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我们经历漫长的跋涉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后,我们除了激动和欣喜之外,更多的是面对机遇和挑战所感受到的一种责任和一种负荷。面对入世后国际先进金融同业的挑战,只有明确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快改革、创新制度、主动顺应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而产权又是构成制度的最重要的变量。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金融配置的效率。好的制度是能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的制度,是可以激励人们发挥创造力,提高生产力的制度。国有商业银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制度问题,由于我国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没有在最根本的制度——产权制度上进行真正根本性的改革。因此,我国传统的产权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没有真正解决国有财产的“真正负责任的所有者”这一关键问题。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只有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所说通过深化改革“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目标。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为切入点,从制度方面以产权为主线探索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其中既有对未来的理性思考,更有积极务实的探索。这不但是对已有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理论的深化,而且这种选题思路符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能切中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创新,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的框架提供创新的思路。
    中国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来行使所有者权力,名义上的产权主体是代表国家所有的政府,而实际占有、使用银行财产的是银行主管和员工,但他们只是作为银行的经营者,并不是真正拥有银行法人的财产权力。这种缺乏明确产权界定,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各种权责利边界模糊的产权制度,导致了各经济当事人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权责利关系不清,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产权约束主体缺位。由于缺乏所有
    
    
    者监督,经营者亦缺乏利益机制的驱动,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其直接结果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缺乏动力,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在新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当务之急。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途径或实现形式。因此,如何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目标模式的实现形式就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我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核心就是要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主要内容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约束和内在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要进行相应的财务重组,加快处理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建立良好的财务基础和严格的财务标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最重大意义在于消除制度瓶颈,确立和完善现代银行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竞争的效率取决于制度的效率。只有通过深刻的制度性变革或制度创新,才能有效地激发出国有商业银行潜藏的巨大活力和潜力。在如何进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方式上,有许多观点和争论,也有很多人提出了方案,如“控股公司模式、基金持股模式、法人股模式、个别先行上市模式、整体上市模式、集团模式”等等,每种方式各有其利弊。我个人的意见是实施这样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又不能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小打小闹,贻误战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应按一个有序的步骤逐步实现,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进行。在对待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问题上,要摒弃犹豫不决的态度,坚决展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国有商业银行早日上市。通过上市组成的新的产权制度能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一种来自市场的激励和约束压力。并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这是我国国有商业增强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组织架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权责,以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彻底摆脱各种形式的政府干预。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的选择,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当前分业经营的有
    
    
    效性和合理性。尽管目前我国必须实行分业经营,推行混业经营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是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特定的向混业经营转变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内,我国既不会立即推行混业经营,也不会背弃潮流,一味坚持分业经营,而是辩证地对待国际金融混业趋势,走出一条渐进式从分业到混业的道路。这一进程取决于三个方面的约束: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二是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三是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制定“混业经营”进程时刻表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制约因素。
    ?
The fate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fter entering WTO and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internationally advanced financial fields,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must have a clear goal and reform resolutely. Only through these ways, could they win at last. If they let things be as what they are like and don’t reform firmly, renovate the system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 they definitely will not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Therefo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relates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distribution directly. Basically speaking, the problems i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systematic problems. Because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reform, reforms of the essential system, that is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have never been taken. In our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hasn’t changed fundamentally, and the key problem of “true responsible owner” of the state-owned assets has not been settled really. In view of China’s conditions, if we don’t establish the ration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we will never realize the goal put forward by Deng Xiaoping, that is, “changing banks into real banks” through deepening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the “systematic renovation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s its key point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systematic reform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basis of property rights. Not only does this deepen the theory of the property rights reform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but also does the thinking of choosing this title conform to the reality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our country. So this paper could hit the key point of the problem. Besides, the author carries out the systematic, deepening, theoretical thought and renovation, and provides renovation thinking on how to set up the frame to
    
