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胡适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成为一门“显学”。本文立足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的建构发展,从文体理论的视角,通过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现代西方语言学原理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考察胡适文体理论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梳理胡适现代文体理论的形成过程,阐释胡适文体理论的内容,并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从现代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史在本质上,主要表现为文体演变史。现代文学史本质上就是一个现代文体建立、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动态过程。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胡适既是现代文体理论的提倡者,又是现代文体理论的建设者。他最早认识到“中国旧文学在文体诸方面都不完备”。中国的新文学若要健康顺利地发展,就必须建构完备的现代文体理论规范。他在对中国传统和西方近代文体理论进行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上,在实验主义哲学和进化论思想的指导下,建构了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理论。他的文体理论主要包括通过现代白话文运动确定的现代白话语言系统和通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建构的现代文体类型两部分。其理论建构经历了语言符号的革命转换——语言符号的审美规范——文体类型的最终确立这样一个逻辑轨迹。
    本论文认为:“五四”时期所形成的胡适的文体理论,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胡适本人的人格素质类型分不开的,同时,它也是西方实验主义哲学和社会进化论思潮共同作用的产物和胡适整合中西文学资源的结果。
Hu Shi is a great mas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m literature.Researches into Hu Shi hav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tention andbecome the focu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development of style theorie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from the aspect of style theories, applies modem western linguistics, analyzesHu Shi'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tyle theories and the content of styletheory and points out the theory's significance to the whole literary history.
     From tile point of modem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history is mainlyexpressed as a history of style elution in nature, in essence, modern literaryhistory i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a modern style establishes, develops andcomes to maturity.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Hu Shi was all advocator and erectorof modem style theories.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realized: "Chinese oldliterature is net mature at all the sides. "To develop Chinese new literaturehealthily, mature modern style theories criteria must be established. After hisre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odem style theories, Hu Shiestablished modern style theory of new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abovetheories. His theory, consisted of two parts. One was modern colloquialismlanguage system established though modern colloquialism movement, theother was modern style types including poetry, fiction, drama and essay. Thewhole logical trajectory was the revolution of linguistic symbols—aestheticcriteria of linguistic symbols--the establishment of style types.
    Starting with language, Hu Shi advocated colloquialism to realize therevolution of linguistic symbols and aesthetic criteria of linguistic symbols.Applying principles of western modern linguistic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Hu Shi's work. With the development ofwestern linguistic philosophy represented by Hard-edged and westernlinguistics represented by Susur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language, althoughseems to belong to literary form and only a tool used to express meaning, it iscover and physical material of ideology in substance. Literature essentially is alinguistic independent entity that is made of linguistic skills. So, the moderncolloquialism movement advocated by Hu Shi(revolution of linguisticsymbols-aesthetic criteria of linguistic symbols),will surely arouse revolutionof the whole Chinese people's made of thinking, revolution of literaryideology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whole literary conception from classical tomodern. It also becomes the linchpin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and even Chinese people's modernization with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concretely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HuShi's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lloquialism linguist icy system specifically.Language is the essence of style,style type its external form. Afterestablishing the modern colloquialism linguistics system,Hu Shi establishedmodern style types of new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from poetry, fiction, dramaand essay, etc. To poetry style, Hu Shi raised “natural syllables” and “imagoand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ies. His fiction style includes both normal fictionstyle theory and short story style theory. To drama style, he is the first personto put forward tragedy style. To essay style, He put forward modern essayconceptions that underline application, literary grace and unification ofcontent and form.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Hu Shi's modern style theory.Chinese literature in 20 century turned from tender and gentle appearance intoa new image, coming into world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 put Hu Shi's style theory into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s development, this dissertation evaluates its unique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history and also summarizes its experiences andshortages. Hu Shi's style theory, innovating in ideology, is the hard foundationstone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s Hu Shi's style theory, innovating inideology, is the hard foundation stone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sdevelopment. His theory, innovating in ideology, is the hard foundation stone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s development. His theory, changed Chinesepeople's made of thinking and led to the r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ryideology in 20 century;his theory also pays much attention to aestheticenlightening, raises modern literature's aesthetic value and modernizespeople's aesthetic senses. Hu Shi's theory, echoing the May 4th spirit, showsoutstanding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era theme of human beings' liberation.What's more, his theory, almost the same with western modern style theories,laying stress on language and text, is used for reference to establish modernChinese style science.This dissertation also notices that Hu Shi's style theories are not perfect.As product of the May 4th era, his theories don't deal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Contrast to classical styles, histheories' aesthetic criteria should get further improvement;while contrast tolater style theories, they are simple and infantile. However, they carry moreadvantages than their advantages and we can't disregard great contributionsHu Shi's style theories has made to Chinese even world literature.
