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有限公共性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媒市场化改革重塑了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化时政类传媒在市场和职业理想的驱动下,表现出公共性特征。传媒公共性的内涵丰富,难以形成统一的定义。从狭义上,传媒公共性表现为传媒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与公共权力机关之间进行交流、辩论,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一种批判功能,通过表达个人倾向、愿望和意见,使公众批判变成公众舆论,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公共管理的实施。
     我国对于传媒公共性研究成果颇丰,但从总体上,一方面,理论研究局限于学理层面的思考,缺乏现实的、实践的考量,难以回答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实证研究关注个别媒体的新闻公共性生产过程,缺乏对于公共性理论的深切回应和思考,实证研究难以在传媒公共性理论上作出突破和超越。本文力求从《南风窗》出发,将传媒公共性建构问题置于宏观的视野下加以审视。一方面,从新闻业务层面,正面回应传媒在建构公共性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具体、生动的呈现传媒建构公共性的新闻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本文把新闻学和政治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试图丰富传媒公共性研究的视野和理论资源,为传媒公共性建构作出反思。
     本文并没有将论文重点放在阐释何为传媒公共性,而是关注在中国复杂的现实语境下,传媒何以建构公共性,怎样建构公共性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在中国,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公共性理论与传媒公共性建构存在适应性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权力博弈中的新闻生产实践过程,从而探索一条务实的、可行的传媒公共性建构路径。因此,笔者提出传媒建构有限公共性的问题,认为在新闻实践中,传媒是在妥协中实现公共性,是有限制的公共性。如何在有限公共性建构中,生成中国传媒的公共性,是笔者试图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本文主要分以下几部分:
     传媒的公共性在内容、主题和报道方式上的表现,是《南风窗》长期积累的、融入到期刊内部的关于如何实现公共性的业务操作理念。本文通过了解从业者建构公共性的新闻编辑理念和操作理念,探寻《南风窗》在建构公共性过程中,组织内部对报道的选题定位、报道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南风窗》在选题上侧重于社会改革、发展和民生类的严肃性主题,从业者将《南风窗》定位为关注社会改革大事,推动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南风窗》并没有以揭露、曝光的调查性报道为主,体现与同类媒体在主题上的差异化竞争。在报道方式上,《南风窗》追求对突发新闻事件的主题升华,报道重心移至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性根源和矛盾,并强调观点的深度、厚度和角度。这一报道方式反映《南风窗》在追求公共性过程中不仅关注热点事件,更力求使报道触及社会问题实质,推动相关决策者从根源上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希望报道使决策者和普通公众在观念和知识上受到启发。
     传媒的公共性是与传媒民主功能、从业者民主角色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媒的公共性体现在信息服务、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在政治国家中,传媒追求公共性的运行机制和政治功能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发现,《南风窗》的定位在于充当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桥梁,传媒的属性不仅仅是舆论监督功能,还有一个沟通公共意见的信息平台的功能。《南风窗》不仅成为公众、政府论辩公共政策的公共空间;而且体现出构筑一种平等协商的关系,让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对话,而不同于纷争和争斗。《南风窗》政治功能在于培育公民文化,形成“既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诉求,但又是温和的、有节制的、不激愤”的公民涵养;促进各阶层之间沟通、交流和理解,起到缓解隔膜、消除误解和偏见的作用。
     在传媒追求公共性价值取向下,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传媒与党政宣传部门和各级政府之间碰撞和摩擦时有发生,外部市场、读者和各种资本力量也会对传媒的公共性进行干预。本文试图探求《南风窗》建构公共性过程中,新闻生产的外部环境、杂志的生存状况、外部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渗透和影响,以展现《南风窗》建构公共性的现实制约。研究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对外部控制予以呈现。政治控制导致《南风窗》展开顺从、抵触与折衷妥协的博弈过程。资本力量对《南风窗》亦有控制,不过,总体而言,《南风窗》从业者更重视杂志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同。同时,《南风窗》很多从业者有着较重的学者气质,从而与普通大众审美观之间存在差距,读者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导致杂志内部存在学院派与记者派之间的争论、博弈,使得杂志在市场化与精英化之间摇摆。
     一般而言,在政治控制的作用下《南风窗》会能动的调整和适应,以为杂志追求公共性拓展更多的话语空间。本文试图从《南风窗》从业者的基本政治态度、新闻操作两个方面,了解《南风窗》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首先是《南风窗》如何看待自己与政府关系的问题。在国家主义理论中,传媒的公共性是以维护国家和政府的权威为目的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理论中,传媒是以抑制政府,分散制衡的立场来看待与政府的关系。《南风窗》走的是政治宣传与分权制衡之外的第三条路。它的政治态度可以用保持独立和尊重对方进行概括。《南风窗》在批评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强调不激化矛盾和纷争,达致相互的理解和认同,表现出温和的改良者形象。笔者在此借鉴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认为《南风窗》的政治态度具有批评性和主体间性的特点,致力于寻求与公共权力保持距离、相互尊重、寻求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同时,编辑部过滤政治风险的操作方式表现:注重建设性姿态、不发表偏激的观点以及平和、理性的表达方式。
Media marketization reform remodel the relation of the media and government.Commercial political media driven by professional ideas and market makes an effort on the feature of publicity. The feature of publicity of Media is rich, it is hard to make a specific definition. From narrow sense, it means Media is widely involved in public affairs, communicating with public authorities, playing a critical function for social operation, making public criticism into public opinion to Influenc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At present, our research on this theory is insufficient in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innovation 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lack of deeply response to publicity theory and thinking. This paper tries to have a research on magazine the Window of South Wind with the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Firstly, my research will present the professional work of the magazine. Secondly, this research will use both the journalism and politics method.
