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的力量:乌坎事件社会传播网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正处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维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2011年备受世界瞩目的“乌坎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本报告以“乌坎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其人际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媒传播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网络进行分析,呈现“乌坎事件”的社会传播网络,以此回应本报告的研究问题:“乌坎事件”如何传播?
     通过研究,本报告认为,“乌坎事件”的人际传播网络以“关系”为联结基础,行动者的个人传播网络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其组织传播网络体现着凝聚、控制和认同的功能,推动事件的理性化、合法化发展。而大众传媒对此事件具有不同的建构框架,其传播网络具有多元化、相互促进的特点,这促使了事件的发展。新媒体传播网络的积极作用则成为“乌坎事件”区别于其他农民维权行动并取得如今结果的重要因素。
     最后,本报告认为,“乌坎事件”的社会传播网络是基于“信任”建立起来的,呈层层扩散的特点,而新媒体技术对于传播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社会传播网络对于集体行动具备以下几个功能:1.有利于资源动员;2.有利于组织和分工;3.有利于维系集体认同;4.有利于信息的分享。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 protests have been growing. Wukan Incident was one of the typical cases which attract the world's attention. The report analysises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Wukan Incident, preseningt its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tr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How is Wukan Incident communicated to the world?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report suggests that, Wukan Inci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base on relationship,and the activist's individual network has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Wukan Incident's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s the function of enhancing the cohesion,control and identity,which promotes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the incident. The mass media hav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frame of the incident which is diversified and could promote each other. This characteristic is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ident.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is incident.
     Finally, the report suggests that, Wukan Incident's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based on trust,and diffused layer upon layer.New media technolo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addition,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protests ha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1. To mobilize resources;2. Being good for organ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3. To sustain the collective identity;4. Being good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引文
① 据笔者采访村民,乌坎原村委会已经将乌坎部分集体土地卖给碧桂园开发,但碧桂园集团对外公开表示,仅在陆丰乌坎村进行过土地考察,但并未展开项目开发,并已放弃投资意向。详见:搜狐焦点网(2012).碧桂园集团否认实际介入乌坎土地开发[在线]http://house.focus.cn/news/2011-12-21/1673589.html: [2012-07-03].
    ② 薛锦波:男,乌坎村村民,乌坎村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副会长,2011年12月9日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陆丰市公安机关刑拘,12月l1日突发心源性猝死,乌坎村民都视之为“乌坎英雄”。③ 张建城:男,乌坎村村民,乌坎热血青年团骨干之一,2011年12月9日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陆丰市公安机关刑拘,12月23日取保候审获释回家,2012年3月4日被选为乌坎村村民委员会委员。
    ④ 洪锐潮:男,男,乌坎村村民,乌坎热血青年团骨干之一,2011年12月9日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陆丰市公安机关刑拘,12月23日取保候审获释回家,2012年3月4日被选为乌坎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⑤ 朱明国:中纪委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处理乌坎事件工作组组长。⑥ 乌坎港实业开发有限公司,1992年12月2日在东海镇乌坎管区注册成立,由乌坎原村支书薛昌任法人 代表及公司总经理,注册资金50万,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营乌坎港区道路和各项工程配套设施。
    ① “爱国者1号”:乌坎事件最关键的神秘人物,QQ网名为“爱国者1号”,2009年4月份在其QQ空间发表日志《给乌坎乡亲们的一封信——我们不做亡村奴》,里面对村委会盗卖土地、官商勾结瓜分利益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呼吁乌坎村村民团结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被许多乌坎年轻人转载,“乌坎热血青年团”也正由此产生。乌坎事件早期,“爱国者l号”一直在暗中指导乌坎年轻人上访。
    ② 庄烈宏:1983年出生,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村民,乌坎热血青年团骨干。2011年12月3日,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刑拘,现担任乌坎村村民委员会委员。
    ③ 张洁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11-12-2.
    ④ 周如南(2011).乌坎观察:失地农民集体维权的故事(非出版物),“互联网时代的司法与媒体”研讨培训会内部讲话稿,2012-02-25.
