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后妃外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章主要以二十五史中的“后妃外戚传”为依据,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后妃外戚状况进行研究。对于二十五史付之阙如的先秦时期,则以《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传世文献为基础,尽可能收集相关记载,包括利用考古资料,对其进行简要的梳理。汉及汉以后,主要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各史的“后妃外戚传”作文本细读,分析各时代的特点,总结相关规律,列举每个朝代的特殊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后妃外戚对政治的影响,后妃外戚与皇权的关系,后妃外戚间的关系,各时代的和亲情况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汉以前,是一种前奏叙述。汉代,在论述两汉后妃外戚状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汉代向后退的思想文化氛围对后妃干政的潜在影响。三国时期,各国自有特色,曹魏的特点是“自好立贱”,蜀汉强调其正统地位,东吴则出现了两个实权人物——吴国太和全公主。两晋时期的后妃外戚与士族政治密切相关。南朝是过渡时期;北朝在后妃外戚方面表现出的特色对理解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大有助益,它的后妃强权,广泛联姻他族具有某种“标本”的意义。隋代的特点是重后妃而轻外戚。唐代优容女性,出现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并且有许多公主预政。宋代的后妃外戚既自我限制,又相互约束。自宋辽金至清,在后妃外戚方面,根据相似性可以分成三组对应关系,即宋明、辽元、金清。宋明在“理学”的引导下,限制后妃外戚,不与外族和亲;辽元汉化浅,因此后妃权重;金清汉化深,如宋明一样对后妃外戚严格约束。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后妃外戚传”在二十五史中次序的调整与定位:北方民族之一夫多妻制与汉族之一夫一妻多妾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母权。
This thesis takes the biography of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in the twenty-five history book as main material, probes into the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in each ancient Chinese period. In the pre-Qin period, we collect the relevant rec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on the basis of Zuo Zhuan, Guo Yu, Zhan Guo Ce and other ancient literature, using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In Han Dynasty and after that, we mainly use the literature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mmary the relevant laws of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in each period,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power and th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concubine and imperial relative; the situation of making peace with ruler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border areas by marriage in each perio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an Nationality regime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egime in these aspects.
     Before Han Dynasty, the narration is a prelude. In Han Dynasty, we emphatically analyz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its regressive thought culture atmosphere to imperial concubine's intervening in politics. In Three Kingdoms period,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features, Wei was characterized by conferring imperial concubine from the humble position; Shu emphasized its legitimate status; Wu appeared two powerful figures--Wu Guotai and princess Quan. During Jin Dynasty,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try. The Southern Dynasty is a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characteristic showed in the field of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ubsequen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egime. Sui Dynasty was characterized by paying attention to imperial concubine but despising imperial relative at the same time. Tang Dynasty was tolerant to femininity, unique empress Wu Zetian in history has appeared, and there were many princesses who intervened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Song Dynasty,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both self-limiting, and restrains mutually. Since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its similarity: Song Dynasty and Ming Dynasty, Liao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Jin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o-Confucianism, Song and Ming Dynasty restrict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don't make peace with other clans by marriage. Liao and Yuan Dynasty chinesize shallowly, therefore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have great power. Jin and Qing Dynasty chinesize deeply, restricting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 strictly as well as Song and Ming Dynasty. On this basis, we have analyzed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emphatically:the adjustment and orientation of the order in the twenty-five history book of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elative's biography; the polygamy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 and the monogamy of Han Nationality; the matriarchy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引文
1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111版社1993年7月第1版,1页。
    2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510页。
    3《史记》,1445页。
    4《史记》,3301页。
    1《史记》,1905页。
    2(唐)刘知几《史通》,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67页。
    1《后汉书》,124页。
    2《后汉书》,400页。
    3《后汉书》,400页。
    4《后汉书》,3562页
    5《后汉书》,83页
    1《后汉书》,124页。
    2《后汉书》,400页。
    3《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载章帝切责窦宪:“昔永平(明帝年号)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
    4《后汉书》,1398页。
    5《后汉书》,857页。
    6此处据《后汉书》班固本传,而《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说“(班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后又诏(马)融兄续继昭成之”。又据《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孝明帝使班固叙汉书,而马续述天文志”,知马续之功在《天文志》。据后二者,则班固生前未竞其业,尚待班昭、马续二人补足。
    7《汉书》,4035页
    1《汉书》,4204页
    2《晋书·王陷传》,2142—2143页,
    3《晋书·华峤乔传》,]264页
    1杨联陞《中国历史上的女主》,收入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1-10页。
    2李禹阶、秦学顺《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3朱了彦《帝国九重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4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5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1田余庆《拓跋史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3月第1版。
    1参见《史记·鲁周公世家》,1524页
    2《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
