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金融历来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低效等等因素都使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需严重失衡。为解决此问题,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当下的金融体制。村镇银行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2006年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允许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而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也即凡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村镇银行运行2年多来,尽管其整体态势良好,但仍然有一些矛盾与问题暴露出来,如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易偏离服务“三农”目标,设立方式和投资比例限制等致使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主发起银行制度及其衍生的股权结构失衡及村镇银行独立性问题突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欠缺,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缺位等等。从发展现实来看,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空前,立法层高度支持,村镇银行还必会进一步发展壮大,那么,究竟村镇银行是否有助于农村金融难题的解决,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如何,是否会步以往四大商业银行撤离农村的后尘,对现在村镇银行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的良性、稳健发展以求解农村金融难题,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也正立基于此,试图对这些问题求解一二。
     本文共计六章,框架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村镇银行存在价值论:村镇银行设立必要性与发展可行性。
     本章分为四节:
     第一节对村镇银行在现行法上的概念、特征与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现行法上,村镇银行是一种采用股份制的微型金融机构,具有投资主体宽泛、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严格限制、公司治理结构简化、设立地域和业务严格限制等特征;从性质上看,虽各界曾有过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性银行的困惑论争,但从设立依据、经营目标和经营原则、经营业务等方面分析,其仍为一种商业银行,只是具有相应的自身特殊性。
     第二节依次对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三节主要对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鉴于以往立法和决策层在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上相关政策的多变性、摇摆性和试错性,此次推出村镇银行的做法,也遭受到了不少的质疑。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而不能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针对质疑村镇银行设立的必要性和存在价值的观点,本文从农村金难题求解需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三者合力解决且商业性金融是不可或缺的一条求解途径这一理论角度,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空洞化这一现实基础入手,论证了合理制度设计下的村镇银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在解决了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问题后,第四节则更进一步依次从村镇银行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农村经济与金融需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民间资本供给充足、农村地区盈利空问充裕等角度论证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并指出基于以上因素的存在,相关制度设计合理科学之下的村镇银行不会步以往四大商业银行撤离农村的后尘。
     第二章,实证论: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困境研究。
     本章分为三节:
     第一节立基于对我国村镇银行的个案和宏观两个层次的调查和分析,概览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第二节总结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特征及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发展极为迅速,颇有燎原之势;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本地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导;注册资本规模都远远超过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所设置的最低限;主发起银行绝对控股现象突出;绝大多数村镇银行的设立区域都选择了县(市),只有极个别的村镇银行选择了乡(镇)等。
     第三节详细分析了村镇银行发展中所遭遇的困境,主要有: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易偏离服务“三农”目标,设立方式和投资比例限制等致使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主发起银行制度致使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失衡且独立性欠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欠缺,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缺位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这一外在推动力外,村镇银行法律制度设计的健全和完善才是最根本的途径。故必须从村镇银行的设立入手,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投资主体范围、各投资主体投资比例、设立方式及设立模式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支农性制度、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等一一进行分析,从而试图对村镇银行的整体制度设计进行反思与重构。本从接下来的行文思路,正是遵循这一路径而进行的。
     第三章,村镇银行发展定位研究。
     本章分为四节:
     第一节主要对关于村镇银行定位的争论进行了概述。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其既包括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也包括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和性质定位。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在行业定位上,是单纯定位于农业,还是亦将工商业包括其中;其二,在具体的客户群体上,是单纯定位于农民,还是亦将其他职业的群体包括在内;其三,更进一步的来讲,在农民这一客户群体内,是将中高收入群体作为自己的主客户群,还是将中低收入群体作为自己的主客户群。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学界素有不同的主张;
     在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上,很多学者主张为解决以往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虹吸”和转移情况,有必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做法和经验,将村镇银行的经营区域严格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从而从根本上封堵资金转移的可能性,但反对者坚持,如此则将直接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降低其抗风险能力,危及存款人利益和社会安定,且这种限制也于法无据,是对村镇银行经营自由权的侵犯,其直接造成的市场分割,也有违反现行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之虞;
     关于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问题,各界一直存有争议。这种争议,也同样发生在了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商业性”和“支农性”是直接对立的,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同时,亦要求其承担支农重任,明显是勉为其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故如果要求村镇银行有助于解决农村金融困境难题,就不能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性金融机构,而只能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或者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节主要对村镇银行发展定位的国际经验借鉴进行了分析。农村金融难题或者说低收入区域和阶层的金融难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存在类似的问题,故为更明晰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进路,借鉴其他国家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经验,确有必要。其中美国社区银行、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澳大利亚Bendigo社区银行以及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启示:市场定位上都注重向中低收入底层和产业倾斜,区域定位上则要充分结合本国国情,性质定位上均为具有一定互助色彩的商业银行。除此外,还对澳大利亚Bendigo社区银行所采用的银行特许经营模式于我国的可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第三节集中于探讨我国村镇银行的应然定位:
     鉴于农村金融空洞化现象严重,且很多地区金融服务甚至完全空白的现实,村镇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应覆盖农村地区大部分的经济主体,在保证盈利性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一定限度的低收入阶层也纳入客户群体范围;
     为防止农村资金外流旧剧重演,保证资金“来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银行体系,使其层次分明、专业化分工合理,以及充分利用其地缘人缘、经营方式灵活和易于获得社区内客户的“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求解农村金融难题,在区域定位上,应将村镇银行定位于社区银行。更进一步地,鉴于银行规模与其抗风险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则需要对村镇银行的规模进行相应的限制,故对村镇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可适度放开,但这种跨区,也只限于在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的地区。
     在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问题上,本文认为应将其定性为商业性银行。农村金融难题的解决要依靠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合力,鉴于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业发展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即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信用社,虽然后者已经偏离了合作本质)均已存在,再重复构建政策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已不大,故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性银行较为合适。而且如此定性也是有着足够的理由和论据支撑:农村金融空洞化和农信社运行的垄断性以及低效性,都使得农村的商业性金融需求远未得到满足,而且从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新特征来看,农村地区的盈利空间不容置疑,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银行并不会危及其商业可持续性。
     第四节集中于我国现行立法对村镇银行的定位及其完善。现行立法限制了村镇银行的跨县经营,也似有将村镇银行定位为社区银行之意。但将“社区”范围界定为“县域”,在现实中遭到了质疑——受制于当地经济总量和狭小的市场,能否保证村镇银行的盈利不无疑问。故既要保证本土化社区化,又要顾及规模效益,笔者认为,放宽到省则失之过宽,本土化社区化无从体现,故放宽到市,采取单一银行制,允许一家村镇银行在市域范围内开设分支机构,较为合适。社区银行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广泛性的特征,故应将募集设立也作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方式之一。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出于强化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计,应将村镇银行的设立门槛抬高,调高其最低注册资本。
     第四章,村镇银行投资主体研究。
     本章分为三节:
     第一节对村镇银行的投资主体范围进行了研究。现行法上村镇银行投资主体范围虽然较为广泛,但也并非毫无限制,如对政府是否可为投资主体,其语焉不详;虽允许各类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但对如何充分调动其投资积极性,亦无规定。村镇银行运行中,备受资金匮乏和公信力较弱的困扰和制约,而要缓解资金难题和增强社会信赖度,就必须增强资金规模。在公开上市、发行债券等扩充资本的路途不通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只能选择拓展投资主体范围以增资扩股。
     控股城市商业银行而致城市商业银行问题丛生的前车之鉴使政府投资入股饱受诟病,但村镇银行肩负着支农的公益性重任,帮扶村镇银行走过最初发展的难关,则相应的也就成了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入股村镇银行,一来可以拓宽资金来源,二来可以直接增强村镇银行公信力,当然,这种政府入股,必须只是暂时性的,而且是缓退性的——即随着村镇银行经营状况的好转和日渐走上正轨,政府投资必须分阶段退出。
     孟加拉乡村银行强制贷款者储蓄和投资的机制对于缓解村镇银行运行中放贷容易吸收存款难状况不无借鉴意义,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农村贷款担保机制的限制瓶颈从而具有强化担保的功能,亦可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而更进一步要求借款人购买村镇银行股份,从借款人身份变身为村镇银行股东,从而将村镇银行变成借款人自己的银行也不失为一条具参考价值的途径。
     在村镇银行的投资主体中,企业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普通企业,都是村镇银行投资主体中的主角,故关于此两者,笔者将在后文主发起银行制度和投资比例限制章节中详细论述。在自然人投资主体中,有两类主体值得格外注意:一是有志于创业的金融业务骨干;二是有志于办金融并愿意“转行”、将全部或极大部分资本从工商业中转移出来,投入金融业的工商企业主。对于前者应充分发挥其在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中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对于后者,鼓励其积极投资的同时,也应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关联交易等加以防范。
     第二节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主发起银行制度的存废进行了分析。主发起银行制度虽具有利于村镇银行专业化运作、强化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增强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信誉度等积极效应,但与此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问题:因主发起银行缺乏而致使村镇银行无法设立;隐性的将很多民间资本拒之门外限制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背离了村镇银行的设立初衷;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投资者对经营管理漠不关心,造成村镇银行独立性欠缺,大股东过度控制等现象。有鉴于此,应对主发起银行制度予以废除。
     第三节对民间资本投资严格限制的现行规定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历程和立法变迁回顾,并进一步分析了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利弊之争,进而认为在银行业整体范围内,鉴于民间资本的信用风险及其风险转嫁、关联贷款风险、产融结合潜伏的巨大风险等因素,确应对成立完全民营化的银行予以谨慎对待。但对于设立于金融服务远远供不应求的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应放开民间资本投资比例限制,实现村镇银行的完全民有民营化——投资农村金融较之在城市开办民营银行,利润空间的差异直接致使其吸引力大减,同时也就将很多有圈钱动机的企业挡在了门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安全性。对村镇银行完全民营化后所产生的问题,如村镇银行投资人甄选问题,村镇银行人才瓶颈与运营专业化问题,村镇银行完全民营化后的风险问题,该节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第五章: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本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紧承上文对村镇银行放开投资比例限制的观点,更进一步地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进行了研究。针对现实中村镇银行股权高度集中而致村镇银行沦为主发起银行的附属或分支机构的现状,该节分别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股权高度分散、股权高度集中及股权适度集中三种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股权高度分散虽可在股东间产生制衡机制,但各股东各自均试图“搭便车”而基本放弃其对公司经营进行参与和监控的权利与职责,极易出现内部人控制。股权高度分散所产生的问题上,我国也不乏其证,典型的如我国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股权高度集中模式下,大股东虽具有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的经济激励及能力,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约束和制衡,极可能出现控股股东以牺牲小股东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现象,现实教训如长期困扰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城市商业银行中国有资本过度控制问题;
     而在相对集中型的股权结构中,相对控股股东的存在,使得达到股权制衡的目的——通过各大股东的内部利益牵制,达到相互监督、保护所有股东权益。在现实例证方面,以服务优质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运行良好的浙商银行和台州商业银行,其股权结构就充分体现了股权相对集中的原则。故,无论是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都是公司最有效的股权结构,在股权相对分散基础上的相对集中或控股,是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最优选择,至于具体的比例限制。可考虑单一投资主体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20%左右。