    ⑤ 同4。
    ① 林祖銮:男,乌坎村村民,中共党员,曾用名“林祖恋”。曾参加解放军,1969年退役,任职乌坎村村委会副主任、民兵营长,并担任东海开发区负责人和东海镇商业支部书记,1995年退休。2011年乌坎事件中的精神领袖,现任乌坎村党总支部书记以及乌坎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② 张洁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11-12-2.
    ③ 同2。
    ④ 陆宣办(2011).陆丰乌坎数百村民到陆丰市政府上.汕尾日报,2011-11-22.http://www.shanwei.gov.cn/162808.html:[2012-07-03].
    ① 陆宣(2011).公安机关开展清障行动,推进乌坎维稳工作(在线).http://www.lfxcw.com.cn/shownews.asp?id=5489:[2012-07-06].
    ② 辛均庆(2011).汕尾通报乌坎事件嫌疑人死因调查结果.南方日报,2011-12-15(12).http://epaper.nfdailv.cn/html/2011-12/15/content 7038295.htm:[2012-07-06].
    ① 汕尾市人民检察院(2011).陆丰乌坎9·2l事件续:检察机关介入犯罪嫌疑人薛锦波死因调查(在线)http://news.southcn,com/dishi/shanwei/content/2011-12/13/content 34887187.htm:[2012-07-06].
    ② 张洁平(2011).父亲薛锦波之死——薛锦波女儿薛健婉自述.阳光实务,(9),2012-12-16.
    ③ 辛均庆(2011).汕尾通报乌坎事件嫌疑人死因调查结果.南方日报,2011-12-15(12).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2/15/content 7038295.htm:[2012-07-06].
    ④ 陆新办(2011).乌坎“9·2l”事件被羁押人员家属探视(在线).http://www.lfxcw.com.cn/shownews.asp?id=5500:[2012-07-06].
    ⑤ 杨色茂:男,乌坎村村民,乌坎村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会长,现任乌坎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⑥ 张洁平(2011).呼啸村庄:乌坎的死亡与反抗.阳光时务,(9),2011-12-16.
    ① WK鸡精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531528405.
    ② 洪继宇,谢锡城(2011).省工作组进驻陆丰解决乌坎事件.南方日报,2011-12-21(01).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2/21/content 7040561.htm:[2012-07-06].
    ① 洪继宇,谢锡城(2011).省工作组进驻陆丰解决乌坎事件.南方日报,2011-12-21(01).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2/21/content 7040561.htm:[2012-07-06].
    ① WK鸡精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531528405.
    ② 《明报》:《乌坎自治组织获批合法建政62年首承认允放人还尸》,2011年12月22日.
    ① WK鸡精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531528405.
    ② 大洋新闻(2011).乌坎村近日组织重新选举.信息时报,2011-12-29(32).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1-12/29/content 1573938.htm###:[2012-07-06].
    ① 黎秋玲(2012).乌坎原村干部被查处.新快报,2012-4-24(24).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2-04/24/content 1375850.htm:[2010-07-06].
    ② 黎秋玲(2012).省委副书记朱明国:要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新快报.2011-12-27.http://www.ycwb.com/2011-12/27/content 36791362.htm:[2012-07-06].
    ① 熊培云(2011).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第23页.
    ② 于建嵘(2009).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6),第116页.
    ① 钱炅平,涂重航(2011).圈地是城市对农村掠夺.新京报2010-11-05(A21).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1/05/content_165236.htm?div=-1. [2012-03-13]
    ② 孙春芳(2012).于建嵘: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关键在于确权到民.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3-08.(特2).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2-03/08/content_19385.htm?div=-1 [2012-03-13].
    ③ “一种集体性的政治行为,如果是高度组织化的、高度体制外的,并且所追求的社会变革比较小,那就属于常规政治。”——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页.
    ④ 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页.
    ⑤ 应星(2007).“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6),第107页.
