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是毛泽东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将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与中国政府管理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借鉴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经验教训,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政府管理思想。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毛泽东关于政府管理的经典文献为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府管理具体历史实践为依据,深入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基本文献、历史背景、历史分期以及核心话语等,同时将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置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视域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之间的关系。
     系统、深入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于系统、深刻揭示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服务型政府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于系统、深刻总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经验教训;对于系统、深刻把握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代中国的重大政府管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比较而言,本文在宏观的方法论层面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层面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在研究方法论上的新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二是运用现象学解释学阐释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三是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在具体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历史分期的开拓性研究,二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核心话语的理论概括,三是对个别经典文献的具体分析和深入解读,四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视野阐释,五是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基础的辨析与厘定,六是对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的科学理解。
Deeply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ao Zedong Thought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tegrate Marxist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ory and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Chines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taking example by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an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develop as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characteristic of China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world outlook and the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ed on Mao Zedong’s classic literature, founded o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ractice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s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studies intensive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basic literatur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ore words of Mao Zedong Thought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so on, and while put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explain, and on the basis of it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Systematic and deeply study of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revealing the internal, nature and inevitable links of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 with Marxist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ory; for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summarizing,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Marxist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ory; for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grasping,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aw of Marxist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ory; an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address the major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o deepen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promot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has some new features at the level of macro methodology and the level of specific research. The new features of research on methodology include three aspects: First, based on the study of Marxism in China to study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Second, with the use of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s to explain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Thir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o study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In spec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following six respects: First, the pioneering research of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of historical stage. Second, the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core words of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Third, the specific analysis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of very little classic literature. Fourth, the vision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of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Fifth, the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building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Sixth,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o Zedo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参见马敬仁:《转型期的中国政府、企业与社会管理——中国管理情结解析》,载《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第1期。
    ②参见王仲田:《王仲田教授谈政府机构改革》,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3期。
    ①参见李现成:《毛泽东的大行政观》,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49~444页。
    ②参见彭国甫主编:《中国行政管理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282页。
    ③参见李鹏飞:《毛泽东政府管理体制思想探要》,载《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参见李现成:《毛泽东的大行政观》,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②参见胡移山:《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的中国特色》,http://www.lnsgdb.com.cn/news/view.asp.
    ③参见李丽琴:《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研究》,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④参见莫志斌、李皓:《毛泽东邓小平行政思想比较研究》,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⑤参见刘皓:《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思想比较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⑥参见李亚非:《从民权政治的设想到民主政治的实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初探》,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
    ⑦参见石仲泉、唐洲雁:《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⑧参见汪杰:《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失误的原因》,载《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
    ①参见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庄福龄:《试论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论》,载《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
    ③参见王湘军:《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2期。
    ④参见郭代习:《论毛泽东新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⑤参见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⑥参见彭国甫、陆小成、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行政文化思想对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启示》,载《新视野》2007年第5期。
    ⑦参见陈鸿惠、陈双鹏:《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比较》,载《理论界》2005年第1期。
    ⑧参见陈金明、柳红霞:《毛泽东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之比较》,载《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①参见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
    ②参见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比较分析》,载《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6~684页。
    ③参见陈敏:《毛泽东行政领导思想综合述评》,载《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4期。
    ④参见孟继群:《毛泽东领导思想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⑤参见沧南:《毛泽东方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参见中央纪委研究室:《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80年来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载《求是》2001年第9期。
    ①参见许全兴:《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②参见雍涛:《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③参见杨瑞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定位问题的科学界定和阐发》,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