     鉴于公司治理直接关乎银行的运营成败,本章第二节对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了研究。现行立法中对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规定过于随意与简化,其董事会和监事会均为任意设置机构,典型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架构并未完整的搭建。本节以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如资本机构的特殊性、委托代理关系复杂、信息不对称严重、银行体系具脆弱性传染性和失败的负外部性等为分析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较之一般的公司治理,银行的公司治理更应注重存款人利益的维护,更应注重风险控制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分析了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规定对现行其他立法如《公司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等的冲突和违反,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的第一步,是必须遵从现行《公司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弥补现行立法中对存款人利益保护不足的缺陷,设置代表存款人利益的董事和监事席位。
     第六章,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建。
     本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针对困扰农村金融机构多年,村镇银行在运行中亦亟需解决的商业性与支农性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现行法上关于支农性的相关规定依然过于原则化,具体操作性的缺乏,直接削弱了这些规定的实际意义,如何制定具实际操作性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方面,美国《社区在投资法案》中强制性要求银行机构必须为其所在的社区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人人群,并以此作为在审批金融机构注册、参加存款保险、设立分支机构、设备或者进行兼并收购活动时批准或拒绝的主要考量因素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谈到商业性与支农性的问题时,有一个思维惯性是广为存在的,即商业性与支农性是完全对立的两极,支农性是无盈利可言的,甚至可以说,“支农性”直接等同于“亏损性”,支农业务完全背离商业性的追求。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这个认识误区。商业性与支农性并非完全对立,在农村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农村城镇化加速以及农民收入多元化的当下,这种将“支农性”与“亏损性”直接划等号的观点,就更是难以说其是正确的。当然,某些支农性业务确实可能会有损村镇银行的商业性,鉴于商业可持续性是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故在研究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的时候,需要避免的一个误区是过于强调其支农性,甚至强调其全盘支农性。
     为实现推出村镇银行制度的初衷,在保证村镇银行盈利性的同时,也必须对其支农性作出具体的、明确的规定。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立法经验,有必要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当以保证村镇银行的盈利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为前提)必须针对本市内的三农客户,特别是要对中低收入农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金额、发放笔数、贷款分布和占该机构在本社区贷款总额的比例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各村镇银行满足所在区域内贷款、服务需求的程度进行评价。
     与村镇银行支农性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如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要不要也强制性地规定其农业信贷比例,要求其担负一定的支农责任?在奉行自由竞争理念的美国,其尚且通过《社区再投资法》强制性要求参加联邦存款保险体系的几乎所有银行机构等,均有义务采取持续和积极的步骤满足当地社区的信用需求,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人人群。故从投资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出发,似乎并无不可。如此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农村金融难题,但此项规定涉及面甚广,推行阻力可料而知的艰难,但客观而言,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解决信贷歧视、实现信贷公平的办法。
     第二节则对村镇银行至关重要的配套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村镇银行国家信用担保的缺失,村镇银行要顺利的市场退出以及市场退出中的存款人利益保护等都亟需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鉴于各界对我国当下构建整体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是否成熟尚存有激烈论争,官方态度亦并不十分明朗,故在我国构建整体的存款保险制度至今仍遥遥无期,而村镇银行的发展又时不我待,故对村镇银行先行构建存款保险制度,极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对组建由中央、各省政府及村镇银行共同出资型存款保险机构、强制性投保方式的采用、差别存款保险费率的实行以及限额赔付制度的实行进行了分析。
Rural finance has always been the weakness of our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Withdrawal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efficient oper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other factors have resulted in a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the financial supply and demand in rural areas.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rural areas immediately. Village bank is emerging in this context.
     At the end of 2006,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permits the establishment of village bank in rural areas.Until March 2009, there were 97 village banks already, and the go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is 2000 village banks, that means,each county with conditions can have one village bank.
     The village bank runs more than 2 years until now, although the overall trend is goo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revealed:the restrictions of establish methods and investment proportion of village banks, have resulted in a shortage of funds problems; initiated by the main bank have resulted in directely bank independence problems;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also need to be perfected; its banking services tend to deviate from rural market;the interests of depositors lack protection mechanisms and so on.How to resolve all these problems and how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village bank need deeply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six chapters,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the value of village bank:the necessity to set up village bank and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 I focus on the concept,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bank. As a joint-stock and micro-financial institution, village bank is opening to all types of investors,its ratio of investment is strictly limited, it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simplifed, and its geographical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stablishment are strictly limited,but the nature of village bank is still commercial bank,althought with some specialities.
     Section II focus on the diffrences between village bank and other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ection III, facing with these opinions which question the value of the village bank,the paper insists that the absence of financial service in rural areas is the very reason why village bank exist.
     SectionⅣfocus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bank: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village bank,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of its financial needs, the adequacy of the supply of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the profitability of village bank. The feasibility of village bank has been proved by all these facors.
     ChapterⅡ, positivism: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bank and the plight of its develpoment.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Ⅰis on the overview of village bank's development,based on individual cases and the macro-leve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ectionⅡsummarizes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act on rural fin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bank:the development is very fast;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local commercial bank plays an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egistered capital are far more than the demand of Temporary Regulations on village Bank;the phenomenon that village banks are absolute controled by main initiated bank highlights; the majority of village bank have opted the cities as the plac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nly a few village banks select towns and villages to be the places to set up.
     SectionⅢanalyses these difficulties that village bank encounters in its development, they are as follows:the restrictions of methods and ratio of investment to establish village bank, have resulted in a shortage of fund problems; initiated by the main bank have resulted in directely independence problems; There is also a serious lack of management structure; banking services of village bank tend to deviate from rural market;the interests of depositors lack protection mechanisms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is to research on the position of village bank, the scope of investor, the proportion of each investment,the model of eatablishmen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village bank, its operations in towns and villages,t the protection of depositor's interests.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se questions one by one, attempting to redesign and reconstruct the whole system.
     ChapterⅢ, village bank's position of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SectionⅠis on the overview of the controversy of village bank's position of development.Village bank's position of development is including three aspects:the market position,the regional position and the natural position.
     The market position also includes three aspects:first, it is just positioning in agriculture,or also in commercial industry; In specific groups of customers, it is just positioning in farmers, or also includes other professional groups;Further, within the farmers,it just takes the high-income groups as their main customers, or will also includes the low-income groups.To these three questions, there are different academic opinions.
     On the regional position of village bank,many people insist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ommunity bank of America.But also there are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if in this way, it will reduce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s of village bank.,and also will be in violation of existing laws such as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On the natural position of village bank, many people insist that "the commercial character" is directly oppositing "the agriculture supporting character",it is impossible for commercial bank to support agriculture,so the village bank should be coopera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 or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institution.
     SectionⅡi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bout the position of village bank's development.The community bank in Amercia,the community bank in Australia,and the Grameen bank in Bangladesh have provided us with good experiences:the market position should properly focus on the low and moderate-income groups,the regional position should take the situations of its own country,the natural position should be commercial bank,with some mutual and cooperational characters as well.In addition, this section also analy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Bendigo community bank model in our country.
     SectionⅢanalyses the position of village bank.Because in many rural areas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re totally absent,so the market position of village bank should cover most of the economic entities in rural areas.while ensuring the village bank's profi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certain level of low-income groups into the scope of customers;
     In order to prevent an outflow of capital in rural areas, and ensure that the funds "from the local,used for the local", as well as to improve China's banking system,the regional position of village bank should be community bank. Further, in view of its anti-risk abil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apacity of bank,cross-regional operation can be allowed in some situation.
     Community banks have a certain of similarities with cooperational and mut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not in a typical way, from the main body of investment,and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services. Accordingly,the nature of the village bank should be commercial bank,with some mutual and cooperational characters as well.
