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時代背景與史事日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4年1月成立的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抗战时期所成立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博物馆。成立的背景,与抗故时期「西北开发政策」、「(1942年)国军派驻河西走廊」、「(1942年)中央政府收复对新疆省行政权」,有绝对密切的关系。
     为了抵抗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封锁,地处偏远的敦煌,交通运输获得大幅改善。加上菁英人才的参与、兰州市政的建设,以及于全国最重要的国营事业玉门油矿凿井出油,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
     当时在河西走廊与莫高窟从事公务访查及学术工作的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晌,并且在1949年以后,分居海峡两岸,相关的史料也分布在两岸。
     本论文系以分布海峡两岸的史料,包括公文、信函、日记,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作一时间的比对与全面性的讨论。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Tun-Huang (Dunhuang)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Tun-Huang (Dunhuang), located at Dunhuang Grottoes, established in January1944, was regarded the most prominent site museum during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ese (RWAJ) period in China.
     The origin of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Tun-Huang was the result an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he following factors:
     1.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during RWAJ period
     2. The employment of Chinese military forces in Hehsi (Hexi) Corridor in Gansu province (1942)
     3. China's regain of control and the executive power over Hsinchiang (Xinjiang) province (1942)
     Government made great efforts to counteract the Japanese military and economic blockade in China,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remote Dunhuang area. Also, owing to the elite participants, the construction in Lanzhou city (the capital of Gansu province), and the outset of oil produce in Youmen oil deposi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ate-run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n, all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Tun-Huang.
     At that time, the public officifials conducting investigations and academic researches in Hehsi (Hexi) Corridor and the Dunhuang Grottoes, were only a few in number but with professional predominance--they lived on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since1949. And the correlative historiographies were therefore kept separately across the Strait.
     Based on the above historiographies, including official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s, personal diaries, etc., this thesis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he set-up of National Art Institute of Tun-Huang, and a comparison on the change of time over the years.
引文
2 仅《传斯年全集》中,收向达「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一文,台北:联经,1980。
    1 林家平等著「论中国敦煌学史的分期」,将1944年至1949年视为「敦煌学全面发展时期」。(《兰州学刊》1984年第5期,兰州市社科院)。
    2 详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二节。
    3「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研院史语所集刊,民17.10。
    6 见史事日志民国36年1月22日、1月28日、5月1日、5月7日条。
    7 凌纯声(1901-1978)字民复,江苏武进人,先入东南大学,民国12年赴巴黎大学研究民族学,以中国南部(?)族研究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同年返国,被蔡元培先生延揽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研究员,「无异为蔡先生之助手」。(民国32年1月15日傅斯年致朱家驊函)。凌纯声任教於中央大学边政系,民国34年7月出任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司长(民国36年2月12日改制为边疆教育司),37年6月辞边疆教育司司长职,旋受聘为国立边疆教育馆馆长。来台後任教於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55年夏中央研究院成立民族学研究所,朱家驊院长提名为筹备处主任,又受聘为首任所长,长达十五年之久。1959年7月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三届院士。
    8 见史事日志民国37年6月底的最後一条。
    9 时罗家伦任党史会主委、国史馆馆长。
    10 清末。
    11 民国38年以前,共4册。
    12 罗家伦,《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序,民29.08.29.於重庆,台湾商务刊印,民35.04.。
    而无年份。」(孟昭晋,「谈王重民致向达书信」,《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4期,P.93。)
    31 杜正胜,「旧传统与新典范」,台北:《当代》200期2004.04.11,P.24。
    6 「段文杰自传」,台北:《艺术家》月刊连载,2002.7至2003.02.
    8 西安市:陕西人民美术1992.08。
    10 李昌玉「百年伟功建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文。
    11 详见史事日志民国33年5月1日条。
    12 如:林语堂,「记大千话敦煌」,台北:《联合报》,1965.05.24。
    16 浦薛凤,「记何廉兄生平」,台北:《传记文学》,1975.10.01.,P.36。
    17 「凌鸿勋年谱外记」,台北:《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 P.110起。
    8 台北市。明文书局,P337-372。
    19 原刊《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第5期。
    21 柳诒徵为赵彦称《三愿堂日记》所写题记。
    22 此处指日记原件,非稿本、誊抄本、刊本。
    23 《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
    24 蒋中正日记尚未刊行,自2007年夏季起在美国史坦佛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对学界逐年开放。
    25 台北:党史会《罗家伦文存》部份开放。
    26 《夏鼐日记》系2011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为纪念夏鼐诞生一百周年所整理出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於同时典藏,并开放阅读。
    27 台北:国防部,1964.12.。
    28 胡颂平著,台北:传记文学,1969.10.。
    29 傅乐成著,台北:传记文学,1969。
    30 台北:国史馆、监察院、党史会,1978.04.26.。
    31 李永翘著,成都:四川社科院,1987.12.。
    32 刘维开著,台北:中央党史委员会,1996.12.。
    33 《社会教育季刊》1卷2期,重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
    34 重庆:《文史杂志》第2卷第2期。
    35 台北:《中外杂志》第71期。
    36 《蔡孟坚传真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06.01。
    37 台北:《传记文学》第30卷第1期,1977.01。
    38 台北:《中外杂志》11卷1期。
    39 台北:《甘肃文献》第8期。
    40 台北:《传记文学》32卷2期。
    41 台北发行:(中美月刊》9卷5期·1964.05。
    42 台北:《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年报》第三期,1964.06.。
    43 台北:《大成》117期,P.08-12。
    44 重庆:《说文月刊》第3卷第10期,P.92-121。
    45 台北:《甘肃文献》第5期。
    46 台北:正中书局。
    47 台北:作者自印。
    48 《联合报》A12,1976.05.27.。
    49 《考古通讯》。2002年10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重新印行。
    50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51 北京:三联,1994年出版。
    52 敦煌政协,《敦煌文史资料选辑》第一集。
    53 《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写於1994.02.24.。
    54 浙江大学,1994.04。
    55 《敦煌研究》,2004年第三期。
    56 原题为「张大千敦煌行」,银川《宁夏艺术》1985年第3-4期。
    57 段文杰,1982年4月起为敦煌研究院院长。
    58 《敦煌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敦煌政协,1991,P.52-64。
    59 《敦煌研究》,甘肃省敦煌研究院,1994年第2期,P.45-50。
    台湾商务,2003.10.。
    1 相对而言,大陆因地利之便,研究主力以敦煌研究院、社会科学院对石窟艺术的研究表现极为突出。
    3 《艺坛》73期,P.04-07.。「颠末」一词现已少用,指「从头到尾的经过」。
    4 《艺文志》197期,P.22-23。
    苏文「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设颠末记」称「筹备委员後来又增聘三人,其人选为冯国瑞(考
    古家,曾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张维(甘肃省议会议长·著有《陇右金石录》等)、水梓(兰州
    绅士,曾任甘肃区铨叙处处长)诸氏」,均未详出处。
    14 《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1989年1-4期。
    内地徵聘了一批自愿来敦煌工作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史学家。其中主要的有史岩、李浴、董希文、苏莹辉、乌密风、周绍淼、段文杰、孙儒问、史苇湘、李承仙、霍熙亮等,继张大千之後,开展了临摹工作。在解放前七年里,临摹了六、七百幅壁画临本,同时也进行过洞窟内容调查和测量,抄录过供养人题记,并出版了《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象题识》一书,在当时《西北文化》专刊上发表过一些有关石窟问题的文章,还于1948年10月在南京举办了敦煌艺展,展出了数百种临本,但多数是小型专题资料。董希文等同志还在吸收遗产,推陈出新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初步尝试。」(P.40-41。)
    16 《丝绸之路》由兰州师范大学编辑出版。
    17 李永翘为大陆研究张大千的专家。
    18 《历史文物》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
