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中国的公务员数量、“公务员占人口的比例”问题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推动了6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在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上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难以改变公众对这一问题已经形成的某种既定看法,即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效不大,主要是由于在人员精简上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科学地确定中国公务员数量的基本需要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个公务员的规模配置能否满足管理基本需要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公务员规模总量、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各个国家在公务员规模总量安排方面存在某些规律性,大多数国家在通常的情况下,“公务员占人口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甚至在政府财力允许和具有管理服务需求的情况下超过2%、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大背景下,即使是在现阶段,将此比例定位在1%左右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中国公务员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基本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并不是简单的“臃肿”问题,过分强调精简反而模糊了实际存在的核心问题,即公务员内部存在着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政府内部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和“人手不足”并存的现象,制约了政府的执行力、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下一步机构改革,应不断地调整机构编制改革的思路,将其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来对待,统筹规划改革进程,在人员问题上,用“结构调整”和“改善功能”替代“突出精简”作为主要目标,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服务型政府已经被确定为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当前,中国的各级政府正在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开始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机构和编制改革必然要主动适应这一新要求。面对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张,服务型政府要求有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但也要切实考虑当前的各类制约条件。在短期内还是要坚持“适度从紧”的原则,严格控制公务员总量,争取时间解决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不断提高政府运行质量和全面提升公务员素质,为今后的“增量改革”预留一定空间;从长期趋势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大量的要求扩大公务员规模的因素,要科学地确定公务员数量配置的依据,适度地扩张,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破解长期面临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矛盾的具体办法,推动机构编制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本文共7个部分。第一章是对其他国家(地区)“公务员占人口比例”的经验观察,梳理了四类国家(地区)公务员总量规模和内部结构分布的特点,并做了横向比较,试图找出在公务员配置上的一般性。第二章是在得出经验观察结论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规模表现出的长期扩张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试图找出导致公务员规模扩张的因素,为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公务员规模调整的方向寻找理论依据。第三章以日本作为个案,分析了日本公务员的总量和内部结构配置,验证经验观察结论和理论分析。第四章是对当前中国公务员规模总量、变化趋势和内部结构分布的分析,并且以湖北省随州市作为个案,梳理了公务员规模问题上实际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中国公务员规模的问题关键在于结构和功能的结论。第五章是对中国公务员规模影响因素的探讨,也就是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公务员数量的配置,本文使用实证方法对影响中国省级政区公务员规模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公务员规模配置受到了人口、政区数量、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也表明,公务员规模问题的未来调整要重点考虑这些因素。第六章在对中国公务员规模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务员规模调整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既要考虑现实的制约性因素,更要考虑一些前瞻性的因素,坚持“适度从紧”和“适度扩张”相结合、“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总体从紧”和“局部扩张”相结合、“数量管理”和“结构管理”相结合。第七章是中国公务员规模调整和改革的具体对策,包括主要的对策和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提供了一些具体解决公务员规模问题的办法,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总之,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机构编制改革的逻辑关系,以更加积极、更加长远的心态来统筹规划改革,逐步实现公务员规模控制和结构优化的目标。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civil servants, "the propor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population" have been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which the public concern. During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moted 6 times reforms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made great efforts to streamline the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nel, but it'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established views on this issue. To be specific, most people feel that all previous reforms have achieved limited success which mainly is owing to the dissatisfied facts on reducing the civil servants. So how to scientifically determine the optimum size of the civil servants in this country became the key problem. Actually, for any country, the size of civil servants has to meet the public management needs. Identifying an ideal propor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population is viewed a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ther countries about the total siz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ivil servant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concerning the civil servant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population" in a country should be no less than 1%, and if the financial resource allows and public management demands, the proportion could be more than 2%,3%. A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is now experienc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so even at this stage, it'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position the ratio about 1%.
     Now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size of Chinese civil servants is within the reasonable bounds, the problem does not simply refer to the "bloated" organization. Too much emphasis on reducing in the past will confuse the core issue; in fact the key problem for china is not about the total size, but som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iculties lying inside the system. The unreasonable structure has caused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re co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overstaffed" and "understaffed" which restricts the executive force of government and the ability of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 This paper maintai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constantly the ideas of reform, and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reformed ideas, government functional adjustm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and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to the broad framework. It is believed, though overall planning, replacing "emphasizing reduce" with "adjust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recent problem will be resolve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ultimate goal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Now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re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Government functions begin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soci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Accordingly,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should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n account of the expansion of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s, "Small Government" can hardly be suitabl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needs a moderate size of civil serva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all types of constraint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it comes to any reform. This paper proposes, in the short term, we wi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ely tight control", control strictly the total amount of civil servants, and try to address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ble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oper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will undoubtedly facilitate next reform. In the long-term, social development has given birth to a large number of requests to expand the size of civil servants. So we will determin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expand the size appropriately, and try hard to find the way in the reform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strictly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needs.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seven parts. Chapter 1 is the empirical observation about other countries (regions), we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tal size and internal structures of four types of countries (regions), and carry out horizontal comparison, try to explore and identify some laws about the size of civil servants. Chapter 2 i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bout the trend of long-term expansion; we try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on adjust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stitutio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Chapter 3, we take Japan as a case, and analyze the total siz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which verifies the observation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In Chapter 4, we analyze the total siz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urrent government, and take Suizhou city as a case to describe the actual problems, and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key perplexity for China is not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civil servants, but som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iculties inside. Chapter 5 analyzes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size of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We adopt the empir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determine the size of civil servants, which means we should focus on these new factors in the future reform. Chapter 6 proposes the principles of adjusting and reform. We will consider the constraints as well as the forward-look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ately tight control"and "moderate expansions", "size control" and "structure adjustment", "overall control" and "partial expansions", an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and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7 is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reform, including the main measures and the related supporting measures.
     In short, the reform of civil servants requires a long time. So long as we exert efforts to plan and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civil servants with an active attitude and far-sight, take hold of the 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 reform in ter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in China, the ultimate goal will be gradually achieved.
