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义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代学者对于庄子逍遥义都极为重视,但至今未有学者对逍遥义的历史演变进行过系统的爬梳与论证,即使偶有涉及也多半集中在辨析逍遥本义上,对其演变脉络则分析得不够透彻,所涉及的庄子学著作也不够全面。本文按照纵向的庄子学历史轨迹,把握横向的逍遥义时代发展趋势,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综合论述演变规律,力求填补该领域内的学术空白。
     本文导言部分介绍了《逍遥游》在《庄子》全书中提纲挈领的重要地位,并对历代学者的逍遥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第一章重点分析了郭象的“适性逍遥”说。郭象在其《庄子注》中,以“独化论”为理论基础,得出了“有待”、“无待”皆是逍遥的“适性逍遥说”。
     第二章论述了东晋名僧支遁的“明至人之心”说。即色派代表人物支遁以“格义”、“连类”的方法,引入佛教般若性空学说以阐释庄子逍遥义,提出以“明至人之心”为标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义,从而推翻了郭象“适性逍遥说”。
     第三章先追溯了魏晋南北朝诗文中的大鹏形象,再以李白《大鹏赋》为重点,阐述了唐代文人以“大鹏”为逍遥的阐释指向。
     第四章阐述了王雱、吕惠即等的“无累逍遥”说。王雱等宋代文士多以易学象数派理论及易学阴阳思想来解析庄子逍遥义,而宋术林希逸则对这种以易解庄的思潮进行了彻底反叛,转而以具有儒学化倾向的“乐”字来阐释庄子逍遥义。
     第五章重点分析了宋末罗勉道的“优劣逍遥说”。罗勉道执“化”字以释逍遥,将逍遥游分为优等逍遥游与劣等逍遥游,并以“至人无己”为最优等的逍遥游境界。
     第六章探讨了明清时期庄子学著作中以“大”为纲阐释庄子逍遥义的风气。林云铭、宣颖、胡文英、刘凤苞等从文章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由刘凤苞将逍遥义重新回归到了“无待逍遥”的庄子本义上。而另一方面,吴世尚、林仲懿、孙嘉淦、梅冲等,则以新儒家思想来解说庄子逍遥义。
     结语部分简要介绍了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于庄子逍遥义的论述,并对上文内容进行了小结。
Different scholars of different times have been attached greatimportance to the meaning of Zhuang Zi's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But there are still lack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in thisfield. Most of the discussions are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originalmeaning of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The evolution clue of this coreconcept of Zhuang Zi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discussed and notenough works of Zhuang Zi study has been covered. This dissertationtries to fill this academic gap 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this conceptin Zhuang Zi study history.
     The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criticalimportance of the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Walk Chapter in ZhuangZiAnd it also analyze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ZhuangZi's Going RamblingWithout a Destination and gives a synthe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Chapter one mainly analyzes the proper Happy Wandering theoryof Guo Xiang. On the basis of the Independent Evolution idea, GuoXiang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ith or without destination are allproper rambling in his Notes on ZhuangZi。
     Chapter two mainly analyzes the theory of Zhi Dun, a famous monkin East Jin dynasty. Zhi Dun adopted the Buddhism wisdom tointerpret his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He successfully confrontedGuo Xiang's theory by offering a new standard of enlightening thehearts of holy people.
     Chapter three firstly retrospects the roc images in the literature ofWei, Jin,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Then it focuses on poet Li Bai'sRoc Ode to interpret the rambling spirit of the literati in Tang dynasty.
     Chapter four mainly deals with the free and easy rambling theory ofWang Fang, Lv Huiqing and some other scholars. Many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like Wang Fang tended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ZhuangZi's rambling spirit under the guide of Yin Yang theory. Butscholar Lin Xiyi who liv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Song dynasty thoroughlyconfronted this kind of research paradigm and tried to interpretZhuangZi's rambling spirit with the a more Confucian word Le(pleasure).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Luo Miandao who lived in thelate period of Song dynasty. Luo Miandao interprets the rambling spiritwith the word Hua (variation)。He separates the rambling walk into twodifferent categories: delicate rambling and coarse rambling. Luo regardsthat a person is a supreme one if he forgets about himself and this canbe seen as the most delicate rambling spirit.
     Chapter six mainly discusses how the scholars of Ming and Qingdynasties interprets the rambling spirits of ZhuangZi's under the macroperspective. Lin Yunming, Xuan Ying, Hu Wenying, Liu Fengbao andsome other scholars have deeply explored the rambling meaning fromthe perspectives of rhetoric, structure and idealist philosophy.
