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视角,探讨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论文的初步判断是:在经历了从过去社队企业到现在的企业转制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内容结构和责任形式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具体表现为有些社会责任领域得到了加强,而有些领域则已经或正在削弱。论文试图通过探究这一发展规律,寻找乡镇企业发展的道路。
     在分析了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论文认为企业自身的内在机制固然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动力,但制约乡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两个外在机制,即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的作用也同样不可缺少,并会影响到企业内在机制作用的发挥。论文的结论是:乡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的被认同度,而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发挥的程度则直接决定着乡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
     论文分别从乡镇企业的社区责任、环保责任和人文责任等方面,研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联程度。在乡镇企业的社区责任中,论文从乡镇企业履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对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状况,总结了乡镇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指出乡镇企业的社区责任范畴还可作进一步拓展,并分析了承担社区责任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关于环保责任的研究中,通过分析乡镇企业污染的特征和表现,结合环保的普遍规律,论文认为由于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双重作用不力,乡镇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总体上是缺失的,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关于乡镇企业人文责任的研究中,论文发现农村公共事业的责任最为迫切,而从更加深远的意义思考,以企业文化为纽带的企业发展是促进乡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动力。
     在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中,论文认为企业对人的责任是最根本的,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衡量,人本责任是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归宿。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促进包括乡镇企业员工、当地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所有人的发展,应该是乡镇企业的价值追求。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rowth of China's Township Enterprise (C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while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ever-changing, especially given the recent movement away from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CTE, the underlying environmental forces that dri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remained constant. Currently, the force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work against the promo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extent to which CTE tak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relates to its growth and social identity.
    The paper develops C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ervice for human. For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based on what has been done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specially those socially vulnerable groups,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 achievements of CTE, and suggests that a broader sense be taken as to C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such as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or building democracy at the community leve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CTE, particularly its features and indic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ends that CTE does poorly in general, as a result of undue driving mechanisms from government and society respectively; and then policy suggestion is made. As to service for human,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the commons in rural areas should top the agenda; corporat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supposed to lead CTE to 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spiritual motivation, in pursuit of its growth, if measured profoundly.
    CTE structures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 humans at its core, taking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as its goal in value, including its employees, local farmers, and all the other stakeholders.
引文
① 谭秋成:《乡镇集体企业在中国的历史起源:一个经济组织与产权制度相关的案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② 谭秋成:《乡镇集体企业产权结构的特征与变革》,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① 彭恒军:《乡镇社会论:农村工业化与新型工资劳动者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② 谢凤华、缪仁炳:《转型时期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9期。
    ① 吴瑞林:《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人民日报》2006年4月19日第9版。
    ② 饶爱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03年1月9日第1版。
    ③ 谢凤华、缪仁炳:《转型时期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9期。
    ④ 《乡镇企业发展天地更广阔》,新华网2006年01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6-01/16/content_4057495.htm
    ⑤ 这是中国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杜青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乡镇企业专业会议上的讲话,他分析了中国和国际形势,认为乡镇企业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职责,要搭建好乡镇企业与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乡镇企业与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乡镇企业与农民增收这三个承接的平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的构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高天:《“三农”瓶颈有望突破乡镇企业任重道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乡镇企业专业会议侧记》,《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第1期。
    ① 史浩明、张鹏:《从社会负担到社会责任——论苏南乡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 See James E. Post, Anne T. Lawrence, James Weber,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The McGraw-Hill Company, Inc. 2002. P70.
    ③ 转引自王保树:《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①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 周围银、张少标:《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③ 参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网站www.csrforum.com.cn/newsinfo.aspx?id=83 125K 2006-12-2
    ④ 秦颖等:《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⑤ 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应策略研究》,《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第48-49页。
    ⑥ 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① 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 早在1986年,企业伦理中心在美国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财富500强企业的43%都在不同领域作过内部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所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工作中的平等机会(89%)、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定(81%)、参与当地社区建设(67%)、工作场所安全(65%)、产品和服务质量(57%)、环境保护(55%)、遵守国外的法律(50%)、产品和服务安全(44%)等。马力、齐善鸿:《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管理》2005年第2期。
    ③ E. Palme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Social Contac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0, 31(3): 245-258.
    ① T. Donaldson, P.H. Werhane. Ethical Issues in Business: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NJ: Prentice Hall, 1999.
    ② B. Carroll.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0, P 135.
    ③ K. Gibson. The Moral Basis of Stakeholder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0, 26(3): 245-257.
    ④ 史浩明、张鹏:《从社会负担到社会责任——论苏南乡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⑤ 秦颖等:《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① 王保树:《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② 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③ 苏勇:《管理伦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125页。
    ① 这种工具主义的社会责任观在中国的企业界,包括乡镇企业界,是不乏其例的。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具取向的层面上,即认为企业加强社会责任观念有助于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否则,这种社会责任则不必要。《北京青年报》曾经披露湖南太子奶集团旗下的北京太子童装有限公司、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太子奶生物美容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企业因不兑现赠承诺被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告上法庭一事。与此同时,北京太子童装有限公司还拖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赠的100万元。2003年1月12日上午,湖南太子奶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捐赠仪式,宣布向“希望工程”和“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各捐款100万元。一些国家政要也参加捐赠仪式,吸引了大批媒体前往报道。签协议时,太子童装答应分期分批支付这100万,首期20万很快就到了账,而其余的80万就迟迟没了动静。2004年8月双方走上了法庭,而太子奶集团方面坚持“未得到约定回报”才拖欠善款。违背捐赠承诺被告上法庭的企业远不止太子童装这几家。中国红十字总会于2003年状告北京通康生物实业集团公司支付第一笔500万元捐赠款,并交回“中国红十字勋章”以及“慈善大使”称号的相关证章、证书和牌匾。2001年9月,该公司董事长董占义曾签下协议捐赠2000万元建立中华骨髓库,但至今没见到一分钱。如果北京通康生物实业集团公司不是乡镇企业,那么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功利取向更加有了可以佐证的依据。案例参见程婕:《太子童装欠青基会善款80万,“希望小学没法建”》,《北京青年报》2004年8月20日。
    ② 常幸:《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讲是义不容辞的》,参见http://www.rsscity.cn/Articles/finance/2006-02-22/69145.html
    ① 魏家福:《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义不容辞》,参见中国管理传播网www.manage.org.cn/observe/200604/30471.html 27K 2006-5-1
    ② 反对者还认为,企业的性质是私人部门,企业同公共部门不同,公共部门的责任是由于民主选举决定的,但企业不是民主选举的结果,所以企业的责任不能替代公共部门的责任,也不具备解决公共问题的技能和公众的支持。See James E. Post, Anne T. Lawrence, James Weber,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The McGraw-Hill Copanies, Inc., 2002, pp68-69.
    ③ 所谓“企业办社会”系指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资源的集中分配实现对单位的控制,个人依附于单位获得提取资源的途径,在国家对单位控制的压力以及个人对单位资源追求的压力下,单位无限地扩大了自身地功能,企业办社会就是单位制度必然的产物。国有企业办社会所承担的功能多数是由于历史原因而遗留下来的。比如,办各种学校、医院等,企业是毫无选择而又必须负担这些责任的。邵蕾琼:《论从企业办社会到企业社会责任》,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企业的额外期待会超出对企业正常税收之外的责任,摊派、提前预收企业税款等,只会对企业无益且有损,而政府从中收获的也只是短期内节省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的直接“实效”。很显然,这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超经济强制的行为,企业从中实际上承担了本应是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既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又扰乱了市场规范和其他利益群体的角色规范。参见雍兰利:《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
    ⑤ 邹宜民等:《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思考》,《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⑥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 展江:《对企业要求不宜过高》,参见http://www.sa8000.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16&id=3338
    ② 这恰恰是反对者的理由之一。当然,在学术的角度,其分歧是有区别的。
    ③ 邵蕾琼:《论从企业办社会到企业社会责任》,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⑤ 江苏省委宣传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成功实践》,《新华日报》,1993年12月29日。
    ⑥ 徐斌等:《从乡镇企业改制看“苏南模式”》,《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
    ① 《乡镇企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乡镇企业违反本法规定,不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由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在其改正之前,可以停止其享受本法规定的部分或者全部优惠。”法制的基础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不承担社区责任的乡镇企业应该去掉“乡镇”这个前冠词。
    ① 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①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第1期。
    ② 有研究发现,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村企合作互动型。“村企互动”使企业与村之间变成了紧密的利益联接关系,每个农民都是企业的股东,为企业创造了有利的成长空间,同时也为反哺农业打下了群众基础。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使周围农民围绕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三是企业直接回报型。就是乡镇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以后,直接反哺农村、回报农民,在周边农村投资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使农民直接受益。四是人力吸纳服务型。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户农业以外的收入,而且通过加强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育了一代新型农民。五是村企合一型。一些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保留了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实行村企合一,形成了企业、集体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瞿长福:《我国乡镇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经济日报》2006年12月1日。
    ① 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②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1979, P36-40.
    ③ Archie B. Carroll, Stakeholder Thinking in Three Models of Manay: A Perspective with Strategic Implications, in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Stakeholders: Class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 edited by Max B.E.Clarks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P139-170.
    ① James E. Post, Anne T. Lawrence, James Weber,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The McGraw-Hill Company, Inc. 2002.
    ② James J.Brumme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 Greenwood Press, 1991, p.19-30.
    ③ D.J. Wood, Corporation Social Performances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16(4).