引文
①原人事部部长、中组部副部长张柏林建议,本次改革目的在于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理顺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大部制改革为能顺利进行、平稳过渡,使人心不散, “不搞一刀切,人员不分流,编制不缩减,若是减少编制,可以给3年-5年的过渡期”,资料来源: 《新京报》,2008年3月13日。
    ②何翔舟:“中国行政管理成本问题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刘国光等主编:《中国跨世纪的三大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8年,第1020-1021页。
    ②新华社,2002年10月25日;刘智峰:《中国政治》,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92页。
    ①中国政府网,2008年10月16日。
    ②李军鹏:“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解决六大问题”,中国机构网,2007年8月28日。
    ①(台湾)立法院法制局编印:《文官政策与立法研究》,2003年,第33页。
    ①王玉明:“论政府合理规模及其尺度”,《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②李军:“略论政府规模与活动范围的经济界限”,《财贸经济》,1991年第1期。
    ①胡家勇:“我国政府规模及干预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胡家勇:“我国政府规模的系统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②毛寿龙:《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63-73页。
    ③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3期。
    ①刘霖:“一个衡量政府规模的新指标”,《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政府公务员福利水平,采用政府部门的人均消费与全国人均GDP的比例来测量。
    ②高惠珠、吴克昌、许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政府规模评估体系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③ Solomon Fabricant. The Trend of Government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0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52.
    ③金玉国、李杰、尚明月: “政府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2004年为例”, 《山东经济》,2006年第5期。该论文使用28个样本(海南、重庆、西藏除外),探讨了政府规模(政府公务员的规模)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闫志刚:“公共部门规模的判断标准及我国政府规模评价”,《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结论是政府是一项大“产业”,即使是在美国或英国这样由保守党执政几十年的国家,政府规模也很少或者没有缩小,尽管增长速度比以往减缓了,但在继续增长。
    ②[英]诺尔曼·吉麦尔编:《公共部门增长理论与国际经验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③朱光磊、张东波:“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④马树才、胡立杰、王威:“地方行政、事业编制配置与总量调控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9期。
    ①赵奉军:“中国当前政府规模的衡量和国际比较”,海顺证券咨询网,2005年9月14日。
    ②江健桐:“外国政府机构的规模和工资情况——兼同中国的比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7年第6期。1984年中国的政府工作人员,包括军事人员及部分公立学校和公立医疗机构人员。
    ①《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编辑组编:《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72-84页。
    ②胡家勇:“我国政府规模的系统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③王玉明:“论政府合理规模及其尺度”,《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④何荣柱、章伟坤:“政府规模及其变迁:经济实证分析——兼述精简机构和反腐败”,《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①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3期。
    ②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05-124页。
    ③郑彦信:“政府组织缩减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为例”,国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阶经营硕士论文,2001年7月。
    ①李含琳、魏奋子、李印峰等著:《中国西部财政供养人口适度比例研究——经验模型及实证应用》,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朱光磊、张东波:“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马树才、胡立杰、王威:“地方行政、事业编制配置与总量调控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9期。
    ④王礼鑫、黄坤琦:“从‘官民比’之争看政府合理规模”,《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7月号。
    ①刘霖:“一个衡量政府规模的新指标”,《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②张光:“‘宫民比’省际差异原因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③孙涛:“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所谓外生变量,是指由政府活动以外的客观环境和制度因素,以及现实存在所决定的变量,且在短时期内不易被控制和发生实质性改变,但政府可以实施某种干预,以达到限制或缓解的作用。所谓内生变量,是指由政府活动所内在决定和制约的变量,政府有能力在一定阶段和很大程度上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解决问题,达到预期效果。
    ①参见Fabricant.S. The Trend of Government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0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1952也可以参见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② Landu, Danie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n Empirical Study for 1960—1980.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86,35(1):35-75.
    ③ Landu, Danie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 Country Study.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3,49 (3):783-792.
    ④ Kormendi, Roger, Philip Meguire.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Growth:A Cross Country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5,16(2):141-163.
    ⑤ Kravis etc. World Product and Inc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eal Gross Product,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
    ⑥曹阳:“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政府规模逆相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⑦孙群力:“经济增长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Wagner法则的有效性检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张晨曦:“政府公务员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当代经济》,2006年第10期。
    ② Blau, P. M. A Formal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in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0(35): 201-218.
    ③ Blau, P. M. Interdependency and Hierarchy in Organiz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72(1):1-24.
    ④ Noell, J. J. On the Administrative Sector of Social System:An Analysis of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Government Bureaucracie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Social Force,1974(52):549-558.
    ⑤ Kasarda, John D. Th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Social System Size:A Three-Level Analy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4(39):19-28.
    ⑥ Noran, P. D. Size and Administrative Intensity in N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9(44):110-125.
    ①罗正忠:“地方财政与规模经济——台湾之实证研究”,《财税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张光:“规模经济和县政区划:以福建省为例的实证研究”,《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③ Kraay, A. & Rijckeghem, C. V.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the Public Sector:A Cross-Country Study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5.
    ④ Schiavo2Campo, S., Tommaso, G. & Mukherjee, A. Eds. Government Employment and Pay:A Glob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World Bank,1997. Cusack, T., Notermans, T. & Rein, M. Political-Economic Aspects of Public Employ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1989(17):471-500. Heller, P. & Tait, A. Government Employment and Pay: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Washingt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83. Gimpelson, V. & Treisman, D. Public Employment:A Theory with Evidence from Russia. World Politics,2002(54):145-183.
    ⑤ Aart Kraay and Caroline Van Rijckeghem.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the Public Sector:A Cross-Country Study (first drafted July 1995, last revised February 2006), IMF Working Paper Series No.95/70.
    ⑥ Breman, G. and.J. M. Buchanan. 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97-217.
    ① Oates W. Searching for Leviathan. An Empirical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 (75):748-757.
    ② David Joulfaian, and MichaelL. Marlow. Government Size and Decentralization: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d Data.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0(56):1094-1102.
    ③ Jaber Ehdai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Size of Government:An Extension with Evidence from Cross CountryData. Public Economics Division, Policy Research Department,World Bank,Washington DC. Working paper.1387,1994.
    ④ Jing Jin, Hengfu Zou. How do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ffect aggregate,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government siz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2 (52):270-293.
    ⑤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123页。
    ⑥苏晓红、王文剑:“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财政研究》,2008年第1期。
    ⑦孙群力:“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7期。
    ⑧孙琳、潘春阳:“‘利维坦假说’、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规模膨胀”,《财经论丛》,2009年第3期。
    ① Barro, R.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 98(5):S103—S125.
