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来沪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的二元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术界有关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结构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而对农民工群体消费结构的研究,却鲜有涉足。笔者源于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选择了以家庭流动方式来上海务工经商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结构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消费社会学相关理论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来沪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的二元性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了新生代来沪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二元性的表现和特征。先从食品、住房、服装、子女教育、休闲与娱乐等五个主要方面分析了二元性的诸多表现,再总结了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二元性的三个特征,即生存型消费仍占主导,但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已有所提高,上海的“低消费”与家乡的“高消费”对比鲜明,消费观念呈现出现代城市消费观念的特征。
     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新生代来沪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二元性的原因。笔者认为,新生代来沪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的二元性,不仅与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且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参照群体的双重性及与农村的联系密切等自身因素有关,更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传统文化的影响、土地保障功能的削弱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局限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本文第四部分,探讨了新生代来沪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二元性带来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促进了上海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制约了农民工自身的城市化进程,遏制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最后,笔者认为,我国二元性的城乡社会结构是导致新生代来沪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二元性的根本原因。只有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制度,使户籍制度回归到人口登记制度的原貌上来,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渐消灭二元性的城乡社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顺利完成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Academic circle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towns) residents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has got considerable research results, but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peasant workers, actually seldom involved. The author stemmed from the attention on peasant workers and chose the famili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his paper,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tructure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he author obtains and analyzes the first materials, with the Consumer Sociological Theory.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problem of the duality of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ity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uality from five major aspects, such as food, housing, clothing, children's educat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nd then summariz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ity. That is, the survival consumption still occupied the leadership, but enjoyment, development consumption have being increased; "low consumption" in Shanghai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high consumption" in hometown;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consumption concept.
     The third part treats the reasons of the duality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Duality is not only in relation to the income which is relatively low, temporary and unstabl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the duality of the Reference groups, and close contact with hometown, but also to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ecrease of the function of land protection and limitations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social effect which has been brought by the duality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On the one hand, it promot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and the hometown,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restricted its ow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urbed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effective demand, also , to a certain extent, caused a great waste of social resources. Finall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oot cause of the Duality is that China's urban and rural dual social structure. Only make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turn to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gradually perfe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eliminate the dual social structure,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this problem,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引文
[1]占少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策的挑战》,载黄平、杜铭那克主编:《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2]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国家统计局网站,2008年2月2l 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vpcgb/qgnypcgb/t20080221 402463655.htmo
    [3]资料来源:中国在家信息网,2007年3月5日,http://www.sannong.gov.cn/qwfb/nmsr/200705100028.htmo
    [4]王培刚 庞荣:《都市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策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67页。
    [5]新浪网,2007年9月13日,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913/11193975429.shtml.
    [1]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载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2页。
    [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iadtjgb/t20080214 402468479.htm.
    [2]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不仅包括来沪农民工,也包括没有上海户籍的其他来沪人员,但主要以农民工居多,为方便推算,本文暂忽略后者的人数。--笔者注
    [3]高清、黄庭钧:《上海就业人口近4成是外来人》,新华网2004年3月23日,http://www.sh.xinhuanet.com/2004-O3/23/content 1827249.htm.
    [4]高清、黄庭钧:《上海就业人口近4成是外来人》,新华网2004年3月23日,http://www.sh.xinhuanet.com/2004-O3/23/content 1827249.htm.