    19 《历史文物》总86期,P.37-56。该文又以「张大千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刊於《民国春秋》人物志,江苏古籍,2001.03.。
    20 刘诗平(1969-)江西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历任中共北京市密云县委、中央纪委驻新华社纪检组、新华社监察局、新华社北京分社工作、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发表有历史论文、文学评论、新闻作品多篇。
    21 孟宪实(1962-)黑龙江讷河人。南开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博士,历任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现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攻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3 如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刘进宝所撰「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敦煌学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09., P.461-462。
    1 中央研究院院士黄彰健「多采口述历史 推论会偏颇」,台北:《联合报》2006.02.24.。
    2 见本论文P.34所附相片。
    4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出版《傅斯年遗札》第三卷,P.1601,原藏南京第二档案馆。
    15 《随同蒋经国的西北之行》P.09.,下同。
    16 「194210月蒋介石同意成立第40集团军,以马步芳的第82军和马步青的骑5军合编而成,以马步芳为总司令,马步青为副总司令,马步芳终於取得对骑5军的实际控制权,这也是蒋介石对马步芳输诚中央的奖掖。在青马让出河西地盘的同时,胡宗南的部队迅速开入河西,驻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线,大体完成了进入新疆的军事布置。」(熊向晖,《随同蒋经国的西北之行》,P.09.。)
    17 国民政奇公报渝字第466号,台北:国史馆。
    18 「我们吃的水要到距离千佛洞三十里的三危山脚观音井去运,就近的荡渠虽有水,但鹼质太重,不能饮食,水虽说要到三十里外去搬运,总还固定有,烧的柴更困难。」(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P.128。)
    19 指马步青部驻敦煌的骑兵团长马长青。
    20 「忆随侍我父敦煌行」,台北:《传记文学》336期,1990.05., P.118。
    6 考试院长戴季陶於民国18年11月24日在洛阳讲「西北文明之再造」。《西北》,新亚细亚学会,民20.10.。
    7 考试院长戴季陶,「救济西北与开发西北」,《新亚细亚学报》,民20.10.。
    8 考试院长戴季陶於民国18年10月在中央军校讲「向西北猛攻的两大意义」。
    9 《季鸾文存》。
    10 考试院长戴季陶於民国18年11月25日在开封讲「救济西北与开发西北」,《西北》,新亚细亚学会,民20.10.。
    32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五下册,台北:党史会,1978.10。
    6 行一「建设西北声中之树人问题」,重庆:《陇铎》第3卷第1期,民32.01.15.,P.8。
    7 田炯锦,「陇上往事」,台北二《中外杂志》第3卷6期,1968.06, P.21-22。
    8 田炯锦,「西北巡察」,台北:《中外杂志》第75期,1973.05,P.13-16。
    9 张玉法,《中国近代史》(上),台北东华本,1977.07., P.228;引Jero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10 「甘肃实际状况」,《清华周刊》第295期,民12.11.23。
    11 同上。
    12 田炯锦,「还乡两年四十年来我的自述」,台北:《中外杂志》1972.05., P.24。
    13 「甘肃实际状况」,《清华周刊》。
    14 陆洪涛(1866-1927),字仙搓,江苏铜山人。北洋武备学堂炮科毕业,清末在甘肃任新军督操 官,历任甘肃常备军第一标第一营管带、第一标标统、凉州总兵,民国成立後任陇东镇守使,民国10年继张广建为甘肃督军。後任甘肃陆军第一师师长兼任甘肃省省长。民国14年去职。先属皖系,後投直系。
    15 「武夫当权」,《文史资料选辑》总27,北京:全国政协,1962.08.,P.33。(网路摘录)
    16 田炯锦,「还乡两年四十年来我的自述」,台北:《中外杂志》1972.05., P.24。
    17 同上。
    21 幼吾,「多难的西北」,《内外杂志》第2卷第8期,民26.05.10,P.3。
    22 「甘肃灾情概况」,《赈务月刊》第1卷第9期。 事节用。」(《朱绍良先生年谱》,台北:国防部,1964.12。)
    35 朱镜宙(1890-1985)字铎民,浙江乐清人。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後在沪杭新加坡等地办报,为章太炎爱婿,任职中国银行经理兼厦门大学教授。北伐时期任总司令部军需处副处长。北伐胜利任上海市财政局秘书,负责筹备上海市银行开办。民国22年5月应朱绍良之邀任甘肃省财政厅长兼禁烟局长,在任三年兴利除弊。民国25年4月,因外珠召良辞省主席职,由东北系将领于学忠继任,以于学忠坚留,於是年10月辞职。抗战期间任川康税区税务局长,因体弱失眠,挽谢诸多新职,承太虚大师传法,深入经藏,笃信佛法。胜利後一度出任上海瓯海银行总经理,不久辞职,赴南华寺随侍虚云老和尚。民国38年来台,与李子宽、大醒法师等发起成立台湾印经处,印佛教经论流通“并与屈映光、赵值惕、锺伯毅等发起修订《中华大藏经》,对台湾佛教贡献至钜。
    36 许显时(1896-1986)字成谋,福建闽清人。保定三期毕业,与张治中、白崇禧、黄绍竑、朱绍良等同学。北伐时期在闽清作战。民国17年任福建省建设厅长,在甘肃省建设厅长任内,协助修建了西兰、兰宁、兰青三条重要公路修筑工程。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八战区中将高参、军事工程处处长。胜利後任福建银行总经理,1949年投共。
    37 命拙,「甘肃就是这个样」,南京:《拓荒》2卷6期,民23.09., P.106。
    45 包括日後来台者有何俊将军夫人张瑾琴女士等多人。(苏鉴,「胡宗南在天水」,台北:《中外杂志》第195期,1983.05,P31-34。)
    48 苏鑑,「胡宗南在天水」,台北:《中外杂志》第195期,1983.05。
    53 刘进,「地方势力勃兴与中央权威缺失邵力子主政甘肃透析」,广州,中山大学,2002。
    54 拉卜楞区在甘境内的有「拉卜楞寺加木样加呼图克图所属之上下火尔藏及十三庄」、「卓尼杨土司所属之上下立加及铁布」、「买吾红布所辖之廿四赛及刚察三庄」。廖楷陶,「藏人之牧区」,《西北游记》,台北:三民书局经销,1988.02., P.24.。
    1 何辑五,「追念谷大哥正伦」,《贵州政坛忆往》,台北:中外杂志,1982.04., P.417。
    5 赵龙文,「谷正伦先生在甘肃」,台北:《甘肃文献》第八期,1976,P.10-P.13。
    8 田炯锦,「还乡两年四十年来我的自述」,台北:《中外杂志》第11卷1期1972.01., P.24。
    9 民国35年5月14日郑通和辞甘肃省教育厅长,由宋恪兼任。
    10 郑通和,「服务国家教育五十年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32卷2期,1978.02.。
    11 政府统计为576万,见本节底页注15。
    12 孙汝梓,「抗战声中的甘肃教育及刍议」,重庆:《陇铎月刊》第10期,民29,P04-07。
    13 郑通和、「服务国家教育五十年之回忆」,台北:《甘肃文献》第10期,1978.06., P.12-P.13。
    14 朱允明(1906-1960)字公生,甘肃会宁县人,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毕,为农业专家甘肃永靖张心一赏识,立志建设家乡服务。毕业後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气象研究所深造,受学於竺可桢,民国21年创建甘肃省立兰州气象测侯所,并出任所长。积极策划省内各县区气象测侯所,民国25年举办短期培训班,学员毕业後成为各县气象观测基本干部,建立甘肃气象观测网。民国23年又创建兰州水文站兼任站长,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甘肃省所设第一个水文站。民国31年西北农专聘为副教授,主讲气象学。1949年以後被聘为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1953年调省工业厅,1955年任甘肃省第一届政协委员。1958年因错划右派,备受磨难去世。
    15 朱允明,「甘肃历年在国内外专科以上各校毕业生之统计」,南京:《西北通讯》2期,民36.04.10., P.05-07。
    26 「西北建设考察团报告国防经济建设总论」,《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台北:党史会,P.221-223。
    27 刘效祖,「展望中的河西」,重庆《陇铎月刊》第10期,民29。
    29 安沼鹅「河西再建中的三大建议」,重庆:《陇铎》月刊第3卷第1期,民32.01, P05-07。
    30 易君左,「西北二马」,上海:《子曰丛刊》3辑,民37.08.,P.14-15。
    31 程志新,「敦煌行脚」,《旅行杂志》,第22卷2月号,民37.02.01。
    32 张仲,「敦煌简史」,甘肃省敦煌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1990.10., P.147-197。
    33 《敦煌市志》,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06.。
    34 同注32。
    5 资料来源,同上;张仲,「敦煌简史」
    6 民国26年陈果夫和水利专家李仪祉一行到淮阴等处去视察导淮工程,即曾到东海县。(台北市,《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六册,「陈果夫选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1965,11.12,P59。)
    1 蒋经国,「在西兰公路上」,《伟大的西北》,重庆:天地出版社,民32。
    3 凌鸿勋:「兰州为西北的重要政治军事与边疆事务之中心,在地理上言,则是全国的中心,常人以为到了兰州便到了西北,而不知由兰州西到霍尔果思的中俄边卡上,较之东到陇海铁路的起点连云港还要远很多。」(凌鸿勋,「随罗志希先生西北考察之行」,台北:《传记文学》第30卷第1期,1977.01.,P.98。)
    3 蔡孟坚,「首任兰州市长的回忆」,《蔡孟坚传真集》,台北:传记文学,1981.06.01,P.31-47。下引同。
    4 「市银行董事会组成,将当地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各经理,加上我及绅耆多人,出任董事。中央、交通等经理均为常务董事,我任董事长,贾经理为代理董事长,并一致推请孔部长任名誉董事长。兰州市府成立此一与中央金融机构打成一片的市银行,这是我筹款最大的保证。」
    6 蔡孟坚,「追忆张大千先生一些真言真事」,《蔡孟坚传真续集》,台北:传记文学,1990.03.01,P.59-61。
    7 兰州市首任市长蔡孟坚抗战胜利後「我去行政院代表省府接洽公务,见到行政院政务处长蒋廷黼,他一见我即说:『战时後方大城市,只有重庆、昆明、兰州。』」(《蔡孟坚八七自传》,非卖品,1993.04,P.44-45)
    10 民35.07.17.,兰州《民国日报》。
    11 民33.03.25.《西北日报》。
    12 尚艳芳,《民国时期甘肃美术历史考察与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05。
    13 民33.03.25.《西北日报》。
    14 虞君质(1912-1975)浙江鄞县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日本东京帝大文学部学士。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是1950年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主编张其昀创办的《文艺月报》“
    15 虞君质,「诗倩画趣忆兰州」,台北:《中国一周》第258期,1955.04.04.。
    16 廖楷陶,《兰州》,台北:正中书局,1957.07,P.91。
    1 张其昀,「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的实施」,台北:《中国一周》72期,1951.09.10.,P.11。
    2 民国27年4月1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吾人不能望於和平中谋建设,惟当使抗战与建国同时并行。吾人此次抗战,固在救亡,尤在使建国大业不致中断,且建国大业必非俟抗战胜利之後重新开始,乃在抗战之中,为不断的进行。吾人必须於抗战之中…深植建国之基础,然後抗战胜利之日,即建国大业告成之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台北:党史会,1988.10., P.53-57。)
    3 钱宾四《国史大纲》统计,民国成立後,川军内战达467次。
    15 「出席西昌文化界茶会刘主席讲词全文」,西昌:《新康报》版三,民33.12.18。
    1 本处所称「西北」地区,仍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省。徐旭:「论现阶段的西北建设」,《西北健社论》,上海二中华书局,民34.11再版,P.01.。
    2 「国防工业三年计划二十九年度计划实施对照表」,资源委员会档案二十八(2)-九二九,南京二档馆。
    3 「器材场」,原文如此。
    18 台北《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敦煌篇,1985。
    20 凌鸿勋,「随罗志希先生西北考察之行」,台北:《传记文学》总176,1977.01.
