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进程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强力推进工业现代化,进而驱动整个经济的现代化过程。而青藏高原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
     为了正确评价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所处的地位,为了把握工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和动向,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历年的统计年鉴,对青藏高原牧区的工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旨在丰富相关研究和提供政策建议。论文以青藏高原牧区的实际为背景,结合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从工业化率、人均GDP、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四个指标,对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水平进行测量,得出的结论是青藏高原牧区已跨越传统的农牧经济形态,进入了工业化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工业化进程,本文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发展经济学模型,对工业化的发展提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并利用统计资料,构建了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模型,应用回归技术对影响工业化进程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青藏高原的特色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具体问题——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本文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力图实现的创新,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理论框架。回顾了二元结构的工业化理论模型和工业化演进阶段理论,建立了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计量模型,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用横截面和历史数据分别测度了青藏高原牧区的工业化水平。首先是现状分析,按照选取的指标测定了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并从静态和全国进行比较,分析了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发展的滞后,也进一步和世界模型比较,分析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发展中的结构偏差问题。然后是历史分析,描述了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发展的轨迹,总结其特点,并从动态与全国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了青藏高原牧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速度。第四部分,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因素分析。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构建影响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进程的回归模型,使两个模型互相印证,互为补充。首先将2004年青藏高原牧区县一级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然后重点对青海省1978年-2004年的历史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全面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进程的各个因素。第五部分,结论与对策。通过对青藏高原牧区工业化的现状分析、历史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就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改革的思路。
Our rec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we are building a well-to-do society, the basic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Medium-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basicall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vigorously push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thus driving a real econom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far below the national average, is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correctly assess the statu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astoral area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 grasp the reality trend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s, The paper use the method of econometrics, use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ver the years, estimat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 pastoral area ,.Aim at richening related research and offer policy suggestion. Paper combin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road of China with the realit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pastoral area as background, since industrializing rate , GDP of average per capita, three industrial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output value 4 indexes, measure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pastoral area, the conclusion reached is Qinghai-Tibet Plateau pastoral area already stride across traditional farming to herd economic form, have entered industrialization primary stage. For further analysis which factor has influence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combines development with economy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conomy model, the development for industrialization puts forward a frame of integration analysis, us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 have founde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of pastoral area, application return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ut overall analysis for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factor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actor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policy factor.
     Full text divides into 5 parts. PartⅠput forward problem. Through analysis the deficiency of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put forward specific problem——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 PartⅡ,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calling the adoption by two per structure theory of the three industrialized model theory determin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factors built into this theory models. PartⅢ, uses cross-section with historical data.t have respectively estimat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pastoral area. Part IV, influences the factor analy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astoral area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e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Part V, conclusions and respons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astoral areas industrialized draw basic conclusions. On various factors and ma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引文
1. 周叔莲、郭克莎:《 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2. 杨培雷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郭克莎著:《结构优化以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年.。
    4.李京文主编:《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年。
    5.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
    6.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7.潘乃谷、马戎主编;《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 年。