    ② Karras.G. On the optimal government size in Europe: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97,65 (3):280-294.
    ③ Karras.G. The optimal government size:further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Economic Inquiry,1996,34 (2):193-203.
    ① Aly,H. Strazicich,H.Is Government Size Optimal in the Gulf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lied Economics,2000,14 (4):475-483.
    ②马拴友:“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财政最优规模”,《世界经济》,2000年第11期。
    ③张雅琳:“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3期。
    ④廖加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及其合理控制”,《当代财经》,2004年第12期。
    ⑤马树才、孙长清:“经济增长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1期。
    ⑥孙群力:“经济增长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Wagner法则的有效性检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⑦钟正生、钟晓辉:“我国存在最优规模曲线吗?”,《财贸经济》,2006年第6期。
    ⑧余天心、王石生:“政府行政人员编制与管理费用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1998年第7期。
    ①张雅琳:“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3期。
    ②增岛俊之:《日本新增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熊达云等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38页。
    ③朱光磊、张东波:“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该部分文献已经收录在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部分内容也有课题组其他成员的贡献。
    ②按刘铮提供的比例数计算为1,487.7万,据此,比例为1:67。比例数请参见《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275页。
    ①这里使用的“口数比”,原文就是如此。
    ②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45页。
    ③刘敬怀:“精兵简政势在必行——关于机构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上)”,《瞭望》,1992年第36期。
    ④周天勇:“皇粮吃掉20%的GNP”,《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6期。
    ①潘小娟:“论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是》,1998年第8期。
    ②方建文:“中国,能否走出‘帕金森怪圈’”,http://www.cnrr.cn,2005年3月19日。
    ③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1998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备忘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④参见《工人日报》,1997年12月17日。
    ⑤薄贵利:“抓住中心,把握效应,防止短期效应”,《新视野》,1996年第6期。
    ①参见“中国多少人养一个官”,《内蒙古财会》,2003年第1期;杜钢建:“机构改革彻底,必须党政分开”,http://review.jcrb.com.cn/ournews/asp/readNews.asp?id=30374,2001年4月4日。
    ②参见周文静:“我国‘吃皇粮’者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社科信息文荟》,1998年第18期。
    ③参见管清友:“由财政压力引发的农民超负担:一个解释”,《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④参见周文静:“我国吃‘皇粮’者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社科信息文荟》,1998年第18期。
    ①资料最早见刘敬怀:“精兵简政势在必行——关于机构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上)”,《瞭望》,1992年第36期。也可参见孙文龙:“国民拥护‘廉价政府’”,《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5期。
    ②方建文:“中国,能否走出‘帕金森怪圈’”,http://www.cnrr.cn,2005年3月19日。
    ③参见“中国财政供养者年耗4500亿”,《香港文汇报》,2003年4月11日。
    ④李大宏等:“知难而进,志在必成——‘两会’代表、委员谈机构改革”,《瞭望》,1998年第12期。
    ⑤余天心、王石生:“政府行政人员编制与管理费用的国际比例”,《财政研究》,1998年第7期。
    ①朱洪波等:“朱光磊认为政府机构改革应提高运行质量”,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1999年9月2日。
    ②王玉明:“论政府规模及其合理尺度”,《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9期。
    ③张正兰:“政府规模及‘小政府、大社会’置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④史记:“政府规模理念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①钱建华:“机构改革要避免若干误区”,《行政与法》,1998年第3期。
    ②唐兴贤:“机构改革不等于缩小政府”,《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
    ③参见王迪:“政府人员规模与人员精简”,《地方政府管理》,1999年第6期。
    ④参见吕丽娜:“机构改革:从缩减规模到政府再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①参见刘旭涛:“机构改革要解决‘同构’问题”,《中国改革》,1998年第6期;陈东琪:“政府规模与机构改革”,《经济学家》,1999年第3期。
    ②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3期。
    ③高原:“裁僧撤庙不能解决‘功能性膨胀’——政府机构改革随想之二”,《中国改革》,1998年第4期。
    ①参见陈东琪:“政府规模与机构改革”,《经济学家》,1999年第3期。
    ②参见赵瑞峰等:“浅论优化政府行政流程”,《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③参见李福海等:“改造行政流程——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视角”,《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6期。
    ④参见王浦劬:“防治‘非典’时期的政府双重管理问题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⑤参见朱光磊等:“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参见潘维:“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②参见邱俊:“统计欠科学 也会误导人——评《第七次革命》中有关统计分析方法”,《广州市统计学会通讯》,2000年第43期。
    ③参见刘智峰:《第七次革命:1998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备忘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④唐亚林:“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改革内参》,2004年第17期。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表4-5,第116页,表4-9,第126页。
    ②权威解读:中国目前行政编制总数640万人官民比1:203”,人民网,2005年6月8日。
    ①袁政:“澳门与台湾公务员规模比较”,《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年第6期。
    ①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1页。
    ①张梦中、(美)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期。
    ② L. L. Bernar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Research Method and Procedure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ugust 1928, pp.301-304.
