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秩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具体社会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都与社会秩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是社会变迁的推动因素之一。在由远古社会向古代社会的演进中,宗教在政治领域内的直接影响渐次减弱,转而主要以伦理的方式实现其社会影响,中国道教亦是如此。中国道教是原始宗教理性化的产物,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道教戒律在通过建立神圣秩序来规范宗教团体内部生活的同时,也对世俗社会的家族道德、经济伦理、法律制度等发生影响,深刻地参与到社会控制体系中来,成为影响传统社会秩序的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宗教社会学、宗教伦理学、历史学等理论,综合运用资料考证、个例分析、综合归纳、多面比较等研究方法,以道教戒律为切入点,来研究在传统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动态调节过程中,道教伦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道教戒律萌生于汉末曹魏,上古斋戒仪轨是其主要历史渊源,《太平经》、《想尔注》等中“诫(戒)”的观念、概念及诫条是其直接渊源,五斗米道、太平道等都实行过一定的组织规范与戒律。晋南北朝时期,作为道教革新的重要手段,道戒全面兴起,律学理论臻于成熟,戒律地位完全确立,律典极大丰富,戒律初步完成系统化整理。隋唐宋元时期,道戒完成系统化整理,并随着新教派的产生而创设了诸多新形式、新内容的戒律,如善书、功过格、宫观清规等等,总体上获得了巨大发展。明清时期道戒重又进入一个稳定、总结的阶段,并向社会上泛化发展,道教善书、功过格的社会影响极度扩大。道教哲学认为,戒律是帮助返本归性的工具,戒即是道,是天地神人共遵之律。道教戒律在形式上灵活丰富,品类繁多,繁简结合;在思想上有突出的养生意识、生态意识及三教合一主张,这些是本文总结出的道教戒律的形式与思想上的特色。
     教团秩序与戒律相依相存。在道教团体内,无论是个体内在秩序还是教团整体秩序的建立与维持,都有赖于戒律作用的发挥。道教要求教徒持戒调心、以戒制身、按戒行法、遵戒寻丹,用戒律规范道教徒的各种修炼活动;通过对教徒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的规范,道教戒律也控制着宫观的日常活动;通过对观内关系的规范,对与世俗家庭、世俗社会关系的规范,戒律还控制着道教徒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处理。戒律实为宗教团体内部运作的制度根据,戒律院是道教宫观内的重要机构,唐时律师已成为与法师、威仪师并称的三种道士之一。通过对前述各方面的严格规范,通过对教徒进行引导与威慑的双重性制约,道教戒律有效地
Religion only exists in specific cultures and societies.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not onl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but also is one of the factors driving social transitions. In the evolution from prehistoric societies to ancient ones, religion's direct effect on the political field gradually weakened. At that time, its social influence was primarily embodied in an ethical dimension. The same was the case with Chinese Daoism. Chinese Dao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primitive religion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Dur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aoism not only regulated the internal life of Daoist communities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acred cosmos, but also influenced family ethics, socio-economic ethics and the legal systems of secular society. It participated in the social control system profoundly and became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In this thesis, I study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Daoist ethic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trol of the social or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by making use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ligious sociology and history and taking Daoist precept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Daoist precepts germina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Han dynasty and Wei dynasty. Prehistoric religious ceremonies provided some of the primary material for its ideas. In particular, the concepts and precepts (jie 诫/戒) in the Taiping jing 太平经 and Xiang'er zhu 想尔注 were its direct sources. Tianshi dao 天师道 (Way of the Celestial Masters) and Taiping dao 太平道 (Way of Great Peace) both applied certain community rules and precept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he reform of Daoism, Daoist precepts were greatly developed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and Six Dynasties. Ethics became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the status of Daoism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Its classics became abundant, and the systematic compilation of its texts was first initiated. From the Sui to the Yuan, Daoist precepts had a tremendous development. The systematic collection of older precepts was comple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Daoist sects, many precepts with new forms and content were created, such as morality books (shanshu 善书), regist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gongguo ge 功过格) and temple rules (qinggui 清规).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aoist precepts developed into a period of stabilization and summation again. They
引文
1.《道藏》(1-36),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
    2.《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本,四部丛刊本
    3.[清]贺维翰《八字功过格》,清抄本
    4.[清]《金科辑要闺范篇》,民国14年(1925)北京金科流通处刻本
    5.[清]彭定求编《道藏辑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6.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1985年第三刷
    7.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8.陈垣等编《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9.胡道静、陈耀庭等主编《藏外道书》(第1、4、5、10、12、16、27、28、31册),成都,巴蜀书社影印本,1992-1995
    1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道教十三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13.李德范辑《敦煌道藏》(1-5),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1999
    14.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成都,巴蜀书社,2001
    15.《圣经(启导本)》,中国基督教两会印发,2003
    16.《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2004
    17.《礼记注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尚书》,四部丛刊本
    19.《毛诗》,四部丛刊本
    20.《国语》,四部丛刊本
    21.《管子》,四部丛刊本
