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进党执政后的两岸政治定位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久以来,海峡两岸对于双方之间的相互政治关系定位存在着极大的认知差异,台湾当局两岸政治定位政策论述的变迁是影响台海局势走向的重要因素。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使台湾当局的两岸政治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民进党与往昔执政的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的主张全然不同,因此民进党当局对于两岸政治定位的论述格外引人瞩目。观察台湾当局的两岸政治定位调整,有两个重要因素不能忽略:首先,中国大陆、美国、台湾的三边互动关系,对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治定位具有一定的牵制力量;其次,台湾内部围绕两岸关系定位的政治角力也是影响民进党当局两岸政治定位论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国大陆、美国与岛内在野党都对民进党当局施加相当大的压力,希望能够抑制民进党当局走向“台独”或利用两岸议题谋求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台独”基本教义派与部分民进党支持者也期待民进党当局能够尽速实践“台独”理想。在正反两极力量的拉扯之下,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必须兼顾外部压力与岛内政局稳定,另一方面又必须巩固执政与选票的基础,这就造成了其两岸政治定位论述的多变性,时而偏激,时而缓和,而其摇摆的时机与幅度,更是与岛内选举密切相关。
     本论文研究的主题为民进党当局执政六年以来的两岸政治定位论述的变迁,基于上述两项的重要因素,按照大卫·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的政策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民进党当局各个阶段所形成的两岸政治定位的政策论述内容,来还原其政治定位政策调整的政策情境,并籍此分析决策者对于情境的认知与策略的选择。以图对民进党当局六年来的两岸政治定位变迁有更深入的了解。民进党执政不过短短数年,但其两岸关系政治定位论述所造成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台湾政坛弥漫着“选举至上”的思维,而两岸政治定位被民进党当局作为选举的工具频频使用,不但导致了台湾岛内政局难以安定,更使台海局势难以平静。
     本文除了导言与结语之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系统回顾民进党执政之前不同阶段的两岸政治定位论述的发展变迁;第二章重点分析民进党执政六年以来的两岸政治定位论述的主要内容,比较各个阶段不同的论述主轴;第三章运用政治系统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来还原民进党当局政治定位政策调整的情境,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来了解民进党当局对于决策情境的认知;结语部分提出作者的研究结论以及对民进党当局未来政治定位发展趋势的预估。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s been an evident cognitive divergence in the mutual orientation of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discourse upon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put forth by Taiwan authoritie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vari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strait situation. Taiwan authorities have changed a lot on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since the party’s shift in 2000. The claim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set down by the DPP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from KMT’s , the previous ministerial party, so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is comparatively remarkable. As for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there are two crucial factors that are not neglected. In the first place, the tri-lateral interactional relations among mainland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provide diversionary power against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by the DPP. In the second place, there exist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is lacking in consensus on it in Taiwan socie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puts an impact on the discourse upon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On the one side, mainland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jor parities, that is the out-parties, bring pressure to bear on the DPP authorities in the hope of checking the DPP’s“secessionist”activities; on the other side, the fundamentalist wing of the pro-independence camp and most of the DPP supporters expect the DPP authorities to carry out the“secessionist”ideal as soon as possible. Under these two kinds of power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nds, the DPP authorities should take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aiwan into consider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solidify its reign and votes’basis, which brings about the unfixed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that is extreme in some time and moderate in other time. From the angles of timing and extent, this phenomenon of the pendulous orientation always agrees with every election in Taiwan. The theme of this essay is to be focused on vicissitudes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since the DPP came into power six years ago.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e policy-theory analytical fram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put forth by David Est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contents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phases, the essay will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vert policy circumstances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DPP. And in the meanwhile, the essay will have an insight into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six-year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DPP through the situational cognizance of policy-makers and the tactical choice. Although the DPP have the ministerial power for a few years, its claims on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bring about a far-reaching impact. Due to vicious political operations for several years, Taiwan political arena has been filled with“election uppermost”thought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lacking of consensus”in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provides rooms for these vicious operations.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has been used frequently as an elective tool by the DPP authorit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consensu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strait as well as the“pan-blue”and“pan-green”camps is not easy to be agglomerated, which results in the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Taiwan and the turbulence and uneasiness in the region of the Taiwan Strait.
     The essay is involved in three chapters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 The first chapter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systematic retrospection about vicissitudes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before the DPP came into power.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touches on contents of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since the DPP got the ministerial power in order to seek policy axes in different phases. The third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return of policy circumstances of the DPP authorities’cross-strait political orientation by the policy-theory analytical fram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ituational factors to make policy-makers get a clear cognizance about the policy-making circumstances.
引文
① 邵宗海:《两岸关系-两岸共识与两岸歧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版,第 292 页。
     ① 邵宗海:《两岸关系-两岸共识与两岸歧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版。
    ① 林劲:《民进党政治主张的走向及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期刊,1991 年第四期。
    ② 徐博东:《民进党“台独”“转型”五阶段论——回顾与前瞻》,台湾研究,1998 年第三期。
    ③ 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天下远见出版社,1998 年版。
    ④ 柳金财:《大胆西进?戒急用忍?--民进党大陆政策剖析》,台北时英出版社,1998 年版。
    ⑤ 柳金财:《大胆西进?戒急用忍?--民进党大陆政策剖析》,台北时英出版社,1998 年版。
    ① 林嘉诚:《民进党大陆政策评析》,1991 年两岸关系四十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论文集。
    ② 林劲:《民进党大陆政策演变》,台湾研究期刊 ,2001 年第一期。
    ③杨宪村,徐博东:《世纪交锋——民进党如何与共产党打交道》,2002 年版,时报出版社;杨宪村:《民进党执政》,台北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版。
     ① 薛力:《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中国期刊网。
    