    (?)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西北建设考察团报舌」,台北:党史会,1976.12.,P.171-172。
    24 罗家伦,「西北建设考察团经过报告」,《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P.175。
    25 罗家伦,《罗家伦先生文存》第六册,1988.12.21,P.240-242。
    26 凌鸿勋,「随罗志希先生西北考察之行」,台北市:《传记文学》第30卷第1期,1977.01.,P.97。
    27 同上。
    28 罗家伦,「西北建设考察团经过报告国防经济建设总论」,《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P.195。
    29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2卷1号,民8.10., P.199-205,「我们总是最好不
    1 民国22年4月交卸教育部,「朱家驊先生事略」,台北《国史馆民国现藏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二辑,1979.03.,P.54-61。
    2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一2008.07.,P.36。
    3 「朱家驊回忆录」,未刊稿。
    4 民国30年10月12日写「西北建设问题与科学化运动」,《朱家驿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业刊,1977.05.,P.586。
    5 民国30年9月15日讲「西北观感」,《朱家弊先生言论集》,P.582。
    6 《朱家哗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77.05.,P.582。
    7 民国30年9月25日写「到西北去」,《朱家驊先生言论集》,P.584。
    12 田炯锦,「西北巡察」,台北:《中外杂志》第75期,1973.05,P.13-16。
    17 卫聚贤,「于右任先生的胡子」,台北:《甘肃文献》第五期,1975.09. , P.65。
    18 由田炯锦巡察团巡察地点看,仍包括部份军事。
    19 卫聚贤(1899-1989),山西万泉人。本姓安,甘肃庆阳,因母改嫁改姓改籍。清华大学国学门毕业,师事王国维,民国18年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其後历任教育部编审、北平师大研究员、上海暨南大学教与中国公学教授,并在上海主编国学刊物《说文月刊》。民国30年在重庆创办《说文月刊》出版社,在七星岗设印刷厂,在职员工最多达一百五十人,又有书店两处,他曾帮中央银经济研究处出版《山西票号史》。(台北:《传记文学》91卷4期,民国人物小传2007.10.,P.148-152。)
    20 「敦煌纪事诗八首」,《右任诗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62,P.13。
    21 田炯锦,「巡视河西走廊」,台北:《中外杂志》第82期,民62.12,P36-39。
    22 同上。
    23 田炯锦,「巡视河西走廊」,台北:《中外杂志》第82期,1973.12,P36-39。
    24 同上。
    25 当系玉门油矿大量用木料原因。
    26 田炯锦,「巡视河西走廊」,。
    27 同上。
    28 窦景桩,《田炯锦年谱初稿》,台北:甘肃文献社,1979.01.。
    1 朱家驊,「再论所谓新强问题复穆罕默德伊敏先生函」一为人口,据前新疆省政府於民国三十五年的调查数,汉人居新疆者有222,401人,信奉回教的汉人有99,607人;合计达322,008人之多,约占全省4,011,330人的总人口数百分之八强。」
    2 「亲苏、反帝、和平、平民、清廉、建设」。
    3 李郁塘,「新疆变乱中的人与事」,台北:《中外杂志》156期,1980.02., P.132。李郁塘,山西怀仁人,山西大学毕业,曾任武威查缉所所长、哈密专区警察局局长。
    4 民国29年秋至民国31年3月。
    5 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新世界》(原书俄文),1979年第11期,P.203。
    6 七七卢沟桥事变後,民国26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协定>。主要条款:「两缔约国重行郑重声明:两方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并否认在两国相互关系间,以战争为施行国家政策之工具。并依照此项诺言,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於彼此为任何侵略。」「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叄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於该第叄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施行不利於受侵略之缔约国。
    7 蒋中正,《苏俄在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6.12., P.101。
    8 朱绍良於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时,盛适任总部参谋,两人交谊素笃。
    9 民国31年7月11日「朱绍良与盛世才长谈情形条列」,「新疆问题」第54卷,台北:国史馆,蒋中正总统档案,典藏号002080101054002。,
    17 「吴忠信主政新疆工作日记」民国34年10月20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政治五,江苏古籍,1998,P.331。
    18 「蒋中正西安军事会议开幕致词」,民31.09.06.。
    19 徐旭:「论现阶段的西北建设」,《西北建设论》,上海:中华书局,民34.01.(再版),P.01.。
    20 《史料初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党史会1981, P.438-439。
    21 见本论文第三章第二节「史料运用方法举隅」,P.77-81。
    22 1943年4月21日美国驻华代办呈国务卿电,《1943年中美外交关系文件》,台北:《联合报》 译,1962.04., P.108。
    24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同日条。
    25 「参谋总长何应钦呈蒋委员长报告拟具收复新疆主权方略」,《史料初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党史会,1981,P.439-440。
    26 蒋中正日记,同日。
    1 王子云(1901-1990)江苏萧县人,上海美专毕业後,寻至北平入国立艺校,专攻西画。与艺校教师吴法鼎等联合创立阿波罗艺术学会。民国13年,与王悦之创立北平艺术院。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王子云南下,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民教馆艺术部主任。民国18年国立西湖艺术院成立受聘任教授。民国20年以驻欧代表名义,公费前往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级美术学校习画,因对雕塑发生兴趣,乃从名雕塑家D.Landowshi习雕塑三年,再考入国立巴黎图案学校学习装饰雕塑三年,民国26年归国,历任国立杭州艺专、国立西北大学教授及西北文物研究室主任。(恽茹平,《民国书画家传》,台湾:商务,1986.02,P.14-15。)
    2 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kclelmann (1717-1768)普鲁士艺术史与文艺理论专家,被称为西方考古学之父,他1755年出版《希腊美术模仿论》,影响极大。他主张应透过田野调查对古希腊艺术作品的挖掘,一切应眼见为凭,才能思索希腊作品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希腊精神与特徵。
    12 雷震(1914-1990)号绿野,江西临川人。民国16年入江西第一职校艺术科,22年入杭州国立艺专预科,25年毕业後入图案系本科,师从林风眠、雷圭元、潘天寿、吴大羽、杜劳、雪洛夫斯基等系统学习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商业美术、工笔花鸟及美术理论。民国27年冬随校辗转沅陵、贵阳、昆明及贵县安江村等地。28年毕业,任图案系助教。29年6月参加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30年与王子云、梁启杰等赴洛阳龙门考察。31年6月与王子云、邹道龙赴敦煌,临
    14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08,P.37。
    16 王子云之子王芃文亦有引述之误:「於1941年10月赴敦煌莫高窟进行重点考察。」
    17 连张大千之子张心智、县府科长任子宜的名字都登录。
    18 民国31年6月15日发信,中研院史语所档。
    19 民国31年6月16日劳干、石璋如致傅斯年函「张大千同日到达,约於明日到千佛洞」;「因工作上的方便,现与教育部艺文考察团住一处,该团来此者二人,一路来此相处甚好。」
    20 《王子云西北写生选》,湖南岳麓书社,2005.08.,P078。
    21 石璋如,敦煌千佛洞考古记。
    22 《王子云西北写生选》,P.77。
    23 王芃记「1941年冬至1943年春,王子云先生经常往来于兰州、敦煌间,牛车沙窝路不知走了多少遍。」则过了11月亦有可能,总之要拿出证据。
    24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P.37。
    25 王蔷,「颇具传奇色彩的婚姻」。
    31 王子云:「我们考察团曾在兰州买了三件彩绘陶罐和四卷写经,算是考察甘肃的一点资料性的收获。」(《从长安到雅典》,P.58。)
    33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记》,陕西人民美术社,1992.08., P.44。 术座谈会。」(《蒋总统与中国民生建设》,台北市:中央文物供应社,1967.10.31.,P.642。)
    35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西安市:陕西人民美术,1992.08,P.44。
    8 田炯锦,「巡视河西走廊」,台北:《中外杂志》第82期,1973.12,P.36-39。
    9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天津:百花,2002.10.,P.17。
    11 靳叔彦,「油人生活笔记」,《国内外石油工业记事》第3卷,台北:中国石油公司,1984.09。
    12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13 陈若星,「在苍茫的岁月云海之间」,西安:《文化艺术报》,2011.07.03.
    1 《治史经验谈》,台湾商务,1981.04.,P.09.。
    2 以民国34年1月4日战时运输管理局局长俞飞鹏就任时为例,明言「行将开通之中印公路,完全为一军用路,绝对禁止商车任意通行,一切物资之运输,均由政府统筹支配。」
    3 如民国29年3月28日参谋结长何应钦曾以军事委员运输统计局人事案呈蒋中正,6月2日蒋中正批示条谕,会知人员包括: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参谋总长何应钦、交通部长张嘉嗷、後方勤务部长俞飞鹏。
    4 民国15年时,我国现代化公路仅2千公里。《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台北:党史会,1978.10., P.81。
    5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下)引:王开节,《中国近百年交通史》;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
    6 罗家伦,「西北建设考察团报告国防经济建设总论」,《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台北:国史馆、党史会出版,1976.12.,P.199-214。
    7 曾养甫(1898-1969)名宪浩,广东平远人,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毕业,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因同学陈立夫之介,任广东省建设厅长、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张人杰委员长)、浙江省建设厅长、广州市长、西南进出口物资线运输主任,抗战时任滇缅铁路公署督办、交通部长、军事工程委员会主委、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等职,曾实际负责建设钱塘大桥、川黔公路、浙赣铁路、滇缅铁路等,对国家贡献极大,被誉为「实行国父建国方略第一人」,因在西南感染瘴气,胜利前夕辞职赴美医疗,来台後专任立法委员,犹常扶病参与院会。
    8 曾养甫,「建设西北为本党今後重要问题」,《中央周报》,民国20年新年增刊。
    9 曾养甫,「建设西北为本党今後重要问题」
    10 邵元冲,「开发西北的重要」,中央党部留京办事处纪念周讲演(南京),民21.03.21.。
    11 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贵州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时任国民政府委员、第三防卫区司令官(江南及闽浙),甫到陕西视察华阴兵工厂。
    12 何应钦,「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在行都中央扩大纪念周讲演(洛阳),民21.03.21.。
    13 覃振(1885-1947)字理鸣,湖南桃源人,参与辛亥革命、讨袁诸役,历任湖南检阅使、中央执行委员(西山派)、中央宣传部长,时任立法院代理院长。後任司法院副院长兼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
    14 覃振,「希望全国人民注意开发西北」,在立法院纪念周讲演,民21.04.25.。
    15 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建国月刊》14卷2期,民25.02.。
    16 同上。
    17 幼吾,「多难的西北」,《内外杂志》2卷8期,民26.05.10,P.3。
    18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东京:国际连合协会,1955.03.,卷下P.61-63。
    19 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历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1》,东京:朝云出版社,1974.11.20.,P.159-161。
    27 田炯锦,「还乡两年四十年来我的自述」,台北:《中外杂志》59期1972.01., P.24。
    28 凌鸿勋回忆:「谷正伦治甘有两句标语:『一为交通第一,一为水利第一』,故对於我(凌鸿勋)及(水利专家)沈君怡之在甘工作寄予期望,考察团在兰,与朱(绍良)、谷两氏自有几度交换意见。」(凌鸿勋,「随罗志希先生西北考察之行」,台北市:《传记文学》第30卷第1期,1977.01,P.97。)
    29 因蔡元培先生过世,朱家驿经选举於民国30年2月3日就中央研究院院长职。
    30 《朱家驿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77.05.。
    33 重庆:《大公报》,民31.10.05.。
    32 胡松林,「建设西北之我见」,《西北问题论丛》第二辑,民31,P.02-03。
    33 郭铿若(甘肃省公路工程总队长),「甘肃公路纪略」,《中国建设》13卷3期,南京:中国建设学会,民25.03.,P.63。
    41 洪文瀚,「甘肃交通建设之新状」,《西北问题论丛》第二集,兰州:西北问题研究室,民31。
    42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西北建设考察团报告国防经济建设总论」P.213。
    43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西北建设考察团报告国防经济建设丝论」P.208-212张光祖,《西北问题论丛》第二辑,「开发西北应先建设甘肃」,P.4-5。
    44 凌鸿勋,「凌鸿勋年谱外记」,台北:《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P.110起。
    45 许显时,「一年来之甘肃交通」,南京:《交通杂志》第3卷第4期,民24.02., P.127。
    46 李学通「西北国际交通线」记:西兰公路全长753公里。
    47 「铺筑西兰公路碎石路面,需款二百万元,蒋院长已令经委会筹拨,并令限本(26)年终完工。(《西北报导》3卷11期,民26.07.01.,P.38。)
    48 李学通,「西北国际交通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北京:中国地理学会,2005.10月号。
    49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下,1977.07.,P.646;其馀两条为「渝昆公路」、「泸昆公路」
    50 「甘川公路」,《甘肃建设年刊》,甘肃省政府建设厅编辑,民31,P.31-36。
    51 凌鸿勋回亿:「(陇海铁路)自宝鸡以西即进入渭河的狭谷,河流於群山之中迂而出,铁路若不是往返筑桥以过渭河,便要沿著渭河的北岸走,在一百几十公里问要鑿一百几十座隧道。民国31年以日敌已侵至豫西,深恐长驱入陕,将无退步,中央遂有赶筑宝天段之决策。」(「凌鸿勋年谱外记:,台北:《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
    52 民国32年罗家伦在西北建设考察团报告书向政府正式建议提前完成宝天铁路,俾便将来延长至兰州、迪化之铁路,较易进行。《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西北建设考察团报告国防经济建设总论」,P.208-212张光祖,《西北问题论丛》第二辑,「开发西北应先建设甘肃」,P.04-05。
    53 甘肃省民政厅长赵龙文,「谷正伦先生在甘肃」,台北:《中外杂志》第1卷第2期,1967.04.。
    54 「卅三年夏我在天水,正看到各县来的民工一队队挑筐背笼,唱著歌开向工地,他们多是强壮有力的庄稼汉,为了铁路,他们流了汗也贡献了生命,渭河中一次覆舟便溺毙了数十人。前後共伤亡民工一百七十人。架桥,钻洞,栉风沐雨胼手胝足,夜晚工地灯火通明,终於,巨壮的
    58 邓文仪,《西北游记》。
    60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天津:百花文艺,2002.10., P.97.
