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法教育之嬗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986年我国实行普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普法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六年。我国普法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以宪法普及为先导的启动时期、市场经济法律普及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时期、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的高潮时期之后,进入了权利至上的全面提升时期。通过五个普法“五年计划”的开展,我国普法教育实现了从常识性普及、知识性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到法律素质提升的转变;实现了由行政手段管理向由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我国普法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法教育中每一次对象、内容、目标的改变都对应着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普法这场初衷为“将法律交给十亿人民”的法制工程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声势浩大的,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象和法律现象,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模式,利用这种模式普法的优势在于能快速的集中的进行法律常识的普及以及法律知识的讲授,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确实为我国公民学习法律、知晓法律提供了平台,也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普法教育的发展和深入,“政府主导型普法”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普法主体工作热情不高、群众参与度不高、普法实效性不强等种种问题的出现严重束缚了我国普法教育的发展,甚至还一度使其进入了“滞缓期”,其中,实效性问题更是成为困扰普法教育的“顽疾”所在。
     诚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普法教育的主体对自身定位的错误,导向型主体与主体性主体发生了功能性的错位;普法客体呈现多层次发展的趋势,其中,青少年和领导干部一直都是普法的重点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和城市流动人口的普法教育正逐渐成为难点问题,这些群体的存在,使普法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对普法的针对性要求更强;普法教育的传统载体正在遭受冲击,现代载体的强势介入使得传统载体在实效性方面显得后劲不足;普法教育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复杂化的媒介环境对普法内容的辨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虚拟化的生活环境要求对普法内容进行新的拓展。
     解决以上问题以及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仅仅依靠对普法的方式或者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只是治标之法而不是治本之方,普法教育仍然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应该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换言之,正是因为在普法教育中忽视了对“人”的因素的研究,才会导致普法教育实效性难以提高的问题。人是有各种需要的综合体,人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基础。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人的需要决定了普法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普法教育应在尊重人的需要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对新普法方式的开发和运用;在遵循人的需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社会“公正”价值的实现,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并最终实现普法教育的实效性的提高。
     本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入手,创造性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理论与普法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只有实现普法教育主体的功能性互补、客体的多层次结合、载体的历史性统一、环体的突破性变迁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普法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采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普法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各个阶段普法教育的不同重点,首次将普法教育的历程进行了划分。在结合成都市普法教育实践和全国普法工作的情况的基础上对各时段普法教育的内容和显著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通过对各时期普法教育主体、客体、载体和环体所呈现的新特点的分析,提出在今后的普法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法律素质的提升、法律认同感的强化以及对人的需要的尊重。
Law popularization has gone through26years in China since the first "Five-year Plan"was adopted from1986. Having witnessed the starting period which took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as its forerunner, the developing period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arket economic laws as its main content, and the climax period with rule of law as its core,it has now entered into a comprehensive period of promotion with characteristic of right supremacy. Through the five "Five-year plan", legal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four-stage shift:the popularity of common-sens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of imparting legal knowledge,the training of legal awareness and the enhancing of the legal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law popularization has tied closely to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Every change of the object,content and goal during the law popularization has be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nsfer of Party's principles,polices and focus. Law popularization was not only an unprecedented but also an extraordinary legal campaign for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which is to "hand over the law to billions of people". Such political and legal phenomenon with stro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chosen a "state-leading,people-participating" patter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and the advantage of such pattern was able to carry ou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instruction of legal knowledge rapidly and concentratedly.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rough this pattern, it has provided people with a platform fo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legal knowledge, and laid a foundation to strengthen citizens'legal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However, disadvantages of this "state-leading" pattern have been gradually exposed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aw popularization. Many problems occurred such as the subject were not enthusiastic enough, the masses were not widely involved, and effectiveness was not so high,which have severe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w popularization, even entered into a "stagnant period" at one time. Among which, the inefficiency has been a seriously stubborn illness to perplex law popularization.
     Admittedly, there were diverse causes for this problem,such as the subject of law popularization has wrong positioning itself, the function of oriented subject and initiative one has dislocated; the object of law popularization presents a multi-level trends, among them, young people and leading cadre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law popularization, with the acceleration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rural areas and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s law popularization is becoming difficult issues,the existence of these groups make the task more arduou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direction of law popularization more stronger; traditional carriers of law popularization is suffering from the impact of the strong intervention of modern carrier which makes the traditional ones lacking of effectiveness; the environment of law popularization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 complex media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law popularization's content, virtualization living environment require a new expansion of law popularization's content.