    ①请参见胡建淼著:《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池瑛、刘娴:②中外公务员范围比较”, 《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2期。
    ③请参见中国人事部: 《外国公务员制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第319页;池瑛、刘娴: “中外公务员范围比较”, 《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2期。
    ①李军鹏:“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解决六大问题”,中国机构网,2007年8月28日。
    ①托夫勒·约翰: 《第四次浪潮》,华龄出版社,1996年,第215,217页。
    ①李军鹏: 《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①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②世界银行编著:《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22页。
    ①“拉登催生美国土安全部17万雇员400亿陪嫁”,南方网,2002年11月22日;“英国国土安全部的任务、主要机构及其职能”,http://jczs.sina.com.cn,2002年11月29日“国土安全部能报美国安全吗?”,http://www.zjonline.com.cn,2002年11月28日。
    ②“美国政府接管民用机场安检工作”,新华网,2002年2月18日。
    ①张康之:“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学术界》,1999年第1期。
    ①[美]B·盖伊·彼得斯著:《官僚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①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中公布的数据。“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首超农村”,《成都商报》,2007年6月29日。
    ①“教育部职成司司长淡中职扩招 优化教育结构”,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12月16日。
    ②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①参见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金钰: “中国中产阶层消费之‘难言之隐’”, 《产权导刊》,2009年第5期。
    ③“中产阶层:消费赶不上壮犬”,《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2月23日。详细内容参见刘毅著:《转型期中产阶层消费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④该研究基于14种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来计算家庭耐用品指数,14种家庭耐用品被区分为四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第一类包括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是当前中国人认为的现代家庭生活所必须的、最起码的三大件家用电器,这三大件代表了最初级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二类包括电话、手机、组合音响、影碟机、空调机和微波炉,这几类家用电器代表了一种更丰富和更全面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时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的家庭实现了基本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三类包括电脑、摄像机、钢琴和摩托车,这几件物品的价格明显比第一类和第二类高,它们代表了更高档次的现代生活方式;第四类是家用轿车,家用轿车比第三类物品更昂贵,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
    ①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消费分层”, 《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②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美国的就业、工时和工资的补充材料》,华盛顿,1989年。
    ③“美国:电子政府已经初具形态”,新华网,2003年1月29日。
    ①苏晓红:“我国社会性监管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李姿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第19页。
    ①日本自治省财政局:《地方财政的构成及运营的实态》,财团法人 地方财务协会出版发行,1996年。
    ①于宁:“中外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的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机构网,2009年4月23日。
    ①刘国光、邢贲思、杨启先主编:《中国跨世纪的三大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运作全书》(卷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1020-1026页。
    ①黄国宬助理教授主持:“日韩司法机关员额管理制度”,开南大学通识教育中心,2008年(台)行政院人事局97年度各国人事制度资料委托收集编译。
    ①邹均主编:《日本行政改革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0页。
    ①刘国光、邢贲思、杨启先主编:《中国跨世纪的三大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运作全书》(卷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1020-1026页。
    ②刘国光、邢贲思、杨启先主编:《中国跨世纪的三大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运作全书》(卷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1020-1026页。
    ③黄国宬助理教授主持:“日韩司法机关员额管理制度”,开南大学通识教育中心,2008年(台)行政院人事局97年度各国人事制度资料委托收集编译。
    ④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情报,第532号,《地方行政改革的定员管理》,http://www.ndl.go.jp/jp/data/publication/issue/0532.pdf.与教育、警察、消防、福利相关联的,由国家基准领域决定的地方公务员有200多万人。
    ①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中央编办:“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严控编制”, 《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7日。
    ①“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辟谣:中国官民比1:197”,人民网,2005年4月27日。
    ①丁宁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光明观察刊》,2006年10月25日。1998年国务院强行减编50%,从3.2万人减到1.6万人;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纷纷表态坚决压缩人员编制,实际上只减少了100多万人,根本没有达到中央减编20%的要求。
    ②方成义主编:《福建机构编制年鉴2004卷》,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14-216页。
    ①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第500页。
    ②2008年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数据。
    ③“湖南娄底48名安监员集体辞职”,《新闻1+1》,2009年5月27日。
    ①方成义主编:《福建机构编制年鉴2004卷》,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②2008年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数据。
    ③2008年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数据。
    ④“随州市大部制改革之困:下改上不改,改了又回来”,新华网,2008年2月20日。
    ①曾俊:“地方党政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问题及其‘治本’之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国发[1990]14号,简称国发14号文。
    ②厅字[2001]40号,简称厅字40号文。
    ③厅字[2007]2号,简称厅字2号文
    ④详细的分析,请参见中编办政策法规司:“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研究”(内部文稿),2009年10月。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表2-1和表7-1。
    ②印度GDP的增长速度也很快,2005年9.21%,2008年7.29%。2008年GDP总量约为12097亿美元。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表7-1;谢旭人:“我国财政收入60年间增长1000倍”,《人民日报》,2009年9月10日。
    ②《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根据表2-1、表7-1数据进行折算。
    ③“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国际水平”,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7日。
    ④“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分税制改革”,《经济参考报》,2004年10月6日
    ①丁宁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光明观察刊》,2006年10月25日。
    ②仲崇东:“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冲突与挑战”,《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①“2009年我国GDP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新华网,2010年1月21日。
    ②“社科院专家: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正扩大”,http://www.chinavalue.net/NewsDig/NewsDig.aspx?DigId=51122,2010年1月18日。
    ③此次改革共撤销了10个专业经济部门,分别是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它们多数成为经贸委下属的若干总局。经过3年的过渡,到2001年9个总局中的7个被撤销。
    ④1998年外贸部保留,此次撤销,和经贸委的一部分组成商务部,而计划经济委员会与经贸委的一部分组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同时,设立了国资委、银监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①韩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思路的反思”,人民网,2010年1月20日。
    ①根据美国社会保障的实施情况,其主要的政府机构社会保障署在全国的工作人员为7.5万人,根据总人口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中国政府社会保障的官员的参照系数为0.00027:1,人员规模约35万人。其中美国的资料来自“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华夏社会网,2001年8月4日。
    ②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9-140页。
    ③新华社北京2009年12月27日电2009年中国粮食产量约为10600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左右。有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北界等,都可能对粮食产量的稳定产生影响。
    ④“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首超警戒线”,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29日。
    ⑤苏晓红:“我国的社会性管制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Paul C.Light. The true Size of Govenrment.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3.
    ②樊鹏:“政府改革:新潮流与新观察”,《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2007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http://news.sohu.com/20080229/n255435335.shtml,2008年2月29日。
    ②“邵明立解读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为何处于高发期”,中国经济网,2009年2月11日。
    ③ FDA Science Board. FDA Science and Mission at Risk:Report of the Sub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ckville, MD: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ovember,2007.