    ④参见施友松:《中国现代三大伟人——个性与时代转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尹全忠等:《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参见郑谦主编《毛泽东与邓小平(序)》,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两代巨人与两次飞跃》参见郑谦:《毛泽东与邓小平》,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0页等等。
    ⑤参见李晋玲:《毛泽东邓小平农业思想差异原因分析》,载《山西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⑥参见杨海秀:《毛泽东、邓小平辩证思维方式比较研究》,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①参见吴玉宗:《服务型政府:缘起和前景》,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②参见迟福林:《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载《开放导报》2004年第6期。
    ③参见张旭霞:《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是现代政府的力量源泉》,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④参见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⑤参见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
    ⑥参见陈戈寒:《论服务型政府》,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⑦参见刘俊生:《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基础与理论基础》,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⑧参见黄桂兰:《试析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特质》,载《求实》2004年第11期。
    ⑨参见刘智勇、张志泽:《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定位与实现路径选择》,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⑩参见刘祖云:《论“服务型政府”的根据、内涵与宗旨》,载《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
    ①参见杨杰:《服务型政府的若干问题分析》,载《长白学刊》2005年第2期。
    ②参见刘祖云:《历史与逻辑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一一基于张康之教授社会治理模式分析框架的思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③参见丁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澄清》,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④参见吴玉宗:《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⑤参见杨阳、谭兰英、杨梅:《意义与局限:中国语境下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载《新视野》2005年第5期。
    ⑥参见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建设》,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①参见何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参见唐铁汉、李军鹏:《公共服务的理论演变与发展过程》,载《新视野》2005年第6期。
    ③参见李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④参见程倩:《论中西学术交汇中的服务行政理论研究》,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⑤参见乔雨:《着力塑造服务型政府》,载《求是》2003年第10期。
    ⑥参见姜晓萍、刘汉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路与对策》,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参见黄建彬:《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②参见詹国彬:《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③参见罗德刚:《论服务型地方政府模式的结构要素》,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9期。
    ④参见《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部:《坚持行政管理的人民性原则》,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①参见王兆力:《对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思考》,载《理论前沿》2005年第9期。
    ②参见李泽洲:《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性体系建设》,载《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③参见柯红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观念障碍及矫正》,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④参见钟明:《电子政府: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3期。
    ⑤参见侯玉兰:《建设高效电子政务,创建新型服务型政府》,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⑥参见吴先满:《服务型政府的经济学思考》,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⑦参见戚鲁:《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载《中国税务》2003年第6期。
    ①参见邓昌福:《在西部大开发中构建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载《探索》2003年第6期。
    ②参见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载《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6期。
    ③参见尹戈、陈先芳、姬书莹:《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④参见周大勇、辛鸣:《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政府》,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⑤参见陶永勇、刁怀宏:《中小城市经营与服务型政府创建》,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⑥参见刘祖云:《“服务型政府”价值实现的制度安排》,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⑦参见李琪、董幼鸿:《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⑧参见李青、王树文:《从传统经济型政府向流程型政府转变的探讨》,载《财贸研究》2004年第5期。
    ①参见竹夏良:《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创建》,载《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5期。
    ②参见吴刚:《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六个关节点——韩国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经验借鉴》,载《新视野》2004年第1期。
    ③参见尹继卫:《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8期。
    ④参见吴江:《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能力建设》,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⑤参见申大田:《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造就高素质公务员队伍》,载《职业时空》2005年第10期。
    ①参见杨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导向:公务员独立人格的追求》,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②参见陈庆云:《研究服务型政府的三个维度》,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③参见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④参见沈荣华、钟伟军:《论服务型政府的责任》,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⑤参见鄯爱红:《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精神》,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⑥参见何水、姜晓萍:《香港特区顾客导向型政府之建构及其启示》,载《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
    ①参见李萍:《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调整》,载《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②参见杨立勋:《CEPA对政府结构功能的挑战及其对策建议》,载《特区经济》2003年第9期。
    ③参见李喜妍:《从美国联邦税务局看服务型政府》,载《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4期。
    ④参见田文有:《吉林市物价局塑造服务型机关工作纪实》,载《中国物价》2004年第5期。
    ⑤参见张建中:《科学发展观与南京服务型政府建设》,载《南京社会可学》2004年5月。
    ⑥参见陈剩勇、何锦峰:《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以浙江省为例》,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①参见刘熙瑞、钱冰:《从一个乡的改革经验看服务型政府的四大行为要素》,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②参见吴爱明、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③参见周庆行、杨兴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扰》,载《党政论坛》2004年第5期。
    ④参见罗德刚:《论全面推进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⑤参见唐娟、曹富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模式分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⑥参见孙学玉、周义程:《服务型政府的评估及其要素设计》,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9期。
    ⑦参见蔡放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载《中国行政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⑧参见孙秀艳:《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述评》,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9期。
    ①参见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课题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分析》,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②有关毛泽东研究的文章为81344篇,检索时间为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检索数据库为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①参见刘皓:《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比较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27日;徐赞:《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行政管理思想比较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9月16日。
    ②参见程倩:《行进中的服务行政理论——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服务行政”研究综述》,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③参见庄福龄:《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要讲究方法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①参见潘信林:《发生学视野下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背景的历史解读》,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①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和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差别在很大程度比较类似传统解释学和本体论解释学的分歧。前者过去强调文本本身后者过于强调研究的逻辑建构。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学派的大多数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Stuart Schram《毛泽东的思想》)以及布朗德利·沃马克(Brandy Womack《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等人最早尝试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而汤森、斯塔尔(John Bryan Starr《毛泽东的政治哲学》)、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杰姆逊(Frederic Jamson)等人则主张采用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关于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可以参见唐铁汉:《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源论》一文,载《新视野》2005年第5期,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8页。