     Rely solely on changing the way or method of law populariz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not enough, because it is only a temporary solution rather than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Law popularization is the work on "human beings", the same as other types of education, law popularization should follow the general rules of education. In other words,the ignorance of research on "human beings" during the law popularization was the primary one by tracing the source. Human beings was a synthesis of various needs,and human needs were the basis of all acts. Human need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which decided the accepta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law populariz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on human needs,law popularization should fully mobilize people's subjective initiative based on the respect of human needs,pay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thod inlaw popularization on the basis of satisfying human needs, actively prompt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justice value on condition that following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n human needs,enhance the citizens of legal identity,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law popularization.
     This thesis is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d the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law populariz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only to search a functionality complement of two types of the subject in law popularization,the multi-level combination of the object, the historic reunification of the carriers and the breakthrough changes of environment,can join forc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law popularization. In order to do some systematic study of law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paper has taken the methods of unity in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iorities of the various stages in law popularization, the course of law popularization has been divided.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engdu practice and national legal work, 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content and salient features of various stages of law popular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features presented by each stages in subject,object,carriers and environment in law popularization,the paper presents that law popularization in the futur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law, the reinforcement of legal identity and respection for the needs of human.
引文
① 巩献田.论法制历史片面主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9.
    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573.
    ①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③ 列宁全集(第42卷)(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44.
    ④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3—264.
    ①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100.
    ②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234.
    ③ 沈钧儒.沈钧儒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23.
    ①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283.
    ②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
    ③ 沈钧儒.沈钧儒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26.
    ④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9.
    ①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1.
    ②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9.
    ③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280.
    ①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195.
    ②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6.
    ③ 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81.
    ① 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814.
    ② 同①
    ③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37.
    ④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2-133.
    ⑤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949—1956)[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543.
    ① 信春鹰.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
    ② 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64.
    ③ 周振想,邵景春.新中国法制建设四十年要览(1949—1988)[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245.
    ①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95.
    ② 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64.
    ③ 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3.
    ④ 信春鹰.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
    ① 江华.江华司法文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11.
    ②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127-128.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128.
    ④ 同③.
    ⑤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9.
    ⑥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7.
    ① 叶剑英.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94.
    ②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7.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社,1978:100.
    ④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7.
    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
    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
    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
    ④ 叶剑英.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03-504.转引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第125页。
    ⑤ 彭真.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几个问题——在中央党校的讲话[J].红旗杂志.1979,(11).转引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第125页。
    ⑥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关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88.
    ⑦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9.
    ① 中国法制报,1987年11月18日第4版。
    ②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20.
    ③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0.
    ④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20.
    ① 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25.
    ② 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288.
    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4.
    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5.
    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8.
    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63.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2.
    ②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26.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1.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
    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91-692.
    ⑥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28.
    ⑦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9.
    ⑧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28-429.
    ①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0-511.
    ②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4.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②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18.
    ① 截止至1987年。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2.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64.
    ④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5.
    ⑤ 同④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4.
    ② 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49.
    ③ 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49-50.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2.
    ① 中国法律年鉴[Ml.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1.
    ② 同①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1-672.
    ④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261页。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4.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1:109.转引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第219页。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257页。
    ① 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58.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43.
    ③ 同②.
    ④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7.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42.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43.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6.
    ④ 同③
    ① 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28.
    ② 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26.
    ③ 何云峰.人治与法治:两种治国方式的比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15-16.
    ① 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② 同①
    ③ 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10.
    ④ 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① 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② 《汉书·董仲舒传》
    ① 刘进田,李少伟.法律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365.
    ① [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3.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8.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9.
    ①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
    ② 《陆游诸训·戒子录》
    ③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
    ①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1.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1.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9.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9.
    ⑤ 张文显.法治与法治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27.
    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⑦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①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7.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42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④ 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9.
    ⑤ 张文显.法治与法治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3.
    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①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6.
    ② 陈独秀.东西民族思想根本之差异[M].转引自《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0.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1.
    ② 数据来源于: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42.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1:109.转引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第219页。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87:676.
