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堪萨斯交易所首开股指期货之先河,股指期货成为开设最晚但增长最快的金融期货产品。作为国际资本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股指期货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时效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各国竞相上市股指期货,以争夺金融资产定价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完善的金融期货市场配套。“股指期货是一把双刃剑”,包括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中国万国证券公司、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在内的著名金融机构折戟沉沙,暴露出金融期货监管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全球金融期货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要求政府监管将法律作为调整金融期货市场最有效的监管措施。
     本文主题的确定一是受到国际国内系列金融期货风险事件的启发,二是基于我国即将上市股指期货的大背景。本文的中心主题是探讨在法律层面如何构建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论文认为中国金融期货市场从建立时无处不体现政府干预的“身影”,金融期货监管制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体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动态平衡,惩治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期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章金融期货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从金融监管理论出发,结合金融期货市场特点,阐述了期货市场监管的市场失灵理论、公共利益监管理论、功能性监管理论。其次,从法学角度就“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尊重意思自治,注重监管、自律和自治的协调原则、安全与效率原则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第二章金融期货市场法律关系。本章分析了金融期货交易法律关系的特征是平等、双务有偿、法律强制效力、法律关系的多样化、交易主体的特定化和相对性、金融期货交易客体的特定化、受国家监管机关直接监管;质疑了金融交易所的企业法人性质,指出自律管理的特征;在探讨期货公司与投资者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期货公司从事期货经纪行为的法律属性为行纪行为。着重论证了股指期货交易的客体是股指期货合同。
     第三章海外股指期货市场监管制度比较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美国期货监管模式为与证券监管分割、合作模式;其次探讨了日本独特的“三省归口管理”体制;再次考察了香港将自律监管与商业利益有机结合的特点;最后介绍了英国高度自律管理的特色。本章结尾对不同监管模式进行了中肯的评价:论述了上述市场监管的特点,美国期货市场三级市场管理体系秩序井然又不失活力;日本三省归口的监管制度独一无二;香港政府适度干预的监管模式是对金融自由化的合理修正;英国期货市场体现高度自律的特色。
     第四章股指期货运作模式与跨市场法律监管。本章介绍了全球股指期货上市地点的三种模式: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在证券、期货交易所同时交易;单独组建金融期货交易所。随后分析了我国股指期货上市地点归属期货交易所的必然性。接着阐述了股指期货需要配套的相关制度。为建立适合股指期货推出的法律环境,论述了股指期货立法的合法性、后发性利益和市场创新原则,就扩大商品外延、构建期货法框架、大力培育股指期货的投资主体、依法确认净额结算制度、赋予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的法律效力提出了具体的立法意见。最后,阐述了构建跨市场监管协调机制,需要发挥跨市场监管组织协同作用;建立股票断路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启动共同风险控制和联合调查机制;完善反操纵制度。
     第五章我国股指期货三级监管法律制度。本章首先分析了在股指期货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中,如何进一步科学构建监管机构、更新监管理念、加快市场化进程。其次,针对交易所的一线监管,提出从法律性质、交易所体制、自律监管职能、治理结构、协调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等角度完善交易所的监管。最后,从期货业协会入手,通过加强协会的独立性、合理划分自律管理组织的职权、强化期货业协会对会员日常监管的职权、打造适应金融企业要求的期货公司等方面,确保金融期货市场自律管理体系的健全。
     第六章股指期货风险控制制度。本章首先介绍了股指期货的风险内涵。其次分析了股指期货的风险特征,指出风险的客观性、来源的复杂性、风险的放大性、风险的相关性和对称性是是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主要特征。再次,设计了交易所风险监管制度的核心架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保证金制度;价格限制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每日结算制度、会员分级结算制度、结算担保金制度、现金交割制度、稽查制度、风险准备金制度。最后,总结了“3、27国债期货”事件有关方面在监管职责、交易规则、系统、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不足,加强市场的风险防范。
     第七章期货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本章以期货投资者保护为中心,研究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监管制度。在分析期货投资者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期货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惩治违法违规行为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举,界定了期货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等违法违规行为,阐述了当前法律规制的现状,针对不同违法行为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意见。最后批判性地分析我国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法律制度,保障基金具有开创性、补偿性和救济性的特点,但没有建立公司化的组织结构、难以把握保障基金的保护尺度、缺乏操作性的理赔程序和理赔预期。只有建立公司化的保障基金运作模式、着手制定和实施《期货投资者保护条例》、引入集团诉讼制度、加强投资者教育,建立投资者教育基金等多项制度,才能推进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配套制度的建设。
In the 1980s, Kansas City Board of Trade took the lead inintroducing stock index futures which became the latest created butfastest growing financial futures products. As a mature riskmanagement tool of in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stock indexfutures enjoy higher level of liquidity and time efficiency.
     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liberalization, many countries are taking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stock index futures in order to obtain financial asset pricingauthority, safeguard national financial safety and strengthen their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 fullyimproved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 is a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mentof Chinese capital market.“Stock index futures are a double-edgedsword”. Failure of several famo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isarea including Bahrain bank,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Fund,Chinese Wanguo Securities Company, Daiwa Bank and Societe GeneraleBank uncovered limitation and deficiency in relation to supervision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 The fact thatfinancial futures risk events frequently occur all over the world is requiring the governments to take lega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sthe most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adjustmentof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is enlightened by series of financialfutures risk events occurring domestically and all over the world andit is also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that stock index futures areabout to be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is thesis will focuses on how toestablish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futures market from the legal perspective. As governmental influencehas been everywhere since Chinese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 isestablished, the highest target of financial futures supervision andmanagement system is to achieve a system composed of governmentregulation and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among which the key tosuccess is to ensur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government regulationand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and serious punishment of illegal andirregular activities so that the legal interests of minorityinvestors in the futures market will be safeguarded to the largestextent.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Basis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Futures Market. This chapter explai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considering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 market failure theory in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futures market, public benefit theory,functiona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Chapter Two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of Financial Future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s offinancial futures including equality, bilateral contract, contractwith consideration, legal enforcement, varieties of legalrelationship, relativity and specialization of parties to the transaction, specialization of subject of the transaction, subject todirec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by stat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authorities, etc.;questions the nature of legal person of financialexchange and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regulation. Basedon discussion of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utures companies andinvestors,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the futures activities of futurescompanies are of broker nature. In particular the thesis demonstratesthat the object of stock index futures transaction is stock indexfutures contracts.