    22.[汉]司马迁《史记》,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23.[汉]班固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24.[南朝]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25.[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26.[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四部丛刊本
    27.[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28.[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29.[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31.[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32.[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33.[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34.[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义》,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36.[唐]张九龄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唐]白居易编《白氏六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38.[唐]徐坚《初学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唐]杜佑《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6
    41.[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42.[宋]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97
    43.[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宋]王溥《唐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8
    47.[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48.[宋]窦仪等撰《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1984
    49.[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宋]高承《事物纪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元]托托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52.[元]吴澄《吴文正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元]黄溍《文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元]《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5.[明]宋濂、王祎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56.[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7.[明]徐溥等撰《明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明]仁孝文皇后徐氏《内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明]宋濂《文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明]邓伯羔《艺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62.[明]吕毖辑《明朝小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玄览堂丛书本,1986
    63.[明]汪道昆《太函集》,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64.[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
    6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66.[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
    67.[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清]董诰等纂《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69.[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7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71.[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2.[清]薛允升编《唐明律合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73.[清]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博物编《神异典》,故宫版
    74.[清]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明伦编《家范典》,故宫版
    75.[清]田文镜、王士俊等修《河南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清]允构等撰《大清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8.[清]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影印文渊阁本
    79.[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
    80.[清]沈复《浮生六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81.[清]三泰等纂、刘统勋等续纂《大清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2.[清]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香艳丛书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83.《台湾范氏大族谱》,台中,创译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1970)铅印本
    84.《中华族谱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5
    85.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年初版)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成都,路明书局,1949
    2.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78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78
    5.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台北,明文书局,1983
    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商务印书馆 1937年初版)
    10.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隋唐五代北宋时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上/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988
    14.周凤五《敦煌写本太公家教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6
    15.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6.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
    17.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8.曾召南、石衍丰《道教基础知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19.杨知秋选注《历代家训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0.郑志明《中国善书与宗教》,台北,学生书局,1988
    21.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
    22.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3.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24.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25.朱越利《道经总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6.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7.包东波选注《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8.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道教史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9.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0.吕锡琛《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1.于明雄《道教文化概说》,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2.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3.龚鹏程《道教新论》,台北,学生书局,1991