    ⑥ [美].詹姆斯.C.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① 刘涛(2009).农民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进展与方向.福建行政学院学报,(5),第71页.
    ② 应星(2007).“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6),第106-120页.
    ③ 于建嵘(2000).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4),第70-76页.
    ① [美]杜威(2001).《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9页.
    ② [美]杜威(2001).《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9页.
    3 肖鸿(1991).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第1-11页.
    4 张其仔(1999).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66-69页.
    5 罗家德(2005).社会网络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10页.
    4 [美]E.罗杰斯(2002).《创新与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91-292页.
    ② “林镇是中国中部某省的一个普通小镇,据不完全统计,该镇1990年至2006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至少有
    13起。”——王国勤(2011).社会网络视野下的集体行动——以林镇“群体性事件”为例.开放时代,(2),第105页.
    ① 王图勤(2011).社会网络视野下的集体行动——以林镇“群体性事件,,为例.开放时代,(2),第102-115页.
    ② 黄燥,曾繁旭(2011).从以邻为壑到政策倡导:中国媒体与社会抗争的互激模式.新闻学研究,(108),第167-200页.
    ③Yang,Guobin.(2009).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Citizen Activism Onlin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④ 俞志元(2012).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3),第90-112页.
    ① 吴飞(2006).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第77-78页.
    ① 梁水良(2008).乌坎总口寻古.源流,(9),2008.
    ② 潮汕平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小平原之一,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位于粤东沿海地区,是广东第二大的平原,以地势低平、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城镇密集,人文荟萃而闻名,是潮汕社会经济的“精华”之地,也是潮汕文化的核心区域。
    ③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粤东沿海地区的丘陵地带,与潮汕平原相邻,现下辖市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四个县区级单位,另有华侨管理区和红海湾开发区两大县级开发区,其前身是著名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④ 乌坎港:位于碣石湾顶部,历史悠久。该港距市中心城区东海镇仅9km,历史上曾是个运输良港,清朝初期为粤海关下设的七大总口之一。目前建有千T级码头2座,还有可建3000-5000T级。
    ① 沈展才(中华民国五十五年).《陆丰县志》(据清乾隆十年刊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第12页。② 乌坎村Google地图截图。
    ① 刘惠君(2009).清朝禁海令略论(在线).http://www.gmw.cn/01gmrb/2009-06/23/content_938523.htm:[2012-07-06].
    ② 阮曼锡(1982).《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③ 《李之芳传》,记载于《清史列传》卷6。
    ④ 屈大均(1985).《广东新语》(卷二).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
    ⑤ 同4。
    ① 梁水良(2008).乌坎总口寻古.源流.(9),2008.
    ② 乌坎总口:康熙时期,为抵制西方国家的侵略,消政府设置的海关总口,主要负责清廷的对外贸易和关税征收等事宜。
    ① 梁水良(2008).乌坎总口寻古.源流,(9),2008.
    ② 沈展才(中华民困五十五年).《陆丰县志》(据清乾隆十年刊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第12页.
    ③SOSO百科:http://baike.soso.com/v181666.htm?ch=ch.bk.innerlink.
    ③ 碣石在线信息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第一支正规军》.http://www.516545.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824&page=1.
    ① 张晓磊.文燕媚(2011)。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方案,羊城晚报2011-11-23日(A4)http://www.gzmz.gov.cn/zmhd/mtgz/201111/11292.html[2012-6-20]
    ②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2011年新浪微博政务微博报告.p5.201l-12
    ③ 笔者在乌坎村村委相关文件资料中查阅
    ④ 笔者在村里观察所得,村民向笔者描述从小孩到大人,都经常使用“管区”一说
    ① 林保虔.我时常问自己是否尽心尽责了——记全国劳模、陆丰乌坎村支书薛昌.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03期,p5
    ② 广东2006年年鉴(2006).广东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gd.gov.cn/govinc/nj2006/rw.htm[2012-5-20]
    ③ 笔者与庄烈宏、张建兴、洪锐潮等村民的访谈资料
    ④ 爱国者一号.《给乌坎村乡亲们的信之——我们不是亡村奴》
    ⑤ 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之乌坎观察》2012.1.19
    ① 笔者与庄烈宏的访谈材料
    ② 周如南(2011).乌坎观察:失地农民集体维权的故事(非出版物),“互联网时代的司法与媒体”研讨培训会内部讲话稿,2012-02-25.