     Chapter Thre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pervision andManagement Systems of Overseas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s. Thischapter firstly explains that the model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of U.S. futures market is a model of segmentation and cooperation;secondly it discusses about the special system of centralizedmanagement by three specialized departments in Japan;then it reviews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ation of self-regulation and commercialinterests in Hong Kong;lastly it introduces high level of selfregulationin U.K.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providesproper appraisal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models and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the above markets as follows:The three-level management system of U.S. futures market is wellorderedas well as flexible;th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by threespecialized departments in Japan is highly unique;the moderateinterfere from Hong Kong Government is reasonable modification offinancial liberation;and the U.K. futures market shows high level ofself-regulation.
     Chapter four The operation mode and legal supervision andcontrol of the stock index. This chapter has introduced three kindsof modes of the listing place of the global stock index futures: listed on futures exchange; trading on both stock exchange andfutures exchange; established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 especially.Then this chapter has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designation ofthe listing place of China stock index futures to the futuresexchange. Afterward has explained the relevant system is necessaryfor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In order to set up a coordinatingmechanism of across-market supervisi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rerequired: calling across-market supervisory organization into play;setting up the broken circuit mechanism of stocks; improving theinformation announcing system; starting the mechanism of common riskcontrol and joint investigation; improving the anti-manipulationsystem. After describing exhaustively the legitimacy, late cominginterests and innovative principle of market of the stock indexfutures legislation, this chapter has offered concrete legislativeproposals on expanding the goods epitaxy, constructing the futureslaw frame, cultivating stock index futures investors, confirming netsettlement system legally, entitling trading rules of futuresexchange a legal effect.
     Chapter fiv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frame of China stockindex futures supervision. Firstly this chapter has analyzed that inthe stock index futures multi-level supervisory system, how toconstruct the regulatory organization , upgrade the management idea,and accelerate the market-based process. Secondly, this chapter hasgiven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of the exchange byanalyzing the legal nature and system of exchange, self-regulatoryfunction,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 coordination of public interestsand commercial interest, etc. Finally, this chapter has explained howto ensure the financial futures market self-regulatory system sound.For example, strengthe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futures industry, divide rationally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of selfregulatoryorg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ofassociation of futures industry to member's daily supervision, enablethe futures compan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inancial enterprise,etc.
     Chapter six Risk control system of the stock index future.Firstly, this chapter has introduced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 of thestock index futures. Secondly, pointed out that general risks andspecial risks of the stock index futures. Thirdly, this chapter hasdesigned the core frame of the risk supervisory system of theexchange: market subject access system, margin system, price limitsystem, position limit system, large trader report system, dailysettlement system, multi-tiered clearing system, security depositsystem, cash delivery system, audit system, and risk reserve fundsystem. Finally, this chapter h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arketrisk management by summarizing the deficiency in supervising duty,trading rules, system,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etc. in the“3.27national debt futures affairs".
     Chapter seven The Lega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o protectthe futures investors. This chapter has focused on the protection forthe futures investors, and studied the legal supervisory system. Byshowing the necessity of protection for futures investors, thischapter has analyzed the leg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on this subject.Then, in order to punish the unlawful practice and protect investor's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is chapter had defined theunlawful practices, such as inside trade of futures, rigging market,swindling customers, etc. After expla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the present legal structure, this chapter has put forward thepertinent suggestions on different illegal activities. Finally, this chapter has analyzed critically China legal system of security fundfor futures investors. The current security fund is initiative,compensatory and relieving. It has such defects: the corporatizationinstitutional framework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 protectionyardstick of the fund is hard to hold; it is lack of operationalclaims settlement procedure and claims settlement expectancy. It isnecessary to set up following multiple systems to push forward theconstruction of the security funds related system for futuresinvestors: establishing corporatization security fund operation mode;enac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ion on Futures InvestorProtection; introducing group lawsuit system; strengthening educationon investors; establishing education fund for investors, etc.
引文
1蒋海、刘少波:《金融监管理论及其新进展》,载《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2陈欣著:《衍生金融交易国际监管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杨秋华:《我国期货市场法制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3期。
    1叶萍:《我国期货市场法制建设的最新规范与立法完善——对新实行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初步解读与完善建议》,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房振明等:《股票与股指期货风险关联性及跨市场稳定机制设计研究》,获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九届会员研究成果市场创新类一等奖,参见http://www.szse.cn /main/research/hyyjcg zs/d jjhyyjcg/2007042410113.shtml,2007年8月28日访问。
    3张超:《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的定位与思考》,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
    1孙秋枫:《法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http://www.jcrb.com/zyw/n470/ca332833.htm,2007年1月2日访问。
    1季卫东:《界定法社会学领域的三个标尺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载《法律评论报》第10期。
    2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理论教研室编:《法律社会学(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3张文显著:《当代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242页。
    4转引自刘茂林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1页。
    5 http://edu.sina.com.cn/l/2005-09-05/1210126354.html,2007年3月2日访问。
    1霍秀红:《西方政府管制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2期
    1 Meltzer A.H., 1967, Margins in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Vol.75: 482-511.
    2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29—130页。
    3参见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98页。
    1 Jenson和Meckling提出了代理包括的监控成本、信赖成本和决策成本。Jenson, Michael andMeckling, 1976, Theory of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5-50.
    2参见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期货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05页。
    1王璇:《从金融监管理论演化进程思考其发展方向》,载《经济师》2002年第3期。
    1外部效应,也叫溢出效应,是指提供一种产品或劳务的社会费用或利益和私人费用或所得之间的偏差。即某一种事件给某些人带来好处或造成损害,但这些人却不是对这些事件的决策完全赞同的一方。由这种偏差带来的成本是负外部效应,带来的利益是正外部效应。参见Meade J.E., 1973, The Theory ofEconomic Externalities, Geneve, P15.
