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化,恰恰表明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受到了阻碍。追问阻力来自何方,将我们引向了对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探究。因为只有弄明白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并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才可能找到有效的调整策略,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与实现。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高校专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变化的现状描述,借助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指出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的变化,无论专业设置,还是专业内部课程的安排,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与脱节,由此加剧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更多的不是高校专业设置上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是由于专业内部知识结构与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脱节造成的。本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分析影响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规模扩张的经费来源结构制约了高校对成本较高且社会普遍需要的理工类专业的增设,在有限的收入以及对专业办学成本考虑不多的拨款制度面前,高校更多地选择增设一些低成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来实现扩招;原有专业管理制度中,理论型专业和单一学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目录,加上其规范性特点,不但不利于新专业品种的产生,而且强化了学科壁垒,加上与专业制度配套的高校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分割了有限的课程资源,使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实现跨学科组合,影响人才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在对两所本科院校部分学生选报志愿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第五章第一节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考生的选择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本部分的最后,还指出了独立学院这一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综合前两部分的研究所得,第六章从专业结构变化的事实和影响因素入手,指出当前情况下,顺应规模扩张和经济体制转型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扩大的关键,在于将市场力量更多地引入高等教育内部,在拓宽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利用办学体制的改革,同时变革专业管理制度,借助办学体制变革和专业分化来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化,以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联系。
Both the Expansion and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ll calling for the broaden of higher education function. While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these years just shown us that the functions enlarge of higher education had met obstacles. When we asking where are the obstacles, we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of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condition and influences of structural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dur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are the basement of counter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which will make the higher education function enlarge reality.
     According with the basic path of asking question_ analyze question_ resolve question, this resear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
     The first part include 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At the basement of describe the outside and inside structural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dur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this part put out that the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haven't match the market need, and which should hold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Research result has put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s not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but the curriculum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can't match the market requirement on the graduate.
     The second part include chapter3, 4, 5. The main task of this part is analyze the factors those influence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during the Expansion. The result of research shown that: 1.The funding model of expans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choice of new undergraduate programs during the Expansion for the cost of different undergraduate programs are different. When the income is limited, universities always choose those low cost undergraduate programs to fulfill the expansion task. 2.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s another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system main include theoretic undergraduate programs that can't satisfied the market need of practical talent. Besides,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system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nage" and " standard" which is not helpful for the new kind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those market bad needed. 3. The choice of student is another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programs because of the information is not enough. At the last of this part, essays also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independent academy on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Part three include chapter 6 and 7. Chapter 6 is an discussion about the research result.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factors those influence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this chapter put out that the only way to enlarge higher education function of China lay on the reformation toward marketing requirement. Chapter 7 put out forward that introduce market power into the fund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are all practical for the present problem shown in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引文
[1]王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A].杨东平主编: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6
    [2]杨东平主编.2006: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
    [3]鲁宁.100万大学生就业的实难与虚难[EB/OL].http://bbs.cenet.org.cn/dv_rss.asp?s=xhtml&boardid=92530&id=392069,2008.1.4
    [4]见: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国毕业生网http://www.bysh.cn/Article/direct/200701/Article_3171.html,2007.1.12
    [5]潘懋元.吴玫.从高等教育结构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4-6
    [1]Joseph Ben-David.Professions in the class system of present-day societies Chapter Ⅱ The Growth of the professions and the class system.[J].Current Sociology,1963-1964,(12):261
    [2]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
    [1]Philip.G.Altbach.The Logic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J].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999,(5):107-124
    [1]比如,纪宝成就指出:如何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见:纪宝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做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34-142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建设项目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7100.htm,2008.1.24
    [1]学者卢晓中总结的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高等教育的分层定位,其实大同小异,因为大众化时代的质量必然是多样化的,而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参见: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52-56
    [1]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2]参见:马丁.特罗著,徐丹,谢作栩译.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译稿即将正式刊行。此文英文版收录于菲利普·阿特巴赫主编的《国际高等教育手册》(2005)一书中。