     SectionⅣfocus on China's current legislation on the posiiton of village bank and its improvement.Current legislation limits the operation of village bank into county only,it seems that the village bank has already been positioned as a community bank. However, the "Community" area is defined as a "county", in reality it has been questioned,for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local economy is limited and the market is too small to ensure the profitability of village bank.so it is better to change "county" to "city",and the model of establishment and the minimum registered capital also need to change.
     ChapterⅣ, research on the investor of village bank.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Ⅰanalyses the scope of village bank's investors.This section insist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be a shareholder of village bank,we also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vestors who are natural persons, besides, we also can learn from the compulsory saving lenders model of Grameen Bank.
     SectionⅡanalyses the retention or abolition of the main initiated bank system.although it can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village bank, enhance the degree of the credibil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sults in a series of question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failure of village bank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main initiated bank, unreasonal restrictions to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so on,all these departure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village bank. In the light of this, the main initiated bank system should be abolished.
     SectionⅢanalyse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its problems, 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it should liberalize restrictions on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proportion,and village bank should eatablish to be fully privatized bank. The full privatization of village bank also gives birth to many questions,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investors, specialized operations and personnel bottlenecks and the risk problems, this section also analyses and discuss all these problems.
     ChapterⅤ: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village bank.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SectionⅠfocus o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village bank.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that high concentration of ownership statu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section analyses the highly fragmented ownership structure, highly concentrated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relatively concentred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relatively concentred ownership structure is the best selection for village bank.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 section II studies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village bank. Against the fact that the existing legislation o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village bank is too arbitrary and simplified, this section insists tha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 should focus on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depositors, risk control and perfect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On this basis, this section furtherly analys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village bank legislation and other existing legislation,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Chapter VI,research on agriculture supporting system and and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of village bank.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Section I focus on on agriculture supporting system,which means how to ensure the village bank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 in rural areas effectively.On this problem,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of America gives us many experiences that we can learn from:it has placed a continuing and affirmative obligation on banks to help meet the credit needs of local community in which they operate,espaecially to low-and moderate- incom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and their evaluations and records will be taked into account in the bank's application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domestic branch, merger, consolidation, acquisition of assets, or assumption of liabilities requiring approval and so on.
     Section II researchs on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of village bank. The lacks of national credit guarantee and the protecion of depositor's interests make it is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In view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s still far away, so to build an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only for village bank is highly necessary. On this basis, this section furtherly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of deposit insurance institutions, the mandatory insurance approach, the different deposit rate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f payment system.
引文
①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初定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②2009年3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全国政协工商联小组会议上表示,全国共有28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约30000个乡镇建制,目前不到100家的规模还远难覆盖广大农村市场。2009年银监会还将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的试点范围,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参见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初定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③中国银监会:《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超过百家》,资料来源: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0090112E0BDC820279383FAFF0C7A6B2BDAD 100,2009年2月3日访问。
    ①王海涛、王利军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学思考》,载《经济论坛》2008年第1期。
    ②杜鹃、王利军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③杨连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载《财会月刊》2008年第6期;孟祥彬:《关于规范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若干思考》,载《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耿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与完善》,载《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等。
    ④高战胜:《论村镇银行的法律性质》,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①同样的,关于贷款公司,目前法学类文献对其并无涉及,经济管理学类期刊论文亦对其鲜有关注,就笔者搜集情况而言,仅有三篇:内蒙古银监局:《贷款公司:农牧民的“马背银行”》,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11期,王铮等:《贷款公司:新模式见证“汤水效应”》,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8期,王铮等:《农村金融改革漾春潮——全国首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挂牌开业实录》,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4期。三篇均为报道性文章,参考价值有限。关涉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文献资料则主要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办社成本依然高昂,融资渠道狭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互助社急需外部资金的支持,且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亦有学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认为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竞争充分,农民缺乏可存资金,再兼缺乏外部金融市场支持和存款保险制度,导致互助社资金严重困难,故应出台相应措施以解决诸类难题。但相关研究尚远未系统深入。
    ①《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
    ②《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条。
    ③《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9条。
    ④《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第3款。
    ①《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5条。
    ②《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5条。
    ③《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0条。
    ④《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0条。
    ⑤《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1条。
    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2条。
    ⑦《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5条、《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
    ①《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9条。
    ②高战胜:《论村镇银行的法律性质》,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③强力著:《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2条。
    ⑤强力著:《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⑥强力著:《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103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13条。
    ②《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9条。
    ③具体参见后文的“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在现行法上的比较图示”。
    ①具体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根据该通知,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具体条件是:(1)有较强的管理能力;(2)全辖信用社资产总规模10亿元以上;(3)不良贷款比例15%以下;(4)组建后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
    ②报告直通车网站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研究报告》,资料来源:http://www.reportbus.com/Article/JR/200809/Article_85791.html,访问时间2009年1月23日。
    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农村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网页,资料来源:http://www.cbrc.gov.cn/bankbbs/bankbbs/BbsPageAction.do?operate=getContext&flag=2&docUuid=CBRC20070 927 11&itemcode=001004005,2008年12月3日访问。
    ④《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
    ⑤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中国农村商业银行》,载《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8年第11期。
    ①《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8、9条。
    ②《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条。
    ③《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9条。
    ④参见《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2-42条。《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8条更是进一步对董事会的成员组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其成员为7至19人。其中,本行职工担任董事的人数应不少于董事会成员总数的1/4,但不应超过董事会成员的1/3,除本行职工外的其它自然人股东担任董事的人数不得少于董事人数1/4。董事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关于监事会的具体组成,其第39条规定,农村商业银行设监事会,人数为5到9人,监事会成员由职工代表和股东代表组成,其中,职工担任的监事不得超过监事总数的1/3。监事会中的职工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非职工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⑤《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18条。
    ①具体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
    ②《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
    ③《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4条。
    ④《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9条。
    ⑤《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条。
    ⑥其中,每股金额为人民币1元,自然人股东资格股起点金额为人民币1000元(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进行调整),法人股东资格股起点金额为人民币10000元。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自然人股东每增加2000元投资股增加一个投票权,法人股东每增加20000元投资股增加一个投票权。参见《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16、18、19条。
    ⑦《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5条规定,农村合作银行实行民主管理,其权力机构是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由股东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关于其董事会及其组成,其第30条规定,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其成员为7至19人。其中农户、农村工商户股东担任董事的人数不得少于董事人数的1/3。本行职工股东担任董事的人数,不得超过董事人数的1/3。董事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关于其监事会,其第42条规定,农村合作银行设监事会,人数为5到9人,监事会成员由职工代表和股东代表组成,其中,职工担任的监事不得超过监事总数的三分之一。监事会中的职工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非职工监事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①《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0条。