    ④ 实际上,并非只有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主管才有这种观点,很多中国公司也持类似的观点见解。在CCTV的一次著名访谈节目中,有企业领导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我把这个企业能够维持运转,我有几万个职工,上游、下游有几万名相关的就业人员,我每年给他们开工资,我带动他们的就业,带动GDP的增长和交税,这个就是一个社会责任,这个是社会责任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必然经历的。李洁:《上佳的公司业绩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qyshzrlt/1.shtml
    ①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② 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乡镇企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乡镇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始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生产、销售失效、变质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同时,按照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律的规定,消费者拥有安全的权利、知情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听证的权利等。理论上,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等因素;同时,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取决于企业的产品,消费者相对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企业的责任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舒适和耐用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企业的天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乡镇企业对于消费者的责任履行并不理想。因为乡镇企业产品质量而致伤或致残,或者遭到消费者起诉的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
    ② 在学术界,债权人是企业的理所当然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尽管这个“人”是法律的“法人”,仍然可以归为对人的责任内容中。企业的债权人和债务责任内容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是特定的,因此,企业对其债权人所负的债务责任既是企业的民事义务,亦可视为企业应负担的社会责任。参见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③ Lilian Miles & Rima Abouchedid. The Compan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Law Review, May 1997, PP.110-112.
    ① B. Carroll.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0.
    ① 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70(9).
    ② 冷舜安、周娟:《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7日,第12版。
    ① 龚咏梅:《现代国家建设的制度秩序——兼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权力与社会1927-1937》,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周金法:《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研究》,浙江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7—148页。
    ③ 理论上,狭义的公共管理系指以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而广义的公共管理则包含了公共事务的管理,既涵盖了政治层面的事务也自然包括了行政事务,如纯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近年来热烈讨论的第三部门事务等。在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以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这个具有非政府公共组织为领导,以村民会议为机制,以吸收村民及其村民自组织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参见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蒋影明:《社会机制决定论》,《学海》,1995年第3期。
    ② 参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世纪政治思想”条目,第465-469页。
    ③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④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97页。
    ⑤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⑥ [美]简·柯亨(J.L.Cohen)和安德鲁·阿拉托(A.Arato):“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205页。
    ①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 2006年2月22日,日本日本公司行为研究中心主席菱山隆二在中国召开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发言,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机制。他以日本为例,在60年代的时候,四大公害(即水域的甲基汞污染土壤和水公害、煤烟和烟灰污染造成的哮喘问题、铬污染造成的疼痛公害事件)促 使日本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以抑制这些问题的出现。菱山隆二:《我们总是要为利益相关方着想》,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zlhd/20060222/15152363735.shtml
    ① 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赵连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2期。
    ② 谭秋成:《转型时期乡村组织行为与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③ 孙立平:《消匿企业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企业技术开发》2003年第1期。
    ④ 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4期。
    ⑤ 仲大军:《企业与政府要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学习月刊》2006年第3期。
    ① 有研究认为,乡镇政府组织由于负责向地方提供公共物品而得到中央政府认同,由它兴办企业可防止上一级政府的掠夺,这样它就可以选择效率更高而不是更容易隐瞒财产的项目(Che & Oian. 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3(1998).)。实际上,乡镇政府的动机是比较复杂的,主观上同上级的考核有关,客观上也有搞好经济的愿望。
    ② 在体制上,中国的政府系统分为五个层次: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区)、乡(镇)。乡镇政府足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它既是各级政府政治与经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农村政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中枢,它和各个层次的上级政府一样,都具有经济职能。与中央、省、市级政府机构相比,其经济管理权限是相对有限的,比如它没有决定税收的权力,无法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经济活动只能在一个受到限制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等等,但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却具有上级政府无法比拟的独立性。彭恒军:《乡镇社会论:农村工业化与新型工资劳动者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① 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三联书店2005年版,封底文字。
    ② 法律的执行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以美国的罚款为例,过去因为担心企业所受的处罚会转嫁到工人、股东、供应商等无辜的人头上,罚款数额较少。1991年美国审判委员会依据防止和检测违法行为,制定出新的罚款数目范围。对企业的违法行为,可处以5000美元到29000万美元的罚款。在民事案件中,损失赔偿可超出受害方的实际损失。从结案的判例来看,处罚性赔偿金有时会超过实际损失500倍以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肇事方造成足够的疼痛,惩罚和阻止犯罪。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③ 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呼吁对现行《乡镇企业法》进行修订的声音很高,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废止。因为,《乡镇企业泫》可操作性不强,所制定的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条款在实际中也并没得到实施。而且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体、私有企业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具有相同基本特性的企业群体,而与城市企业一样,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般企业,组织形式也演变为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多种企业形式。《乡镇企业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乡镇企业法》并不是关于乡镇企业的最基本的法律,从长期看也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姜春海、刘晓妍:《<乡镇企业法>有无继续存在的必要》,《乡镇企业研究》2003年第1期。
    ④ 《农业部关于印发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农企发[2006]5号。
    ① 彭恒军:《乡镇社会论:农村工业化与新型工资劳动者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② 冯水源、茹涌潮、杨竞寸:《打造乡镇企业集群——万盈镇棉花加工业调查》,《老区建设》2005年第5期。
    ③ 赵琼:《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职责》,《企业文化》2004年第Z1期。
    ① 李钟植:《反全球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变迁》,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康彩霞、李力、白现军:《政府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8期。
    ① 世界银行副行长Frannie A.Leautier:《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应做得更好》
    ① R.D. Putnam.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6 1995, PP65-78.
    ② See Larry Diamond. 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5 1995, PP4-17.
    ③ P.A. Wallace & A. LeMund. Women,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77.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⑤ 中国儒教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传统。在相对封闭的农村,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费孝通先生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农民粘是在土地上的人,“以农为主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⑥ 有研究发现,农民工就业的差序格局网络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熟人关系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 劳动人员能力的强弱和对企业有利程度的大小如何,他们被企业雇用的可能性随他们与推荐人社会网络关系的松紧而变化。他们越是远离推荐人社会关系网的核心,被雇用的可能性就越小。与此同时,推荐人与被推荐人之间的关系以远近亲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差序关系网李丰春:《差序格局·社会网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经济社会学解读》,《理论界》2005年第7期。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0页。
    ② 吴天新叶:《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① 张正春:《圆明园铺设防渗膜是毁灭性的生态灾难》,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3274339.html
    ② 详见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甘文传:《非政府组织: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保障》,《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4期。
    ④ 详见吴新叶:《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 乡镇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得到农村非政府组织的有效制约,除了非政府组织的主观原因之外,同中国农民的素质也不无关系。比如,在一些规模小、非正规化管理的乡镇企业,延长劳动时间,取消公休日,克扣工人劳动报酬,劳动条件恶劣,职工没有工伤险和医疗保险等现象普遍存在,就业的职工(多为农民)大都有一种忍受力,认为即使企业劳动条件差一些,收入少一些,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在客观上降低了他们对自身合法权益的关心程度,同时又助长了企业经营者的自私自利和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动机和行为。
    ① 详见刘国瑛:《新闻传媒——制衡美国的第四权力》,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孙立平:《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生态的产物——媒体临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2006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启动论坛》,http://news.sina.com.cn/c/2006-09-14/201511010476.shtml
    ① 阮学会、张军:《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和空间集聚》,《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1期。
    ① 经济学家一般用“模糊产权”界定集体产权的“虚”的特征。See M. Weitzman & C. Xu,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 Cultu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8, NO.2, 1994. PP121-145.
    ② 何些私人企业在创办之初,为了得到银行贷款、获得政府政策照顾等原因,主动要求将其产权属性变更为集体产权。由此产生的问题及其讨论,请参见于立、于左:《中国乡镇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4页。
    ③ 阮学会、张军:《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和空间集聚》,《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1期。
    ④ Yuan Peng, "Capital Formation in Rural Enterprises", in Christopher Findlay (eds.), Rural Enterprises in China, NY: StMartin's Press, 1994, P104.
    ①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7日第1版。
    ② Jean C. Oi,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centives for Industrializ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③ 孙立平的研究发现,为了减少改革成本,中国的改革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是将新的改革措施或市场因素纳入原有的意识形态当中,如“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等。另一种方式,则是“不争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就是能做不能说。而实质性的改革措施,有许多是通过变通的方式进行的。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④ 徐明华:《制度与中国农村工业生产力集聚》,《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① 这种资本可以促成人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提高社会的效率。See Robert D. Putnam, Make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67.