引文
[1]《新诗年选》,亚东图书馆,1922 年出版。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 3 卷第 3 号。
    [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出版。
    [4]冯文炳:《谈新诗》,北京: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 年出版。
    [5]易竹贤:《评“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胡适》,《新文学论丛》,1979 年第2 期。
    [6]耿云志:《胡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研究》1979 年第 3 期。
    [7]欧阳健:《重评胡适的〈水浒〉考证》,《学术月刊》,1980 年第 5 期。
    [8]朱文华:《论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的方法论》,《江谁论坛》,1982年第 6 期。
    [9]李泽厚:《胡适·陈独秀·鲁迅》,《福建论坛》,1983 年第 3 期。
    [10]任访秋:《鲁迅与胡适》,《社会科学辑刊》,1983 年第 3 期。
    [11]欧阳哲生:《胡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 4 期。
    [12]胡明:《关于胡适中西文化观的评价》,《文学评论》,1998 年第 6 期。
    [13]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台北:华文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
    [14]沈卫威:《无地自由·胡适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年第 1版。
    [15]余英时:《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年第 1 版。
    [16]陈平原:《中国学术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生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
    [17]宋剑华:《论胡适对新文学的贡献》,《徐州师院学报》,1987 年第 1期。
    [18]宋剑华:《论胡适对古典文学研究的贡献》,《海南师院学报》,1989年第 2 期
    [19]宋剑华:《论胡适诗歌创作道路》,《河北师院学报》,1987 年第 3 期。
    [20]宋剑华:《论胡适的文艺美学思想》,《江淮论坛》,1987 年第 6 期。
    [21]宋剑华:《论胡适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 年第 3 期。
    [22]宋剑华:《论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河北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23]宋剑华:《论胡适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耿云志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3 年出版。
    [24]宋剑华:《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 3 期。
    [25]陈永志:《胡适的文学改良理论述略》,《上海师大学报》,1986 年第 1期。
    [26]周质平:《胡适的文学理论探源》,《新文学史料》,1986 年第 2 期。
    [27]张永仁:《胡适的新诗理论简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 年第 3期。
    [28]高逾:《胡适<谈新诗>论析》,《福建论坛》,1992 年第 3 期。
    [29]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 年第 3 期。
    [30]张颐武:《重估“现代性”与汉语书面语论争》,《文学评论》,1994年第 4 期。
    [31]许明:《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维变》,《文学评论》,1994 年第 4 期
    [32]沉风、志忠:《跨世纪之交:文学的困惑与选择》,《文学评论》,1994年第 4 期。
    [33]艾布拉姆斯:《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 1 版,第 211 页。
    [34]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第 63 页。
    [35]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第 64 页。
    [36]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第 64 页。
    [3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84 年出版。第 193 页。
    [3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84 年出版。第 9 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 页。
    [40]胡适《四十自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第 104—105 页。
    [41]朱德发:《“五四”文学新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第 104—105页。
    [42]胡适:《中国文学的过去与来路》,杨犁主编《胡适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年出版,第 125 页
    [43]鲁迅:《忆刘半农君》,《鲁迅全集》第 6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出版,第 77 页。
    [44]沈卫威:《胡适传》,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出版,第 13 页。
    [45]胡适:《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 1 卷,上册,北京:东方出版社中心,1999 年出版,第 27 页。
    [46]胡适:《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 1 卷,上册,北京:东方出版社中心,1999 年出版,第 25 页。
    [47]胡适:《胡适留学日记》,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年出版,第 147 页。
    [48]胡适:《胡适留学日记》,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年出版,第 161页。
    [49]胡适:《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 1 卷,上册,北京:东方出版社中心,1999 年出版,第 25 页。
    [50]郜元宝:《胡适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年出版,第 68 页。
    [51]周文彬:《主体认识概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出版,第 85 页。
    [52]霍尔:《荣格心理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出版,第 36 页。
    [53]胡适:《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出版,第 484 页。
    [54]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64 页。
    [55]胡适:《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年出版,第 318 页。
    [56]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第 9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 年出版,第 78 页。
    [57]杜威:《经验与自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年出版,第 2 页。
    [58]杜威:《经验与自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年出版,第 10 页。
    [59]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出版,第 3卷,第 20 页。
    [60]胡适:《先秦名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年出版,第 6 页。
    [61]胡适:《胡适文存》,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40 页。
    [62]胡适:《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 217 页。
    [63]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 3 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年出版,第 332 页。
    [64]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211 页。
    [65]胡适:《胡适文存》,第 1 卷,合肥:黄山书社,1996 年出版,第 200页。
    [66]胡适:《胡适文存》,第 1 卷,合肥:黄山书社,1996 年出版,第 127页。
    [67]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45 页。
    [68]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46 页。
    [69]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 第 112 页。
    [70]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43 页。
    [71]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59 页。
    [72]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61 页。
    [73]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77 页。
    [74]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99 页。
    [75]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东方杂志社,1993 年,第 16 期。
    [76]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存》,第 4 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 年出版,第 452 页。
    [77]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年出版,第 108 页。
    [78]胡适:《胡适文集》,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27 页。
    [7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65 页。
    [8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66 页。
    [8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67 页。
    [82]胡适《四十自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年出版,第 33 页。
    [83]胡适:《胡适文集》,第 3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57 页。
    [84]胡适《四十自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年出版,第 87 页。
    [85]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出版,第 3 卷,第 223 页。
    [86]张如论:《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出版,第 27 页。
    [87]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 137 页。
    [88]胡适《四十自述》,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年出版,第 31 页。
    [90]胡适:《文学激进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精品集》,第 1 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40 页。
    [9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出版,第 18 页。
    [92]胡适:《文学激进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精品集》,第 1 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39 页。
    [9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出版,第 139 页。
    [94]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出版,第 137 页。
    [95]傅斯年:《文学革新申议》,《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年出版,第 57 页。