    ②《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2条。
    ③岳志:《现代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④冯果:《深化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的若干法律思考》,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
    ⑤当前信用社无论是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具体而言,首先,在入社问题上,自愿入社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演化为强迫入社。其次,就信用社提供的服务而论,社员在贷款利率、服务的便利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作为社员的优惠或优先,农信社的信贷业务具有大量流向非社员单位或个人的“外部化”倾向。再次,在管理体制上,社员代表大会难以充分行使职权,作为产权主体的信用社社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参与民主管理,管理决策层的权力制约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员代表大会不能制约理事会,理事会不能制约信用社主任,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经营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违规经营现象屡见不鲜。如此,以合作金融的基本经济特征相衡量,当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已严重偏离合作制的方向,信用合作社这种合作金融流于形式。参见冯果:《深化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的若干法律思考》,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张荣刚:《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载《西安金融》2003年第4期。
    ⑥《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9条。
    ①《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3、9条。
    ②《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16条。
    ③《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20、21、22条。
    ④具体而言,主要的改革方案如下: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因地制宜确定信用社的组织形式:一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具体条件是:(1)有较强的管理能力;(2)全辖信用社资产总规模10亿元以上;(3)不良贷款比例15%以下;(4)组建后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二是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具体条件是:(1)全辖信用社统算账面资能抵债;(2)基层信用社自愿;(3)县(市)联社有较强的管理能力;(4)统一法人后股本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资本充足率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三是其他地区,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加大对高风险信用社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需求较少的信用社,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资料来源:http://www.ccfn.com.cn/bktg/200810/736.html,2008年12月10日访问。
    ②潘淑娟、张艳、石英:《构建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分析与思考》,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4期。
    ③《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
    ④《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2、4条。
    ⑤《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
    ①《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9条。
    ②按照《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第9条的规定,要设立贷款公司,其投资人应符合下列条件:(一)投资人为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二)资产规模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三)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四)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五)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③《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17条。
    ④对于何种类型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才能成为社员,该暂行规定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其第18条规定,农民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户口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本地有固定住所且居住满3年)在人股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三)人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合法,达到章程规定的入股金额起点:(四)诚实守信,声誉良好;(五)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其第19条规定,农村小企业向农村资金互助社人股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注册地或主要营业场所在人股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二)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三)上一年度盈利;(四)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10%以上(合并会计报表口径);(五)人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合法,达到章程规定的人股金额起点:(六)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⑤《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20条。
    ⑥《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第20条。
    ①《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41-45条。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④《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②张东红:《小额贷款公司转谋村镇银行》,载《投资者报》2009年2月6日;李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前景》,载《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月7日。
    ③张建:《四川广元小额贷款公司申请改制村镇银行》,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18日。
    ④王成:《有条件变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左右为难》,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3月3日。
    ①所谓普惠金融,是指一种将困难群体作为目标客户,并保证商业的可持续运作,保证机构的自负盈亏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形式。弘义生:《通过村镇银行建立普惠金融》,载《南方日报》2008年12月11日。
    ②苏曼丽、周鹏飞:《专家:我国缺乏为农村服务的小银行》,载《新京报》2007年1月30日。
    ③石丹林、欧阳姝:《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突破》,载《武汉金融》2007年第4期。
    ④章芳芳:《村镇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陶磊:《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载《现代商业》2007年第7期。
    ①李若:《村镇银行发展展现持续发展潜力》,载《经济日报》2008年4月24日。
    ②曹杰存:《解惑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载《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年4月16日。
    ③卫新江:《村镇银行——蜡烛还是火炬》,载《决策》2007年第8期。
    ④静思阁:《话说村镇银行》,载《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①岳志:《论合作金融的效率》,载《西南金融》2002年第1期。
    ②岳志:《论合作金融的效率》,载《西南金融》2002年第1期。
    ③李建英著:《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④温铁军:《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载《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第6期。
    ⑤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①张晓山、何安耐:《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②张元红、李静等著:《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③李建英著:《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④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⑤陆磊:《农村金融的性质与商业性金融的职能》,载《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①郭田勇等著:《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3页。
    ②参见王双正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05页;张元红、李静等著:《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9页;张远军著:《中国农村走向繁荣的金融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92-93页。
    ③张元红、李静等著:《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①陆磊:《农村金融的性质与商业性金融的职能》,载《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②[孟加拉]穆罕默德·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0-150页。
    ①汤敏:《谨防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缺位》,载《世界经济学人》2006年第2期。
    ②吴跃:《解决农贷困难不能只靠农信社》,载《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15期。
    ①徐钟:《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首家村镇银行诞生记》,载《南方周末》2008年3月19日。
    ②具体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年9月),资料来源: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850,2008年12月1日访问。
    ①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年9月),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850,2008年12月1日访问。
    ①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年9月),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850,2008年12月1日访问。
    ①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从村镇银行设立看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必然途径》,载《济南金融》2008年第10期。
    ②余丰慧:《强化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2/15/content_4178736.htm,2008年12月12日访问。
    ①陈卓凡:《民营银行的优势分析及其发展路径探索》,载《海南金融》2006年第3期。
    ①祝健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①张元红、李静等著:《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2页。
    ②陶磊:《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载《现代商业》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从村镇银行设立看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必然途径》,载《济南金融》2008年第10期。
    ③臧景范:《在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资料来源: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926,2008年12月20日访问。
    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背景》,资料来源:www.cedc.com.cn/zhengce/article_show.asp?id=281,2008年12月21日访问。
    ②王玉珍:《民间金融:是取缔还是招安》,载《经济界》2008年第6期。
    ③李富有:《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发展动因和前景探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4期。
    ①李富有:《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发展动因和前景探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4期。
    ②李若:《专家:我国缺乏为农村服务的小银行》,载《新京报》2007年1月30日。
    ③王曙光著:《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①王曙光著:《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晁临:《亚行专家:乡村银行有利可图》,载《京华时报》2007年1月24日。
    ①搜狐财经记者:《中国村镇银行能否赚钱?》,资料来源:http://money.business.sohu.com/20080331/n256007498.shtml,2008年12月30日访问。
    ②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③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④林同:《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开业一年半实现盈利》,载《经济日报》2009年1月8日。
    ⑤云南网:《“云南两村镇银行赚钱了”最初几月存款基本为零》,资料来源:http://finance.yunnan.cn/html/2009-03/18/content 289145_4.htm,2008年12月30日访问。
    ⑥殷晓章:《河南一村镇银行半年就赚钱连董事长在内共17人》资料来源:http://ww.dahe.cn/xwzx/sz/t20090219_1489295.htm,2008年12月30日访问。
    ⑦中国经济周刊:《荷兰合作银行:投资中国农村金融,十年后可盈利》,载《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7月17日。2006年7月11日荷兰合作银行集团(Rabobank Netherlands)董事会执行主席赫姆斯克(Bert Heemskerk)、国际金融公司(IFC)东亚太平洋局副局长冯桂婷及杭州联合银行董事长张晨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宣布:荷兰合作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将共同出资参股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杭州联合银行),总出资额为2.6亿元人民币,两家公司分别占杭州联合银行10%和5%的股份。作为一家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银行,其最初是由农民自发组成的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的,目前其不仅是世界30大银行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没有政府参股的AAA级私人银行,而且连续数年被评为“最安全银行”首位。
    ⑧李云静:《渣打中国首席执行总裁:村镇银行盈利只是短期评估指标》,载《上海证券报》2009年2月11日。
    ①杨佳:《社区银行与村镇银行引领新潮流》,载《中国世界》2008年第11期。
    ②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③我国拥有9亿农民居民,其收入正在迅速增加,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每年汇回农村的资金非常庞大;我国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正在崛起,需要庞大的资金输血;中国县域以及乡镇的工业正在进入新一轮进发期,资金需求迫切,随着交通瓶颈的彻底解决,沿海一些产业正在向西部以及农村转移,要依靠资金启动市场;中国农村有1.2亿农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市场的满足率只有60%,也即尚有40%的空间未得到金融服务;中国3.5万多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为6.7%,即还有2500个乡镇处于金融空白状态,作为还贷人来讲,农民的信用也是比较高的。这些都昭示了农村金融市场广阔的盈利前景。参见杨佳:《社区银行与村镇银行引领新潮流》,载《中国世界》2008年第11期。
    ①郭松民:《尤努斯博士的伟大证明》,载《中国青年杂志》2006年第11期。
    ②郭松民:《尤努斯博士的伟大证明》,载《中国青年杂志》2006年第1l期。
    ③在格莱珉银行奉行的理念中,有两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每一个贷款者都是诚实的。格莱氓银行不要求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抵押物,也不打算将任何未能还款的贷款者送上法庭。因为格莱瑕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个贷款者都是诚实的,在贷出者与借贷者之间没有司法工具。尤努斯确信,建立银行的基础应该是对人类的信任,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纸上合同。甚至当贷款者确实违期偿还一笔贷款时,格莱珉也并不认为他们是恶意的。相反,会设想一定是那些人窘迫的境况使他们无力按时偿还;二是相信穷人的生存技能。尤努斯坚定地相信,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穷人活着,这一事实就清楚地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去做一件事,所以,最紧要的不是教给穷人们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能。使穷人能得到贷款,就是使他们得以立即实践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编结、脱粒、养牛、拉人力车等。而他们挣到的钱继而转变为一种工具,成为一把开启一系列其他能力的钥匙。参见鲁蔚:《解构格莱珉》,载《农村金融研究》2008年第1期;(孟加拉)穆罕默德·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孟加拉)阿西夫·道拉和迪帕尔·巴鲁阿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①《我国进行农村金融机构已超过百家》资料来源:http: //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0090112D14D5F482A38E526FF5D4F3A9194B700,2009年2月3日访问。