     This paper will firstly present the content, theme and the way of reporting events of the Window of South Wind to know it's concept in pursuing construction. It have been found that theme is concentrated on serious topics such as so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Reporters of Window of South Wind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social reform, promoting system, perfecting laws and policies. Secondly, the core of the reports are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behind the news and 'events, and reports stress on depth, thickness and new point of view. It is clear that the reporters want to find the essence to avoid problems occurring again,also hope policymak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s inspired in concept and knowledge.
     Media with the pursuit of publicity has democratic functio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pursuit of publicity and political function is our question. The magazine of the Window of South Wind act as public bridge of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Media's attribute is not only mass-supervising function, but also the 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Which is not quarrel, but a kind of equal consultation relationship. Its political functions are fostering citizen culture, making public have the democratic aspirations in public affairs. But it's attitude is mild, disciplined, not provoked. The media also promote communication among various classes, remove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
     With the pursuit of publicity, media will fac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control. The collisions and friction occur frequently between media and party propaganda department. Markets, readers and various capital strength will intervene to the pursuit of publicity. This paper will have a research on the magazine's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news coverag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visible control such as ban, criticism, write self-criticism, the closure, and also the invisible control such as political situ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porter's selfprotection. External factors lead the magazine the Window of South Wind obedient, inconsistent, or compromising. Many practitioners have scholars temperament which is not popular in public. The influence of readers and market factors led to debate between reporters academic and folk reports.
     Under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control, the newsroom of the Window of South Wind adjusts and adapts itself to expand more discourse space for magazine with the pursuit of publicit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practitioners in the Window of the South Wind. In national socialist theory, media with the pursuit of publicity aim to maintain the purpose of government authority. In liberalism theory. The media is inhibiting government, scattered to have balances with government. The magazine Window of South Wind make the third road outsid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t's political attitude can been seen as independent and respecting each other. It tries to avoid conflicts and disputes,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ty. The author will have reference on habermas'theory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The attitude of newsroom of the Window of the South Wind is critical and intersubjectivity, seeking distance, mutual respect,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tolerance relationship with public power. The newsroom's operation on filtering political risk is constructive attitude in reporters, avoiding extreme views and calm and rational expression.