    ④有关卫生监督机构的演变历史参见崔新、何翔、张文红等:“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历史沿革”,《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年第2期。
    ⑤“卫生部编制做重大调整新卫生监督局将督查大案”,《新京报》,2006年3月23日。
    ①樊鹏:“政府改革:新潮流与新观察”,《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①郑元昌:“回望随州大部制改革:七年尚民之路”,荆楚网,2008年4月2日。
    ①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1页。
    ①中央规定:一类县设30个左右,二三类县设25个左右,四类县设20个左右;湖北省2009:小城市为22个,县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按14个到22个左右掌握。
    ②郑元昌:“回望随州大部制改革:七年尚民之路”,荆楚网,2008年4月2日。
    ③“重庆市政府机构改革:低成本运行高效率服务”,中国机构网,2008年12月26日。
    ①“随州公务员,一个顶四个使”,《人民日报》,2008年3月6日。
    ②“数十万县处级干部升迁无望成沉沦借口”,华商网,2009年12月10日。
    ①相关内容请参见:“深圳69%公务员官帽被摘打破‘铁饭碗’”,《广州日报》,2010年2月5日;“深圳推公务员分类改革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中国新闻网,2010年2月4日;“深圳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分三类进行改革”,http://news.sohu.com/20060709/n244169114.shtml,2006年7月9日;“深圳1.4万名公务员纳入分类改革管理范围”,中国经济网,2010年3月26日等。
    ②“深圳69%公务员官帽被摘打破‘铁饭碗’”,《广州日报》,2010年2月5日。
    ①“深圳公务员告别‘铁饭碗’时代:聘任制是改革方向”,新华网,2010年2月5日。
    ①陶红茹等:“我国实施政府雇员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②“安徽省政府雇员制渐趋沉寂政府雇员何去何从?”,人民网,2008年7月3日。
    ③“扬州‘政府雇员制’引争议被指闲着媳妇请保姆”,中国新闻网,2008年7月15日。这是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的观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任建明也对政府雇员制的作用提出异议。他认为公务员只要不出大错,不违法,就不会被解职。端着“泥饭碗”的政府雇员干得再好,也不会对端“铁饭碗”的政府公务员形成威胁。这就像把一条凶猛的鲶鱼放进了另一只没装沙丁鱼的水箱,“鲶鱼效应”无从谈起。此外, “政府雇员制”还有可能演变为领导个人的派性政治。有的新上任领导为了用“自己人”,很可能随时撤掉雇员,而不是用人惟贤。
    ①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编译:《政府间财政关系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①官员们将要在不同的机构中任职并由若干不同的上司评价。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编译:《政府间财政关系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04-105页。
    ②中共桃源县委组织部:“县乡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http://www.changde.gov.cn/changde/74596366386462720/20051227/91463.html,2005年12月27日。
    ①“大部制改革引领政体制改革——专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军鹏”,《南方周末》,2008年1月24日。
    ②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3-154页。
    ③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于宁:“中外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的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机构网,2009年4月23日。
    ②杨琳:“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知论接受本刊专访”,《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9期。
    ①“官”的数据中包含了事业单位人员,也即财政供养人口。
    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事业单位承担了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本,其本身的改革也因之而异常复杂”。参见:“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引关注未来目标直指‘全员聘用’”,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28日。
    ③也有不同的提法:事业单位130万个,公共服务人员近4000万。“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引关注未来目标直指‘全员聘用”’,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28日。
    ①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6-147页。
    ②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7-150页。
    ③中编办:《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2006年7月。
    ①“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情况”,http://www.zjrs.gov.cn/art/2008/11/9/art_250_7262.html,2008年12月、9日。
    ②汪玉凯教授认为,事业单位改革问题要慎之又慎,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问题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目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已经选择了五个省:上海、广东、山西、重庆这些地方正在搞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改革试点,就目前来看,这次改革试点受到事业单位的强烈抵制和强烈反弹。要想顺利推进,最终是要缩小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差距。参见:“汪玉凯:全国五省市事业单位试点改革遇到抵制”,人民网,2009年6月16日。
    ③“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目标定为全员聘用”,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8/150719354017.shtml,2009年12月28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1页。
    ①朱光磊、李利平:“从‘分管’到‘辅佐’:中国副职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安应民主编:《特区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暴景升著:《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回顾》(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4]本书编写组编著:《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学习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
    [5]曹沛霖等主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6]陈甬军、陈爱民主编:《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7]迟福林:《门槛:政府转型与改革攻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8]刁田丁:《中国地方国家机构概要》,法律出版社,1989年。
    [9]丁元竹主编:《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董辅礽等:《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12]杜放:《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樊纲等:《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方成义主编:《福建机构编制年鉴2004卷》,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
    [15]高新军著:《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司编:《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
    [17]何博传:《山拗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胡康大:《欧盟主要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9]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胡怡建等著:《上海财政运行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金太军等著:《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江明修主编:《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智胜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8年。
    [24]蓝志勇著:《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李军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27]李军鹏著:《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28]李含琳、魏奋子、李印峰著:《中国西部财政供养人口适度比例研究——经验模型及实证应用》,人民出版社,2003年。
    [29]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30]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31]李燕等著:《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研究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3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刘国光等主编:《中国跨世纪的三大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8年。
    [34]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1998—2003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5]刘智峰:《中国政治》,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6]卢汉龙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8——公共服务与社会发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7]卢中原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38]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9]马英娟著:《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毛寿龙、李梅著:《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书店出版社,2000年。
    [41]穆怀中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
    [42]潘小娟:《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
    [43]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44]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45]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中信出版社,2005年。
    [46]石亚军主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
    [47]沈荣华、金海龙著:《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8]沈荣华著:《政府建公共服务职责分工》,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
    [49]沈荣华、钟伟军等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0]沈亚平、吴志成编著:《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51]宋大涵主编:《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52]宋德福主编:《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53]宋立、刘树杰主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
    [54]谭功融编著:《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重庆出版社,2009年。
    [55]唐娟、徐家良、马德普著:《中国中央政府管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56]王浦劬、徐湘林主编:《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新华出版社,2000年。
    [57]王华新主编:《地方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控制与核算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58]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9]王绍光:《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
    [60]王小鲁:《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61]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实际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0年。
    [62]吴寄南主编:《新世界日本的行政改革》,时事出版社,2003年。
    [63]吴爱英、沈荣华、王立平等著:《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
    [64]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
    [65]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66]谢庆奎等:《政府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67]徐湘林主编:《中国国情与制度创新》,华夏出版社,2004年。
    [68]杨胜群、闫建琦主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69]于军编译:《英国地方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70]袁刚著:《中国古代政府机构设置沿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2]张文明等:《精简统一效能:中国政府机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3]张素初著:《我在纽约做公务员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美国》,团结出版社,2006年。