    2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钢:《不完备法律在金融市场监管中的应用》,载《比较》2002年第3、4期。
    3蒋海、刘少波:《金融监管理论及其新进展》,载《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4张慧莲:《论西方金融监管理论的最新发展》,载《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第6期。
    1蒋海等:《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其政策的反思》,载《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
    1转引自杨杨:《我国期货市场规制初探》,载《商业时代》2007年第3期。
    2朱淑珍著:《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28-231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3月版,第148页。
    2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7月版,第329页。
    3转引自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349—350页。
    1 Edward J. Kan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Z] , NBER Working Paper 6020,1997, p3.
    2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9页。
    1艾伦加特著:《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的未来》,陈雨露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页。
    1 Johan den Hertog:《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宋华琳译,http://www.chinalegaltheory.com/homepag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36,2008年1月18日访问。
    2 Edward J. Kan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Z], NBER Working Paper 6020,1997, p3.
    3政治学家认为,政府调控通常把政治目标与价值以指导市场行为的规则形式注入经济。[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922—956页。
    1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8页。
    2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8页。
    3转引自肖扬清:《功能性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佳选择》,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 Taylor Michael, Twin Peaks,A Regulatory Structure for the New Century [M], London, Centrefor the Stud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1995:131-135.
    1 Sol Picciotto, Jason Haines, Regulating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J], Journal of Law andSociety, 1999, 26(3): 351—368.
    2 Kenneth K Mwenda, Judith M Mvula. A Framework for Unified Financial Services Supervision:Lessons from German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Regulation, 2003, 5(1): 35 - 56.
    3 Sue R Faerman, David P McCaffrey, David M Van Slyke. Understanding Inter organizationa lCooperation: Public– Private Collaboration in Regulating Financial Market Innov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 12(3): 372 - 388.
    1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明确提出:2008年机构改革考虑金融领域建立大部委。参见《大部制的具体方案正在研究期待有大智慧》,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09/content_7388540.htm,2008年1月16日访问。
    2丁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新方向——功能性金融监管》,载《上海金融》2001年第1期。
    3徐加、赵世龙:《未来监管之路:功能性金融监管》,载《商业研究》2002年第20期。
    4肖扬清:《功能性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佳选择》,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张育军著:《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81页。
    1范健主编:《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9页。
    1唐波主编:《期货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0月版,第15页。
    1杨永清著:《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37页。
    2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页。
    1参见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关于中金所的介绍http://www.cffex.com.cn/wps/wcm/connect/cffex_dev/CFFEX_CN/SiteArea_GuanYuJiaoYiSuo/SiteArea_JiaoYiSuoJieShao/,2007年10月15日访问。
    2杨永清著:《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33页。
    1参见覃有土主编:《商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72页。
    2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82—383页。
    1参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1款。
    1杨永清著:《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91页。
    1李经谋等著:《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636页。
    2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35-537页。
    3袁涛:《谈期货市场自律管理的法律地位》,载《经济经纬》2000年第2期,第76页。
    1参见黄敏助、史钢等编著:《期货交易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9页。
    1转引自徐家力等著:《期货交易法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91页。
    2宋锡祥:《台湾“期货交易法”评析》,http://lwship.cn/Economic_Law/1204415L2006.html,2007年10月8日访问。
    3沈宏山:《论期货经纪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兼谈代理显名原则的发展》,载《法学与实践》1996年第4期。
    4王其美:《期货经纪公司法律地位界定》,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2高富平、王连国著:《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8页。
    3参见史尚宽著:《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81页。
    1姚掌宏:《期货交易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33页。
    2参见《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25条、第31条以及《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第44条相关规定。
    1王瑕:《刍议期货经纪与客户的关系》,载《政治与法律》1994年第6期。
    2有专家主张居间人在期货交易中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不适用表见代理。参见吴庆宝:《期货市场创新的法律调整》,载《期货法律问题研究》2004年第8版。
    3胡茂刚:《法律、规则与惯例的冲突与和谐-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载朱玉辰主编:《中国期货市场创新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61页。
    1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著:《民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16页。
    2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51页。
    3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 1986 by Merriam2 Webster Inc.926.
    4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M], 1987 by the Macmillan Press Limited,Volume2. 447.
    1 Black’s Law Dictionary, the Fifth Edition [M], 1979 by St.Paul M inn.West PublishingCo.609.
    2李伯岳等:《期货法律与投资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77页。
    3施天涛、李旭等:《期货交易概念之法理甄别》,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
    4有专家认为期货合约不是期货合同,主要在于合约可以自由转让,而合同未经相对人同意不能任意转让。参见文海兴著:《期货交易法律关系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38页。
    1杨光华著:《美国期货管理法规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8页。
    2张学森:《论金融期货交易所及其独占权制度》,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1高富平、王连国著:《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33—334页。
    1徐向华:《美国期货市场法律监管的最高权力机关—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载《当代法学》1994年第2期。
    2陶琲、李经谋等著:《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96页。
    1周风翱:《美国期货市场的法律监管》,载《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1彭真明:《美日期货市场立法比较与借鉴》,载《国际贸易》1995年第3期。
    2杨玉川:《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研究与策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27页。
    3彭真明:《日本期货管理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日本学刊》1994年第2期。
    4参见王玉飞:《日本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835542,2007年10月25日访问。
    1 See Jerry W.Markha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solidated and Functional Regulation:Super Regulat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curities and Derivation in the United Ststes,the United Kingdom and Japan, Brooklyn J.Int’L, 28, p.394.