    8.陈耀著:《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9.魏后凯著:《中国西部工业与城市化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10.杨云彦著:《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1.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
    12.郭克莎著:《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3 年。
    13.周振华著:《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年。
    14.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凯著:《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年。
    15.周叔莲、郭克莎主编:《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16.白雪梅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年。
    17.黄继忠著:《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
    18.杨培雷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9.孙久文著:《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年。
    20.宁夏大学西部发展中心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年。
    21.王云平著:《工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年。
    2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
    23.吕政:《论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 第 4 期。
    24.刘澈元、王凯宏:《欠发达民族区域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民族研究》2004 年第 6 期。
    25.詹红岩:《青海工业内生性增长路径选择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宁)2005 年第 3 期。
    26.邓大才:《东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条件差异与路径选择》,《人文杂志》(西安),2005 年第 3 期。
    27.洪名勇、董潘:《西部地区重工业发展构想》,《民族研究》(京)2003 年第 4 期。
    28.董潘:《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4 年 11 期。
    29.黄燕、李云华:《工业化水平的测定:理论与实证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年第 2 期。
    30.任佩瑜、向朝进、吕力:《西部工业增长级的再造》,《管理世界》2002 年第 7 期。
    31.廖果:《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2 年第 5 期。
    32. 朱应杲、王遐见:《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3 期。
    33.彭永斌:《发展极理论与西部工业化路径安排》,《经济体制改革》, 2001 年第 3 期。
    34.刘世锦:《我国进入新的工业阶段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04 年第 11 期。
    35.魏作磊《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吗?》,《经济学家》,2005 年第 1 期。
    36.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
    37.党兴华、杨屹:《西部区域工业可持续内生发展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2)。
    38.魏后凯:《加快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经济学家》,2000(2)。
    39.钱津:《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2)。
    40.罗松山:《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中国工业经济》,2000(5)。
    41.邹东涛、马海霞:《知识经济时代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中国工业经济》,2000(1)。
    42.刘键:《深圳工业化的超越式发展》(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43.肖鹏:《非传统工业化;青藏高原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论前沿,2005 年 22 期。
    44.文勇立、陈智华等:《构建青藏高原牧区畜牧业生态与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 2 期。
    45.王恒生:《关于青藏牧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青海社会科学,1995 年第 3 期。
    46.樊杰:《青藏地区特色经济系统构筑及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0 年第 7期。
    47.沈镭:《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工业布局的战略构想》,自然资源学报,2000 年第 7 期 10 月。
    48.鲁春霞、谢高地:《青藏高原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评价》,资源科学,2001 年第 7 期。
    49.赤旦多杰:《青海牧区经济市场接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3期。
    50.庄万禄:《论四川藏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3 期。
    51.吕晓英、吕胜利:《中国主要牧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 2 期
    52.胡春华、马菁:《西藏产业结构的判定与设计》,西藏党校,1994 年第 2 期。
    53.温军:《西藏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效应析》,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
    54.温军、施祖麟:《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6 期。
    55.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中国藏学,2003 年第 1 期。
    56.金杰:《新型工业化与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西藏科技,2005 年第 9 期。
    57.高新才、滕堂伟:《甘肃民族牧区畜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科学经济社会,1999 年第 1期。
    58.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和环境保护》,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5 期。
    59.李兴江、周亚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与对策》,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
    60.祁永安、牛叔文等:《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再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期。
    61.李兴江:《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特征;时间序列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 期。
    62.王颖:《区域工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63.洪银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 第 1 期。
    64.李泉:《加快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1.(.美)W.阿瑟.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美〕H .钱纳里、 S .鲁滨逊、 M.塞而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美〕H .钱纳里《发展形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
    4.西蒙.库茨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
    5.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6.魏后凯:《加快中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7.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8.杨志:《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9.魏后凯:《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10.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11.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益》,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12.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陈凯:《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1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15.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陈耀著:《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18.魏后凯著:《中国西部工业与城市化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19.杨云彦著:《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21.郭克莎著:《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22.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凯著:《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23.白雪梅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24.黄继忠著:《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25.杨培雷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孙久文著:《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
    27.王云平著:《工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8.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29.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