    [74]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75]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76]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编译:《政府间财政关系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77]郑国安等:《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78]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7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80]《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编辑组编:《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新华出版社,1995年。
    [81]中国人事部:《外国公务员制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
    [82]中央编办事业发展中心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世界百国政府机构概览》(上、中、下三卷),北京出版社,2006年。
    [8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
    [84]周庆智著:《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85]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年。
    [86]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88]朱立言、孙健等著:《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8]朱光华主编:《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89]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90]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1]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92]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93]邹均主编:《日本行政改革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丹)阿尔贝克等著:《北欧地方政府:战后发展趋势与改革》,常志霄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美)安东尼·唐斯著:《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著:《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美)奥斯特罗姆著:《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结构》,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5](美)奥斯本等著:《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等泽,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6](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B·盖伊·彼得斯著:《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美)查尔斯·T·格德赛尔著:《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张怡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日)鹈饲信成著:《日本公务员法》,曹海科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1](德)郝尔穆·沃尔曼著:《德国地方政府》,陈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美)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
    [13](以)卡西姆著:《民主制中的以色列地方权力》,余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加)罗伯特·L.比什,埃里克·G..克莱蒙斯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方政府》(第三版),孙广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美)利普哈特著:《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美)理查德·D.宾厄姆等著:《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九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加)理查德·廷德尔等著:《加拿大地方政府》,于秀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19](英)简·莱恩著:《新公共管理》,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20](英)梅尼等著:《西欧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朱建军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
    [21](德)马科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22](美)迈克尔·巴泽雷著:《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孔宪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美)桑贾伊·普拉丹著:《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蒋洪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24](美)斯蒂芬·贝利著《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左昌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日)辻清明著:《日本官僚制研究》,王仲涛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26]世界银行编著:《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27](美)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冯韵文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8](美)沃克等著:《美国大政府的兴起》,刘进等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
    [29](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王浦劬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31](美)约翰·托夫勒著:《第四次浪潮》,华龄出版社,1996年。
    [32](日)增岛俊之著:《日本新增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熊达云等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安秀梅、徐静:“关注‘官民比’探索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新路”,《当代财经》,2008年第4期。
    [2]曹阳:“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政府规模逆相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陈东琪:“政府规模与机构改革”,《经济学家》,1999年第3期。
    [4]陈干全:“解析适度政府规模:三个问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校》,2002年第7期。
    [5]陈永鸿:“法制化是机构改革的基本出路”,《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4期。
    [6]陈志武:“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东北之窗》,2008年第7期。
    [7]崔新、何翔、张文红等:“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历史沿革”,《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年第2期。
    [8]丁宁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光明观察刊》,2006年10月25日。
    [9]董武:“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杜钢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政策》,2003年第10期。
    [11]樊鹏:“政府改革:新潮流与新观察”,《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2]樊瑛华、李秀珍:“从我国县乡机构设置现状看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组织绩效的影响一一基于L县县乡机构设置的实证分析”,《理论导刊》,2007年第3期。
    [13]高惠珠、吴克昌、许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政府规模评估体系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高原:“裁僧撤庙不能解决‘功能性膨胀’——政府机构改革随想之二”,《中国改革》,1998年第4期。
    [15]高坪、黎一阳:“湖北省县乡两级政府财政供养人口的现状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6]管清友:“由财政压力引发的农民超负担:一个解释”,《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17]何建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注重研究的几个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专刊。
    []8]何翔舟:“中国行政管理成本问题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9]何翔等:“三年建设前后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规模的比较研究”,《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8年第6期。
    [20]何显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行政逻辑——基于浙江‘庆元模式’的个案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21]何荣柱、章伟坤:“政府规模及其变迁:经济实证分析——兼述精简机构和反腐败”,《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2]何晓琦、刘建平:“政府社会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23]何苑:“西部地方政府机构财院研究”,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0年。
    [24]胡德仁等:“县级政府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5]胡家勇:“我国政府规模的系统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26]胡家勇:“我国政府规模及干预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
    [27]胡家勇:“我国政府规模的系统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28]黄凯斌:“法国中央与地方行政职责划分情况及其启示”,《江汉论坛》,2007年第9期。
    [29]江健桐:“外国政府机构的规模和工资情况——兼同中国的比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7年第6期。
    [30]金玉国、李杰、尚明月:“政府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2004年为例”,《山东经济》,2006年第5期。
    [31]金钰:“中国中产阶层消费之‘难言之隐’”,《产权导刊》,2009年第5期。
    [32]孔刘柳、谢乔昕:“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影响的区域差异实证”,《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33]李丙红:“中西部地区省级地方政府人力规模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7期。
    [34]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5]李福海等:“改造行政流程——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视角”,《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6期。
    [36]李海:“地方政府规模优化前提下的公务员录用——以武汉市为例”,《华商》,2008年第7期。
    [37]李军鹏:“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解决六大问题”,中国机构网,2007年8月28日。
    [38]李军鹏:“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新视野》,2004年第6期。
    [39]李军:“略论政府规模与活动范围的经济界限”,《财贸经济》,1991年第1期。
    [40]李金红:“功能转变: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的途径——武汉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证分析”,《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2期。
    [41]李和中、王宝成:“基于相关分析的省级政府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2]李萍、彭京京:“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初探——基于对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的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3]李伟:“日本定员制对我国高效政府创建的借鉴意义”,《法制与社会》,2008年12(下)。
    [44]李增刚:“发达国家政府规模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5期。
    [45]刘厚金:“公共服务事权配置的理论考察与问题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3期。
    [46]刘霖:“一个衡量政府规模的新指标”,《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47]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48]刘旭涛:“机构改革要解决‘同构’问题”,《领导决策信息》,1998年第26期。
    [49]娄胜华:“澳门政府规模的实证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50]吕丽娜:“机构改革:从缩减规模到政府再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51]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52]罗正忠:“地方财政与规模经济——台湾之实证研究”,《财税研究》,2005年第2期。
    [53]罗振宇、幸宇:“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规模及其增长测度的指标设计”,《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4]罗振宇、幸宇、缪明杨:“县级政府规模与县域经济发展”,《第65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6-7日。
    [55]马德普:“渐进性、自主性与强政府——分析中国改革模式的政治视角”,《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56]马树才、胡立杰、王威:“地方行政、事业编制配置与总量调控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9期。
    [57]马拴友:“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财政最优规模”,《世界经济》,2000年第11期。