    ③ 肖扬:“关于第二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实施情况和三五普法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见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文件。
    ④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0.
    ① 江平.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3,(1):7.
    ②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2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②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17.
    ①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63.
    ② 截止到1994年10月25日。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5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23.
    ⑤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329.转引自万光侠《效率与公平》第74页。
    ① 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1.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③ 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3.
    ① [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5.转引自万光侠《效率与公平》第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6.
    ③ 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3.
    ④ 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9.
    ① 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5
    ② [英]哈耶克.自由的宪章[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0:159-160.转引自万光侠《效率与公平》第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② [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3.转引自万光侠《效率与公平》第68页。
    ③ 何清涟.经济学与人类关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25.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9.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⑥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7.
    ⑦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9.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1.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2.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54页.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57页.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5:826.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5:854.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5:857.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5:865.
    ④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57-360页。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60页。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62页。
    ③ 同②
    ① 指截止至1994年10月25日,这是“二五”普法的第四年。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55页。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267页。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9.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24.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55页。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36.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92-1593.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91.
    ③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8.
    ④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63.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22.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8.
    ③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44.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22.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3.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0.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4.
    ③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51.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1.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33.
    ① 阿计.见证:世纪之交的共和国立法执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② 1992年8月10日,是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的日子,上百万人为了买到抽签表,将发售点围得水泄不通,时间长达几十个小时,售表者利用职权高价炒卖,引发众怒,数万人打着标语走上街头,烧毁市政府门前的汽车,最后是防暴警察动用高压水枪和催泪弹才平息。
    ③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8.
    ④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19.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39.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41.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61页。
    ④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7.
    ⑤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77.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7.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50.
    ③ 详见《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① 信春鹰.中国法律制度及其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87.
    ② 《中国法律年鉴》(1991—1997)关于行政诉讼的统计结果。
    ① 阿计.见证:世纪之交的共和国立法执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8.
    ② 同①.
    ① 任建新.1998年3月10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N].法制日报,1998-3-24第二版.
    ②张思卿.1998年3月10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N].法制日报,1998-3-24第三版.
    ③ 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1.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94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② 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81.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77.
    ② 信春鹰.民工潮及其法律管理[J].中国研究,1996,(1).
    ③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59.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09.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11.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3.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78.
    ①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1.
    ② 同①.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0-31.
    ① 在1996年为中央领导作法制讲座时,李步云、王家福等学者明确提出应把“刀”制改为“水”治。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① [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8.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273.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1.
    ④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3.
    ⑤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3-224.
    ①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2.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75.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90.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26.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27-1428.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0-1431.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1.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2.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4.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0.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90.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6-107.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8.
    ④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2-123.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70.
    ② 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0.
    ① 指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富士山痛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和九州爱知县的米糠油事件。
    ② 参见何勤华主编.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1949—2009)[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00-201.
    ③ “十五小”是指:15类生产工艺技术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小型企业。包括小造纸厂、小制革厂、小染料厂以及土法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铅锌、炼油、选金、农药、漂染、电镀、石棉制品、放射性制品等小企业。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59.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59-1460.
    ③ 阿计.见证:世纪之交的共和国立法执法报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2
    ④ 阿计.见证:世纪之交的共和国立法执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1
    ⑤ 同③.
    ① 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司法腐败案例:山西省绛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姚晓红滥用司法权力,指挥下属非法拘禁了300多名当事人,被吊打者数以千计,是当地老百姓闻之色变的“活阎王”。他的暴行激起了诸多控告,但其庞大的关系网却让他一手遮天,依然猖獗,并在“风平浪静”之后公然运用权力打击报复举报者和控告者,造成民怨沸腾,惊动中央后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②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90.
    ③ 阿计.见证:世纪之交的共和国立法执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7:789.
    ① 西南电力设计院职工颜思远发现废品收购人员收购的废纸中有密级资料,为了防止资料泄露,他自掏腰包,花钱主动购回了该“废纸”,并上交有关部门。
    ② 以上案例来源: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6-377页。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7:744.
    ④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66页。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7:737.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8页。
    ③ 同②.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4页。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7:789.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6页。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6页。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2000:822.
    ③ “四必”即有问必答、有纠必解、有诉必帮、有困必助。
    ④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2000:837.