    ③ 纪检委的处理决定书
    ① 俞可平等(2002).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3页至第34页
    ② 广东省汕尾市概括(2011).时事政治学习网http://www.sszzxx.com/html/gdgk/gd/2011/0402/4509.html.2011年4月2号
    ③ 广东省汕尾市概括(2011).时事政治学习网http://wwvv.sszzxx.com/html/gdgk/gd/2011/0402/4509.html.2011年4月2号
    ① 饯伟(20l0).浅析潮汕民系的文化性格.文化艺术研究,(7),第91页.
    ② 钱伟(20l0).浅析潮汕民系的文化性格.文化艺术研究,(7),第91-93页.
    ③ 潮汕风情网.2005-05-14.http://www.csfqw.com/html/405/200505141148051043.html.[2012-04-11]
    ① 熊培云(2011).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
    ① [美]罗伯特·K.默顿(1957).《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122页.
    ② [美]罗伯特·K.默顿(1957).《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计,第120页.
    ① 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上海:商务印书馆.
    ①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② 吴丽玮(2011).乌坎土地纠纷与宗族之争.三联生活周刊,http://www.lifeweek.com.cn/2011/1220/36080.shtml
    ③ 来源于张建兴为笔者提供的资料.
    ① 张沽平(2012).乌坎民主养成记.阳光时务.2012-2-9(012).第24页.
    ① 汪洋:乌坎选举无创新纠正了走过场形式(2012).凤凰咨询网://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2lianghui/content-3/detail_2012_03/05/12977573_0.shtml[2012-5-5]
    ① 王怡红(1996).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新闻与传播研究,(04),第72-79页.
    ② 陈力丹(2005).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3),第43页.
    ① 崔学伟(2008).本土的人际传播研究:“关系”的视角与理论方向.新闻与传播研究,(03),第40页.
    ② 王怡红(1996).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人文关心.国际新闻界,(06),第55页.
    ③ 王怡红(1996).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新闻与传播研究,(04),第73页.
    ④ 吴飞(2008).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第96页.
    ⑤ 项飙(2000).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第3页.
    ⑥ 项飙(2000).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第466页.
    ⑦ 费孝通(2006).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页.
    ① 赞孝通(2006).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7页.
    ② 牛炜玲(2011).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③ 于建嵘(2010).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1页.
    ① 张沽平(2012),专访林祖銮,阳光时务,2012-02-09.
    ② 笔者与林祖銮的访谈材料
    ① 赵鼎新(2012).社会运动讲义(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4页.
    ② 《乌坎!乌坎!》视频资料
    ① 《乌坎!乌坎!》视频资料
    ② 赵鼎新(2012).社会运动讲义(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4页.
    ① 张洁平(2012).专访林祖銮.阳光时务,(12),2012-2-9
    ② 张洁平(2012).专访林祖銮.阳光时务,(12),2012-2-9
    ① 周如南(2011).乌坎观察:失地农民集体维权的故事(非出版物),“互联网时代的司法与媒体”研讨培训会内部讲话稿,2012-02-25.
    ① 周如南(2011).乌坎观察:失地农民集体维权的故事(非出版物),“互联网时代的司法与媒体”研讨培训会内部讲话稿,2012-02-25.
    ① 庄烈宏自撰的选举演讲稿.
    ② 张洁平(2011).乌坎热血青年团.阳光时务,(8),2011-12-2.