    1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49页。下引此书不再注明版本。
    2《史记》,80页。此源于《尚书·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
    3《史记》,86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1642页。
    5徐元诰 《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202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1605-1606页。 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1《史记·殷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94-99页。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31页。
    3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6月第1版,75页。
    4(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3页。
    5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32页。
    1李伯谦《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79年第2期165页。
    2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32页;王宇信:《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曹定云:《论“妇好”及其相关问题》,收入氏著《殷墟妇好墓铭文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张政娘《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539页。
    4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2—5页。
    5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7-10页。
    6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10-17页。
    1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227页。
    2《史记》,111页。
    3《史记》,115页。
    1《史记》,152页、153页。
    2(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14页。
    1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89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687页、689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996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1022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1723页。
    6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309-310页。
    7陈宁《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对诸侯婚姻制度的影响》,《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77页。
    1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46-47页。
    2李零《倒转纲常》,收入氏著《花间一壶酒》,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68-269页。
    3李零《倒转纲常》,收入氏著《花间一壶酒》,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69页。
    1李零《倒转纲常》,收入氏著《花间一壶酒》,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69-270页。
    2《史记》,1524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1161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1227页。
    3《史记》,1480页。
    4《汉书》,1661页。
    5《汉书》,1660页。
    6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584页。
    7《史记》,2323页。
    8《后汉书》,400-401页。
    9《史记》,2330页。
    10《史记》,1823页。
    1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98年9月第3版,401-402页。
    2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167页
    3李零《<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文史》第二十辑,1983年9月第1版,15-23页
    1林剑鸣《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14页。
    2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2页。
    3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娴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298-322页。
    1《史记》,1483页。
    2(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26页。
    1本章之引文均出自《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除个别者外,不注明详细出处。
    2后人评价此事多以乱伦视之,但我们细致考察汉代的社会环境,当时未必这么看,参看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
    1霍光与上官太后“立孝宣帝,宣帝即位,为太皇太后。”《汉书》3960页。
    1《史记》,1981页
    1《汉书》,3935页。
    2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41-60。
    3《史记》,1984页。
    4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凤凰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124页。
    1《史记》,396页。
    2《汉书》,3937页。
    3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59页。
    4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65页。
    5《汉书》,3961—3963页。
    6孝宣许皇后父广汉,广汉弟延寿,许嘉是延寿中了,见《汉书》3967—3968页。
    1《史记》,410--411页。
    2《史记》》,1974页。
    3《汉书》,2931页。
    4《汉书》,4051页。
    5《汉书》,4009页。
    1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30-33页。
    2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73—80页。
    3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80页。
    4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94160页。
    5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152—153页。
    1牟润孙《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3月第1版,50-79页。
    2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87-88页。
    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1版,562--571页。
    2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516页。
    3吴小如等《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4页。
    4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增订本,771—865页。
    5《史记》,1624页。
    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14页。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120页。
    3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75-176页。
    4牟润孙《注史斋从稿》,中华书局1987年3月第1版,44-49页。
    1詹鄞鑫《神灵与祭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50-460页
    2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59-82页。
    1容志毅《南方巫蛊习俗述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24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54页。
    3李零《人信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1版,9-10页。
    1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1版,40页。
    1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164页。
    2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164页。
    1陈寿 《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下同此),165、166页。
    2《三国志》,167页。
    3《三国志》,168页。
    4《三国志》,80页。
    5《三国志》,158页。
    1《三国志》,906页。
    2《三国志》,907页。
    3《三国志》,157页。
    4《三国志》,1198页。
    1这一点我们结合《蜀书·二主妃子传》所附的的命刘永为鲁王策文和命刘理为梁王策文来看,就更为清楚。前者曰:“小子永,受兹青土。朕承天序,继统大业,遵修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奄有龟蒙,世为藩辅。呜呼,恭朕之诏。惟彼鲁邦,一变适道,风化存焉。人之好德,世兹懿美。王其秉心率礼,绥尔土民,是飨是宜,其戒之哉!”后者曰:“小子理,朕统承汉序,祗顺天命,遵修典秩,建尔于东,为汉藩辅。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导以礼。往悉乃心,怀保黎庶,以永尔国,王其敬之哉!”