引文
①《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3期。
    ②《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③《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④《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⑤《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⑥《昌吉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⑧《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⑨《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⑩《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二十辑。
    ①《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④《晋书·向秀传》。
    ⑤“无物也”三字,据王叔岷《列子补正》补足。
    ⑥张湛《列子注》,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⑦向秀曾在《达生》篇“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句下注云:“同是形色之物耳,未足以相先也。以相先者,唯自然也。”(《列子·黄帝》张湛注引)认为在万物之先已有一个“生化之本”存在,即“自然”。
    ①如裴頠在《崇有论》中写道:“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晋书·裴秀传》)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⑥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如《在宥》篇郭象注:“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文士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者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者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⑥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⑦《晋书·郭象传》。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少墟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快雪堂集》卷一《庄子郭注序》,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④《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述圣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二《读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范文正集》卷四《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缀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晁迥《法藏碎金录》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高僧传》卷四《晋高邑竺法雅》,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③《高僧传》卷四《晋高邑竺法雅》,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④《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
    ②《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支道林集·妙观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④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八,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⑤《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⑥《世说新语·赏誉》刘孝标注引《支遁别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世说新语·雅量》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③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④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⑤《晋书·郄鉴传》。
    ⑥《晋书·王羲之传》。
    ⑦《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⑧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①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②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③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①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六《庄子音义》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罗愿《尔雅翼》卷二《释草·熏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⑥《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⑦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引,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②《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①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剡沃州山支遁》引,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②《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支遁《逍遥论》。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⑤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八《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⑥据释慧皎《高僧传》卷四《晋豫章山康僧渊》,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①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七《道行经序》,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②据汤用彤先生校注,金陵本“折”作“析”。《高僧传》卷五《晋飞龙山释僧先》,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释慧皎《高僧传》卷五《晋飞龙山释僧先》,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④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
    ⑤《世说新语·品藻》刘孝标注引《支遁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⑥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八《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
    ③章太炎《齐物论释后序》,民国六年浙江图书馆校刊《章氏丛书》本。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二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②《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③曹植《曹子建集》卷一《玄畅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嵇康《嵇中散集》卷二《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
    ③嵇康《嵇中散集》卷一《述志诗》其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嵇康《嵇中散集》卷一《述志诗》其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嵇康《嵇中散集》卷一《述志诗》其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
    ⑦嵇康《嵇中散集》卷一《答二郭诗之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嵇康《嵇中散集》卷三《卜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钟会语。
    ⑩阮籍《咏怀诗》其四十六,《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艺文类聚》卷九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
    ②《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
    ③《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
    ④《晋诗》卷十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见《晋书》卷八十二《孙放传》。
    ⑥葛洪《抱朴子》外篇《刺骄》卷第二十七,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⑦葛洪《抱朴子》外篇《刺骄》卷第二十七,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⑧葛洪《抱朴子》外篇《刺骄》卷第二十七,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葛洪《抱朴子》外篇《守塉》卷第三十五,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梁书》卷四十九《何逊传》。
    ④何逊《何水部集·初发新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萧统《昭明太子集》卷三《锦带书十二月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萧统《昭明太子集》卷三《锦带书十二月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
    ②《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
    ③《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
    ④《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
    ⑤王勃《王子安集》卷一《江曲孤凫赋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王勃《王子安集》卷九《上刘右相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王勃《王子安集》卷九《为人与蜀城父老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杨炯《盈川集》卷一《浑天赋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卢照邻传》,《新唐书》卷二百一《卢照邻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孙思邈传》。
    ②《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卢照邻传》。
    ③卢照邻《卢升之集》卷一《穷鱼赋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卢照邻《卢升之集》卷一《穷鱼赋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骆宾王《骆臣集》卷三《答员千半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文苑英华》卷一百三十五《鸟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文苑英华》卷一百三十五《鸟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文苑英华》卷一百三十五《鸟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高适《高常侍集》卷三《东平留赠狄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高适《高常侍集》卷四《苦雪四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十八《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白《李太白集》卷二十五《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白《李太白集》卷二十五《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白《李太白集》卷二十五《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七《上李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十《赠宣城赵太守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三《独漉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六《送戴十五归衡岳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十二《南陵别儿童入京》,一云《古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十二《南陵别儿童入京》,一云《古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十八《天台晓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一《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六《临路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如庾信《周大将军豳国公广墓志铭》:“鹏路忽摧,龙津遂壅。”(《庾开府集笺注》卷十)或唐人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落鹏翼于半霄,负天之力莫展。顿龙媒于局路,追风之势斯毕。”(《张燕公集》卷二十《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等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李白《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三十《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陈鸿墀《全唐文纪事·祖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晋书》卷四十九《阮修传》。