    ⑤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7:789.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2页。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3页。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7:744.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3页。
    ③ 参见《成都市法制宣传教育暂行规定》
    ④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8:180.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9:175.
    ②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8:181.
    ③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01.
    ④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2001:237.
    ⑤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2000:862.
    ①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98:914.
    ② “五个千万”即讲千堂法制课,送万册法律书;赶千场法律集,设万个咨询台;放千场法制片,播万篇学法稿;演千场法制戏,立万块宣传栏;树千个示范户,训万名宣传员。
    ③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2000:841.
    ④ 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2001:942.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7页。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1-372页。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72页。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03.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17.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19.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04.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5.
    ①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文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12-14.
    ② 案例转引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39.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6.
    ④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1.
    ⑤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20.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36.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82.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6.
    ② 参见法制日报,1996年3月28日。
    ③ 参见法制日报,1996年4月25日,第八版。
    ④ 参见法制日报,1996年3月28日,第二版。
    ⑤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2-163.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0.
    ① 这一时期的大案要案主要包括:宁波市原市委书记徐运鸿以权谋私案,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索贿、受贿案,中国国际信托国际投资公司原副董事长金德琴利用职权侵吞巨额公款案,广东省湛江市特大走私、受贿案,大庆市大庆联谊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案等。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86.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88.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6.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6.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5.
    ① 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82宪法)的实施日。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96.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00-2101.
    ① 朱景文.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204页。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97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69-1470.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96.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92.
    ③ 例如在“非典”期间,一些药品商贩借着“板蓝根”防治非典的言论哄抬价格,造成市场混乱的情况。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55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03.
    ①http://news.hexun.com/2013-01-18/150321127.html,和讯新闻,2013年1月18日。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87.
    ① 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49.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63.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14.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65.
    ① 相关案例:原中石化员工陈淼盛,因行为偶有异常被单位领导屡次逼迫退休、下岗,自1995年10月被单位强制送进精神病院(北京回龙观医院),至2008年猝死,共13年。
    ② 相关案例:河南漯河市民徐林东从1997年开始为他人维权到北京上访,2003年被河南省漯河市大刘镇政府强行送至河南省驻马店市精神病院长达6年半。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25.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26.
    ③ 2003年3月17日,任职于广东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了工作人员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0.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76-2277.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5.
    ② 胡锦涛.胡锦涛致信中国人权研究会[J].人权,2009,(1)
    ① 许传玺.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1)[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49.
    ② 胡锦涛.胡锦涛致信中国人权研究会[J].人权,2009,(1).
    ③ 吴大华.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8.
    ① “法制宣传教育六进”指: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② 李力等.江苏法治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
    ③ 李力等.江苏法治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2.
    ④ 陈旭等.“五大建设”助推江苏区域法治化进程.江苏经济报[N].2010年10月13日。转引自《江苏法治发展报告》(2012)第43页。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17.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90页。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391页。
    ① 许传玺.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1)[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49.
    ①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
    ①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6.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①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7.
    ② [德]魏德士.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13.
    ① [德]魏德士.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14.
    ②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7.
    ③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6.
    ④ 王利明.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
    ⑤ 王利明.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⑥ 王利明.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
    ⑦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86.
    ⑧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9.
    ⑨ 朱力宇、张曙光.立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2.
    ①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2.
    ②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1.
    ③ 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85.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6.
    ① 凌斌.普法、法盲与法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2):131.
    ② 根据成都市《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实施意见》(2003):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和考试考核结果以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任免、奖惩的依据之一。同时,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年度述职、评议纳入目标管理,实习目标责任制,强化监控。
    ① 陆德山.认识权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9.
    ①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2.
    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89.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④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94.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⑥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⑦ 杨长青.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
    ⑧ 同⑦.
    ① 杨长青.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1.
    ② 参见:成都市《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实施意见》(2003):全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四五”普法期间每年不应少于40小时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与培训。区(市)县党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中心学习组每年集中学法不得少于4次,原则上每季度一次;乡镇党委、政府和区(市)县机关各部门班子成员每年集中学法不得少于6次,原则上每两个月1次。
    ③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55页。
    ④ 孟祥锋.法律控权论——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169.
    ⑤ 谭智华.权力的法律控制:从实体走向程序[J].湖湘论坛,2000,(5).