    
    reform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property rights of the four solel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owned solely by the whole people in China. The country carries out the ownership power on behalf of the people. The nominal principal of the property rights is the government that represents the country, but the parts who really possess and use the banks’ assets are the people who are in charge of the banks and the staff. This property rights system lacks the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s and leads to the confusion of ownership, the right of use, distribution and gains. So, there isn’t the binding principal of the property rights in the assets management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owners’ supervision, the people who run the banks can’t be driven by the existing interest mechanism. This directly causes the low working efficiency in these banks, the dim risk consciousness, the lack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high rate of bad assets. Therefore, we must reform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we must draw support from some ways on how to achieve the goal. So, how to choose the ways is key to the property rights reform. I think that the important way to reform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s to transform the banks into company limited. That is the way to establish the real commercial bank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we should set up the standard corporate governess structure and strict internal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 system, form good finance binding and internal risk profile mechanism, restructure the assets, deal with the bad assets, replenish the capital and establish the good financial basis and strict financial standard. Only t
引文
中文翻译著作与论文
    
    1.[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英]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英]约翰·罗:《论货币和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货币万能》,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美]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7.[英]约瑟夫·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8.[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1.[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2.[英]约瑟夫·马西:《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3.[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4.[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英]凯恩斯:《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6.[英]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7.[英]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瑞典]米尔达尔:《货币均衡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瑞典]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3.[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4.[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运输出版社,2001年版。
    25.[澳]海茵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6.[美]V.奥斯特罗姆、[加]D.菲尼、[德]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7.[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美]莫顿·米勒:《金融创新与市场的波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2003年版。
    30.[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三联书店,2003年版。
    31.[马来西亚]安德鲁·盛编:《银行业重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2.[美]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美]菲利普·L·茨威格:《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34.[奥]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美]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南]斯威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荷]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美]李·J·奥尔斯顿、思罗因·埃格特桑、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美]马克·布劳格等著、罗杰·E·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美]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9.[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2002年版。
    50.王宏昌编译:《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文著作与论文
    
    孙冶芳:《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蒋一韦:《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吴敬琏、刘吉瑞:《竞争性市场体制》,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陈岱孙、商德文:《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潘石:《通货控制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樊纲:《发展的道理》,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樊纲、张晓晶:《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汪丁丁:《记住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茅于轼:《道德 经济 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姚洋:《自由 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22.杨天宇:《经济制度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江其务:《中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邱兆祥:《经济金融理论探索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夏斌:《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6.吴青:《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0年版。
    27.张恩照主编:《建设银行基层行处经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殷乃平:《中国金融体制简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9.陈云贤、张梦友:《美国进入体制考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0.金碚主笔:《国有企业根本改革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31.王瑞璞、张湛彬:《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2.陈维:《制度成本的约束功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王川豫:《金融租赁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张志刚、左太行主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梁伯枢、刘彪等著:《中国金融博导》,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6.沈越:《德国市场经济探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38.罗青:《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39.赫国胜、曲照光、徐明威、马宇:《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0.邓保国、魏森、吴艳:《中国金融系统改革的目标与走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中植金智杯”征文获奖作品集《21世纪银行家论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2.郑先炳:《货币、银行与经济问题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宗寒:《国有经济读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4.鲍静海、伊成运主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45.朱纯福:《当代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思想》,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庄毓敏:《经济转轨中的金融改革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中央金融工委党校:《金融发展纵横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8.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越超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李文华:《商业银行制度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中文期刊文章:
    
    1、[瑞典]阿萨尔·林德贝克:《诺贝尔经济学奖世纪回眸》,《比较》第1期。
    2、[日]青木昌彦:《飞雁式制度变迁》,《比较》第1期。
    3、[美]拉·波塔 、 洛佩兹·德—西拉内斯 、 安德烈·施莱弗:《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比较》第6期。
    4、[美]阿尼尔·卡什亚普:《日本金融危机之剖析》,《比较》第7期。
    5、[英]保罗·威尔曼 、戴维·科图、戴维·柯里尔 、 马丁·西纳:
    