    ① 笔者注:“乌坎青年团”为2009年3月由“爱国者一号”建立的QQ群组命名,后成为这些村民网友的称呼
    ② 笔者与庄烈宏的访谈材料
    ③ 笔者注:“爱国者一号”为2009年3月在乌坎村散发关于乌坎村委卖地贪污一事的传单,后主要在QQ上建立Q群,联系乌坎村内青年的乌坎村民,现仍未知具体身份
    ① 张洁平(2011).乌坎热血青年团.阳光时务,(8),2011-12-2.
    ① 刘建锋:《乌坎密码》,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cn/2012/0609/228009.shtml。
    ① 唐清云(2004).人际传播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对广西两个行政村的实证分析.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① 魏永征(1997).关于组织传播.新闻大学.(秋),第31页.
    ② 黄晓钟,杨效宏,冯钢(2005).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第3页.
    ① 冯仕政(2003).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国外社会科学,(5),第69页.
    ②【美】西德尼·塔罗(2005).《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166页.
    ③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第3页.
    ④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第1-23页.
    ① 于建嵘(2010).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第88-107页.
    ② 牛玉兵(2011).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以征地维权为例.学海,(5),第63-67页.
    ① 张洁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11-12-2.
    ② 张洁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11-12-2.
    ① 周如南(2011).乌坎观察:失地农民集体维权的故事(非出版物),“互联网时代的司法与媒体”研讨培训会内部讲话稿,2012-02-25.
    ② 笔者采访村民.
    ① 张洁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11-12-2.
    ② 笔者采访张建兴。
    ② 张洁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01-12-2.
    ① 沈泽玮(2012).当民间力量涌动时.联合早报,2012-3-3.
    ① 张洁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11-12-2.
    ② 趟墨芝(2012).竞选村长.阳光时务,(14),2012-3-8.
    ① 趙墨芝(2012).竞选村长.阳光时务,(14),2012-3-8.
    ② 吴飞(2008).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55-156页.
    ① 郭庆光(1999).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111页
    ② Nancy, K., Baym. "Interpersonal Life Online". (pp.62-74). in Leah, A. Lievrouw & Sonia, Livingstone. (2006). Handbook of New Media:Student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② 塞弗尔.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第4页
    ④ 塞弗尔.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第4页
    ① 植勇(2011).浅析自媒体时代微博客与社会管理互动.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9期.第208页
    ② 姜卫玲,陈长松等(2011).融合媒介的空间特征及其社会影响.新闻战线2011年第11期.第66页
    ③ 郑云.新闻报道和话语建构的关系研究.科教文汇.2011.2(上旬刊).第80页
    ④ 赵星植.灾难性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与事实重现.新闻大学2010年9月(下半月).第108页
    ⑤ 施拉姆(1984).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第11页
    ① 赵鼎新(2012).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第二版.第268页
    ② 尼古拉斯.加恩海姆著.李岚译(2005)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第1版.第273—284页
    ③ 安东尼.刘易斯著.何帆译(2011).批判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第1版.第63页
    ④ 塔尔德著.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200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① 尔德著.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200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5页
    ② 兰主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2006).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第136页
    ③ 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等(200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3-287页
    ④ 贵彬,张建中(2004)等.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当代传播.2004-1.第30页
    ⑤ 兰主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2006).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第348页
    ⑥ 兰主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2006).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第349页
    ⑦ 鼎新(2012).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第二版.第273页
    ① 梵·迪克著,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2003).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第110-121页
    ② 泽顺.话语、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分析.东南学术2011年第5期.第242页
    ③ 鼎新(2012).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第二版.第278-284页
    ① 王鹤(2012).设身处地为底层群众着想.广州日报.2011-12-27.
    ② 黎秋玲(2012).朱明国谈几起群体性事件,痛批干部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强调创新群众工作办法.新快报.2011-12-27.
    ① (2012).公平公开公正处理乌坎事件.第一财经口报.2011-12-23.
    ② (2012).农地纠纷频出背后:集体所有的利益分配难题.第一财经日报.2011-11-28.
    ③ 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cn/2011/1226/218783.shtml.
    ① 市宣传文化网:《南方日报:陆丰乌坎村事件基本平息》.2011-9-25,(?)