    2《三国志》,1201页。
    3《三国志》,1196页。
    4关于吴夫人在吴国历史上的作用,王永平先生《影响孙吴历史进程的两位女性:吴夫人与全公主》(《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5—22页)一文论述最详,该文认为吴夫人是孙吴立国过程中的主要决策者与协调者之一,并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吴夫人救护江东名士,减轻孙氏兄弟诛戮江东英豪的负面影响;孙权临政之初,吴夫入“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关于是否纳质曹操问题的决策。王文史料详实,例证充分,可参看。
    5《三国志》,1199页
    6王永平《影响孙吴历史进程的两位女性:吴夫人与全公主》,《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5—22页;张全民、李俊强 《全公主与孙吴政权》,《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99--102页。
    1《三国志》,1369页。
    2《三国志》,1200页。
    3《三国志》,1201负。
    4《三国志》,1200页。
    5《三国志》,1201页。
    6《三国志》,1448页。
    7《三国志》,1149页。
    8《三国志》,1200页。
    1《三国志》,1200页。
    2孙昊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外来的淮泗集团和本土的江东集团之间,学者于此多有论述,可参看田余庆先生《孙吴建国的道路》和《暨艳安及相关问题——兼论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两文,均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第1版。
    3《三国志》,1230页页。
    4牟润孙《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3月第1版,60-70页。
    1关于此点,自20世纪初以来,便有多人做过专门研究,大的方面已达成共识,小的方面仍有推进。此类研究的代表作可举出蒙思明的《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此书实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王伊同的《五朝门第》(此书初版与1943年,大陆常见本为2006年中华书局印本)、旧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2《晋书》,965页。
    3司马氏家族盖有此遗传基因,据史载东晋之安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可谓其祖上病症之复现。
    4《晋书》,955页。
    5《晋书》,964页。
    6《晋书》,964页
    1《晋书》,1179页。
    2关于“八王之乱”始末,清代赵冀做了条理化的工作,参看《廿二史札记》“八王之乱”条,中华书局1984年1月第1版,160页。
    3《晋书》,984页。
    4《晋书》,1590页。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280-281页。
    6《晋书》,1181页。
    7《晋书》,1176页。
    1《晋书·后妃传》中所记后妃名姓齐全,此点与“前四史”不同。
    2《晋书》,2412页
    3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280页
    4王伊同 《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212页
    1《晋书》,1177页。
    2《晋书》,1173页。
    3《晋书》,2553页。
    4《晋书》,1745页页。
    5陈寅恪 《金明馆从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55-77页。
    1本段,引文均见《王导传》,《晋书》1745-1754页。
    2《晋书》,1760-1761页。
    1《晋书》,1915页。
    2《晋书》,1915页。
    3《晋书》,973页。
    4《晋书》,1918页。
    5《晋书》,1753页。
    6《晋书》,1918页。
    7《晋书》,1923页。
    8关于郗鉴在东晋政坛上的作用,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论郗鉴”一节做了精密的论述,见该书38-104页。
    9《晋书》,1753页。
    10《晋书》,1928页
    1《晋书》,1932页。
    2《晋书》,1936页。
    3《晋书》,1921页。
    4《晋书》,1928页。
    5《晋书》,1923页。
    6《晋书》,1933页。
    7《晋书》,1928页。
    8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1版,623页。
    9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1版,624页
    10《晋书》,2568-2569页。《晋书》于此处有一校勘记:“《举正》:‘明帝’,《(庾)翼传》作‘成帝’,为是。按:《通鉴》九七亦作‘成帝’。”看来以作成帝为当。致误的原因大概是刻书人看到了我们前举的南康长公主为明帝女的材料,而庾翼荐词中又有“壻(婿)畜之”之言,遂改“成帝”为“明帝”。不知若果为“明帝”的话,“壻畜之”之语当属多余。正因为足对成帝举之,才会强调“壻畜之”。另外,笔者怀疑后一“常”字似为“当”字之论,二字形近而误,或涉上一“常”字而误
    11《晋书》,2030页。
    1《晋书》,2571页。
    2《晋书》,2571页。
    3《东晋门阀政治》,185页。田先生对此过程有细密的分析,读者可参看。
    4《晋书》,242页。
    5《晋书》,2579页。
    6见《王彪之传》:“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加在凉暗,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晋书》,2011页。
    7《晋书》,2579页.