    34.王育济《天理与人欲》,济南,齐鲁书社,1992
    35.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台北,学生书局,1992
    36.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7.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人的价值观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2
    38.吴重庆《儒道互补:中国人的心灵建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9.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0.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1-4),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
    42.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3.万俊人《伦理学新论—走向现代伦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44.罗竹风主编《人·社会·宗教》,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5.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6.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7.龙敬儒《宗教法律制度初探》,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48.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萧登福《道教与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51.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52.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中国道教伦理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6
    53.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54.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55.周秀才等编《中国历代家训大观》,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56.葛兆光《葛兆光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7.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7
    58.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9.常建华《宗族志》,《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0.徐梓《家范志》,《中华文化通志》第5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1.胡孚琛等《道教志》,《中华文化通志》第9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2.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63.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6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5.怀效锋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66.萧登福《周秦两汉早期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67.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6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69.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0.王卡《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71.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台北,法鼓文化,1999(第2版)
    72.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73.李养正《佛道交涉论要》,香港道教学院,1999
    74.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0
    75.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6.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77.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8.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9.彭自强《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0
    80.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81.汤用彤《汤用彤全集》(五、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82.陈秉樟《道德规范与伦理价值》,台北,业强出版社,2000
    83.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4.陈鼓应、冯达文主编《道家与道教——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道教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8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
    86.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7.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8.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9.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2
    90.徐少锦等《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91.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
    92.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
    93.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94.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95.罗秉祥、万俊人编《宗教与道德之关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6.葛兆光《屈服史及其它: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3
    97.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8.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9.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0.陈国符《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1.姚南强《宗教社会学》,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2.牟钟鉴等《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
    103.闵智亭《道教仪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5
    104.刘锋《试论道教的起源与形成》,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1
    105.王天麟《天师道经系道教团戒律类经典研究——公元二至六世纪天师道经系仙道教团宗教伦理的考察》,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91
    106.王平《<太平经>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2
    107.姜生《道教伦理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1995
    108.耿敬《汉唐间儒道佛伦理关系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5
    109.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1
    110.何淑娥《魏晋南北朝灵宝经派戒律研究》,新竹,玄奘大学硕士论文,2002
    111.程志强《道教与明代社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112.刘绍云《儒家思想对唐律的影响》,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13.曹玉华《论道教理想的人》,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4.蒋海怒《晚明民间道教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5.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6.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