    [1][美]塔尔科特·帕森斯、丹尼尔·斯梅尔塞著:《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5至16页。
    [2][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美]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塞著:《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至200页。
    [2]王宁著:《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1]王宁著:《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2]徐志曼:《进城农民工家庭消费行为考察--以福州市区为例》,福州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资料来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钱雪飞:《进城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南京市578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第89至96页。
    [2]王曼:《北京农民工消费与储蓄选择--基于实证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76至80页。
    [1]王春光:《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转引自李真主编:《流动与融合--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45至49页。
    [2]李强 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第15页。
    [3]常进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财经研究》,2003年第12期,第56页。
    [4]姚裕群:《论我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人口学刊》,2005年第3期,第3至6页。
    [1]赵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类型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4月号上,第63至64页。
    [2]张新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分析》,《中国物价》,2007年第4期,第53至56页。
    [1]王正中:《城乡二元结构对当代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制约》,《理论学刊》,2007年第1期,第82页。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74页。
    [3]李军峰著:《中国非正规就业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1]潘杰:《非正规就业与中国女性进城务工者的发展--以家政服务员为例》,载黄平、杜铭那克主编:《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1]《上海人口超1900万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27.8万》,央视国际网站,2006年04月06曰,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60406/100655.shtml。
    [1]田晖 刁康:《上海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与优化对策》,《经济问题》,2004年第11期,第71页。
    [2]侯亚非、洪小良:《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报告》,《新视野》,2007年第3期,第61至64页。
    [3]食品消费支出,在本文中,不仅指一日三餐的伙食费用,还包括水果、牛奶、零食等其他食品费用。--笔者注
    [1]在笔者的访谈对象中,子女在老家上学的家庭,通常会在暑假把小孩接到身边。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也是这么做的,每年暑假,很多“留守儿童”就会来到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起度过短暂的暑假。这对他们一家来说,这是一年中时间最长的团聚时刻,甚至比春节全家团圆的时间还要长。正是长年不能和子女在一起,很多父母会利用暑假来弥补对孩子的爱,这就表现在给他们花钱上,比如给他们买零食、衣服和玩具,带他们去动物园等地方玩。用个案2中徐某的妻子的话来说,就是“一年就这么一次,平时我们也不能在她身边,暑假在这里,给她买些零食、衣服和玩具,带她出去玩,都是应该的。”
    [2]李斌、王晓京:《城市农民工的住房》,《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8页。
    [3]钱雪飞:《进城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南京市578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第90至91页。
    [1]资料来源: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193095.html.
    [2]资料采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12/content 7408710.htm。此文引片《2007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的数据称,有27%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200元至1500元之间,其他的月收入都不到1200元。考虑到上海的收入相对较高,笔者这里取了上限1500元/月。
    [1]张兴华:《民工消费的经济分析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3期,第53至54页。
    [2]张学敏 何酉宁:《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3期,第1页。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66页。
    [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5年》,中国上海门户网站,2007年9月18日,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 ai233579.html o
    [3]根据我国的户籍政策,只有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后,才会将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摆脱农民身份,因此,笔者认为,即使近几年来沪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主要仍以初中和高中为主。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欧阳力胜:《进城农民工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探析--湘潭市进城农民工消费的调查与分析》,《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4期,第39页。
    [1]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68页。
    [2]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页。
    [1]《上海出台(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新华网,2005年4月5日,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5-04/05/content 2786907.htm.
    [2]这里并不排除有的农民工从事贩卖毒品等非法交易,理应受到惩处,但多数进城农民工从事着早餐、修车、贩卖水果蔬菜等合法经营。--笔者注
    [1]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和《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news/2007212 3137 24064.htm.
    [1]资料来源:农民教育在线,http://www.nmjvzx.gov.cn/news/readnews.asp?newsid=31886。
    [2]张文宏 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12页。
    [3]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城市问题》,2007年第4期,第63页。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58页。
    [1]吴鹏森:《进城农民:中国社会特殊的身份集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45页。
    [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2070302 402388568.htm.
    [2]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至21页。
    [1]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至21页。
    [2]徐明前:《关于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的思考》,《城市规划》,2001年第12期,第21页。
    [3]本表根据2002年-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资料来源: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8462/index.html。
    [1]资料来源:《曹锦清访谈录:中国城市化率是36%》,社会学视野网站,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jierenwu/caojinqing/2007-10-11/3621.html.