引文
①赵月枝、吕新雨:《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0期
    ②同上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卷309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32卷2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卷221页
    ③同上,第37卷375页
    ④徐南铁:《.多元汇通、气象开阔:岭南文化的兼容特征和现代性审视》,yuehaifeng.com.cn/Chief/xnt-20a.htm.2004-7-17日
    ⑤陈力丹、魏永征、赵月枝等:《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传播与社会学刊》,第6期
    ①陈力丹、魏永征、赵月枝等:《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传播与社会学刊》,第6期
    ②同上
    ③赵金:《南风之解——访<南风窗>社长陈中》,《青年记者》,2008年3月
    ④方仁:《做媒体的人应该是有理想的人—访<南风窗>社长陈中》,《传媒观察》,2006年12月
    ①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8页。
    ②转引自[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①郭湛、王维国:《公共性论纲》,《兰州大学学报》,第32卷第6期
    ②郭湛、王维国:《公共性论纲》,《兰州大学学报》,第32卷第6期
    ①曹卫东:《权力的他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2月
    ③杨东东:《公共性观念的价值——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功能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杨东东:《公共性观念的价值——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功能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马克·莱伯伊(MarcRaboy):“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俯瞰与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转引自郭镇之:《公共广播电视——变与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③郭镇之:《公共广播电视——变与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①张金海、李小曼:《传媒公共性与公共性传媒》,《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11月第6期
    ②同上
    ①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第6期序言
    ②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2页
    ①杨礼银:《哈贝马斯民主话语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10页
    ②袁祖社:《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孙磊:《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06页
    ①袁祖社:《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②James Curran.Bending Reality the state of the media.London:Plutoy,1986
    ①Ncholas Garnhamin,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P Golding G murdock and P Schlesingerleicester Univerity Press
    ②James Curran,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_in P Dahlgren and C Sparks- Communicatioan and Citizenship(London:Plutoy)
    ③Dahlgren PeterIntroduction in P Dahlgren and C Sparks- Communicatioan and Citizenship(London:Plutoy)
    ④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第六期序言
    ⑤赵月枝、吕新雨:《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12)
    ①赵月枝、吕新雨:《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12)
    ②Jay Rosen:《The idea of public Joumalism》,Guilford Press,1999
    ③坦尼哈斯,曹进译:《公共新闻研究》,华夏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①展江,2000年10月20日举行的世界新闻传播100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②朱清河:《论传媒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
    ③方延明:《媒介公共性问题研究三题》,《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①方延明:《媒介公共性问题研究三题》,《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②芮必峰:《政治、市场、媒体——试论新闻生产的社会权力》,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③卢迎安:《当代中国电视媒介的公共性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①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②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①利文:《南风,改革开放之风——漫谈改革开放的宗旨》,《南风窗》,1986年1月
    ②本刊编辑部,《为了公共利益》,《窗下人语》,《南风窗》,2003年1月(下)
    ③王俊灵:《纳税人眼中的四万亿》,《南风窗》,2009年3月11日
    ①同上
    ②陈中:《媒体责任与公共利益》,2009年第26期
    ③赵义:《谁的福利,谁的国家》,《南风窗》,2007年3月1日
    ④本刊编辑部,《为了公共利益》,《窗下人语》,《南风窗》,2003年1月(下)
    ①朱学东:《不自律,无以言责任》,《窗下人语》《南风窗》,2007年4月(下)
    ②陈中:《媒体责任与公共利益》,2009年第26期
    ③陈中:《媒体责任与公共利益》,2009年第26期
    ①王俊灵:《纳税人眼中的四万亿》,《南风窗》,2009年3月11日
    ①于建嵘:《以规则化解官民冲突》,《南风窗》,2010年1月19日
    ①田磊:《如何做调查报道》,《南风窗》25周年纪念刊
    ②来源于深度访谈,2010年8月29日在重庆,某记者
    ③来源于文字交流, 于2010年7月12日,某记者
    ①田磊:《如何做调查报道》,《南风窗》25周年纪念刊