    8《东晋门阀政治》,206页。
    9《晋书》,2071页。
    10《晋书》,2072页。
    1《晋书》,976-977页。
    2《晋书》,2011页。
    3《晋书》,2074页。
    4《晋书》,2074页。
    5《晋书》,2076页。
    6《晋书,2585页。
    7《晋书》,2586页。
    8《晋书》,2587页。
    9《晋书》,2588页。
    1《晋书》,2586页。
    2《晋书》,2587页。
    3《晋书》,2588页。
    4《晋书》,2588贝。
    5《晋书》,2589页。
    6《晋书》,2590页。
    7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 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357页。
    1《晋书》,973页。
    2《晋书》,975页。
    1 《晋书》,965页。
    1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最长者宋存在60年,最短的齐仅24年。
    2《南史·后妃传》在提到后妃亲属时常常以“自有传”、“别有传”、“并有传”的形式提示这些人在书中有专传,我们以此为线索,可以找到以下外戚资料(版本、册数、页码—依中华书局标点本):《南史》卷十八,列传第八位外戚合传,记载赵伦之、萧思话、臧焘三人及其子孙的事迹,493—520页;谢庄传,553—557页;王俭传,590—596页;王慈传,606页;王似传,618—619页;王僧朗传,632页;王佥传,641—642负;王固传,644页;以上均在《南史》第二册,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王韶之传,661—662页;袁湛传,697—698页;褚澄传,755—756页:何戢传,786—787页:江智深传,947—-948页;以上均在《南史》第三册。柳世降传,982—986页,在《南史》第四册。张缵传,1385—1388页,在《南史》第五册。沈君理传,1671—1672页,在《南史》第六册。
    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321页。(下引此书,只著书名、页数)
    4《南史》,322页。
    1《南史》,343页。
    2《南史》,291页。
    3《南史》,344页。
    4《南史》,345页。
    5《南史》,346页。
    1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192—194页。
    2杜士铎《北魏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16页。
    3米文平《鲜卑石室地发现与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1-7页。
    4(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1页。下引此书,只注书名和页数。
    5此“推寅”不当为宣皇帝之名,《魏书》言“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宣皇帝前各帝之名为贷、观、楼、越,宣皇帝后各帝之名为利、俟、肆、机、盖、侩、邻,均为一字,从圣武皇帝诘汾始才有二字名,亦可推论“推寅”非其名,盖时代久远,其名早佚,故以号称之。
    6《魏书》,2页。
    7马长寿《鸟桓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226页。
    1《魏书》,2页。
    2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279-280页。
    3曹永年《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时间和契机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79-84页。
    4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22页。
    5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25页。
    6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l版,278页。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全集》第4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444-473页。
    8不只是鲜卑,“五胡乱华”可能都受这一客观环境的影响。
    1《魏书》,3页。
    2《魏书》,6页。
    3《魏书》,6页。
    4《魏书》,7页。
    5《魏书》,8页。
    6《魏书》,9页。
    7《魏书》,10页。
    8《魏书》,12页。
    9《魏书》,14页。
    10《魏书》,15页。
    11《魏书》,15页
    12《魏书》,15页
    13《魏书》,16页
    1《魏书》,16页。
    2《魏书》,3页。
    3《魏书》,5页。
    4《魏书》,6页。
    5《魏书》,9页。
    6《魏书》,12页。
    7《魏书》,12贝。
    8《魏书》,12页。
    9《魏书》,12页。
    10《魏书》,14页
    1见田余庆著《拓跋史探》一书9--6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3月第l版。田先生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拓跋早期史料,于北魏后妃在君位传承中的作用分析细致深入,几乎做到了题无剩义。因为论文结构的需要,笔者仍不能不在此有所论述。凡征引田先生论文之处,均注明详细出处,绝不敢掠美。田先生的书(除《拓跋史探》外,还有《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者一直是作为经典来读的,此部分可看作是读《拓跋史探》一书的读书笔记。
    2《拓跋史探》,26页。
    3《拓跋史探》,26-27页
    4《拓跋史探》,27-30页
    5见《拓跋史探》一书108—203页页。
    6《拓跋史探》,199页。
    7《捕跋史探》,200页
    1《拓跋史探》,21页。
    2《魏书》,423页。
    3《魏书》,2735页。
    4《魏书》,2736页
    1此当为北方游牧民族信仰萨满教之遗风。
    2《魏书》,136页
    3《魏书》,1634页。
    4《魏书》,1983页。
    5《魏书》,1983页
    1《北史》,518页。
    2(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65--66页。
    3《后汉书》,2979页。
    4《后汉书》,2985页。
    5《魏书》,328页。
    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452页页。
    1《晋书》,3129页。
    2《晋书》,3129页。
    3《晋书》,3130页。
    4《晋书》,3131页。
    5《晋书》,3131页。
    6《晋书》,3132页。
    1《晋书》,3133页
    2《晋书》,3135页。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321页。
    4《魏书》,27页。
    5见《魏书》33—34页,关十太祖时代北魏制定典章制度的经过和具体内容,张金龙先生论述颇详,参氏著《北魏政治史(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268—318页
    6《魏书》,35页。
    7《魏书》,39页。
    1《魏书》,70页。
    2《魏书》,71页。
    3《魏书》,79页。
    4《魏书·儒林传》,1842页。
    5《魏书》,79页。
    6《魏书》,97页
    7史载“烈皇帝翳槐立(329年),……石勒遣使求和,帝遗弟昭成皇帝如襄国,从者五丁余家。”至什翼(?)立(338年),前后共十年。见《魏书·序纪》,11页
    8《魏书》,323页
    1《魏书》,4—5页。
    2逯耀东著《从平城到洛阳》中“迁都的牺牲者——拓跋恂”一节对此论述颇详,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148—159页。
    3胡阿祥等著《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凤,凤凰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93页。
    4《魏书》,186页
    5《魏书》,2414页。
    1《魏书》,330页。
    2《魏书》,330页。
    3《魏书》,329页。
    4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454页
    1《魏书·序纪》,2页。
    2《后汉书》,2896页。
    3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232-235页。
    1此处之拔拔氏、俟亥氏从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所改,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2版,13页、23页。
    2《魏书·官氏志》,3006页。