    61 甘肃省政府秘书处编印,「甘肃省政府29年6月份、11月份、12月份,30年2月份工作报告」(建设类)。
    62 裴文中,「论我国今後的中心在西北」,汉口:《独立论坛》第4-5期,民37,P.6。
    63 「宝天铁路与天兰铁路」,上海:《观察》第19期,民36.1.,P21。
    60 民国30年1月6日,《中央日报》重庆版。
    1 罗家伦,「国防经济建设总论」,《西北科学考察团报告》,P.201.。抗战前期新疆政治情形特殊,除甘新公路外,公路自成系统,与内地之交通,多赖空运。
    2 凌鸿勋,「我与西北交通建设」。
    3 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字纪常。
    4 何辑五(何应钦之弟),《贵州政坛忆往》,台北:中外图书,1982.04.,P.429。
    5 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保山到碗盯,全长974公里。
    6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河西走廊受到立即的影响:「甘新邮件近多积压,据邮局息,迩来因特殊情形,对出入境客运,盘查极严,无论公私运物,非有军政当局护照,绝对不准通过,往来邮车,亦同样受检,故哈密酒泉积压邮件,无法转运,新邮件均停肃州,东下邮件,亦停哈密。」(《西北导报》3卷12期,民26.07.25., P.28。)
    7 甘新公路与西兰公路相连结,即古丝路的东段及中段。甘新公路的长度,各说不一。
    8 西北公路工程局局长凌鸿勋在民国31年10月到访回忆:「昔日左文襄经营西北,置大营於肃州,曾於道旁遍植柳树,世称左公柳。事隔数十年,今左公柳所存者已寥寥无几。其幸存者则仍有『烟柳条条绾相送』之致,可见当年之盛。」(「凌鸿勋年谱外记」,台北:《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P.110起)
    9 蒋经国,「在西兰公路上」,《伟大的西北》,重庆:天地出版社,民32。
    10 向达,「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大公报》重庆版,民31.12.27.。
    11 民国31年10月3日向达致曾昭燏函。
    12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任《大公报》通讯记者,民国24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记者的身份,深入西北考察旅行,历时十个月,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连载,後集结出版《中国的西北角》。抗战时期加入共产党,1949年以後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文革遭迫害致死。
    13 《西北导报》3卷11期,民26.07.01.,P.38。
    17 关世杰,「新疆五年」,台北:《中外杂志》总251,1988.01.,P.108。
    19 董蔚翘,「玉门油矿的发现与开采」,台北:《传记文学》第21卷第2期。
    20 严耕望引罗振玉编《鸣沙石室佚书本》:「《沙州都督府经》有大批驿馆材料,记(瓜州)常乐县至沙州敦煌县有南北两驿道,馆驿凡十五个之多,又记常乐至伊州(哈密)驿道有驿名八个,并说明各驿问相去若干里若干步。」(《治史经验谈》,台湾商务,1981.04., P.38.。)
    21 姚宝贤,「如何开发西北驿运」,兰州:《西北经济月刊》第1卷第2期,中中交农四行联合办事处,民30.02., P.23。
    22 民国30年1月6日,《中央日报》重庆版。
    23 民国30年统计甘肃省兽力胶轮车约五千辆、人力胶轮车约两千辆。
    24 民国29年6月陕甘车驮运输所成立,进而发展成为跨省驿运干线。
    25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天津:百花文艺,2002.10., P.17。
    26 第一段由四川广元至甘肃天水,第二段由天水至兰州,第三段由兰州至酒泉、第四段由酒泉至星星峡,第五段星星峡至哈密。
    27 何家元,「西北驿站工程进行情况」,《驿讯》14期,1943。
    28 「西北问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邵元冲先生文集》下,台北二党史会,1983.06.30.P.353。
    29 「西北公路」,上海:《国际关》半月刊第2卷第9期,民29.11.10., P.281。
    30 馀为苏联国营机关的职员及眷属,出处同上。
    31 後来按我国政府需要,少部分行驶西兰公路间,大部分改用於兰州至重庆。
    32 本段撰写参考资料:施曼华,《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西北的国际公路》,台北:正扬,1983.05.吴廷桢、郭厚安,《河西开发史研究》,兰州教育出版社,1996.10.。
    33 相片引自「敦煌行脚」,《旅行杂志》22卷2期,1947.08., P.55。
    34 宝水,「苏联的羊毛车」,上海:《汽车和公路》1卷5期,1950.01,P19-22。
    1 台北《大陆杂志》1卷3期,1950.07.。
    11 「九生」推测为西北公路单位工作人员,「遥念祁连山」,台北:《中国一周》,1953.06.08,P.14。
    12 程志新,「敦煌行脚」,《旅行杂志》,第22卷2月号,民37.02.01。
    13 同书,P.262。
    14 《敦煌简史》:民国34年7月敦煌县招雇民工八百馀人,兼工赶修南疆公路。本公路全长739公里,其中敦煌境内有333公里,逵坊令民国35年4月24日正式通车。(P.194)
    15 胡世英,「杏花春雨活敦煌」,兰州:《甘肃民国日报》,民36.04.23。
    16 《甘肃省志》第38卷「公路交通交通志第二篇道路」称:「民国30年安敦公路修通後,由岔路口(现为文化路口)到千佛洞仅16公里,1943年7月由敦煌县征用当地民工用一个月时间,开辟了一条能通行小型汽车的长划路,1944年7月,敦煌县征用民工600馀人,历时十天,正式修通了这段公路。」1944年7月未见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与西北科学考察团任何纪录,疑与1943年所记重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06., P.311-312。)
    17 「抗战後期的调查与研究」,《石璋如先生回忆录》,P.251。
    18 石璋如,「敦煌千佛洞考古记」,台北市,《莫高窟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04,P.247-259。
    19 民国34年12月常书鸿到重庆,即骑毛驴离所。
    20 晚,常书鸿谦称。
    21 安西无线电台台长章希畴。
    22 凌鸿勋,「凌鸿勋年谱外记」,台北市:《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P.112。
    23 《向达先生敦煌遗墨》,P.406-408。
    24 北宋真宗年号,西元1019年。
    8 台北国史馆教育部敦煌艺术研究所档案,档号:019000001390A,本节下引教育部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档均同。
    9 「敦煌石室」,重庆市:《说文月刊》,第3卷第10期,民国32年,P.92-121。
    0 台北:国史馆档案019000001391A民36.06.29.,呈教育部拟招研究生案。
    14 《九十春秋》,P.32-33。
    15 见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一节。
    16 程榕宁,《文艺斗士张道藩》,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22 《文坛先进张道藩》,P.204。
    23 郭有守(1901-1978)字子杰,四川资中人,北京大学毕业,巴黎大学经济学博士。在法期间,与徐悲鸿张道藩、谢寿康、邵洵美、蒋碧微等人成立「天狗会」,回国後於上海与叶恭绰、蔡元培、林语堂、徐志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笔会,被选为理事。以後担任教育部科长、专员等职务。民国21年筹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被选为首届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抗战时期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胜利後应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教育处处长,在巴黎工作。1950年代张大千的画在法国展出即赖郭有守的安排,又扩及瑞士及德国的展出;1963年,任台北驻比利时大使馆参事,1966年由法国返回大陆。
    24 《九十春秋》,P.31。
    28 《文坛先进张道藩》,P.55。
    29 《文坛先进张道藩》,P.84。
    30 1950年傅斯年去世,张道藩犹挽以「你的死,是中华民国文化术界莫大的损失!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心中的悲哀,我相信你的学问道德文章,以及○○○○忠爱国家的精神,一定永留人间,感召著千千万万的志士青年,为保存中国优秀文化,挽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31 傅乐成抄档,收入《傅斯年遗札》第三卷,P.1402。
    32 陈英士行二,果夫与立夫是陈英士长兄陈勤士的儿子。
    7 傅乐成手抄档另有:常书鸿「民国35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请求修建洞窟暨设备经费说明及概要」内文:「本所於去岁(民国34年)八月改隶中央研究院,刻正谋今後工作之扩充」,笔者依机关公文为准。
    8 民国34年12月17日教育部发中央研究院函,仍用「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前奉令裁彻,其业务并并入贵院办理。」
    9 如常书鸿民国35年10月19日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楝函,开宗明义即称「敦所改隶後适值抗战胜利」。
    10 台北国史馆档案019000001387A;民国36年1月28日行政院院会通过敦煌艺术研究所由教育部收回接管资料来源:国史馆《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同日。
    11 《九十春秋一敦煌五十年》,浙江大学1994.04., P.66。
    12 《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
    20 《傅斯年遗札》,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就所,P.1601。
    41 《何廉回忆录》,P.244。
    42 浦薛凤语。
    43 沈宗瀚语,「邱毅吾先生之回忆」,《邱毅吾先生言论选辑》,1957,P144。
    44 本节系依据浦薛凤,「记何廉兄生平」,台北:《传记文学》第27卷第4期,1975.10,P27-38,浦薛凤称:「笔者与何廉(淬廉)兄订交相知,逾半世纪之久」。周开庆,「计中央设计局物质建设五年计划草案:,台北:《传记文学》,第27卷第5期,1975.11,P.71-72.。
    45 日期依「凌鸿勋年谱外记」推估,台北:《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
    52 李济,「值得青年们效法的傅盂真先生」,台北:《自由中国》4卷1期,写於1950.12.25.。
    53 董作宾,「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学术上的贡献」,台北:《大陆杂志》2卷1期,写於1951.01.13.。
    54 《傅斯年遗札》,P.1396-1397。
    55 《傅斯年遗札》,P.1577。
    59 卜大中译,《拨云雾而见青天》(陈立夫英文回忆录),台北:近代中国,2005.07., P.306。
    60 《拨云雾而见青天》,P.307。
    61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西安:陕西人民美术,1992.08,P.44。
    62 《夏鼐日记》,同日。
    63 《胡适密藏书信选》正篇,台北:远景,1982.12., P.223。
    8 本段参考广东省地质调查局杨超群,「两广地质调查所简史」,《地质学史论丛4》,2002,P.200-202。
    2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大事记,台北:中研究,2008,P.07。
    3 徐中舒(1898-1991)安徽怀宁人,清华国学门毕业。时任史语所编辑员,後任研究员。
    4 杜正胜「旧传统与新典范」,台北:《当代》200期,2004.04.,P.24-43。
    5 民国37年行政院新闻局出版《历史语言研究所》。
    6 还魂纸,今两岸通称为「再生纸」。
    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文字介绍。
    8 民国19年月陈寅恪。