    ②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初定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③2009年3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全国政协工商联小组会议上表示,全国共有28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约30000个乡镇建制,目前不到100家的规模还远难覆盖广大农村市场。2009年银监会还将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的试点范围,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参见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初定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对于这种每县一家村镇银行的做法,笔者并不赞同,村镇银行规模过小,经营区域过于狭小,极易沦为中看不中用的“盆景银行”,且极易倒闭。
    ①徐钟:《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首家村镇银行诞生记》,载《南方周末》2007年3月9日。
    ②徐钟:《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首家村镇银行诞生记》,载《南方周末》2007年3月9日。
    ①红心:《惠民村镇银行三招探路》,资料来源:http://news.17tech.com/news/2008042638152.shtml,2009年1月2日访问。
    ②殷楠:《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进一步满足本地金融需求》,载《经济日报》2009年1月8日。
    ③仪陇广电:《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新政支行今日开业》,资料来源:http://www.scyl.agri.gov.cn/Html/2008-11-27/2_12841_2008-11-27_27819.html,2009年1月2日访问。
    ①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将村镇银行的建立和意义比喻为“汤水效应”,其认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成立,必将激活农村的金融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新的活力和新的商机,产生“汤水效应”———就好比一桶开水,加些盐、加些油,再加些青菜和海米(小虾米),就成了美味的鲜汤,虽然其主体仍然是水,但因为有了新的成分,就会促仲其发生质的变化。参见苑坚、陈燮:《唐双宁在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开业仪式上强调:规范推进试点,促进机制转换,严密防范风险,做好支农服务,把村镇银行办成为“三农”服务的农村社区性银行》,资料来源:http://www.tsfn.heagri.gov.cn/default3.aspx?id=10239,2009年1月2日访问。
    ②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初定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③截至2008年8月,湖北省有8家村镇银行开业,村镇银行数量居全国之首,占全国已开业的41家村镇银行总数的19.5%。更引人注目的是,汇丰银行在随州开办的村镇银行是外资银行开办村镇银行首例.花旗银行发起组建的两家贷款公司已获得银监会同惫,进人前期筹备阶段。从该省8家已开业村镇银行的总体情况看:在组织形式上,股份有限公司2家,占比25%.有限责任公司6家,占比75%(其中一人有限责任公司2家)。在资本构成上,实收资本总额16600万元,其中银行资本11080万元,占比66.75%,产业资本4760万元,占比28.67%,个人资本760万元,占比4.58%。在股东结构上,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其中,国有银行1家(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1家(国家开发银行),外资银行1家(香港汇丰银行),农村商业银行3家(北京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吴江农商行),企业法人33家,自然人23人。从业务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7月31日,村镇银行运行情况良好。负债总额达到34435万元,其中各项存款29035万元,资产总额达到48808万元,其中各项贷款1057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603笔,金额12226万元(其中农户贷款系计498笔,金额7986万元。涉农中小企业贷款累计105笔,金额4240万元)。贷款全部投向“三农”,且无一笔不良贷款。7月末,已经有1家村镇银行实现盈利,其余村镇银行预期在2008年底基本能达到盈亏持平,2009年开始整体盈利。参见向东明: 《村镇银行——湖北金融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专访湖北银监局局长李怀珍》,载《银行家》2008年第10期。
    ①牛娟娟:《村镇银行逐鹿湖北金融市场》,资料来源:www.yunfu.gov.cn/govmach/jrb/html/121377_0.doc,2008年12月23日访问。
    ①于猛等:《四问村镇银行》,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5日第13版。
    ②樊杰:《村镇银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载《金融论坛》2008年第3期;张彦峰:《发展村镇银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载《经济师》2008年第6期;周庆海:《村镇银行建立后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选择》,载《黑龙江金融》2008年第6期。
    ③于猛等:《四问村镇银行》,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5日。
    ④王曙光:《村镇银行的意义和挑战》,载《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年1月30日。
    ①于猛等:《四问村镇银行》,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5日。
    ②于猛等:《四问村镇银行》,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5日。
    ③例如,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在2007年6至8月共发放养殖业贷款101万,但由于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生猪蓝耳病疫情,贷款被迫停止发放。东丰县目前有生猪、牛、梅花鹿、鸡四大养殖业,生猪年出栏率达200万头,虽然在大部分时期有较高的收益,但是频繁的疫情使养殖业和村镇银行时时面临风险。在国家政策性保险体制和生猪期货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开展养殖业贷款时还有很多顾虑。解决农业贷款 风险的有效途径是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提供农产品保险。现在,东丰县已经建立了生猪养殖保险,对能繁母猪每头投保120元保险,其中国家补贴96元(占80%),农户出24元(占20%),能繁母猪若因蓝耳病等疫情死亡,保险公司每头赔偿2000元;村镇银行和保险公司签有协议,村镇银行作为第一受益人。这样就有效降低了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参见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牛娟娟:《村镇银行逐鹿湖北金融市场》,www.yunfu.gov.cn/govmach/jrb/html/121377_0.doc,2009年2月3日访问。
    ②于猛等:《四问村镇银行》,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5日;祖晓青:《村镇银行融资问题解析》,载《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10期;牛娟娟:《村镇银行逐鹿湖北金融市场》,www.yunfu.gov.cn/govmach/jrb/html/121377_0.doc,2009年1月23日访问。
    ③陈刚、吴方兰:《民间金融“带着镣铐跳舞”,期待更多“出轨”》,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18日。
    ①巫建华等:《江苏省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成效与问题的调查分析》,载《金融纵横》2008年第8期。
    ②谢晓冬:《资金来源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9日。
    ③谢晓冬:《筹建村镇银行遇阻甘肃民勤苦寻发起人》,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3日;高改芳:《村镇银行起步艰难》,载《中国证券报》2008年5月14日。
    ①李晓美:《村镇银行,如何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载《金融日报》2007年12月27日。
    ②陈思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岂能只是村镇银行的试点》,资料来源:http://web.cenet.org.cn/upfile/105477,2008年12月12日访问;汤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经探索》,载《河北金融》2008年第8期。
    ①温州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wenzhou.gov.cn/art/2008/11/11/art_3598_81583.html,2009年1月15日访问。
    ②殷晓章:《河南一村镇银行半年就赚钱连董事长在内共17人》,资料来源:http://www.dahe.cn/xwzx/sz/t20090219_1489295.htm,2009年1月15日。
    ①胡合宇、雷宇:《首张村镇银行卡在湖北仙桃诞生》,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10月8日。
    ①例如曾都汇丰村镇银行行长朱涛曾对媒体称,“理论上说,应该两三百个农户配一个信贷员,曾都区有25万农户,那就需要一两千人,这显然不实际。但我们期望在3到5年内建立个几百人的业务团队,走村串巷,将网点延仲到农户家门口。”参见于猛等:《四问村镇银行》,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5日。
    ①牛娟娟:《村镇银行逐鹿湖北金融市场》,资料来源:www.yunfu.gov.cn/govmach/jrb/html/121377_0.doc,2009年1月23日访问。
    ①王爱俭主编:《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②近几年,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选择6省(区)的5种主要农作物开展试点。截至2007年底,保险业开办的三农保险险种达160余种,但农业保险的发展离满足农民需求的目标依然十分遥远,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依然远不相称,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51.8亿元,承保农作物2.31亿亩,仅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1126亿元风险保障。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滞后,一方面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08年9月),资料来源: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850,2009年1月24日访问。
    ①参见向东明: 《村镇银行——湖北金融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专访湖北银监局局长李怀珍》,载《银行家》2008年第10期。
    ①邹立宏:《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①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农田不多,收成欠佳,没有掌握任何技术,亦无打工之类的经济来源,勉强维持着生计;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其从事个体经营,成为种植、养殖大户,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其办企业、办商场、办学校,从事一切有利可图的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走在农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4期。
    ②秦晓清:《从村镇银行定位问题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向》,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10期。
    ③熊玉军:《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载《金融电子化》2008年第5期。
    ①熊玉军:《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载《金融电子化》2008年第5期。
    ②王爱俭主编:《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沙虎居著:《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陈岩著:《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民主建国会重点专题调研组、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社区银行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盛锦飞:《社区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于凤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载《农村金融》2008年第5期。
    ①李国文:《我国银行体系中的社区银行:内涵及其作用分析》,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熊玉军:《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载《金融电子化》2008年第5期。
    ③王爱俭主编:《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④资料来源:http://www.icba.org/communitybanking/index.cfm?ItemNumber=2518,2009年1月23日访问。
    ①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Community Banking Facts,资料来源:http://www.icba.org/files/ICBASites/PDFs/cbfacts.pdf(updated6/2008),2009年1月24日访问;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Community Bank Advantages,资料来源:http://www.icba.org/communitybanking/index.cfm?ItemNumber=556&sn.ItemNumber=1744,2009年1月24日访问;熊利平:《解析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载《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6期。
    ③严谷军:《关系型贷款与美国社区银行自生能力:一个文献综述》,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④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Community Bank Advantages,资料来源:http://www.icba.org/communitybanking/index.cfm?ItemNumber=556&sn.ItemNumber=1744,2009年1月24日访问。
    ① FDIC.summary of deposits,june 2002,资料来源:http://www3.fdic.gov/sod转引自孙杭生:《美国银行体系中的社区银行》,载《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1期。
    ② Ben S. Bernanke, Community Banking and Community Bank Supervision资料来源:http://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Bernanke20060308a.htm,2009年1月24日访问。
    ③美国社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即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来看是相对稳定的,这些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虽然其也开始运用其他非传统资金来源,但其发现借鉴大银行资金来源的很多途径(如资产证券化等),囿于社区银行自身实力和规模,并不适合社区银行——多渠道资金筹集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社区银行的经营能力,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与开发新的非传统资金来源相比,社区银行还是应将重点放在经营传统业务上。参见:何德旭:《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评述及启示》,载《新金融》2006年第7期。
    ④郑艳丽:《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何德旭:《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评述及启示》,载《新金融》2006年第7期;郭争艳:《美国社区银行经验对我国建立类似银行的启示》,载《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②2007年11月,Bendigo银行同Adelaide银行合并,自2008年3月起,改称Bendigo and Adelaide Bank Limited. Bendigo Bank and Adelaide Bank Merger,Extraordinary General Meeting,资料来源: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about_us/investor/bendigo_bank_and_adelaide_bank_merger.asp,2009年2月5日访问。
    ① Our Community Bank(?) Branches,资料来源: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community bank/our_community_banks.asp,2009年2月10日访问。
    ② Di Thomson and Malcolm Abbott.Community Banking in Australia,资料来源:http://epress.anu.edu.au/agenda/007/03/7-3-A-2.pdf,2009年2月12日访问;Gary Lewis,the Creditcare Experience in No Bank Towns 1995-2000,资料来源:http://www.accord.org.au/publications/ACCORD CreditcareReport.pdf,2009年2月14日访问。
    ③最早时候是1股1美元。一般来说会发行60-80万美元的股票。最少要申请500股,或者是100股的倍数,最多2万股。必须得到批准才才能拥有超过公司10%以上的股份。Bendigo bank:building better communities:Bendigo's community bank story,资料来源: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community_bank/pdf/2580_communitycontribution.pdf,2009年2月15日访问。
    ④王爱俭:《社区银行发展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16-20页。
    ①资料来源:http://www.grameen-info.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44&Itemid=594,2009年1月30日访问。
    ②[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从相信穷人到关爱客户》。
    ③白开元、江锦成:《穷人的福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纳斯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1 10页。
    ④[孟加拉]穆罕默德·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版,第232-234页。
    ①孟加拉国信用合作组织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小组太大,而且是由不同经济背景的人组成的,导致相对富裕的会员控制了小组,为避免合作组织以前所犯的错误,格莱珉银行对小组人数和经济背景的相似性作出了要求。参见:[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8页。
    ②[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6页。
    ①《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4条。