    ⑥ 林伯海,田雪梅等.制度反腐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2.
    ⑦ 唐东平,李一帆等.防止腐败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19.
    ① 孟祥锋.法律控权论——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147.
    ② 同①.
    ③ 同①.
    ④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27.
    ⑤ 同④.
    ①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76页。
    ② 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第77页。
    ① 赵晓光.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与课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6,(5).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9.
    ② 王晓慧.困境与出路——法治模式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9,(5):82.
    ① 李俊.个人社会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8):46.
    ①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1.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② 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
    ① 林伯海,李锦红,宋刚.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81.
    ②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0.
    ①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
    ②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
    ③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4.
    ④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2/23/c_132187270.htm,新华网,2013年2月23日。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1.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7.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2.
    ② 强月新,赵双阁.法治视阈下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18.
    ③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2.
    ①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7.
    ② 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7.
    ① [美]Kenneth C.Creech电子媒体的法律与管制[M].王大为,于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04.
    ② 郎劲松,初广志.传媒伦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79.
    ③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4.
    ① 王晓伟.虚拟环境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第16卷,1995,(4):60.
    ②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60.
    ③ 卓泽渊.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J].探索.2006,(1).
    ① 宋晓.普法的悖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2):30.
    ① 凌斌.法治的两条道路[J].中外法学,2007,(1):4.
    ① [德]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M].高旭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08.
    ② 同①.
    ① 熊伟.问题及阐释——现代法之合法性命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89.
    ②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4.
    ③ [德]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M].高旭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03.
    ④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苏力译.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
    ① [法]让-雅克·卢梭.论政治经济学[M].王运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0.
    ② 熊伟.问题及阐释——现代法之合法性命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17.
    ③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9.
    ④ [美]朱迪丝·N·施克莱.守法主义[M].彭亚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13.
    ⑤ 杨清望.论法律服从的产生机制及实现途径[J].政治与法律,2012,(2):70.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② 张文显.法治与法治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51.
    ③ 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346.
    ④ 金国坤.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影响和制约政府依法行政的因素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22.
    ① [德]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M].高旭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08.
    ② 刘正浩,胡克培主编.法律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1.
    ③ 赵振宇.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④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3.
    ⑤ 张文显.法治与法治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51.
    ①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1.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③ 中国百科大辞典[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939.
    ④ 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5.
    ① 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J].探索.2006(1):155.
    ② [德]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M].高旭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10.
    ③ 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J].探索.2006(1):15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9.
    ②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
    ③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228.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①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04.
    ②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6.胡锦涛致信中国人权研究会[J].人权.2009,(1)
    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1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
    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4.叶剑英.接见新华社记者谈法制建设[N].人民日报,1979-2-15
    25.叶剑英.1981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6.彭真.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几个问题——在中央党校的讲话[J].红旗杂 志.1979,(11)
    27.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8.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出版,1978、1997、1998、1999、2000、2001
    29.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M].北京:中国民族法制出版社,1991
    30.全国人大办公厅研究室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关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3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3.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战略发展报告(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34.中国人权基金发展研究会.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国人权白皮书汇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35.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中国环境保护行二十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6.中国百科大辞典[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37.成都市志:司法行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
    38.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1986—2005普法依法治市资料汇编(上篇)
    1.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2.沈钧儒.沈钧儒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信春鹰.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周振想,邵景春.新中国法制建设四十年要览[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
    6.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江华.江华司法文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
    8.高志明.法律与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10.蔡定剑,王晨光.中国走向法治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刘进田,李少伟.法律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2.谭家康.“法治”与“法制”[N].人民日报,1999-3-24.第九版
    13.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何清涟.经济学与人类关怀[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1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6.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8.张文显.法治与法治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9.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0.陈独秀.东西民族思想根本之差异,转引自《独秀文存》[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21.王灿发主编.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2.何勤华主编.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1949—2009)[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3.陈岱孙主编.市场经济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4.阿计.见证:世纪之交的共和国立法执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5.杨长青.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6.孟祥锋.法律控权论——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27.林伯海、田雪梅等.制度反腐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8.唐东平,李一帆等.防止腐败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9.王利明.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0.朱力宇、张曙光.立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1.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2.陆德山.认识权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1981
    34.杨长青.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5.林伯海,田雪梅等.制度反腐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9
    36.孟祥锋.法律控权论——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37.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8.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9.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0.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2.强月新,赵双阁.法治视阈下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3.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4.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5.郎劲松,初广志.传媒伦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6.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7.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8.刘正浩,胡克培主编.法律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9.张文显.法治与法治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50.金国坤.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影响和职业政府依法行政的因素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1.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2.赵振宇.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3.董云虎,常健.中国人权建设60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4.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5.谢觉哉.谢觉哉日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6.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8.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949—1956)[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59.《汉书·董仲舒传》
    60.《陆游诸训·戒子录》
    1.[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英]哈耶克.自由的宪章[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0
    4.[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5
    5.[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美]潘恩.常识[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德]魏德士.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0.[日]星野英一著.民法的另一种学习方法[M].冷罗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正义与诉讼[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3.[美]Kenneth C.Creech.电子媒体的法律与管制[M].王大为,于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4.[德]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M].高旭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5.[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6.[美]朱迪丝·N·施克莱.守法主义[M].彭亚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
    19.[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巩献田.论法制历史片面主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何云峰.人治与法治:两种治国方式的比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3.江平.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3,(1).