    ⑤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⑥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⑧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⑥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猎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猎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祝尧《古赋辩体》卷七《李太白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大鹏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八《忆昔二首》其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二《梦归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十四《西塞山怀古》,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一《寓兴二首》其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外集》卷六《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六《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员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三《喜杨六侍御同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一《我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二《闲元独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二《读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赋得鱼登龙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二《寄浙西李大夫四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五《有鸟二十章》第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注》卷二《洞庭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释齐己《白莲集》卷一《新秋雨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释齐己《白莲集》卷十《善哉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②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③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⑤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⑥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⑦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⑧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①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③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七《田子方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④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⑤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一《逍遥游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⑥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七《达生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⑦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卷七《达生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①《旧唐书》卷二十二《礼仪志》引。
    ②王弼《周易注》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者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④王弼《周易注》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譬如欧阳修《易童子问》一文中,就收录了他和一位童子围绕《易》卦所展开的对话:“……童子问曰:‘乾曰用九,坤曰用六,何谓也?’曰:‘释所以不用七八也,乾爻七九则变,坤爻八六则变。易用变以为占,故以名其爻也。阳过乎亢则灾,数至九而必变。故曰:见群龙无首,吉。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天道之常也。故曰:天德不可为首也。阴柔之动,多入于邪。圣人因其变以戒之。故曰:利永贞。’”欧阳修《文忠集》卷七十六,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①《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雱传》。
    ②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南华真经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南华真经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庄子浅说》卷首《庄子浅说序》,民国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本。
    ⑥《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⑦《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
    ⑧《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雱传》。
    ⑨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①《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雱传》。
    ②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雱传》。
    ④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方雱《庄子学史》第二册,第79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②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王雱《南华真经拾遗》, 明正统《道藏》本。
    ②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一《逍遥游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十三《举刘放吕惠卿充馆职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吕惠卿传》引司马光语。
    ⑤《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吕惠卿传》引苏辙语。
    ⑥《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吕惠卿传》。
    ⑦林纾《庄子浅说》卷首《庄子浅说序》,民国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本。
    ⑧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①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一《逍遥游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②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三《应帝王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③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一《逍遥游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④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发题》,《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①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一《逍遥游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②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一《逍遥游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③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一《逍遥游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④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三《大宗师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⑤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三《大宗师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⑥吕惠卿《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卷五《天地义》,陈任中校辑,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陈详道《庄子注》,明正统《道藏》本。
    ②《山谷集》卷二十《庄子内篇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语全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十《绍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林自《庄子注》,明正统《道藏》本。
    ③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林自《庄子注》,明正统《道藏》本。
    ④王沐《悟真篇前解》(外三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⑤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明正统《道藏》本。
    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陈景元《庄子注》,明正统《道藏》本。
    ②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赵以夫《庄子内篇注》,明正统《道藏》本。
    ③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赵以夫《庄子内篇注》,明正统《道藏》本。
    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赵以夫《庄子内篇注》,明正统《道藏》本。
    ②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赵以夫《庄子内篇注》,明正统《道藏》本。
    ③《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④《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⑤《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⑥《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⑦《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①《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②《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③《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④《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⑤《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⑥《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⑦《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⑧《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庄子管见》,明正统《道藏》本。
    ⑨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①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发题》,《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②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③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④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⑤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⑥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⑦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①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②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十一《新汀州黄教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五《观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⑤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⑥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二《养生主》,《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⑦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八《外物》,《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①屈大均《翁山文外》卷十《读庄子》,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②屈大均《翁山文外》卷十《读庄子》,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③屈大均《翁山文外》卷十《读庄子》,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④屈大均《翁山文外》卷十《读庄子》,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⑤屈大均《翁山文外》卷十《读庄子》,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⑥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①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七《寓言》,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②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释题》,明正统《道藏》本。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者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 月版。
    ④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释题》,明正统《道藏》本。
    ⑤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七《大宗师》,明正统《道藏》本。
    ①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二十一《知北游》,明正统《道藏》本。
    ②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九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③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十七《至乐》,明正统《道藏》本。