    ②孙亚菲:《从南方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媒体的发展方向》,四川大学硕士论文,第26页
    ③来源2010年7月15日问卷调查,对象:某编辑
    ④转引自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第46页
    ⑤《南方都市报》总编王春芙访谈,转引自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46-47页
    ⑥来源2010年7月12日与某编辑文字交流
    ①田磊:《如何做调查报道》,《南风窗》25周年纪念刊
    ②《访南风窗社长陈中:做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2005年3月29日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夏昌奇:《公共领域的伦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①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0页,转引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89页
    ②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日北京,某资深记者
    ③来源十《新民网》陈中专访,《南风窗》官方网
    ④《南风窗》20周年座谈会现场文字记录
    ①丁补之:《瓮安,不安的县城》,《南方周末》,2008年7月10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14365
    ②于建峥:《社会泄愤事件的反思》,2008年11月12日,第23期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在重庆,某资深记者
    ②秦朔:《南风窗的定位和选题策划》,《编辑之友》,2002年第1期
    ③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口北京
    ④沈颖:《钓鱼事件的合法性遭质疑》,2009年9月23日,《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5173
    ⑤《陈中谈南风窗的广告价值》:http://www.xici.net/d32926910.htm
    ①范红:《新闻话语的编码与霸权》,《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②来源2010年7月12日文字访谈某编辑
    ①来源丁补之:《瓮安,不安的县城》,《南方周末》,2008年7月10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14365
    ②于建峥:《社会泄愤事件的反思》,2008年11月12日,第23期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某资深记者
    ②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某资深记者
    ③《陈中谈<南风窗>广告》http://www.xici.net/d32926910.htm
    ①南风窗封面策划《土地流转面面观》,见《南风窗》2009年第8期
    ②来源于2010年7月15日与记者文字交流
    ③秦朔:《<南风窗>杂志品牌的雁行试验》,《传媒观察》,2003年第10期
    ④来源深度访谈,某记者,于8月28日重庆,某资深记者
    ⑤来源电话访谈,某记者于8月20日晚,某记者
    ①苏振华、郁建兴:《公众参与、程序正当性与主体间共识——论公共利益的合法性来源》,《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08、103-114页
    ③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页
    ④苏振华、郁建兴:《公众参与、程序正当性与主体间共识》,《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⑤约翰.费尔约翰:《建构协商民主制度》,转引自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92页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②Da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Disadvantaged Groups?,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③同上
    ④蔡晶晶、李德国:《经由理性通往共识:协商民主的兴起及其局限》,《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
    ⑤詹姆逊D费伦:《作为讨论的协商》,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7页
    ⑥乔舒亚科恩《协商民主的程序与实质》,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第175页
    ⑦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⑧卡罗琳德亨理克斯:《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转自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第127页
    ①同上,第138页
    ②约翰.费尔约翰:《建构协商民主制度》,转引自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2004年,上海三联书店,第192页
    ③乔治M瓦拉德兹,何莉译:《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①《南风窗》20周年座谈会现场文字记录
    ②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
    ③《南风窗》20周年座谈会现场文字记录
    ①王俊灵:《纳税人眼中的四万亿》,《南风窗》,2009年3月11日
    ①邢少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蹒跚起步》,《南风窗》,2010年9月
    ②邢少文:《新医改的美丽与哀愁》,《南风窗》,2009年3月
    ③赵灵敏:《医院,站在新医改的门槛上》,《南风窗》,2009年2月
    ①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Tompson: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mbridge:policy
    ③赵金:《南风之解——访南风窗杂志社社长陈中》,《青年记者》,2008年3月
    ④田志凌《南风窗杂志 冷静的力量同样让人热血沸腾》,《南方都市报》,2004年4月19日
    ①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国翻译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②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①潘毅、卢晖临:《南风窗》,2009年4月
    ②来源《南风窗》内部交流资料
    ③刘阳:《公共利益的双向生长》,《南风窗》,2008年26期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于重庆访谈某记者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日于北京访谈某记者
    ②John Elster. 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8.