    1余庆《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贺兰部落离散问题》、《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收入氏著《拓跋史探》一书,三联书店2003年3月第1版。
    2《魏书》,621页。
    3逯耀东《丛平城到洛阳》,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231页、250-253页。
    1《随书·外戚传》,1787页。
    1 《汉书·外戚传下》,3984——3987页
    1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107147页。
    2《旧唐书·外戚传》,4735页。
    3《旧唐书·后妃传》,2177页。
    1《后汉书·皇后纪上》,401页
    1《后汉书·皇后纪上》,411页。
    2《后汉书·皇后纪上》,411页。
    3《旧唐书·后妃列传上》,2166—2167页。
    1《旧唐书·回纥传》,5201页
    2参见崔明德《汉唐和亲比较》,收入《汉唐和亲研究》一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3246页。
    1《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719页。
    2《汉书·食货志》,1135页。
    1《汉书·匈奴传上》,3773页。
    2详见催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第九章——第十三章。
    3《新唐书》,3650页。
    4《资治通鉴》,8300页。参见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278279页。
    5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319页
    6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1648页。
    1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1658页。
    2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2671页。
    3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3195-3197页。
    4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3756页。
    1朱子彦先生是较早对“垂帘听政”做系统研究的学者,参见氏著《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171—188页
    2《晋书·孝宗穆帝纪》,191页。
    3《旧唐书·高宗本纪下》,100页
    1《宋史·礼志》,2774-2776页。
    2“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见《宋史·后妃传上,8613页:“真宗崩,遗旨以皇帝尚幼,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见《宋史·礼志》,2775页。
    3宋代共有九位皇后“垂帘听政”,分别是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 后、高宗吴皇后、宁宗杨皇后、理宗谢皇后、度宗杨淑妃。
    ,此节及下节引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宋史·后妃传》。
    1《宋史·外戚传上》,13549页。
    2《宋史·外戚传中》,13577页。
    1此节及下节引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宋史·外戚传》。
    1《宋史·后妃传下》,8638页
    2《宋史·后妃传下》,8653—8655页。
    1《宋史·外戚传上》,13542-13543页。
    2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计2006年10月第1版,390-401页。
    1辽代国号屡有变史,详细情况参见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一文,收入氏著《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1版,27-51页。
    2《辽史·后妃传》,1199页。
    3《辽史·韩延徽传》,1231、1232页。
    4(宋)叶降礼《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139页。
    5《契丹国志·后妃传》,140页。
    1《辽史·后妃传》,1200页。
    2《辽史·后妃传》,1201页,参《契丹国志·后妃传》,141页。
    3《契丹国志·后妃传》,143页。
    4《辽史·圣宗本纪》,107—209页。《辽史》中“圣宗本纪”篇幅最长,记载最详,因为圣宗朝设置了正式的史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录,加之圣宗在位时间长(982—1031),采取了积极的施政方略。
    5《辽史·后妃传》,1204页。
    6孙进己《威镇辽代西北疆的皇太妃胡辇》,收入氏著《契丹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296-299页。
    1《辽史·萧韩家奴传》,1447页。
    2《辽史·公主表》共收下嫁后妃30位,其中25位嫁于萧姓,占总数的83%强。
    3《契丹国志·族姓原始》,221页。
    4《辽史·外戚表》,1027页。
    5《辽史·世表》,950页。
    6《辽史·后妃传》,1198页。
    1《辽史·外戚表》,1027页。
    2《辽史·百官志》,690页。辽朝官制分北面官和南面官,某些北面官又各分南北(如北院、南院,北府、南府等)。关于南、北宰相府,《百官志》原文为“被宰相府。掌佐理军国大政,皇族四帐世预其选。”“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大政,国舅五帐世预其选。”中华本校勘记已指出“按纪传所见,北府宰相多出于国舅五帐,南府宰相多出于皇族四帐。此应是错简。”《外戚表》中“三族世预北宰相之选”的说法也可为校勘记提供一个例证。
    3《辽史·萧敌鲁传》,1223页。
    4《辽史·阿古只传》,1223—1224页
    5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收入氏著《辽史从考》,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第1版,37
    1辽史·百官志一》,685页。
    2《辽史·百官志三》,772页。
    3《辽史·刑法志上》,937页。
    4《新唐书·回鹃传㈤,6115页。
    5(宋)王明清《挥塵录》前录卷四,中华书局1961年10月第1版,36页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7967页。
    2(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13页。
    3《辽史·太祖本纪下》,20页。
    4《辽史·后妃传》,1199页。
    5匀德实见《辽史·太祖纪下》,24页。
    6蔡美彪《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43--61页。
    7《辽史·萧思温传》,1267页。
    8蔡美彪《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45页。
    1蔡美彪《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47页。
    2蔡美彪《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61页。
    1刘浦江《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原载《国学研究》第7卷,收入氏著《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1版,237--246页。
    2《金史·世纪》,3页。
    3《金史·世纪》,4页。
    4《金史·太祖本纪》,25页。
    5《金史·循吏传》,2757页。
    6《金史·太祖本纪》,30页。
    7《金史·完颜希尹传》:“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天辅三年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1684页。
    8《金史·太祖本纪》,35页。
    1《金史·熙宗本纪》,70—71页。
    2《金史·熙宗本纪》,72—74页。
    3《金史·海陵本纪》,96页。
    4《金史·海陵本纪》,106页。
    5《金史·选举志一》,1135页。
    6《金史·海陵本纪》,97—100页。
    7《金史·海陵本纪》,108页。
    8见前揭刘浦江文,273页。
    1《金史·后妃列传》,1525页。
    2《金史·后妃列传》,1526页。
    3《金史·后妃列传》,1527页。
    4《金史·后妃列传》,1500页。
    1《金史·后妃列传》,1501页。
    2王世莲《金代非女真族后妃刍议》,《求是学刊》1992年第2期,98—103页。