    [96] 傅斯年:《文学革新申议》,《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年出版,第 59 页。
    [97]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出版,第 3 页。
    [9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238 页。
    [99]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出版,第 2 页。
    [100]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出版,第 3 页。
    [101]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出版, 第 7 页。
    [102]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出版,第 79 页
    [10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 14 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年出版,第 47 页。
    [104]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出版,第1 卷,第 123 页。
    [105]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出版,第1 卷,第 123 页。
    [106]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出版,第1 卷,第 107 页。
    [107]庞德:《意象主义的几个“不”》,《意象派诗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年出版,第 3 页。
    [108]洛威尔:《意象主义诗人序》,《意象派诗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年出版,第 6 页。
    [109]胡适:《谈新诗》,《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69 页。
    [110]洛威尔:《意象主义诗人序》,《意象派诗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年出版,第 6 页。
    [111]胡适:《谈新诗》,《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69 页。
    [112]胡适:《读沈尹默的旧体诗词》,《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67 页。
    [113]胡适:《谈新诗》,《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出版,第 169 页。
    [114]马里奥·托比诺:《但丁传》,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78 页,第 87 页。
    [115]马里奥·托比诺:《但丁传》,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78 页,第 87 页。
    [116]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92 页。
    [11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精品集》第 1 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 页,第 8 页,第 17 页。
    [11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第 1 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1 页。 11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第 1 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6 页。
    [12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第 1 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8 页。
    [121]胡适:《归国记》,《胡适日记全编》第 2 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06 页。
    [122]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28 页。
    [12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年出版,第 66 页。
    [124]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第 12 页。
    [125]袁宏道:《与江进之》、《袁中朗全集》,台北:世界图书中心。1971年版,第 37 页。
    [126]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第 1 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11 页。
    [127]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第 15 页。
    [128]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 76页。
    [129]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 82页。
    [130]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08 页。
    [131]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第 10 页。
    [132]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11页。
    [13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45页。
    [134]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第 8 页。
    [135]葛兆光:《从宋诗到白话诗》、《文学评论》,1994 年第 1 期。
    [136]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第 8 页。
    [137]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36 页。
    [138]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28页。
    [139]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 版,第 35 页。
    [140]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 版,第 41 页。
    [141]B·A·伊斯特林:《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 版,第 10 页。
    [142]B·A·伊斯特林:《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 版,第 11 页。
    [14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 版,第 50 页。
    [144]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 版,第 157 页。
    [145]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第 1 版,第 157 页。
    [14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 版,第 158 页。
    [147]爱德华·萨培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第 1 版,第 15 页。
    [148]爱德华·萨培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第 1 版,第 13 页。
    [149]鲁讯:《汉文学史纲》,《鲁迅全集》第 9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43 页。
    [150]鲁讯:《汉文学史纲》,《鲁迅全集》第 9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44 页。
    [151]王充:《论衡》,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 3 版,第 323 页。
    [152]王充:《论衡》,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 3 版,第 333 页。
    [153]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 2 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136 页。
    [154]本论点参考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5]刘师培:《论文杂记》,刘铮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2 年第 1 版,第 189 页。
    [156]傅斯年:《言文合一草议》,《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 86 页。
    [157]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年第 1 版,第 87 页。
    [158]爱德华·萨培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第 1 版,第 28 页。
    [15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56 页。
    [16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58 页。
    [161]胡适:《〈尝试集〉自序》,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95 页。
    [16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8 页。
    [16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8 页。
    [164]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8 页。
    [165]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 版,第 17 页。
    [166]周作人:《思想革命》,《每周评论》,1919 年第 11 期。
    [167]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版,第298 页。
    [16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56 页。
    [169]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第 274 页。
    [170]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第 274 页。
    [171]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 211 页。
    [172]周策纵:《胡适与近代中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1 年第 1版,第 223 页。
    [173]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年第 1 版,第221 页。
    [174]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年第 1 版,第223 页。
    [17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84 年第 1 版,第171 页。
    [176]胡适:《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60 页。
    [17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0 页。
    [178]胡适:《国语文法概论》,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学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第 1 版,第 3 页。
    [179]胡适:《国语文法概论》,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学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第 1 版,第 21 页。
    [180]胡适:《国语文法概论》,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学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第 1 版,第 22 页。
    [181]马君武:《寄南社同人》,张旭主编《南社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年第 1 版,第 76 页。
    [182]朱自清:《中国语的特征在哪里》,《朱自清全集》第 3 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年第 1 版,第 272 页。
    [183]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第 1 版,第 213 页。
