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实质上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近年来,中国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现代化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主题,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的质的规定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借鉴西方发展理论,从全球化视野和中国现代化历程出发,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源起、本质、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目标追求、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和动力机制等问题。全文包括四章。
     第一章,全球化、现代化及其关系。从全球化的视野,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为依据,探究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关系。全球化与现代化各有其内在含义和自己的运动规律,但它们在本质上有内在的联系。全球化与现代化内在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从全球化看现代化,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现代全球化;从现代化看全球化,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全球现代化。全球化与现代化联动一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全球化、现代化在发轫之初,以及之后相当长时期内,曾经就是西方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然而,随着在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全球化、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重合被打破。
     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与内涵分析。从根本上弄清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内涵和源起,需要走进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深处。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是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选择的过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早期、中期和当前时期三个阶段。早期探索是通过自觉或不知觉地引入资本,努力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期探索是利用资本并逐渐消灭资本,经历千辛万苦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当前探索是在不断练就驾驭资本的能力,使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回顾、反思中国现代化所经历的艰难历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中国现代化道路本质特征。
     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多维透视。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本身构成全球化的内在逻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置身于全球化之外,走孤立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展开的。这就导致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全球化存在必然的联系,形成各种矛盾关系。作为典型的后发型、外源型现代化国家,这些矛盾关系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身也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当前,虽然全球化依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但我们不能拒斥全球化,也不能背离民族和国家的主体性,背离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忘记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将全球性与特殊性结合,全球化地思考问题,本地化地行动,确立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现代思维方式。
     第四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三步走”战略步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五大建设战略布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中国国情,参照世界发展方式、指标体系制定实施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布局最终需要在社会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作用下,才能推进和实现。这种社会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不是某一单项力量,而是一个由主体创造、运用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动力和运行机制,协同整合的动力系统。
Development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everycountry in the world in modern times, in fact, is the progress of realizing itsmoder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development road became a significant issuewhich has been attracting academic attention. Modernization is the theme and theregularity of vital nature of China’s development road.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takesMarxism as the guide,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western theory of development, lucubrates the origin, essence, development of China’smodernizatio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go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overalllayout and dynamic mechanism etc.,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resents glob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Taking Marx's world historical theory and Marx's modernization theory as the basis, it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have their inner meanings and their motion laws, but they hav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In essence,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re intrinsic unification; in a sense,globalization is the worldwide expansion of modernization. Seeing modernizationfrom the view of globalization, modernization is essentially the modern globalization,while seeing global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actually ofglobal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have linked together, which,to some degree, have synchro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t thebeginning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since then a long period of time, once meanswesternization and capitalism. Howev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Marxism and socialistcountries, the coincidence among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capitalism havebeen broken.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history investigation and connotation analysisof China’s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fundamental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ts origin, we need taking a deep historical insight into the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road. China's modernization road is a process from passive response to initiativeselection. The exporting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road experienced threestages: the early, the middle and the current periods. The early exploration was theprocess to enable China to go into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onsciously orunconsciously introducing the capital. The middle exploration, going through untoldhardships, led China to the road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y taking use of capitaland gradually eliminating it.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to let the capital play a positiverole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the ability of continuously control of it.Reflecting on the difficult processe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experiences, it helps us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odernization path selection, and it can also enable us toknow deeply of the essence of the China’s modernization road.
