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农村金融又属于高风险行业,农村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金融风险的积累很容易导致农村金融的动荡,破坏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金融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制度是重要的”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建立更加经济有效的金融制度和体系,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发生,确保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一直受到我国金融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论文借助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现代经济金融理论与方法,详细分析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并以此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的历程进行划分和分析。
     从我国农村金融度变迁的历程看,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系,国家对金融资源的分配主要依靠行政指令,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金融制度变迁,我国农村金融也逐渐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从变迁的特征看,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具有政府主导、渐进性的特征。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还存在过度行政干预与寻租现象、农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性、市场准入的过度限制等制度供给过剩问题,同时也存在金融产品、存款保险制度、信息披露和金融立法等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
     农村制度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金融风险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不同时期,农村金融的制度风险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利益取向是带有利己色彩,利益主体在博弈过程中的不同利益取向势必造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的瑕疵和不完善现象。而新制度上的不足和缺陷又会成为利益主体博弈谋求利益的途径,从而加大了制度方面的风险。环境,作为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农村金融风险的变化,包括风险的种类和严重程度等。
     在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建立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风险模型。认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更主要体现在制度风险上,这在深层次上表现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金融组织和农民等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制度风险同制度变迁紧密相连,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而要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从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入手,而优化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更是关键。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农村金融风险制度给予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借鉴。主要体现在建立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监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及重视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
     制度变迁与制度风险相互影响。金融制度的变迁又会导致农村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演变。这也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在市场化条件下,各利益主体都在努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逐步改革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使其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同时,能够保持农村金融的健康和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观念。最后,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大力发展“三农”等。
Rural finance is the core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s a high risk sector,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has a natural vulnerability.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can easily lead to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destruction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particular, in today's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rural finance is influenced easily by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 rural financial security issu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has become consensus. How to build a more cost-effective financial system, to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risk for rural areas, and to ensure rural financial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change, has caused great attention by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orist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property right the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nd other moder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used in the paper, to analyze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From the course of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finance, the unified financial system existed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f China, while the state allocated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mainly through administrative directives. And there is no modern sens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 had 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China's rural finance changes gradual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tary transformation to pluralism.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process with government-led, progressive features. At the same time,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lso has the over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rent seeking, lack of independenc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et access, excessive restrictions and many other system oversupply problems, while there are also financial products,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system of financial legislation, the supply shortage.
     Whe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rural areas proceeds, rural financial risk is also an evolving process. Changes in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have different periods, while the risk of rural finance system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pproach is self-serving interests, and interest groups in the course of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of the game are bound to creat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system flaws and imperfections. The new system's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will be the ways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seek to game, increasing the system's risks. Environment,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lso influence the changes in rural financial risks, including risks such as the type and severity.
     On the basis of theory analization and history analization, then change-risk model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s built on this basis. That China's rural financial risk in the context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reflect the interests game amo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farmers and other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ystem risk closely linked with institutional chang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 dependence. And to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risks, we must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behavior of stakeholders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gam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the system of rural financial risks which provides a very useful inspiration and Experience to China's rural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It mainly reflec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legal system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o 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system risk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Change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will lead to 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the rural financial risks. This also determines China's rural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is a long process, especially in market conditions, the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are trying to find self-interest maximization. Therefore, the system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risks has a long way to go. On the one hand, China needs to gradually reform and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o make it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le able to maintain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regulate and restrain the behavior of all stakeholder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sense of risk prevention. Finally, optimize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including rur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gradual elimination of urban-rural gap, vigorously develop the "three rural" and so on.