    [58]马小宁、任彦等:“精简机构成世界趋势,治理大国家政府要多大”,《环球时报》,2008年1月25日。
    [59]马波:“关于政府的适度规模研究——兼述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60]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课题组:“职能整合与机构重组:关于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61]南开大学“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指标”课题组:“天津市民眼中的政府”,《小康》,2007年第5期。
    [62]倪海东、安秀梅:“政府组织规模与行政成本的财政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63]潘小娟:“论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是》,1998年第8期。
    [64]潘维:“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65]潘维:“公务员范围扩大不可取”,《中国改革》,2005年第1期。
    [66]裴雯:“公共职位数量配置的比较与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67]邱俊:“统计欠科学 也会误导人——评《第七次革命》中有关统计分析方法”,《广州市统计学会通讯》,2000年第43期。
    [68]齐桂珍:“中国不能走‘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子”,《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10期。
    [69]齐志宏:“多级政府间事权划分与财政支出职能机构的国际比较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70]钱建华:“机构改革要避免若干误区”,《行政与法》,1998年第3期。
    [71]史记:“政府规模理念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2]司有来:“建立机构编制管理预算约束机制路子怎么走?”,《中国机构》,2000年第5期。
    [73]宋世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学习时报》,2008年1月15日。
    [74]宋立:“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与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6期。
    [75]苏晓红:“我国的社会性管制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76]孙涛:“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政府官员规模研究”,《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
    [77]孙群力:“经济增长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Wagner法则的有效性检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8]沈荣华:“分权背景下的政府垂直管理:模式和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79]沈荣华:“纵向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9期。
    [80]沈荣华:“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前线》,2008年第4期。
    [81]沈荣华:“发达国家政府间职责划分的比较分析”,《学些论坛》,2007年第2期。
    [82]沈荣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83]沈荣华、杨国栋:“论‘一站式’服务方式与行政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84]孙晓莉:“转归国家政府规模研究及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85]唐钧:“‘民官比’不是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86]唐钧、李丹婷、罗杰:《中国政府规模:比较研究与优化策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7]唐兴贤:“机构改革不等于缩小政府”,《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
    [88]唐亚林:“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改革内参》,2004年第17期。
    [89]唐亚林:“改革开放30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2期。
    [90]陶红茹等:“我国实施政府雇员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 第1期。
    [91]王迪:“政府人员规模与人员精简”,《地方政府管理》,1999年第6期。
    [92]王红茹:《创建服务型政府有多难》,《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25期。
    [93]汪玉凯:“中国政府改革的过去与未来”,《新视野》2008年第3期。
    [94]汪瑞强:“基层警力配置现状及对策思考——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95]王玉明:“论政府合理规模及其尺度”,《南京社会科学》, 1998年第11期
    [96]王礼鑫、黄坤琦:“从‘官民比’之争看政府合理规模”,《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7月号。
    [97]王东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求是》,2008年第7期。
    [98]王澜明:“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与现状”,《红旗文稿》,2006年第15期。
    [99]王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100]王浦劬:“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转换析论”,《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1]王浦劬:“防治‘非典’时期的政府双重管理问题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02]王浦劬、杨凤春:“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向”,《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103]王国华、方付建:“差异化行政:转型期行政改革的一个认知视角”,《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6期。
    [104]王英津:“论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角色的定位与价值实现”,《新视野》,2000年第5期。
    [105]王燕、李和中:“从深圳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看政府规模适度化的路径”,《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
    [106]吴知论:“事业单位三分法及改革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107]吴江:“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3期。
    [108]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研究”,《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109]谢康、吴昕春:“中国公务员规模变化原因的实证分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10]徐湘林:“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理论探讨的新动向——‘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111]徐湘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体制制约与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12]徐湘林:“‘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13]徐湘林:“社会转型欲速则不达”,《南风窗》,2007年第20期。
    [114]徐湘林、李国强:“改革战略与经济奇迹——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研究述评”,《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6期。
    [115]徐倩、赵维娜:“对我国公务员范围的无限扩大之考量”,《法治与社会》,2008年第31 期。
    [116]闫志刚:“公共部门规模的判断标准及我国政府规模评价”,《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17]燕继荣:“强政府还是强社会”,《人民论坛》,2007年Z1期。
    [118]燕继荣:“服务型政府需要怎样的施政理念——兼谈政府管理的误区和禁区”,《理论视野》,2009年第1期。
    [119]杨关义:“甘肃省地方政府规模和人员编制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120]尹时镛:“中韩两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2年。
    [121]袁政:“澳门与台湾公务员规模比较”,《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年第6期。
    [122]袁政:“公务员规模横向比较的技术分析——以澳门公务员规模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比较分析为例”,《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5年第6期。
    [123]于宁:“中外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的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机构网,2009年4月23日。
    [124]叶晓川:“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看行政组织法的完善”,《新视野》,2007年第4期。
    [125]于安:“服务型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瞭望》,2008年第5期。
    [126]于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告别运动式”《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2月27日。
    [127]俞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8]俞晓波:“构建合理适度的区县级地方政府——影响浦东新区政府规模因素的实证分析”,《党政论坛》2010年第1期。
    [129]余天心、王石生:“政府行政人员编制与管理费用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1998年第7期。
    [130]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3期。
    [131]张晨曦:“政府公务员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当代经济》,2006年第10期。
    [132]张军:“适度组织规模: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思考——智力理论视角”,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
    [133]张光:“‘官民比’省际差异原因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134]张光:“规模经济和县政区划:以福建省为例的实证研究”,《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35]张正兰:“政府规模及‘小政府、大社会’置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36]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
    [137]张康之:“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学术界》,1999年第1期。
    [138]张守军:“对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重庆行政》,2008年第5期。
    [139]张爽、傅长吉:“对‘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理念的反思”,《前沿》,2007年第6期。
    [140]张光:“财政规模、编制改革和公务员规模的变动:基于1978-2006年的实证分析”,《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41]郑榕:“政府公共服务提出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 期
    [142]郑彦信:“政府组织缩减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为例”,(台)国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阶经营论文,2001年7月。
    [143]仲崇东:“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冲突与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144]仲崇东:“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45]钟正生、钟晓辉:“我国存在最优规模曲线吗?”,《财贸经济》,2006年第6期。
    [146]中央编办:“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严控编制”,《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7日。
    [147]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8]朱光磊、张东波:“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49]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50]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适度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151]朱光磊、李利平:“从‘分管’到‘辅佐’:中国副职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52]朱光磊、于丹:“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新阶段——对中国政府转变职能过程的回顾与展望”,《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53]赵瑞峰等:“浅论优化政府行政流程”,《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54]周天勇:“皇粮吃掉20%的GNP”,《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6期。
    [155]周文静:“我国‘吃皇粮’者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社科信息文荟》,1998年第18期
    [156]周子康、邢吉生:“县级机构编制与核定方法研究”,《管理现代化》,1993年第1期。
    [157]曾俊:“地方党政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问题及其‘治本’之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58]曾明、张光:“规模经济、转移支付与政府规模——以江西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59]左然:“国外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160]左然:“积极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1]Allan H. Meltzer; Scott F. Richard. A 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9, No.5. (Oct.,1981), pp.914-927.