    ②《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5页。
    ④《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2~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3页。
    ①参见费正清:《中国:人民的中央王国与美国》,坎布里奇,贝尔克纳普出版社1967年,转引自[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⑤参见毛劲歌、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政策执行思想对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启示》,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另参见,《环球视野》总第254期转载文章《毛泽东论政策的思想启示》(摘自2009年第3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原标题为:“毛泽东政策执行思想对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启示”,本刊有删节)。
    ①《尚书·五子之歌》
    ②《孔子·雍也》
    ③《孔子·公冶长》
    ④《孔子·颜渊》
    ⑤《荀子·哀公》
    ⑥《孟子·离娄上》
    ⑦《孟子·尽心下》
    ⑧《孟子·离娄上》
    ⑨《新书·大政》
    ①《管子·治国》
    ②《论语·尧曰》
    ③《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④《河南程氏论文集》
    ⑤《河南程氏经说》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⑦《论语·为政》
    ⑧《论语·颜渊》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子路》
    ③《孟子·尽心上》
    ④《大学》
    ①参见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发展目标的思想》,载《毛泽东研究》2007年第1辑,总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16页。
    ②参见朱海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学习胡锦涛在<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0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⑤《列宁选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④参见彭国甫等:《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页。
    ⑥参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74~37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②参见黄炎培:《延安归来记》,引自《毛泽东访问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①参见刘玉强、潘信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及其启示——基于逻辑判断与现实选择的关联分析》,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毛泽东在上海各界人士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7月8日,会议记录稿。
    ③参见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4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①参见高菊村、刘胜生、陈峰、康振南、填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高菊村等人撰写的《青年毛泽东》对毛泽东早年的思想和经历进行了很好的介绍研究。
    ①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康有为始终坚持改良主义,主张君主立宪,甚至还拥护过张勋复辟;梁启超则后来改正了君主立宪的主张,转而同意国民革命。
    ②参见[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③《西行漫记》第125页。
    ④参见周世钊:《湘江的怒吼》,见《新民学会资料》第408页。
    ⑤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
    ①参见高菊村、刘胜生、陈峰、康振南、填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①《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9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④参见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172页。
    ①整整半个世纪之后的1970年毛泽东在同美国朋友斯诺的谈话中再次指出“中国应该学美国把责任和财富分散到五十个州的那种发展办法,中央政府不能什么事都干。中国必须依靠地区和地方的积极性。”(参见马连儒、柏裕江编:《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由此亦或可见,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的一些主张和见解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而非偶然的、随机闪光的、断裂或跳跃式的。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③参见李佑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1920年6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②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④1920年6月18日上海《时事新报》。
    ①1920年6月28日上海《申报》。
    ②这些文章包括发表于湖南《大公报》的:《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9月3日)、《打破没有基础的大中国,建设许多是中国从湖南做起》(9月5日)、《绝对赞成湖南门罗主义》(9月6日)、《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9月6~7日)、《“湖南自治运动”应该发起了》(9月26日)、《释疑国》(9月27日)、《再说“促进的运动”》(9月28日)、《“湘人自治”与“湘人治湘”》(9月30日)、《“全自治”与“半自治”》(10月3日)、《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以建设“新湖南”之建议》(10月5~6日)、《为湖南自治敬告长沙三十万市民》(10月7日)、《湖南自治运动请愿书》(10月11日)、以及10月10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反对统一》。
    ③《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9月3日)。
    ④《打破没有基础的大中国,建设许多是中国从湖南做起》(9月5日)。
    ⑤《“湖南自治运动”应该发起了》(9月26日)。
    ⑥《“湘人自治”与“湘人治湘”》(9月30日)。
    
    ①《纪各界发起自治之自治建议》,见1920年10月6日湖南《大公报》。
    ②参见高菊村、刘胜生、陈峰、康振南、填余粮:《青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③《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7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2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3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4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3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②参见刘玉强、潘信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及其启示——基于逻辑判断与现实选择的关联分析》,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125页。
    ④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743页、76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7~810页、880~883页、891~896页、第897~902页、910~9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7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①参见1939年2月1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页。
    ②例如,“五一纲领”即1941年5月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文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除司法系统及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审问或处罚,而人民则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1~89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0~91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9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7~898页。
    ③关于毛泽东行政方法的研究可以参考《中国行政管理新探》(彭国甫,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82页,以及《毛泽东行政方法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的探讨》一文。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⑤参见潘信林:《毛泽东行政方法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的探讨》,载《湖南高等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0页。
    ⑦参见刘益涛:《毛泽东与延安时期精兵简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①参见彭国甫等:《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20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1~88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2页。
    ⑤参见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机构改革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载《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896页。
    ⑦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转自“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53.html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1~1072页。
    ③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提到“政府”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题目中含“政府”字眼的仅三篇分别是:第二卷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1938年5月15日),第三卷中的《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以及第四卷中评论国民党政府的《南京政府向何处去?》(1949年4月4日)。事实上,真正论及“政府”的仅《论联合政府》这一篇文献。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29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④参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韩非子·难一》
    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21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06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①参见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关于建国以后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的研究由于考虑到不与第五章行文内容的重复在此不予展开。对建国以后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的专题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③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③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①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113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①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③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①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②参见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③参见陈益元:《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①参见陈益元:《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参见刘建平:《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第18~28页。
    ③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转自“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53.html
    ④毛泽东:《在汇报会议上的讲话》,第9页;转引自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页。
    ⑤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8月23日),见JCMP,p.35~36.
    ⑥毛泽东:《无政府主义》(1968年3月1日),见JCMP,p.152.