引文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安菁蔚,任大鹏:《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3]爱德华·爱特曼等:《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安东尼·科因等著:《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6]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7]白世春:《信用悖论在险价值与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部模型研究》,《济南金融》,2003第5期。
    [8]彼得·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经济学科出版社,2000年版。
    [9]步新:《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甘肃金融》,2000第4期。
    [10]曹芳:《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第7期。
    [11]曹力群:《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第2期。
    [12]曹力群:《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2000年。文章来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网,http://www.rcre.org.cn。
    [13]蔡方、孙文祥:《信用风险的度量和实证分析》,《投资研究》,2OO3第7期。
    [14]蔡敏、郭艳:《中国商业银行当前的金融风险及防范》,《学术论坛》,2OO4年第3期。
    [15]曹正汉:《国有企业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合谋问题:一个博弈论模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6]查尔斯等著:《管理金融风险——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OO3年版。
    [17]陈燕玲:《贷款风险定价模式比较与利率市场化后的模式选择》,《华南金融研究》,2002第4期。
    [18]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OOl年版。
    [19]陈忠阳:《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2001第3期。
    [20]陈岚:《中国金融制度风险研究》,《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21]成思危主编:《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仇焕广等:《衡量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农业技术经济》,2OO3年第1期。
    [23]仇焕广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状况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OO3年第1期。
    [24]川俞乔等:《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邓莉、冉光和:《重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26]杜志雄:《对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27]德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与政治制度》,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8]董筱慧、杨春鹏:《中国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统计与决策》,2OO4年第8期。
    [29]冯兴元、(德)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30]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31]樊纲:《论国家综合负债》,《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32]方洪全,曾勇:《联机分析挖掘OLAM方法在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中国软科学》,2OO4年第10期。
    [33]菲利普·乔瑞:《VAR: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年版。
    [34]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35]高伟:《当前中国金融风险总体评估报告》,《北方经济》,2005年第6期。
    [36]高燕妮:《试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期。
    [37]龚鸣:《中国金融风险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武汉金融》,2OO3年第12期。
    [38]龚朴、何旭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最新研究进展》,《管理评论》,2005年第5期。
    [39]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40]郭河彬:《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与化解》,《金融观察》,2006年第4期。
    [41]郭晋生:《农业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农村金融》,2008年第3期。
    [4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9年版。
    [43]韩俊:《推进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版。
    [44]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45]昊天:《现代日本农协十六》,《国外农业博览》,2005年第2期。
    [46]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0期。
    [47]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48]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9]何广文:《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2期。
    [50]何广文:《联社控制与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的矛盾与冲突》,《银行家》,2005年第1期。
    [51]何广文:《没有完成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5期。
    [52]何广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操作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3]何广文:《农村信用社改革应探索多种模式》,《金融时报》,2003年第9期。
    [54]何春联:《农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探讨》,《农村展望》,2006年第5期。
    [55]侯锐、刘金宝:《农村信用社制度风险博弈及对策分析》,《统计研究》,2006年第6期。
    [56]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7]胡继之:《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58]黄海洲,许成钢:《金融制度、风险扩散和金融危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4期。
    [59]黄建:《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与方法》,《统计教育》,2003年第1期。
    [60]黄宪:《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惠晓峰、孙嘉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信用矩阵的实证应用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
    [6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3]蒋海、温思美:《制度变迁中的金融博弈与金融风险转嫁》,《金融研究》,1998年第9期。
    [64]纪家琪:《我国地方金融风险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65]柯孔林、薛锋:《基于扩展数据包络判别法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66]科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67]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68]科斯、斯蒂格利茨等:《新制度经济学译层-契约经济学》,1999年版。
    [69]拉迪·R,尼古拉斯:《中国未完成的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70]李静:《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地区差别》,《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
    [71]李俊江等:《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借鉴》,《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72]李人庆:《改善制度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的深化——陕西省商州市王涧村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3期。
    [73]李锐、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74]李树生:《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75]李志刚:《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76]李明贤:《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77]李世美:《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综述》,《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8]凌涛:《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思路》,《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79]刘进宝、何广文:《中国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风险度量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80]刘琳:《中国农村金融资产达5.6万亿》,中国证券网,2008-3-4。
    [81]刘松鹤:《浅谈金融危机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1期。
    [82]刘睿、周苑春:《中国农村金融二元结构的现状与成因分析》,《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3]刘和旺、颜鹏飞:《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84]刘泽亮、郭子辉主编:《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85]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86]梁发斌:《利率风险的衡量与控制,农村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87]林平,赵永伟:《农村信用社信用危机预警体系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88]林毅夫、蔡舫,李周:《中国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9]林荫、程小兵:《转型期中国金融风险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OO3年第4期。
    [90]刘凡、刘允斌:《产权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1]刘宏峰,杨晓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启示》,《管理评论》,2OO3年第6期。
    [92]刘宏峰、杨晓光:《信用衍生产品的类型及用途》,《管理评论》,2003年第2期。
    [93]刘敏祥、凌国营、杨成贤:《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管理探讨》,《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OO3年第3期。
    [94]刘学辉:《当前中国的金融风险及对策》,《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OO4年第3期。
    [95]刘忠燕、殷志刚:《关于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若干问题》,《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
    [96]刘宗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广西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97]马九杰、孔祥智、朱勇:《县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及源自信贷供给行为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98]马忠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成本及制度创新》,《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99]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00]马作雄:《农村金融风险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期。
    [101]马小勇:《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02]牛蘊、刘俊霞:《邮储银行奉献问题应引起关注》,金融时报,2009-2-18。
    [103]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104]屈小博:《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分析——对陕西渭北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版。
