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已成为大学综合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原先特色鲜明的单科性院校从学科专业的设置看,似乎已是千校一面。不仅如此,连续几年低于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大多为不同类院校都设有的高趋同专业。因此,单科性院校的专业趋同现象遭到了种种非议,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发展也由此受到种种争议和怀疑。对此,我们不由深思:专业的趋同是否完全不合理?它是否一定归根于大学的综合化发展?如果是,为何同样经过综合化发展的众多一流大学依然特色鲜明、成绩显赫?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专业的趋同?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寻求解答,更需要我们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实践进行深刻反思。
     有鉴于此,本论文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单科性院校在我国的兴办为逻辑起点,以单科性院校向综合化发展道路的迈进为时间起点,以单科性院校不同阶段的专业设置状况为论证线索,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的专业趋同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对我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背景——大学综合化进行理论论证。通过揭示综合性大学优越于单科性院校的内在原因以及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必然性,理性认识大学的综合化不仅具必然性,更具自然性;其学科门类不仅趋于齐全,更趋于综合;其发展不仅追求综合化,更突出特色化。为我国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实践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也为专业趋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在实证基础上,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发展历程和学科专业设置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指出专业趋同现象为我国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以客观描绘专业趋同现象的产生过程、如实呈现各类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不同演变过程以及准确揭示引起专业趋同的原因为目的,论文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单科性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状况从1980年至今做了全景式地梳理和分析。
     第三,在以上实证分析基础上,揭示出导致我国各类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共同原因和个别原因。并指出,专业趋同并非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专业趋同的产生也并非完全不合理,而高校对趋同专业的设置也并非完全出于非理性。基于此,论文对专业趋同的两大影响者——政府与高校,一一提了相关建议。
In China, the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n Single-subject Colleges has become very common in these years. As a result, different Single-subject Colleges have gradually lost their character and the empolyment rate of the graduates from those colleges stayed low while more and more duplicate specialties are emerging. Lots of dispution, suspicion or even reproach about this convergence have arised. But before coming to the evaluation about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questions we have to make clear. Is this convergence unreasonable? The convergence will eventually turn the single-subject colleges in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f the answers are positive, then how should we evaluate tho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hich took the ways to become comprehensive and still keep their own character? If the answers are negative, then what leads to the specialty convergence in Single-subject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theoretical answers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expeiences of the Single-subject Colleges.
     For the purpose of giving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theoretically, with the apperance of the single-subject colleges 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 moment that single-subject colleges took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th as the time starting point, the specialty establishing in different stages as the demonstration clu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analyze theorectically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which i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vergence of single-subject colleges. By exploring the internal reason wh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re superior to single-subject colleg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not only reasonable but also inevitable, which actually not only brought more complet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ut also enhanced their own character. This conclus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analysis about the convergence of single-subject colleg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ingle-subject colleg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lleges' current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indicating that the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s the focu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paper tries to describe well and truly the course of the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ways taken by different type of colleges and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it. 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are classified and then analyzed from the year 1980.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e common causes as well as individual cuases of the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n different type of colleges, confirming that the convergence is not the necessary result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 can also be confirmed that the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n single-subject colleges is quite reasonable and rational.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a series of advice to the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which are playing great role in the course of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引文
[1]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2.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2]冯向东.论并校中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2),57。
    [3]张爱龙.我国高等学校的一种分类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1,(3、4):62.
    [1]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2]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33.
    [3]现代汉语词典[K],雷同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25.
    [1]刘志鹏 别敦荣 张迪梅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0.
    [2]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UNESCO,November 1997.
    [3]刘志鹏 别敦荣 张迪梅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1.
    [1]田建国 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72.
    [2]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47.
    [1]郭桂英 方洪锦.对多学科合并大学“综合性”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59.
    [2]庞青山 薛天祥.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特征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12.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1-62.
    [2]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44.
    [1]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47.
    [1]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0.
    [1]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49.
    [1]曲绍卫.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96.
    [1]田建国 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1.
    [1]别敦荣 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0(6):94
    [1]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5.
    [1]吴先满.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迁与战略性调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3.
    [1]曲绍卫.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62.
    [1]潘云鹤 顾建民.大学学科的发展与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1999,(3):10.