    ③转引自: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P124
    ④李远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农村》,《南风窗》,2009年第5期
    ①苏振华、郁建兴:《公众参与、程序正当性与主体间共识》,《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②杨意菁:《审议式民主遇上公共新闻学:理论对话与交流》,《新闻学研究》,2007年10月
    ①艾尔文.古德纳著:顾晓辉等译:《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②曹淳亮:《沟通——报刊的重要职能》,《广州研究》,1988年2月28日
    ①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②孙亚菲:《从<南万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四川大学硕士论文,第10页
    ②《南风窗》创刊20周年新闻类杂志渐趋成熟,2005年03月31日
    ①乔治瓦拉德兹:《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②袁祖社:《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袁祖社:《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④张曙光:《走向公共性的文化价值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11月
    ①瓦拉德兹:《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②袁祖社:《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袁社祖:《公共性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①詹姆斯.费伦:《作为讨论的协商》,摘自《协商民主》,陈家刚主编,上海三联出版社,第7页
    ②汀晖、陈燕谷:《文化’j公共性》,三联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③乔舒亚.科恩:《协商民主的程序与实质》,转引自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73页
    ①《访南风窗社长陈中:做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2005年3月29日
    ②2010年7月21日与编辑文字交流
    ③《夹缝闯新路南窗吹劲风—南风窗办刊实践研讨会》,《南风窗》,1988年11月26日
    ④《陈中谈南风窗的广告价值》:http://www.xici.net/d32926910.htm
    ①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②Gans Herbert (1979)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NY Vintage Books
    ③Sparks, Reading(1998)Communism.Capitalism and the Mass Media,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①张志安:《编辑部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4页
    ②王学成:《现实与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1期
    ①戴维·巴勒特:《媒介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1月版
    ②陈力丹、魏永征、赵月枝、单波等《反思与展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
    ③樊昌志、童兵:《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④同上
    ①樊昌志、童兵:《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②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6期
    ③徐友渔:《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4期
    ④樊昌志、童兵:《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①王学成:《现实与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4期
    ②陆哗:《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形态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6-107页
    ③来源2010年7月25日文字访谈某记者
    ①来源2010年8月20日电话访谈某记者
    ②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与某记者访谈
    ③同上
    ④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与某记者访谈
    ①陆哗:《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形态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信息化进程中传媒教育与研究,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②源于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于北京采访某记者
    ③同上
    ④源于电话访谈,2010年8月20日某记者
    ⑤源于7月15口文字访谈,某记者
    ①源于记者新浪博客,摘自《这个国家到处是陷阱》
    ①源于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日于北京采访某记者
    ②源于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于重庆,某资深记者
    ③源于记者博客
    ①《南风窗》总编秦朔:“自由体操与恋爱高手”[EB/OL].http://news.sohu.com/18/21/subject213822118.shtml
    ②来源7月18日某编辑文字访谈
    ③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于重庆,某资深记者
    ④秦朔:我与你的恋爱刚刚开始……,搜狐总编在线,http://news.soliu.com/18/15/news213911518.shtml
    ⑤《陈中做客新浪网谈创刊20周年》2005年4月1日,来源新浪网
    ⑥《访南风窗社长陈中:做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2005年3月29日
    ⑦《陈中谈<南风窗>广告价值》,http://www.xici.net/d32926910.htm
    ①来源7月15日电话访谈某记者
    ②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采访某记者
    ③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①刘阳:《媒体在当下的有限责任》,《南风窗》,2009年11月21日
    ②来源2010年7月15日文字访谈某编辑
    ③来源记旨提供原稿
    ①转引自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98页。
    ①尹鸿伟:《少女卖淫案问责的解读》,《南风窗》,2009年9月11日
    ②MoCombs Donald Shaw, sencond level agenda setting in the News,Hampshire Primary,第249页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某资深记者
    ②同上
    ③尹鸿伟:《少女卖淫案问责的解读》,《南风窗》,2009年9月11日
    ①王学成《“现实”与“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1期
    ②樊昌志,童兵《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③来源7月20日文字交流,某编辑
    ④2010年7月15日电话访谈,某记者
    ①陈中:《做媒体的人应该是有理想的人》,《传媒观察》,2006年1月
    ②柳剑能,张志安:《南风窗杂志品牌的雁行试验》,《传媒观察》,2003年第10期
    ①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71页
    ③孟威.《“合理化”的意义与实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述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24-225.