    ④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⑤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①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②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③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④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⑤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①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②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③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④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⑤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⑥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⑦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⑧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⑨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⑩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11]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①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②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③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④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⑤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⑥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⑦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⑧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①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②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③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④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7月版。
    ⑤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⑥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⑦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⑧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⑨宣颖《庄子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⑩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11]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②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③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④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⑤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⑥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⑦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⑧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①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②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③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释题》,明正统《道藏》本。
    ①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一《逍遥游》,明正统《道藏》本。
    ②何景明《大复集》卷三十三《樊少南字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读南华经杂说》,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⑤据郭良翰《南华经荟解》卷七《应帝王》引李光缙语,明天启六年刊《老庄荟解》本。
    ①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十四年金陵刻经处刊本。
    ②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卷二《齐物论注》,清光绪十四年金陵刻经处刊本。
    ③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附录》卷八,清道光十五年红兰山房重刊本。
    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⑤《庄渠遗书》卷十二《与尹惟中》其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陈献章《陈白沙集》卷一《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②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③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⑤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⑥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⑦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⑧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⑨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⑩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11]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12]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①陈鼓应《老庄新论·〈庄子·内篇〉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24页~第125页。
    ②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③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⑤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⑥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⑦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⑧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⑨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①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⑤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⑥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⑦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⑧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⑨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①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②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③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⑤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⑥吴默《庄子解》惜不存世。此据郭良翰《南华经荟解·逍遥游题解》所引,明天启六年刊《老庄荟解》本。
    ⑦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⑧高秋月、曹同春《庄子释意》,清康熙二十九年文萃堂庄骚合刻本。
    ⑨周金然《南华经传释》,清嘉庆间南汇吴省兰听彝堂刊《艺海珠尘》本。
    ⑩孙嘉淦《南华通·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刻本。
    ①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读南华经杂说》,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②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卷二《齐物论注》,清光绪十四年金陵刻经处刊本。
    ③方潜《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光绪二十二年桐城方氏刊本。
    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希逸《庄子口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⑦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⑧林云铭《庄子因》卷首《庄子总论》,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⑨林云铭《庄子因》卷首《庄子杂说》第五则,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⑩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①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②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③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④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⑤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⑥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⑦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⑧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⑨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⑩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①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②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③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④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⑤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 书局藏板。
    ⑥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⑦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⑧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⑨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①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②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③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④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⑤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⑥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⑦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⑧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⑨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⑩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11]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12]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①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②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③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④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⑤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⑥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⑦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⑧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①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②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③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④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⑤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总评》,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⑥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⑦林云铭《庄子因》卷一《逍遥游》,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⑧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①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④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⑤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①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④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⑤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⑥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⑦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⑧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①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④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