    4.赵晓光.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与课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6,(5).
    5.王晓慧.困境与出路——法治模式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6.林伯海,李锦红,宋刚.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8,(3).
    7.谭智华.权力的法律控制:从实体走向程序[J].湖湘论坛,2000,(5).
    8.李俊.个人社会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8).
    9.王晓伟.虚拟环境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第16卷,1995,(4).
    10.谭智华.权力的法律控制:从实体走向程序[J].湖湘论坛,2000,(5).
    11.卓泽渊.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J].探索.2006,(1).
    12.宋晓.普法的悖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2).
    13.凌斌.普法、法盲与法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2).
    14.凌斌.法治的两条道路[J].中外法学.2007,(1).
    15.杨清望.论法律服从的产生机制及实现途径[J].政治与法律,2012,(2).
    16.莫于川.“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J].探索,2006,(1).
    17.沈强. “四五”普法要增强“四性” [J].中国司法,2001,(2).
    18.宋士雷、减宝东.把普法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基层[J].当代矿工,2000,(9).
    19.周恺有.把握五个结合抓好学校普法教育[J].教育革新,2005,(3).
    20.张方.“五五”普法势在必行[J].中国司法,2005,(5).
    21.刘永祥.“五五”普法中农民法律意识的审视与培育[J].中国司法,2006,(5).
    22.朱秋国.“五五”普法中做好农村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司法,2005,(11).
    23.陈丽.创设普法载体提高普法成效[J].中国司法,2002,(9).
    24.汪太贤.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J].探索,2006,(1).
    25.杨玉春.当前农村普法内容的重点和对象的重点[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
    26.黄文玢.对“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1,(2).
    27.李传华.对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两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1,(7).
    28.殷志云.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9.曾坚.对我国“普法”目标取向的法理学思考[J].当代法学,2001,(7).
    30.谭利.对于普法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2).
    31.汪奇志.对制定“五五”普法规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司法,2005,(5).
    32.徐继敏.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J].探索,2006,(1).
    33.孙建新.二十年普法工作回顾与展望[J].江淮法制,2005,(12).
    34.王滨起.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进程的基础一兼论“四五”普法的重心任务[J].中国司法,2001,(2).
    35.戚艳华、戎雪峰.服务大局作贡献任重道远谱新篇[J].青海统计,2006,(1).
    36.龙江.高层次全方位启动“四五”普法[J].中国司法,2001,(10).
    37.潘公亮.高起点新突破全面推进“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J].中国司法,2002,(11).
    38.刘小廷、杨丽华.搞好普法教育应努力做到“五个”坚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39.冯静.构建“大普法”格局势在必行[J].中国司法,2002,(6).
    40.张谈志、邵先海、龚鹤强.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法治文化[J].中国司法,2006,(2).
    41.林梓新.构建社会普法格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J].中国无线电,2006,(3).
    42.薛虹.关于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科学定位和设置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5,(11).
    43.裴锡新.关于对四五普法总结验收指导意见和标准有关问题的解读[J].中国司法,2005,(2).
    44.张福森.关于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开展第四个五年普法工作三年来情况的报告[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4,(4).