    30.刘键:《深圳工业化的超越式发展》(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31.李泉:《加快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32.王颖:《区域工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33.徐海英:《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市场关系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34.刘纪山:《中国工业化道路及其选择分析》,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稿)。
    35.韩兆洲:《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1.邓艾:《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年。
    2.刘再兴:《工业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 年。
    3.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4.周叔莲、郭克莎:《 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5.樊杰:《青藏地区特色经济系统构筑及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0 年第 7 期。
    6.沈镭:《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工业布局的战略构想》,自然资源学报,2000 年 10 期。
    7.鲁春霞、谢高地:《青藏高原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评价》,资源科学,2001 年第 11 期。
    8.肖鹏:《非传统工业化:青藏高原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论前沿,2005 年第 22 期。
    9.刘澈元、王凯宏:《欠发达民族区域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民族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0.边古:《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4 期。
    11.詹红岩:《青海工业内生性增长路径选择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宁),第 2005 年第 5 期。
    12.邓大才:《东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条件差异与路径选择》,《人文杂志》(西安),2005 年第 3 期。
    13.王志鹏、李子奈:《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京),2003年第 4 期。
    14.洪名勇、董潘:《西部地区重工业发展构想》,《民族研究》(京),2003 年第 4 期。
    15.尹继东、陈斐:《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比较与发展对策》,《经济研究参考》(京),2003年第 15 期。
    16.亢振峰:《资本积累模式变迁与西部工业化筹资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年第 3 期。
    17.邓燕萍、徐小荣:《江西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18.陈国宏、李克军:《福建省新兴工业化基础评价与比较分析》,《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年第 2 期。
    19.董潘:《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4 年第 11 期。
    20.黄燕、李云华:《工业化水平的测定:理论与实证研究》,《汕头大学学报》文社科版,2002 年第 2 期。
    21.任佩瑜、向朝进、吕力:《西部工业增长级的再造》,《管理世界》,2002 年第 7 期。
    22.郭斌:《安徽工业化水平与工业结构的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 4 期。
    23.廖果:《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2 年第 5 期。
    24.山东农村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研究课题组:《山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战略究》,《东岳论丛》,2002 年第 5 期。
    25.朱应杲、王遐见:《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3期。
    26.黄燕 李云华:《工业化水平的测定;理论与实证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7.王良健 、范阳东等:《湖南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28.韩兆州:《工业化进程实证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年第4期。
    29.崔向阳:《中国工业化指数的计算与分析》,经济评论,2003年年第3期。
    30.胡健生:《对江苏工业化程度和所处阶段的判断》,江苏经济探讨,1997 年第 1 期。
    31.郭斌:《安徽工业化水平与工业结构的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
    32.杨海明:《浙江:如何加速工业化进程—浙江工业化水平实证分析》,今日科技,2003年11期。
    33.廖永和:《中国西部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探讨》,改革,2000年第4期。
    34.郑长德:《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再造》,中国西部经济发展,2004 年。济活动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
    2.魏后凯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距》,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3.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4.陈在余等:《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5.陈在余、郭军盈:《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05年第2期。
    6.景普秋、陈甬军:《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
    7.袁海:《包含制度因素的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靳军、余国忠:《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限制因素》,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4期。
    9.卢海燕:《辽宁省城镇化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10.胡兵、乔晶《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判断》,社会科学研究,2005第5期。
    11.陈瑛:《西北工业发展滞后的数量分析及调整对策》,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0期。
    12.孔祥利等:《西部地区非农化进程中的滞阻因素路径选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13.郭丕斌:《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因素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14.梁颖新、王选选:《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区域划分和影响因素分析》,山西统计,2000年第1期。
    15.肖勤福:《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阻碍工业化的若干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1994年第1期。
    16.刘志雄、瞿艳平等:《工业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第4期。
    17.李吉霞:《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18.高霞 、高启杰:《工业化进程中各省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差异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5期。
    19.黄燕 、李云华 :《工业化水平的测定:理论与实证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0.段七零:《江苏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1.石巧君:《我国工业化进程与传统工业化的矛盾分析》,北方经贸,2002年第12期。
    22.崔向阳:《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3.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1985—2005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5年。
    24.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5 年卷,中国 统计出版社, 2005 年。
    25.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统计年鉴》,2005 年卷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年。
    26.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 005 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年。
    1.邓艾:《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年。
    2.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探讨》,《改革》,2000 年第 4 期。
    3.田秋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与对策》,《改革》,2000 年第 2 期。
    4.吕晓英、吕胜利《中国主要牧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
    5.周春芸、张志良《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证据———以甘肃为例》,《生产力研究》 2005 第 2 期。
    6.郭斌:《安徽工业化水平与工业结构的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 4 期。
    7.山东农村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研究课题组:《山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战略究》,《东岳论丛》,2002 年第 5 期。
    8.樊杰:《青藏地区特色经济系统构筑及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0 年第 7 期。
    9.沈镭:《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工业布局的战略构想》,自然资源学报,2000 年第 7 期 10 月。
    10.陈玉梅:《吉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2 年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