    [2]王栾井.高等学校学科群发展机制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65.
    [3]庞青山 曾山金.高校合并的四个不等式[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3):17
    [1]钱颖一.谈大学学科布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2.
    [2]注:美国将建筑学划分为艺术科学类。
    [3]李祖超.国外著名大学的形成及对我国大学制定发展战略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3
    [1]李立国.大学办学综合化与特色化的内涵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2):17
    [1]田长霖教授谈21世纪如何创新重组研究型大学[N].光明日报,2000-1-12(B1)
    [2]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19.
    [1]刘爱东.院校综合化运动审视[J].教育评论,2007,(4):17.
    [1]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第一辑)[Z].1958,76.
    [2]谢雪峰.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6.
    [3]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8.
    [1]为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此类表格中的学科门类划分一律按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划分法,即根据11个学科门类(军事学除外)来划分。
    [1]辽宁省案例所指的就业率为狭义就业率,就业形式包含以下几种:毕业生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签约单位就业;毕业生升学(录取研究生);定向委培毕业生按照定向委培合同就业;毕业生出国;毕业生参加国家及地方服务项目就业(服务西部计划,辽西北计划等)。
    [1]宗利永 孙绍荣 罗尧成 曹卫.本科专业重复设置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上海地区高等学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A:31.
    [1]张应强.重点理工大学的发展转型与综合化战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4,(4):6
    [1]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Z].1993-7-16
    [1]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EB/OL].[2005-10-15].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 18/info11052htm.
    [2]和讯网.大学收费是世界最高的3倍[EB/OL].[2005-12-15].http://www.topic.news.hexun.com/news /blank_2899.aspx.
    [1]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22.
    [2]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46.
    [1]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0.
    [2]陈学飞 秦惠民主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135位专家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4.
    [1]陈学飞 秦惠民主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135位专家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
    [2]中国教育统计网(1997年高等教育的全国数据):http://www.stats.edu.cn/sjcx.aspx#
    [3]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54.
    [1]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A].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M]56.
    [2]刘志鹏 别敦荣 张迪梅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7.
    [3]转引自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A].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M]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
    [2]国家教育委员会.新的里程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74-75.
    [3]国家教育委员会.新的里程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98-99.
    [1]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7.
    [2]转引自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7.
    [3]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8.
    [4]国家教育委员会.新的里程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74.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9-20.
    [1]刘志鹏 别敦荣 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 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5.
    [1]靳占忠.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深层次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4.
    [2]龚怡祖.弱势教育部门“国民待遇”问题的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34.
    [1]杨铭 龚怡祖.农业大学框架下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竞争力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数据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7,(5):13.
    [2]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5.
    [1]董勺素.抓住跨世纪机遇,发展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考察美国高等农业教育随感[J].高等农业教育,2000,(1):8.
    [2]仇方迎.农林院校:怎一个“改名”了得[N].科技日本,2004-9-2(7).
    [3]转引自 靳占忠.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启示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综合化的必要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3,(8):7.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教育参考资料[Z].1999,(1-2):15-17.
    [2]张松刘 志民.日本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道路及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3):26
    [1]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2.
    [1]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4.
    [1]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4
    [1]龚怡祖.弱势教育部门“国民待遇”问题的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35.
    [1]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36.
    [2]潘懋元 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2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编.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73.
    [1]阿什比著 腾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学飞 秦惠民主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135位专家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上、中、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方耀楣主编.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社会主义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7]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8]贺国庆 王保皇 朱文富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纪宝成.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纪宝成主编.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教育部咨询研究项目课题组 胡见雄等著.学科组织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14]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5]寇至中编著.美国大学一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6]刘文.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供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7]刘志鹏 别敦荣 张迪梅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教学卷(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9]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0]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2]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3]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4]曲绍卫.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5]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帅相志 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7]田建国 周光迅著.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8]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9]吴先满.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迁与战略性调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0]谢维和 文雯 李乐夫著.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2004年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1]熊志祥.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2]许祥云主编.21世纪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3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 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4]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5]周远清.迈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别敦荣 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2]曹如军.综合与特色:单科性大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52-55.
    [3]陈传林.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J].医学教育,2001,(2):4-8.