    ② 朱华晟:《论乡镇企业的社区性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 朱华晟:《论乡镇企业的社区性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② 徐红曼:《企业骨干在社区权力运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吉化公司莲波、江炼社区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③ 邱继成:《乡镇企业——社区(政府)管理模式的基本线索》,转参照阮学金、张军:《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和空间集聚》,《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1期。
    ① 马杰三等编:《当代中国的乡镇企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② 这种“主业”与“副业”的称谓大体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历来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本位”在农村何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从事农业生产就是主要的“业”;二是国家政治的影响,农村的粮食生产压力很大,满足8亿人民(人民公社时期的全国人口数字)的生活是重中之重。因此,只有完成了农业生产(主业)任务的前提下,才能从事副业。
    ③ 蔡养军:《中国乡村集休企业经验的制度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① 这是国家对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约束,参见《乡镇企业法》第十七条之规定:“乡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援农业和农村社会性支出”。
    ② 合法的集体提留主要有三项: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统称“二金一费”,也被称之为“三提”。农民向村合作经济组织交纳,归村委会支配。其中,公积金主要用于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购置农用固定资产、兴办集体企业等;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困难户的补助以及其他集体福利支出等;管理费用于村委会干部的工资和管理支出。从其构成来看,这是公共资源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所承担的这部分责任代替了国家基层政权组织的责任。
    ③ 胡必亮、郑红亮:《中国的乡镇企业与乡村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183页。
    ④ 如马戎主编的《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一书中,山东省乡镇企业的利润分配只有社会件开支,而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则承担了农田基本建设等支出。
    ⑤ 这一30年的数据系根据潘维的观点而征引的。潘维先生认为,包括社队企业在内的农村企业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农村工业发展的列车是高速列车,而且自1966年到1996年一直高速行驶了30年。”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4页。
    ⑥ 中国国内有相当的人认为,乡镇企业承担了本应由政府财政承担的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因而造成了乡镇企业的负担,削弱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讨论可以参见2001年《经济研究参考》“乡镇企业专题研究号”。
    ① 陈光、赵炳雨:《乡镇企业离农倾向的分析与对策》,《乡镇企业研究》2000年第5期。
    ② 梁世夫:《乡镇企业为何渐离农业农村农民——乡镇企业与“三农”关系的变化及其分析》,《调研世界》2002年第9期。
    ③ 有学者用“失去的十年”作为中国农村发展停滞的总结。参见陆德明等:《中国农民负担问题:一种解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④ 毋庸置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三农”问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在根本上是由于政府作用的空位(government absent)造成的。中国“三农”问题的产生同国家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直接相关。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就是政府政策选择(policy preference)的结果。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工农业二元结构强度(指农业与非农业间的人均GDP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有了缩小,农业的相对收益率有所提高,工农业关系有所改善。但是,从1985年以来,工农业二元结构强度又有所扩大。2000年达到5.26:1,这说明工农业发展还存在严重失调的情况。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收益率仍然严重偏低,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4年间,农业增长了219.3%,而同期内,工业则增长了1582%,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3%,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0.85%,工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比为7.22:1。这一速度比例大大超过了工业化初期3.5-2.5:1的工农业合理增长比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9月,第54页)。不可否认,国家发展乡镇企业的初衷并不排除以农村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能。这也是国家以法律法规方式规定乡镇企业需要继承社队的责任遗产之所在。
    ① 潘强恩主编:《论共有制与私有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版,1995年版。
    ② William Hinton, The Great Reversal: the Privatization of China, 1978-1989,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0.
    ① 王乐夫、陈干全:《从“公有”到“共有”——对深圳市万丰村共有制模式的公共管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5期。
    ② 王文彬等:《中国乡镇企业概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2—43页。
    ③ 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④ 这种模式被中国学者描述为“压力型体制”。本论文此处不论述其弊端,仅就乡镇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礼区责任的机制进行阐释。压力型体制的内容参照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本论文所谓的“中国梦”是同“美国梦”相对提出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含义,系指中国一度提出的小康加共产主义的梦想。其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在1960—1970年代最为流行,反映了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 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96—100页。
    ③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3页。
    ④ William A. Byrd & Qingsong Lin (eds.), China's 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The World Ban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30.
    ① 刘增胜:《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刘增胜局长在“WTO与中国乡镇企业创新论坛”的总结讲话》,《中国乡镇企业》2002年第5期。
    ① 黄如良:《企业与居民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九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综述》,2001年1月1日。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① 第一种模式就是通常所谓的“离土不离乡”农民就业转移模式,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最为典型;第二种模式中的外地劳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的乡镇企业相对不够发达,难以吸收全部的剩余劳动力,只能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到需要人力资源的地方就业,成为打工仔或者打工妹。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
    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④ 这是中国乡镇企业转制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即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在区域之内,或者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这既是为了乡镇企业资源最大化的成本考虑,也是基于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倾向。
    ① 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② 《2005年度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和十大新闻人物揭晓》,《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第1期。
    ① 在乡镇企业的就业上,应该树立社会政策的观点,改变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待就业问题的传统思维,更多地从社会福利角度看待就业问题,以提高农民福利的角度看待乡镇企业的就业。同时,为农村劣势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只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没有树立这种社会责任的意识罢了。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① 中国的相关统计,如就业、收入、建设等方面的官方数据都是把城市和农村分开统计的。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没有歧视农民的嫌疑,但至少说明官方也承认这是不公平的结果。
    ② 《2004年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年第2期。
    ③ 黄如良:《企业与居民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 《2004年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年第2期。
    ⑤ 随着中国对于市场的逐步开放,农民就业的途径也大为拓展,除了乡镇企业仍然是就业的主体外,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甚至国有企业也吸纳了很多农民就业。当然,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Rosen认为,人们都有到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和收入较高的城市工作,参见Sherwin Rosen,The Theory of Equalizing Differences, in Ashenfelter and Layard,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1985),有些农民到城市里自谋生计,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① 比如,浙江省嘉兴市政府通过村企结对活动的方式把近5000家乡镇企业与500个行政村结对共建,得到公益捐款约1亿元,扶持农村兴办企业36家,投资额达3亿元,安置农村劳动力59330个。这种极具行政色彩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很明显。详见陆永林、褚定华:《投资3亿嘉兴近五千家民企结对共建500个村》,《浙江日报》参见浙商网http://www.zjol.com.cn/05biz/system/2006/09/29/007903348.shtml
    ② 参见国家农业部网站http://www.agri.gov.cn/zcfg/t20021112_24500.html
    ③ 参见四川农业信息网http://www.scagri.gov.cn/b20013.txt
    ④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最初产生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随后被广泛介绍、推广,同时还 出现了“专家+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村社+农户”等更为具体的经营模式。“公司+农户”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益探索,被许多地方作为“成功模式”加以推广。从这一模式的本意来看,也自然是“良好”的:把分散的小农经济聚拢起来,不仅形成产业规模,而且缩短产业链条,使农民有目的地种养,有保障地售卖,从而使收益最大限度地回到农民手中。查斯虎等:《“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风险及其防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沾化与东营、滨州等地地处黄河三角洲,系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也是到目前为止经联合国认定的惟一一个“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这里,有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保护区,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筛选、考证,横店终于和山东方面确定了60万亩土地的开发、改良计划。横店决定投入巨资,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牧草300万亩,年产牧草400万吨,产值50亿元,建成亚洲最大的现代化人工牧草生产和出口基地。横店集团是著名的大型乡镇企业,它在山东的公司+农户模式是一个“双赢”的理性发展。清廉喜:《“草畜乳一体化”圆了农民致富梦——全国大型乡镇企业横店集团草业产业化纪实》,《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第1期。
    ② 《为什么“公司+农户”80%以上不成功》,《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第23期。
    ③ “上访”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种方式,人们在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当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会到主管的政府部门去“反映”问题。有时,他们会“越级”上访,跳过一些基层机构而反映到“上头”。在农民与乡镇企业的矛盾中,多以“工伤”、“占地”、“环保”等问题为原因,而且这种上访多是群体性的。
    ① Paul A. Sabatier & Danniel. A. Mazmanian,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 Guide to Accomplishing Policy Objective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8, No.4, 1879-1980.
    ② Randall B. Ripley & Grace A. Franklin, Congress, the Bureaucracy and Public Policy,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cations, 1991.
    ③ Denise Scheberle, Fed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rust and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ation,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10-12.
    ④ 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⑤ 黄如良:《企业与居民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参见民政部网站新闻《全国农村五保排查定标暨农村低保工作会议召开》,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200652316073/2006921144408.html
    ②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办法(1998年-2000年)》,中国残联网站http://www.cdpf.org.cn/zhengce/xg-fp-001.htm
    ③ 司马义·艾买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新时期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中国残联网站http://www.cdpf.org.cn/huiyi/2002-06/06/content_1889462.htm
    ④ 刘纯明:《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的群体特质与社会救助体系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 朱勋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民生命健康权保障》,《中国卫生产业》2004年第11期。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年10月19日)中发[2002]13号。
    ③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2003年第7期。
    ① 数据来源:《2003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刘纯明:《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的群体特质与社会救助体系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 Amy Domini,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Making a Difference and Making Money, Chicago: Dearborn Trade, a Kaplan Professional Company, 2001.
    ③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NY: Macmillan, 1951, p.237.
    ① 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的社会救助经验可以发现,社会救助历来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来源。从资源比例看,社会救助甚至超过政府。
    ② 施星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1期。
    ① 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6、205、211页。
    ② 林聚任主编:《乡镇企业改制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75页。
    ③ 学者们的争论当然有学者的学术倾向。实际上,后人对Adam Smith经典经济学的批判也认为,在市场中并非要全部否定政府的积极作用。
    ① 马戎等:《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66页。
    ② 蔡养军:《中国乡村集体企业经验的制度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③ 潘维:《农民与市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9页。
    ① 马戎等:《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② 马戎等:《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于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9页。
    ③ R.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a, Nov. 1937.4.
    ① 欧博文、李连江:《中国乡村中的选择性政策执行》,唐海华(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2年12月9日。
    ① See X. L. Pei,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Rural Communities: The Chinese Village as a Firm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996, Vol.4, No.1, PP43-66.
    ② 马戎等:《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于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05—906页。
    ③ 王金红:《“两委矛盾”:经验分析与理论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顾斐泠:《我国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之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④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tr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20-121.
    ⑤ See Anthony Giddens,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Polity, 1985, P172-191.
    ① See Fei Hsiao-Tung, Peasant Life in China, Routledge & Kepan Paul International, 1939, PP106-109.