    2陈晗等著:《股票指数期货――理论、经验与市场运作构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97页。
    1蒋云翔、齐薇薇:《保尔森提案——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重组启幕》,http://news.hexun.com/2008-04-01/104915672_1.html,2008年4月2日访问。
    2甄炳禧:《评美金融监管改革:有争议的蓝图》,http://intl.ce.cn/gjzx/bm/200804/11/t20080411_151 20136.shtml,2008年3月11日访问。
    3譬如:鉴于日本监管主体多元化的体制,一家经纪公司要从事金融期货、农产品期货和工业品期货的交易,就要同时取得金融厅、农林水产省和经济产业省的许可,非常繁琐。
    4李扣庆主编:《商品期货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5月版,第371页。
    1唐波主编:《期货法论》,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11页。
    2王沛英、王学军等:《对香港股指期货市场的考察与分析》,载《亚太经济》2004年第3期。
    1陈晗等著:《股票指数期货——理论、经验与市场运作构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13页。
    2转引自姚兴涛:《股指期货的监管属性》,载《证券市场》2000年第8期。
    1陈晗等著:《股票指数期货——理论、经验与市场运作构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15页。
    2彭真明:《美日期货市场立法比较与借鉴》,载《国际贸易》1995年第3期。
    3施兵超编著:《金融期货与期权》,上海三联书店、三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3页。
    1转引自周波:《我国金融期货交易场所的选择》,载《经济师》2006年第3期。
    2姜洋等:《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崛起与启示》,载《中国金融》2003年第3期。
    1杨峰:《海外股指期货市场比较研究》,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2王性玉、王彦奇:《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会员制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
    1贺显南:《中国股票市场做空机制初探》,http://www.studa.net/Invests/060812/11340059-2.html,2008年1月29日访问。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期货市场品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55页。
    3谢剑平、林杰辰主编:《证券市场与交易实务》,智胜文化事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02页。
    4薛智胜、苏哲:《建立我国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初探》,载于《现代财经》2003年第10期。
    1李志军:《中国股指期货的法律完善》,载《国际商务财会》2007年第6期。
    1宁敏著:《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85页。
    2参见《日本商法典》,王书江、殷建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58页。
    3李强:《适宜的法律环境是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条件》,http://www.qhrb.com.cn/p/2007/11/22/article.2007-11-22.9867503179,2008年1月29日访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期货部编:《中国期货市场品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68页。
    1李希:《从美国经验看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载《期货日报》2007年9月17日第3版。
    1参见《证券法》第9条第(a)项、《证券交易法》第10条第(b)项。
    2参见商品交易法第6条第(b)项、美国商品交易法第6条第(c)项、商品交易法第9条第(b)项。
    1刘洪珊:《股指期货交易功能性监管的法律制度设计》,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6月第16卷第2期。
    1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 Act,www.opsi.gov.uk/acts/acts2000/20000008.htm,2007年12月22日访问。
    1赵锡军著:《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2页。
    2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565页。
    3林学贵:《向以市场监管为主转变—交易所衍生品市场竞争格局及启示》,载《国际贸易》2004年第12期。
    1马良华、吕瑜:《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及其改革》,载《浙江金融》2003年第11期。
    2新《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充分体现了各部委对期货市场协调监管权,譬如银监会协调银行资金入市、财政部协调信贷资金入市、国资委协调国企参与市场、商务部协调内外市场开放、品种上市征求部委意见等规定。
    3彭真明:《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9期。
    4李兴智、许明朝著:《金融期货理论与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52页。
    1参见《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17、44、45条相关规定。
    2陶琲、李经谋等著:《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71页。
    3央行不赞成中金所垄断金融期货的交易,认为应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配置。详见:《央行与证监会对金融期货监管存在分歧》,http://cq.netsh.com/bbs/754623/html/table_16080869.html,2008年2月10日访问。
    4张树安:《我国期货市场的新观察和新问题》,载《武汉金融》2005年第3期。
    1转引自毛小云:《中国期货市场过度监管:存在性及成因分析》,载《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
    2田晓军:《市场导向的期货新品种上市机制研究》,载《期货日报》2004年5月12日第3版。
    1日本上市期货新品种遵循“无害论”,可先行试验上市任何期货新品种,经过两年试运行并论证对社会无害之后,再报政府主管部门部长批准正式上市。美国更为彻底,直接赋予交易所开发、决定新品种的权力。转引自郭晓利:《加强和改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期货日报》2001年11月22日第4版。2以美国为例,政府把重心放在新品种上市规则的制定上,而把开发和决定新品种的权利赋予交易所。由审批制到核准制、注册制,并不是放松监管,更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改变监管方式,抓住监管工作的本质,简化工作程序。实践证明,这种监管方式促使交易所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配合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推动了期货市场的高速发展。参见田晓军:《期货品种上市机制省思》,载《资本市场杂志》2004年第7期。
    3吴坚、胡茂刚:《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与期货法制创新》,载《财经科学》2002年第3期。
    1参见郭晓利著:《转轨时期的中国期货市场——郭晓利期货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99页。
    1王保树、汤欣主编:《投资者利益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57页。
    2转引自姚妍:《论期货市场的法律监管》,载《财经界》2006年1月下半月刊。
    1刘洪珊:《股指期货交易功能性监管的法律制度设计》,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杨宏芹、胡茂刚:《中航油事件的法律思考》,载陈晶莹主编:《国际贸易法论丛》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 [德]马克思、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25-138页。
    1高言、葛虹著:《期货交易法——理解适用与客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73页。
    2杨大楷、刘伟:《论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战略》,载《财经研究》2003年第11期。
    1会员制交易所注册资金由席位费构成,但席位费的性质无法明确,是否属于公司企业法的“出资”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学界对此多有探讨,参见于绪刚:《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对自律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96页。王利军:《正视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造》,载《经济论坛》2002年第20期。
    2孙磊:《期货交易所的若干制度问题及解决》,载《中国证券期货》2007年第3期。
    3张群群等:《中国交易所的治理结构问题调查报告》,载《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
    4唐波:《交易所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自律监管》,载《法学》2005年第12期。
    5黄韬:《中国股指期货的法律难题》,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11期。
    6事实上,证监会完全不必管得过细,除交易所理事长、总经理由证监会提名、任免外,其他人事任免均应由交易所自主决定。
    1胡茂刚:《论期货市场的法律监管》,载顾功耘主编:《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15页。
    1从国际同行的做法来看:香港交易所董事局15名董事中有8名董事由香港政府委任,代表公众利益及市场利益。董事局首任主席由香港行政长官批准,以后由董事会选举、香港行政长官核准。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任命需要获得新加坡货币当局的批准。
    2胡茂刚、杨宏芹:《期货交易所公司制法律问题研究》,载吴弘主编:《华东金融法制评论》第一卷,方正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54页。
    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版,第217页。
    2史际春著:《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机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3王春娣:《社会自律组织研究》,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1戴向平:《构建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法律监管体系》,载《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增刊。
    2陈风琴:《期货行业协会法律规制研究》,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8期。
    3王全兴著:《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555页。