    ②《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8条。
    ③《农村商业银行暂行管理规定》第16条。
    ④《农村合作银行暂行管理规定》第21条。
    ①王爱俭主编:《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
    ②刘小萃:《农信社改革方向面临二选一:坚守社区还是跨区经营》,载《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第1938期。
    ③中国民主建国会重点专题调研组、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社区银行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236页;王爱俭主编:《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盛锦飞:《社区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于凤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载《农村金融》2008年第5期。
    ①郭田勇等著:《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3页。
    ②参见王双正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05页;张元红、李静等著:《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9页;张远军著:《中国农村走向繁荣的金融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92-93页。
    ①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②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③潘红敏:《汇丰要把村镇银行开到每个省——访汇丰银行亚太区主席郑海泉》,载《证券日报》2008年3月18日。
    ①于宗先主编:《民营银行:台湾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198页。
    ②于宗先主编:《民营银行:台湾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①甘慧茵:《粤首家村镇银行开业注册资本2.5亿规模全国最大》,资料来源:http://news.zhnews.net/zhnews/2008/1227/article_8493.html,2009年1月25日。
    ②郑芋、雷海超:《村镇银行低门槛推广须警惕金融风险》,载《中国产经新闻报》2007年10月29日。
    ①唐洋军、陆跃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国际经验与改革方向》,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城市商业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第2、23条。
    ③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十年风雨路》,载《银行家》2005年第6期。
    ①高艳、徐筱雯:《民营银行发展中必须发挥政府作用》,载《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7页。
    ①[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7页。
    ②[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5页。
    ①中国民主建国会重点专题调研组、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组编:《社区银行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页。
    ②参见:中国台州网:《陈小军:民营土壤里走出的银行家》,资料来源:http://news.taizhou.com.cn/a/20081105/content_85896.html,2009年2月1日访问;孙丽娜、陈光武:《二十年,从银座信用社到台州商业银行》,载《市场导报》2008年10月7日;万祥军:《陈小军:台州“草根银行”的创新传奇》,资料来源:http://www.bokee.net/dailymodule/blog_view.do?id=297368,2009年2月1日访问;蔡融融:《陈小军:10万办起全国首家民营银行》,资料来源: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8-10/09/content_14597624.htm,2009年2月1日访问。
    ①谢晓冬:《筹建村镇银行遇阻,甘肃民勤苦寻发起人》,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3日。
    ①对很多银行来说,与其到当地投资以股东的身份设立村镇银行,还不如直接到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这无论从管理还是成本来说,都要更划算。以300万元注册资金计,20%股权银行只需掏60万元热情都不高,足以说明问题。参见谢晓冬:《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有待突破》,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3日。
    ②在众多村镇银行的股东中,当地大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如在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股东中,很多当地的大企业赫然在列,萧山的传化集团、荣盛集团和红由化纤等一些颇有名声的企业,也出现在浙江玉环永兴村镇银行的股东名录中,这种现象在国内其他村镇银行中亦较为常见。参见俞技锋:《村镇银行:大企业争做股东》,载《浙商杂志》2008年第11期。
    ③应宜逊:《村镇银行的落脚点应为自然人》,载《经济参考报》2007年2月26日。
    ①应宜逊:《村镇银行的落脚点应为自然人》,载《经济参考报》2007年2月26日。
    ②应宜逊:《村镇银行的落脚点应为自然人》,载《经济参考报》2007年2月26日。
    ③王镇江:《应允许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5月14日。
    ①王爱俭:《社区银行发展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30-31页。
    ②《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23条。
    ③《农村商业银行暂行管理规定》第2条。
    ④《农村合作银行暂行管理规定》第2条。
    ①王红贵:《村镇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十大问题》,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5月28日。
    ①《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吸收自然人入股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办函[2000]815号)中对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过程中能否吸纳自然人股的请示》(成银发[2000]571号)。
    ②《关于加强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03]105号)第2条。
    ③《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18条。
    ④《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0条。
    ①张吉光、郭凌凌:《民营银行八大困惑》,载《国际金融报》2003年4月24日。
    ①吴凡、卢阳春:《转型期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金融努力分析》,载《财经科学》2005年第4期。
    ②董辅祁:《没有理由不让民间资本创办民间银行》,载《光彩》2000年第2期;樊纲:《中国需要大量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载《中国中小企业》2000年第10期;钮文新、邓妍:《樊纲:民营银行十年之辩》,资料来源:http://old.cenet.org.cn/cn/ReadNews.asp?NewsID=9219,2009年2月26日访问。
    ①《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第12、13条。
    ①王盛春:《四大制度支撑村镇银行》,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2月27日。
    ①《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5条。
    ②《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41条。
    ③《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
    ④《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30条,资料来源:http://www.czbank.com/czbank/,2009年2月26日访问。
    ①《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31条,资料来源:http://www.czbank.com/czbank/,2009年2月26日访问。
    ②《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32条,资料来源:http://www.czbank.com/czbank/,2009年2月26日访问。
    ①韦国宇、张凯:《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张日新:《转轨经济条件下的民营银行:市场定位、资本结构与资本规模》,载熊继洲主编:《民营银行——台湾的实践与内地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276页。
    ①葛蓉蓉:《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状态依存性》,载《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①冯星:《论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载《科协论坛》2008年第6期。
    ②孟姗娜:《寻求最有效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载《新学术论文选》2007年第1期。
    ③何问陶、黄励岗:《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载《武汉金融》2006年第8期。
    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2007年7月31日。
    ②李晓健:《对农村合作银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9期。
    ③农信社这种股权过度分散化的状况,与农信社改革不无关系。根据2003年9月出台的《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统一法人机构可根据实际设立资格股,也可以在资格股基础上增设投资股。资格股即社员股,是获得社员资格必须交纳的基础股金,是社员获得信用社优先、优惠服务的前提。投资股则是由社员中有实力的各类经济组织、个人投资大户形成的股份。上述文件规定,单个自
    ①鲍达民、王颐等:《董事会是公司的灵魂——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专访》,载《麦肯锡季刊》2009年3月。
    ②郝臣:《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研究最新进展》,载《财务与金融》2008年第5期;周志轶:《公司治理研究述评》,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③《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1条。
    ①《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2条。
    ②《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4条。
    ③《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30条。
    ④《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6条。
    ⑤《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40条。
    ①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载《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
    ②汪燕、赵晶:《银行公司的特殊性及其治理的特殊安排》,载《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杨群、杨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载《新金融》2006年第4期;虞群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探析》,载《上海金融》2007年第2期。
    ②马君潞等:《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债权治理的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③杨群、杨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载《新金融》2006年第4期。
    ④汪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banking organisations,资料来源:http://www.bis.org/publ/bcbs122.pdf?noframes=1,2009年2月20日访问。
    ②王红一:《从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看银行董事的责任》,载《法学》2007年第10期。
    ①童月红:《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治理对策》,载《经济师》2007年第9期;刘红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分析》,载《海南金融》2006年第8期。
    ①汪燕、赵晶:《银行公司的特殊性及其治理的特殊安排》,载《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②王红一:《从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看银行董事的责任》,载《法学》2007年第10期。
    ③魏国雄:《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载《商业银行》2008年第6期。
    ④魏国雄:《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载《商业银行》2008年第6期;杨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公司治理》,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⑤王红一:《从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看银行董事的责任》,载《法学》2007年第10期。
    ①熊鹏、任荣:《中国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4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17条。
    ③《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共分7章84条,主要内容有股东和股东大会、董事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监事和监事会、激励约束机制。指引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定义为,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制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指引规定了治理的五条基本原则: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明确股东、董事、监视和高管人员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职责和议事规则,适用公司法的规定。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1条。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9条。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6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2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18条。
    ③《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59条。
    ④《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60条。
    ⑤《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32条。
    ①鲍达民、王颐:《董事会是公司的灵魂——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专访》,载《麦肯锡季刊》2009年3月。
    ②《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第7条。
    ③《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第8条。
    ①孔国荣:《从公司法研究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载《企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①冯华:《杜晓山:村镇银行应向中低收入农户倾斜》,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25日。
    ②吕志强:《“三农”融资难,当从降低风险破题》,载《经济参考》2008年6月27日。
    ①本·S·伯南克:《<社区再投资法案>的起源、演化和挑战(下)》,载《金融纵横·财富》2007年第10期;张龙耀、褚保金:《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载《金融纵横》2008年第8期;付兵涛:《美国<社区再投资法>》,载《数字财富》2004年第7期。
    ② Lawrence J. White,Good Intentions Headed in the Wrong Direction,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winter,1993.
    ③ Jonathan R. Macer & Geoffrey P. Miller,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An Economic Analysis, Virginia Law Review,79 Va. L. Rev.291, MARCH,1993;Lawrence J. White,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Good Goals,Flawed Concept,资料来源: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community/cra/cra_good_goals_flawed_concept.pdf,2009年2月14日访问.
    ④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Closing The Gap:A Guide To Equal Opportunity Lending, www.bos.frb.org/commdev/commaff/closingt.pdf; Lawrence B. Lindsey,the CRA as a Means to Provide Public Goods,资料来源:http://info.chinaren.com/html/2009-03/22433.html,2009年2月15日访问.
    ⑤ Barr, Michael S. Credit Where it Counts: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May 2005,资料来源: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72166,2009年2月17日访问.
    ⑥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ty_Reinvestment_Act#cite note-SandraThompson-3,2009年2月20日访问。
    ⑦ John Taylor and Josh Silver,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30 Years of Wealth Building and What We Must Do to Finish the Job,资料来源: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community/cra/cra_30_years_wealth_building.pdf,2009年2月20日访问.
    ①本·S·伯南克:《<社区再投资法案>的起源、演化和挑战(下)》,载《金融纵横·财富》2007年第10期。
    ② David Carter,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A Boost to Low-and Moderate-Income Communities, a Set-Back for Minority-Owned Bank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Law Banking Institute, March,1997.
