,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受到的影响较其他农作物要小,同比例计算高估水稻面积的减少量。根据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水稻播种面积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受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还没有严重的影响到水稻的播种面积。以往的一些研究过于担心城市化和工业化占用耕地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影响水稻布局变化第二个层次的原因在于种植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少说明的是资源约束的变化对水稻总体布局的影响,第二个层次的原因主要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区域内部水稻种植比重的调整。第二个层次的原因又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展开分析,宏观层次的原因侧重于解释水稻总体布局变动的趋势,微观层次的原因侧重于验证哪些因素导致各区域水稻播种面积比例不同的调整方向和幅度。宏观层次上的原因包含三个方面:粮食政策变革、技术进步和稻米需求的变化。1978年开始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农业资源的配置方式,解放了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改革前被扭曲的资源配置逐步得以矫正;各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和水稻生产布局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过程。技术进步和消费结构变化是另外两个宏观层次上的原因,稻米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改变了水稻生产布局的走向;农作技术的进步,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则为生产布局的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各区域水稻生产比例变化的微观原因从分析农民的生产行为入手,分析各区域水稻种植比例的调整为何表现出不同的方向和幅度。本文构建了实证模型,验证水稻及其主要替代作物的亩净收益、技术进步、粮食政策的改变以及水土资源禀赋的变化等相关因素都会影响到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而影响到水稻的种植比例。模型的结果显示,水稻自身和主要替代作物的单位面积净收益是水稻种面积比重调整的主要因素,各个地区相对主要的替代作物的水稻相对收益的大小最终决定了播种面积的调整方向。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区主要的替代作物为净收益较高的蔬菜和水果,所以南方地区减少了水稻播种面积。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因为气候原因,不适合水果等高效益作物的大面积生长,主要替代作物是粮食作物中的玉米和小麦,水稻净收益要高于这两种粮食作物,所以东北区水稻播种面积增长的幅度较大。资源约束对水稻布局变迁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的粮食政策变动也影响了南方区和长江中下游区的水稻播种面积的调整进程。西南区水稻播种面积也较多,但并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农民种植水稻主要是为了自给,并不是为了市场出售,不像其他水稻主产区会受相关因素的显著影响。
     从保障稻米供应总量的稳定,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出发,在具体管理各区域水稻生产布局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在制定政策时应有所侧重。长江中下游区和南方区中的沿海发达省份按照当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可以适当调减水稻播种面积;长江中下游区和南方区中的内陆省份则应该控制水稻播种面积的比重;政府还应该重点支持水稻播种面积增长较多的东北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完善的国内稻米市场;根据不同地区水稻生产的相对收益情况,理性的投入补贴资金;平衡工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有序流动,合理保护耕地面积;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农田用水,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国家应当加强对水稻新品种的开发,提高水稻品种的耐旱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并大力开发新型节水技术。为了避免因自然灾害等意外因素对供给造成太大的冲击。政府也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些经济干预的手段包括粮食储备或相关的贸易政策,以调整暂时的供求失衡,避免造成大米价格的剧烈波动。
The r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crop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ice has changed largely since rural reform. The change represented two aspects: the total rice planting acreage decreased largely and the production location moved partly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movement affects the rice supply in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paper interprets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movement.
     The whole country rice planting area is divided into six regions by varieties and planting arrangements. There are four major rice production regions in six region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region (shortened form, Changjiang region) and south region decreased largely; but north-east region increased largely, and there is little change in south west region. The reasons causing change could be compartmentalize by two tiers. The first tier reason is that industrialization occupied the agricultural land, to decrease the rice planting acreag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six regions tillage are affected by industrialization evidently and Changjiang region and south region tillage decrease are mostly caused by industrialization. To calculate simply how much tillage industrialization resulted in rice planting acreage decrease. By discuss the result, tillage decrease brought on rice planting acreage decrease in fact, but to a little extent.
     The second tier reason i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rice in crops changed. The regions rice comparatively profit has changed largely; different substitute crop of paddy determined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each region's rice planting acreage. South and Changjiang region's major substitute crops are vegetable and fruit that profits are higher than rice, so rice area decreased. As northern regions climate is worse, major substitute crops are corn and wheat that profits are lower than rice, so rice area increased. Except for the comparatively profit's difference, in the second tier reason natural resource and food policy also affected the rice area adjust direction. Besides, south west region's farmer plant paddy mostly for self-supply, not for sale, so this region's rice area wasn't affected evidently by these reasons.