    ① 林劲 :《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演变》,台湾研究集刊 2001 年 第一期,第 1 页。
    ② 刘国深 :《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出版社,2006,第 213 页。
    ③ 同上。
    ① 林劲:《民进党政治主张的走向的内在原因》,台湾研究集刊,1991 年第一期,第 26 页。
    ② 陈信杰:《民主进步党的创党过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年,第 30 页。
    ③ 同上,第 30、31 页。
    ④ 同上,第 31、32 页。
    
    ① 同上,第 33 页。
    ②《民主时间表草案》,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① 林劲:《民进党政治主张走向的内在原因》,台湾研究集刊,1993 年第一期,第 27 页。
    ②《民主进步党党纲》,民进党中央党部 http://www.dpp.org.tw/。
    ③ 同上。
    ① 《民进党第二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决议文》-“ 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声明 ”,民进党中央党部,http://www.dpp.org.tw/。
    ②《四一七决议文》,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③ 林劲 :《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演变》,台湾研究集刊,2001 年第一期,第 3 页。
    ④《民主进步党现阶段中国大陆政策》,民进党中央党部 http://www.dpp.org.tw/。
    
    ①《民主大宪章》,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②《一 00 七决议文》,民进党中央党部 http://www.dpp.org.tw/。
    ③《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基本纲领》,民进党中央党部 http://www.dpp.org.tw/。
    
    ① 台湾《中国时报》,1991 年 11 月 12 日。
    ② 徐博东:《民进党台独转型五阶段论》,台湾研究,1998 年第三期,第 37 页。
    ① 香港《明报》, 1991 年 10 月 27 日。
    ② 徐博东:《民进党台独转型五阶段论》,台湾研究,1998 年第三期,第 38 页。
    ③ 林劲:《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淡化和对两岸关系事务观念的转变》,台湾研究集刊,1994 年第二期,第 23 页。
    ④ 台湾《海峡评论》,1993 年 4 月号。
    