    3刘浦江《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原载《北大史学》第3辑,收入氏著《辽金史论》一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87—108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引《燕云录》:“有兵权、钱谷,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汉儿虽刘彦宗、郭药师亦无兵权”。
    2《金史·卫绍王本纪》,298页。
    3本段引文除注明者外,均出自《金史·后妃列传下·章宗元妃李氏传》,1527—1531页。
    1《金史·宣宗本纪》,304页
    2《金史·后妃列传上》,1512页页。
    3《金史·世戚列传》,2615页
    4《金史·后妃列传下》,1518页
    5《金史·后妃列传下》,1521页。
    1《金史·后妃列传下》,1523页。
    2《金史·李石传》,1913页。
    3《金史·李石传》,1912页。
    4《金史·石琚传》,1970页。
    1《金史·世戚列传》,2623-2624页。
    2《金史·后妃列传下》,1520页。
    3《金史·后妃列传下》,1524-1525页
    4《金史·世戚列传》,2621页
    1《元史·后妃表》,2693—2702页。
    2“蒙古家族中位最高之妻,权较余妻为大,所生子之地位亦随母而尊。”见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古史》,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160页。
    1(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244页。
    2收入(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195页。
    3这一人物也出现在《元史》和《蒙古秘史》中,《元史》中与作阿兰果火。
    1(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第1版,14页。
    2胡务《蒙元皇后与元朝政治》,《求索》1990年第3期,121一125页。
    3《元朝秘史》总译卷二第74节。
    1《元朝秘史》总译卷二第78节。
    2《元朝秘史》总译卷二第138节
    3(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203页。
    4《元史》,3页
    5蔡美彪《脱列哥那后史事考辨》,《蒙古史研究》第三辑,12—29页。
    1李建辉《唆鲁禾贴尼与大蒙古国汗位的转移》,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2(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201—202页。
    1(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204页。
    2(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353页。
    3《元史·后妃传二》,2898页。
    4(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353页。
    5(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335页。
    1(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375页。
    2(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4月第1版,376页。
    3《汉书·外戚传》,3935页。
    4陈高华《元朝的后妃与公主》,《文史知识》2009年弟11期,23—30页。
    1程嘉静《蒙元时代的斡耳朵》,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5页。
    2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译《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第2版,80页。
    3 《元史》,2919页。
    4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596-601页。崔先生把蒙元皇室与其他氏族的通婚关系列为表格,注明 出嫁者的名字、身份、出嫁对象及资料出处,简单明了,很方便利用,读者可参看。
    1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602-607页。
    2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30-153页。
    3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04页。
    4(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334页。
    1(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32页。与之相似的史料也见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明史》载明祖之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殡,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后妃多采之民间。中华书局1984年月第1版,753页。但我们检《明史》,并未找到相关内容。
    2参见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105—112页。
    3《明史》,3269页。
    1《明史》,3504页。
    2(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44页。
    3《明史》,3504页。
    4《明史》,3504页。
    5(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32页。
    6(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32页。
    7(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55页。
    8(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61页。
    1《明史》,3503页。
    2《明史》,3531页。
    3徐适端《明实录类纂·妇女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436页页。
    4《明史》,3553页页。此书收入《明史·艺文志》。
    1林延请《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138—139页。
    1“大礼议”是指关于世宗即位仪式及其父主祀称号的争论。
    1马皇后、徐皇后的行为在明代具有典范意义,《明史·外戚传》中再次强调:“高、文二后贤明,抑远外氏。太祖访得高后亲族,将授以官。后谢曰:‘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且援前世外戚骄佚致祸为辞。帝善后言,赐金帛而已。定国之封,文皇后谓非己志,临终犹劝帝,毋骄畜外家。”
    2《明史·外戚传》言“英宗嗣位,年幼,太皇太后(张皇后)召昶兄弟(张皇后兄)诫谕之,凡朝政弗令预”。
    3《明史·外戚传》,7680页。
    4丁易《明代特务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1版,70-94页。
    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争国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第1版,1061-1076页。
    2(明)张居正《请裁抑外戚疏》、《论外戚封爵疏》,收入《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3465、3474页。
    3《明史·外戚传》,7660页。
    4郑克晟《关于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文史》第十辑,1980年10月第1版,119-120页。
    5《明史》,7673页。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高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神宗实录》卷六九,1495页
    1(明)王廷相《请辩冯恩罪状疏》,收入《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1473页。
    2《明史》,3510页。
    3《明史》,3550页。
    4《明史》,3851页。
    1魏连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173195页。
    2《明史》,7659页
    1《清史稿》,8902页。
    2见《清实录》,转引自(清)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收入《清代传记丛刊》第48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第1版,297页。
    3《清史稿》,8902—8903页。
    1《清史稿》,8906—8907页。
    2《清史稿》,8914页。
    3《清史稿》,8916贝。
    1张云樵《叶赫研究(上)》,《松辽学刊》1984年第3期,102—103页。