⑤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⑥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⑦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①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④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⑤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⑥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①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④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⑤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⑥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①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①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总评》,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②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眉批》,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③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④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眉批》,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①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②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眉批》,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③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④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总评》,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⑤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⑥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⑦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①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眉批》,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②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凡例》,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③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凡例》,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⑤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⑥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⑦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⑧胡文英《庄子独见·逍遥游眉批》,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①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④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⑤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⑥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⑦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⑧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⑨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⑩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11]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12]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13]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14]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①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②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③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⑤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题解》,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⑥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⑦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⑧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⑨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①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题解》,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②宣颖《南华经解·逍遥游》,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③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⑤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⑥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①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②刘凤苞《南华赘解·自序》,山西省图书馆藏手抄本。
    ③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逍遥游凡例》,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①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卷一《逍遥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周启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②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④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⑤沈一贯《庄子通序》,明万历十六年蔡贵易刻二十七年重修《老庄通》本。
    ⑥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虚”字卷之一《逍遥游》,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⑦沈一贯《庄子通》卷一《逍遥游总评》,明万历十六年蔡贵易刻二十七年重修《老庄通》本。
    ①沈一贯《庄子通》卷一《逍遥游总评》,明万历十六年蔡贵易刻二十七年重修《老庄通》本。
    ②沈一贯《庄子通》卷一《逍遥游》,明万历十六年蔡贵易刻二十七年重修《老庄通》本。
    ③沈一贯《庄子通》卷一《逍遥游题解》,明万历十六年蔡贵易刻二十七年重修《老庄通》本。
    ④沈一贯《庄子通》卷一《逍遥游》,明万历十六年蔡贵易刻二十七年重修《老庄通》本。
    ⑤陈深《庄子品节》卷一《逍遥游题解》,明万历十九年刊《诸子品节》本。
    ①方虚名《南华真经旁注》卷一《逍遥游题解》,万历二十二年刊本。
    ②沈长卿《沈氏弋说》卷四《逍遥游说》,万历年间刻本。
    ③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题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④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题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⑤吴世尚《庄子解·内篇大意》,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⑥吴世尚《庄子解·内篇大意》,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⑦吴世尚《庄子解·内篇大意》,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①吴世尚《庄子解·内篇大意》,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②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③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④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⑤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⑥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⑦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⑧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⑨吴世尚《庄子解·内篇大意》,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①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③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⑤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⑥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⑦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⑧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⑨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⑩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11]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12]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①吴世尚《庄子解·庄解篇目》,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②吴世尚《庄子解·庄解篇目》,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③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④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⑤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⑥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⑦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总评》,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⑧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①吴世尚《庄子解》卷一《逍遥游解》,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汇刻《贵池先哲遗书》本。
    ②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③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④林仲懿《南华本义·凡例》,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⑤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⑥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⑦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⑧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⑨林仲懿《南华本义·凡例》,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⑩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题解》,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11]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12]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①周敦颐《周元公集》卷一《太极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③周敦颐《周元公集》卷一《太极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⑤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⑥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⑦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总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⑧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⑨林仲懿《南华本义·齐物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⑩林仲懿《南华本义·齐物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11]林仲懿《南华本义·齐物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①林仲懿《南华本义·齐物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②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③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④杨树达《论语疏证》卷四《里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95页。