    ② 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① 李强(2012).乌坎村重新选举出村委会主任.南方日报.2012-03-04.
    ② 李强(2012).乌坎村选举出村委会主任.南方日报.2012-03-05.
    ③ 洪继宇(2012).陆丰乌坎村事件基本平息.南方日报.2011-09-25
    ① 王泰俐,周慧仪,罗文辉等.台湾国际电视新闻的小报化.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3期
    ② 吴非.口水、刺激、八卦台湾媒体开始迷失方向.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827100.html
    ③ 左宗宏,李俊宪等.台湾报纸选举新闻报道偏差现象分析.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ll期
    ④ 笔者与张建兴的访谈材料
    ⑤ 乌坎村民保留的影像资料:香港翡翠台2011年9月23晨间新闻及2011年9月22号亚洲电视台六点新闻和2011年9月23日的早间新闻
    ① 《社会能见度》是凤凰卫视制作的一档追踪调查社会政经焦点的新闻纪录片节目,讨论的多是社会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② 《铿锵集》是由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议题广泛的每周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节目,由香港无线电视台(即翡翠台)播放
    ① 香港苹果日报.《乌坎示威被截物质 港集会声援》.2011年12月18日.两岸国际
    ② 台湾苹果日报.《乌坎村重新选举 广州人相挺遭清算》.2011年12月30日.国际新闻
    ③ 台湾苹果日报.《怒民烧厂 3000警镇压》.2011年11月14日.国际新闻
    ① 林芸生.《乌鸦怪梦》.2011年12月15日太阳报A32.太阳虹.烽火台
    ② 尤可夫.《当血性遭遇铁腕》.2011年12月19日太阳报A32太阳虹.神州听雨
    ③ 潘小涛.《乌坎村的悲剧之源》.2011年12月14日都市日报P08港闻.都市博客
    ④ 笔者与张建兴的访谈材料
    ⑤ 王泰俐、周慧仪、罗文辉,台湾国际电视新闻的小报化,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3期
    ⑥ 吴非.口水、刺激、八卦台湾媒体开始迷失方向.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827100.html
    ⑦ 左宗宏、李俊宪等.台湾报纸选举新闻报道偏差现象分析.传播与社会学刊.2010年第11期
    ① 台湾苹果日报,反贪乌坎村面临解放军镇压,2012-12-19国际新闻
    ② Gamson, W. A.(1992). Talking poli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① 香港东方日报.朱明国探访乌坎村民夹道欢迎.2012-12-23.两岸国际
    ② 刘梦熊(2011)乌坎村堪比小岗村.香港东方日报2011-12-23(指点江山)
    ③ 刘梦熊(2011).乌坎之春:农民由“臣民”成长为“公民”.香港东方日报2011-12-27(激扬文字)
    ④ 刘梦熊(2012)乌坎维权:政治体制改革的契机.香港东方日报.2012-1-3(激扬文字)
    ⑤ 韩世光(2012).乌坎之火难以燎原.香港东方日报.2012-2-4.(弹指春秋)
    ① 张沽平、陆文(2011).乌坎起事f.阳l光时务第8期.2011-12-2.http://www.isunaffairs.com/?p=1626[2012-3-1]
    ② 张洁平(2011).呼啸村庄:乌坎村的死亡与反抗.阳光时务第9期.2011-12-16.http://www.isunaffairs.com/?p=2063 [2012.5.25]
    ③ 《乌坎在行动》(2011).阳光时务第8期.2011-12-2.http://www.isunaffairs.com/?p=1668[2012-5-25]
    ④ 墨芝(2012).乌坎的女人们.阳光时务第12期.2012-2-9. http://www.isunaffairs.com/?p=2637[2012-5-25]
    ① 张洁平(2011).呼啸村庄:乌坎村的死亡与反抗.阳光时务第9期2011-12-16.http://www.isunaffairs.com/?p=2063 [2012.5.25]
    ① 王贵彬,张建中等.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当代传播2004年1月.第30页
    ① 梵.迪克著,曾庆香译(2003).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第54-58页
    ② 梵.迪克著,曾庆香译(2003).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第118-123页
    ③ 库兰主编.(2006).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第349页
    ④ 梵.迪克著,曾庆香译(2003).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第114页
    ⑤ 梵.迪克著,曾庆香译(2003).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第l11-112页
    ① 赵鼎新(2012).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E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第二版.第283页
    ② 见本章对大陆媒体报道的个案分析
    ③ 安卓:《农地纠纷频出背后:集体所有的利益分配难题》.《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1月28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1/11/1229330.html
    ④ 赵鼎新(2012).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第二版.第283页
    ⑤ 尤泽顺.话语、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分析.东南学术2011年第5期.第248页
    ② 孙立平(2005).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经济研究参考,(68).