    28 樊锦诗:「保存了丰富生动的中外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一千多年间艺术的流传与演变。它更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一千年间汇集和交融的结晶,既有中原汉族文化,也有鲜卑、吐蕃、回鶻、羌、蒙古、吐谷浑等北方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亚粟特、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伊斯兰文化,也有欧洲希腊、罗马文化。总之,敦煌莫高窟以其绵长的历史,丰厚的遗产,巨大的信息,珍贵的价值,使它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表徵。」(「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兰州:《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2004.06,P.05-09。)
    29 朱家驊,《傅所长纪念特刊》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03.10.。
    30 周鸿经(1902-1957)江苏徐州人。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毕业,伦敦大学硕士。抗战初受聘为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并兼系主任,後任训导长。民国34年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37年8月出掌中央大学校长。民国38年6月来台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31 周鸿经,「孟真先生与中央研究院」,《傅所长纪念特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03.10.。
    32 黄文山(1901-1988)社会学家,民国11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6年回国历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教务长,建设大学校长,广东法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部主任、立法委员。民国38年由台湾赴美,曾任洛杉矶中国文化学院院长、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黄文山长期致力於建立一门文化学,主张应用人类学、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研究文化现象。
    33 黄文山,「悼傅斯年先生」,旧金山:《国民日报》,收入《傅故校长哀挽录》,1951.06.。
    34 仅次於长城、泰山、故宫。苏莹辉,「莫高窟非佛像壁画简介」,台北:《故宫文物》120期,1993.03.,P.101.。
    35 傅斯年去世不久,董作宾在台北《大陆杂志》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学术上的贡献」:「现在结算一下史语所二十三年的总成绩,可以说有赢馀也有外欠,这笔帐看去似乎是许多人的,事实上,是应该全部记在孟真先生的名下。」(台北:《大陆杂志》2卷1期,1951.01.)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劳干:「这是一个丝毫不夸张的话,在这整二十二年中,决定了一个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方向,奠定了一个历史学研究的新基础。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唯一的历史研究的康庄大道。而在这二十二年中正式指示出来,领导著大家来做的,孟真先生是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因此,在我们做历史学工作的,在纪念孟真先生的宏伟事迹之中,我们首先便要注意到他对於历史学的成绩与其影响。」(劳干,「傅孟真先生与近二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台北:《大陆杂志》第2卷第1期,1951.01.,P.07。)
    8 刘震慰,「大千居士再谈敦煌」,台北:《大成》34期,1976.09,P.29-33。
    9 「我们若是东归则可以搭车到矿上转酒泉,我们若是不归则以後可没有汽车的机会了。我们加以慎密的考虑,认为没有汽车,扛著器物走著是太困难了,而且在敦煌过冬,恐怕也不是一个高明的计画,于是改变了计画加紧的工作,只好把测绘工作简化了。」(石璋如,「敦煌千佛洞考古记」)
    10 萧曼、霍大寿,「吴作人传」,北京:《美术》月刊1988年第10期,P.51。
    11 台北国史馆档案,档号019000001390A。
    16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天津:百花,2002.10,P.85。
    18 刘话难,「甘肃油矿开发的故事」,台北:《甘肃文献》第五期,1975,P.40。
    19 《金开英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口述历史,1991,P.73。
    20 豦(组合字,上竹下豦)。「莒豦」装饭的大竹框。
    21 高良佐,《西北随朝记》,南京:建国月干刊社,民25.02., P.186。
    34 宋希尚(1899-198?)字达庵,浙江嵊县人,南京河海大学工程系毕,服务南通为张謇所识,资赴美国布朗大学工学硕士,民国12年回国任中央大学教授、扬子江水整会委员兼工工务处长,22年任黄河水灾总工程师,主持冯楼堵口工程,23年任南京市工务局长,抗战任西北公路运输局局长,胜利後任青岛港工局长,来台出任台大农学院教授、台北工专校长、逢甲学院水利系创系主任,是我国驰誉国际的水利、港湾学工程先趋。
    35 刘话难认为以下宋希尚的回忆是民国29年底运抵老君庙的是江西高坑钻机。(「甘肃油矿开发的故事」,台北:《甘肃文献》第5期,1975,P.39。)
    36 宋希尚,「玉门石油矿如何开发的」,《值得回忆的事》,台北:三民,1967。
    37 董蔚翘,「玉门油矿的发现与开采」,P.67。
    42 《朱家驿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77.05.
    44 《石油一生李达海回忆录》,台北:天下1995.02., P.15。
    45 杨玉璠(前甘肃油矿局助理工程师,来台後任中国冶矿工程学会理事长),《油人云烟》,台北:油花编辑委员会,1991.11.15.。
    46 据台北国史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史料:民国33年6月4日敦所欲买自卫手枪,并经「甘肃油矿局敦煌办事处主任孙希曾君之证明」,档号019000001388A。
    51 刘默,《老君庙的故事》,台北:华侨文化,1979.08., P.37。
    68 凌鸿勋,「凌鸿勋年谱外言己」,台北:《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P.110起。
    3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南京:建国月刊社,民25.02.,P.164。
    15 李达海回忆录,《石油一生》,P.20。
    16 李林学,「精勤奉公,曲意周全」,《金开英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台北:中国石油公司,2001.10.,P.44。
    17 杨玉璠,《油人烟云》,P.34。
    18 刘话难的记忆有误,常书鸿时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罗吉眉系中央社摄影主任。
    19 教育部西北文物考察团团员卢是。
    20 李达海出任经济部长时间1985.04.-1988.07。李达海,辽宁海城人,营口出生,与孙越琦的两个侄儿在南开同学,民国30年他在兰州励志村主动拜访孙越琦,分派老君庙炼厂,在老君庙任职三年八个月。
    21 《石油一生李达海回忆录》,台北:天下1995.02., P.18。
    22 李达海序言,《老君庙的故事》,台北:华侨文化,1979.08.。
    26 韩秋岩(1899-2001)名士元,江苏泰兴人,留学法国、义大利,获航空工程师学位。回国後历任中大、浙大等系教授、苏州工专机械科主任,时任玉门油矿机械工程师。晚年在苏州居住。好诗、书、画、印,任苏州「沧浪诗社」社长。
    27 刘默,《老君庙的故事》,P.200。
    30 刘默,《老君庙的故事》,P.12。
    33 包括杨玉璠在《油人云烟》也记「他以番饼,雇用年轻喇嘛」。(P.101)。
    54 陈延年,「老君庙是石油城」,台北:《春秋》第一卷第三期,1964.09.01.。
    55 李达海,《石油一生》,P.21。
    56 「金开英先生访问细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1991,P.96。
    57 民国33年4月底。
    58 《金开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P.130。
    59 杨玉璠,《油人云烟》,P.22。
    60 李先闻,「黄鱼被拘记」,台北:《中外杂志》总26,1970.01.,P.17,李先闻当的是军车的黄鱼。
    61 杨玉璠,《油人云烟》,油花编辑委员会,1991.11.15,P.07。
    62 同上。
    63 中研院院长朱家驿、中研院社会所所长陶孟和。
    64 西北公路局局长何竞武。
    65 杨玉璠,《油人云烟》,油花编辑委员会,1991.11.15,P.21。
    66 欧阳醇,江西吉安人,中央政治学校毕业,曾任台湾《徵信新闻报》总编辑。
    67 欧阳醇,《戈壁游侠》,台北远景,1976,P.155。
    1 中译为「中国沙漠中的遗址」,伦敦:麦克米伦公司,1912。
    2 《Serindia》(西域考古记),牛津:克拉兰顿出版社,1921。
    3 四川大学文学院暨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张勇考证。
    4 张大千:「在我未去敦煌之前,千佛洞也曾有过编号,那是法人伯希和所编,他为了自己摄影 的便利,凭自己的爱好,才加上编号,如果就我的顺序来看,一、二、三、四洞,伯氏均未列入编号,因为他不需要摄影,他编号由第五洞起,中间又跳越不少洞不编,若是他回头发现第二洞还有摄影价值,他又编新号,除了数目字而外,他又用A、B、C、D英文字母,故而凌乱不堪,毫无系统。」(张大千,「我与敦煌壁画」,台北:《联合报》A12,1976.05:27.。)
    5 曾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的苏莹辉说:「莫高窟历代艺术遗产之被发现,尚远在石室重启之前,先有匈牙利学者洛齐Lo’Cczy教授於光绪五年考察地质途经敦煌,目击满窟绘塑,叹为奇观!返欧洲後,备加赞扬,不久斯坦因A.Stein氏之两度探险敦煌,即系受洛氏影响。迨伯希和教授继斯氏辇去石室密籍後,一面以部份(非佛教经卷)影钞本寄赠我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等),一面摄影壁画,摘要印就《敦煌图录》,在欧发行,於是『敦煌石室』之名,传遍寰宇,乃至晚近,更有所谓『敦煌学』之雅号。」(苏莹辉,《敦煌文史艺术论丛》,台北:新文丰,1987,P.141。)
    6 贺昌羣,「敦煌佛教艺术的系统」,《东方杂志》28卷17期,民20.09.10. , P.69-90。贺昌羣在该文中将《敦煌图录》目录详加介绍,说明伯希和在莫高窟情形。
    11 刘开渠,敦煌石室壁画,北京:《晨报副刊》(马寅初编),民14.06.09.。
    12 马衡,陈万里《西行日记》序语。
    13 顾颉刚,《西行日记》序语「其中写沙漠的旷远,雕刻壁画的精妍,物质生活的简陋,都使我们没有远行的人彷佛深入其境。只因受制於经济力,未能刊出,成为极大的遗憾。」。
    14 荣新江,「北京大学与敦煌学」,《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2002.09.。
    15 民族扫墓节治袭至今,自1974年起列为放假日,方便民众扫墓。
    16 有陕西省主席邵力子等各界五千馀人陪祭。
    17 高良佐(1907-1966)字梦弼,上海人,上海中山学院毕业後任邵元冲秘书,时任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处处长,台湾光复时来台,後任职於台北孔孟学会秘书。
    18 许师慎(1907-198?)江苏无锡人,江苏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毕,时任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征集处处长、专门委员,教育部抗战美术制作管理委员会委员、国民大会秘书,来台後任监察院议事组组长、国史馆编修、国史馆主任秘书等职,业馀热衷於推广中文速记,是速记界的前辈。
    19 另有专员马文彦、技术员黎锡勋与潘丽良,暨南大学当届毕业生吴熙祖、邓文治等「西北教育考察团」成员。
    23 笔者比较台北国家图书馆没藏陈万里《西陲壁画集》(民17.10.)为32开,无论纸张与印刷都简单至极:台北党史馆岌藏许师慎《西北搅胜》(民25.04.)为16开188面,蓝皮硬壳精装,书名烫金,印刷精美;两书有天壤之别。
    24 民国30年10月到32年春。
    25 卢夏(卢是之子),「卢是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广东省美术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六十周年纪念展专文,2005.12.10.。