    ⑤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⑥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⑦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⑧《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庄子书·外篇天地第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⑨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1]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①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②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③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④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⑤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⑥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⑦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⑧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⑨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⑩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①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②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题解》,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③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总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④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总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⑤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⑥林仲懿《南华本义·凡例》,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⑦林仲懿《南华本义·逍遥游总论》,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⑧林仲懿《南华本义·凡例》,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七林仲懿《南华本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②《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七孙嘉淦《南华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④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⑥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⑦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题解》,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⑧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题解》,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①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②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③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④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题解》,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⑤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⑥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⑦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⑧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⑨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⑩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11]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①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②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③孙嘉淦《南华通》卷七《内篇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④孙嘉淦《南华通》卷七《内篇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⑥孙嘉淦《南华通》卷七《内篇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⑥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⑦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⑧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⑨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①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②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③《朱子语类》卷二十七《论语·里仁》,中华 书局1986年3月版。
    ④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①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②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③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④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⑤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①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②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总论》,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③孙嘉淦《南华通》卷一《逍遥游》,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年间刻本。
    ①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②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③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④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⑤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⑥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①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②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③梅冲《庄子本义·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④梅冲《庄子本义·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⑤梅冲《庄子本义·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⑥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①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题解》,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②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③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④梅冲《庄子本义·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⑤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①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②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③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④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⑤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⑥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①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②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③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④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①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②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③梅冲《庄子本义·自序》,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④梅冲《庄子本义·逍遥游总论》,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①王叔岷《庄子校诠·逍遥游题解》,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23页。
    ③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24页。
    ④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23页。
    ⑤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55页。
    ⑥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155页。
    1.《庄子注》司马彪撰 中华书局1983年版《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引
    2.《庄子注》崔譔撰 中华书局1983年版《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引
    3.《庄子注》 向秀撰 中华书局1983年版《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引
    4.《庄子注》郭象撰 中华书局2006年《诸子集成》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5.《庄子音义》 陆德明撰 中华书局1983年版《经典释文》本
    6.《庄子治要》 魏征等编 《四部丛刊初编》本《群书治要》内
    7.《南华真经注疏》 成玄英撰 中华书局1998年版
    8.《南华真经新传》 王雱撰 明正统《道藏》本
    9.《南华真经章句馀事》 陈景元撰 明正统《道藏》本
    10.《南华真经馀事杂录》陈景元撰 明正统《道藏》本
    11.《宋吕观文进庄子义》 吕惠卿撰 民国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书局铅印本
    12.《庄子注》 陈景元撰 明正统《道藏》本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
    13.《庄子义》 吕惠卿撰 明正统《道藏》本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
    14.《庄子注》 陈详道撰 明正统《道藏》本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
    15.《庄子注》 林自撰 明正统《道藏》本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
    16.《庄子内篇注》赵以夫撰明正统《道藏》本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
    17.《南华真经口义》 林希逸撰明正统《道藏》本
    18.《庄子鬳斋口义校注》 林希逸撰 中华书局1997年版
    19.《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褚伯秀撰 明正统《道藏》本
    20.《南华真经循本》 罗勉道撰 明正统《道藏》本
    21.《南华发覆》 释性通撰 清乾隆十四年云林怀德堂刊本
    22.《观老庄影响论》释德清撰清光绪五年江北刻经处刊《憨山老人梦游集》内
    23.《庄子内篇注》 释德清撰清光绪十四年金陵刻经处刊本
    24.《南华经荟解》 郭良翰撰 明天启六年刊《老庄荟解》本
    25.《南华真经副墨》 陆西星撰 明万历六年写刻本
    26.《南华真经副墨》 陆西星撰 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受古书店石印本
    27.《庄子通》 沈一贯撰 明万历十六年刻二十七年重修《老庄通》本
    28.《庄子品节》 陈深撰 明万历十九年刊《诸子品节》本
    29.《南华真经旁注》 方虚名撰 明万历二十二年刊本
    30.《庄子弋说》 沈长即撰 明万历年间刊《沈氏弋说》本
    31.《南华真经本义》 陈治安撰清道光十五年红兰山房重刊本
    32.《药地炮庄》 方以智撰清康熙三年曾玉祥此藏轩刊本
    33.《庄子因》 林云铭撰 清光绪六年培本堂善书局藏板
    34.《庄子释意》高秋月曹同春撰清康熙二十九年文萃堂庄骚合刻本
    35.《庄子解》 吴世尚撰 民国九年刘氏唐石簃刊《贵池先哲遗书》本
    36.《南华经解》 宣颖撰 清康熙六十年宝旭斋刊本
    37.《南华经传释》 周金然撰 清嘉庆间南汇吴省兰听彝堂刊《艺海珠尘》本
    38.《南华通》 孙嘉淦撰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刻本
    39.《南华本义》 林仲懿撰 浙江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40.《庄子独见》 胡文英撰 清乾隆十六年三多斋刊本
    41.《庄子独见》 胡文英撰清乾隆十七年同德堂刻本
    42.《庄子雪》 陆树芝撰清嘉庆四年文选楼刊本
    43.《庄子本义》 梅冲撰 清道光元年承学堂刊本
    44.《南华经解》 方潜撰 清光绪二十二年桐城方氏刊本
    45.《南华雪心编》 刘凤苞撰 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46.《庄子集释》 郭庆藩撰 中华书局2006年重印《诸子集成》本
    47.《庄子集解》 王先谦撰 清宣统元年思贤书局刊本
    48.《庄子浅说》 林纾撰 民国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49.《齐物论释》 章炳麟撰 民国六年浙江图书馆刊《章氏丛书》本
    50.《庄子解故》 章炳麟撰 民国六年浙江图书馆刊《章氏丛书》本
    51.《庄子补正》 刘文典撰 民国三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52.《庄子新释》 张默生撰 民国三十七年东方书社铅印本
    53.《庄子校释》 王叔岷撰 民国三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手稿影印本
    54.《庄子校诠》 王叔岷撰 中华书局2007年版
    55.《庄子补正》 刘文典撰 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庄子发微》 钟泰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7.《庄老通辨》 钱穆撰 三联书店2002年版
    58.《老庄新论》 陈鼓应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9.《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刘笑敢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0.《庄子范畴心解》 涂光社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庄子学史》 方勇著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2.《〈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史记》 司马迁撰 中华书局1982年重印本