    
    ①《民主进步党现阶段两岸关系与对中国政策》,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② 林劲:《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淡化和对两岸关系事务观念的转变》,台湾研究集刊,1994 年第二期,第 25 页。
    ③《台湾主权宣达书》,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① 民进党电子报 http://www.dpp.org.tw/。
    ② 林劲:《民进党“大和解,大联合政府主张的推行和现阶段台湾政党合作》,台湾研究集刊,1997 年第二期,第 2 页。
    ③ 同上,第 3 页。
    
    ① 台湾《中国时报》,1996 年 5 月 8 日。
    ② 林劲 :《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演变》,台湾研究集刊,2001 年第一期,第 5 页。
    
    ① 台湾《联合报》,1997 年 12 月 7 日。
    ② 台湾《中国时报》,1996 年 12 月 21 日。
    
    ① 朱天顺:《民进党“中国政策研讨会”评析》,台湾研究集刊,1998 年第三期,第 49 页。
    ② 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5 页。
    ③《台湾前途决议文》,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①《跨世纪中国政策白皮书》,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① 刘国深:《民进党的世俗化趋向及其困境》,台湾研究集刊,1998 年第二期,第 16 页。
    
    ① 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 年 5 月版,第 72 页。
    ② 林劲:《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演变》,台湾研究集刊,2001 年第一期,第 5 页。
    
     ① 张汗龙:《民进党新政府未来大陆政策走向分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 年 11 月第 22 期。
    ②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编《陈总统五二0就职演说:有关两岸关系谈话内容》,行政院大陆委员会,2000 年 5月 20 日,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①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编,《总统六二O记者会答问实录:有关两岸关系谈话内容》,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② 刘国深 :《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7 页。
     ①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编,《总统七三一记者会答问实录:有关两岸关系谈话内容》,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② 台湾《联合报》,2000 年 10 月 19 日。
     ①《三个认知、四项建议》,中国台湾网 www.chinataiwan.org。
     ① 朱卫东:《两岸僵局依旧,新年仍须努力》,中国台湾网,www.chinataiwan.org,2001 年 09 月 28 日。
    
    ①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编,“总统发表跨世纪谈话”,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② 张同新:《“统合论”是“两国论”的新包装》,《统一论坛》,2001 年第二期,中国网 www.china.com。
    ③ 辛旗:《中国观念与两岸关系》,《台声》,2006 年 10 月刊。
     ① 邵宗海:《两岸关系——陈水扁的大陆政策》,亚太研究系列 14,第 9 页。
    ① 刘国深 :《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8 页。
    ② 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http://www.ntpu.edu.tw/pa/teacher/shao/mso50B3F.pdf。
    ③ 台湾《联合报》,2003 年 8 月 13 日。
    ① 台湾《中国时报》,2003 年 9 月 29 日。
    ② 台湾《联合报》,2003 年 10 月 7 日。
    ③ 台湾《中国时报》,2003 年 10 月 26 日。
    ④《公投立法是为台独铺路》,香港文汇报,2003 年 11 月 21 日。
    ⑤ 台湾《中国时报》,2004 年 5 月 21 日。
    ⑥ 台湾《中国时报》,2004 年 5 月 21 日。
    ⑦ 张文生:《陈水扁通过“宪政改造”推动“法理台独”活动分析》,八二五政治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① 台湾《联合报》,2004 年 11 月 20 日。
    ②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2 月 25 日。
    
    ①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4 月 17 日。
    ②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6 月 7 日。
    ③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4 月 20 日。
    ①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6 月 18 日。
    ②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5 月 18 日。
    ③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6 月 8 日。
    ④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6 月 11 日。
    ⑤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6 月 26 日。
    ⑥ 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6 页。
    ⑦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2 月 26 日。
    ①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8 月 3 日。
    ②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8 月 10 日。
    ③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8 月 14 日。
    ④ 陈水扁春节讲话专题,新浪网, www.sina.com.cn。
    ⑤ 台湾《中国时报》,2006 年 2 月 28 日。
    ① 王浦劬译,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5 月,第 35 页。
     ①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版,第 1 页。
    ①《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年 3 月 19 日。
    ② 香港《文汇报》,2000 年 3 月 20 日。
    ③《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年 3 月 21 日。
    ④ 陈毓钧:《五二O就职演说,攸关两岸永久和平》,《人民日报》,2000 年 4 月 15 日。
    
