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二次碾轧”的对策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肇事大量出现,而近年来交通肇事“二次碾轧”现象更是屡次发生,“撞伤不如撞死”这一潜规则也因而悄然形成,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法律权威及社会的良好运行。鉴于法经济学以其高度的量化而带来的分析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能够为法律制度设计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本论文主要采用法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文章基于法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交通肇事“二次碾轧”现象的原因探析,并根据剖析出的根本制度性根源,即法律在立法方面的欠科学性造成的畸形民事赔偿预期与法律运行方面的法律普及力度不够等原因,构想出多种制度改进对策:1、通过诸如在驾驶资格考试中加入对于“二次碾轧”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体系的考察等途径,加大法律责任体系的宣传力度,加强公民对现有民事与刑事法律责任衔接体系的知晓度,使交通驾驶者在交通肇事时不是想当然地仅进行民事赔偿方面的算计与权衡,而是能够意识到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同等重要并具有同样可能性,即在进行交通肇事时,如果再进行“二次碾压”,则除了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还会按故意杀人罪被判处包括死刑在内的重刑;此外,通过普及道路监控摄像头来增加抓获概率,从而增大交通肇事者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概率,通过对责任承担方面的意识重化与抓获概率的现实可能性的增加之结合,从而现实性地增大刑事法律责任的威慑力;2、根据交通肇事“二次碾压”的制度性根源,矫正民事赔偿制度体系,在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内部进行合理化改进,即使得法律制度关于交通肇事致人伤残与致人死亡和肇事者预期的赔偿责任呈现正相关,从而正确运用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达到法律制度的社会正效益。结合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及法制建设现状,基于使交通肇事者撞伤被害者所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小于撞死被害者所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这一设计宗旨,本文设计出若干制度性对策:一者是通过法律修订,使交通肇事撞死所需赔偿额预期高于撞伤所需赔偿额预期,二是不改变现有法律关于撞死被害人的赔偿规定,而是将被驾驶者视为“无底洞”的医疗赔偿的后续部分转移给社会共同承担,从而达到使交通肇事致人伤残所需赔偿预期小于撞死被害人所需赔偿预期的目的。具体转移途径可以是以提高当前交强险的支付限额来支持赔偿费用,也可以是借鉴交强险制度的设计思路,设置专门的公益基金,由这份基金来进行赔付。而后,通过法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以及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成果,对构想出的各种对策性制度设计进行衡量,比较要达到根除交通肇事“二次碾轧”的法律现象,各种对策所需要的现实成本是多少,从而试图探索出能够根本消除交通肇事“二次碾轧”现象而又能够实现法治建设效益最大化的科学制度对策,即向全体公民募集资金,并借助现有的经济利益体进行市场化运作,使资金产生收益,将收益在部分反馈给资金支持者的同时,主要用于建立法律责任国家救助基金,代替交通肇事者对被害者进行补救,消除交通肇事“二次碾轧”的利益动机,实现法律制度供给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真正体现法律的公正价值之所在。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lots of traffic accidents pour out. Meanwhile, the "Second Rolling" behaviors in traffic accidents often appear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unspoken rule of "rather knock to dead than to be disabled" is forming gradually. This problem shall be 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 otherwise, it will badly affect the authority of law and the society' smooth running. A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with high quantification, by its science and operability in analysis, can supply effective analytical tools for the design of the legal institution,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with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and searches for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root cause:abnormal expectation of civil compensation caused by unscientific legislation and inadequate popularization of legal knowledge in the course of execution. Following, this thesis formulates several strategies to perfect the regulations:firstly, to enhance the publicity on leg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o improve the acknowledgement of civil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via approaches such as to add the examin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econd Rolling" behaviors as part of the driving test so as to make the traffic offenders realize that they shall also consider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as important and possible as civil responsibility instead of weighing civil compensation responsibility only. In other words, if a driver committing the traffic offences chooses to take the "Second Rolling", he shall not only shoulder civil compensation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be sentenced even to death in the name of intentional homicide. Besides, rais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erpetrators'being captured by equipping more surveillance cameras so as to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their assumption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mbine the reinforced awareness of assum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and increased possibility of being captured to enhance the deterrenc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ally; secondly, with respect to the institutional cause root of the "Second Rolling" in traffic offences, correct the present civil compensation system, so as to make the severity of traffic accident results to be in direct proportion with the expected civil compensation load so as to realize the social positive effect of legal regulations by making use of the reason of rational economic man.