    1董长安等:《对建立我国期货市场监管新体制的建议》,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陈野华等著:《证券业自律管理理论与中国的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37页。
    2 Hammack:“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a market in a economy”, jossy bass inc publisher.转引自陈野华等著:《证券业自律管理理论与中国的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47页。
    3张大强:《对中国期货市场监管模式的思考》,http://lw.chinacfa.cn/securities-andfutures/futures/2006-10-01/feb0c3df22be3cce2e19b185203ba56a.html,2008年2月28日访问。
    4张维、张建刚:《中国期货市场自律体系改革研究》,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1张建刚:《期货市场自律监管体系比较与借鉴》,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
    2郭晓利:《规范发展中的期货市场》,载《转轨时期的中国期货市场—郭晓利期货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399页。
    3杨宏芹、胡茂刚:《论中国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制度》,载《中国金融》2005年第6期。
    1彭真明:《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9期。
    2美国期货业协会对会员最低财务保证金、早期预警成本、期货经纪商与经纪商代理人的财务规模、杠杆交易商的财务报告以及执行保证金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参见刘志超主编:《境外期货交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56页。
    1吴坚、胡茂刚:《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与期货法制创新》,载《财经科学》2002年第3期。
    2汪五一、刘明星:《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建议》,载《经济管理》2006年第10期。
    3常清编著:《期货市场前沿理论问题探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4上海期货交易所编著:《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百家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58页。
    1转引自姚兴涛著:《金融衍生品市场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3月版,第35页。
    2参见杨迈军主编:《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与化解》,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230页。
    3详见《民法通则》第72条、《合同法》第142条有关财产交付的风险负担的规定。
    4洛伦茨?格利茨:《金融工程学》,唐旭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页。
    1朱国华编著:《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基本理论与操作技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62页。
    2鲍建平著:《股票指数期货一一市场运作与投资策略》,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4月版,前言部分。
    1宋逢明、高峰:《金融衍生品在中国》,http://hi.baidu.com/wangxh6387/blog/item/0d230daf140ac3c87cd92a95.html,2007年1月2日访问。
    2唐波、莫憬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制度之构建》,载顾功耘主编:《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27页。
    3赵伟等:《金融衍生具交易行为分析》,载《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3期。
    1温倩、夏相棋:《股指期货离中国还有多远》,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
    1云青、黄曦:《中国证券市场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陈培雄:《期货市场风险控制方法分析》,转引自李明良著:《期货运作管理的法律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31页。
    1参见《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11条第(三)项、《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第38条、第46条。
    2耿志明:《论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制度创新与风险控制》,载《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转引自朱国华著:《中国期货市场分析与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73页。
    1参见《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12条第(三)项、《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第43条。
    2中国期货业协会编著:《期货市场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40页。
    1张国喜:《论股指期货在我国股市的运用》,《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2参见《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11条第(四)项、《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第44条规定标准为80%。
    1中国期货业协会编:《期货市场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29页。
    1参见《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11条第(四)项、《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细则》第四章、《风险控制管
    1吴庆宝、江向阳主编:《期货交易民事责任—期货司法解释评述与展开》,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44页。参见《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第六章。
    2中国期货业协会编著:《期货市场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43页。
    1罗培新、卢文道:《反思“3、27”国债期货事件》,http://www.p5w.net/futures/yjzx/200603/t218162.htm,2008年1月15日访问。
    2党剑、巴曙松:《“三二七”国债期货风波》,http://business.sohu.com/74/98/article202659874.shtml,2008年1月15日访问。
    3陈晗等著:《股票指数期货——理论、经验与市场运作构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64页。
    1杨玉川主编:《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研究与策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46页。
    1张育军著:《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86-87页。
    1杨永清著:《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80页。
    2 Standards and Rules for Harmonizing Core Conduct of Business Rules for Investor Protection
    3参见2007年4月修订的《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第49条之规定。
    1转引自欧阳瑞:《从中国台湾实践看祖国大陆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载《特区经济》2005年第8期。
    1张超:《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的定位与思考》,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
    2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编著:《中国期货业产业组织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06页。
    1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8页。
    1张英军、胡茂刚:《法律、规则与惯例的统一——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载《期货日报》2003年7月23日第3版。
    1江向阳、于学会:《期货市场发展的新机遇——写在期货司法解释颁布之计》,载吴庆宝、江向阳主编:《期货交易民事责任——期货司法解释评述与展开》,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61页。
    张英军、胡茂刚:《法律、规则与惯例的冲突与和谐——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载朱玉辰主编:《中国期货市场创新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57页。
    1 [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1杨亮著:《内幕交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页。
    1刘宪权著:《证券期货犯罪理论与实务》,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版,第297页。
    2转引自顾肖荣、张国炎著:《证券期货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622页。
    3转引自顾肖荣、张国炎著:《证券期货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635页。
    1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49页。
    1判断标准包括交易编码、交易品种、合约月份、交易数量、买卖方向、成交价格、下单事件等。参见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编:《中国期货市场专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96页。
    2参见原《北京商品交易所交易规则》第78条规定。
    1吴庆宝、江向阳主编:《期货交易民事责任——期货司法解释评述与展开》,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30页。
    2有学者认为:《条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提供虚假信息纳入操纵市场之中,参见吴庆宝主编:《期货诉讼原理与判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73页。本文认为故意通过虚假信息达到影响期货价格的行为是市场操纵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虚假陈述本身是违法行为的一种单独表现形式。
