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中的民法理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法是公法,保护社会整体利益是其本质属性;民法是私法,保障市民个体利益是其根本所在。刑法代表权力,民法代表权利,从表面看来,二者蕴涵截然不同,难以相融。然而,在悠远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探究到刑法理念与民法理念有契合的地方,即以人为本、注重个人权利保障的民法理念是二者的契合之点;而且,民法理念是刑法的基础理念。民法理念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于刑法之中,从刑法观中的罪刑法定主义到犯罪观中的犯罪成立理论再到刑罚观中的刑罚正当性理论,无不映射出民法理念的关怀人、关注权利的人性光辉。
     源远流长的中国刑法以严峻冷酷留给国人太深的印象,也促使国人将其与血腥、暴力相联系。究其原由,中国刑法中过于庞大的国家刑罚权已将其自身权利保障的一面压制得残留不全。中国刑法需要重新认识、定位、建构,以一种现代化的面目去追随时代的发展,融入文明进步的世界潮流。以人为本、注重个人权利保障的民法理念正是解决中国刑法目前窘困的关键所在,以民法理念为导向来构建中国现代化刑法是中国刑法的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树立刑法谦抑观、人道观以及进行民法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化刑法立法和司法是以民法理念构建中国现代化刑法的模式。
Criminal law is the public one , it is essential attribution to protect the whole social benefit ;civil law is the private one , it is basic aspect to guard the private interest .Criminal law means power ,civil law is on the behalf right .Apparently , it is different between criminal law and civil law .They can not lead to consolidation .However , 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y, we can find the aspect on which criminal law is relation to civil law .The individu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right , which relate criminal law to civil law .At the same time , the idea of civil law is the basic one of criminal law .The idea of civil law consists in criminal law completely and deeply . From the theory about crime and punishment being regulated in law ,to the theory on crime constructing , to the dependence of punishment , all is about to care for the private . Wherever there is the idea of civil law in criminal
    
    
    law ,there is the light of affection.
    Criminal law of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mpress the Chinese due to severity and cruelty .Additional .Chinese usually consider criminal law as blood and violence .what is the cause ?The power of punishment is so huge that it conceals the right . criminal law of china is in need of recognizing and locating , and constructing as well .Pursu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ith modernizing behavior , criminal law of china will be involved in the world inclination . It is the key that the individu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right. To solute these difficulties , we should accept it . It is basic mean and necessary select to construct updating criminal law with the idea of civil law. Criminal law of china need such a mode: electing updating concept of criminal law , working at update legislation of criminal law and jurisdiction.
引文
[1](台)陈猷龙,《民法总则》,台湾,辅仁大学法学业书编辑委员会1994年编,第3页
    [2](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北京,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北京,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6](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北京,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7]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8]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民商法论丛》第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9]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民商法论丛》第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10]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1]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民商法论丛》(第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12](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北京,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53页
    [14]转引自彭万林,《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15]郝铁川,http://www.jc.gov.cn,2001年4月13日
    [16](台)陈猷龙,《民法总则》,台湾,辅仁大学法学业书编辑委员会1994年编辑,第3页
    [17]刘凯湘,《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法》,《民商法学》2002年第9期,第3~4页
    [18]郝铁川,http://www.jc.gov.cn,2001年4月13日
    [19]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6页
    [20]转引自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21]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
    [22]转引自陈兴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23](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24]邱兴隆,《等价刑的理性反思》,《刑事法学》2000年第4期,第35页
    [25](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26](意)贝卡翠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27]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8]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29]转引自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
    
    126页
    [30](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的故事》,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3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3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Ⅵ页
    [34]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3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6页
    [36]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37]郝铁川,http://www.jc.gov.cn,2001年4月13日
    [38]郝铁川,http://www.jc.gov.cn,2001年4月13日
    [39]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40]转引自(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北京,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1页
    [42]转引自赵秉志,《刑法基础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4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3页
    [4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8页
    [45](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46](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47]转引自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页
    [48]转引自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378页
    [4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8页
    [50]陈兴良,《刑法的启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51][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日本,成文堂,1995年第4版,第62页
    [52][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日本,成文堂,1995年第4版,第62页
    [53][日]内藤谦,《刑法讲义总论》(上), 日本,有斐阁,1983年版,第37页
    [54][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 日本,成文堂,1995年第4版,第70页
    [55]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论体性特征比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2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页
    [56]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57](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德国刑法教科书》,北京,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58]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论体系性特征比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2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434页
    [59]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2页
    [60]宗建文,《刑法分则的修改:以犯罪构成结构论为视角的分析》,载于《刑事法评论》(第3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61]转引自陈兴良,《刑法的启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6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3页
    [63](英)梅因,《古代法》,北京,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7页
    [64]储槐植,《议论刑法现代化》,《刑事法学》,2001年第3期,第35页
    [65]杜万华《二元社会结构体系及其法理学思考》,《现代法学》,1996年第1期,第6页
    
    
    [66]陈兴良,《从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刑事法评论》(第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67]田宏杰,《中西刑法现代化趋势之比较考察》,《刑事法评论》(第7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68]陈兴良,《刑法的宪政基础》,《刑事法评论》(第1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69]陈兴良,《法治国的刑法文化》,《人民检察》1999年第11期,第10页
    [70]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71]劳东燕,《罪刑法定视野中的犯罪构成》,《刑事法评论》(第8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72]劳东燕,《罪刑法定视野中的犯罪构成》,《刑事法评论》(第8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73]转引自车浩,《刑法公法化的背后》,《刑事法评论》(第1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74]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75]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
    [76](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77](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78]www,gzpf.gov.cn,2002年5月23日
    [79]周少华,《罪刑法定在刑事司法中的命运——由一则案例引出的法律思考》,《法律研究》,2003年第2期,
    [80]陈兴良,《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9~550页
    [81]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82]转引自曲新久,《推动废除死刑:刑法学者的责任》,《刑事法学》2003年第7
    
    期,第43贝
    [83]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84]转引自李晓明,《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刑法观念的变革》,《刑事法学》2001年第10期,第2页
    [85]转引自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86]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87]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88]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89]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204页
    [90]车浩,《刑法公法化的背后》,《刑事法评论》(第1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1.彭万林,《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郭明瑞等,《民商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台)刘德荣,《民法总则》,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7.(台)刘宗荣,《民法概要》,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版
    8.(台)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日)四宫和夫,《日本民法总则》,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
    
    
    11.(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北京,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意)贝卡翠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3、陈兴良,《刑法的启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陈兴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6.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8.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卷至第12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日本,成文堂,1995年第4版
    2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等,《德国刑法教科书》,北京,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4.何勤华,《中国法学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