    64.《汉书》 班固撰 中华书局1962年排印本
    65.《宋史纪事本末》 陈邦瞻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列子注》 张湛撰 中华书局2006 年重印诸子集成本
    67.《抱朴子》 葛洪撰 中华书局2006年重印诸子集成本
    68.《抱朴子内篇》 葛洪撰 中华书局1985年王明校释本
    69.《抱朴子外篇》 葛洪撰 中华书局1991年杨明照校笺本
    70.《悟真篇前解》 王沐撰 中华书局1990年版
    71.《王弼集》 王弼撰 中华书局1980年楼宇烈校注本
    72.《阮籍集》 阮籍撰 中华书局1987年陈伯君校注本
    73.《嵇康集》 嵇康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戴明扬校注本
    74.《曹子建集》 曹植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5.《嵇中散集》 嵇康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何水部集》 何逊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昭明太子集》 萧统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8.《庾开府集笺注》 庾信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9.《张燕公集》 张说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王子安集》 王勃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1.《盈川集》 杨炯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2.《卢升之集》 卢照邻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3.《骆臣集》 骆宾王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高常侍集》 高适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5.《李太白集》 李白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李太白文集》 李白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7.《补注杜诗》 杜甫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8.《柳河东集》 柳宗元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9.《刘宾客文集》 刘禹锡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0.《刘宾客文集外集》刘禹锡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2.《元氏长庆集》 元稹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李义山诗集注》 李商隐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4.《白莲集》 释齐己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5.《文忠集》 欧阳修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6.《范文正集》 范仲淹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7.《周元公集》 周敦颐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8.《山谷集》 黄庭坚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9.《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林希逸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0.《大复集》 何景明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庄渠遗书》 魏校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2.《陈白沙集》 陈献章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3.《少墟集》 冯从吾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4.《快雪堂集》 冯梦祯撰 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105.《翁山文外》 屈大均撰 民国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106.《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7.《艺文类聚》 欧阳询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8.《文苑英华》 李昉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9.《古赋辩体》 祝尧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0.《世说新语》 刘义庆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余嘉锡笺疏本
    111.《文选注》 李善撰 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112.《艺文类聚》 欧阳询等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113.《太平御览》 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 1960年影印本
    114.《出三藏记集》 释僧祐编 中华书局1995年版
    115.《弘明集》 释僧祐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6.《广弘明集》 释道宣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7.《高僧传》 释慧皎撰 中华书 1992年版
    118.《法藏碎金录》 晁迥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9.《二程集》 程颢程颐著 中华书局1981年版
    120.《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1.《朱子语类》 黎靖德编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122.《论语疏证》 杨树达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12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124.《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125.《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胡适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126.《金明馆丛稿二编》 陈寅恪著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127.《才性与玄理》 牟宗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28.《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昆仑出版社 2006年版
    129.《新儒家思想史》 张君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0.《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31.《中国学术通史》 张立文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32.《道教史》 卿希泰唐大潮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33.《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134.《魏晋玄学史》 余敦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35.《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孔令宏著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136.《道家与中国哲学》 孙以楷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37.《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38.《浪漫主义的根源》[英]以赛亚·伯林著译林出版社 2008年版
    1.《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 陈寅恪清华学报 1937年第2期
    2.《庄子》向郭注异同考 王叔岷 中央图书馆馆刊 1937 第4期
    3.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汤用彤 哲学评论 1943年4期
    4.《逍遥游》义辨 赵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2年1期
    5.至人·神人·圣人读《逍遥游》札记 姜光斗 辽宁师院学报 1980年2期
    6.《庄子·逍遥游》辨析 王守华 郑州大学学报 1980年4期
    7.《庄子·逍遥游》解歧何善周 中华文史论丛(总第二十三辑) 1982
    8.开浩荡之奇言:读庄子《逍遥游》 楚子 文史知识 1982年4期
    9.庄子《逍遥游》探微 陈红映 思想战线 1982年4期
    10.庄子《逍遥游》的比喻特色 韩楚森 丽水师专学报 1983年1、2期
    11.《逍遥游》总论浅析 杨成福 河北大学学报 1983年2期
    12.《庄子·逍遥游篇》译释 魏明经 南阳师专学报 1983年2期
    13.庄子《逍遥游》的题旨 卢良彦 台州师专学报 1983年2期
    14.《逍遥游》诠评 王树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4年1期
    15.向(秀)郭(象)注《庄》与老庄思想之比较:本文仅就有与无、道生万物两方面探讨其差异 李增 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4年3期
    16.大鹏:李白精神的象征 高克勤 文史知识 1984年12期
    17.试论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刘二柱 天津师大学报 1985年6期
    18.《逍遥游》论略 韩世华 中山大学学报 1986年2期
    19.《逍遥游》寓意探微 李鸣 陕西师大学报 1986年2期
    20.郭象“逍遥”义辨析 高晨阳 辽宁大学学报 1986年2期
    21.《逍遥游》积极意义举要 傅正谷 锦州师院学报 1986年3期
    22.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谈《庄子》鲲鹏的寓意 江立中 云梦学刊1986年3期
    23.庄子思维方式的特征 赵馥洁 社会科学评论 1986年3期
    24.略论大鹏形象的历史内涵与审美价值 王尚文、朱昌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25.《逍遥游》题旨探求述略 赵家莹 语文导报 1986年9期
    26.《逍遥游》杂议六题 水渭松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987年2期
    27.愤世疾俗,热烈追求:《逍遥游》主旨试探 杨旭升 绵阳师专教学与研究1987年2期
    28.庄子《逍遥游》艺术谈 刘家瑞 中文自修 1 987年2期
    29.也论《逍遥游》的积极意义:与傅正谷同志商榷 成顼、陈洪波 锦州师院学报 1988年1期
    30.《庄子·逍遥游》新探 陆钦 中国哲学史研究 1 988年2期
    31.《逍遥游》的艺术弹性美 赵玉堂 许昌师专学报 1988年4期
    32.《逍遥游》的“形态”分析 胡安良 语文月刊 1988年5期
    3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对《庄子》两个命题美学属性的质疑 丰坤武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 1989年
    34.《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形象及其主旨 李生龙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1期
    35.一幅人类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美妙画卷:《庄子·逍遥游》主题新论 张国光 北方论丛1989年1期
    36.“鲲鹏”的人生与“酒神”的人生 倪培林 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2期
    37.适性为美:庄子美学系统管窥 祁志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9年4期
    38.庄子人生哲学三境界论:《逍遥游》主旨试析 康中乾 中州学刊 1989年5期
    39.《庄子·逍遥游》旅游思想探析黄德源学术季刊 1990年2月
    40.《逍遥游》旨意絜解 刘坤生汕头大学学报 1990年3期
    41.精神逍遥、适性逍遥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宋效永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1期
    42.《逍遥游》与庄子的美学观卢治安天津教育学院学报 1991年2期
    42.对人类精神解放的追求:庄子“逍遥游”哲学范畴新解 杨安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2期
    43.庄子逍遥观三层次说康中乾 陕西师大学报 1991年3期
    44.相待、无待、见独:庄子相对主义思想分析田永朝南都学坛1992年1期
    45.鄙视世俗,追求自由:庄子《逍遥游》辨析李回丹东师专学报1992年2期
    46.庄子之“游”及其审美意义 张利群 晋阳学刊 1992年2期
    47.从“逍遥游,,谈《庄子》的底蕴及其深层结构姚曼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992年4期
    48.《逍遥游》之逍遥 孙以楷、陆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 1993年1期
    49.《逍遥游》歧义辨正刘振东 济宁师专学报 1993年2期
    50.《庄子·逍遥游》篇义 曹慕樊 乐山师专学报 1993年4期
    51.论《逍遥游》的神话渊源 齐昀 青海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1期
    52.庄子《逍遥游》的修辞解析 李忠初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1期
    53.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灵历程及其归宿 戴建业 东方丛刊1994年3、4期
    54.庄子与《逍遥游》中大鹏形象 刘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1期
    55.《庄子》里的“游”和“藏” 冯宽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5年2期
    56.《庄子·逍遥游》“六月息”新解 史佩信 中国语文 1995年2期
    57.自由与和谐: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 谢阳举西北大学学报 1995年2期
    58.《庄子》“逍遥”义阐论 陈建梁 海南师院学报 1995年3期
    59.至人·神人·圣人:读《庄》札记之二 王锺陵河北师院学报1995年4期
    60.“待”字的训释与《逍遥游》的主旨:兼考《庄子》一书“待”字的用法 黄海波 广西社会科学 1995年5期
    61.谈《逍遥游》的比喻艺术 粟慧平 郴州师专学报 1996年1期
    62.庄子《逍遥游》至境探究 陈水德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1期
    63.《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解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1996年2期
    64.试论庄子“无待”的神话学意义及其局限性赵沛霖南开学报1996年2期
    65.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风格 王良海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3期