    [3]同上。
    [4]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1]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
    [2]参见:马丁.特罗著,徐丹,谢作栩译.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译稿即将正式刊行。
    [1]在文章随后,作者指出,关注者包括a).高等教育“产品”的雇主;b).历届毕业生等。
    [2]同7
    [3]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tion[A].In OECD(ed.).Policies for Higher Education[C].Paris:OECD,1974:51-101转引自: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1-15
    [4]"The major shortcoming of the model was its isolation of event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from those i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upon which the former depend.Expansion was taken to be a given,as a fundamental world-view,and to constitute the normal and universal course of development.""When the expansion attains the stage of mass education counterforces are mobilized that either put a brake upon continued expansion or lead to a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stitutional differentiation represents a reaction to,and in some ways against,educational expansion."见: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97
    [1]"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stitutional differentiation represents a reaction to,and in some ways against,educational expansion."见:Paul Windolfo 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97
    [2]"The 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to absorb these changing student preferences for the individual subjects can be seen an necessary for its continuing expansion at times of altered conditions in the economy and therefore in the labor market."见: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37
    [1]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9
    [2]同上。
    [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20-121
    [2]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74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1-5
    [4]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与质量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01,(4):3-6
    [5]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1,(9):17-18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1-5
    [7]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J].教育研究,2002,(3):24-27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1-5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l,(6):1-5
    [3]孙玉杰.超越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7,(7):156-160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
    [1]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8-180
    [2]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81
    [3]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
    [1]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42
    [2]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4
    [3]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7
    [4]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5
    [5]廖泉文.高等教育系统工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5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2
    [1]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37
    [1]同上
    [2]作者在书中写道:“因为不同高校之间基本单元的性质不同,在很多传统机构,它们等同于学科基础的系,但是,在另一些机构,它们基本单元式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学院(school of study)”,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基本单元还可以界定为一个课程组,比如,一个跨学科的教师组共同提供一个本科专业的主要课程。这类基本单元的主要特点,是其对于具体课程或课程组的学术责任,它们有自己独立的运行经费预算,它们在招收同事包括学生的时候,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在一些情况下,它们可能被包含在集体研究活动中。”见Tony Becher &Maurice Kogan.Process & Structure in Higher Education[M].Routledge,1992.12
    [3]Tony Becher &Maurice Kogano Process & Structure in Higher Education[M].Routledge,1992.27
    [4]"As far as an ideal framework can be found for a single-subject degree,it is surely the traditional specialist department."..."However,the departmental structure is less appropriate to a modular degree scheme."见:Tony Becher &Maurice Kogan:Process & Structure in Higher Education[M].Routledge,1992.96
    [1]见:文雯,李乐夫,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学科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与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52-56;文雯,李乐夫,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层次结构变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7,(9):27-29
    [2]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4
    [3]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5
    [1]黄胜.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就业走势矛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37
    [1]刘贵华.高校扩招与专业结构调整[J]_中国高等教育,2000,(7):32-33
    [2]黄亲国.大众化背景下江西高等教育层次及科类结构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3-67
    [1]徐越.从战略高度做好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访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林蕙青[J].中国高等教育,2001,(24):11-13,10
    [2]朱霞,卢润德.广西高校工科类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师,2003,(1):113-114
    [3]李忠康,张有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山西教育,2003,(3):8-9
    [1]刘晖.北京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现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29-31
    [2]引用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2001年财政学的供需比例为33.5:1工商管理专业供需比例为11:1,经济学专业供需比例为5.2:1,见:雷炜.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51-52
    [3]吕宏芬,池仁勇.高校扩招后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矛盾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7):13-16
    [1]曾冬梅.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新走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7下):28-30
    [1]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1
    [3]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1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6
    [2]张楚廷.大学与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73-77
    [3]顾泽贤主编.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4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8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5年版)》附录中“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统计而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5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94-695
    [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4)[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16/8/704067.shtml,2007.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2008.7.23
    [3]韩康.只有40%的人口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透视中国少数人富裕的发展之路——中国宏观调控遭遇刚性制约[EB/OL].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http://www.dajun.com.cn/hankang.htm,2007.11.7
    [1]刘念才.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27-44
    [1]2008年高考专业报考热度排行榜[EB/OL].http://exam.edu.sina.com.cn/zhiyuan/bang_major.php,2008.7.14
    [2]陈杰.如何选报专业 大有讲究[J].成才与就业,2008.(11):11-13
    [3]王贤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9):82-85
