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通过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才能转变为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本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始终围绕传播学视阈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选择路径,拟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体式研究。
     本文第一章详细地论述了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从传播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入手,详细分析传播学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实现的必要性。第三章则从分析传播学视阈下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入手,分阶段系统的梳理过去的经验。第四章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现状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传播方式单一、管理体制僵硬滞后、主体与受体认识错位等方面,并指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引发公民信仰危机的产生,传统灌输理论制约传播主体缺乏创新意识,传播主体与受体需要不能达成共识以及计划经济管理过于僵硬等原因造成。第五章则对应的提出了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从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理念,提出了基于受众考虑传播意图生活化、传播话语通俗化、传播对象普及化、传播载体典型化;从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提出了实现和谐思维的时代构建以及强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从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提出了实现传统大众传播人本化、坚持新型网络传播自由化、加强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化;从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提出了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进行生态优化,指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生态环境优化的要求。
At the17th party congress, Hu Jintao, general secretary, emphasized:“we shall carryout the publicity and outreach activities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China.” Only through the popularization, the advanced theory of Marxism would betremendous power for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ould playtheir due role in practi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ffecting the spreading of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usesthe analysis of system,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the analysis ofliteratures, and always focus on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view of the Communicationsubject. Then the author will come up with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Thepurpose is to 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research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purpose and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e points of innovation in detail. In thesecond chapter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started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Communication subject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China within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start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early China within theCommunication subject, analyze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ast experience. In the fourthchapter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tatus, which included thefollowing parts: the dominant sense of existence was attacked; a single mode of transmiss- on,rigid management system lagged behind, the main receptor known dislocation, etc.Then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 reasons why the main questions were formed was that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ism lead to the existence of civic crisis of faith, the traditionaltheory impacted on the spread of the main instilling due to a lack of awareness ofinnovation, dissemination of the main body did not reach a consensus with the receptor,planned economic management was too rigid. In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brought forth the path selection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struggle mentality, should be changed into harmonious thinking, as well as proposed the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thought of the time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ed theachiev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to a newheight---the proposal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from the view of the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highlighted the nature ofpeople-oriented, study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ass media should beadhered to people-oriented, and new networks to achieve liberalization, and theoretical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the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eded to be optimized from threeaspect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②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①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②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1)
    ③刘爱莲、彭恩胜.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J].江海学刊,2008(6)
    ④王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⑤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⑥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05)
    ①颜晓峰.铸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辉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275页
    ②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历史和现实语境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02)
    ③白亚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212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93页
    ②[美]施拉姆.陈亮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③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9页
    ④辞海(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793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编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29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①洪晓.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7(3)
    ②徐海波.“大众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J].国外理论动态,2007(6)
    ①李庆霞.全球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①张春林.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②吕林.中西媒介管理体制浅析[J].今传媒(学术版),2006(3)
    ①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世俗性与超验性[J].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2006年
    ①徐厚道.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③[美]约翰·菲斯克.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①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以受众身份为圆心进行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①西里尔·E布莱特.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9]孙庚.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毛玉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颜晓峰.铸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辉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
    [23]侯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4]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25]陈运普.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6]白亚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27]李庆霞.全球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Ml.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8]张世飞.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9]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以受众身份为圆心进行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1]宋黎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5)
    [2]高波.我国政府传播论[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4)
    [3]易如.“马克思主义”:从符号到大众化——传播的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9)
    [4]马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5]郑波.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5)
    [6]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湖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1)
    [7]王素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4)
    [8]李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
    [9]李莹.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5)
    [10]朱琦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西华大学硕士论文,2010(4)
    [11]靳朱.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1)
    [12]王韬.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与优化对策[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6)
    [13]王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14]李续军.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2]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角色定位[J].社会科学辑刊,2007(3)
    [3]冯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研究[J].理论月刊,2009(9)
    [4]肖铁肩、张相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11)
    [5]吴艳东、李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6]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7]蒋均时、张博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J].云南社会科学,2009(5)
    [8]李军林.从“五W”模式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9]孙熙国、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J].探索,2008(6)
    [10]杨兴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研究[J].学习论坛,2009(7)
    [11]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l)
    [12]王公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13]高会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传承,2009(4)
    [14]胡洪彬.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探索,2009(2)
    [15]董树彬.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传播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0(4)
    [16]徐荣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求及其效果[J].重庆社会科学,2010(12)
    [17]朱潇潇、左皓劼.优化传播语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术论坛,2010(1)
    [18]鲁婉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趋向——基于“传播媒介”的视角分析[J].传承,2010(7)
    [19]刘兴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经验[J].重庆社会科学,2010(4)
    [20]冯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J].高校理论战线,2011(3)
    [21]曹景文.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2]洪鹏、陈玲.小城镇政治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互动分析[J].南方论刊,2009(12)
    [23]许静.浅论政治传播中的符号化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4(1)
    [24]鞠丽华.政治传播三种模式的解读及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5]薛忠义、倪承世、刘舒.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路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6]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