    [184]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中华书局 1985 年出版,第 316 页
    [185]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诗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 23 页。
    [186]周实:《无尽庵诗话·序》,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出版。
    [187]胡适:《尝试集自序》,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35 页。
    [188]胡适:《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69 页。
    [189]胡适:《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70 页。
    [190]胡适:《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 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73 页。
    [191]胡适:《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74 页。
    [192]朱自清:《诗韵》,《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76 页。
    [193]朱自清:《诗韵》,《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76 页。
    [194]胡适:《尝试集自序》,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35 页。
    [195]王小伟:《新诗押不押韵》,中国教育报,2004 年 3 月 14 日。
    [196]朱自清:《诗韵》,《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83 页。
    [197]胡适:《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85 页。
    [198]胡适:《读沈尹默的旧诗词》,《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90 页。
    [199]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2 页。
    [200]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5 页。
    [201]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0 页。
    [202]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1 页。
    [203]此观点参考钟军红有关论述。
    [204]胡适:《水浒传考证》,《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85 页。
    [205]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2 页。
    [206]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8 页。
    [207]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精品集》第 2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26 页。
    [20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5 页。
    [20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6 页。
    [21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5 页。
    [21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5 页。
    [212]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38 页。
    [21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39 页。
    [214]胡适:《三国演义·序》,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4 册,北京:光明时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345 页。
    [215]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279 页。
    [216]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7 页。
    [217]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7 页。
    [21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7 页。
    [21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7 页。
    [22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7 页。
    [221]胡适:《论短篇小说》,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25 页。
    [222]胡适:《论短篇小说》,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25 页。
    [223]胡适:《论短篇小说》,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 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25 页。
    [224]胡适:《论短篇小说》,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25 页。
    [225]胡适:《论短篇小说》,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26 页。
    [226]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56 页。
    [227]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1954 年《戏剧报》第 4 期。
    [228]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13 页。
    [229]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3 页。
    [230]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4 页。
    [231]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7 页。
    [232]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7 页。
    [233]胡适:《易卜生主义》,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2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26 页。
    [234]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7 页。
    [235]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7 页。
    [236]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6 页。
    [237]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8 页。
    [238]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48 页。
    [23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55 页。
    [240]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282 页。
    [24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第 1 版,第 283 页。
    [242]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286 页。
    [243]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286 页。
    [244]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年版,第 76 页。
    [245]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年版,第 81 页。
    [246]胡适:《尝试集》自序,《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95 页。
    [247]胡适:《尝试集》自序,《谈新诗》,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60 页。
    [248]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变》,《傅斯年全集》第 4 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年版,第 118 页。
    [249]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变》,《傅斯年全集》第 3 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年版,第 163 页。
    [250]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三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123 页。
    [251]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三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46 页。
    [252]鲁迅:《随感录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七》,《鲁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35 页。
    [253]鲁迅:《随感录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七》,《鲁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36 页。
    [254]鲁迅:《随感录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七》,《鲁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50 页。
    [255]鲁迅:《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鲁迅全集》第 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2 页。
    [256]鲁迅:《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鲁迅全集》第 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2 页。
    [257]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286 页。
    [258]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年版,第 81 页。
    [259]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年版,第 83 页。
    [260]傅斯年:《文学革新申议》,《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 66 页。
    [26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 页。
    [262]周作人:《平民的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年版,第 211 页。
    [26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56 页。
    [26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59 页。
    [265]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 82 页。
    [266]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 85 页。
    [267]鲁迅:《中国语文的新生》,《鲁迅全集》第 6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 年版,第 115 页。
    [26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8 页。
    [26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56 页。
    [270]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道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8 页。
    [27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8 页。
    [272]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8 页。