    [4]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 农学专业就业率最高[EB/OL].http://news.QQ.com,2006年07月16日
    [1]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EB/OL].http://www.sdpc.gov.cn/fzgh/ghwb/hygh/W020050614802537480919.pdf,2008.3.31
    [2]中国新闻网.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16/8/704067.shtml,2008.3.31
    [3]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5年度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05]111号文)
    [1]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51
    [2]王善迈.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在学校内部的分配[J].教育与经济,2005,(3):1-3
    [1]杨周复.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2
    [1]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150
    [1]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level3.jsp?tablename=1068&infoid=20464,2007.12.6
    [2]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152
    [1]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0
    [1]唐卫民.关于扩招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兼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J].大学教育科学,2007,(1):50-53
    [2]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38-156
    [1]鲍嵘,徐洁.印度个案与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的类型学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6,(4):13-17
    [1]鲍 嵘,徐洁.印度个案与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的类型学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6,(4):13-17
    [2]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4
    [3]曾昭伦.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J].人民教育1952年9月号,P6,转引自: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76
    [4]同上
    [5]同上
    [1]曾昭伦.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J]人民教育1952年9月号,P7,转引自: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77
    [2]同上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6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7-28
    [2]钟秉林.在全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钟秉林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改革[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2-473
    [1]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9-43
    [2]鲍嵘.从“计划供给”到“市场匹配”:高校学科专业管理范式的更迭[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
    [3]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9-43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5号,见本科专业评估网:http://www.ldxy.cn/bumen/pinggu/pinggudongtai/yinfatongzhi2.htm,2007.12.16
    [1]柯昌万.陕西今年在6高校进行自主设置专业试点[EB/OL].中国教育报.转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30801/3088906.shtml,2008.4.3
    [1]刘念才.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27-44
    [2]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8
    [1]范德格拉夫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2]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2
    [1]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2]Eric Ashby,Adapting Universties to a Technological Society,转引自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一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3]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1]陈杰:如何选报专业,大有讲究[J].成才与就业,2008,(11):11-13
    [1]陈洁.新增专业评估工作中的实践与体会[J].辽宁教育研究,2005,(1):53-54
    [1]张兴.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起源与类型[J].当代教育论坛,2003,(9):91-93
    [2]沈教,袁建.江苏发展教育再推八项举措[N].扬子晚报.2002-01-16
    [1]根据2005年普通本科分学科招生数计算而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1-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3]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isp?tablename=1068&infoid=29052,2007.5.12
    [1]杨周复.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2
    [1]覃美琼.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5):15-17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650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
    [1]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6
    [1]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0
    [1]潘懋元:民力民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N]国教育报,2008-06-02
    [1]张楚廷.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封闭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6):1-6
    [1]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36
    [2]同上。
    [1]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1]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2]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7
    [3]根据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这一段改革的具体情况如下:由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弊端迅速暴露,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于是,从1958年开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限下放问题的决定》为标志,开始了简政放权的改革。高等学校就在这样的改革中,开始大量下放给省市自治区。1958年中央教育部及中央各业务部门领导的229所高校下放了187所,占81%。这一情况到1991年有所反复,当时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有35%的高校属中央部门管理。其中国家教委所属的36所,中央业务部门所属的318所,(其中本科260所,专科58所),分别归属63个中央业务部门管理。随着1993年之后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机构分工的方式加快了由以行业分工为主向以行政区划分工为主的转变。1993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随着中央业务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中央各业务部门所属高校要面向社会”。1994年起草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五种途径:转制、共建、合作、合并、参与。到1998年,发布《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
    [1]Joseph Ben-David.Centers of learning[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7:1
    [1]Philip.G.Altbach.The Logic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J]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999,(5):107-124
    [2]潘懋元,罗丹.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3):1-10
    [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20 Years of American Education,A Statistical Portrait.84-85[EB/OL].http://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93442
    [1]潘懋元,民力民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06-02
    [2]根据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之普通高等学校校数[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06/info33506.htm
    [1]见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41-243
    [1]陈煜,钟加勤.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分制深化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6,(2):11-1
    [2]刘念才,程莹,刘少雪.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27-44
    [1]沈耀泉.论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及发展[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80-85
    [1]阚阅 张雁.战后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的调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60-64
    [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4,60):8-20
    [2]德州公式拨款材料来自:官风华.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1):69-72
    [1]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90