    ①参见[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③参见[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293页。
    ④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①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
    ①参见[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②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①参见潘信林:《发生学视野下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2页。
    ②参见潘信林:《发生学视野下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页。
    ③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④参见[英]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①参见潘信林:《发生学视野下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3页。
    ④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就通过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关,各大区行政委员会随同各中央局、分局一并撤销。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随后,各大区将权力部分上交中央,大部分事务性工作移交给省、市;人员也向中央机关和省市地方分流。
    ⑤参见潘信林:《发生学视野下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页。
    ⑥参见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6页。
    ①参见潘信林:《发生学视野下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页。
    ②参见马连儒、柏裕江编:《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④《给江清的信》,1966年7月8日
    ①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②参见戴木才:《毛泽东人格》,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③参见雷国珍等:《毛泽东大成智慧》,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④《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332页。
    ⑤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5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47~748页。
    ②参见斯诺:《西行漫记》,第125页。
    ③《“七大”工作方针》,人民日报,1981年7月17日。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68页。
    ⑤《孙中山选集》,第87页。
    ①参见[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31页;转引自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④参见《湖南党史通讯》1983年第13期《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若干特点的史实》一文。
    ①参见廖盖隆:《关于毛泽东功过评价和社会主义高度民主——对施拉姆教授论毛泽东的几篇文章的评述》,见廖盖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页。
    ②参见郑志飚:《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历史分期》,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2期。
    ③参见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15页。
    ①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④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①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转自“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53.html
    ②参见范贤超:《毛泽东思想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86页。
    ①参见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15~19页。
    ①关于从1957-1958年的激进政策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参见S.Schram,“The limits of cataclysmic change: reflections on the place of the‘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Q108(Dec.1986),pp.613-624。
    ①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①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4页。
    ①参见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②参见《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中文第1版,第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文第1版,第82页。
    ①参见颜佳华:《行政哲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5、56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86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6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①刘少奇:《论党》,见《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353页。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30页。
    ①集体意向性的概念是近十多年才得到发展的,但对于集体意向性究竟如何产生仍存在积累性解释和非积累性解释等争论,本文在使用此此概念时,重在强调其集体特征。
    ②《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③《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页。
    ②参见[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主义中的民粹主义倾向》,见萧延中等编著:《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一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
    ③参见[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①参见欧阳英:《重读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②参见[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论无产阶级大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见萧延中等编著:《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二卷,第308页。
    ③参见[美]斯图尔特·施拉姆:《1949年前毛泽东的思想》,《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934页。
    ④参见[美]斯图尔特·施拉姆:《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见萧延中等编著:《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一卷,第13页。
    ⑤参见[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是党的领袖还是“天子”》,见萧延中等编著:《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二卷,第168页。
    ⑥参见[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论无产阶级大革命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见萧延中等编著:《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二卷,第308页。
    ①《辞源》上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03页。
    ②参见[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参见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④参见[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转引自彭国甫:《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36页。
    ①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页。
    ②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2页。
    ③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7页。
    ④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页。
    ⑤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1页。
    ⑥参见[美]杜威:《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社1997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③毛泽东:《党的整顿》(1968年10月16日),见JCMP,p.156;转引自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④[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①毛泽东:《对北京师范学院调查报告的批示》(1965年7月3日)见JCMP,p.102;转引自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①参见薄贵利:《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212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关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并不是本文论题所在,在此不予详析。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出现了新发展,如经济特区的设立、香港、澳门的回归、重庆市的直辖,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包括新近批准的成渝经济特区和大部制改革等等,都与市场一体化、经济协同化、区域合作化发展紧密相关,在加入WTO以后一些国际因素也渗透到其中,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②参见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①参见马连儒、柏裕江编:《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②参见赵成江:《分权制与分权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②参见沈远新:《正和互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范式及其政策意义》,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①《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②参见罗德刚:《论全面推进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①卢梭认为“人民永远是愿望自己幸福的,但是人民自己却并不能永远都看得出什么是幸福。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但是那指导着公意的判断却并不永远都是明智的。”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8~49页。
    ②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文献包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经典文献《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文集》(第一卷)收录的《寻乌调查》(长达六万字)、《﹙东塘等处调查〉前言》、《﹙兴国调查〉前言》、《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
    ③参见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④参见潘信林:《毛泽东行政方法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的探讨》,载《湖南高等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①参见[英]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②参见W.B.Sanders.The Conduct of Sociai Research[M].N.Y.CBS,1974年版,第54页。
    ③参见[日]福武直:《社会调查方法》,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④参见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参见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⑥参见邱文清:《我国社会调查业现状》,载《社会》1988年第2期。
    ⑦参见车文辉:《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及其方法的创新》,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⑧参见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页。
    ①参见颜佳华、宁国良、杨兴文:《现代行政方法》,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参见潘信林:《毛泽东行政方法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的探讨》,载《湖南高等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140页。
    ③参见许建军:《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1期。
    ④参见李晋玲:《论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系统化》,载《中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参见许丽平:《论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及现实意义》,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②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文献《毛泽东选集》主要收录:《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反对党八股》(1942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等。《毛泽东文集》主要收录的《寻乌调查》(1930年)、《<东塘等处调查>前言》(1930年)、《<兴国调查>前言》(1931年)、《长冈乡调查》(1933年)、《才溪乡调查》(1934年)、《<农村调查>序言》(1937年)、《关于农村调查》(1941年)、《调查研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1959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做系统的从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1961年)、《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等。
    ③参见许丽平:《论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及现实意义》,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④参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
    ⑤参见张泽民:《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思考》,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②关于《兴国调查》的研究可以参见梁柱:《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从毛泽东的<兴国调查>谈起》一文,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①参见胡为雄:《读毛泽东<兴国调查>的启示》,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⑦《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71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6页。
    ②参见张金才:《试析中共八大能够制定正确路线的主要原因》,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7页。
    ④参见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4年版,第248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⑥参见罗平汉:《1961年的全党农村调查与“农业六十条”的制定》,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①参见王频:《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国民经济调整》,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②参见陈明显:《晚年毛泽东》,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页。
    ③参见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3~8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④参见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4年版,第248页。
    ⑤参见谭首彰:《毛泽东与1961年的全党调查研究》,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2期。
    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⑦参见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①参见李曙新:《从三个层面剖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对国情的探索》,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②参见李业杰、杨淑玲、张燕:《解读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⑤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⑦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262页。
    ③《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0~1121页。
    ④《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③参见戚义明:《风起于青萍之末——从毛泽东引用<风赋>说开去》,载《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⑤所谓边区“雷公案”是指,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时,突然会议室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位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处理这件事。毛泽东得知后不仅批评了要处理这件事的同志,并且转而深入思考: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事情绝不是孤立的,它肯定反映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着什么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他得出了老百姓负担太重,需要重新研究经济政策的结论。
    ①参见[德]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4页。
    ③参见[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④参见彭国甫等著:《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①参见[美]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英文版,美国亚拉巴马: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年;转引自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页。
    ①参见[美]杰伊·M·沙夫利兹和阿尔伯特·C·海德合编:《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版,美国伊利诺斯多尔西出版社1987年版,第426页。
    ②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③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④参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⑤参见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页。
    ⑥H.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P.6~P7.