    ② 有研究认为,企业同社区的利益相关者非常广泛,除了居住者、企业员工以及附近的居民之外,还包括所有可能会受到企业影响的任何人、从事相关获得的团体与专家,甚至包括以互联例认知企业的人(See Edmund M. Burke, Corporate Community Relations: Principle of the Neighbor of Choice, CT: Braeger, 1999. Chapt. Ⅵ.)。这表明,社区可以动员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① 肖莎:《乡镇企业渐离“三农”:缘起与前景——兼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乡镇企业对于社区的责任在减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乡镇企业经过发展而产生了分化,有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开始迁址到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以需求市场潜力更大、信息咨询更丰富、基础配套服务更好的城市社区。1995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乡镇企业分布在县城的不到1%,在集镇的占12%,散布于自然村的占87%,而现在大中城市、县城、乡镇所在地、村的比重分别为16%、34%、205%、70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① 其实,在社区公共管理的层面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一种管理的参与,是为了解决社区公共事务的社区参与。See Center for Corporate Public Involvement, Helping Family,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The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5.
    ① Boston College Center for Corporate Community Relations: Profile of the Community Relations Profession, www.bcccr.org
    ① 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 按照中央的有关文件规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有三种渠道: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参见孙承斌、李亚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侧记》《人民日报》2006年3月1日第5版。
    ① 沈卫平、金晓瑜:《论苏南模式的收入分配关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② 所谓“村企互动”,就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农村服务业等为载体,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乡镇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性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以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为发端,继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管理理念等的相互交融,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口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过程。见中国乡镇企业编辑部:《村企互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国乡镇企业》,2006年第6期。
    ③ 在中国,社区共建为官方推动的一项工作,目的是凝聚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意识,创建和管理文明社区。在社区内,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居民个人都是社区共建的有效资源。在内存农村社区,乡镇企业也被纳入到社区共建的对象和力量之中。
    ① 香港万国宝通银行鼓励自己的员工参与社区,任何雇员只要完成八个小时的义务社区服务,便可享有一天带薪假期,参与这个计划的雇员超过一百名。但令人感到鼓舞的是,许多雇员在完成超过八个小时的义务工作之后,并没有申请补假,因为他们行善的目的并非在换取公司的酬报,情操可贵。www.volunteering-hk.org/attachment/eb639e/34K 2006-12-28
    ② 巴曙松:《要创造社会责任投资的环境》,《中国工业报》2006年2月28日。
    ③ 《穷人银行家获诺贝尔和平奖孟加拉国人尤努斯发放小额贷款使数百万人脱贫》,海南新闻网,2006年10月14日。
    ④ 这里是借用汉密尔顿的名言:“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64页。)如果乡镇企业都是“天使”,可以承担其能够的一切责任;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社区的责任贡献 有其“被迫”的一面,即集体产权和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约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1990年代后期,当乡镇企业的发展普遍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进行“改制”之后,有些企业便不愿继续对社区做贡献。
    ① 史浩明、张鹏:《从社会负担到社会责任——论苏南乡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 D.Fasenfest ed,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Formation in the US and UK,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3.
    ③ 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经验看,以社区发展的社区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欧洲的一些城市社区,政府强调在社区层面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发展达到反贫困的目的。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是提供就业机会、就业支持服务和收入保障。显然,政府对此类社区发展的作用仍然是积极的。G. Craig, M. Mayo & N. Sharman eds., Jobs and Community Ac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① 陈鞍:《ISO14000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5期。
    ②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5至120页。
    ① 苏勇:《管理伦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② 刘清泉主编:《近代实业的评说》,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地理环境污染”词条。
    ② 反对跨国公司在环保问题上的不负责任,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的原因之一。详见李钟植:《反全球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变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③ L. Water & J. Ugelow, Eviro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mbio, 1979, PP102-109.
    ④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把污染的废弃物以出口、偷排偷放等都是消极的污染治理。在中国,很多乡镇企业在环保部门检查时才动用环保设施,等检查人员一离开,便故态复萌。参见邱伟娟:《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环境保护手段的选择》,《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 马建民、李学鸥:《论ISO9000标准2000版的修订内涵》,《经济师》,2002年第3期。
    ① 所谓的“绿色贸易堡垒”是利用原关贸总协定各类协定(GATF)或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设置的、在国际贸易中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中国的一些出口商品因为这一环境保护的壁垒而屡屡受到影响,欧盟、美国、拉美和日本等,都曾经因为环保壁垒而制裁中国,并针对中国产品出口提高了关税。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o/dg/200607/20060702700333.html
    ③ 刘清泉主编:《近代实业的评说》,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① 中国的官方意识对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承载能力的做法提出批评,并明确表达高层的态度。“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新华社评论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终结了》,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1685.htm
    ② 李周等:《环境、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研究、乡镇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③ 中国高层的态度非常坚决:“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休会议通过)
    ① 李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研究》,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zl/2000/01/lizhou/7.html
    ① 当代中国从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乡镇企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6页。
    ② 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二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① 天津市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但其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却十分落后。有数据对天津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说明了问题:在津南区,乡镇集体企业设备的新旧程度上,延用1950年代占2.48%、继续使用1960年代的占5.18%、落后大约20年的用于1970年代的设备占21.61%、而落后10年是最多占68.1%,能够跟上时代技术水平的占2.63%。王伟良等:《提高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的对策建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第8期。
    ② 将自豪:《公司不能丧失社会责任》,《社会观察》,2006年第2期。
    ① 周生贤:《强调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年第3期。
    ① 李周等:《环境、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研究、乡镇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② 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8/27/content_540153.htm
    ③ 吕萌萌:《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关系重新定位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① 胡同恭:《论乡镇企业发展的政府环境》,《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7期。
    ② 李汝珍等:《洛阳市乡镇企业铅危害状况及干预措施》,《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4年第2期。
    ③ “三同时”制度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现。即,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新、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项目。197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首次正式提出: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1976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报告》中重申了这项制度;1979年的“环保法(试行)”、1989年的“环保法”、各时期单项环保法律及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均规定了建设项目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http://www.china-eia.com/indexcontent/zjgx/chachu_stx_xm.htm
    ④ 庞少静:《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控制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年第4期。
    ① 李周等:《环境、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研究、乡镇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② 数据来源:国家环境保护局、《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协作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③ 王杰、赵琛、王耕:《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是乡镇企业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① 数据来源参照李周等:《环境、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研究、乡镇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② 苏海澄:《天水市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年第2期。
    ① 李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研究》,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zl/2000/01/lizhou/7.html
    ① 李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研究》,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zl/2000/01/lizhou/7.html
    ① 排污收费制度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第一次正式提出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在1979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排污收费制度得以明确规定。这为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这段时间内,各地相继开展了排污收费试点工作。1982年2月5日,国务院批准并发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自当年7月1日起在全固执行。这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
    ② 李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研究》,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zl/2000/01/lizhou/7.html
    ① 邓光奇:《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培育与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1期。
    ② 孙旭东:《浅淡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第2期。
    ③ 这是本文的一种变通性说法,借以指根据《乡镇企业法》而比较模糊规定的乡镇企业,如产权属于私有却挂乡镇集体产权的企业。它们在性质上并不是乡镇企业,但钻了法律的空子,并借助人为的因素而成为 乡镇企业。“准”的表述可能不太严密。
    ① 李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研究》,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zl/2000/01/lizhou/7.html
    ① 为了遏制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解决基层政府的庇护或者不力,前中国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非常支持建水乡镇级别的目标责任制度和县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参见曲格平:《控制乡镇企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中国农村科技》,1999年第3期。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b,《人民日报》,2006年6月6日,第14版。
    ② 2004年6月,常州市总工会、市质监局、市经贸委、市劳动保障局、市安监局和市企业联合会联合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常州企业社会责任》的地方标准。企业贯彻社会责任地方标准目前还不具有强制性,但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刘海斌、谢韵:《明年起常州将以政府名义颁发“企业社会责任奖”》,《常州晚报》,2006年12月22日。
    ① 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人民日报》,2006年6月6日,第14版。
    ③ 这项制度实施于1997年,依据是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局和机械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污染环境(大气)的淘汰工艺与设备名录的通知》。这次淘汰的工艺与设备名录共15项。1999年,国家经贸委的第六号令又淘汰了10个行业114个项目、第十四号令淘汰17个行业的201个项目。
    ① 在针对所有污染的信息公开上,中国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开制度有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主要流域(“三河”“、三湖”、长江、黄河、珠江)国控断面水质月报、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与月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日报与预报,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部分海滨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监测周报,以及企业环境污染状况公开等。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信息尚未独立公开,而是包括在地区、水体、企业等栏目中。
    ② 关于此公共领域的讨论,请参照尤·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③ 刘海斌、谢韵:《明年起常州将以政府名义颁发“企业社会责任奖”》,《常州晚报》2006年12月22日。
    ④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人民日报》,1996年8月16日,第五版。
    ① 宝贡敏:《论乡镇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① 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导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2006年2月15日第8版。
    ② 财政部在推行公共财政改革过程中,正式施行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增加了“211环境保护”科目,包括10大款50小项。10大款的具体条款是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及其他。参见财政部网站
    ③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决定》(琼府[1999157号)。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2月9日第一版。
    ① 王焕校、常学秀主编:《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②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二○○六年三月五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第1版。
    ③ 马中等:《建立环境财政体系,增加环保投入是落实<决定>关键》,《中国环境报》,2006年9月7日。
    ① 马瑞、丁莞歆、陈漫、李锦龙:《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2005年第12期。
    ① 蔡守秋:《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3、4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人民日报》,2006年6月6日,第14版。
    ③ 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④ 章轲:《我国首个环保指数今日出炉,品安全最被关注》,《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01月15日。
    ⑤ 沈满洪:《滇池流域环境变迁及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中国人口》2003年第6期。
    ① 许嘉璐:《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绿叶》2005年第12期。
    ② 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理论前沿》2004年第13期。
    ③ 中国的环境制度化进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中国要制订环境保护法。在1982年的宪法修订版中,即有此条规定。随后的1984年,中央将环保提到了“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中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夏,刑法里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这一进程还在继续发展着,并越来越完善。最近数年来,对于环保社会机制的重视成为中央到地方的共识,各种文件中都强调重视社会参与机制的作用。
    ④ 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America, Vol.2, NY: Vintage Books, 1945, PP114-118.