    117.宇汝松《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8.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9.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120.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121.[德]蔡雾溪《早期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天师道科仪》,维尔茨堡大学博士论文,1987(Angelika Cedzich, Das Ritual der Himmelsmeister im Spiegel fruher Quellen. Ph.D. diss.,University of Wurzburg. 1987)
    122.[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东京,弘文堂,1960
    12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4.[荷]艾士宏《论宋朝对释道所持的法律立场》,莱顿,E·J·布里尔出版社,1968(Werner Eichhorn, Beitrag zur rechtlichen Stellung des Buddhismus und Taoismus im Sung-Stant Leiden: E. J. Brill.)
    125.[日]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东京,福武书店,1978
    126.[日]秋月观暎《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东京,创文社,1978
    127.[日]大渊忍尔《中国人的宗教仪礼》,东京,福武书店,1985
    128.[日]洼德忠《道教史》,萧坤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9.[美]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0.[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131.[日]大渊忍尔《初期的道教》,东京,创文社,1991
    132.[日]福井康顺等《道教》(1-3),朱越利、徐远和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2
    133.[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刘援等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13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135.[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东京,同朋社,1997
    13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7.[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38.[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39.[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0. [英]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 1999
    141.[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42.[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3.[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45.[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6. [美]Livia Kohn, Cosmos and Community: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Daoism, Three Pines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4.
    147.[德]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8.[意]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宗教社会学史》,[意]劳拉·费拉罗迪英译,高师宁译,何光沪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陈世骧《<想尔>老子道德经敦煌残卷论证》,《清华学报》1957年1卷2期
    2.刘子安《论明清的家法族则》,《中国法学》1980年1期
    3.刘琳《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历史研究》1981年5期
    4.钟国发《前期天师道史略论》,《中国史研究》1983年2期
    5.关履权《宗法统治与中国封建社会》,《史学月刊》1983年2期
    6.宋光宇《中国地狱罪报观念的形成》,《台湾省立博物馆年刊》1983年12月
    7.刘修明《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学术月刊》1983年2期
    8.朱越利《<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4期
    9.李丰茂《神仙三品说的原始及其衍变》,《汉学论文集》(2),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10.卿希泰、李刚《试论道教劝善书》,《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4期
    11.宋光宇《中国士人的经济伦理》,《历史月刊》1989年12期
    12.许怀林《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宋史研究论文集》,郑州,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13.许怀林《<郑氏规范>剖析—兼论义门聚居的凝聚力》,《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郑州,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
    14.汪圣铎《宋代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
    15.萧萐父《隋唐时期道教的理论化建设》,《海南大学学报》1991年1期
    16.姜伯勤《<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1年11期
    17.王泉根《中国古代的宗族聚居》,《百科知识》1992年2期
    18.喻长咏《西汉家庭结构和规模初探》,《社会学研究》1992年1期
    19.姜生《论道教的成因》,《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3期
    20.彭耀等《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与王权政治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3期
    21.府建明《试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宗教意义》,《江海学刊》1993年3期
    22.林明《中国家族制度的特点及与封建法律的关系》,《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
    23.杨雅彬《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4期
    24.王立民《古代东方的宗教与法律》,《法学》1994年5期
    25.宋光宇《关于善书的研究与展望》,《新史学》1994年5卷4期
    26.张艳国《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中州学刊》1994年5期
    27.许怀林《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4年2期
    28.宋光宇《台湾的善书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第一届台湾本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1994
    29.李刚《道教功过格解析》,《道家文化研究》 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0.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学术月刊》 1995年7期
    31.陈延斌《中国古代家训论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3期
    32.游子安《论清代江苏长州彭氏家学、善书与善举》,《大陆杂志》 1995年91卷1期
    33.张兴发《全真受戒须知》,《中国道教》 1996年1期
    34.桑良至《中国古代的信息崇拜—惜字林、拾字僧与敦煌石窟》,《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年3期
    35.尹志华《道教戒律中的环境保护思想》,《中国道教》 1996年2期
    36.姜生《论秦汉时期的伦理-信仰危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2期
    37.姜生《价值观的矛盾运动与道教伦理的历史演变》,《世界宗教研究》 1996年3期
    38.姜生《道德与寿老——论道教生命伦理的道德决定论特征》,《学术月刊》 1997年2期
    39.姜生《论宗教伦理向类法律型态的演变》,《世界宗教研究》 1997年1期
    40.程越《金元时期全真道宫观的道士生活》,《宗教学研究》 1997年2期
    41.程越《元朝政府管理全真道宫观的机构和职权》,《世界宗教研究》 1997年3期
    42.胡旭晟《东方宗教法概观——以法律伦理学和历史的理论逻辑为视角》,《比较法研究》 1997年3期
    43.王家佑《道教斋醮科仪精义》,《四川文物》 1997年5期
    44.梁治平《中国法律史上的民间法》,《中国文化》 1997年15-16期
    45.游子安《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江南社会》,《中国史研究》 1997年4期
    46.许水涛《清代族规家训的社会功能》,《清史研究集》(8),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期