    ①参见[美]戴维·K·哈特:《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的行政官员》,公共行政评论(美国)第34期(1974年2~3月号),转移自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②参见彭国甫等:《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③参见彭国甫等:《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①参见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载《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②John Rawls. (1971)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281~285.
    ③John Rawls. (1971)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7.
    ①参见罗伯特·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②参见Perry, James L., and Lois Wise.1990.The Motivation Bases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0(3):367-373.
    ①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0, No.6. (Nov.-Dec., 2000), pp.549-559.
    ②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0, No.6. (Nov.-Dec., 2000), pp.549-559.
    ①参见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①参见[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②参见汪行福:《通往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③参见阿伦特把不需要他人同意的权力称为暴力(force),把建立在共同价值和信念之上的一致行动能力称为权力(power)。参见汪行福:《通往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④参见[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⑤Arendt, Crises of the republic [M], Penguin. Harmondsworth, 1973b.P189.
    ⑥Joseph M, Bessette,"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Eds.Kobert A. Goldwin and William A Scham-bra~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P102-116.
    ⑦De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 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 'entre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01.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页。
    ①Jorge M.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df 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ties,USA West view Press,2001,P.30.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页。
    ②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The Mit press,1997,p67.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页。
    ③参见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④参见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9页。
    
    ①参见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巾的协商民主探析》,载《中国政治》2005年第1期。
    ②参见林尚立:《协商政治:对巾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①参见[英]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②参见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参见毛泽东:《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的谈话提纲1954-12-29》,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1990年版。
    ②参见毛泽东:《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的谈话提纲1954-12-29》,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1990年版。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4~71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①参见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必须承认这种划分还是相当粗糙的并不能完全、精确地概括目前所取得的全部研究成果,但这是一种努力。此外,由于目前研究成果多数侧重于一般性的描述,这无疑更增加了分类的难度。但我们认为恰当的分类还是必要和有益的,正如分工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分类也是研究深入的要求。
    ②参见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③参见黄桂兰:《试析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特质》,载《求实》2004年第11期。
    ④http://www.gxi.gov.cn/featare/daaw/dzzw:-zjdt/200382792517.htm的页库快照.
    ⑤参见陈戈寒:《论服务型政府》,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⑥参见刘智勇、张志泽:《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定位与实现路径选择》,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①参见刘祖云:《论“服务型政府”的根据、内涵与宗旨》,载《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
    ②参见杨杰:《服务型政府的若干问题分析》,载《长白学刊》2005年第2期。
    ③参见刘俊生:《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基础与理论基础》,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④参见构建服务型政府优化行政服务环境[EB]2.http://www.baotou.gov.cn/yhb/xwy.asp?Mid=417.