    [27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8 页。
    [27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8 页。
    [27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书馆,北京:1981 年出版,第 17 页。
    [276]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第 981页。
    [277]胡适:《尝试集》自序,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94 页。
    [278]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79]毛丹:《现代小说与文体理论》,北京:北大出版社,1997 年版,第86 页。
    [280]朱自清:《惠的风·序》,《朱自清全集》第 1 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 50 页。
    [281]胡适:《中国文学的过去与来路》,杨犁主编《胡适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25 页。
    [282]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56 页。
    [283]胡适:《国语运动与文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学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 311 页。
    [284]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76 页。
    [285]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 51 页。
    [286]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89 页。
    [287]胡适:《白话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 页。
    [288]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道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 页。
    [289]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文学日报》,1928 年第 345 期。
    [290]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74 页。
    [291]胡适:《老章又反叛了》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3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43 页。
    [29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84 年第 1 版,第88 页。
    [29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5 页。
    [29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1 版,第 112 页。
    [29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7 页。
    [296]卡尔·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52 版,第 337 页。
    [297]卡冈:《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第 68 页。
    [29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84 年出版,第 113页。
    [299]特伦斯·霍克斯:《形式主义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 7 页。
    [300]特伦斯·霍克斯:《形式主义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 71 页。
    [301]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年版,第 11 页。
    [302]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0 页。
    [303]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出版社,1935 年版,第 12 页。
    [304]胡适:《国语运动与文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学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 11 页。
    [305]吕周聚:《胡适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文学史理论比较》,《山东社会科学》,1998 年,第 6 期。
    [306]日尔蒙斯基:《诗学的任务》,《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年版,第 25 页。
    [307]胡适:《实验主义》,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 1 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78 页。
    [30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大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83 页。
    (1)《胡适精品集》(1-16 册),胡明主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
    (2)《胡适学术文集》,姜文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版。
    (3)《胡适文萃》,杨犁主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年版。
    (4)《胡适日记》(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5)《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年版。
    (6)《中国新文学大系·文艺论争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年版。
    (7)《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赵家壁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版。
    (8)《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台北:华文出版社,1989 年版。
    (9)《四十自述》,胡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年版。
    (10)《胡适年谱》,耿云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11)《胡适年谱》(上、下册),曹伯言,季维龙,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12)《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3)《胡适论学近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
    (14)《傅斯年全集》(1-5 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社,1980 年版。
    (15)《人生的发端》,傅斯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年版。
    (16)《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马亮宽,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李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8)《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19)《梁启超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年版。
    (20)梁启超《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
    (21)《觉世与传世——梁启超文学道路》,夏晓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22)《胡适传》,沈卫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3)《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沈卫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1991 年版。
    (24)《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胡适》,沈卫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25)《无地自由——胡适传》,沈卫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6)《胡适灵与肉之间》,沈卫威,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年版。
    (27)《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沈卫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28)《胡适传》,易竹贤,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9)《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下册),李东芝,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年版。
    (30)《胡适研究丛刊》第二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年版。
    (31)《胡适研究丛刊》第三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年版。
    (32)《回眸“学衡派”》,沈卫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3)《中国五四文学史》,朱德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 年版。
    (34)《五四文学新论》,朱德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年版。
    (35)《科学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刘为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36)《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周海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37)《中国学术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陈平原,北京:北京大学生出版社,1998 年版。
    (38)《国语运动史纲》,黎锦熙,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年版。
    (39)《胡适与近代中国》,周策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1 年版。
    (40)《诗学》,亚里士多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41)《诗艺》,贺拉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42)《论俗语》,但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
    (43)《文学批评术语辞典》,艾布拉姆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版。
    (44)《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林骧华主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年版。
    (45)《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46)《文学的产生与发展》,B·A·伊斯特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47)《语言论》,爱德华·萨培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
    (48)《叙事与导论》,罗纲,昆明: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版。
    (49)《语言乌托邦——20 世纪西方语言论》,王一川,昆明: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版。
    (50)《文体与文体创造》,童庆炳,昆明: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51)《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陶东风,昆明: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版。
