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怎样以及如何对流浪儿童开展救助服务,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主流社会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致力解决的难题。我国流浪儿童现有救助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与机构化救助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儿童福利视角作为理论支撑,运用文献法、个案调查和访谈法展开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现有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分析,指出现有模式大多存在设施、经费、人员不足、流浪儿童重复流浪、集体养护、安置难等问题,且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机构化集中养育,进而论证了建立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必要性。在对杨柳巷社区儿童救助保护工作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这一理想模型。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是一个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内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支持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体制和社区儿童服务体系两方面内容。最后,笔者提出了建立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专业救助队伍等。
The problem of street children is a long-standing social problem across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Every government and public people try their best to solve this problem——what kind of services provided for street children and how to help street children to return home and mainstream society. The current models of rescuing street children in China have a certain effect, but there are still a number of problems. And this series of problems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institutionalized rescuing services.
     The theory of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child welfare perspective is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is article. At first, the author use literature, case study and interview to research the community-based system of rescuing for street children. Second,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existing models of rescuing for street children in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at most models had many problems such as facilities, funding, inadequate staffing, street children repeated wandering, the problem of placement for street children, and so on. And then, author note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institutionalized rescuing services. Thir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mmunity-based system of rescuing for street children. By studying the case of Willow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of street children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author constructed an ideal model that is the system of community-based rescuing for street children, which is based on community, serviced to children in community, and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his system includes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munity’s service system for children.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this system,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ttracting mor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ngaged in social assistances,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team, and so on.
引文
①A study on street children in Zimbabwe, UNICEF official http://unicef.org/evaldatabase/files/AIM_01-805.pdf
    ②李永新:《菲律宾和越南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福利》,2006年3月
    ①工业重建与社会排斥形成,http://www.china-labour.org.hk
    ②冯倩:《社会排斥理论综述》,《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社会学研究),2010年3月
    ①Peace, R·(1999)·Surface Tension: Place/Poverty/Policy-from“Poverty”to Social Exclusion: Implications of Discursive Shifts in European Union Poverty Policy 1975-1999,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Waikato, Hamilton·Pp397·
    ②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全年提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3月
    ③唐钧、王婴:《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一辑
    ④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3月
    ①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22页
    ②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林南:《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
    ④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19‐120页
    
    ①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21‐122页
    ②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25‐130页
    ③王彦斌:《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4‐27页
    ④
    ①Ennew, J. and Swart-Kruger,J. Introduction: Homes, Places and Spa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reet Children and Street Youth, in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Vol 13, No.1.Retrieved , January 2004
    ②Roslyn Arlin Mickelson. Children on the streets of the America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0
    ③UNICEF: education as a preventive strategy against child labour, from: http://unicef.org/evaldatabase/files/child_labour_evaluation_report_27_feb_2004.pdf
    ④O’kane, C. street and working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Program Rights.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13(1),Retrieved July 25, from: http://cye. colorado. edu
    ⑤李永新:《菲律宾和越南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福利》,2006年3月
    
    ①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
    ②民政部2000年流浪儿童救助教育工作进展报告,中国儿童信息网,www://cinfo.org.cn
    ③人权文刊记者:《救助流浪儿童推进社会文明——“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人权》2003年第6期
    ④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中国妇运》,2005年第6期
    ⑤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1月
    
    ①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年第4期
    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6月
    ③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
    ④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
    ⑤赵维泰:《关于中国流浪儿童的调查分析》,《中州学刊》,2005年7月
    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6月
    ⑦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一期
    
    ①赵维泰:《关于中国流浪儿童的调查分析》,《中州学刊》,2005年7月
    ②刘继同:《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郑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福利》, 2002年第5期
    ③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2002年第12期
    ④人权文刊记者,《救助流浪儿童推进社会文明——“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权》2003年第6期
    ⑤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1月
    ⑥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年第4期
    ⑦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2002年第12期
    ⑧李晓凤、蔡瑾:《问题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与机构救助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⑨谢琼:《新时期流浪儿童的十大特征——对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调查》,《中国民政》,2007年02期
    ⑩谢琼:《新时期流浪儿童的十大特征——对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调查》,《中国民政》,2007年02期
    ②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2002年第12期
    ③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④孙莹:《儿童流浪行为分析及其干预策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⑤武新、于翼、武文斐:《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⑥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
    ⑦马迎华、王凤清:《中国城市流浪儿童进展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1月
    ⑧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中国妇运》,2005年第6期
    ⑨刘继同:《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郑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福利》,2002年第5期
    