    ① 台湾《中国时报》,2000 年 1 月 9 日。
    ② 马丽卿:《我国大陆政策变迁对两岸互动之影响》,台湾硕博士论文,第 117 页。
    ① 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的沈思》,圆神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8 页。
    ② 吴玉山:《台湾总统大选对于两岸关系产生的影响:选票极大化模式与战略三角途径》,“ 选后新局势 —
     ① 孙云:《9.11 事件后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3 年第四期,第 13 页。
     ① 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23 页。
    ② 何荣幸:《善意无法得到对岸相对响应 扁:认真思考走咱台湾的路 针对中共挖走我邦交国诺鲁发表党主席就职演说时三度脱稿强力抨击 吁勿对中共心存幻想》,中国时报,2002 年 7 月 22 日。
     ① 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的沈思》,台北:圆神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8 页。
    ① 吴典蓉:独派批扁:不够坚持、太软弱了,反倒认为吕秀莲比较有勇气,中国时报,2001 年 3 月 18 日。
    ② 台湾《自由时报》,2001 年 3 月 19 日。
    ③ 郭淑媛:《新闻分析─统合论走向,扁无定见》,中时晚报,2001 年 3 月 20 日。
    ④ 中国台湾网,www.chinataiwan.com。
    
    ① 陈毓钧:《美中缓和,促成大胆谈话》,中国时报,2002 年 5 月 13 日。
    ② 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年版。
    
    ① 邵宗海:《当代大陆政策》,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9 页。
    ② 同上。
    ③《中国时报》民调,可参阅该报 2003 年 4 月 19 日;《联合报》民调,可参阅该报 2003 年 4 月 19 日。
     ① 台湾《中国时报》,2002 年 8 月 3 日。
     ①《5.20 前瞻:动荡的岛内政局与风雨飘摇的两岸关系》,东方新闻网,http://news.eastday.com/。
    
    ① 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2004 年 12 月 12 日。
    ② 香港文汇报社评:岛内主流民意不认同“台独”,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2004 年 12 月 13。
    ③ 台湾《联合报》,2004 年 12 月 13 日。
    
    ①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4 月 30 日。
    ② 台湾年代民调中心,http://survey.eracom.com.tw/。
    ③ 台湾年代民调中心,http://survey.eracom.com.tw/。
     ① 台湾年代民调中心,http://survey.eracom.com.tw/。
    