    [2]Allen C. Kelley. Demographic Change and the Size of the Government Sector.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43, No.2. (Oct.,1976), pp.1056-1066.
    [3]Berry, William D.; Lowery, David. Explaining the Size of the Public Sector:Responsive and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pret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s, (May,87), Vol.49 Issue 2, p401-441.
    [4]Berry, William D.; Lowery, David. The Measurement of Government Size: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Government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s, Nov84, Vol.46 Issue 4, p1193-1204.
    [5]Caspar W. Weinberger.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and Public Purpose.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and the Federal System.Vol.8, No.2, (spring,1978), pp.39-48.
    [6]Charles A. Joiner. Adaptations of Operating Structures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Vol.4, No.3. (Dec.,1961), pp. 189-197.
    [7]Dani Rodrik. Why Do More Open Economies Have Bigger Governmen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06, No.5. (Oct.,1998), pp.997-1032.
    [8]Dar, Atul A.; AmirKhalkhali, Sal. Government size, factor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Nov,2002), Vol.31, Issue 11, p39-52.
    [9]Dar, Atul; Amirkhalkhali, Saleh.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ize on Economic Growth:A Time Series Cross-Country Study.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Mar,1999), Vol.17 Issue 1, p65-77.
    [10]David Lowery; William D. Berry.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ompeting Explan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7, No.4. (Nov.,1983), pp.665-694.
    [11]Davis, Bob. Wall Street.Gore's Effort to Cut Government Size Gets Mixed Review. Journal-Eastern Edition,05/05/2000, Vol.235 Issue 90, pA18.
    [12]Geraldw. Scully.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quality of life.Public Choice.2001.108: 123-145.
    [13]Grossman, P.J. and West, E.G. Federalism and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revisited. Public Choice 1994,79:19-32.
    [14]Heitger B. The Scope of government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 KIELWorking Paper, No.1034.2001.
    [15]J. Stephen Ferris; Edwin G. West. Testing Theories of Real Government Size:U. S. Experience,1959-89.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62, No.3. (Jan.,1996), pp.537-553.
    [16]Jack L. Carr.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Com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9, No.1. (Mar.,1989), pp.267-271.
    [17]James J. Noell. On the Administrative Sector of Social Systems:An Analysis of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Government Bureaucracie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Social Forces, Vol. 52, No.4. (Jun.,1974), pp.549-558.
    [18]James S.Guseh.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political-economy framework.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997, Vol.19, No.l, pp175-192.
    [19]John Joseph Wallis. American Government Finance in the Long Run:1790 to 1990.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14, No.1. (Winter,2000), pp.61-82.
    [20]John P. Burns. "Downsizing" the Chinese State:Government Retrenchment in the 1990s. The China Quarterly, (Sep.,2003), p775-802.
    [21]Jos C. N. Raadschelders. Size and Organizat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J-PART, Vol.7, No.3. (Jul.,1997), pp.419-441.
    [22]Karras.G. On the optimal government size in Europe: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The ManchesterSchool,1997,65(3):pp.280-294.
    [23]Karras.G. The optimal government size:further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Economic Inquiry,1996,34(2):193—203.
    [24]Katsuaki L., Terasawa, William R.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Japan's government reforms and evidence from OECD.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 Vol.1, No.2.p195-223.
    [25]Michael S. Lewis-Beck; Tom W. Rice. Government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47, No.1. (Feb.,1985), pp.2-30.
    [26]Neilson, Robert E.; McCrea, Joe. US and UK governments size up their KM efforts.KM Review, (Nov-Dec2002), Vol.5 Issue 5, p4.
    [27]Noell, James J. On the Administrative Sector of Social System:An Analysis of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Government Bureaucracies in the American States.Social Force,1974,52, 549-558.
    [28]P. Grossma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government size:An extension. Public Choice 1989,62:63-69.
    [29]Philip J. Grossman. Federalism and the Size of Government.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55, No.3. (Jan.,1989), pp.580-593.
    [30]Picht, Hartmut. Government Size and Public Choices. Kyklos,1988, Vol.41 Issue 3, p437-459.
    [31]Randall G. Holcombe, Donald J. Lacombe. The Growth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820 to 1870.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61, No.1. (Mar.,2001), pp. 184-189.
    [32]Richard Rose. The Programme Approach to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5, No.1. (Jan.,1985), pp.1-28.
    [33]Rodney E. Hero. Understanding Urban Governmental Structures:An Analysis Controll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State Law. Publics, Vol.16, No.2. (spring,1986), pp.133-140.
    [34]Thomas J. Plunkett. Structural Reform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anada.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33, No.1. (Jan.-Feb.,1973), pp.40-51.
    [35]W. A. MacDonald. Government Growth and the Limits of Intervention. Canadian Public Policy/Analysede Politiques, Vol.2, No.4. (Autumn,1976), pp.577-584.
    [36]W. Oates. Searching for Leviathan:An empirical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75:748-757.
    [37]William D. Berry, David Lowery. Explaining the Size of the Public Sector:Responsive and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pretatio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49, No.2. (May,1987), pp.401-440.
    [38]William D. Berry; David Lowery. The Measurement of Government Size: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Government Grow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46, No.4. (Nov.,1984), pp.1193-1206.
    [39]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印刷局:《职员录》(上卷),平成21年。
    [40]日本自治省财政局:《地方财政的构成及运营的实态》,财团法人地方财务协会出版发行,1996年。
    [41]总务局职员部人事科:《名古屋市职员手册》(2005年)。
    [42]名古屋市:《市政2003》。
    [43]内阁府:《经济财政白书》(平成1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