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well as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status quo, with the principle that the compensation burden should be lighter when the perpetrator in the traffic offences just causes injury to victims than that if he causes death, this thesis designs several 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the first one is to revise present legal regulations so as to make the perpetrators form higher compensation expectation about knocking the injured party to be dead than to be impaired; secondly, to transfer the following reimbursement load deemed to be unlimited to society to realize the above aim. Specific ways can be to increase the payment limit of the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or to establish specialized non-profit foundation to shoulder such following reimbursement load in the light of the design thinking of present Compulsory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so on. Then, with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the theory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this thesis weighs these institutional designs and compares their costs in reality, so as to find out a rational institutional strategy which can eliminate the "Second Rolling" behaviors in traffic accidents as well as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is to raise fund from all the citizens, and operate the fund in a marketed way by existing economic entity to make profit, part of which can be returned to the funders and the rest can be mainly used to establish national foundation to compensate victims in traffic accidents and to take the place of compensation from the traffic offenders so as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legal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present justice value of law.
引文
①参见Inhey:"2010年中国意外伤害情况综述”,http://www.inhey.com/qita/news.asp?news_id=1674&cat_id=982011年1月27日最后访问。
    ②参见李发生:“关于科学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设想”,《公安交通科技窗》2004年5期。
    ①参见佚名:“‘二次碾轧’案审判之始末马英豪走上不归路”,《燕赵都市报》2007年1月6日第3版。
    ②参见佚名:“张家口“二次碾轧”故意杀人案开庭公审”,http://tieba.baidu.com/f?kz=665156240,2009年12月8日最后访问。
    ③参见佚名:河南一法官酒后驾警车撞伤老人二次碾轧后逃逸,http://news.hsw.cn/system/2009/10/17/050333705_01.shtml,2010年10月1日最后访问。
    ①参见肖俊林:“交通肇事撞伤人,二次碾轧成杀人”,《检察日报》2007年1月12月第1版。
    ②参见王超:“恐惧巨额赔款,车祸肇事者易入道德误区”,《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0日第10版。
    ③参见李颜伟:”交通肇事后“二次碾轧”法制问题还是道德问题”,http://auto.sina.com.cn/news/2007-01-18/0911245644.shtml,2010年10月17日最后访问。
    ④参见佚名:“‘二次碾轧’案:交通肇事?故意杀人?”,《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6月2日第2版。
    ⑤参见魏华:《损失的转移与分散——从加害人承担到损失社会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参见李树财:“汽车‘二次碾轧’的哲学反思”,《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⑦参见赵羽:“撞伤不如撞死不仅仅是法律问题”,《吉林人大》2007年第1期。
    ⑧参见曾庆学:“人身伤害之死亡赔偿研究——兼谈‘二次碾轧’之死亡赔偿”,《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参见李增刚、董立娃:《撞伤不如撞死——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2007年度全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
    ②参见江兴景:“行动中的交通事故法——关于“撞伤不如撞死”的思考”,《未名法学》2007年第1期。
    ③参见温郸冰:《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④参见朱硕:《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参见佚名:“‘撞伤不如撞死’是法律更是人性的悲哀”, 《政府法制(半月刊)》2007年第1期。
    ②参见曹林:“撞伤不如撞死是法律错觉”, 《政府法制(半月刊)》2007年第1期。
    ③朱向东、张宁:“从‘二次碾轧’事件看德法兼治”,《中国改革报》2008年9月25日第6版。
    ① See Emile Durkheim,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trans.By W.D.Halls,Free Press,1984转引自苏力:“市场经济形成中的犯罪违法现象”,《中外法学》1994年第6期。
    ②参见时显群:“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③参见冯玉军:“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
    ④参见佚名:“交易成本理论与合同法的经济分析”,http://www.lawtime.cn/info/lunwen/jifhetong/2006102655790.html,2010年10月6日最后访问。