    [105]秦海英:《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风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仇焕广等:《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状况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107]仇焕广:《中国不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08]史纪良主编:《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09]史清华、万广华:《沿海与内地农户家庭储蓄借贷行为比较研究——以晋浙两省1986-2000年固定跟踪观察的农户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110]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111]商季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版。
    [112]沈冰:《防范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建议》,《经济纵横》,2006年第10期。
    [113]谌利:《构建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114]孙可娜:《中国金融风险的内生因素和制度创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5]孙玲:《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与传导问题研究》,《财政金融问题研究》,2009年第9期。
    [116]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财贸经济》,2004年第3期。
    [117]田琪:《风险之后话监管对渭南市部分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化解状况的反思》,《西安金融》,2004年第5期。
    [118]万宝瑞等:《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119]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120]汪三贵、李莹星:《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行为与业绩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
    [121]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122]王家伟、刘延伟:《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问题调查研究——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问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123]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24]王碧峰:《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2期。
    [125]王文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26]王群琳:《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模式探讨》,《农村金融》,2006年第3期。
    [127]温涛:《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8]温涛:《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思考》,《理论探索》,2006年第5期。
    [129]温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金融改革》,2007年第3期。
    [130]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131]徐笑波、刘健进等,《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当代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
    [132]徐滇庆:《金融的制度风险和市场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第4期。
    [133]许崇正:《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134]薛志林:《化解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探讨》,《蚌埠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35]严谷军、何嗣江:《制度扭曲、金融需求与路径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创新及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成果,《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8期。
    [136]姚耀军、陈德付:《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137]叶敬忠、炎洁、杨洪萍:《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138]元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39]岳志:《从金融交易成本看合作金融的效率》,《财经科学》,2001第6期。
    [140]约翰格利等:《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1]岳志:《现代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142]章和杰:《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43]张奇:《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44]张鑫:《金融危机蔓延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更加突出》,山西市场导报,2008-12-1。
    [145]张功平主编:《合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6]张贵乐、于左:《合作金融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7]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148]张军:《储蓄差异及贷款需求的满足,一个经济外向型村庄农户金融活动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3期。
    [149]张军:《信用社改革及其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浙江苍南县信用社改革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150]张晓山、马忠富等:《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1]张元红、马忠富等:《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2]张元红:《农民的金融需求与农村的金融深化——以湖北汉川福星村为例》,《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1期。
    [15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因地制宜:在探索中丰富和发展合作金融——浙江省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历程》,《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年第10期。
    [154]中国人民银行怀化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合作金融所有权-经营制度研究”课题报告,《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155]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调查报告”课题报告,《浙江金融》,2002年第10期。
    [15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15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2009年版。
    [158]周天芸、李杰:《农户借贷行为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11期。
    [159]周小斌、耿洁、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160]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汪承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161]Allen N. Berger, W. Scott Frame and Nathan H. Miller. Credit scoring and the Availability, Price, and Risk of Small Business Credit. Working paper,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02
    [162]Altman, E.I, Saunders, A. 1998,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20 year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
    [163]Binswange, Hans P and Mclntire, John. Behavioral and Material Determinantsof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Land-Abundant Tropical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7, 36(1):73-79
    [164]Black. Fischer and Myron Scholes. The Price of Option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165]Charles P. Kindleberger and Jean-Pierre Laffargue. Financial Crisis: Theory, History and Policy, Edit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37
    [166]Diamond, Dybvig. Bank Run,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Vol.91 NO.3
    [167]F. Mishkin. Anatomy of a Financial Crisis. NBER Warking. paper. No.3394.Cambridge.1991
    [168]John C. Hull.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 Securities, 1997, Prentice-Hall
    [169]Lin, Justin Yifu and Tan, Guofu. Policy Burdens, Accountability, and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 Economic Review, Vol. 89. No.2. 1998
    [170]Meryer. R, Nagarajan. C. Ruan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 Policies, Paradigms, and, Perform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1]Meryer, R. L. Nagarajan. Geetha.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 policies, paradigms and perform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72]Richard Bookstaber. Risk Management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March. April 1999
    [173]Stiglitz. J and A. We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 June: 393-410
    [174]World Bank. Ledgewood, Joanna, Microfinance handbook: an institutional and financial perspective.1999
    1刘琳:《中国农村金融资产达5.6万亿》,中国证券网,2008-3-4。
    2张鑫:《金融危机蔓延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更加突出》,山西市场导报,2008-12-1。
    
    3 [美]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P83。
    4 [美]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P92。
    5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P285。
    6 [美]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P91。
    7科斯、斯蒂格利茨等:《新制度经济学译层-契约经济学》,1999年版,P65
    8岳志:《从金融交易成本看合作金融的效率》,《财经科学》,2001年第6期。
    9高燕妮:《试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期。
    10徐笑波、刘健进等:《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当代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p57。
    11谭伟:《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北京周报》,2004-2-13。
    12田琪:《风险之后话监管对渭南市部分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化解状况的反思》,《西安金融》2004年第5期
    13侯锐、刘金宝:《农村信用社制度风险博弈及对策分析》,《统计研究》,2006年第6期。
    14牛蘊,刘俊霞:《邮储银行奉献问题应引起关注》,金融时报,2009-2-18。
    17何广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操作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9昊天:《现代日本农协十六》,《国外农业博览》,2005年第2期。
    21郭晋生:《农业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农村金融》,2008年第3期。
    2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2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