    [1]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谢维和,文雯,李乐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廖泉文.高等教育系统工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8]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杨东平主编.2006: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顾泽贤主编.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1]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2]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鲍嵘.学问与治理——中国大学知识现代性状况报告(1949-1954)[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4]冯增俊,卢晓中主编.战后东盟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5]王留栓编著.亚非拉十国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6](德)克里斯托弗.福尔著,肖辉英等译..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7]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北京师范大学外国研究所译.欧洲七国第三级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印,1983
    [19]谢安邦.外国私立高等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朱小蔓等主编.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2]钟秉林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4]王伟廉.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郝克明,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6]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7]陈学飞,秦惠民主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135位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8](加)范德格拉夫等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9](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观点[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0]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1]王洪才.人才流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二级学科角度看200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M].海口: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2
    [32]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3]郝克明.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4]周奉年,熊志翔等.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5]夏子桂,罗洪铁.专业变革: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宏伟工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6]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2]马丁.特罗著,谢作栩,徐丹译.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即将刊出。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1-5
    [4]潘懋元,吴玫.从高等教育结构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4-6
    [5]潘懋元,罗丹.多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3):1-10
    [6]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9
    [7]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52-56
    [8]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J].教育研究,2002,(3):24-27
    [9]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6
    [10]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0
    [11]纪宝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做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34-142
    [12]张楚廷.大学与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73-77
    [13]张楚廷.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封闭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6):1-6
    [14]文雯,李乐夫,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学科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与实证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3):52-56
    [15]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1,(9):17-18
    [16]孙玉杰.超越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7,(7):156-160
    [17]徐越.从战略高度做好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林蕙青[J].中国高等教育,2001,(24):11-13,10
    [18]张楚廷.专业的伸缩[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3):17-20
    [19]李忠康,张有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山西教育,2003,(3):8-9
    [20]刘晖.北京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10):29-31
    [21]雷炜.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51-52
    [22]吕宏芬,池仁勇.高校扩招后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矛盾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7):13-16
    [23]曾冬梅.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新走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7下):28-30
    [24]刘念才.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27-44
    [25]陈杰.如何选报专业 大有讲究[J].成才与就业,2008,(11):11-13
    [26]王贤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9):82-85
    [27]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38-156
    [28]王善迈.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在学校内部的分配[J].教育与经济,2005,(3):1-3
    [29]唐卫民.关于扩招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兼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J].大学教育科学,2007,(1):50-53
    [30]卢晓东.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47-52
    [31]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9-43
    [32]鲍嵘,徐洁.印度个案与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的类型学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6,(4):13-17
    [33]鲍嵘..从“计划供给”到“市场匹配”:高校学科专业管理范式的更迭[J].浙江师范大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
    [34]陈洁.新增专业评估工作中的实践与体会[J].辽宁教育研究,2005,(1):53-54
    [35]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本科学费情况[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2):78
    [36]覃美琼.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5):15-17
    [37]陈煜,钟加勤.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分制深化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与经济,2006,(2):11-1
    [38]刘念才,程莹,刘少雪.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27-44
    [39]王留栓.智利私立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1997,(6):5-8
    [40]李毅.蓬勃发展的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8):76-80
    [41]张兴.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起源与类型[J].当代教育论坛,2003,(9):31-33
    [42]官风华.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研究[J].上海高等教育研究,1995,(1):69-72
    [43]阚阅 张雁.战后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的调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60-64
    [44]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4,(60):8-20
    [45]夏建刚.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启示[J].江苏高等教育,2002,(4):108-111
    [46]马陆亭.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高等教育版),2006,(5):14-18
    [47]张更华.关于高校拨款体制实行基金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6,(6):37-38
    [48]张炜.中英两国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数量及拨款方式的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4-129
    [49]李文利、魏新.中外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比较与中国高等学校拨款制度改革趋势[J].上海高等教育研究 1997,(12):34-38
    [50]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与质量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01,(4):3-6
    [51]沈耀泉.论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及发展[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80-85
    [52]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1-15
    [53]张雪,唐安国.上海地区高校专业重复设置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7,(3):92-96
    [54]宗利永,孙绍荣等.本科专业重复设置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上海地区高等学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A:29-33
    [55]黄亲国.大众化背景下江西高等教育层次及科类结构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3-67
    [56]刘永芳,王铁军.省属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及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2005,(6):7-10