    [4]陈家来 王丽萍 蔡晓鹏.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0,(2):26-27.
    [5]陈宁.探析创办高等体育院校的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5,(5):68-70.
    [6]邓克英 李忠云.重点农业高校学科交叉综合的条件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8.(1):90-92.
    [7]董勺素.抓住跨世纪机遇,发展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考察美国高等农业教育随感[J].高等农业教育,2000,(1):4-8.
    [8]董云川 张建新.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74-77.
    [9]高秀琴.重点理工科大学转型时期的文科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12):82-86.
    [10]龚怡祖.弱势教育部门“国民待遇”问题的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2-38.
    [11]龚怡祖.学历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形态初探[J].教育研究,2002,(2):31-37.
    [12]关进礼.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8,(1):76-77.
    [13]郭桂英 方洪锦.对多学科合并大学“综合性”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59-61.
    [14]郭桂英.对大学合并方式的理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8,(2):33-37.
    [15]韩延明.论大学课程综合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4):9-14.
    [16]洪添胜 黄朝阳 张岳恒.法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93-95.
    [17]胡弼成.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J].广西大学学报,1999,(10):301-304.
    [18]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5-80.
    [19]胡银根.大学内部同类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亟待政治[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0):12-14.
    [20]贾勇宏.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的经济学分析——以2003年在鄂招生高校专业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报,2005,(3):74-78.
    [21]靳占忠.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深层次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l,(12):4-5.
    [22]靳占忠.高等农业教育综合化路径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4,(4):5-7.
    [23]靳占忠.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启示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综合化的必要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3,(8):6-9.
    [24]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定位[J].教育研究,2002,(2):3-7.
    [25]李佳 徐洪.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雷同”、“滞后”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08,(15):18-19.
    [26]李庆东,邓义桂.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143-147.
    [27]李铁君.实行分类办学 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4,(5):36-37.
    [28]李晓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的大学综合化[J].江苏高教,2003,(5):108-110.
    [29]林蕙青.适应新形势 加速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0,(23):3-5.
    [30]刘爱东.院校综合化运动审视[J].教育评论,2007,(4):17-20.
    [31]刘朝晖.转型时期推进农林类高校文科发展的对策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8):70-73.
    [32]刘世昌 谷建春.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历史追溯与现实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7-10.
    [33]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1):24.
    [34]刘志民 陈万明 董维春.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模式取向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15-18.
    [35]柳清秀 杨菲菲.规避高校专业设置风险的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1):42-44.
    [36]卢彩晨.论大学趋同现象[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4):14-18.
    [37]卢兆彤.建国后两次高校合并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00,(2):77-80.
    [38]骆世明.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变化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1999,(11):93-97.
    [39]欧阳康.文科建设与理工科大学的综合化转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24-30.
    [40]潘懋元 车如山.特殊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41]潘云鹤 顾建民.大学学科的发展与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1999,(3):8-12.
    [42]庞青山 薛天祥.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特征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12):11-15.
    [43]钱颖一.谈大学学科布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1-11.
    [44]孙顺根 陈雅婷.单科性院校衍生专业选择及发展途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3):104-108.
    [45]孙振球.论新并“准综合性大学”的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J].中南大学学报,2004,(2):91-94.
    [46]陶林 申俊龙.科学发展观:21世纪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新指针[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9-121.
    [47]王家平 龚月聪.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40-42.
    [48]王栾井.高等学校学科群发展机制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13-17.
    [49]王晓阳 王佳.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其实[J].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刊):139-142.
    [50]王秀德 史亚军.对国外有关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及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4):90-93.
    [51]王秀德 史亚军.对国外有关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及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4):90-93.
    [52]翁贞林 许祥云.现阶段农业高校面临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3,(8):31-33.
    [53]吴锦程 钟琳.试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综合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11(1):48-51.
    [54]吴伟.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扩展趋势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63-64.
    [55]吴宪洲.探索“产业-职业-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8):23-25.
    [56]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前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1):21-25.
    [57]夏洪流 周刚.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布局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54-56.
    [58]徐波 白玉宝.以工为主多科性大学学科建设问题初探[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1):83-85.