    ① 马奎丽:评析谢长廷的"和解共生"论 ,上海台湾研究所,http://www.shtwo.gov.cn,2007 年 3 月 15。
    ② 台湾《中国时报》,2005 年 5 月 18 日。
    ③ 蔡玮:《民进党输了》,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2005 年 12 月 06 日。
    ① 刘国深:《试论现阶段两岸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3 年第二期,第 28 页。
    ② 同上。
     ① 刘国深:《试析现阶段两岸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3 年第 2 期,第 29 页。
    [1]邵宗海.两岸关系-两岸共识与两岸歧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2]邵宗海.两岸关系—陈水扁的大陆政策[M].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1.
    [3]张五岳主编.两岸关系研究[C].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4]章念驰.两岸关系与中国前途[M].上海东亚研究所,2001.
    [5]杨宪村.民进党执政[M].台北: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6]黄昭元主编.两国论与台湾国家定位[C].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0.
    [7]张亚中.两岸统合论[M].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1.
    [8]潘锡堂.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M].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9]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社,1998.
    [10]柳金财.大胆西进?戒急用忍?——民进党大陆政策剖析[M].台北:时英出版社,1998.
    [11]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九州出版社,2006.
    [12]王浦劬译.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13]秦亚青译.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陈水扁.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的沈思[M].圆神出版社,2001.
    [15]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C].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16]邵宗海.当代大陆政策[M].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3.
    [17]杨宪村、徐博东.世纪交锋——民进党如何与共产党打交道[C].时报出版社,2002.
    [18]张五岳.分裂国家互动模式与统一政策之比较研究[M].台北:学强出版社,1998.
    [19]“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编著.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你问我答[M].“行政院”大陆委员会,2002.
    [20]颜万进.在野时期民进党大陆政策[M].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21]林佳龙主编.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C].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1.
    [22]李家泉.陈水扁主政台湾总评估[M].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3.
    [1]林劲.民进党政治主张的走向及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J].台湾研究集刊. 1991(4).
    [2]徐博东.民进党“台独”转型五阶段论——回顾与前瞻[J].台湾研究.1998(3).
    [3]杨开煌.两岸交流民进党之角色分析[J].中国大陆教学研究参考资料 1990(67).
    [4]林嘉诚.民进党大陆政策评析[J].年两岸关系四十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论文集 1991.
    [5]林劲.民进党大陆政策演变[J].台湾研究集刊.2001(1).
    [6]林劲.民进党政治主张走向的内在原因[J].台湾研究集刊.1991(1).
    [7]林劲.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淡化和对两岸关系事务观念的转变[J].台湾研究集刊. 1994(2).
    [8]林劲.民进党与台联党关系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3(1).
    [9]林劲.民进党“大和解,大联合政府主张的推行和现阶段台湾政党合作[J].台湾研究集刊.1997(2).
    [10]朱天顺.民进党“中国政策研究会”评析[J].台湾研究集刊.1998(3).
    [11]刘国深.试析现阶段两岸关系[J].台湾研究集刊.2003(2).
    [12]刘国深.海峡两岸“白皮书“比较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1994(4).
    [13]刘国深.民进党世俗化趋向及其困境[J].台湾研究集刊 1998(2).
    [14]张汉龙.民进党新政府未来大陆政策走向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22).
    [15]张同新.“统合论”是两国论的新包装[J].统一论坛.2001(2).
    [16]辛旗.中国观念与两岸关系[J].台声.2006(10).
    [17]张文生.陈水扁通过“宪政改造”推动“法理台独”活动分析[J].八二五政治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6.
    [18]吴玉山.台湾总统大选对于两岸关系产生的影响:选票极大化模式与战略三角途径[J]. “选后新局势— 国家政治走向与两岸关系”研讨会论文集. 2004.
    [19]孙云. 9.11 事件后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J].台湾研究集刊.2003(4).
    [20]孙云.透视 2005 年的两岸关系[J].两岸关系.2005(12).
    [21]李鹏.民进党政治危机频发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5).
    [22]朱海芳.民进党“新中间路线”的困境与出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3).
    [23]王公龙.从陈水扁“终统”看美国台海政策的内在矛盾性.[J].台湾研究.2006(4).
    [24]孙升亮.台湾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评析[J].台湾研究.1999(3).
    [25]党朝胜.台湾新当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J].台湾研究.2000(3).
    [1]薛力.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D]. http://c40.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9&CurRec=1 .2005-04-21
    [2]李凤舞.论台湾民进党的演变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D]. http://c40.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76&CurRec=1. 2005-04-30