    26 「伯希白」,原文如此,应为伯希和。
    27 民国31年10月30日劳干石璋如致傅斯年函报9(史语所档)。
    28 石璋如,「敦煌千佛洞考古记」,《莫高窟形》(二),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6.04.,附录二,P.251。
    29 石璋如,「敦煌千佛洞考古记」,《莫高窟形》(二),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6.04.,P.225。
    34 载於1996年4月中研院近史所出版的《莫高窟形》(中),附录二「敦煌千佛洞考古记」,P.253-257。
    35 1986年10月20日写信台北予作家萧白,时年86岁。
    36 「台儿庄大战,中央社就有五路战地特派员集於这个战役焦点,发挥了最大的工作效能。」(冯志翔,《萧同兹传》,台北:传记文学,1975.01.,P.206)
    37 苏莹辉,「参加纽约世界博览会的敦煌壁画复制品专题报导」,「(罗吉眉)是新闻摄影界的前辈,曾经主持中央社摄影部十馀年,抗战中曾受聘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台北:《联合报》,1964.03.18.。
    38 中央社迁渝,始派有总编辑,第一任总编辑为陈博生。
    39 傅抱石之子傅二石「金刚坡的回忆」:「司徒乔家的双羽轩是金刚坡的画家们经常聚会的地方。除了我父亲,漫画家高龙生和张文元,擅长画牛的李可染也常去,谈论艺术与时政,有时还趁兴挥毫,双羽轩成了金刚坡下团山堡上的沙龙·有一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父亲的好友、名记者罗寄梅夫妇来访,朋友们齐集双羽轩。大家畅谈一番後,决定挥毫合作,主题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画成後由我父亲写题记:『民国卅二年四月二日集重庆西郊金刚坡麓双羽轩,主人司徒乔为娱寄梅贤夫妇来游,乃有合作雅事,此第二帧也。写和靖者蓬莱高龙生,写鹤者太仓张文元,写梅花者新喻傅抱石,彭城李可染,而女主人冯伊梅亦作横枝,傍乔兄坡石。迨晚灯下属抱石题之。』」
    40 第三届全国美展共有六十三位筹备委员,推张道藩为主任委员,笔者统计;热衷参与或关心敦煌事业的计有徐悲鸿、刘开渠、常书鸿、袁同礼、傅斯年、李济、梁思成、吕凤子、张大千、顾颉刚、宗白华·王子云、罗寄梅、卫聚贤等十四人
    41 苏莹辉,「罗寄梅与敦煌壁画」记刘先:「刘先女士为池州望族,书香门第,同时也在研究所从事壁画临摹与研究工作」。刘先为上海新华艺专毕业,民国4年生。
    42 1964年6月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徐矗明硕士论文《敦煌壁画研究》「成立研究机构」:「本文作者指导教授罗寄梅和苏莹辉两位先生在当时都是该所的研究员。」
    43 徐悲鸿有赠罗吉眉「春郊立马图」:「寄梅贤兄将有西北之行,悲鸿写此赠,别癸未春仲,沙坪坝上」。
    44 罗吉眉并与黄兆桐讨论了黄在甘肃省所搜集之古物,并为照相存念,寄回中央社。
    45 民国32年5月15日向达致曾昭燏函,《向达先生敦煌遗墨》,北京:中华书局,2010.03., P.410。
    46 苏莹辉,「张大千与敦煌」,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24期,1993.07,P.122。
    47 「复制工作:甲、摄影:1.摄影对像择取标准:a.石窟外景之摄取(石窟全景、本所概况、本所整理清沙工作概况,其他有关於历史建筑物等);b.石窟内容之摄取:①窟内各种结构之代表作举例 ②各时代各洞窟绘画图案造像之代表作(全部或局部)③有关于历史考证之重要题记 ④历年来石窟内藏人为的与自然的损坏遗迹及现状 ⑤有关于制作技术上之迹痕 ⑥有关于石室秘藏经卷画幡及其他已被窃取重要文件之摄制。」(同报告)
    48 滢,「罗寄梅与敦煌壁画」,香港《亚洲杂志》,1964.03。本文署名为「滢」,推测可能是苏莹辉。
    49 徐克刚,「敦烟诽己游」,桂林:《中国旅游》第18卷第8期,民33.08., P.93。
    50 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在「临摹是一门学问」一文,亦有「摄影师骗去三千张敦煌壁画塑像照相底片」之语。(《国画家)1997年第1期)
    51 据梁红、沙武田,「关於罗寄梅拍摄敦煌石窟图像资料」,该文作者曾访问范华,范华称「罗寄梅摄影团一行三人来敦煌,是受常书鸿先生的聘请,并没有正式成为当时新成立的国立敦煌艺
    55 郎玉衡,「专访罗吉眉夫妇」,台北:《中央日报》,1964.03.18.。
    56 苏莹辉,「他两在敦煌居住了一年半的时间」,《敦煌文史艺术论丛》,P.190.。
    57 依据民国34.04.01.中央社「加拿大使馆图片展览罗寄梅摄」推断。
    58 民国34年2月常书鸿在《新思潮月刊》第1卷第2期所撰「敦煌艺术与今後中国文化建设」一文:「前年教育部艺文考察团王子云先生等莅止,虽仅短短几个月,却作了百馀幅彩色的临摹,而且在陪都举行敦煌艺术展览会,其次是张千先生成都重庆的画展,其次是本所研究员罗寄梅先生等的敦煌艺术摄影展」
    59 夏鼐民国35年3月7日日记:「赴中央社找摄影部主任未遇,拟将西北未冲洗之照相在此地冲洗,惜罗寄梅君已离渝,否则决无问题」。
    60 邵芳民国36年1月2日日记:应上海铁路局陈伯庄局长邀请,与南京的众艺术家赴沪,其中有罗寄梅,至7日归。同年1月18日日记:至罗寄梅家,有吕斯百等在·同年5月28日信:罗寄梅见过两、三次,在Joe那里同吃过一次饭。
    61 《夏鼐日记》,民国36年12月25日。
    62 民国37年9月夏鼐所撰《敦煌艺展目录》「敦煌千佛洞史略」:「承中央社罗寄梅先生等的合作,已将全部洞子做了摄影的纪录。研究所更重要的工作是临摹壁画,预备将来原色印刷出版,以宣扬敦煌艺术,并可永久流传。且可作进一步研究佛教艺术及图像学等的主要资料。这次展览会便是将这些临摹下来的壁画,挑选一部份,连同罗先生的照相,一同陈列出来。希望各界人士予以指教,以便将来的工作可以改进。」
    72 兰州分社主任唐雄因人脉雄厚,还当选立法委员。
    73 冯志翔,《萧同兹传》,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74.11.,P.240。
    74 中央通讯社系於1996年7月起才成为完全的国家通讯社。迁台初期,许多机构都无法维持大陆时期员额编制。
    75 敦煌书局在2002年犹名列《天下杂志》台湾区20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第467名。
    76 溥心畲、张大千、黄君壁,时张大千居巴西八德园。
    77 「罗家伦日记」,《近代中国》138期,台北:党史会,2000.08,P.174。
    78 劳干,《敦煌艺术》,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03., P.03-05。
    79 1962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1963年9月经教育部核定,中国文化学院正式开办。
    82 寻梦,「敦煌壁画的发现」,台北:《中央日报》,1964.04.02。
    88 神田喜一郎,「敦煌学近况」,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敦煌学会,1984.01.,P.1-130。
    86 苏莹辉,「国际敦煌学研究近貌」,《敦煌文史艺术论丛》,台北:新文丰,1987.10., P.191。
    99 梁红、沙武田,「关於罗寄梅拍摄敦煌石窟图像资料」,《文物世界》第6期,2010.06.。
    11 英华(1867-1926)字敛之,北京人。
    12 钱思亮,「飞出围城北平」,台北市《中外杂志》第153期,1979.11., P.08.。
    13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秀亚形容英千里上课「讲起书来徵引繁富,妙语连珠,上下数千年,纵横千万里」。
    16 林紫贵,台湾省新闻处处长。
    17 民国37年8月26日《台湾新生报》第二版。
    19 《申报》立场,一向较支持国民政府;常书鸿将《申报》记为《大公报》,亦可揣度。
    20 「义意」,原文如此。
    21 民国37年12月22日启航之海军中鼎号坦克登陆舰,於26日抵基隆,再以火车运至桃园县杨梅火车站旁仓库贮藏。除第一批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古物259箱、图书18箱、文献7箱外,尚
    23 杭立武,「迁运台湾」,《中华文物播迁记》,台湾商务,1980.11.,P.39。
    26 杭立武,「迁运台湾」,《中华文物播迁记》,台湾商务,1980.11.,P.37。
    27 本文另有敦煌市志办张仲合撰。
    28 《敦煌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敦煌政协,1991.12., P.211。
    2 收入《易君左自选集》,台北:黎明,1975.12.。
    11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一,2008.07.,P.40。
    12 「利害」,原文如此,与厉害相通。
    13 林桶法,「通货膨胀与货币改革」,《战後中国的变局—以国民党为中心的探讨》,台湾:商务,2003.10.25., P.183-226。
    14 蒋中正日记:本年艰钜之预想。
    15 蒋中正日记。
    16 蒋中正日记本月大事预定表。
    17 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
    40 蒋中正日记上星期反省录。
    41 蒋中正日记本星期预备工作。
    42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同日。
    43 蒋中正日记上月反省录。
    44 蒋中正日记上星期反省录。
    45 蒋中正日记上星期反省录。
    51 陈嘉骥,「南京旧事」,台北:《中外杂志》第238期,1986.12.。
    52 夏树辉,《台湾六十年》,作者自印,2011。
    53 《敦煌市志》,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06.。
    1 文收《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08.。
    2 向达「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个人的意见,以为还是不要轻易去动手剥离的好。随便剥离,往往得不偿失,後悔无穷。至於描画时之不可任意将原画加以钩勒,不可将桌梯之类靠布壁画上,以免损坏画面,那是学画的人顶起码的戒条和道德,用不著我一一细说。但是很不幸的,这种剥离壁画和描画的工作,还在进行著,没有人能劝止,也没有人来劝止,眼见得千佛洞壁画,再过二三年,便要毁坏殆尽了,这是多麽令人痛心的事!」
    3 应为民国32年夏。
    4 苏莹辉,「大风堂旧藏隋代佛画初探」,台北:《故宫文物》1卷4期,1983.07.,P.30-31。
    5 苏莹辉,「张大千与敦煌」,台北:《故宫文物》第124期,1993.07。
    6 叶昌炽,《语石》卷一,台北:商务,1968,P.28。
    22 中央博物院时在四川南溪李庄,曾昭燏为秘书。
    23 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P.328-330。
    24 敦煌唐改敦煌。唐沙州领炖煌、寿昌二县。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图片季刊》,新5卷4期,民33,P.01。
    31 夏鼐,《考古学论文集》,河北教育,2000.12., P.738。
    32 邓隆(1884-1938)字德舆,临夏人。光绪29年举人,30年辰恩科三甲进士,分发四川知县。民初任甘肃省议会议员、甘肃官银钱局坐办、夏河县长等职。离开政界後潜心实业及慈善,耽於佛学,通西夏文。
    33 袁同礼。
    34 夏鼐,「敦煌千佛洞的历史和宝藏— 敦煌考古漫记的一章」,《考古通讯》第1-6期,1956。
    1 如唐《元和志》卷40沙州条注:「皇朝以敦煌为炖煌;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
    2 也有人解释为「大繁盛的都会」,如高良佐《西北随轴记》,P.205.。
    3 参看《中文大辞典》第20册,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7,P.8784。
    4 徐松《水道记》书「李怀让」者。
    5 《敦煌的光彩》,第一章「丝绸之路上的宝石」。
    6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我国漫画的奠基人,曾任中央美院教师。李斛(1919-1975)四川大竹人,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当代著名画家,曾任中央美院教师。
    13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约在西元180年左右译出,以俊陆续揉入《十地经》、《菩萨本业经》。
    14 「在归义军曹氏家族毓治敦煌时(公元914-1036),曹家舆于闐尉握王族结为姻亲,因此于阗
    护国神王画像遂大量湧现於敦煌佛教教艺术之中。」(《佛教东传故事画卷》,甘肃敦煌研究院主编,上海人民,2006.01.,P.024。)