    [59]徐向艺 徐英吉.劳动、资本及产业结构变动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贡献分析[J].山东经济,2007,(6):17-21
    [60]许放.时代的需要·历史的使命——略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J].理论纵横,1995,(3):17-19.
    [61]杨铭 龚怡祖.农业大学框架下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竞争力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数据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7,(5):10-14.
    [62]杨铭 龚怡祖.农业大学框架下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竞争力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数据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7,(5):10-14.
    [63]杨叔子 姚启和.论重点理工大学实现四个专业[J].高等教育研究,1996,(2):1-5.
    [64]杨晓东 郭凤臣.吉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中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125-127
    [65]杨旭东.论多科的单科独进——兼论“什么是综合性大学”[J].现代传播,2003,(4):23-26.
    [66]叶静华.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88-92.
    [67]张爱淑 江舒 杜彦良.关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定位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76-80
    [68]张师伟.单科院系的生存与发展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5,(1):55-56.
    [69]张松 刘志民.日本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道路及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3):25-28.
    [70]张松 刘志民.日本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道路及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25-28.
    [71]张喜梅 韩立新.我国多科性大学建设与发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45-47.
    [72]张应强.重点理工大学的发展转型与综合化战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4,(4):6-9.
    [73]赵茂程 郑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调整及林业院校综合化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4):8-12.
    [74]赵茂程 郑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调整及林业院校综合化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4):8-12.
    [75]郑彦离 许明.高校间专业重复设置的成因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0,(9):38-40.
    [76]周德俭 徐建平.拓展学科专业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3,(3):4-8.
    [77]周进 姚启和.一流大学与办好理科——对理工科大学办理科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1999,(2):8-13.
    [78]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11.
    [79]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12.
    [80]宗利永 孙绍荣 罗尧成 曹卫.本科专业重复设置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上海地区高等学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A:29-33.
    [1]国家教育委员会.新的里程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国留学咨询中心编.欧洲14国高等院校便览[G].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大学概览[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寇至中编著.美国大学一览[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5]李辉主编.中国高等院校指南(上、下卷)[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6]刘延准 朱建新等编译.美国加拿大1550所高等院校便览[G].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7]全国高等院校介绍编辑小组.全国高等院校介绍[G].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8]张晋衡主编.中国大学指南(1、2、3、4、5)[G].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9]中国高等学校简介编审委员会编.中国高等学校简介[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中国高等学校大全[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编.中国高等学校大全(第二版)[G].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高等学校大全(上、下)[G].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G].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艾小娟.扩招下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及对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http://202.112.82.62/kns50/Brief.aspx?=2&classtype=&systemno=&Navid DtabaseName=&NaviField=
    [2]金鸿.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http://202.112.82.62/kns50/Brief.aspx?=2&classtype=&systernno=&Navid DtabaseName=&NaviField=
    [3]宋爱忠.当下中国知识型知识失业透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http://202.112.82.62/kns50/Brief.aspx?=2&classtype=&systemno=& Navid DtabaseName=&NaviField=
    [4]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http://202.112.82.62/kns50/Brief.aspx?=2&classtype=&systemno=&Navid DtabaseName=&NaviField=
    [5]徐小石.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http://202.112.82.62/kns50/Brief.aspx?=2&classtype=&systemno=&Navid DtabaseName=7NaviField=
    [6]仇方迎.农林院校:怎一个“改名”了得[N].科技日报,2004-9-2(7)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文汇报,2003-11-30(B3)。
    [8]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第一辑)[Z].1958.
    [9]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93.
    [10]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98.
    [11]和讯网.大学收费是世界最高的3倍[EB/OL].http://www.topic.news.hexun.com/news/blank_2899.aspx,2005-12-15.
    [12]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1052.htm,2005-10-15.
    [13]首都经贸大学历史回眸(1):北京经济学院发展史[EB/OL].http://www.sina.com.cn 2006-10-12
    [14]麦可思—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http://www.mycos.com.cn
    [15]中国教育统计网:http://www.stats.edu.cn/
    [16]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s,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2000Edition(CIP-2000),http://nces.ed.gov/pubs2002/2002165.pdf
    [17]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s,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1990update,http://nces.ed.gov/pubs91/91396.pdf
    [18]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2002: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hapter,http://nces.ed.gov/pubs2003/2003060c.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