    ①参见郭振杰,刘洪波:“经济分析法学论的贡献及局限”,《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②参见朱晓丹:《我国企业并购中少数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对相关法律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北京物资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经济人”,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59.htm,2010年11月25日最后访问。
    ②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5条第2款。
    ②佚名:“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赔偿标准”,http://china.findlaw.cn/jiaotongshigu/jiaotongzhaoshi/jtzspcbj/7272.html,2010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
    ③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①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http://www.china-review.com/lat.asp?id=18639,2010年10月15日最后访问。
    ②参见[美]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孙耀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有限理性人假设”,http://wiki.mbalib.com/wiki,2011年2月16日最后访问。
    ②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http://www.china-review.com/lat.asp?id=18639,2010年12月15日最后访问。
    ③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340页。
    ①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②参见魏文彪:“法规不应给人以升级犯罪的‘诱惑’”,《法治与社会》2006年第7期。
    ③“有限理性人假设”,http://wiki.mbalib.com/wiki,2010年10月16日最后访问。
    ①据新华社电,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透露,备受关注的石家庄交通肇事二次碾轧致人死亡案审理终结,5日上午马英豪被执行死刑。2005年12月27日晚,河北省石家庄青园街发生一起黑色本田轿车撞倒一行人后又调头返回碾轧致死该行人案件。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后,于2006年6月30日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马英豪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马英豪不服,提出上诉。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于2006年12月22日公开开庭审理,认为上诉人马英豪在交通肇事后,开车调头返回碾轧被害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并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的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2月29日作出终审判决,驳回马英豪上诉,维持原判,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参见《京华时报》2007年1月6日。
    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韩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述,参见胡倩茹:“‘撞伤不如撞死’,可怕的‘潜规则’背后”,http://www.godpp.gov.cn/ddjs_/2008-04/24/content_13070485_l.htm,2010年10月24日最后访问。
    ①参见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67页。
    ②See Robert Cooter,and Thomas Ulen,Law and Econom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2000,pp85 to end.
    ①参见张乃根:《法经济学——经济学视野里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7页。转引自Coase,The Denote of'Social Cost Problem',Enterprise,Market and Law,1988,后由张乃根译成中文,编入《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第1版,第303页。
    ②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③“法律成本”,http://wiki.mbalib.com/wiki,2011年2月16日最后访问。
    ④参见王学辉:“行政程序法律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
    ⑤参见张博:“论地方政府承担环境责任的基础——从法经济学角度分析”,《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8期。
    ⑥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①参见陈东超:“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审理的新变化”,《人民司法》2005年1期。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三十二条。
    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十九条。
    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三十二条。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十七条。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十七条。
    ②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17、25、29条。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22、27条。
    ①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1页。
    ②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6页。
    ①参见[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①参见国家统计局:《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②参见王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③参见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第402页。
    ①参见冯玉军:“‘严打’的法理学和经济学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
    ①参见刘洪旺:《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1]李发生:“关于科学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设想”,《公安交通科技窗》2004年5期。
    [2]佚名:“‘二次碾轧’案审判之始末,马英豪走上不归路”,《燕赵都市报》2007年1月6日第3版。
    [3]肖俊林:“交通肇事撞伤人,二次碾轧成杀人”,《检察日报》2007年1月12日第1版。
    [4]王超:“恐惧巨额赔款,车祸肇事者易入道德误区”,《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0日第10版。
    [5]佚名:“‘二次碾轧’案:交通肇事?故意杀人?”,《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6月2日第2版。
