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制度转型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镇下岗职工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城镇女性职工在这场危机中首当其冲。与男性相比,下岗女工在城镇下岗职工总体中占多数比例,在再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城镇下岗女工再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政府及其决策部门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意义的解决方案。但是,政府及其决策部门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妇女就业率,对于妇女的就业途径和就业质量关注不够。社会调查表明:男女两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我们在关注妇女就业率的同时,更要研究妇女的就业途径和就业质量。
     本文结合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视角,借鉴职业地位获得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转型期城镇下岗女工的再就业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城镇下岗女工可以运用的求职途径及其有效性问题,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管理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下岗女工有效运用制度化途径再就业的主要因素,并依此提出了促进城镇下岗女工再就业的若干对策。
After 20 years' reform in economic structure, China is now on the wa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s the reform of the state-enterprises is carried forward, the problems of unemployment and re-employment in the urban areas have emerg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Compared with man, women are more pitiable victims when confronted by the crisis of unemployment for there are more female laid-offs than male ones and women are about to have more barriers to overcome before they are re-employed.
    Much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as been paid to the re-employment of these urban laid-off wom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policy-making departments concerned have carried out effective studies on it, and some constructive solutions have been worked out. Unfortunately, both the means and quality of the re-employment have been ignored more or less when all efforts had been made on raising the rate of re-employment. A recent social research says that the earning gap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is widening. Therefore,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n the means of re-employment and further efforts should be made on 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re-employment.
    From both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rooted in the theories concerning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status attainment makes a thorough probe on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urban female laid-offs in the period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means of re-employment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this thesis states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blocks the efficiency of systematical re-employment are the irregularity and segment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as well as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an. Accordingly, this thesis provide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female laid-offs in cities.
引文
1.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2.顾昕:《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制度性失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4期。
    3.孙立平:《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4.蔡昉:《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转轨时期就业政策选择:矫正制度性扭曲》,《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2期。
    5.周其仁:《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3期。
    6.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7.李培林:《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8.李路路:《私营企业家的个人背景和企业成功》,《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9.李路路、李汉林:《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0.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1.李汉林、渠敬东:《制度规范行为》,《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2.赵延东、风笑天:《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13.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4.林南、恩塞尔、沃恩:《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中译文,《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3期。
    15.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中译文,《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16.王汉生、陈智霞:《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7.女职工下岗再就业状况课题组:《关于女职工下岗再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2期。
    18.北京市妇联课题组:《北京市下岗女工再就业现状及两性比较》,《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19.平萍:《国有企业管理的性别策略与女工的企业依赖》,《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
    20.蒋永萍:《两种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妇女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21.石彤:《性别排挤研究的理论意义》,《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
    22.谭琳、李军峰:《婚姻和就业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
    23.潘锦荣:《中国女工劳动保护制度与现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
    24.张艳霞:《城市非自愿离岗女性的社会支持理论》,《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1期。
    25.徐敏:《被忽略的再就业主体需求》,《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1期。
    26.刘德中、牛变秀:《中国的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
    27.金一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妇女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3期。
    28.李新建、赵瑞美:《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理论、问题、对策》,《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1期。
    29.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30.邹中正、秦伟:《政府企业和家庭在成都市下岗女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
    31.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平等与发展》,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32.李培林、张翼、赵延东:《就业与制度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3.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4.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35.李路路、孙志祥主编:《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6.陈浩文主编:《价值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7.阿塞,奥肯:《平等与效率》,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
    38.大卫·桑普斯福特主编:《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译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9.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0.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1.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2.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3.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4.郭庆松:《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
    4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6.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巨流图书出版社,1988。
    47.文崇一、萧新煌主编:《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巨流图书出版社,1999。
    48.张翼:《国有企业的家族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9.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50.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主编:《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主编:《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2.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3.伊兰伯格、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55.Eitzen,D.Stanley and Maxine Baca Zinn,1996,Social problems,Boston:Allyn & Bacon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