    15 此行7月31日罗家伦在出嘉峪关约卅公里处,见到巍壮楼阙的海市湧现沙际,历五分钟才消失,「昔玄奘见之以为佛显靈,急跪膜拜,旋即不知何往,西人斯坦恩於中亚旅行,在沙漠中亦见此景,见诸记录,彼韶为系沙漠中空气稀薄,远景可由折光而致,认为佛显靈者,乃宗教心理解释也。」
    16 藤田丰八(1869-1929)日本德岛县人,东京大学文科毕,应罗振玉兴办上海农学报之聘,在上海《回报》执笔。光绪24年(1898)在上海与罗振玉创办东文学社,光绪34年(1908任教北京大学,整理出版敦煌石窟「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节略本残简笺」。1918赴广州创刊《岭南新报》。1919年回日本获博士学位,在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任教授,民国17年(1928)任台北帝大文政学部部长。
    17 「掉举」与「昏沉」正好相反,掉举的明了性是在的,内心还很清楚,造业的功能都在,但是它已经「不寂静」了
    18 本节曾与曹郁美博士多次讨论,并参考其「华严经如来放光意涵之研究」,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03.31.。
    2 张大千,「我与敦煌壁画」,台北:《联合报》,1976.05.27., A12。
    3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宗教学概论》,台北:五南图书,2007.03.,P.212。
    3 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德裔教授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被公认为近世宗教学开山鼻祖。缪勒为德国狄索人,早年於莱比锡大学奠定印度文学、梵文文法及哲学的基础,後在柏林大学毕业。1847年起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印度哲学翻译研究工作,针对印度宗教、神话、哲学、语言等进行校勘,出版修订《佛教及佛教巡礼者》、《古代梵文文学史》、《梵文文法入津》、《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吠擅多哲学》、《印度六派哲学》,《东方圣书》(五十卷,结集儒、释、道及印度宗教主要典籍。包括《法句经》、《经集》、《金刚经》、《心经》等)英译及梵译书籍。1868年缪勒被聘任担任牛津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主张以客观角度探讨东方宗教,推动成立「比较神学」研究,1873年缪勒发表《宗教学导论》,成为标志宗教学诞生的著作,宗教学正式诞生,缪勒被公认为「近代宗教学之父」。
    6 欧阳竟无讲,王恩洋记,《欧阳竟无大师遗集·四》,台北:新文丰初版,1976,P.3457-3482。
    7 《覆蒙文通书》。
    8 易昌恕(1875-1962)甘肃临洮人。七岁於当地白马寺出家,常随师祖四方募化,游踪远达伊犁。清光绪13年(1887)13岁时,随师祖到莫高窟,入上寺为喇嘛,法名悟空,後为住持,1928到1935年重修莫高窟第96窟时,为敦煌僧会司兼理工程,有徒徐喇嘛。
    9 1989年北京社科院出版,1993台北恩楷出版社再版。
    10 《宗教学通论》,台北恩楷版,P.07.。
    1 《敦煌研究》总83期,收稿日期2001.11.15.。孙儒僴(1925-)四川艺专建筑科毕,民国35年8月12日由成都出发到敦煌,後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2 郭磷,敦煌人,清光绪廿三年丁酉科举人,新疆候补知县,民国12年敦煌县农会会长。
    3 「三界」是佛教的名相,指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教寺院以三界为名,意在提醒三界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
    4 「民国32年2月张大千敦煌莫高窟记自序」,《张大千先生诗文集》,台北:故宫,1993.06.。
    5 「民国32年2月张大千敦煌莫高窟记自序」。
    6 《东方杂志》28卷17期,民20.09.10.。
    7 注:罗氏雪堂丛刊载:《敦煌将来藏经目》中有《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第四十八卷尾有三界寺墨印,又Stain:Serindia Vol. Ⅳ Plates CLXⅦ大般涅槃第九古写本尾,亦有「三界寺藏经」印。
    8 明驼,「千佛洞「,《河西见闻记》,上海:中华书局,民23。
    9 向达,「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大公报》重庆版,民31.12.27.。
    10 向达「西征小记」系民国36年3月22日发表於《大公报·图书周刊》。
    11 夏鼐,「敦煌千佛洞的历史和宝藏— 敦煌考古漫记的一章」,《考古通讯》第1-6期,1956。
    12 苏莹辉,「张大千与敦煌」,《故宫文物》第124期,民82.07。
    13 苏莹辉,「张大千先生与敦煌壁画」,台北:《中央日报》,1965.06.03。
    14 徐克刚,「敦煌纪游」,桂林:《中国旅游》第18卷第7期、第8期,民33.07;民33.08.。
    15 抗战时期恐一般国民误认艺术化指吟诗、绘画、作乐之浪漫及不拘小节,不符战时勤俭克难之需要,不说「艺术化」,特重「合理化」。
    16 「新运十年战时新运各项实际工作」,〈革命文献》68辑,台北:党史会1975.12.。
    17 台北:国史馆档案019000001390A。
    1 方回(向达笔名),「悼(国立台湾大学中文学系主任)乔大壮先生」,《文学杂志》3卷6期,上海:商务,民国37年,P.86。
    张仲,《敦煌简史》,甘肃省敦煌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1990.10.。
    刘诗平、孟宪实,《敦煌百年》,台北:远流,2001.11.16.。
    《甘肃省志》大事记,兰州:甘肃人民,1989。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广州:《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民17.。
    贺昌羣,「敦煌佛教艺术的系统」,《东方杂志》28卷17期,民20.09.10.。
    《文史杂志》第2卷第4期,重庆,民国31.02.15。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兰州:甘肃文化,1999。
    李富华、姜德治编,《敦煌人物志》,兰州:甘肃人民,2009.08。
    贾俊霞,「明清时期的敦煌」,《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
    第三届年会论文集》,陕西社科院,1994.09.。
    苏莹辉,《敦煌文史艺术论丛》,台北:新文丰,1987.10.。
    苏莹辉,《敦煌论集》,台北:学生,1969.08.。
    「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北京大学出版,民37.12.。
    家平、宁强、罗华庆,《中国敦煌学史》,北京语言学院,1992。
    郭廷以校阅,《郭廷以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06.。
    杜正胜,「旧传统与新典范」,台北:《当代》200期,2004.04.。
    高国藩:《敦煌学百年史述要》,台湾商务,2003.10.。
    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南京:《建国月刊》14卷2期,民25.02.。
    邵元冲,「开发西北的重要」,中央党部留京办事处纪念周讲演(南京),民21.03.21.。
    阎沁恒,「抗战前建设西北舆论之分析」,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第一二三次学术研讨会,台北:国史馆,1987.05.27.。
    王聿均,「抗战期间西北经济开发问题」,《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6篇对日抗 战,1986
    朱家驿,「西北建设问题与科学化运动」,《文史杂志》第2卷第2期,民31.02。
    《朱家驿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史料丛刊,1977.05.。
    《甘肃省志》,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甘肃人民,1989.12。
    蔡孟坚,「首任兰州市长的回忆」,《蔡孟坚传真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06.01
    郑国良,《国民政府与青海马家关系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7.06.。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天津:《大公报》,民25。
    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1990.10.-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南京:建国月刊社,民25.02。
    许师慎,《西北揽胜》,南京:正中,民25.04.。
    施曼华,《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西北的国际公路》,台北:正扬,1973.05.。
    李学通,「西北国际交通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北京:中国地理学会,2005.10月号。
    凌鸿勋,「凌鸿勋年谱外记」,台北:《传记文学》第39卷第5期,1981.11.。
    凌鸿勋,「随罗志希先生西北考察之行」,台北:《传记文学》第30卷第1期,1977.01。
    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
    罗家伦,「西北建设考察团报告」,《罗家伦文存》第一册,台北:国史馆、党史会出版,1976.12.。
    洪文瀚,「甘肃交通建设之新状」,《西北问题论丛》第二集,兰州:西北问题研究室,民31。
    胡松林,「建设西北之我见」,《西北问题论丛》第二辑,民31。
    简笙璜,「抗战期间西北渝哈渝迪航空线的经营」,《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台湾
    商务,1986.07.。曾养甫,「建设西北为本党今後重要问题」,《中央周报》,民国20年新年增刊。
    何应钦,「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在行都(洛阳)中央扩大纪念周讲演,民21.03.21.。
    覃振,「希望全国人民注意开发西北」,在立法院纪念周讲演,民21.04.25.。
    幼吾,「多难的西北」,《内外杂志》2卷8期,民26.05.10。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卷下,东京:国际连合协会,1955.03.01.。
    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历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1》,东京:朝云出版社,1974.11.20.。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战时外交1,台北:党史会,1981.09。
    许显时,「一年来之甘肃交通」,南京:《交通杂志》第3卷第4期,民24.02,P.127。
    「甘川公路」,《甘肃建设年刊》,甘肃省政府建设厅编辑,民31。
    裴文中,「论我国今後的中心在西北」,汉口:《独立论坛》第4-5期,民37。
    陈万里,《西行日记》,北京:朴社,民15.08。
    廖楷陶,《兰州》,台北:正中,1957.07。
    田炯锦,「还乡两年四十年来我的自述」,台北:《中外杂志》11卷1期1972.05.。
    田炯锦,「陇上往事」,台北:《中外杂志》6期,1968.01.。
    李郁塘,「失去欢乐的时光尧乐博士传之四十四」,台北:《中外杂志》245期,1978.07.。
    李郁塘,「镇西将军杨德亮—新疆故旧记之一」,台北:《中外杂志》114期,1976.08.。
    李郁塘,「盛世才·张治中与伊犁动乱」,台北:《中外杂志》163期,1980.09.。
    罗家伦,「一点应尽的责任」,台北:《中外杂志》第71期,1973.01.。
    何辑五,「追念谷大哥正伦」,《贵州政坛忆往》,台北:《中外杂志》,1982.04.。
    赵龙文,「谷正伦先生在甘肃」,台北:《甘肃文献》第8期,1977。
    郑通和,「杏坛半世纪」,台北市:台北:《中外杂志》第168期,1981.02。
    郑通和,「服务国家教育五十年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32卷2期,1978.02.。
    张希哲,「记抗战时期中央设计局的人与事」,台北:《传记文学》第27卷第4期,1975.10。
    《张希哲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0.08.。
    《朱绍良先生年谱》,台北:朱绍良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1964.12.。
    《于右任先生年谱》,台北:国史馆、监察院、党史会,1978.04.26.