    [3]余克礼.民进党当局的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J]. http://c40.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20&CurRec=3. 2003-04-002
    [4]胡文生.民进党“台独”转型的现状及前景评估[J]. http://c40.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72&CurRec=1. 2006-04-003
    [5]杨勇.试析小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及台湾问题走向[D]. http://c40.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4&CurRec=1 . 2006-09-27
    [6]赖文凤.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之研究[D]. http://c40.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56&CurRec=1 . 2003-03-25
    [7]马丽卿. 我国大陆政策变迁对两岸互动之影响[D].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ay.jsp?FT=Y&id=090PCCU0227004 .2002
    [8]王耀庆.民进党大陆政策演变之研究[D]. 2001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89NCNU0054008
    [9]黄泰达.国内制约因素对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影响[D].2002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0CCU00227004
    [10]黎宝文.民进党大陆政策之研究(1986-2001)[D].2002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0CCU00227005
    [11]朱显民.陈水扁政府大陆政策之研究(2000-2004)[D].2004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2TKU00025015
    [12]杜鸿程.政党轮替与两岸关系之探讨[D].2003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1PCCU1227019
    [13]钟旺源.陈水扁总统之两岸政策[D].2004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3CCU00227005
    [14]刘文彬.台湾国家认同变迁下的两岸关系[D].2004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2NCCU5592013
    [15]洪儒明.民进党执政后的中共对台政策[D].2003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1NTU00011060
    [16]张玉枝.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台互动对两岸关系之影响[D].2003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91TKU00322008
    [17]徐铭谦.民主进步党中国政策研究[D].2001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89NTU00011018
    [18]民主进步党的创党过程——外省精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D].2000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ft_result.jsp?FT=Y&id=088PCCU0227004
    [19]民主进步党党纲[Z].民进党中央党部,http://www.dpp.org.tw/
    [20]民进党第二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决议文[-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声明[Z].民进党中央党部,http://www.dpp.org.tw/
    [21]四一七决议文[Z].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2]民主进步党现阶段中国大陆政策[Z].民进党中央党部,http://www.dpp.org.tw
    [23]民主大宪章[Z].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4]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基本[Z].民进党中央党部, http://www.dpp.org.tw
    [25]民主进步党现阶段两岸关系与对中国政策[Z].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6]台湾主权宣达书[Z].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27]台湾前途决议文[Z].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28]跨世纪中国政策白皮书[Z].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29]陈总统五二0就职演说:有关两岸关系谈话内容[Z].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30]总统六二O记者会答问实录:有关两岸关系谈话内容[Z].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31]总统七三一记者会答问实录:有关两岸关系谈话内容[Z].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32]三个认知、四项建议[Z].中国台湾网 www.chinataiwan.org
    [33]朱卫东.两岸僵局依旧,新年仍努力[Z].中国台湾网,2001-09-28 www.chinataiwan.org
    [34]总统发表跨世纪谈话[Z].行政院大陆委员会,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35]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和对两岸关系的影响[Z]. http://www.ntpu.edu.tw/pa/teacher/shao/mso50B3F.pdf
    [36]陈水扁春节讲话专题[Z].新浪网,www.sina.com.cn
    [37]前瞻:动荡的岛内政局与风雨飘摇的两岸关系[Z].东方新闻网http://news.eastday.com/
    [38]“ 三合一”选举后民进党信任度调查表[Z].台湾年代民调中心 http://survey.eracom.com.tw/
    [39]2004 年至 2005 年台湾政党认同调查[Z].台湾年代民调中心 http://survey.eracom.com.tw/
    [40]马奎丽.评析谢长廷的“和解共生”论[Z].上海台湾研究所,http://www.shtwo.gov.cn
    [1]陈毓钧.五二O就职演说,攸关两岸永久和平[N]中国《人民日报》,2000-4 -15
    [2]何荣幸.善意无法得到对岸相对响应 扁:认真思考走咱台湾的路 针对中共挖走我邦交国诺鲁发表党主席就职演说时三度脱稿强力抨击 吁勿对中共心存幻想[N] . 中国时报,2002-7-22
    [3]吴典蓉.独派批扁:不够坚持、太软弱了,反倒认为吕秀莲比较有勇气[N] .中国时报,2001-3-18
    [4]郭淑媛.新闻分析─统合论走向,扁无定见[N] .中时晚报,2001-3 -20
    [5]陈毓钧.美中缓和,促成大胆谈话[N] .中国时报,2002-5-13
    [6]蔡玮.民进党输了[N] .联合早报,2005-12-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