    ① 于建嵘(2004).当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
    ② 张旖(2005).关注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凸现的信任危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网址:http://www.sannong.gov.cn/njlt/gnwz/200503300577.htm[2012-7-31].
    ③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反抗.见: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④ 同3.
    ⑤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 张建兴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81750693/blog/1238927822.
    ① 张洁平、陆文(2012).乌坎起事.阳光时务,(8),2011-12-02.
    ① 刘卉(2012).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传媒时代,(12),2011.
    ② 曾繁旭(2012).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开放时代,(4),2012.
    ③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腾讯网,http://tech.qq.com/zt2012/CNNIC29/,2012-01-16.
    ④ 同1.
    ① 喻国明(2012).微博: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新闻与写作,(2),20l0.
    ② 笔者与村民访谈。
    ① 张建兴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593236014?topnav=1&wvr=3.6&topsug=1,文中有关张建兴微博内容均来自@WK张建兴的新浪微博。
    ① 以2012年6月13日前的新浪微博显示数据为参考。
    ② 由于部分微博被删,现已无从查证,仅针对目前(2012年7月)新浪徽博上公布的信息为参考。
    ③ @WK吴广霖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05537562?topnav=1&wvr=3,6&topsug=1,文中有关吴广霖微博内容均来自@WK吴广霖的新浪微博.
    ① @健婉新浪微博:http://wcibo.com/u/2374195777,文中有关薛健婉微博内容均来自@健婉的新浪微博。
    ② 截止2012年5月27日,“@罗永浩可爱多”粉丝177万、“@黄健翔”粉丝1128万、“@李承鹏”粉丝524万、“@连岳”粉丝29万。
    ③ @WK鸡精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531528405,文中有关@WK鸡精的微博内容均来自@WK鸡精新浪微博。
    ① 曾繁旭(2012).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开发时代,(4),2012.
    ① 迈克尔.华尔泽.公民社会的思想——社会重建之路.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第591页。
    ②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106页。
    ① 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8月第一版.第448-457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第24-26页。
    ③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① 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197-198页。
    ②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第二版.第185页。
    ③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第二版.第190页。
    ① 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第517-522页。
    ②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第二版.第190页。
    ① 刘建峰(2012).长治久安:扩大公权还是还权于民——中国基层治理现状与改革路径选择调查之一乌坎密码.经济观察报.2012-6-9.
    ②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第二版.第192-193页。
    ③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l0月第一版.第105-107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三版.第18-20页。
    ②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第491-493页。
    ① 刘燕舞(2008).基于利益表达的农民集体行动研究——以豫东曹村的土地纠纷为表述对象.湖北: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② 同1.
    ① 刘建锋(2012).乌坎密码.经济观察报,2012-06-09.
    1. Nancy, K., Baym (2006). "Interpersonal Life Online", (pp.62-74). in Leah, A. Lievrouw & Sonia, Livingstone. Handbook of New Media:Student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 Yang,Guobin.(2009).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Citizen Activism Onlin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法]塔尔德著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200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2003).北京:商务印书馆.
    5.[荷]梵·迪克著.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2003).北京:华夏出版社.