    [1]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肖春飞、刘丹:《上海拟解决当地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新华网,2008年1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21/content 7466525.htm。
    1、[美]塔尔科特.帕森斯、丹尼尔·斯梅尔塞著:《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房爱卿主编:《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国家统计局主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7、李军峰著:《中国非正规就业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8、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李真主编:《流动与融合--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10、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儿、王宁著:《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姚建平著:《消费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俞德鹏著:《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常进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财经研究》,2003年第12期。
    2、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3、陈贤寿孙丽华:《武汉市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及对策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5期。
    8、陈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资料来源: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侯亚非、洪小良:《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报告》,《新视野》,2007年第3期。
    10、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1、李斌、王晓京:《城市农民工的住房》,《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2、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3、李强:《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
    14、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5、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
    16、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7、龙一芝杨彦平:《上海市闵行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第44页。
    18、欧阳力胜:《进城农民工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探析--湘潭市进城农民工消费的调查与分析》,《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4期。
    19、钱雪飞:《进城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南京市578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20、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城市问题》,2007年第4期。
    21、沈寒英:《外来青年女工消费的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2年第4期。
    22、宋国臣 顾朝林:《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家庭类型及其形成因素》,《人文地理》,1999年第6期。
    23、田晖 刁康:《上海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与优化对策》,《经济问题》,2004年第11期。
    24、田珍:《苏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消费生活方式演进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6、王海英:《女性农民工非正规就业与农民工家庭流动》,《文史博览》,2006年第8期。
    27、王曼:《北京农民工消费与储蓄选择--基于实证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8、王培刚、庞荣:《都市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策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9、王正中:《城乡二元结构对当代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制约》,《理论学刊》,2007年第1期,第82页。
    30、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1、吴鹏森:《进城农民:中国社会特殊的身份集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2、徐明前:《关于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的思考》,《城市规划》,2001年第12期。
    33、徐志旻:《进城农民工家庭消费行为考察——以福州市区为例》,福州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资料来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4、严翅君:《长三角城市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对长三角江苏八城市农民工消费的调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5、姚裕群:《论我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人口学刊》,2005年第3期。
    36、叶苏:《厦门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7、张文宏 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8、张新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分析》,《中国物价》,2007年第4期,第53至56页。
    39、张兴华:《民工消费的经济分析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3期,第51至56页。
    40、张学敏 何酉宁:《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3期,第1至5页。
    41、赵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类型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4月号上,第63至64页。
    42、赵晓芳:《农民工研究综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
    43、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44、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5、周大鸣 秦红增:《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反思和回顾》,《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46、朱明芬:《农民工职业流动带动家庭人口迁移的实证分析——以杭州为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1、Adams,Richard H.“WorkerRemittancesandInequalityinRuralEgypt”,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9.
    2、Alfred Sauvy,“Genera Theory of Population”,New York:Basic Books,Inc,1966.
    3、E.A.W.Boxman,P.M.De Graff,and Henk D.Flap.“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on the Income Attainment of Dutch Managers”,Social Networks,1991.
    4、Harper,Malcolm.“UrbanPlanningandtheInformalSector”,Regional-Development-Dialogue,Spring1996.
    5、Wilson Tamar Diana.“Introduction”,Latin-American-Perspectives,March 1998.
    1、国家统计局网站,2006年3月17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dfrkpcgb/t20060320 402311562.htm.
    2、中国三农信息网,2007年3月5日,http://www.sannong,gov.cn/qwfb/nmsr/200705100028.htm.
    3、新浪网,2007年9月13,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913/11193975429.shtml.
    4、新华网,《上海就业人口近4成是外来人》,2004年3月23日,http://www.sh.xinhuanet.com/2004-O3/23/content 1827249.htm.
    5、中国招商引资网,《2005年末普陀区常住人口超过110万》,2007年1月31日,http://www.zsyzw.cn/news/2/45/list/6924.htm。
    6、央视国际网站,《上海人口超1900万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27.8万》,2006年04月06日,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60406/100655.shtml.
    7、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6),http://www.stats.gov.cn/tisi/ndsi/2OO6/indexch.htm.
    8、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news/20070212 3137 24064.htm。
    9、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 18462/index.html.
    lO、《曹锦清访谈录:中国城市化率是36》,社会学视野网站,http://www.sociolo gyol.org/yanjiubankuai/xuejierenwu/caojinqing/2007-10-11/3621.h 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