    3 Futures Trading Act of the Republic Singapore amended by 9 of 1995, revised edition 1996,printed by the Government PS.
    1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编:《中国期货市场专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95页。
    2党亦恒著:《期货经纪中全权委托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49页。
    3朱伟一:《论券商经纪业务的若干法律问题》,载《法学家》2003年第5期。
    1查松:《论期货透支交易的法律性质及法律后果》,载《浙江金融》1997年第3期。
    1参见李明良著:《期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12页。
    2唐波主编:《期货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0月版,第259页。
    3吴庆宝、江向阳主编:《期货交易民事责任——期货司法解释评述与展开》,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25页。
    4转引自查松:《论期货透支交易的法律性质及法律后果》,载《浙江金融》1997年第3期。
    1刘敏:《期货透支交易及其法律责任的认定》,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0期。
    1 Kyle, A.1984.A Theory of futures market manipulations .The Industry Organization ofFutures Markets. Lexington, Mass.
    2李明义:《我国期货市场操纵问题研究》,载《商业经济》2004年第9期。
    3黄运成、李海英:《国外期货市场操纵的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载《期货日报》2005年1月12日。
    4参见中国证监会1996年《关于对操纵期货市场行为认定和处罚的规定》第1条规定
    1分别参见《条例》第3条、第16条的规定。
    2参见张红娜:《我国期货市场操纵行为研究》,《南方金融》2004年第8期,第38—40页。
    1参见:《郎咸平建议引进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http://www.langxianping.com.cn/viewarticle.asp?id=447,2008年2月10日访问。
    2郎咸平:《举证责任是证券瓶颈》,载《财经》(双试周刊)2001年,第66页。
    3所谓辩方举证,是指在认定存在不当期货交易行为的条件下,监管部门作为控方可以要求被怀疑的行为者(作为辩方)努力收集并列举证据来证明交易的清白,如若辩方不能列举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就被视为存在不当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参见张英军、胡茂刚:《筑就期市道德与法制至高准则》,载《期货日报》2003年9月13日第3版。
    4譬如:我国目前在“医疗事故”诉讼方面已经引入了“辩方举证”机制。转引自宾国强、舒元:《股权分割、公司业绩与投资者保护》,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5 C.L.Gilbert, 1996, Manipulation of Metals Futures: Lessons from Sumitomo [EB/OL].QueenMary & Westfield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6张红娜:《我国期货市场操纵行为防范的研究》,载《南方金融》2004年第8期。
    1转引自吴庆宝主编:《期货诉讼原理与判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2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的基本原则与证券基金类似,参见付浩:《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国际比较研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1期。
    1法国就是典型例子,其收费标准就是会员持有的资金和市值大小,同时根据财务状况的稳健性和成本情况来进行调整。
    2罗培新:《解读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载《南方周末》2005年9月15日第14版。
    1李季先:《保护基金出手市场化新起点》,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11-08/000001356903.html,2006年1月15日访问。
    2中国期货业协会编:《中国期货业发展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05页。
    3蒋娅娅:《证券保护基金的尴尬》,载《经济观察报》2005年3月3日,第4版。
    1南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证保基金》,载《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0月27日第3版。
    1胡俞越、许洪富:《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的国际经验与基本构想》,载《期货日报》2005年9月29日第3版。
    1周杰来:《试论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2胡茂刚:《诚实信用——期货行业道德规范与期货市场法制规范的最高准则》,载《期货日报》2003年9月13日第1版。
    1廖爱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若干思考》,载《浙江金融》2002年第8期。
    2钟伟:《从SIPC看如何建立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载《中国金融》2005年第10期。
    1.[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著:《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顾功耘主编:《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5.[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6.[美]洛伦茨?格利茨:《金融工程学》,唐旭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7.谢平、蔡浩仪等著:《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月版。
    8.孙宽平著:《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
    9.朱淑珍著:《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0.黄泽民著:《日本金融制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张育军著:《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2.钱小安著:《金融期货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
    13.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4.杨永清著:《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5.徐家力等著:《期货交易法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6.高富平、王连国著:《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7.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著:《民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
    18.文海兴著:《期货交易法律关系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9.杨光华著:《美国期货管理法规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20.陶琲、李经谋等著:《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21.陈晗等著:《股票指数期货——理论、经验与运作构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2.张荔著:《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3.陈欣著:《衍生金融交易国际监管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4.赵锡军著:《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25.李兴智、许明朝著:《金融期货理论与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11月版。
    26.高言、葛虹著:《期货交易法——理解适用与客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27.王全兴著:《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8.宁敏著:《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9.李强著:《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0.朱国华著:《中国期货市场分析与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1.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32.杨亮著:《内幕交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3.刘宪权著:《证券期货犯罪理论与实务》,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版。
    34.顾肖荣、张国炎著:《证券期货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5.党亦恒著:《期货经纪中全权委托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6.李明良著:《期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7.史尚宽著:《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8.李伯岳等著:《期货法律与投资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39.刘宗荣著:《定型化契约论文专辑》,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版。
    40.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1.张国炎著:《期货市场法律问题初探》,世界图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42.于绪刚著:《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对自律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吴弘主编:《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法律调控》,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唐波主编:《期货法论》,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5.杨迈军主编:《美国期货市场法律规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上海期货交易所“境外期货法制研究”课题组编著:《美国期货市场法律规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4月版。
    7.李扣庆主编:《商品期货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5月版。
    8.施兵超编著:《金融期货与期权》,上海三联书店、三联出版社2004年7月版。
    9.上海期货交易所编著:《股票指数期货演讲论文集》,百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0.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期货市场品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1.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2.覃有土主编:《商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3.王保树、汤欣主编:《投资者利益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4.上海期货交易所编著:《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百家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5.朱国华编著:《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基本理论与操作技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6.朱国华、褚诀海编著:《期货市场学——工具、结构与管理》,上海财经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7.陶非、王献立主编:《期货经济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版。