    ③文富德:《发展中的印度农村金融市场及其启示》,载《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3期;白广玉:《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和运行绩效评介》,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1期;张扬:《美国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载《世界农业》2008年第3期;李新生、谢元态:《美国农村金融体制、运作及启示》,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杨佳:《社区银行与村镇银行引领新潮流》,载《中国世界》2008年第11期。
    ②搜狐财经记者:《中国村镇银行能否赚钱?》,资料来源:http://money.business.sohu.com/20080331/n256007498.shtml,2008年12月30日访问。
    ①张龙耀、褚保金:《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载《金融纵横》2008年第8期。
    ①高伟:《未雨绸缪,防范村镇银行破产风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6月23日。
    ①孙晓慧:《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观点综述》,载《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何广文、张正平:《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进展述评》,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周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述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②孙晓慧:《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观点综述》,载《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王国刚:《存款保险制度不宜实施》,载《新财经》2007年第8期。
    ③2004年4月,央行金融稳定局存款保险处挂牌,同年8月存款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提上日程,同年12月初起草工作展开。相关部门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机构职能、运行机制和推出时机等方面论证至今。按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规划,首先建立存款保险计划,设立存款保险基金,将存款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设为建立相对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知情人士表示,央行与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的建立将促使规划顺利运行。参见《存款保险条例已入立法进程》,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2月13日。
    ①崔海霞、王文青、任咏梅:《对是否建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机制的分析》,载《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2期。
    ②陈向聪:《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中道德风险控制的设想》,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覃晓丹:《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之研究》,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1期。
    ①陈宇峰,高广智:《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难题及破解思路》,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3期。
    ②潘淑娟、张艳、石英:《构建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分析与思考》,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4期。
    ①周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述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沙虎居著:《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熊继洲主编:《民营银行——台湾的实践与内地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爱俭主编:《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国民主建国会重点专题调研组、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社区银行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陈岩著:《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6、于宗先主编:《民营银行:台湾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杨枝煌著:《民营银行——中国金融另一种现代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著,朱民等译:《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9、[孟加拉]穆罕默德·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版。
    10、白开元、江锦成:《穷人的福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纳斯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1、成思危主编:《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周霆、邓焕民著:《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3、韩俊等著:《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14、李苏、张传洲、邓兴珍著:《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及其解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15、何广文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6、郭田勇、郭修瑞著:《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何广文等著:《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8、王曙光等著:《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9、刘仁伍著:《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0、胡必亮、刘强、李晖著:《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基本理论、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1、程恩江、刘西川主编:《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刘玲玲、杨思群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6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杜晓山等著:《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4、何广文著:《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5、张贵乐、于左著:《合作金融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范静著:《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27、宋文瑄主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论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张乐柱著:《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29、李新著:《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30、岳志著:《现代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31、郭家万主编:《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2、马忠富著:《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3、郭利华著:《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反垄断管制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4、谢玉梅著:《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王曙光、乔郁等著:《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陈军、曹远征著:《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王双正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
    38、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编:《农村金融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39、黄建新著:《反贫困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0、岳意定著:《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1、祝健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2、温涛著:《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与战略重组研究:基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张远军著:《中国农村走向繁荣的金融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4、何世红主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5、赵澎涛主编:《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初探》,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李建英著:《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47、蔡四平、岳意定著:《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基于功能视角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张晓山、何安耐等著:《走向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9、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等著:《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0、田俊丽著: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缓解农村信贷配给》,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游劝荣主编:《金融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52、 吴志攀著:《金融法的“四色定理”》,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3、吴志攀、白建军主编:《金融法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郭雳著: 《思在录:金融法律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卢劲松著:《金融法热点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6、郭小东主编:《金融法热点问题专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版。
    57、吴志攀、白建军主编:《海外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8、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金融法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9、高晋康、谈李荣主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法制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柴荣著:《台湾地区金融法律制度变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苏宁著:《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62、凌涛著:《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63、张正平著:《转轨时期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64、罗滢著:《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5、潘修平著:《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韦良举:《称多县清水河镇富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经营情况的调查》,载《青海金融》2008年第7期。
    2、朱非墨:《资金互助社“激活”农村经济》,载《江苏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3、刘宛晨:《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4、姜柏林:《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难题待解》,载《银行家》2008年第5期。
    5、文维虎:《四川农村新型银行机构2007年改革试点情况——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式评价》,载《西南金融》2008年第2期。
    6、李明贤:《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第2期。
    7、李中华:《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对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组织情况的调查》,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
    8、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课题组:《安徽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
    9、武东轶:《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研究》,载《山西农经》2007年第4期。
    10、王琦:《农村金融改革新模式——浅议农村资金互助社》,载《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19期。
    11、傅航:《农村资金互助社暂停贷款的背后》,载《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8期。
    12、郭玉安:《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8期。
    13、程汝鉴:《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困惑》,载《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8期。
    14、吴淑萍:《青海省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始末》,载《青海金融》2007年第7期。
    15、王军:《青海海东:五项措施监管农村资金互助社》,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6期。
    16、邱子建:《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与互补》,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5期。
    17、李莉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进程与阶段性评价》,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18、杜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19、彭建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0、杨连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载《财会月刊》2008年第18期。
    21、纪瑞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低门槛准入存隐患》,载《金融电子化》2008年第4期。
    22、杨祎:《四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震后孕育生机》,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第6期。
    23、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4、王海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学思考》,载《经济论坛》2008年第1期。
    25、绵阳市金融学会课题组:《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初探——基于绵阳富民村镇银行的案例剖析》,载《西南金融》2008年第3期。
    26、刘鸿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推开》,载《农家参谋》2008年第1期。
    27、纪瑞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准入门槛带来的隐患》,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2期。
    28、何广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全面推进》,载《银行家》2008年第1期。
    29、孟祥彬:《关于规范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若干思考》,载《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30、王进:《安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研究》,载《改革与开放》2007年第8期。
    31、耿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与完善:基于社会公平视角》,载《北方经济》2007年第21期。
    32、秦晓清:《从村镇银行定位问题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向》,载《金融经济》2008年第10期。
    33、欧阳洁: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全面推开试点省份扩大到三十一个省市区》,载《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7年第11期。
    34、何广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11期。
    35、晓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全国推开》,载《共产党员》2007年第22期。
    36、王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析》,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7、王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研究》,载《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9期。
    38、王进:《安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讨》,载《金融纵横》2007年第11期。
    39、刘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点亮小额信贷》,载《中国农村科技》2007年第6期。
    40、孟志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呼唤配套政策》,载《金融博览》2007年第5期。
    41、王峥:《瞩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诞生》,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4期。
    42、杨莲芬:《新型农村社区金融机构的建设》,载《浙江金融》2006年第9期。
    43、盛锦飞:《社区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4、李国文:《我国银行体系中的社区银行:内涵及其作用分析》,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5、于凤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载《农村金融》2008年第5期。
    46、郑少华:《我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制度发展初论——基于解决合作金融商业化问题的视角》,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7、刘颖:《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经验及其启示》,载《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48、金莎:《浅析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载《乡镇经济》2008年第3期。
    49、熊利平:《解析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载《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6期。
    50、郑艳丽:《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1、李长健:《基于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合作金融法律问题研究》,载《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52、李长健:《基于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合作金融法律问题研究》,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53、马震宇:《农村合作金融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54、何德旭:《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评述及启示》,载《新金融》2006年第7期。
    55、范卫红:《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法律保障》,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6、陈晴:《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7、曾文革:《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的经验启示》,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8、张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的法律困境与发展进路》,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9、韩薇:《我国现行体制下的金融合作》,载《金融经济》2007年第10期
    60、刘军阳:《农村合作金融立法有关问题研究》,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61、唐洋军、陆跃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国际经验与改革方向》,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2、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十年风雨路》,载《银行家》2005年第6期。
    63、巴曙松、刘孝红等:《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64、高艳、徐筱雯:《民营银行发展中必须发挥政府作用》,载《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5、文晖:《农村合作金融立法:再往前走一步》,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年第2期。
    66、郭剑平:《从尤努斯的穷人银行反思中国的农户小额信贷制度》,载《商业研究》2007年第9期。
    67、冯果:《深化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的若干法律思考》,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
    68、贺江兵:《农村合作金融立法:急进还是缓行?》,载《中国金融家》2005年第7期。
    69、陈胜我:《我国合作金融的立法沿革及其评价》,载《上海金融》2002年第5期。
    70、蒋黛如:《加强合作金融立法势在必行》,载《西安金融》2000年第7期。
    71、中国台州网:《陈小军:民营土壤里走出的银行家》,http://news.taizhou.com.cn/a/20081105/content_85896.html。
    72、孙丽娜、陈光武:《二十年,从银座信用社到台州商业银行》,载《市场导报》2008年10月7日。
    73、万祥军:《陈小军:台州“草根银行”的创新传奇》,http://www.bokee.net/dailymodule/blog_view.do?id=297368。
    74、蔡融融:《陈小军:10万办起全国首家民营银行》,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8-10/09/content_14597624.htm。
    75、谌争勇:《尤努斯格莱珉银行与农信社小额贷款管理模式》,载《青海金融》2008年第1期。
    76、 《我国进行农村金融机构已超过百家》http: //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0090112D14D5F482A38 E526FF5D4F3A9194B700.