    ① 沈满洪:《滇池流域环境变迁及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中国人口》,2003年第6期。
    ① See Robert D. Putnam, Make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② 《环境事件成“社会事件”环保需要公众参与机制》,《了望新闻周刊》,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0/content_4982867.htm
    ① 景跃进:《行政民主:意义与局限——温岭“民主恳谈会”的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② 甘满堂:《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③ 阮俊华、徐玲燕、鲍海君:《环境保护社会机制的构建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④ 沈满洪:《滇池流域环境变迁及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6期。
    ⑤ 曲格平:《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及社会调节》,《中国环境报》,2005年5月18日。
    ⑥ 美国促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非政府可以追溯到1891年纽约消费者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宗旨的组织。1899年,美国消费者联盟诞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消费者组织。1914年,美国设立了第一个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府机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现在,全球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比较有影响的组织有美国社会责任商会(BSR)、美国的公平劳工协会(FLA)、国际社会责任组织(SAI)、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CBCC)、加拿大社会责任商会、荷兰的“洁净衣服运动”(CCC)、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ETI)等。这些组织的宗旨大同小异,通常是追求以尊重道德、人类、社会和环境的方式获得商业成功。
    ① 这个数字在不同的文献中有出入,本论文使用了官方的统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人民日报》,2006年6月6日,第14版。
    ② 王名:《中国NGO概况》,UNCRD Report,2000.No.38.
    ③ 刘逢、王锐兰等:《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现状及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④ 汤淼:《谁解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之苦》,中国商报网http://www.cb-h.com/shshshow.asp?n_id=2716
    ① 刘逢、王锐兰等:《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现状及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③ 何海宁:《一个小山村的环保艰辛路》,《南方周末》,2004年9月16日。
    ④ 李淑华:《试探如何在妇女中倡导绿色生活与可持续性消费方式》,《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 翟晓亮:《试论妇女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黑龙江省环境报》,1999年第1期。
    ② 解振华:《发挥妇女作用,推进环保事业》,《人民日报》,2005年2月8日,第13版。
    ③ 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号召妇女要积极参与生态运动,她认为由妇女领导的生态运动将会形成人与自然的新关系并发挥妇女在环保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④ Carolyn Merchant: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NY: Routledge, 1996, 217, 127.
    ① 周晓来:《美国女性环保主义初探》,《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② 文中数据参见喻雪红:《妇女与环境保护》,《新疆环境保护》,2002年第3期。
    ③ 王凤华:《论妇女与生态环境保护》,《湖南林业科技》,2003年第4期。
    ④ 江西省妇联课题组:《环境保护中的妇女组织作用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Anil Hira, Ideas in Economic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Regional, N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ase Studies,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8.
    ① F.杜拉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6页。
    ① Tocqueville是批评有观点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由于其广袤的地理原因而不得已采取的制度时阐发自已关于文化促成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观点。详见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 NY: Doubleday Anchor, 1969, PE308-309.
    ② 《论语·雍也》
    ③ 《论语·为政》
    ① 《论语·阳货》
    ② 《论语·子张》
    ③ Tu wei-ming, eds., 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 Mo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in Japan and Four Mini-Drag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④ 董鸿扬:《市场经济与地域人文环境的优化》,《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① 李建波、张京祥:《基于地域人文环境思考苏南小城镇的发展演化》,《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
    ② 江苏统计局:《1998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③ 陆峰:《李源潮在苏州市调研检查全面小康建设情况》,《新华日报》006-02-13。参见新华网江苏频道·江苏要闻www.JSxinhuanet.com
    ① Jack M. Potter, May N. Diaz & George M. Foster eds., Peasant Society-A Reader, Boston: Little, Brown, 1967.
    ② [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③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陆宏成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④ 李新春:《中国的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卷。
    ⑤ [日]大野健一:《通向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和政府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4期。
    ① 杨柳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2期。
    ② 刘建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③ 郑全全等:《当代农民职业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期。
    ④ 有学者在湖南的调查发现,在回答“面对集体和国家财产遭到侵占、侵害你该怎么办”时,有25%的农民表示“与我无关”。李乐刚:《论村务公开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年第4期。
    ① 湖南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待贫困乡邻,有42%的农民表示“是他们自己没能耐,他该穷”。李乐刚:《论村务公开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年第4期。
    ② 刘建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③ 傅慧芳:《青年农民工价值观的矛盾透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④ 郑全全等:《当代农民职业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期。
    ① 王建军:《教育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湖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王德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③ 如果按照乡镇企业在1980年代初期兴起计算,其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大约20岁—40岁之间,那么,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小学培养的学生是乡镇企业就业的主流,对他们的考察基本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乡镇企业的知识层次。
    ④ William Parish & Martin King Whyte, 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P38.
    ⑤ Gilbert Rozma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Y: Free Press, 1982, P418。
    ⑥ Gilbert Rozma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Y: Free Press, 1982, PP440—441.
    ① 王京恒:《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严彬:《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 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 D.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0页。
    ② 郑全全等:《当代农民职业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期。
    ③ Plato, Republic, Indianapolis, Hachett, 1992, Chater V.
    ④ Edward Banfield, 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 Chicago: Free Press, 1958, p.85.
    ① See F. Fukuyama,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Y: Free Press, 1995.
    ① 李勤:《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人口与经济》2006年4月(增)。
    ① 刘杰斌:《乡镇企业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② 卢振辉:《论乡镇企业文化》,《经济问题探索》,1996年第2期。
    ① 刘杰斌:《乡镇企业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② 企业也正在利用文化的辐射作用以拓展企业的影响力。比如,浙江省的乡镇企业为了社区文化建设,企业出钱出物,为结对帮扶村建造文化活动室,赠送书籍、报刊、音响设备等,以及由村企共同商订“村规民约”。温州红蜻蜓集团在村企结对帮扶活动中,把农村的新人新事收集起来编成节目,送戏下乡,上门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村的精神生活。参见浙江省乡镇企业局:《新使命 新机遇 新舞台——浙江省乡镇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农业部乡镇企业情况》2006年第29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网站http://www.cte.gov.cn/index/asp/gzdt.asp?idd=1572
    ③ 本部分内容系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的金家厚老师交流所得。金老师慷慨提供了他们3年前在浦东某著名乡镇企业y集团的企业文化调研报告,并授权笔者可以使用。在本文中,该乡镇企业进行了符号化处理。其数据和其他设计没有做更大的变化,文中的调查出处不再一一标出。
    ① 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8页。
    ②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① 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3页。
    ① 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340页。
    ② 《乡镇企业培训工程启动》,《农村财务会计》2004年第3期。
    ① R H. Coase,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1974..