     The third chapter states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China’smoderniz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re are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whichconstitute the inner logic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socialist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not excluding in globalization, or taking the path ofisolated development, but carries on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leads tothe inevitable links between the China'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globalization,and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s a typical backword exogenousmodernization country, those contradictions affected the every aspect of China’s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left a perplexing relationship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country’s socialism. Nowadays although globalization is still dominated by the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we cannot reject globalization, cannot deviate from thesubjectivity of our nations and countries, also cannot depart from our national andstat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r even forget our own reasonable demands.This requires the combination of globality and particularity, globalizational thinkingand localized a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modern way of thinking which is adaptedto our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fourth chapter declare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ese socialistmoder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strategic steps of "three steps to walk", the full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strategic layout, are allcarried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conditions, referred to the way of the world’s development and indicators system.Strategic objectives, strategic steps and strategic layout will be eventually promotedand realized with the effect of the power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unningmechanism. Th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re not a singlepower, but a coordinating and integrated power system, which is created by a mainbody, and applies with, including capital, all kinds of power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引文
①柏森:《发展理论的反省——第三世界发展的困境》,世界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37—38页。
    ②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②杨信礼、王立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构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③候才:《发展:当代中国始终面临的主题和根本任务》,《学习时报》2012年5月14日。
    ①侯才:《发展:当代中国始终面临的主题和根本任务》,《学习时报》2012年5月14日。
    ①周毅:《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载《理论参考》,2003年第1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①《文坛“黑马”刘晓波》,香港《解放月报》1988年12月。
    ①张宝珍:《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载《世界经济》,1998年第9期。
    ②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参见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302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14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第503页。
    ①杨信礼:《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71—3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高湘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0页。
    ②参见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
    ⑤参见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315页。
    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①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8页。
    ①参见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第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5页。
    ②参见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以1453年为起始点,是因为此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学者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结束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作者注)
    ③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49页。
    ④参见肖前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页。
    ①参见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①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转引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
    ②戴菁:《从文明转型看中国现代化——访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张恒山教授》,《学习时报》2012年3月26日。
    ①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①《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页。
    ②参见侯才:《世界“现代性”话语体系的重释和改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哲学解读》学习时报2012年11月19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①参见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全球化与现代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肖前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中国通史》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②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4页。
    ①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②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314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9页。
    ②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学林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35、38、4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4页。
    ①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1页。
    ②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1页。
    ①方宗玮:《试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差异》,延边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②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3页。
    ①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61页。
    ①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①新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出现在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宣布与中国建交。(作者注)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页。
    ①《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19—520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13页。
    ③肖前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4页。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0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442页。
    ④《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①徐艳玲:《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流变—基于全球化视角的省察》,载《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57页。
    ①参见伊西奥·拉莫内:《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4期;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普遍性中的矛盾》,《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4期。
    ②参见皮埃尔·布迪厄:《无止境剥削的乌托邦—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4期;《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12期;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传媒体系与新自由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每周评论》2000年3月。
    ③参见皮埃尔·布迪厄、罗依克·瓦岗:《全球新俗套》,《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4期;乌尔里希·贝尔:《全球化时代民主怎样才是可行的?》《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④参见维基百科:反全球化运动,http://zh.wikipedia.org/wiki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②同上,第9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28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参见李德周杜婕:《共赢——一种全球化进程中的建设性思维方式》,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参见王文凯:《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载《攀登》2012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⑤《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①这一术语来自于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这一术语总结了在指令性经济之下持续不败的一个现象,就是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管理层对扩大投资的近乎疯狂的追求。参见: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
    ②Alan Abelson:《中国大陆经济究竟哪里不对劲?》,《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10年7月17日。转引自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152页。
    ③参见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1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788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①邓伟志主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杜社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①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载《求知》2011年第12期。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12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5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①岳彬:《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思考》,载《学术论坛》,2011年第1期。
    ①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0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②王伟光:《论需要和利益的动力作用》,载《学术论坛》,1990年第1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1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②肖前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3、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2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27][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8][美]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郭熙保王松茂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9][美]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再探讨[M].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0][美]西蒙·库兹涅.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1989.
    [31][美]格尔申克隆.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M].刘建同译,1993.
    [3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3][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5][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6][美]阿尔蒙德等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7][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主编.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M].徐向梅等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8][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1][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王明毅统校.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2][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本书翻译组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出版,1998.
    [4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4][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5][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6](澳)张明著.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8]于歌.现代化的本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9]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0]肖前、陈志良、杨耕主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1]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2]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53]杨信礼等.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辩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53]王江燕.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凝聚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
    [54]田丰.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5]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6]武克全主编.现代化扩展中的世界与中国[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7]聂锦芳、刘秀萍.超越“后发展”困境:现代化理论图景中的邓小平发展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8]唐家柱.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9]马世骏等.讲述现代化与环境保护[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
    [60]李若谷主编.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1]叶南客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62]王蔚.现代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3]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4]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5]邓从豪、张道民主编.现代化学的前沿和问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66]张立波.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7]刘秀萍.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理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意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8]周穗明.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兼论西方左翼的现代化批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9]方雷.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70]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一、二、三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2,2003,2005.
    [71]曹天予.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2]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3]程美东著.现代化之路:20世纪后20年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全面解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4]陈新汉、冯溪屏主编.现代化与价值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5]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76]高丙中主编.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7]郑林.现代化与农业创新路径的选择: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8]严书翰等.现代化与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思想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79]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
    [80]邱亿通.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与价值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1]胡伟等.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中国道路与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2]刘德福、徐伟新.文化新思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83]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4]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85]徐宗华.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6]杨国荣主编.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7]王文元.人类的自我毁灭:现代化和传统的殊死较量[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
    [88]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9]赵朝峰、周良书.现代化建设新步伐:1992-2002[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0]蔡霞.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98.
    [91]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92]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3]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94]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5]范国华、黄绍辉.现代化与生活方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6]姚蜀平.现代化与文化的变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7]干春松.现代化与文化选择:国门开放后的文化冲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98]刘秀萍.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理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意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99]王润生.现代化与现代伦理精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00]王斯德、童世骏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哲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1]李亦园等.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
    [102]夏东民.现代化原点结构:冲突与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3]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4]邓伟志主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8.