    66.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谭明冉 理论探讨 1996年3期
    67.庄子“逍遥游”内在本质的探讨 张琦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6年4期
    68.《庄子》至人、神人、圣人异名同实论 杨成孚 南开学报 1996年5期
    69.从“逍遥游”到“知北游” 夏当英 安徽大学学报 1997年1期
    70.文学中的“逍遥游”境界:评《庄子与中国文学》 张利群 苏州大学学报 1997年1期
    71.《逍遥游》中的人生境界 王光松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97年2期
    72.《逍遥游》臆解 李英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3期
    73.再说《逍遥游》 许兴宝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1997年3期
    74.逍遥与人生体悟:庄子直觉思维论 王红蕾 辽宁大学学报 1998年1期
    75.《逍遥游》:庄子在等差世界中的自然选择 王凡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2期
    76.《逍遥游》篇旨及其鹏、鴳对照 史向前 安徽大学学报 1998年3期
    77.论庄子人生哲学中“命”与“逍遥”、“游”的关系 冯定坚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3期
    78.《逍遥游》“汾水之阳”辨 刘东山 福州大学学报 1998年4期
    79.《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 张松辉 齐鲁学刊 1999年1期
    80.超越有限性:庄子论逍遥游 章惠垠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99年3期
    81.论《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之总纲 周明侠广东社会科学 1999年5期
    82.圣人有所游:读《庄》漫笔之十一 王锺陵 铁道师院学报 1999年5期
    83.《逍遥游》,大言也:读《庄》札记之一 王锺陵 书品 1999年6期
    84.鲲鹏形象意义新探 唐湘 福建论坛 1999年6期
    85.庄子《逍遥游》“笑”什么 范国祖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0年1期
    86.无奈的逍遥:庄子的人生理想 张英、马杰 社会科学战线 2000年2期
    87.庄子:言说与道一一兼论《逍遥游》的叙述风格颜世安 学术月刊 2000年2期
    88.《庄子》鲲鹏原型新探杨国强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3期
    89.论庄子的齐物和逍遥 何江南 社会科学研究 2000年3期
    90.逍遥: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张扬张芳德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3期
    91.“困境”与“逍遥”: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陈延庆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4期
    92.《逍遥游》重议许兴宝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4期
    93.庄子逍遥义由玄学化向佛学化的转变 方勇 文史知识 2000年10期
    94.庄子的超越观念和鲲鹏精神 施忠连 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5.庄子“逍遥游”在魏晋文学中的嬗变 宗明华、索燕华 北华大学学报 2001年2期
    96.“无为”与“无待”:庄子《逍遥游》解 高迎刚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3期
    97.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以“游”为中心而论 王中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6期
    98.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贾宗普 南开学报2002年1期
    99.《庄子·逍遥游》意象艺术中的理蕴 李铁荣 福州师专学报 2002年1期
    100.庄子道与逍遥游审视唐祖敏 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2年4期
    101.“逍遥”三论:陈寅恪先生《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读后 刘坤生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6期
    102.从时代背景看《逍遥游》本义及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唤醒 汪春泓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 2002年
    103.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 方勇、李波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 2002年
    104.小议《楚辞》与《庄子》的“游”邵学海中国楚辞学(第一辑) 2002年
    105.后现代视野中庄子之“游” 高燕、李贵 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1期
    106.论《庄子·逍遥游》中的理性精神 王丽梅 绥化师专学报 2003年1期
    107.谈怎样得逍遥:从《逍遥游》说开去 蒲日材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2003年1期
    108.释《庄子》中“游”的范畴涵义 张迪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2期
    109.逍遥于无何有之乡:从庄子的《逍遥游》看艺术的审美作用 吴健敏 佳木110.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3期
    111.孔子与庄子“游”之比较 洪琼 社会科学家 2003年4期
    112.论庄子之游 包兆会 南京大学学报 2003年4期
    113.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与特色 谢正强 求索 2003年4期
    114.道家的游无何有之乡和海德格尔的心灵空间 那薇北方论丛2003年5期
    115.试述《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及产生缘由 周平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年5期
    116.在恬淡无为中逍遥:读庄子《逍遥游》 李富华 名作欣赏 2003年12期
    117.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 谢扬举 哲学研究 2004年2期
    118.道是虚无恬淡之心契入天地万物的那片无何有之乡:道家 那薇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19.从尘世的超越到精神的逍遥:《庄子》精神主体论勾玄 丁怀轸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3期
    120.从逍遥游看小大之辩 储晓军 皖西学院学报 2004年4期
    121.《逍遥游》之解读 郭秀锋、袁茁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4期
    122.试论“游”在《庄子》美学范畴中的地位 杜绣琳 社会科学辑刊 2004年5期
    123.《逍遥游》的千古难题:陈寅恪先生《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读后 刘坤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5期
    124.神与物游:从老庄到刘勰 马汉钦 唐都学刊 2004年6期
    126.庄子“小大之辩”与逍遥之旨 张连伟、郭君铭 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6期
    127.从大鹏形象看庄子与李白对生命境界的追求 钱叶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
    128.论老庄的孤独与自解:庄子《逍遥游》本义探源 韩国良 江汉论坛 2004年7期
    129.即色与逍遥:支道林哲学思想初探 韩国良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8期
    130.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 徐春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2期
    131.论“无待”与“因是”的存在论:人类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具体化之可能性视132.野下的庄子思想 张松 东岳论丛 2005年2期
    133.谈庄子“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鑫鑫、季晓冬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34.《逍遥游》的主旨 刘献春 高等函授学报 2005年4期
    135.超越有限的图腾:论李白《大鹏赋》与庄子《逍遥游》的继承关系 张瑞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4期
    136.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理学内涵 王永豪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4期
    137.《庄子·逍遥游》“搏”、“搏”之辨 马荣振 池州师专学报 2005年4期
    138.《逍遥游》向郭义与支遁义辨析 李瑞卿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5期
    139.庄子之“游”的三个美学层次及其它 徐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6期
    140.逍遥·齐物·和谐:《庄子》三题新解 周山 学术月刊 2005年6期
    141.庄子之“逍遥游” 孙华理论界2005年10期
    142.《逍遥游》的思想流程 张涅 先秦诸子思想论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43.《庄子·逍遥游》“抟”字及其他 娄毅 语文建设 2006年1期
    144.无用之大用:从《逍遥游》试析庄子美学的超功利性 袁袆 科教文汇 2006年1期
    145.《庄子·逍遥游》篇的超越论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高聚文 财经界 2006年1期
    146.论庄子“逍遥游”的人生美学 王凯 武汉大学学报 2006年1期
    147.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 魏义霞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3期
    148.逍遥人生: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马如俊 晋阳学刊 2006年3期
    149.从超越逍遥到足性逍遥之转化:兼论郭象《庄子注》之诠释方法 刘笑敢 中国哲学史2006年3期
    150.庄子《逍遥游》的绘画艺术精神 赵建中 艺术探索 2006年4期
    151.论庄子之“游” 卿柳英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4期
    152.庄子“逍遥游”浅释 张福旺、王桂霞 名作欣赏 2006年4期
    153.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杨柳 中国道教 2006年4期
    154.大鹏:从哲学意象到文学自我:庄子、李白文化符号类型比较 何念龙 黄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期
    155.道至之处任逍遥:《庄子》中体道者形象初探 王津 绥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6期
    156.逍遥与争斗:庄子和萨特自由观之比较 刘文元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年6期
    157.从《逍遥游》看庄子的理想人格 王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7期
    158.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精神 赵建中 安徽文学 2006年8期
    159.“循性”与“逍遥”:嵇康哲学的超越之途 蒲长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8期
    160.澄清“小大之辨” 彰显庄学四境:从郭象删改《庄子》说起 张远山 书屋2006年8期
    161.庄子《逍遥游》的精神旨趣 强昱 中国哲学史 2007年1期
    162.从《逍遥游》看庄子自由意识的审美超越冯皓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1期
    163.从庄子之“游”到道教游仙的审美意蕴 阳淼、阳晓膺 海南大学学报 2007年1期
    164.庄子大鹏形象及其哲学意义的演变 李波 上海大学学报 2007年1期
    165.“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 王永豪社会科学研究 2007年1期
    166.从庄子之“游”到道教“游仙”的审美意蕴 阳淼、田晓膺 海南大学学报 2007年1期
    167.“致福”有待于得“道”:《庄子·逍遥游》主旨新论 高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7年1期
    168.从《逍遥游》看庄子对现当代人的影响 周咏梅 世纪桥 2007年2期
    169.庄子《逍遥游》的当代价值审视 单南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年2期
    170.从儒道博弈看庄子《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高峰、杨彦斌、胡茂新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2期
    171.存在与逍遥:海德格尔与庄子《逍遥游》 张春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2期
    172.《逍遥游》郭注成疏比较研究 储晓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年2期
    173.《庄子·逍遥游》“三餐”考辨 刘文元、李芬芬 兰台世界 2007年2期
    174.藐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逍遥游》奥义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07年3期
    175.庄子“逍遥”义之旨趣初探 贾宗普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7年3期
    176.庄子心游境界 陈水德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177.论鲲鹏、蝴蝶和混沌的象征意义 潘静 文学鉴赏 2007年4期
    178.逍遥与庄子哲学 杨国荣 云南大学学报 2007年4期
    179.从庄子《逍遥游》中体会企业管理的新境界 孙华 辽宁经济 2007年4期
    180.超人之逍遥与圣人之忧患:庄子孟子比喻之比较 刘玉芳 语文学刊 2007年5期
    181.从委蛇其形到逍遥其心:对庄子人生哲学的几点思考 孟琦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5期
    182.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 刘笑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6期
    183.傅山对郭象庄子《逍遥游》诠解的评论 曾春海 文物世界2007年6期
    184.略论庄子的《逍遥游》 谭晓明 天府新论 2007年6期
    185.逍遥飘逸:庄子的人生哲学 耿华 安徽文学 2007年8期
    186.庄子的逍遥与黑格尔的理想美 蔡淑敏 文学教育 2007年10期
    187.谈谈《庄子·逍遥游》解读的三个步骤 龙文玲 广西教育2007年29期
    188.庄子的“逍遥,,之“游” 张文勋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期
    189.游心物外逍遥人生:论庄子人生哲学的“自由”观及其意义 徐勤海 美与时代 2008年3期
    190.《庄子·逍遥游》篇大鹏形象新论 史国良 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