    6.[美]E.罗杰斯著.创新与扩散.辛欣译(2002).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7.[美]安东尼.刘易斯著.何帆译(2011).批判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200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美]李普曼著.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等(200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美]罗伯特·K.默顿著.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1957).南京:译林出版社.
    11.[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美]尼古拉斯·加恩海姆著.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2005).北京:新华出版社.
    13.[美]塞弗尔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1999).北京:华夏出版社.
    14.[美]施拉姆著.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1984).北京:新华出版社.
    15.[美].威廉·富特·怀特著(1994).《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6.[美].西德尼·塔罗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2005).南京:译林出版社.
    17.[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刘建等译(2001).南京: 译林出版社.
    18.[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2007).南京:译林出版社.
    19.[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著.大媒介与社会.杨击译(2006)北京:华夏出版社.
    20.陈力丹(2005).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3)
    21.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上海:商务印书馆.
    22.费孝通(2006).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3.冯仕政(2003).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国外社会科学,(5)
    24.郭建斌(2010).边缘的游弋——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村庄近60年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5.郭庆光(1999).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6.黄晓钟,杨效宏,冯钢(2005).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7.黄煜,曾繁旭(2011).从以邻为壑到政策倡导:中国媒体与社会抗争的互激模式.新闻学研究,(108).
    28.姜卫玲,陈长松等(2011).融合媒介的空间特征及其社会影响.新闻战线,(11).
    29.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反抗.见: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30.梁水良(2008).乌坎总口寻古.源流,(9).
    31.刘卉(2012).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传媒时代,(12).
    32.刘涛(2009).农民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进展与方向.福建行政学院学报,(5).
    33.刘燕舞(2008).基于利益表达的农民集体行动研究——以豫东曹村的土地纠纷为表述对象.湖北: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34.罗家德(2005).社会网络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5.牛炜玲(2011).乡村社会入际传播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36.牛玉兵(2011).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以征地维权为例.学海,(5).
    37.钱伟(2010).浅析潮汕民系的文化性格.文化艺术研究,(7).
    38.苏国勋,刘小枫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39.苏国勋,刘小枫编.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0.唐清云(2004).人际传播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对广西两个行政村的实证分析.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41.王贵彬,张建中(2004)等.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当代传播.(1).
    42.王国勤(2011).社会网络视野下的集体行动——以林镇“群体性事件”为例.开放时代,(2).
    43.王泰俐,周慧仪,罗文辉等(20l0).台湾国际电视新闻的小报化.传播与社会学刊.(13).
    44.王怡红(1996).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新闻与传播研究,(04).
    45.魏永征(1997).关于组织传播.新闻大学.(秋).
    46.吴飞(2006).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47.项飙(2000).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
    48.蛸鸿(1991).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
    49.熊培云(2011).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
    50.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
    51.应星(2007).“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6).
    52.尤泽顺(2011).话语、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分析.东南学术.(5).
    53.喻国明(2012).微博: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新闻与写作,(2).
    54.于建嵘(2004).当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1).
    55.于建嵘(2009).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6).
    56.于建嵘(2010).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
    57.于建嵘(2000).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 析.中国农村观察,(4).
    58.俞可平等(2002).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9.俞志元(2012).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3).
    60.曾繁旭(2012).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开放时代,(4).
    61.翟学伟(2008).本土的人际传播研究:“关系”的视角与理论方向.新闻与传播研究,(03).
    62.张其仔(1999).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3.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4.赵星植(20l0).灾难性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与事实重现.新闻大学,(9月下半月).
    65.郑云(2011).新闻报道和话语建构的关系研究.科教文汇.,(2月上旬刊).
    66.植勇(2011).浅析自媒体时代微博客与社会管理互动.青年文学家,(19).
    67.周如南(2011).乌坎观察:失地农民集体维权的故事(非出版物),“互联网时代的司法与媒体”研讨培训会内部讲话稿,2012-02-25.
    68.左宗宏,李俊宪等(2010).台湾报纸选举新闻报道偏差现象分析.传播与社会学刊,(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