    ①孟威:《“合理化”的意义与实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述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②吴素雄:《国家建构的社会逻辑—从权力结构的均衡考察—兼论哈贝马斯交往权力对社会权力的制衡》,《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③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92页。
    ①孟威:《“合理化”的意义与实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述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②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③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85页
    ④同上,第90页
    ⑤连水兴:《媒介批判的转向——从批判理性到交往理性》,《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①哈贝马斯,哈勤:《作为未来的过去》,章国锋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②王晓升《用交往权力制衡社会权力——重新评价哈贝马斯商议民主理论》,《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③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①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版,第16-17页
    ②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6期
    ③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北京,某资深记者
    ②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来源7月20日文字交流,某编辑
    ②黄芝晓:《社会责任感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16卷16期
    ③成珊:《不自由毋宁死——从凯利事件透视西方传媒与政府的关系》,《新闻爱好者》,2004年1月
    ①章剑锋:《少提一点左中右,多一点平常心》,《南风窗25周年特刊》,2010年1月
    ②陆哗、潘忠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期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7月28日北京,某资深记者
    ①《南风之解——访<南风窗>杂志社长陈中》,《青年记肯》,2008年3月
    ②《陈中谈南风窗的广告价值》:http://www.xici.net/d32926910.htm
    ③来源2010年7月20日电话访谈,某记者
    ①新闻策划:《力保市场中国》,《南风窗》,3月20日
    ②来源内部交流资料
    ③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某资深记者
    ①来源7月20日文字交流,采访对象某编辑
    ②陆哗、潘忠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期
    ③《陈中作客新浪谈创刊20周年》2005年4月1日,来源新浪网
    ④《南风之解——访<南风窗>杂志社长陈中》,《青年记者》,2008年3月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日北京采访某记者
    ②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某资深记者
    ③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8日重庆,某资深记者
    ④陶东风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出版社,2003,第29页
    ①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日北京,某资深记者
    ②来源2010年9月2日电话访谈某记者
    ③胡卉:《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南风窗》,2009年第15期
    ④辛宇:《任何让改革者辈出》,《南风窗》,2009年11月14日
    ⑤徐贲:《说理教育与公民理性》,《南风窗》,2009年6月3日
    ①孙亚菲:《从南风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媒体的发展方向》,四川大学,硕士论文,第15-16页
    ②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③人民日报评论,《关注社会心态,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14503884.html
    ①赵月枝:《国家、市场与社会:从全球视野和批判角度审视中国传播与权力的关系》,《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年第2期
    ②来源深度访谈,2010年8月24日北京采访某记者
    ①李立峰:《策略互动、文化走向和九七回归后香港新闻自由的发展》,《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年第3期
    [1]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变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艾尔文·古德纳著,顾晓辉、蔡嵘译。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布鲁斯·罗宾斯著,王文斌等译。知识分子:美学、政治与学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曹卫东。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查尔斯·泰勒。吁求市民社会[A]。见: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5
    [7]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上海:复旦大学,2007
    [8]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9]陈伟。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0]程金福。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1]崔卫平。站在亮起来的公共领域中去——读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J]。花城,2004年01期
    [12]戴坚。公共领域——一种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3]邓科。后台(第1辑)[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14]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5]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11月,总第1期
    [16]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5月,总第15期
    [17]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和作用[J]。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
    [18]邓正来。台湾地区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11月,总第5期
    [19]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J]。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20]龚群。道德鸟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2]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和逻辑重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3]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35页
    [24]海伦·托马斯著,夏蓓、蒂娜·舒译。民主的看门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25]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深层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7]何历宁。政治知识化与现代政治的成长[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8]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19832001)[D]。复旦大学,2004
    [29]洪兵。转型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0]黄浩荣。公共新闻学:审议民主的观点[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5
    [31]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李艳红。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中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城市报业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的报导[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年第2期
    [33]刘诚。现代社会中的国家与公民——共和主义宪法理论为视角[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4]刘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5]刘训练。公民和共和[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36]陆晔,俞卫东。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四[J]。新闻记者,2003(4)
    [37]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J]。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
    [38]罗世宏。共和的新闻想象——评介甘斯的《民主与新闻》[J]。新闻学研究,2005(82)
    [39]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泽。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0]尼古拉斯·加汉姆著,李岚译。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1]欧文·M.费斯著,刘擎、殷莹译。言论自由的反讽[M]。北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2]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重建——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探要[D]。复旦大学,2004