    18.杨玉川主编:《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研究与策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9.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期货业产业组织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0.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4月版。
    21.吴庆宝、江向阳主编:《期货交易民事责任——期货司法解释评述与展开》,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2.吴庆宝主编:《期货诉讼原理与判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3.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编:《中国期货市场专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4.刘志超主编:《境外期货交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张超:《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的定位与思考》,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
    2.刘浩:《海外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及借鉴》,载《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8期。
    3.郎咸平:《举证责任是证券瓶颈》,载《财经》(双试周刊)2001年。
    4.张红娜:《我国期货市场操纵行为防范的研究》,载《南方金融》2004年第8期。
    5.付浩:《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国际比较研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1期。
    6.廖爱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若干思考》,载《浙江金融》2002年第8期。
    7.钟伟:《从SIPC看如何建立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载《中国金融》2005年第10期。
    8.叶萍:《我国期货市场法制建设的最新规范与立法完善》,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9.查松:《论期货透支交易的法律性质及法律后果》,载《浙江金融》1997年第3期。
    10.刘敏:《期货透支交易及其法律责任的认定》,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0期。
    11.欧阳瑞:《从中国台湾实践看祖国大陆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载《特区经济》2005年第8期。
    12.彭真明:《美日期货市场立法比较与借鉴》,载《国际贸易》1995年第3期。
    13.张树安:《我国期货市场的新观察和新问题》,载《武汉金融》2005年第3期。
    14.毛小云:《中国期货市场过度监管:存在性及成因分析》,载《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
    15.唐波:《交易所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自律监管》,载《法学》2005年第12期。
    16.吴坚、胡茂刚:《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与期货法制创新》,载《财经科学》2002年第3期。
    17.姚妍:《论期货市场的法律监管》,载《财经界》2006年1月下半月刊。
    18.刘洪珊:《股指期货交易功能性监管的法律制度设计》,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9.李志军:《中国股指期货的法律完善》,载《国际商务财会》2007年第6期。
    20.张群群等:《中国交易所的治理结构问题调查报告》,载《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
    21.姚兴涛:《股指期货的监管属性》,载《证券市场》2000年第8期。。
    22.耿志明:《论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制度创新与风险控制》,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3.姜洋等:《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崛起与启示》,载《中国金融》2003年第3期。
    24.杨峰:《海外股指期货市场比较研究》,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25.王性玉、王彦奇:《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会员制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
    26.沈宏山:《论期货经纪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兼谈代理显名原则的发展》,载《法学与实践》1996年第4期。
    27.王其美:《期货经纪公司法律地位界定》,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8.王瑕:《刍议期货经纪与客户的关系》,载《政治与法律》1994年第6期。
    29.施天涛、李旭等:《期货交易概念之法理甄别》,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
    30.胡茂刚:《金融期货上市地点选择——以股指期货为中心》,载《法学》2006年第3期。
    31.张晓彤、姜大儒:《论完善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法律监管体系》,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3期。
    32.蒋海、刘少波:《金融监管理论及其新进展》,载《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33.齐亚莉、伍军:《功能性金融监管: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4.丁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新方向——功能性金融监管》,载《上海金融》2001年第1期。
    35.林学贵:《向以市场监管为主转变—交易所衍生品市场竞争格局及启示》,载《国际贸易》2004年第12期。
    36.马良华、吕瑜:《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及其改革》,载《浙江金融》2003年第11期。
    37.肖扬清:《功能性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佳选择》,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8.苏东荣:《世界主要金融期货市场监管模式及比较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3期。
    39.王凤海:《会员制与公司制期货交易所治理结构比较研究》,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0期。
    40.宋雪飞:《世界主要期货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1.石慧、周伟:《股指期货的风险特性与成因分析》,《财经科学》2003年增刊。
    42.云青、黄曦:《中国证券市场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3.张国喜:《论股指期货在我国股市的运用》,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44.杨宏芹、胡茂刚:《论中国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制度》,载《中国金融》2005年第6期。
    45.彭真明:《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9期。
    46.赵伟等:《金融衍生具交易行为分析》,载《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3期。
    47.王春娣:《社会自律组织研究》,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48.戴向平:《构建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法律监管体系》,载《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增刊。
    49.张建刚:《期货市场自律监管体系比较与借鉴》,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
    50.杨大楷、刘伟:《论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战略》,载《财经研究》2003年第11期。
    51.黄韬:《中国股指期货的法律难题》,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11期。
    52.孙磊:《期货交易所的若干制度问题及解决》,载《中国证券期货》2007年第3期。
    53.廖凡:《香港证监会执法机制评介》,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3期。
    1.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发展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张育军、隆武华:《投资者赔偿基金的国际经验及在我国的构建》,载《证券法律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郑顺炎等:《证券交易所管理市场职能的法律性质研究》,载于《上证研究》2003年第4期。
    4.郭洪俊、张听:《<英国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评介》,载《海外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
    5.唐波:《交易所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自律监管——兼评新修订的证券法相关规定》,载《法学》2005年第12期。
    6.郭晓利:《日本商品期货业的Big Bang》,载《转轨时期的中国期货市场—郭晓利期货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7.胡茂刚:《论期货市场的法律监管》,载顾功耘主编:《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8.胡茂刚、杨宏芹:《期货交易所公司制法律问题研究》,载吴弘主编:《华东金融法制评论》第一卷,方正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9.郭晓利:《规范发展中的期货市场》,载《转轨时期的中国期货市场—郭晓利期货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10.唐波、莫憬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制度之构建》,载顾功耘主编:《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1.张英军、胡茂刚:《法律、规则与惯例的冲突与和谐——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中国期货市场创新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2.高西庆:《公司自治与政府规制》,载《全球竞争下的公司法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陈宇玲:《中国股票指数期货:发展研究与模式设计》,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2.龚卫东:《期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张华:《论我国期货市场法律制度的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何一鸣:《论股指期货风险的法律监管》,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黄琨:《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创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谷浩:《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阙波:《国际金融衍生产品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8.虞立戎:《中国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9.胡菊:《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监管浅析》,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熊玉莲:《金融衍生工具法律监管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田晓军:《市场导向的期货新品种上市机制研究》,载《期货日报》2004年5月12日第3版。