    [105]李明德、江时学主编.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6]毕道村.现代化本质:对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新认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7][美]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E.)著.全球化及其不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8][英]鲁格曼(Rugman, A.).全球化的终结:对全球化及其对商业的影响的全新激进的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09][美]哈特(Hardt, M.)、[意]奈格里(Negri, A.)著.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10][美]罗伯森(Robertson, R.).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1][加]科恩(Cohen, M.G.)、[加]麦克布莱德(McBride, S.)编著全球化动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12][英]赫尔徳(David Heid)、[英]麦克格鲁(Anthony McGrew)主编.全球化理论:研究路径与理论论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3][英]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M].钟菲译,新华出版社1984.
    [114]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高湘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5][英]鲍曼(Bauman, Z.).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6][美]辛格(Singer,P.).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17][美]罗德里克(Dani Rodrik).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18][加]索尔(John Ralston Saulo).全球化崩溃[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119][美]洛奇(Lodge,G.C.).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20][英]迈克斯威特(Micklethwait, J.)、[英]伍德里奇(Wooldridge, A.)著.现在与未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121][英]迪克松(Dixon, P.)著.洞悉先机:全球化的六个方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2][德]博克斯贝格(Boxberger, G.)、[德]克里门塔(Klimenta, H.)著.全球化的十大谎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23][俄]谢尔盖·阿里别尔多维奇·叶戈扬茨著.全球化的死胡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124][美]杰姆逊、[美]三好将夫著.全球化的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5][美]亨廷顿(Huntington, S.P)、[美]伯杰(Berger, P.L.)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27][美]马博(Marber, P.).富足年代:全球化的新说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8][韩]宋丙洛.全球化和知识化时代的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0]徐艳玲.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31]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2]杨扬主编.全球化: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3]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4]蒲国良、熊光清著.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5]庞元正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与发展[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136]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7]郁建兴.全球化:一个批评性考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38]程光泉主编.全球化理论谱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9]吴晓明、邹诗鹏著.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40]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41]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42]陈方编.全球化、性别与发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143]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4]于桂芝.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45]刘康.全球化·民族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46]陈启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147]龚加成.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探索:冷战结束后社会党国际纲领与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48]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9]孙桂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贸易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50]马振岗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2007年国际形势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51]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52]李慎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53]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全球化与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54]叶启绩主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155]朱旭东.全球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56]吴凡.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57]王洛林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治建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58]孙浩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改革[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59]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0]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1]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2]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3]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4]李勇军主编.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65]程光泉.全球化与价值冲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6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67]龙文懋.全球化与经济安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68]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69]孙宽平,滕世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70]刘曙光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71]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7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73]中国通史(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4]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M].学林出版社,1993.
    [175]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76]方宗玮.试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差异[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0.
    [17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7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79]张志勇.人与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博士论文.
    [180]付康.发展价值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博士论文.
    [181]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0博士论文.
    [182]孙谦.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动力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博士论文.
    [183]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184]杨信礼.冲突与融汇:世界历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1).
    [185]杨信礼.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功能与运行过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
    [186]杨信礼、王立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构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187]侯才.发展:当代中国始终面临的主题和根本任务[N].学习时报,2012年5月14日.
    [188]侯才.世界“现代性”话语体系的重释和改写[N].学习时报,2012年11月19日.
    [189]王伟光.论需要和利益的动力作用[J].学术论坛,1990(1).
    [190]王文凯.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J].攀登2012(4).
    [191]赵志浩.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92]杜社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93]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求知,2011(12).
    [195]徐艳玲.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流变—基于全球化视角的省察[J].理论探讨,2009(2).
    [196]戴菁.从文明转型看中国现代化——访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张恒山教授[N].学习时报,2012年3月26日。
    [197]周毅.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J].理论参考,2003(1).
    [198]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199]徐觉哉.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之探索——思想史片断的梳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10).
    [200]杨少宇.马克思、恩格斯曾对中国的深情关注[J].中华魂,2010(3).
    [201]岳彬.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思考[J].学术论坛,2011(1).
    [202]许圣道、刘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瓶颈与破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03]葛冰、郑垂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9(7)
    [204]李咏梅、张天勇.挑战与应答:资本全球化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结构的生成和转换[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205]肖艳.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0).
    [207]林春逸.马克思的发展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08] T.Parsons.T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M]. N. Y. Prenice Hall,1971.
    [209] Dugger, William. Douglass C.North′s NewInstitutionalism[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95.
    [210] Dirlik,Arif,and Maurice Meisner,eds. Marxism and theChineseExperience: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m [M].Westview Press,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