    [43]潘忠党,李良荣,赵月枝,孙旭培,吴飞,魏永征,单波,黄旦,徐贲,李霞,陈卫星。反思与展望:中国媒体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17-48
    [44]潘忠党。“补偿网络”:走入传播社会学视野的概念[J]。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3期,第13页
    [45]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46]潘忠党。有限创新与媒介变迁:改革中的中国新闻事业][A]。见: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10
    [47]潘忠党。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J]。新闻与传播学研究,2003,(10)
    [48]沈湘平。个人利益、普遍利益与公共性批判[J]。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49]沈湘平。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50]苏钥机。专业主义、新闻自由与市场力量:回归后香港新闻界的恒与变[J]。新闻与传播学刊,2007年第3期
    [51]孙亚菲。从南方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D]。成都:四川大学,2004
    [52]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3]童静蓉。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54]汪行福。走出时代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M]。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2000
    [55]王江涛。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6]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7]王晓升。在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58]王玉樑。追寻价值:重读杜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9]夏昌奇。公共领域的伦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两条进路[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60]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1]徐友渔。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62]许纪霖。在合法与正义之间——关于两种民主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1年6月
    [63]许纪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4]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
    [65]杨礼银。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研究——以公共领域为视点[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66]杨淑静。重建启蒙理性——哈贝马斯现代性难题的伦理学解决方案[D]。吉林大学2008
    [67]应奇,刘训练。公民共和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68]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9]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沈清楷泽。对话伦理学与真理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70]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71]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新个人主义到新集团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5期
    [72]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性[J]。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3]袁祖社。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74]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5]约翰基恩,俞继红、刘士军等译。媒体与民主[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6]曾纪茂。共和主义的民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7]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陈家刚等译。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8]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9]展江,张金玺等。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一种公民社会的进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0]张凤阳。在民主与共和之间——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81]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82]张志安。记者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83]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84]章平。大众媒体上的公共商议——对医疗体制改革路径转型期报道的个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5]赵月枝,吕新雨。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2期
    [86]赵月枝。国家、市场与社会:从全球视野和批判角度审视中国传播与权力的关系[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2):23-50
    [87]Brian McNair.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An Evaluation of the Political Public Sphere. Routledge, January 6,2000
    [88]Chin-Chuan Lee, "The Paradox of Political Economy:Media Structure, Press Freedom, and Regime Change in Hong Kong," in Chin-Chuan Lee (ed.), Money, Power,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0, Pp.288-336
    [89]Corrigan DonH. The Public Journalism Movement in America:Evangelists in the Newsroom. 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1999
    [90]Dittmer, L.. The politics of publicity in reform China. In C. C. Lee (Ed.), China's media, media's China (pp.89-112).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4
    [91]Doug Underwood. When MBAs rule the Newsroom, how the Market and Managers are reshaping today's Medi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92]Graber, Doris A.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M]. CQ Press,1997
    [93]Hannah Barker, Simon Burrows. Press, Politics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1760-18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y 29,.2002
    [94]Herbert I. Schiller. Mass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empire[M]. Westview Press,1992
    [95]Herbert J. Gans. Deciding What's News: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Published by Vintage Books in New York,1980
    [96]Intervention, in Perspectives on Habermas, edited by Lewis Hahn. Open Court Press,2000
    [97]Jackie Harrison, Bridgette Wessels. Mediating Europe:New media,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uropean public Sphere. Berghahn Books,2009
    [98]M. David Arant, Philip Meyer. Public Journalism and Traditional Journalism:A Shift in Value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Exploring Questions of Media Morality, Volume 13, Issue 4,1998, Pages 205-218
    [99]Marta Dyczok, Oxana Gaman-golutvina. Media democracy and freedom:the post communist experience. Peter Lang Pub Inc,15 Jun 2009
    [100]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The Hong Kong Press in China's Orbit Guilford Publications,31 July 1991
    [101]Merritt, Davis. Public Journalism and Public life:why Telling News is not Enough. Routledge,1998
    [102]Nancy Fraser.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25 (26):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 pp.56-80.
    [103]Robert Cox.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Sage Publications, 2009
    [104]Ruud koopmans Paul Statham. The Making of a Europeam Public Sphere:Media Discourse and Political Contention. Ca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