    ⑤参见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⑥参见顾戛良:《以民为本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5期。
    ⑦参见程印学:《试论WTO与政府行为规范》,载《求实》2004年第4期。
    ①参见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参见吴玉宗:《服务型政府:缘起和前景》,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③本文对“传统政府管理”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种加属差”的方程式进行明确的界定,而是将之置于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描述,在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进行叙述。因此,传统政府管理即前服务型政府管理,当然在具体的叙述中依据和反思的对象主要指向以管理主义为指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支配的下政府管理。
    ①《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41页。
    ①《礼记·礼运》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5页。
    ③参见[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泽,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④Robert A. Dahl:“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in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p. pp123
    ⑤参见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见《中国人民大学报》2001年1期。
    ①参见潘信林、瞿孝志:《管理主义公共性的危机与超越》,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
    ②参见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2页。
    ③实际上,这应当还与韦伯的研究方法相关。作为一个社会学家,韦伯总是习惯从社会现象的观察出发去发现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等巨著。对于社会学家的韦伯而言,他的使命是观察社会现象,并分析此种现象为何发生。这换句话来说,韦伯的逻辑是:“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的逻辑。前一种逻辑隐藏的是对已有现象的承认,研究工作的职责在于发现支持其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而后一种则暗藏了对现有现象和秩序的不满,其逻辑的下一步展开往往对现存现象和秩序的批判以及改造现实世界的行动,马克思是这一逻辑的典型代表。
    
    ①参见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章啵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189页。
    ②参见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章啵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③参见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参见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①参见[美]R·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高钙等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①参见彭国甫、李春:《论我国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理论预设及其重构》,载《求索》2005年第12期。
    ①参见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参见丁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澄清》,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③参见彭国甫:《民众本位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载《学习导报》,2004年第4期。
    ④参见彭国甫:《基于完善科层制的县级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另见,《管理科学》(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0期。
    ①参见李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②参见史宁、汪毅霖:《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与改革路径》,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参见陆军:《论服务型政府建设》,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④参见刘俊生:《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基础与理论基础》,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①参见余世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其基础分析》,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参见李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参见王惠岩:《公共管理基本问题探讨》,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2页。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4页。
    ⑤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6月2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13~114页。
    ①参见彭国甫、张玉亮:《追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②《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193页、第188~1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8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②参见彭国甫等:《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第一版)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4年11月25日,第三版。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③马克思曾经说过蚂蚁做作巢和人做房子的区别。蚂蚁事先并不知道巢会是什么样,也没有想象一个巢的样子出来,然后按照这个样子去做,当然蚂蚁也不知道最后做出的巢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东西。蚂蚁所凭借的是本能,在本能支配下的一种无意识行动。而人不一样,人建造房子是首先预构房子的样子,然后按照头脑中房子的样子去做,当然人可能也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地建造出房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是首先在脑海中有了房子的样子。人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观念的房子变成现实中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人的行动具有一定的先验性和预见性,当然还带有一定的价值评估。
    ④参见余敏江、潘信林:《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载《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3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参见[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0~211页。
    ②参见[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①参见余敏江、潘信林:《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载《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3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参见余敏江、潘信林:《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载《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3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参见余敏江、潘信林:《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载《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3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参见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④参见彭国等甫:《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度版,第167页。
    ⑤江泽民:《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人民日报[N]. 2000-06-22,第1版。
    ①参见唐铁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新贡献》,载《长江论坛》2003年第2期。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55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556页。
    ①参见潘信林:《行政发展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发展建议》,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www.thebeijingnews.com. 2007-10-15 13:37:22,来源:新华网.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http://news.sina.com.cn/c/2010-10-27/
    ①参见潘信林:《行政发展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发展建议》,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②参见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比较分析》,载《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9页。
    ③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2007年6月25日。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7/06/25/001776997.shtml.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www.thebeijingnews.com.2007-10-15 13:37:22,来源:新华网.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②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2007年6月25日。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7/06/25/001776997.shtm.
    ③参见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发展目标的思想》,载《毛泽东研究》,2007年第1辑,总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④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2007年6月25日。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7/06/25/001776997.shtml.
    ⑤参见潘信林:《改革以来中国行政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方向》,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1/content_5190605.htm.
    ②参见余敏江、潘信林:《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载《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3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彭淑蓉、潘信林:《宪政主义公共管理程序性正当的规则体系》,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Arnstein, Sherry (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35.
    ④参见[美]P·诺内克、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Levitan, David.1943.“Political Ends and Administration Mea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4):353-59.
    ②参见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59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www.thebeijingnews.com.2007-10-15 13:37:22,来源:新华网.
    ④《毛泽东思想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⑤参见彭国甫、张玉亮:《多元竞合是地方政府绩效改善的有效路径》,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82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⑤《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共中央文献室编1993年版,第490页~491页。
    ①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0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页。
    ①参见彭国甫等:《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载《求索》,2000年第6期。
    ②参见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的行政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复印。
    ③参见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发展目标的思想》,载《毛泽东研究》,2007年第1辑,总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①参见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②《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研究有关工人阶级的几个重要问题的通知》(1957年四月七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1/05/content_2418427.htm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13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中文1版,第12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3、86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⑤参见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中国行政管理的探索与贡献》,载《中国行政管理新探》,彭国甫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②参见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中国行政管理的探索与贡献》,载《中国行政管理新探》,彭国甫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④《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
    ①参见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的行政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复印,第101~10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0页。
    ②参见刘益涛:《毛泽东与延安时期精兵简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6~142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⑥参见马连儒、柏裕江编:《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①参见彭国甫:《民众本位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载《学习导报》2004年第4期。
    ②参见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①参见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247页。
    ①参见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②参见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③参见[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④Joseph M, Bessette,“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eds.Kobert A.Goldwin and William A Scham-bra~ 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P102~116.
    ①参见[美]玛莎·麦科伊、帕特里克·斯卡利:《协商对话扩展公民参与:民主需要何种对话?》,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4~117页。
    ②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③参见王浦劬、杨风春:《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向》,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④Thomas, J.C. (1995).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New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Public managers. pp.143~146.