    ② 樊丽明、石绍宾:《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变迁及影响因素》,《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① 有研究还发现了另外的供给渠道,即非政府组织的志愿供给。樊丽明、石绍宾:《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变迁及影响因素》,《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② 黄佩华等:《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237页。
    ③ 沈卫平、金晓瑜:《论苏南模式的收入分配关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① 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 马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9—101页。
    ③ 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15期。
    ④ 马戎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253页。
    ①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4年7月3日。
    ② 人民网:《朱庆生:农村约有40%—60%的人看不起病》,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7/2968352.html
    ③ 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 张勇等:《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初探》,《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4期。
    ② 张立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华中帅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期。
    ① 昆明市的乡镇企业税费文件可以发现大体的情况。“一、对联合新办的乡镇企业,凡符合新办集体企业条件的,除生产烟、酒、糖、手表、鞭炮、焚化品等产品的企业外,经税务部门审查批准,从投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二年,所得税三年,参加联合企业的本市和外地城乡集体企业,可享受同等待遇;参加联合企业的本市和外地国营企业可按税收及财政管理权限申报,分别报经财政、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免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一年,所得税二年。二、国营企业从联合企业中所分得的利用,免缴调节税;国营企业以税后留利用于乡镇企业投资获得的的利润部分,可免缴调节税,所得税按40%税率征收。三、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对乡镇企业实行科研、技术成果转让(包括技术咨询、服务、培训等)所得收入,暂免征营业税;年净收入在三十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其他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的净收入,暂免征所得税。四、参加经济联合组织的企业单位向能源、交通设施以及“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分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二年后,再减半征收所得税三年,所得利润若继续用于联合开发的,免征所得税,并可申请减免能源交通基金。”参见《昆明市关于乡镇企业税收问题的几项规定》(1987年4月16日昆政发[1987]78号)。
    ② 范建国:《乡镇企业负担分析及建议》,《苏南乡镇企业》,1998年第6期。
    ③ 沈卫平、金晓瑜:《论苏南模式的收入分配关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① 浙江省共有2400多位乡镇企业家承担了“农村经济顾问”,他们真心实意为农村谋发展,尽心尽力为农民办实事,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经济顾问”工作的奉化市,当地280多位乡镇企业家踊跃挑起了村里的经济顾问的担子,结对村庄210个,兴办开发项目150个,提出有效建议318个,化解农村矛盾450件,解决实际问题335个,投入帮扶资金2500多万元。参见浙江省乡镇企业局:《新使命 新机遇 新舞台——浙江省乡镇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农业部乡镇企业情况》2006年第29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网站http://www.cte.gov.cn/index/asp/gzdt.asp?idd=1572
    ② 浙江省乡镇企业在培训技能方面,采取政府开单、企业买单、农民选单的方式,目前已有150多万从事二三产业的务工农民通过培训学到了一门以上专业技能。绍兴市由乡镇企业提供的培训经费达到了1211万多元。义乌浪莎袜业集团在今年3月投资100万元,联办“三农学院”,并计划用5年时间,出资500万元,培训1万名农村劳动力,公司以发工资的形式,鼓励偏远山区和城郊接合部被征地农民学习技术。参见浙江省乡镇企业局:《新使命 新机遇 新舞台——浙江省乡镇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农业部乡镇企业情况》2006年第29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网站http://www.cte.gov.cnhndex/asp/gzdt.asp?idd=1572
    ③ 在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拉乡镇企业赞助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据调查,温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已有260多家企业参与了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累计捐助资金、实物3.58亿元,建成社会福利项目521个。现年37岁,靠搞建筑起家的企业主李正西,出资260万元,正在为永嘉县下谢村打造休闲型乡村。该市23名党员企业土在建党85周年之际,还联名发出了“致富不忘本,共建新农村”的倡议。慈溪市建成的100多个村落文化宫、近百个村级公园中,乡镇企业赞助占到总投入的四分之一。目前,全省有1000多个行政村,由乡镇企业出钱出物,开展了环境整治行动。参见浙江省乡镇企业局:《新使命 新机遇 新舞台——浙江省乡镇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农业部乡镇企业情况》2006年第29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网站http://www.cte.gov.cn/index/asp/gzdt.asp?idd=1572
    ① 这次改革把税源充足,收入稳定的税种都规定为国税,只将一些税源分散、税额小、不易征管的税种留给地方,这次改革确实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1995年,中央财力增加,财政收入由1990年34%上升到52%,近几年一直稳定在50%左右。苏兆华:《中国分税制改革正经历震荡》,《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5月19日。
    ② 曾丽萍:《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吴春梅:《转轨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重构》,《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
    ① 王乐夫等:《从“公有”到“共有”》,《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5期。
    ① 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9页。
    ② 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士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 SA8000认证标准由美国的一个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制订并推广,该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
    ④ 胡中华、李志军:《体现以人为本的推进器》,《国际贸易》,2004年第4期。
    ⑤ 2005年,中国获得认证的企业和机构已经有94家,在数量上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http://www.sa-intl.org/index.cfm?fuseaction=document.showDocumentByID&nodeID=1&DocumentID=72
    ① See "Dynamic" Launching of Work on ISO26000: Future Guidelin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http://www.iso.org/iso/en/commcentre/pressreleases/2005/Ref953.html.
    ②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①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② 陆德明等认为,农民觉得负担沉重是近10年的事,他们把1990年代看作是中国农村“失去的10年”。从1994年到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2.6%(未扣除价格影响);而农民人均承担的农业各税、提留统筹费、社会负担,却分别增长了12.7%、10.3%、29.3%。此外,从1985年到1999年乡村人口数由8.032亿增长到9.2216亿,劳动力由3.0638亿增长到4.6896亿。另一方面,农村耕地面积日渐减少。据统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通过后的1986—1995年,耕地累计减少10226万亩,年均减少1027万亩。由于城镇化的速度大大低于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整体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关于这方面的个案或实证分析随处可见。一方面农业已经没有剩余,另一方面处在农村的各种上层建筑必须获得剩余才能维持运转,农民焉能不感到负担沉重。甚至可以大胆地说,即使今天把所有的面向农民的税费项目全部取消,农民依然不会觉得轻松。因为他的生老病死完全依靠0.1公顷没有剩余的耕地(他的养老将是一个大问题)。陆德明等:《中国农民的负担问题:一种解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 G. Rol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i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 (1).
    ① 民工荒的出现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它表明一种矛盾状况:一方面,企业用工出现缺工,在对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缺工率高达10%;另一方面,中国有大量的失业人员,特别是苦于没有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处于一种比较特别的失业状态下)。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使得许多企业处于微弱的赢利边缘,企业不愿也没有能力为农民工提高工资。在工资增长机制滞缓情况下,政府优惠农业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工回乡务农的收益增大,城市务工的机会收益下降,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离开城市劳动力市场,导致城市出现农民工的短缺现象。曾湘泉等:《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对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思考》,《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
    ② 陈涵:《社会成本: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财经报》2005年4月29日。
    ③ 周树平:《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视角下中国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这一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组成的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李斌:《深圳血汗工厂部分员工每月加班230小时》,原载《中国青年报》,参照大洋网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6-04/03/content_2461952.htm
    ① 崔克亮:《从反倾销浪潮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原载《中国经济时报》,参见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5248431.html
    ② 中国的《劳动法》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那是在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改成每周五天半背景。《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颁布后,统一规定:每日8小时,每周五天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
    ③ 由于中国关于劳动法的宣传不力,很多员工并不知道加班费的计算方法,也不知道国家对企业加班费的相关规定。即使知道,有些职工还是希望能够有加班的机会,这样可以多挣些钱。可以说,职工的“划算”一说只是从自己获取的收入计算的,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劳动付出。
    ① 崔克亮:《从反倾销浪潮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原载《中国经济时报》,参见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5248431.html
    ② 周树平:《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视角下中国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 1995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全国的十大城市的508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77.89%和71.65%;而私营企业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则均在90%以上,其中私营企业为94.18%。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的比重较大,主要用于职工的社会福利。乡镇企业职工显然没有如此的收入。参见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
    ①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初始于1984年10月。在中共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体制、价格体系、劳动工资制度以及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等方面的改革,均被列为增强企业活力的配套改革的范畴。随后,国务院决定:自1986年10月1日起,国有企业在新招收工人中普遍推行劳动合同制,同时为合同制工人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以解决其退休养老和失业保险(当时叫待业保险)问题。这是“切块”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因为社会保障存企业中仅限于国有企业。进入1990年代后,社会保险被扩展到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5个险种。目前,失业和工伤保险均已颁布条例,养老和医疗保险仍停留在国务院决定层次,生育保险则以部门规章加以规范。参见高书生:《社会保障:我们该走哪条路》,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
    ② 参见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
    ① 刘翠娟:《乡镇企业作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1期。
    ② 彭文彬、刘晓虎、王琴芳、马金兴、张菊兰:《常州市武进区乡镇企业电镀业铬职业危害的调查》,《职业与健康》2004年第12期。
    ③ 董爱平:《妇女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① 甚至一些国外的非政府组织也介入了此类问题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如,加拿大公民社会组织、福特基金会组织等。
    ② 《农业部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安全工作的通知》(农业部[1993]农(企)字第14号。
    ③ 王贞琼:《乡镇企业急需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经济论坛》2004年第8期。
    ④ 参见中国风险管理网http://www.chinarm.cn/Risk/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68
    ① 如四川省早在20年前的1986年出台了《四川省乡镇企业劳动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川府发[1986]147号):乡镇小煤矿必须执行《小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其它有关矿山安全法规,每个矿(井)必须具备两个通到地面的安全出口,不准独眼井生产,不准明火明电照明,不准明火明电放炮(高沼气、自然发火和年产万吨以上的矿井不准采用自然通风和明闸刀开关),不准开采保安煤柱;配备合格的安全技术人员、瓦斯检查员和放炮员,严格执行顶板、通风、瓦斯、放炮安全管理的各种规定;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制度。等等。类似这种规定还是很多。总体上,一般经验上的安全总结都会在不久出现在随后的规定中。但是,这些规定能够被执行得很少,所以仍然会出现屡见不鲜的安全事故。
    ①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② 所谓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有学者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熟人社会是不需要民主和法治的;熟人社会总是会公权私用等。虞崇胜:《潜规则下的熟人社会》,《人民论坛》2006年第10期。
    ① 白文星:《国有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法社会学分析》,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救助弱者是人类的本性。《圣经》记载了奴隶社会时期的爱的传统,在手工业作坊制的封建社会时期,救助弱者也是广为提倡的美德。这说明企业的慈善伦理是跨越时代的,不管这种行为是以宗教的名义出现,还是以世俗的方式体现。乡镇企业也不例外。
    ① See James E. Post, Anne T. Lawrence, James Weber,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The McGraw-Hill Company, Inc. 2002. P64.
    ① Charles Handy, What's a Business F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ecember 2002, p54.