    (52)《文学批评文体论》,蒋原伦,昆明:云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53)《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54)《语文言意论》,李维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55)《在语言的地图上》,郜元宝,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年版。
    (56)《语言风格学》,张德明,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 年版。
    (57)《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58)《语言与神话》,卡西尔,上海:三联书店,1988 年版。
    (59)《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上海:三联书店,1984 年版。
    (60)《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1)《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卡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年版。
    (62)《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6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
    (64)《美的偏至》,解志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65)《古典主义的终结》,关爱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66)《自由者梦寻》,倪邦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67)《云起云飞》,刘增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68)《颂祷与自诉》,孙先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69)《中国意识的危机》,林毓生,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70)《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格里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71)《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72)《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余英时,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年版。
    (73)《重读杜威》,王玉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74)《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记》,许纪霖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年版。
    (75)《镜与灯》,艾布拉姆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76)《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哈耶克的政治思想》,霍伊,上海:三联书店,1992 年版。
    (77)《西方哲学史》,罗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78)《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
    (79)《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尼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
    (80)《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想——论文化守成主义》,艾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8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汪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82)《“知识分子”一个社会角色范畴》,塔尔科特·帕森斯,上海:三联书店,1987 年版。
    (83)《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马克思·韦伯,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版。
    (84)《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蒋国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85)《论传统》,希尔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86)《为“五四”精神一辩》,王元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7)《“五四”运动,现代中国思想革命》,周策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88)《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张光芒,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
    (89)《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上、下册),欧阳哲生,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年版。
    (90)《艺术与精神分析》,斯佩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年版。
    (91)《艺术与世界》,雅科伏列夫,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年 版。
    (92)《作品、文学史与读者》,瑙曼,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93)《思想的时代》,贺雄飞,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年版。
    (94)《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冯光廉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
    (9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96)《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册),李泽厚,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
    (97)《论文杂记》,刘师培,刘铮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2 年版。
    (98)《中国哲学史》(1-4 册),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年版。
    (99)《欧洲哲学通史》(上、下卷),张庆荣,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100)《文明论概略》,福泽谕吉,北京:商务印书行,1997 年版。
    (101)《东渐之西潮卷》,王锺陵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2)《规训与惩罚》,福柯,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
    (103)《问题与观念》,史忠义主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
    (105)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106)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107)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08)朱德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9)朱德发、贾振勇:《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10)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 年版。
    (11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2)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13)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出版社,1997 年版。
    (114)沈卫威:《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115)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三联书店,2000 年版。
    (116)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17)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年版。
    (118)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 年版。
    (119)米克:《叙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0)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21)E·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122)巴赫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123)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24)爱德化·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2002 年版。
    (12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
    (126)本雅明:《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27)欧阳哲生:《新文化的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28)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2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130)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 1 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1)[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版。
    (132)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133)[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徽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年版。
    (134)[斯洛伐克]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35)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英编译出版社 2001 年版。
    (137)[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138)[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39)刘军宁:《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40)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141)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年版。
    (142)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43)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44)《鲁迅书信集》上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年版。
    (145)李何林主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14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会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版。
    (14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148)柴文华:《中国哲学的现代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149)张利民:《文化选择的冲突-“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的思想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150)罗继祖主编:《王国维之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151)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