    2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173页。
    3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3页。
    1本节所引除著名者外,都出自《清史稿·藩部列传一·科尔沁》,14319--14323页。
    2《清史稿》,8903页
    3《清史稿》,8908页。
    1九钟主人《清宫词》,收入《清代传记丛刊》第48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第1版,732页
    2(清)昭槤《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316页。
    3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47页
    1见(清)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收入《清代传记从刊》第48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第1版,270页。同样的记载也见十《满文老档》,第43册,天命十一年八月,392页
    2《清世祖实录》卷91。
    3(清)鄂尔泰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138页。
    1(清)鄂尔泰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146页。
    2《清史稿》,5303页。
    3《清史稿》,10355页
    4《清史稿》,10365页页
    5参见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11月月第1版。
    1这种模式近乎一种完美的抽象,至少从秦开始,第一代皇帝与第二代皇帝之间从未按照此规则实现顺利地交接,只有度过国初的动荡期,形势稳定后,才有实现的可能。
    2《清史稿》,8898页。
    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56年7月第1版,629-631页。
    2盛冬铃《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有族制度》,见阴法鲁、许树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83-85页。
    1《史记》,1493—1496页
    1《史记》,1761页
    2《史记》,1762页。
    1《汉书》,3935页
    1向仍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收入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89页。
    2顾颉刚《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文史》第十辑,1982年7月第1版,8—15页页。
    3《汉书》,3787页。
    4《汉书》,3903-3907页。
    1《金史》,96页。
    2杨联陞《中国历史上的女主》,收入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年4月第1版,10页。
    3《元史》,2693-2702页。
    4《元史》,2693页。
    5清史稿》,8897页。
    1《清史稿》,8901—8904页。
    2《满文老档》崇德元年五月十四日载:“汗之汗之清宁宫正宫大福晋为国君福晋,东关雎宫福晋为东大福晋,西麟趾宫福晋为西大福晋,东衍庆宫福晋为东侧福晋,西水福宫福晋为西侧福晋。”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1463页。
    3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67页
    4参见《清皇室四谱》卷四《皇女》,《清实录》中也有许多此类的记载。
    1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127—128页页
    2关于先秦时期太后的政治活动,可参看王子今、张经著《中国妇女通史·先秦卷》第八章第三节《太后的权戚》,杭州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190—197页。
    1杜芳琴《中国古代女主政治略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82页
    2(东汉)蔡邕《独断》,四库全书本卷下四页。
    1《后汉书》,2021—2022页。
    1李凭 《北魏平城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161页、169-184页
    1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219页。
    1李凭先生认为李氏是冯太后依“了贵母死”制处死的,见氏著《北魏平城时代》,上河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163页。
    2《魏书》.132页
    1《元史》,4179页。
    2《明史》,7058页。
    3刘小萌《清朝皇帝与保母》,《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38—145页
    1参见杨联陞《中国历史上的女主》,收入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1-10页。
    2张星久《母权与帝制中国的后妃政治》,《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1-51页
    1.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
    2.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3.(唐)刘知几《史通》,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齐鲁书社,2010年
    5.(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7.(宋)叶隆礼《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宋)王明清《挥麈录》,中华书局,1961年。
    9.(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
    1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
    1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1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明实录·神宗实录》。
    14.(明)王廷相《请辩冯恩罪状疏》,收入《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1473页。
    15.(明)张居正《请裁抑外戚疏》、《论外戚封爵疏》,收入《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3465、3474页。
    16.(清)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收入《清代传记丛刊》第48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
    17.(清)九钟主人《清宫词》,收入《清代传记丛刊》第48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
    18.(清)昭槤《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
    19.(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20.(清)鄂尔泰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21. (东汉)蔡邕《独断》,四库全书本。
    1.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5.田余庆《拓跋史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8.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9.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李零《花间一壶酒》,同心出版社,2005年。
    12.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3.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98年。
    14.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5.李零《,<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文史》第二十辑。
    16.林剑鸣《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凤凰出版社,2010年。
    19.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