    ①Mansbridge.1994.“Public Spirit in Political Systems.”In Value and Public Policy, ed.Henry J.Aaron, Thomas Mann, and Timothy Taylor, 146-72.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②参见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③参见[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①参见达戈:《中国未来二十大战略》,PHOENIXWEEKLY,JULY15,2005年,第13~20页。
    ②参见潘信林、刘玉强:《行政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展望》,载《新视野》2009年第5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①参见潘信林、刘玉强:《行政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展望》,载《新视野》2009年第5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
    ①参见潘信林、刘玉强:《行政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展望》,载《新视野》2009年第5期。
    ①参见潘信林、刘玉强:《行政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展望》,载《新视野》2009年第5期。
    ②参见皮钧,高波:《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③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的理论》上卷,德文1981版,第385、387页。
    ④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⑤参见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⑥参见[美]P·诺内克、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参见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②参见潘信林、刘玉强:《行政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展望》,载《新视野》2009年第5期。
    ③胡锦涛: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http://leaders.people.com.cn/GB/70116/4976312.html
    ①参见彭国甫等:《公共管理(MPA)简明读本》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①参见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与模式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著作。
    ②参见[美]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③参见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①参见[美]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参见孙亮:《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意蕴及实现途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
    ③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2009-04/27/content_7718217.htm
    ①参见[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7页。
    ②参见[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6页。
    [1]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沧南.毛泽东方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6]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董边,镡德山,曾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美)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1]高菊村,刘胜生,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2]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5](德)柯武刚(Wolfgang Kasper),史漫飞(Manfred E.Streit) .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何怀远.发展观的价值维度——“生产主义”的批判与超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9]黄德良.人本行政管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20]黄炎培.延安归来记[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
    [2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5]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7]列宁选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8]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9]李捷.东方巨人毛泽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30]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1]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32]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3]李伟.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4]李现成.毛泽东的大行政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35]刘益涛.毛泽东与延安时期精兵简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3.
    [36]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7]刘金香.人民政府为人民——如何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0]毛泽东文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1]毛泽东文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2]毛泽东文集(第6~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3]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5]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46]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6.
    [47]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48]毛泽东著作选读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9]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0]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1]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2]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3]聂正安.毛泽东组织管理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5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5]彭国甫.行政组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6]彭国甫.政治文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57]彭国甫.现代行政管理新探[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58]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9]彭国甫.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0]彭国甫.公共管理(MPA)简明读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61]彭国甫.中国行政管理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62]彭国甫.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63]彭国甫.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4]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65]申俊喜.邓小平行政管理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6]唐铁汉.邓小平行政理论与政府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67]唐铁汉.中国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8]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69]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0]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71]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72]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3]尹全忠.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方式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74] (美)约翰·布赖尔·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5]颜佳华等.现代行政方法[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76]颜佳华.公共决策研究——文化视野的阐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78]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79]颜佳华.行政哲学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80]中央纪委编.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论民主集中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8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8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包心鉴.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6(6).
    [2]沧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J].高校理论战线,2003(12).
    [3]陈敏.毛泽东行政领导思想综合述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4).
    [4]陈红太,李严昌.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四种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5]陈剩勇,何锦峰.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6]陈潭,罗晓俊.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读《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J].社会科学论坛,2010(1).
    [7]成志刚,王晓芳.比较与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程倩.行进中的服务行政理论——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服务行政”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9]董田甜.治理理论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3).
    [10]傅耕石.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发展的理性选择——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合理性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11]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道德与文明.2009(6).
    [12]高小平.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崭新实践[EB/OL]. http://www.jxyjw.com/n240c23.aspx,2006年8月31日。
    [13]高尚全.以改革完善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2006年11月3日。
    [14]高学栋,刘士竹.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要求[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15]韩冰洁.建设服务政府[J].瞭望,2003(22).
    [16]韩兆柱,张显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渐进性——基于渐进模型下的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
    [17]何水,姜晓萍.香港特区顾客导向型政府之建构及其启示[J].人文杂志,2003(6).
    [18]何显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行政逻辑——基于浙江“庆元模式”的个案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6(9).
    [19]黄爱宝.“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定位与范式契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7(5).
    [20]侯玉兰.建设高效电子政务,创建新型服务型政府[J].管理世界,2003(9).
    [21]胡锦涛.要积极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EB/OL].http://wcm.fmprc.gov.cn,2006月12月20日.
    [22]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23]井敏.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24]井敏.试析我国服务型政府认识中的几个误区[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25]兰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治理理论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 2005(5).
    [26]李喜妍.从美国联邦税务局看服务型政府[J].统计与决策,2003(4).
    [27]罗杰群.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社会阶层和谐的实现[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28]李金龙,王宝元.创新政府间关系,构建服务型政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
    [29]李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J].政治学研究,2005(4).
    [30]李国友.提升政府服务品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当务之急[J].政治学研究,2006(1).
    [31]李国林.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政府[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32]李泽洲.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性体系建设[J].理论探讨,2005(3).
    [33]李捷.对立统一规律与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2).
    [34]李捷.学习毛泽东,超越毛泽东[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5]李鹏飞.毛泽东政府管理体制思想探要[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2(1).
    [36]李伟民.论邓小平的政府管理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7]李丽琴.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38]李亚非.从民权政治的设想到民主政治的实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初探[J].江汉论坛,1999(11).
    [39]李敦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40]李习彬.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国化与科学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41]梁柱.论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
    [42]梁柱.毛泽东兴国调查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43]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J].学习时报,2002(5).
    [44]廖晓明,罗文剑.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制度供给问题之窥探[J].南昌大学学报,2006(5).