    47.丁常云《道教劝善书与现代精神文明》,《中国道教》 1998年4期
    48.黄心川《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 1998年1期
    49.孙亦平《论道教仙学两次理论转型的哲学基础》,《南京大学学报》 1998年4期
    50.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 1999年2期
    51.葛兆光《中国大陆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二十一世纪》 1999年1期
    52.王丽英《论道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中国道教》 1999年1期
    53.李光昱《浅谈中国古代法律的宗教性》,《中外法学》 1999年2期
    54.尹建华、酒井中夫《袁了凡及其善书(二)》,《宗教学研究》 1999年2期
    55.陈耀庭《道教科仪中的伦理教化》,《道家文化研究》 第16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
    56.张国刚《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 1999年3期
    57.姜生《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6期
    58.强昱《<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的律法精神》,《中国道教》 2000年6期
    59.王永平《论唐代道教的管理体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5期
    60.辛德勇《惜字律二种》,《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年4期
    61.王永会《<重阳立教十五论>修道思想探析》,《中国道教》 2000年3期
    62.汪桂平《清代全真道授戒的珍贵文存》,《世界宗教文化》 2001年1期
    63.张洪泽《全真道的传戒仪式》,《世界宗教文化》 2001年4期
    64.丁培仁《贺维翰与<八字功过格>》,《中国道教》 2001年4期
    65.李承贵《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南昌大学学报》 2001年4期
    66.丁培仁《近代成都道教活动管窥:从八字功过格说起》,《四川大学学报》 2001年6期
    67.段江丽《善书与明清小说中的果报观》,《明清小说研究》 2002年1期
    68.徐嘉《佛道戒律及其伦理意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年1期
    69.王立民《中国古代刑法与佛道教—以唐宋明清律典为例》,《法学研究》 2002年3期
    70.谷东燕《古代中国的宗教与法律—从法律的宗教性角度谈》,《当代法学》 2002年12期
    71.齐晓飞《从群众性看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中国宗教》 2003年3期
    72.樊光春《道教的戒律和禁忌》,《福建道教》 2003年3期
    73.黄景春《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中国道教》 2003年2期
    74.吕锡琛《论净明道吸纳儒家伦理的方式及其意义》,《世界宗教研究》 2003年1期
    75.袁志鸿《道教正一派授箓与全真派传戒之比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2003年4期
    76.刘绍云《儒家伦理思想对传统法律的影响》,《理论学刊》 2003年6期
    77.聂亮祥《我读<道门十规>》,《上海道教》 2004年2期
    78.孟亚明《王喆与<重阳立教十五论>》,《学海》 2004年3期
    79.潘素龙《<宝善卷>的刊印、传抄及其社会背景》,《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年9期
    80.刘绍云《试论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道德关系》,《中国道教》 2004年6期
    81.见见《道教戒律的历史发展与特色》,《中国道教》 2004年6期
    82.丁常云《试论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国道教》 2004年6期
    83.刘绍云《儒法思想的内在相通及其历史融合》,《理论学刊》 2004年12期
    84.信灵《道教戒律与道德》,《中国道教》 2005年1期
    85.刘绍云《魏晋至隋唐道教伦理分歧例谈》,《学术论坛》 2005年3期
    86.赵忠祥《家训文化与古代意识形态建设及有益启示》,《学术论坛》 2005年3期
    87.杨浩、张琨《山东东平发现的元代真大道教九祖玄应真人碑》,《中国文物报》 2005/4/6
    88.乐爱国《试论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天台,2005年5月
    89.李继武《道教戒律的伦理思想》,《人文杂志》 2005年3期
    90.刘绍云《戒律、家规、国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调控》,《理论学刊》 2005年10期
    91.刘绍云《道教经济伦理特征与传统经济伦理秩序关系》,《山东大学报》 2005/12/13
    92.[日] 金山龙重《全真教的清规》,《宗教研究》 1943年4期
    93.[日] 洼德忠《关于道教的清规: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的交涉》,《东方宗教》 1951年1期
    94.[日] 吉冈义丰《关于敦煌本<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史学杂志》 1953年12期
    95.[日] 秋月观暎《全真清规责罚榜考》,《文化》 1958年22卷5号
    96.[日] 秋月观暎《再论三元思想的形成——以<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的成立年代为中心》,《弘前大学文经论丛》 1965年1期
    97.[日] 大渊忍尔《<老子想尔注>的成立》,《冈山史学》 1967年19期
    98.[法] 施舟人《道教——科仪传统》,第一届国际道教学会议论文,意大利贝拉焦,1968(Kristofer Schipper: Taoism: The Liturgical Tradition, Paper for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Taoist Studies, Bellagio)
    99.[日] 吉冈义丰《三洞奉道科诫仪范的研究》,《道教和佛教》(3),国书刊行会,1976
    100.[荷] 许理和《佛教对早期道教的影响——经典证据的考察》,《通报》1980年66期(Erich Zurcher: Buddhist Influence on Early Taoism: A Survey of Scriptural Evidence, TP66)
    101.[日] 楠山春树《有关道教十戒》,《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 1982年28期
    102.[日] 前田繁树《关于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的成立》,《东洋的思想与宗教》 1985年2号
    103.[日] 小林正美《关于大道家令戒的成立》,《东洋的思想与宗教》 1985年2号
    104.[日] 洼德忠《北京白云观的现况—有关清规》,《宗教学论集》(13),驹泽大学,1987
    105.[日] 吉冈义丰《道教与戒律》,《吉冈义丰著作集2》,东京,五月书房,平成元年(1989)
    106.[法] 傅飞岚《科仪和主权——道教仪式在创建蜀王国(907-925)中的作用》,《大亚细亚》 第3辑Ⅱ,1989. (Franciscus Verellen: Liturgy and Sovereignty: The Role of Taoist Ritual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hu Kingdom(907-925), Asia Major 3rd seriesⅡ)
    107.[日] 阪出祥伸《道教戒律的种种相》,《道教的大事典》,东京,新人物往来社,1994
    108.[日] 洼德忠《全真教的清规》(上),《东京大学宗教学年报》 1995年12期
    109.[日] 洼德忠《全真教的清规》(下),《东京大学宗教学年报》 1996年13期
    110.[日] 大渊忍尔《三洞奉道科诫仪范的成立》,《道教及其经典(2)》,东京,创文社,1997
    111.[日] 大渊忍尔《太真科及其周边》,《道教及其经典(2)》,东京,创文社,1997
    112.[日] 小林正美《教团的组织和教徒的生活》,载《中国的道教》,东京,创文社,1998
    113.[日] 船山彻《陶弘景和佛教的戒律》,《六朝道教的研究》,东京,春秋社,1998
    114.[韩] 吴相武《<老子想尔注>之年代和作者》,《道家文化研究》 第15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5.[法] 施舟人《道教的清约》,《法国汉学》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
    1.商务印书馆《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版
    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国鲁实先正补《说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增订版(1974年初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5.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1
    6.闵智亭、李养正主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7.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法] 施舟人《道藏索引——五种版本<道藏>通检》,陈耀庭改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
    9.梁廷灿等编《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0. Kristofer Schipper & Franciscus Verellen, The DaoistCanon, Ⅰ-Ⅲ,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