    22.牟润孙《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
    2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56年。
    24.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吴小如等《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7.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9.詹鄞鑫《神灵与祭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30.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31.《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2.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三联书店,2008年。
    33.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
    34.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王伊同《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年。
    3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
    3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39.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
    40.杜士铎《北魏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
    41.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
    43.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
    4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全集》第4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45.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6.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中华书局,2006年。
    47.胡阿祥等《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凤凰出版社,2010年
    48.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2007年。
    49.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51.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中华书局,1962年。
    53.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泽《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
    54. (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55.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译《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
    56.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57.徐适端《明实录类纂·妇女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5年
    58.丁易《明代特务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
    59.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61.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
    62.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3.王子今、张经《中国妇女通史·先秦卷》,杭州出版社,2010年。
    1.杨联陞《中国历史上的女主》,收入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1—10页。
    2.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
    3.李伯谦《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79年第2期。
    4.张政娘《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
    5.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6.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7.陈宁《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对诸侯婚姻制度的影响》,《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8.容志毅《南方巫蛊习俗述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王永平《影响孙吴历史进程的两位女性:吴夫人与全公主》,《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张全民、李俊强《全公主与孙吴政权》,《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米文平《鲜卑石室地发现与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
    12.曹永年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时间和契机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13.崔明德 《汉唐和亲比较》,收入《汉唐和亲研究》一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3246页。
    14.孙进己《威镇辽代西北疆的皇太妃胡辇》,收入氏著《契丹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296—299页。
    15.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收入氏著《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
    16.蔡美彪《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7.王世莲《金代非女真族后妃刍议》,《求是学刊》1992年第2期。
    18.胡务.《蒙元皇后与元朝政治》,《求索》1990年第3期。
    19.蔡美彪《脱列哥那后史事考辨》,《蒙古史研究》第三辑,12—29页。
    20.李建辉《唆鲁禾帖尼与大蒙古国汗位的转移》,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21.陈高华《元朝的后妃与公主》,《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
    22.程嘉静《蒙元时代的斡耳朵》,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3.林延请《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
    24.郑克晟《关于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文史》第十辑。
    25.魏连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文史》第三十二辑。
    26.张云樵《叶赫研究(上)》,《松辽学刊》1984年第3期。
    27.盛冬铃《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见阴法鲁、许树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83—85页。
    28.向仍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收入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89页。
    29.顾颉刚《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文史》第十四辑。
    30.杜芳琴《中国古代女主政治略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1.刘小萌《清朝皇帝与保母》,《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2.张星久《母权与帝制中国的后妃政治》,《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