    [57]朱霞,卢润德.广西高校工科类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师,2003,(1):113-114
    [58]刘贵华.高校扩招与专业结构调整[J].中国高等教育,2000,(7):32-33
    [1]王伟廉.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
    [2]黄胜.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就业走势矛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4
    [3]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何雪莲.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6
    [5]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视角[D].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7
    [1]潘懋元.民力民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06-02
    [2]沈教,袁建.江苏发展教育再推八项举措[N].扬子晚报.2002-01-16
    [3]鲁宁.100万大学生就业的实难与虚难[EB/OL].http://bbs.cenet.org.cn/dv_rss.asp?s=xhtml&boardid=92530&id=392069,2008.1.4
    [4]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EB/OL].中国毕业生http://www.bysh.cn/Article/direct/200701/Article_3171.html,2007.1.12
    [5]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4)[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16/8/704067.shtml,2007.11.7
    [6]韩康.只有40%的人口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 透视中国少数人富裕的发展之路——中国宏观调控遭遇刚性制约[EB/OL].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http://www.dajun.com.cn/hankang.htm,2007.11.7
    [7]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EB/OL].http://www.sdpc.gov.cn/fzgh/ghwb/hggh/W020050614802537480919.pdf,2008.3.31
    [8]中国新闻网.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16/8/704067.shtml,2008.3.31
    [9]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建设项目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7100.htm,2008.1.24
    [10]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整理[EB/OL].http://edu.sina.com.cn/1/2005-04-12/ba110917.shtml
    [1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EB/OL].http://gaokao.chsi.com.cn/z/jylfb/#,2008-06-05
    [12]2008年高考专业报考热度排行榜[EB/OL].http://exam.edu.sina.com.cn/zhiyuan/bang_major.php,2008.7.14
    [1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 农学专业就业率最高[EB/OL].http://news.QQ.com,2006年07月16日
    [14]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13.isp?tablename=1068&infoid=20464,2007.12.6
    [15]OECD各国教育概览(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es,2005,2006 Table B2.1a.b),转引自台湾“教育部”网站: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indicater/2006
    [16]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 教高[2001]5号[EB/OL].本科专业评估网:http://www.ldxy.cn/bumen/pinggu/pinggudongtai/yinfatongzhi2.htm,2007.12.16
    [17]柯昌万:陕西今年在6高校进行自主设置专业试点[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30801/3088906,shtml,2008.4.3
    [18]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13.isp?tablename=1068&infold=29052,2007.5.12
    [19]中国教育网.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07年招生计划[EB/OL].http://www.eol.cn/07zs_5576/20070509/t20070509_231610.shtml,2007.12.8
    [20]湖南教育网.湘潭大学兴湘学院2005年招生计划[EB/OL].http://www.hnedu.cn/web/0/200505/26174517390.html,2007.12.8
    [21]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07年全国招生计划总表[EB/OL].http://edu.webo.com.cn/info-4-3819.html,2007.12.8
    [22]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招生办: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07招生计划一览表[EB/OL]http://chengyi.jmu.edu.cn/cyzsb/showart.asp?type=0&showid=100,2007.12.8
    [23]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2005年招生[EB/OL]http://www.eol.cn/article/20050517/3137590.shtml,2007.12.8
    [24]相思湖学院2007年招生计划分布一览表[EB/OL]http://xshxy.gxun.edu.cn/zhao/jihua.asp,2007.12.8
    [25]2007年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本科招生计划[EB/OL]http://zs.hualixy.com/design.htm,2007.12.8
    [26]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06年招生计划[EB/OL] http://zsb.xujc.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4,2007.12.8
    [27]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2007年招生计划表[EB/OL]http://www.fafuoc.com/ZhaoSheng/,2007.12.8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之普通高等学校校数[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06/info33506.htm
    [1]Paul Windolf.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1870-1990[M]Westview Press,1997
    [2]Tony Becher &Maurice Kogan.Process & Structure in Higher Education[M]Routledge,1992
    [3]Joseph Ben-David.Centers of learning[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7
    [4]Peter Scott.The Meaning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
    [5]Hiromitsu Muta.Educated Unempolyment in Asia[M].HongKong,Nordica International Limited,1990
    [6]Philip.G.Altbach.The Logic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J]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999(5):107-124
    [7]Joseph Ben-David.Professions in the class system of present-day societies Chapter ⅡThe Growth of the professions and the class system[J]Current Sociology,1963-63(12):247-278
    [8]UNESCO Statistics yearbook.1980,1990,1992,1998
    [9]UNESCO Statistics yearbook.1980.157-215;1992(3) P.17-70;1998(3).35-76
    [10]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统计要览》[Z].平成18年版
    [11]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EB/OL]http://en.rihe.hiroshima-u.ac.jp/data_list.php?#37
    [12]欧洲高等教育中心网站[EB/OL]http://www.cepes.ro/information_services/statistics.htm 和http://www.albany.edu/dept/eaps/prophe/data/National_Data
    [1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20 Years of American Education,A Statistical Portrait.84-85[EB/OL].http://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9344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5年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1999,2000,2001,2002,2005,2006[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000,2001,2002,2003,2006,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杨周复.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2004,2005,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2006,2007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8]福建省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普通高等教育文件选编[Z].未公开发行,1991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0]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5年度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05]111号
    [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
    [13]2006年3月10日原人事部印《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国人厅发[2006]27号
    [14]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5年度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06年度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07年度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评审原则》
    [15]教高厅[2000]1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2000年9月14日)
    [16]教高厅(2007)2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17]教高厅[2000]1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2000年9月14日)
    [1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方案(试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