    
    《监管关系的演进:私有化行业中的监管制度与公司行为》,《比较》第8期。
    6、田国强:《一个关于新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1期。
    7、文贯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2期。
    8、[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变迁的过程》,《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4期。
    9、张卓元、厉以宁、苏星、陈锡文、刘世锦:《新世纪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学习十六大报告笔谈》《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10、刘伟、黄桂田:《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11、樊纲:《通货紧缩、有效降价与经济波动》, 《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12、樊纲、王晓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 化相对进程报导》《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3、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14、蔡昉、王德文、王美艳《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15、林毅夫、刘培林《自先由能力与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16、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17、何德旭:《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一个比较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18、李涛:《混合所有制公司中的国有股权》《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19、李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模式及影响》,《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20、王红领、李稻葵、雷鼎鸣《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21、杨灿明《产权特性与产业定位——关于国有企业的另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22、潘石:《中国 加入WTO后深化国企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形态》2003年第8期。
    23、邹恒甫、龚六堂、张晏《经济长中的“不定性”——经济增长中复杂性的体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期。
    24、邹新月:《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经济形态》2003年12期。
    25、何孝星《金融混业经济的条件与必然性分析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4期。
    26、丁之锁:《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两种模式——集中型和分散型模式比较分析》,《经济形态》2003年第3期。
    27、赵晓康:《金融中介理伦及其演变》,《经济形态》2003年1期。
    28、戴敏华:《世界银行专家展望2003年全球经济》,《经济形态》2003年第6期。
    29、杨银政:《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经济形态》2003年第8期。
    30、张宗益、吴俊《银行效率研究中的前沿分析方法及其比较》,《经济形态》2003年第4期。
    31、余鹏翼:《金融结合的制度变迁及制度安排》,《经济形态》2002年第6期。
    32、林国先《制度现论:马克思与诺思》《经济动态》2002年第9期。
    33、江红丽:《中国企业改革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12年第18期
    34、彭建刚、刘川巍:《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与方式》,《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1期。
    35、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世界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2000-2001》中国金融出版社科院2001年版。
    
    36、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理论研究框架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
    37、阎庆敏:《金融全球化中央银行监管有效性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38、项国鹏:《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论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7期。
    39、彭文平:《金融中介理论新发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3期。
    40、苏明吾:《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
    
    英文论文及文章:
    
    1、Coase, Ronald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 4 , November.
    2、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Williamson, O .(1994) The Institutions and Govern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4、Qian, Y .(1999)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hina’s market transition ,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world Bank, April.
    5、Young, H P.(1996),social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chang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ineo.
    6、Ronal H Coase,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7、North, Douglass C.(1997) Transaction cost through time, in claude Mernard (ed),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Recent Developments, Chelterham, UK: Edward Elgar.
    8、Qian Ying Yi and Barry Weingast (1997), Federalism as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4).
    9、World Bank (1987) Clile: adjustment and recovery, Report No.6726—CH, December 21.
    
    10、World Bank(1997),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WPS—1720, February.
    11、World Band (1998a), Dividends and disappointments: 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foreign aid,Discussion Draft, July 24.
    12、World Bank (1998b),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1998, CD—ROM.
    13、Zhu, Guohong (1991), Historical demography of Chinese migration, Social Science in china,12,57—84.
    14、Williamson, Oliover E.(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15、Williamson, Oliver E .(1983), Credible commitments: 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exchan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4),519—40.
    16、Financial Times Energy(FT) (1997), Electricity in Europe, Into the Single Market, 2vols .London.
    17、Cross, E.D(1996), Electric Utility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 Wiley.
    18、Blanchard, Olivier (1997), Macroeconomics, Prentice Hall Inter national Inc (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19、Dornbusch, Rudiger and Alejandro Reynoso (1993), financial Factor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diger Dornbusch (ed), Policymaking in the Open Economy: Concepts and Case studies in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Levine, Ross (1997),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5(2.June).
    21、Lucas, Robert E, Jr.(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1, Jul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