    ①刘畅:《关注流浪儿童需求及其服务模式的评估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房调查》,《青年研究》,2002年第12期
    ③张齐安,《英国的民间救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社会福利》,2002年9月
    ①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问题的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1月
    ①鞠青:《启动制约流浪儿童救助瓶颈》,《社会福利》,2004年第2期
    ②杨钊、蒋山花:《我国城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转换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③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年第4期
    ④王水雄、李伟:《从“撒谎”看流浪儿童的机构救助》,《青年研究》,2005年12月
    ①程艳霞等:《和谐理念——现代城市社区发展的新思维》,《理论探讨》,2005年6月
    ①孙莹:《儿童流浪行为分析及其干预策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吕新建:《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河北法学》,2005年7月
    1、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年第10期
    2、程艳霞等:《和谐理念——现代城市社区发展的新思维》,《理论探讨》,2005年6月
    3、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4、冯倩:《社会排斥理论综述》,《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社会学研究),2010年3月
    5、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中国妇运》,2005年第6期
    6、工业重建与社会排斥形成,http://www.china-labour.org.hk
    7、鞠青:《启动制约流浪儿童救助瓶颈》,《社会福利》,2004年第2期
    8、刘畅:《关注流浪儿童需求及其服务模式的评估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9、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3月
    10、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
    11、林南:《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
    12、李永新:《菲律宾和越南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福利》,2006年3月
    13、刘继同:《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郑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福利》, 2002年第5期
    14、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
    15、陆士贞:《简论中国儿童福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6、李晓凤、蔡瑾:《问题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与机构救助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17、吕新建:《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河北法学》,2005年7月
    18、马迎华、王凤清:《中国城市流浪儿童进展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1月
    19、民政部2000年流浪儿童救助教育工作进展报告,中国儿童信息网,www://cinfo.org.cn
    20、人权文刊记者:《救助流浪儿童推进社会文明——“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人权》2003年第6期
    21、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全年提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3月
    22、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1月
    23、孙莹:《儿童流浪行为分析及其干预策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唐钧、王婴:《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一辑
    25、王水雄、李伟:《从“撒谎”看流浪儿童的机构救助》,《青年研究》,2005年12月
    26、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年第4期
    27、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8、武新、于翼、武文斐:《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9、王彦斌:《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
    31、谢琼:《新时期流浪儿童的十大特征——对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调查》,《中国民政》, 2007年02期
    32、杨钊、蒋山花:《我国城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转换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6月
    34、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2002年第12期
    35、张齐安:《英国的民间救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社会福利》,2002年9月
    36、赵维泰:《关于中国流浪儿童的调查分析》,《中州学刊》,2005年7月
    37、A study on street children in Zimbabwe, UNICEF official http://unicef.org/evaldatabase/files/AIM_01-805.pdf
    38、Peace, R·(1999)·Surface Tension: Place/Poverty/Policy-from“Poverty”to Social Exclusion: Implications of Discursive Shifts in European Union Poverty Policy 1975-1999,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aikato, Hamilton·Pp397·
    39、Ennew,J. and Swart-Kruger,J. Introduction: Homes, Places and Spa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reet Children and Street Youth, in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Vol 13, No.1.Retrieved, January 2004
    40、Roslyn Arlin Mickelson. Children on the streets of the Americas,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 2000
    41、UNICEF: education as a preventive strategy against child labour, from: http://unicef.org/evaldatabase/files/child_labour_evaluation_report_27_feb_2004.pdf
    42、O’kane, C:Street and working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Program Rights.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13(1),Retrieved July 25, from: http://cye. Colorado. edu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