     To analysis Chinese water, tillage and climate resource restric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rice planting area.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ffect of the ric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 For the northern regions suffered easily disaster, northern regions' rice yield variance is larger than southern regions. So the movement of planting location makes the total production's variance larger, disturbs the rice market.
     Some rice policy advice is proposed: construct national unite and perfect rice market system,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 foundation; input rationally rice subsidy by regions' different rice comparatively profit; protect agricultural water, construct irrigation works; develop new rice varieties to resist drought and new productive technology to reduce water usage.
引文
1、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若干矛盾与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与对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陈锡文,当前中国的粮食供求与价格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3、陈锡文,战略大调整: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抉择—我国粮食供求形势转折和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政策,2000年第3期
    4、陈永福,中国食物供求与预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5、达莫达尔·古亚拉提,经济计量学摘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传统经济的关系,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杜为长和科尔曼: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对价格反应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2期
    8、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戴尔阜,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环境学报,2001年第4期
    9、郭玮、王来武,粮食省长负责制:矛盾和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12期
    10、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黄季昆,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12、建国以来全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53—1997),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3、科林·卡特、钟甫宁,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4、莱斯特.布朗 布瑞恩.哈勒维,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7期
    15、李仁宝主编:中国农业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6、李应中主编,中国农业区划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7、李元等,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研究,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6月
    18、廖洪乐,中国南方稻作区农户水稻生产函数估计,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
    1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0、凌启鸿,论中国水稻生产在我国南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导报,2004年第3期
    21、刘江主编,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出版社,2006年
    22、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3期
    23、刘志雄,瞿艳平,董运来,工业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第4期
    24、马晓河,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3期
    25、彭东慧,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变革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与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1998—2005年),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7、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编委会,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1986年,测绘出版社。
    28、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业资源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6月
    29、孙颔主编,中国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0月
    30、孙杭生,粮价政策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31、万宝瑞主编,1978—1998中国农村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第1版
    32、王立权,张焕昭,建设三江平原水稻基地的思考,节水灌溉,2005年第3期
    33、王铁,关于黑龙江省商品粮水稻基地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年第2期
    34、温铁军,中国粮食供求的五次波动,科技导报,1999年1期
    35、吴志华等,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36、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与特征与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37、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与农业的贡献”,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纽约麦克希尔出版公司,1964年
    38、肖国安,粮食价格的波动与平抑波动的市场手段,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年第1期
    39、薛宇峰,中国粮食生产区与分化和空间分布的经济学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0、叶剑平,吴正红,正确理解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11月
    41、约翰.伊特威尔等,1996年,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42、张明亮,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萎缩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3月。
    43、赵德余,顾海英,“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44、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中国种植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
    45、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78—2005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6、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5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7、钟甫宁,科技政策将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推动力,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2起
    48、钟甫宁,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比较优势: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挑战,市场经济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1999年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文集,曾福生、何忠伟、李明贤主编,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9、钟甫宁,稳定的政策和统一的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50、钟甫宁,我国能养活多少农民?——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51、钟甫宁、傅龙波、徐志刚、朱晶,中国主要粮食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与比较优势及地区差异研究,农业部软科学课题报告,1999年12月
    52、钟甫宁、周曙东,市场条件下保障粮食供应与稳定粮价的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第11期
    53、钟甫宁、朱晶,结构调整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54、钟甫宁等,农业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55、朱晶,贸易、波动、可获性与粮食安全,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0年
    56、朱丽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57、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空间布局变迁研究(1980—2002),博士论文,2005年
    58、朱希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6期
    59、朱希钢,“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编: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60、祝美群、白人朴,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2期
    61、左天觉、段志煌等,中外著名专家论中国农业(1949—2030),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2、Antonovitz,Frances;Green,Richard,1990,"Alternative Estimates of Fed Beef Supply Response to Risk",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72
    63、B.S.Fisher;Carolyn Tanner,"The Formulation of Price Expectations:An Empirical Test of Theoretical Model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60
    64、Funing Zhong and Shunfei Liu,Changing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Market,working paper at the International Rice Congress 2006
    65、Hunter Colby Xinshen Diao,Agapi Somwaru,Cross-Commodity Analysis of China's Grain Sector,Economic Research of Service /USDA·TB-1884
    66、John F.Muth,1961,"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 Econometrica,Vol.29
    67、 Marc Nerlove,1956,"Estimates of the Elasticities of Supply of Selecte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Vol.38
    68、Pashigian,B.Peter,1970,"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Cobweb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8
    69、Scott H.Irwin,Cameron S.Thraen,1994,"Rational Expectations in Agriculture? A Review of the Issues and the Evidence",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