    ② 傅治平:《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企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陈育新(刘永美)先生访谈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2期。
    ② 张璐、赵书华:《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再造》,《商业研究》,2005年第21期。
    ③ 胡中华、李志军:《体现以人为本的推进器》,《国际贸易》,2004年第4期。
    1.巴曙松:《要创造社会责任投资的环境》,《中国工业报》 2006年2月28日。
    2.宝贡敏:《论乡镇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3.蔡守秋:《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3、4期。
    4.蔡养军:《中国乡村集体企业经验的制度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版。
    5.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6.查斯虎等:《“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风险及其防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陈光、赵炳雨:《乡镇企业离农倾向的分析与对策》,《乡镇企业研究》 2000年第5期。
    8.陈涵:《社会成本: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财经报》 2005年4月29日。
    9.陈乃醒、胥和平、王延中:《中国乡镇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4年版。
    10.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11.程婕:《太子童装欠青基会善款80万,“希望小学没法建”》,《北京青年报》 2004年8月20日。
    12.邓光奇:《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培育与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1期。
    13.丁国光:《乡镇企业论》,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1993年版。
    14.董爱平:《妇女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5.董鸿扬:《市场经济与地域人文环境的优化》,《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6.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17.樊丽明、石绍宾:《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变迁及影响因素》,《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18.范建国:《乡镇企业负担分析及建议》,《苏南乡镇企业》,1998年第6期。
    19.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 社 2000年版。
    2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9页。
    21.冯永源、茹涌潮、杨竞寸:《打造乡镇企业集群——万盈镇棉花加工业调查》,《老区建设》 2005年第5期。
    22.傅慧芳:《青年农民工价值观的矛盾透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3.傅治平:《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24.甘满堂:《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25.甘文传:《非政府组织: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保障》,《WTO经济导刊》 2006年第4期。
    26.高书生:《社会保障:我们该走哪条路》,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
    27.高天:《“三农”瓶颈有望突破乡镇企业任重道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乡镇企业专业会议侧记》,《中国乡镇企业》 2004年第1期。
    28.龚咏梅:《现代国家建设的制度秩序——兼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权力与社会1927-1937),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9.国家环境保护局、《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协作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出版社 2005年版。
    3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4年7月3日。
    32.何海宁:《一个小山村的环保艰辛路》,《南方周末》,2004年9月16日。
    33.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4期。
    34.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第5期。
    35.胡必亮、郑红亮:《中国的乡镇企业与乡村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年版。
    36.胡同恭:《论乡镇企业发展的政府环境》,《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7期。
    37.胡中华、李志军:《体现以人为本的推进器》,《国际贸易》,2004年第4期。
    38.黄佩华等:《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9年版。
    39.江苏省委宣传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成功实践》,《新华日 报》,1993年12月29日。
    40.江苏统计局:《1998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年版。
    41.江西省妇联课题组:《环境保护中的妇女组织作用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2.姜春海、刘晓妍:《<乡镇企业法>有无继续存在的必要》,《乡镇企业研究》 2003年第1期。
    43.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 2004年第2期。
    44.蒋影明:《社会机制决定论》,《学海》,1995年第3期。
    45.蒋自豪:《公司不能丧失社会责任》,《社会观察》,2006年第2期。
    46.解振华:《发挥妇女作用,推进环保事业》,《人民日报》,2005年2月8日,第13版。
    47.景跃进:《行政民主:意义与局限——温岭“民主恳谈会”的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8.康彩霞、李力、白现军:《政府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8期。
    49.赖扬恩:《我国乡村工业的历史与现实——从历史比较中得到的启示》,《福建学刊》 1997年第2期。
    50.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应策略研究》,《新华文摘》 2004年第24期。
    51.冷舜安、周娟:《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 2006年12月27日,第12版。
    52.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 1995年第4期。
    53.李丰春:《差序格局·社会网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经济社会学解读》,《理论界》 2005年第7期。
    54.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55.李建波、张京祥:《基于地域人文环境思考苏南小城镇的发展演化》,《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
    56.李乐刚:《论村务公开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6年第4期。
    57.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58.李勤:《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人口与经济》 2006年4月(增)。
    59.李汝珍等:《洛阳市乡镇企业铅危害状况及干预措施》,《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4年第2期。
    60.李淑华:《试探如何在妇女中倡导绿色生活与可持续性消费方式》,《中华女 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1.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15期。
    62.李新春:《中国的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卷。
    63.李周等:《环境、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研究、乡镇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4.梁世夫:《乡镇企业为何渐离农业农村农民——乡镇企业与“三农”关系的变化及其分析》,《调研世界》 2002年第9期。
    65.林聚任主编:《乡镇企业改制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6.刘纯明:《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的群体特质与社会救助体系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7.刘翠娟:《乡镇企业作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1期。
    68.刘逢、王锐兰等:《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现状及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69.刘国瑛:《新闻传媒——制衡美国的第四权力》,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70.刘海斌、谢韵:《明年起常州将以政府名义颁发“企业社会责任奖”》,《常州晚报》 2006年12月22日。
    71.刘建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2.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3.刘杰斌:《乡镇企业文化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7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75.刘清泉主编:《近代实业的评说》,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年版。
    76.刘增胜:《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刘增胜局长在“WTO与中国乡镇企业创新论坛”的总结讲话》,《中国乡镇企业》 2002年第5期。
    77.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78.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79.卢振辉:《论乡镇企业文化》,《经济问题探索》,1996年第2期。
    80.陆德明等:《中国农民的负担问题:一种解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81.吕萌萌:《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关系重新定位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82.马杰三等编:《当代中国的乡镇企业》,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1年版。
    83.马力、齐善鸿:《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管理》 2005年第2期。
    84.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85.马戎等:《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于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86.马戎等:《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87.马瑞、丁莞歆、陈漫、李锦龙:《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2005年第12期。
    88.马中等:《建立环境财政体系,增加环保投入是落实<决定>关键》,《中国环境报》2006年9月7日。
    89.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九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综述》,2001年1月1日。
    90.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91.潘强恩主编:《论共有制与私有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
    92.庞少静:《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控制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年第4期。
    93.彭恒军:《乡镇社会论:农村工业化与新型工资劳动者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94.彭文彬、刘晓虎、王琴芳、马金兴、张菊兰:《常州市武进区乡镇企业电镀业铬职业危害的调查》,《职业与健康》 2004年第12期。
    95.彭希哲、梁鸿、戴星翼:《区域发展、乡镇企业与社会保障》,百家出版社 2000年版。
    96.秦颖等:《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97.邱继成:《乡镇企业——社区(政府)管理模式的基本线索》,转参照阮学金、张军:《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和空间集聚》,《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1期。
    98.曲格平:《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及社会调节》,《中国环境报》,2005年5月18日。
    99.曲格平:《控制乡镇企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中国农村科技》,1999年第3期。
    100.饶爱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 2003年1月9日第1版。
    101.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导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 2006年2月15日第8版。
    102.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103.阮俊华、徐玲燕、鲍海君:《环境保护社会机制的构建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4.阮学金、张军:《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和空间集聚》,《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1期。
    105.沈满洪:《滇池流域环境变迁及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6期。
    106.沈卫平、金晓瑜:《论苏南模式的收入分配关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107.施星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家》 2003年第1期。
    108.史浩明、张鹏:《从社会负担到社会责任——论苏南乡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9.苏海澄:《天水市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3年第2期。
    110.苏勇:《管理伦理》,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
    111.苏兆华:《中国分税制改革正经历震荡》,《经济学消息报》 2000年5月19日。
    112.孙承斌、李亚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侧记》《人民日报》2006年3月1日第5版。
    113.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
    114.孙立平:《消匿企业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企业技术开发》 2003年第1期。
    115.孙旭东:《浅谈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第2期。
    116.谭秋成:《转型时期乡村组织行为与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7.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118.王保树:《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119.王德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120.王焕校、常学秀主编:《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121.王健民等:《中国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气象出版社 2000年版。
    122.王杰、赵琛、王耕:《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是乡镇企业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 2004年第10期。
    123.王金红:《“两委矛盾”:经验分析与理论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124.王乐夫等:《从“公有”到“共有”——对深圳市万丰村共有制模式的公共管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5期。
    125.王名:《中国NGO概况》,UNCRD Report,2000,No.38.
    126.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127.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 2003年第7期。
    128.王文彬等:《中国乡镇企业概论》,上吴瑞林:《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人民日报》 2006年4月19日第9版。
    129.王贞琼:《乡镇企业急需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经济论坛》 2004年第8期。
    130.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二○○六年三月五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第1版。
    131.吴春梅:《转轨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重构》,《江汉论坛》 2006年第2期。
    132.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33.肖莎:《乡镇企业渐离“三农”:缘起与前景——兼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科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134.谢凤华、缪仁炳:《转型时期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 2004年第9期。
    135.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三联书店 2005年版。
    136.徐斌等:《从乡镇企业改制看“苏南模式”》,《学术论坛》 2002年第2期。
    137.徐明华:《制度与中国农村工业生产力集聚》,《浙江社会科学》 1996年第3期。
    138.许嘉璐:《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绿叶》,2005年第12期。
    139.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年版。
    140.杨柳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2期。
    141.雍兰利:《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道德与文明》 2005年第3期。
    142.于金:《乡镇企业发展深层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43.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3年第3期。
    144.于立、于左:《中国乡镇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145.虞崇胜:《潜规则下的熟人社会》,《人民论坛》 2006年第10期。
    146.曾湘泉《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对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思考》,《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
    147.张立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1年第3期。
    148.张璐、赵书华:《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再造》,《商业研究》,2005年第21期。
    149.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150.张晓山、苑鹏:《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备忘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151.张勇等:《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初探》,《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4期。
    152.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宏观经济研究》 2005年第9期。
    153.章轲:《我国首个环保指数今日出炉,品安全最被关注》,《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01月15日。
    154.赵连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5年第2期。
    155.赵琼:《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职责》,《企业文化》 2004年第Z1期。
    156.尤·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157.浙江省乡镇企业局:《新使命 新机遇 新舞台——浙江省乡镇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农业部乡镇企业情况》 2006年第29期。
    158.郑全全等:《当代农民职业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期。
    15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1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人民日报》,2006年6月6日,第14版。
    161.仲大军:《企业与政府要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学习月刊》 2006年第3期。
    162.周国银、张少标:《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 2002年版。
    163.周生贤:《强调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年第3期。
    164.周晓来:《美国女性环保主义初探》,《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65.朱勋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民生命健康权保障》,《中国卫生产业》 2004年第11期。
    166.邹宜民等:《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思考》,《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167.[美]F.杜拉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版。
    16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16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170.[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陆宏成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
    171.[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7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173.[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
    174.[日]大野健一:《通向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和政府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4期。
    175.刘纯明:《重庆市农村弱势群体的群体特质与社会救助体系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76.《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177.《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决定》(琼府[1999]57号)。
    178.《昆明市关于乡镇企业税收问题的几项规定》(1987年4月16日昆政发 [1987]78号)。
    179.《农业部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安全工作的通知》(农业部[1993]农(企)字第14号。
    180.《农业部关于印发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农企发[2006]5号。
    18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7日第1版。
    18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2月9日第一版。
    18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年10月19日)中发[2002]13号。
    184. Carl Boggs, The End of Politics: Corporate Power and the Decline of the Public Spher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0.