    2.黄运成、李海英:《国外期货市场操纵的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载《期货日报》2005年1月12日。
    3.张英军、胡茂刚:《筑就期市道德与法制至高准则》,载《期货日报》2003年9月13日第3版。
    4.胡俞越、许洪富:《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的国际经验与基本构想》,载《期货日报》2005年9月29日第3版。
    5.蒋娅娅:《证券保护基金的尴尬》,载《经济观察报》2005年3月3日第4版。
    6.南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证保基金》,载《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0月27日第3版。
    7.罗培新:《解读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载《南方周末》2005年9月15日第14版。
    8.胡天存:《我国金融期货“金字塔”式结算会员制度的利弊分析》,载《期货日报》2007年3月21日第3版。
    9.周小川:《保护投资者利益是重中之重》,载《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16日第1版。
    10.李希:《从美国经验看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载《期货日报》2007年9月17日第3版。
    11.胡俞越、许洪富:《期货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国际经验与基本构想》,载《期货日报》2005年9月29日第3版。
    12.胡茂刚:《诚实信用――期货行业道德规范与期货市场法制规范的最高准则》,载《期货日报》2003年9月13日第1版。
    1.吴弘、徐志青:《投资者保护基金专题:投资者保护基金如何运作》,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50224/05521379451.shtml,(访问日期:2007年11月23日)。
    2.Johan den Hertog著:《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宋华琳译,http://www.chinalegaltheory.com/homepag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36,(访问日期:2008年1月18日)。
    3.史丽:《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为金融期货推出保驾护航》,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070518/03013604740.shtml,(访问日期:2008年1月21日)。
    4.李季先:《保护基金出手市场化新起点》,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11-08/000001356903.html,(访问日期:2007年11月15日)。
    5.罗培新、卢文道:《反思327国债期货事件》,http://www.p5w.net/futures/yjzx/200603/t218162.htm,(访问日期:2008年1月15日)。
    6.张大强:《对中国期货市场监管模式的思考》,http://lw.chinacfa.cn/securities-and-futures/futures/2006-10-01/feb0c3df22be3cce2e19b185203ba56a.html,(访问日期:2008年2月28日)。
    7.林一:《再论期货交易所的法律性质》,http://www.iolaw.or&.cn/shownews.asp?id=5063,2008年2月12日访问。
    8.肖成、李庆峰:《海外证券公司参与金融期货模式的借鉴》,http://www.p
    5w.net/futures/zhzx/200608/t449293.htm,(访问日期:2008年1月29日)。
    9.贺显南:《中国股票市场做空机制初探》,http://www.studa.net/Invests/060812/11340059-2.html,(访问日期:2008年1月29日)。
    10.钟文倩:《五方四协议,股指期货跨市场联合监管框架协议成立》,http://www.cnfstar.com/futures/2007/20070814/20070814473757.shtml,(访问日期:2008年1月12日)。
    11.王玉飞:《日本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835542,(访问日期:2007年10月25日)。
    12.周丽、李凯:《浅议英国期货市场之法律监管》,参见:http: //www. allbrightlaw.com. Cn/lvbbs/20021028_l.htm,(访问日期:2007年12月2日)。
    13.《大部制的具体方案正在研究期待有大智慧》,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09/content_7388540.htm,(访问日期:2008年1月16日)。
    14.宋锡祥:《台湾“期货交易法”评析》,http://lwship.cn/Economic_Law/1204415L2006.html,(访问日期:2007年10月8日)。
    15.《香港证监会职责安排》第1册监管理念安排,http://sc.sfc.hk/gb/www.sfc.hk/sfc/html/TC/legislation/regulatory/regulatory/vol1_ch3.html,(访问日期:2007年6月28日)。
    1.卡塔琳娜·皮斯托:《不完备法律: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上)》,许成钢译,载《比较》2003年第3、4期。
    2.格林斯潘:《世界金融和风险管理》,祁国中译,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2002年第4期。
    3. Kevin Pendley:《走向公司化——对美国期货交易所的展望》,沈江瑞、汪琛德译,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2002年第3期。
    1.Henry Laurence,The Rule of Law in the Era ofGlobalization,Global Legal Study,1999.
    2.Charles Stutcliffes. Stock Index Futures: Theories andInternational Evidence[M].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3.Norman Menachem Feder,Deconstructing Over-the-CounterDerivatives,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2002.
    4.Carpenter,Alex,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andoptions markets,Wood head-Faulkner,1991.
    1.Taylor Michael. Twin Peaks:A Regulatory Structure for the NewCentury [M] . London:Centre for the Stud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1995.
    2.Websters’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 ]. 1986 byMerriam2 Webster Inc. 926
    3.Kyle,A. A Theory of futures market manipulations .The IndustryOrganization of Futures Markets. Lexington,Mass. 1984.
    4.John T. Marshall:Futures and Option Contacting Theory andPractice , Sonth-Western Publishing co, 1989.
    5.Futures Trading Act of the Republic Singapore amended by 9 of1995,revised edition 1996,printed by the Government PS
    6.C.L.Gilbert, Manipulation of Metals Futures:Lessons fromSumitomo [EB/OL].Queen Mary & Westfield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1996.
    1.Sanford A. Fine. Back to The (Single Stock) Future:The NewRegulatory Framework Governing Single-Stock Future Trading.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Winter,2002,Vol. 54. 520.
    2.Jenson, Michael, and Meckling,,1976,“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11:5-50.
    3.Edward J. Kan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Z].NBER Working Paper 6020, 1997, p3.
    4.Kenneth K Mwenda,Judith M Mvula. A Framework for UnifiedFinancial Services Supervision : Lessons from Germany and otherEuropean Countries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Regulation ,2003 , 5(1) :35 - 56.
    5.Marc Levy,Japanese and U.S.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s:Recommendations for Loosening Japan’s Tightly Regulated Market,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1995.5
    6.Meltzer A.H.,“Margins in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Institution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5:482-511. 1967.
    7.Diane M.Sullivan,Risk Securitiz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Derivations,Securities Regulation Law Journal,1997,27(213),pp.226-229.
    8.Sue R Faerman , David P Mc Caffrey , David M Van Slyke.Understanding Inter 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Public -PrivateCollaboration in Regulating Financial Market Innov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 2001 , 12(3).
    1. Harvey L. Pitt,Public Statement by SEC Chairman:Remarks atthe 29th Annu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Institute,at http://www.sec.gov/news/speech/spch536.htm, November 23, 2007.
    2.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 Act,www.opsi.gov.uk/acts/acts2000/20000008.htm,January 12,2008.
    3.www.lexisnexis.com
    4.www.westlaw.com
    5. www.cftc.go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