    张健,《于右任传》台北:雨墨文化1994.02.
    卫聚贤,「于右任先生的胡子」,台北:《甘肃文献》第五期,1975.09。
    于右任,《右任诗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62。
    胡颂平,《朱家驿先生年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
    周淑清,「毅吾的一生」,台北:《邱毅吾先生言论选辑》,1957。
    冯志翔,《萧同兹传》,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74.11.。
    上官业佑,「永怀蒋公」(甘肃撤退),台北:《中外杂志》总176,1981.10.。
    何廉,《何廉回忆录》,原为英文版,依据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录音及杂记备忘录
    整理,於1966.08.完成出版。1988年2月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以中译本出版。
    赵龙文,「谷正伦先生在甘肃」,台北:《甘肃文献》第八期,1977。
    李健生,《壮行三万六千里》,台北:作者自印,2002.04.16.。
    《郭寄嶠先生访问录》,台北:党史会,1993.12.。
    张佛千,「安边儒将朱绍良」,台北:《中外杂志》第138-139期,1983.04-05.。
    陈亦荣,「抗战时期刘文辉治康初探」,《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1996.03.。
    庄*明,「林继庸与战时中国工业」,《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1996.03.。
    王子云,「敦煌莫高窟在东方文化上的地位」,《国立西北大学校刊》第35期,民37.03。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西安:陕西人民美术,1992.08。
    王子云,《王子云西北写生选1940-1945》,湖南岳鹿书社,2005.08.。
    王蒨,「责任、道义与奉献、代价记我的父母王子云、何正璜」,西安:《西北美术》,2009。
    《朱家驿先生逝世纪念册》,台北市:朱家驿院长治丧委员会,1963,06.。
    《朱家驊先生言论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77.05.。
    杨者圣,「(熊向晖)随同蒋经国的西北之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8.。
    「罗家伦日记」,《近代中国》138期,台北:党史会,2000.08。
    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敦煌的光彩》,北京:三联,1994。
    常书鸿,《九十春秋一敦煌五十年》,浙江大学1994.04。
    常沙娜,「我的父亲常书鸿」,《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
    史岩,「阳关探访记」,《边疆研究论丛》卅一年至卅三年,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研言究所,民34.04以後。
    史岩,「敦煌千佛洞概述」,《社会教育季刊》1卷2期,重庆市: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民32.6.30.。
    苏莹辉,「师门忆往」,台北:《传记文学》14卷4期,1964.04.。
    苏莹辉,《敦煌学概要》,台北中华丛书,1964。
    《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录》,香港:三联书店1994.01.。
    石璋如,「我在史语所」,《古今论衡》,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8。
    石璋如,「敦煌千佛洞考古记」,《莫高窟形》,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6.04。
    石璋如,《莫高窟形》,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田野工作报告,1996.04.。
    《夏鼐日记》,上海华东师大,2011.08.。
    陈存恭、陈仲玉、任育德访问,「抗战後期的调查与研究」,台北:《石璋如先
    生访问记录》,中研院近史所,2002.04。
    段文杰,「临摹是一门学问」,《国画家》第1期,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01。
    「段文杰自传」,台北:《艺术家》月刊连载,2002.7-2003.02.。
    陈存恭、陈仲玉、任育德访问,「抗战後期的调查与研究」,《石璋如先生访问
    记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2.04。
    夏鼐,「敦煌千佛洞的历史和宝藏— 敦煌考古漫记的一章」,《考古通讯》第1-6期,1956。
    范华,「黑色墓碑旁的敦煌」,《中国青年报》2004.12.09.。
    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商县地境」,重庆:《图书季刊》5卷4
    期,国立北平图书馆,民33.12。
    向达,「西征小记」,《大公报·图书周刊》,民36.04.。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台北:明文1981.09。
    李浴,「一段重要而难忘的经历—敦煌艺术研究所二年」,《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写於1994.02.24.。
    任聚生、张自智,「龚柯的敦煌情缘访著名山水画大家龚柯」,《丝绸之路》2007年第06期。
    段文杰,「解放前後的莫高窟」,《敦煌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敦煌政协,1991。
    樊诗锦,「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兰州:《敦煌研究》总84期(敦煌研究院成立
    60周年纪念专辑),2004.03.。
    金唯诺,「光辉的一生,敦煌学的先行者向达先生」,北京:《美术研究》2011年第1期。
    苏莹辉:《敦煌文史艺术论丛》,台北:新文丰,1987.10.。
    苏莹辉,「参加纽约世界博览会的敦煌壁画复制品专题报导」,台北:《联合报》,1964.03.18.。
    苏莹辉,「张大千与敦煌」,台北:(故宫文物》124期,1993.07。
    苏莹辉,「大风堂旧藏隋代佛画初探」,台北:《故宫文物》1卷4期,1983.07.。
    似熹,「不负古人告後人」,台北:《故宫文物》1卷4期1983.07.。
    江兆申,「辛苦话敦煌」,台北:《故宫文物》第2期,1983.05。
    乐恕人,「画杰人豪一大千」,台北:《中外杂志》196期,1983.06.。
    徐克刚,「敦煌纪游」,桂林:《中国旅游》第18卷第8期,民33.08.。
    苏莹辉,「罗寄梅与敦煌壁画」,台北发行:《中美月刊》9卷5期,1964.05。
    郎玉衡,「罗寄梅夫妇与敦煌壁画」,台北:《中央日报》,1964.03.18。
    梁红、沙武田,「关於罗寄梅拍摄敦煌石窟图像资料」,《文物世界》6期,2010.06.。
    荣新江,「北京大学与敦煌学」,《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2002.09.。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08.。
    劳干,《敦煌艺术》,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03.。
    傅乐成,《傅孟真先生年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
    罗丰,「西出阳关向达与西北史地考察团」;台北:《古今论衡》,中研院史语所,2011.06.。
    「凌纯声先生事略」,台北:《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二辑,1989.03.。
    罗吉眉,「安西榆林窟的壁画」,台北:《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年报》第三期,1964.06.。
    张大千,《张大千先生诗文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06.。
    张大千,《张大千先生遗著莫高窟记》,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04.。
    张大千,「我与敦煌壁画」,台北:《联合报》,1976.05.27.,A12。
    张心智,「忆随侍我父(张大千)敦煌行」,台北:《传记文学》第335-336,
    1990.04-05.,(1986年於银川)。(本文原题为「张大千敦煌行」,银川《宁夏艺术》1985年第3-4期。)
    罗才荣,「张大千摆龙门阵」,台北:《中外杂志》第195期,1983.05。
    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台北:徵信新闻,1968.05.。
    刘震慰,「大千居士再谈敦煌」,台北:《大成》34期,1976.09。
    罗吉眉,「大千在敦煌」,台北:《大成》117期,1983.08.。
    林语堂,「记大千话敦煌」,台北:《联合报》,1965.05.24。
    苏鉴,「张大千天水逸事」,台北《中外杂志》总293 , 1991.07。
    窦景椿,「张大千敦煌传奇」,台北:《中外杂志》总254号,1988.04。
    张法乾,「张大千二三事」,《张大千传奇》,台北:圣文,1989.12。
    李永翘,《张大千年谱》,成都:四川社科院,1987.12.。
    李永翘,「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台北:《大成》第136期,1985.03.。
    李永翘,「张大千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民国春秋》人物志,江苏古籍,2001.03.。
    赵友培,《文坛先进张道藩》,台北:重光文艺,1975.06.。
    蒋碧微,「道藩的三个心愿」,台北:《中外杂志》第28期,1969.06.。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天津:百花文艺,2002.10.。
    夏鼐,《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河北教育,2000.12.。
    陈湘波,「关山月敦煌临画研究」,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收藏研究部,2009.09.09.。
    尚艳芳,《民国时期甘肃美术历史考察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论文,2009.05.。
    萧曼、霍大寿,「吴作人传」,北京:《美术》月刊1988年第10期。
    孟昭晋,「读王重民致向达书信」,《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4期。
    孙儒僴,「我的敦煌生涯」,《敦煌研究》,2004年第三期。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6.。
    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台湾商务,1980.11。
    罗家伦,《心影游踪》,台北:华国,1957.01.。
    徐克刚,「敦煌纪游」,桂林:《中国旅游》第18卷第7期、第8期,民33.07-08。
    程志新,「敦煌行脚」,南京:《旅行杂志》,第22卷2月号,民37.02.01。
    范烟桥,「中国艺术之宫-敦煌」,美国纽约:《中美周报》第291期,民37.07。
    陈延年,「石油城琐忆」,台北发行:《春秋》月刊1卷3期,1964.09.01.。
    陈延年,「敦煌行」,台北发行:《春秋》月刊1卷5期,1964.11.21。
    刘默,《老君庙的故事》,台北:华侨文化1979.08.。
    靳叔彦,「油人生活笔记」,《国内外石油工业记事》第3卷,台北:中国石油公司,1984.09。
    杨玉璠,《油人云烟》,台北:油花编辑委员会,1991.11.15。
    李达海回忆录,《石油一生》,台北:天下,1995.02.。
    陆宝千、黄铭明,《金开英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1991。
    《金开英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台北:中国石油公司,2001.10.。
    《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三大事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8.07.。朱家驿,「国立中央研究院简说」,台北:《大陆杂志》8卷8期。(1954.04.30。
    (1953.12.23),在台北立法院教育委员会报告。)
    董作宾,「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学术上的贡献」,台北:《大陆杂志》2卷1期,1951.01.15.。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台北:三民书局,1991.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