    [6]魏华:《损失的转移与分散——从加害人承担到损失社会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7]李树财:“汽车‘二次碾压’的哲学反思”,《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8]赵羽:“撞伤不如撞死不仅仅是法律问题”,《吉林人大》2007年第1期。
    [9]曾庆学:“人身伤害之死亡赔偿研究——兼谈‘二次碾压’之死亡赔偿”,《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0]李增刚、董立娃:《撞伤不如撞死——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2007年度全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
    [11]江兴景:“行动中的交通事故法——关于“撞伤不如撞死”的思考”,《未名法学》2007年第1期。
    [12]温郸冰:《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3]朱硕:《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14]佚名:“‘汽车二次碾人’事件引发热议”,《政府法制(半月刊)》2007年第1期。
    [15]佚名:“‘撞伤不如撞死’是法律更是人性的悲哀”,《政府法制(半月刊)》2007年第1期。
    [16]曹林:“撞伤不如撞死是法律错觉”,《政府法制(半月刊)》2007年第1期。
    [17]朱向东、张宁:“从‘二次碾轧’事件看德法兼治”,《中国改革报》2008年9月25日第6版。
    [18]苏力:“市场经济形成中的犯罪违法现象”,《中外法学》1994年第6期。
    [19]时显群:“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20]冯玉军:“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
    [21]郭振杰,刘洪波:“经济分析法学论的贡献及局限”,《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22]朱晓丹:《我国企业并购中少数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对相关法律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北京物资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3][美]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徐永前、成凡、康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孙耀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魏文彪:“法规不应给人以升级犯罪的‘诱惑’”,《法治与社会》2006年第7期。
    [26]《京华时报》2007年1月6日。
    [27]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张乃根:《法经济学——经济学视野里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9]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载于《企业、市场与法律》,1988年英文版,后由张乃根译成中文,编入《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0]王学辉:“行政程序法律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现代法学》2000年第1 期。
    [31]张博:“论地方政府承担环境责任的基础——从法经济学角度分析”,《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8期。
    [32]陈东超:“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审理的新变化”,《人民司法》2005年第1期。
    [33]国家统计局:《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34]王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5]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刘洪旺:《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Inhey :“2010年中国意外伤害情况综述”,http://www.inhey.com/qita/news.asp?news_id=1674&cat_id=98 , 2011-1-27.
    [2]佚名:“张家口‘二次碾轧’故意杀人案开庭公审”,http://tieba.baidu.com/f?kz=665156240,2009-12-8.
    [3]佚名:“河南一法官酒后驾警车撞伤老人,二次碾轧后逃逸”,http://news.hsw.cn/system/2009/10/17/050333705_01.shtml,2010-10-1.
    [4]李颜伟:“交通肇事后“二次碾轧”法制问题还是道德问题”,http://auto.sina.com.cn/news/2007-01-18/0911245644.shtml,2010-10-17.
    [5]张洪河:“专家释疑:马英豪为什么被判死刑”,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1/15/content_5607322.htm,2010-4-2。
    [6]佚名:“奔驰车撞倒3岁男童 司机查看后倒车将其碾轧”,http://news.sina.com.cn/s/1/2006-12-21/065911847644.shtml,2006-12-21.
    [7]佚名:“碾死男童司机承认两次碾压,警方认定酒后驾驶”,http://news.sina.com.cn/s/l/2006-12-22/042111855937.shtml,2010-9-15.
    [8]佚名:“张家口“二次碾轧”故意杀人案开庭公审”,http://tieba.baidu.com/f?kz=665156240,2009-12-8.
    [9]佚名:“交易成本理论与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http://www.lawtime.cn/info/lunwen/jjfhetong/2006102655790.html,2010-10-6.
    [10]“经济人”,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59.htm,2010-11-25。
    [11]“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赔偿标准”,http://china.findlaw.cn/jiaotongshigu/jiaotongzhaoshi/jtzspcbj/7272.html , 2010-10-16。
    [12]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http://www.china-review.com/lat.asp?id=18639,2010-10-15。
    [13]“有限理性人假设”,http://wiki.mbalib.com/wiki,2011-2-16。
    [14]“经济人”,http://baike.baidu.com/view/249159.htm,2010-12-5.
    [15]胡倩茹:“‘撞伤不如撞死’, 可怕的‘潜规则’背后”,http://www.godpp.gov.cn/ddjs_/2008-04/24/content_13070485_1.htm,2010-10-24。
    [16]“法律成本”,http://wiki.mbalib.com/wiki'2011-2-16。
    [1]Coase,The Denote of 'Social Cost Problem',Enterprise,Market and Law,1988.
    [2]Emile Durkheim,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trans.By W.D.Halls,Free Press,1984.
    [3]Robert Cooter,and Thomas Ulen,Law and Econom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2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04年4月28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2003年12月26日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