    [45]刘皓.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46]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47]刘祖云.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的“范式”链接[J].理论探讨,2006(3).
    [48]刘祖云.论“服务型政府”的根据、内涵与宗旨[J].江汉论坛,2005(9).
    [49]刘熙瑞,钱冰.从一个乡的改革经验看服务型政府的四大行为要素[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6).
    [50]刘勇,徐晓林.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J].云南社会科学,2006(6).
    [51]刘伟忠.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历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3).
    [52]陆小成,彭国甫.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原则与途径的思想解读[J].毛泽东研究[M].总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3]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5).
    [54]罗德刚.论服务型地方政府模式的结构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3(9).
    [55]罗德刚.从行政服务中心遭遇“开倒车”——看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J].中国行政管理,2006(11).
    [56]毛寿龙,李梅德.重理政府:90年代西方行政发展的重要趋向[J].政治学研究,1997(2).
    [57]马敬仁.转型期的中国政府、企业与社会管理——中国管理情结解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6(1).
    [57]宁国良,刘辉.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 2010(6).
    [59]彭国甫.文化制胜:当代行政管理的主题[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3);文化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3(6).
    [60]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61]彭国甫.多与群众交朋友[J].求是,2003(2).
    [62]彭国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引导社会注主义前进的强大力量[J].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3]彭国甫等.艰辛孕育新的发展[J].求索,2000(6).
    [64]彭国甫,王身余.邓小平对机构改革的探索与贡献[J].党的文献,2000(3);中国现代史,2000(11).
    [65]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的行政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7);毛泽东思想,2008(1).
    [66]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67]彭国甫,潘信林.邓小平对行政文化的探索与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
    [68]彭国甫,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发展思想比较分析[J].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69]彭国甫,陆小成,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行政文化思想对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启示[J].新视野,2007(5).
    [70]彭国甫,杨晓虎.毛泽东的统筹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
    [71]彭国甫,陆小成.毛泽东的中国特色政策过程思想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72]彭国甫,陆小成.公共治理视野中的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73]彭国甫,於唯,鄢洪涛.政府人本管理对传统民本行政的扬弃[J].湖湘论坛,2006(6).
    [74]潘信林.发生学视野下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5]潘信林.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发展目标的思想[J].毛泽东研究[M].总第2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76]潘信林.毛泽东有关行政发展路径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研究[M].总第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7]潘信林.行政发展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发展建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6).
    [78]潘信林.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方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
    [79]潘信林,王晓芳,魏捷先.政府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构成及其提升路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80]潘信林.行政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展望[J].新视野,2009(5).
    [81]潘信林.行政发展目标的结构设计及其逻辑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2010(12).
    [82]彭向刚.论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精神[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83]乔雨.着力塑造服务型政府[J].求是,2003(10).
    [84]石仲泉,唐洲雁.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6).
    [85]沈亚平,郭琦.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到“社会取向型政府”[J].生产力研究,2006(10).
    [86]沈荣华,钟伟军.论服务型政府的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05(9).
    [87]孙亮.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意涵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7(8)。
    [88]唐铁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1999(9).
    [89]唐铁汉,李军鹏.公共服务的理论演变与发展过程[J].新视野,2005(6).
    [90]田昭容.中国服务型政府建构的路向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
    [91]汪杰.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失误的原因[J].社会主义研究,2000(5).
    [92]王湘军.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2).
    [93]汪永成.基于政府竟争视角的服务型政府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5(5).
    [94]王丛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法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95]王韶兴.服务型政府视阈中的政党治理[J].理论探讨,2007(2).
    [96]王卓君.和谐社会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97]温家宝.腐败问题涉及高官,反腐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EB/OL].http://www.p5w.net/news,2007年3月16日.
    [98]吴大志.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中青年干部——写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J].学习月刊,2006(10).
    [99]吴玉宗.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100]萧延中.“卡里斯马”时代“俱往矣”—写于邓小平百周年[J].中国新闻周刊,2004(3).
    [101]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5).
    [102]杨阳,谭兰英,杨梅.意义与局限:中国语境下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J].新视野, 2005(5).
    [103]杨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导向:公务员独立人格的追求[J].南京社会科学,2005(9).
    [104]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2).
    [105]颜佳华,易承志.毛泽东邓小平行政价值观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106]余敏江,潘信林.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公共行政[J].2006(3).
    [107]尹戈,陈先芳,姬书莹.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108]詹国彬.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0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110]张成福.当代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企业型政府[J].中国改革,1998(9).
    [111]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理论与改革,2003(6).
    [112]张文礼,吴光芸.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J].兰州大学学报,2007(3).
    [113]张旭霞.高绩效政府的创建与公信力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114]钟明.电子政府: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3(3).
    [11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116]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课题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5).
    [117]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J].西北大学学报,2007(6).
    [118]朱光磊,孙涛.“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1]S.Schram,“The limits of cataclysmic change: reflections on the place of the‘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Q108 (Dec.1986).
    [2] H.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
    [3]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4]Perry, James and Lois Wise. The Motivation Bases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0.50(3).
    [5]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Denhardt, and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0, No.6.
    [6]Benjamin I. Schwartz, the Reign of Virtue: Leader and Part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