    185. 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 NY: Doubleday Anchor, 1969.
    186. James E. Post, Anne T. Lawrence, James Weber,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The McGraw-Hill Company, Inc. 2002.
    187. Amy Domini,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Making a Difference and Making Money, Chicago: Dearborn Trade, a Kaplan Professional Company, 2001.
    188. G. Craig, M. Mayo & N. Sharman eds., Jobs and Community Ac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189. Anil Hira, Ideas in Economic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Regional, N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ase Studies, Westport, Conn.: Praeger, 1998.
    190. D. Fasenfest ed,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Formation in the US and UK,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3.
    191. Anthony Giddens,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Polity, 1985.
    192. B. Carroll.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0.
    193. Carolyn Merchant: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NY: Routledge, 1996.
    194. Charles Handy, Whst's a Business F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ecember 2002.
    195. Che & Qian. 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3(1998).
    196. Max B. E. Clarkson, Class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197. D. J. Wood, Corporation Social Performances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16(4).
    198. Denise Scheberle, Fed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rust and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ation,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9. E. Palme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Social Contac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0, 31 (3).
    200. Edward Banfield, 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 Chicago: Free Press, 1958.
    201. Fei Hsiao-Tung, Peasant Life in China, Routledge & Kepan Paul International, 1939.
    202. F. Fukuyama,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Y: Free Press, 1995.
    203. G. Rol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i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 (1).
    204. Gilbert Rozma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Y: Free Press, 1982.
    205. Jack M. Potter, May N. Oiaz & George M. Foster eds., Peasant Society-A Reader, Boston: Little, Brown, 1967.
    206. L. Water & J. Ugelow, Eviro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mbio, 1979.
    207. James J. Brumme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 Greenwood Press, 1991.
    208. Edmund M. Burke, Corporate Community Relations: Principle of the Neighbor of Choice, CT: Braeger, 1999.
    209. Jean C. Oi,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centives for Industrializ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210. K. Gibson. The Moral Basis of Stakeholder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0, 26 (3).
    211. Larry Diamond. 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5 1995.
    212. L/lian Miles & Rima Abouchedid. The Compan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siness Law Review, May 1997.
    213. M. Weitzman & C. Xu,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 Cultu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18, NO. 2, 1994.
    214.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NY: Macmillan, 1951.
    215. 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70(9). In Hoffman & Moore ed., Business Ethic& McGraw-Hill, 1990.
    216. P. A. Wallace & A. LeMund. Women,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77.
    217. Plato, Republic, Indianapolis, Hachett, 1992.
    218. Paul A. Sabatier & Danniel. A. Mazmanian,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 Guide to Accomplishing Policy Objective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 8, No. 4, 1879-1980.
    219. R H. Coase,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1974.
    220. R.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a, Nov. 1937. 4.
    221. R. D. Putnam.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6 1995.
    222. R D. Putnam, Make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23. Randall B. Ripley & Grace A. Franklin, Congress, the Bureaucracy and Public Policy, Pacific Grove, C. A. Brooks/Cole Publications, 1991.
    224. X. L. Pei,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Rural Communities: The Chinese Village as a Firm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996, Vol. 4, No. 1
    225. Sherwin Rosen, The Theory of Equalizing Differences, in Ashenfelter and Layard,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1985.
    226. T. Donaldson, P. H. Werhane. Ethicsl Issues in Business: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NJ: Prentice Hall, 1999.
    227. Tu wei-ming, eds., 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 Mo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in Japan and Four Mini-Drag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8.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tr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29. W. Byrd & Q. Lin. China's Rural Enterprises: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0. Whyte, 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231. William Hinton, The Great Reversal: the Privatization of China, 1978-1989,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0.
    232. Yuan Peng, Capital Formation in Rural Enterprises, in Christopher Findlay (eds.), Rural Entorprises in China, NY: StMartin's Press, 1994.
    233.企业社会责任网站 www.bsr.org
    234.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 www.irrc.org
    235.绿色和平组织网站 www.greenpeace.org
    236.环境运动联合 www.kfem.or.kr
    237.绿色联合 www.greenkorea.org
    238. YMCA www.ymcakorea.org
    239.《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办法(1998年-2000年)》,中国残联网站 http://www.cdpf.org.cn/zhengce/xg-fp-001.htm
    240.《穷人银行家获诺贝尔和平奖孟加拉国人尤努斯发放小额贷款使数百万人脱贫》,海南新闻网,2006年10月14日。
    241.《浙江日报》浙商网 http://www.zjol.com.cn/05biz/system/2006/09/29/007903348.shtml
    242.《从反倾销浪潮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原载《中国经济时报》,参见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html
    243.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中国社会学网 http://www.sociology.cass.cn
    24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网站 www.csrforum.com.cn/newsinfo.aspx?id=83125K 2006-12-2
    245.常幸:《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讲是义不容辞的》,参见 http://www.rsscity.cn/Articles/finance/2006-02-22/69145.html
    246.崔克亮:《从反倾销浪潮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原载《中国经济时报》, 参见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5248431.html
    247.国家农业部网站 http: //www.agri.gov.cn/zcfg/t20021112_24 500.html
    248.李斌:《深圳血汗工厂部分员工每月加班230小时》,原载《中国青年报》,参照大洋网 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6-04/03/content_2461952.htm
    249.李洁:《上佳的公司业绩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qyshzrlt/1.shtml
    250.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中国社会学网 http://www.sociology.cass.cn
    251.李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研究》,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zl/2000/01/lizhou/7.html
    252.菱山隆二:《我们总是要为利益相关方着想》,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zlhd/200622/15152363735.html
    253.民政部网站新闻《全国农村五保排查定标暨农村低保工作会议召开》,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200652316073/2006921144408.html
    254.人民网:《朱庆生:农村约有40%—60%的人看不起病》,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7/2968352.html
    255.劳工标准国际网站 http://www.sa-intl.org
    256.司马义·艾买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新时期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中国残联网站 http://www.cdpf.org.cn/huiyi/2002-06/06/content_1889462.htm
    257.四川农业信息网 http://www.scagri.gov.cn/b20013.txt
    258.孙立平:《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生态的产物——媒体监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2006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启动论坛》,http://news.sina.com.cn/c/2006-09-14/201511010476.shtml
    259.汤淼:《谁解民间环保组织的生存之苦》,中国商报网 http://www.cb-h.com/shshshow.asp?n_id=2716
    260.魏家福:《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义不容辞》,参见中国管理传播网 www.manage.org.cn/observe/200604/30471.html 27K 2006-5-1
    261.展江:《对企业要求不宜过高》,参见 http://www.sa8000.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16&id=3338
    262.张正春:《圆明园铺设防渗膜是毁灭性的生态灾难》,人民网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3274339.html
    26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
    264. Boston College Center for Corporate Community Relations: Profile of the Community Relations Profession, www.bcccr.org
    265. "Dynamic" Launching of Work on ISO26000: Future Guidelin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http://www.iso.org/iso/en/commcentre/pressreleases/2005/Ref953.html.
    266.白文星:《国有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法社会学分析》,四川大学 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67.顾斐泠:《我国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之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68.黄如良:《企业与居民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69.李钟植:《反全球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变迁》,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270.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复旦大学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71.邵蕾琼:《论从企业办社会到企业社会责任》,华东政法学院 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72.王建军:《教育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湖南大学 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273.王京恒:《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74.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75.徐红曼:《企业骨干在社区权力运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吉化公司莲波、江炼社区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
    276.严彬:《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南京理工大学 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277.曾丽萍:《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研究》,苏州大学 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78.周金法:《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研究》,浙江大学 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79.周树平:《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视角下中国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80.[韩] 姜熙丁:《中国乡镇企业研究》(A Study on XiangZhen QiYe in China) 高丽大学校 1994硕士学位论文。
    281.[韩] 元千植:《中国乡镇企业的类型与特性比较研究》,高丽大学校 1994 硕士学位论文。
    282.[韩]李相根:《中国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整合关系形成研究》,高丽大学校 1999 硕士学位论文。
    283.[韩] 李元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定立与实态研究》,高丽大学校 1991 硕士学位论文。
    284.[韩] 车万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延世大学校 1982 硕士学位论文。
    285.[韩]韩正郁:《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汉阳大学校 1984 硕士学位论文。
    286.[韩] 洪永焕:《地方自治下的新村运动研究》,延世大学校 1973 硕士学位论文。
    287.[韩]朴东俊:A study on the realization of business ethics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首尔大学校 1994 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