    45.范倩.关于普法的几个问题[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0,(4).
    46.俞振华、毛建一.关于制定全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的若干思考[J].中国司法,2005,(5).
    47.肖义舜.积极推进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的新发展[J].中国司法,2000,(11).
    48.施勤志.加入WTO给普法教育带来的新思考[J].中国司法,2000,(6).
    49.陈嘉佑、林锦清.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普法方式[J].中国司法,2002,(3).
    50.董轶刚、冯立.建立普遍的法律信仰应成为普法工作的重点[J].中国司 法,2005,(6).
    51.王建国.开展普法教育促进社会稳定[J].中国林业企业,2001,(1).
    52.谢稍来.立足新形势形成新机制重在依法治理[J].广西电业,2005(1).
    53.梅义征.论“五五”普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J].中国司法,2005,(8).
    54.王金增.论加强我国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8).
    55.李刈.论普法教育的法治意义[J].人大研究,2002,(3).
    56.王金增.论树立大普法理念的重要性[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
    57.戴者春、王抿.民众法意识的启蒙与法治普法[J].理论观察,2001,(2).
    58.袁薇.明年开展“五五普法”外来人口纳入重点[J].浙江人大,2005,(6).
    59.王国辉.摸准症结积极推进“四五”普法工作[J].河北建筑科学学院学报,2003,(6).
    60.梁发祥.农村普法工作中阻碍因素及对策探讨[J].甘肃农业,2003,(5).
    61.王廷勇.农村普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6).
    62.张福森.努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J].求是杂志,2002,(6).
    63.罗书平.普法首先应该面向谁[J].法律与生活,2003,(18).
    64.谢天.普法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极[J].法律与生活,2005,(3).
    65.杨爱军.普法和依法治理[J].工商行政管理,2002,(7).
    66.张荣.普法教育的作法[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8).
    67.宋方青.普法教育与法治[J].高校理论战线,2001,(8).
    68.张锐.普法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形成[J].中国司法,2005,(10).
    69.王学栋.普法教育与公民法律观念现代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
    70.姚俊廷.普法普什么[J].党政干部学刊,2002,(9).
    71.张坤世.普法热中的冷思考—以法律文化为视角[J].行政与法,2000,(2).
    72.袁洪涛.普法效果与法治实践[J].人大研究,2001,(5).
    73.李柱超.普法要注意实效[J].创造,2003,(3).
    74.吕树明.普法应侧重培养法律思维[J].中国司法,2005,(10).
    75.杨柯.浅析普法教育的法治意义[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12).
    76.陈春来.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J].江淮法制,2001,(2).
    77.李茂管、罗素英.深化普法教育强化依法治理[J].求是杂志,2005,(8).
    78.高峰.试论普法工作的目标转向—从权利意识的角度分析[J].中国司法,2005,(11).
    79.何铭清.适应依法执政的时代要求推进普法工作的创新发展[J].中国司法,2003,(4).
    80.李荣光.树立新观念采取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一关于提高“四五”农村普法效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中国司法,2001,(6).
    81.唐普.苏格拉底的选择与法律的信仰—浅析中国普法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司法,2005,(11).
    82.王丽敏.谈青年学生的普法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5).
    83.李林.探索普法依法治市新方法、新途径[J].中国司法,2004,(7).
    84.赵丽君.探索网络普法新途径增强普法实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85.肖义舜.推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发展[J].求是杂志,2002,(2).
    86.王有贵.推进“四五”普法亟待解决4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司法,2001,(10).
    87.张其辉.推进普法说“三化” [J].中国司法,2006,(3).
    88.丛州.未成年人“普法”课程新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7).
    89.胡虎林.新时期深化普法工作之我见[J].中国司法,2004,(10).
    1.李一宁.全民普法——一个知识权利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刘颖丽.我国现阶段普法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尹利.论公民权利意识[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4.雅霞.当代中国社会法律信仰培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5.黄立清.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6.李艳芳.法律信仰缺失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7.定庆云.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及培育[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1997.
    8.刘潺潺.法治进程中的司法资源利用——以“普法”的投入角度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8.
    9.杨玉坡.法治启蒙与中国法治秩序构建[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10.张智.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孙坤.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D].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2.陈立.普法教育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