    77、张梦:《尤努斯试水中国乡村银行》,载《金融经济》2007年第2期。
    78、丁玉萍:《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初定2000家》,载《中国经营报》2009年3月14日。
    79、霍兵:《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小额贷款经济思想及其实践》,载《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期。
    80、郭培清:《“尤努斯小额信贷模式”引发的思考》,载《西部金融》2007年第8期。
    81、廖海青:《村镇银行布局农村》,载《经济》2008年第4期。
    82、仪陇广电:《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新政支行今日开业》,http://www.scyl.agri.gov.cn/Html/2008-11-27/2_12841_2008-11-27_27819.html。
    83、王彬:《尤努斯小额贷款思想对西部农村融资发展的启示》,载《今日科苑》2007年第20期。
    84、于凤川:《尤努斯与“穷人银行”》,载《求是》2007年第16期。
    85、王秀兰:《尤努斯小额贷款思想对我国西部农村发展的启示》,载《财会月刊》2007年第23期。
    86、赵保良:《尤努斯的小额贷款经济思想对我国农村扶贫的启示》,载《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
    87、高明亚:《尤努斯的关注:给穷人提供小额贷款》,载《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年第11期。
    88、范云霞:《尤努斯和他的创新——乡村银行》,载《创新科技》2006年第12期。
    89、姚远:《从尤努斯看我国银行机构经营管理上的三个误区》,载《中国金融》2006年第24期。
    90、陈刚、吴方兰:《民间金融“带着镣铐跳舞”,期待更多“出轨”》,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18日。
    91、殷晓章:《河南一村镇银行半年就赚钱连董事长在内共17人》http://www.dahe.cn/xwzx/sz/t20090219_1489295.htm。
    92、鲍达民、王颐等:《董事会是公司的灵魂——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专访》,载《麦肯锡季刊》2009年3月。
    93、郝臣:《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研究最新进展》,载《财务与金融》2008年第5期。
    94、周志轶:《公司治理研究述评》,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95、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载《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
    96、汪燕、赵晶:《银行公司的特殊性及其治理的特殊安排》,载《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97、杨群、杨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载《新金融》2006年第4期。
    98、虞群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探析》,载《上海金融》2007年第2期。
    99、马君潞等:《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债权治理的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100、王红一:《从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看银行董事的责任》,载《法学》2007年第10期。
    101、童月红:《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治理对策》,载《经济师》2007年第9期。
    102、刘红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分析》,载《海南金融》2006年第8期。
    103、魏国雄:《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载《商业银行》2008年第6期。
    104、杨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公司治理》,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105、熊鹏、任荣:《中国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4期。
    106、孔志国:《尤努斯经验的启示》,载《南风窗》2006年第21期。
    107、赵灵敏:《先要权利平等,然后是尤努斯》,载《南风窗》2006年第21期。
    108、王曙光: 《尤努斯:挑战传统信贷哲学》,载《中国金融家》2006年第11期。
    109、吕志强:《“三农”融资难,当从降低风险破题》,载《经济参考》2008年6月27日。
    110、李霞: 《尤努斯用金融缔造和谐社会》,载《中国金融家》2006年第11期。
    11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负责人就<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答中国政府网问》,http://www.gov.cn/zwhd/2007-02/15/content_528054.htm。
    112、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和<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答中国政府网问》,http://wwwl.www.gov.cn/zwhd/2007-06/14/content_648984.htm。
    113、郭松民:《尤努斯博士的证明与颠覆》,载《管理与财富》2006年第10期。
    114、张锐:《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载《资本市场》2006年第12期。
    115、黄庆华:《我国村镇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界定》,载《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116、陆岷峰:《以村镇银行为突破口构筑农村金融服务》,载《经济师》2008年第9期。
    117、崔萍:《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载《农村经济》2008年第7期。
    118、张淋:《发展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工作》,载《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第5期。
    119、巫建华:《江苏省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成效与问题的调查分析》,载《金融纵横》2008年第8期。
    120、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载《黑龙江金融》2008年第8期。
    121、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载《河北金融》2008年第8期。
    122、章芳芳:《建设村镇银行的条件分析与市场定位》,载《金融博览》2008年第9期。
    123、高思:《中国村镇银行总体现状与发展建议》,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5期。
    124、蔡国诚:《服务“三农”新途径——邛崃国民村镇银行的积极探索》,载《西南金融》2008年第9期。
    125、孟恩图雅:《新兴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困境分析》,载《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4期。
    126、王新河:《对新疆首家村镇银行——五家渠市国民村镇银行的调查》,载《新疆金融》2008年第7期。
    127、董瑞丽:《商业银行开展村镇小企业贷款的策略选择》,载《现代商业》2008年第24期。
    128、高伟: 《为村镇银行罩上存款保险的“安全网”》,载《西部论丛》2008年第7期。
    129、李邦全:《外资银行进村镇农信社直面竞争、与狼共舞》,载《今日财富》2008年第6期。
    130、王文军: 《首家外资村镇银行带来三种效应》,载《今日财富(金融版)》2008年第6期。
    131、秦汉锋:《村镇银行的制度安排及其演进》,载《今日财富(金融版)》2008年第3期。
    132、谢勇模:《农村金融改革新政为何热衷于村镇银行》,载《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2期。
    133、章芳芳: 《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从与商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比较出发》,载《现代乡镇》2008年第6期。
    134、徐联帮:《论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载《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8期。
    135、何文彬:《充分利用村镇银行的“汤水效应”推动新疆县域经济的发展》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0期。
    136、熊玉军:《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载《金融电子化》2008年第5期。
    137、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载《经济纵横》2008年第6期。
    138、章芳芳:《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从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比较出发》,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39、周庆海:《村镇银行建立后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选择》,载《黑龙江金融》2008年第6期。
    140、夏春秋:《浅析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载《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第5期。
    141、张彦峰:《发展村镇银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载《经济师》2008年第6期。
    142、刘寅喆: 《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9期。
    143、周雪平:《村镇银行或将推进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载《金融会计》2008年第6期。
    144、王晓珍:《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及运营中的问题》,载《金融会计》2008年第6期。
    145、章芳芳: 《村镇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6、伍崑: 《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探讨——基于对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调查》载《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7期。
    147、刘刚:《未雨绸缪有序应对村镇银行——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的几点认识》,载《西南金融》2008年第5期。
    148、高凌云:《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载《农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49、邹力宏:《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4期。
    150、吴念鲁:《村镇银行需未雨绸缪》,载《现代商业银行》2008年第5期。
    151、汪云兴:《江西筹建村镇银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载《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52、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4期。
    153、祝辉: 《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载《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54、周雪平:《村镇银行或将推进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载《时代金融》2008年第4期。
    155、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156、程萍:《小银行的大手笔——合肥科技农商行发起成立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探源》,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第4期。
    157、王继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载《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4期。
    158、刘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可行性调查思考》,载《新疆金融》2008年第3期。
    159、刘寅喆:《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9期。
    160、徐滇庆:《解放思想,探索开放村镇银行新思路》,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5期。
    161、谢勇模:《农村金融新政不应偏好村镇银行》,载《银行家》2008年第5期。
    162、孙婷婷:《村镇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载《财经界(中旬刊)》2008年第3期。
    163、侯岩松:《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新生事物——村镇银行的探析》,载《财经界(下旬刊)》2008年第3期。
    164、林世军:《村镇银行发展浅析》,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65、徐佼:《村镇社区银行: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的选择》,载《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66、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4期。
    167、王继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载《中国乡镇企业会》2008年第4期。
    168、周雪平:《村镇银行或将推进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载《时代金融》2008年第4期。
    169、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170、韩艺:《尤努斯与穷人银行》,载《农村工作通讯》2007年第1期。
    171、马震宇:《农村合作金融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72.韩薇:《我国现行体制下的金融合作》,载《金融经济》2007年第10期。
    173、张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的法律困境与发展进路》,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74、本·S·伯南克:《<社区再投资法>的起源、演化和挑战(上)》,载《金融纵横·财富》2007年第9期。
    175、薛林:《中国—东盟金融监管合作法律机制初探》,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176、曾文革:《论加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政策与法律措施》,载《亚太经济》2007年第1期。
    177、邵爱春:《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举措》,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3期。
    178、高凌云:《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载《农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79、邹力宏:《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4期。
    180、吴念鲁:《村镇银行需未雨绸缪》,载《现代商业银行》2008年第5期。
    181、汪云兴:《江西筹建村镇银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载《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82、本·S·伯南克:《<社区再投资法>的起源、演化和挑战(下)》,载《金融纵横·财富》2007年第10期。
    183、张龙耀、褚保金:《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载《金融纵横》2008年第8期。
    184、付兵涛:《美国<社区再投资法>》,载《数字财富》2004年第7期。
    185、孙晓慧:《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观点综述》,载《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186、何广文、张正平:《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进展述评》,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87、周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述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88、孙晓慧:《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观点综述》,载《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189、王国刚:《存款保险制度不宜实施》,载《新财经》2007年第8期。
    190、崔海霞、王文青、任咏梅:《对是否建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机制的分析》,载《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2期。
    191、陈向聪:《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中道德风险控制的设想》,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92、覃晓丹:《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之研究》,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1期。
    193、陈宇峰,高广智:《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难题及破解思路》,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3期。
    194、潘淑娟、张艳、石英:《构建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分析与思考》,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4期。
    1、巴塞尔委员会网站:http://www.bis.org。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banking organisations,http://www.bis.org/publ/bcbs122.pdf?noframes=1。
    3、Eugene A. Ludwig, James Kamihachi, and Laura Toh,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Past Successes and FutureOppotunities, 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community/cra/cra_past_successes_future_opportu nities.pdfo
    4、http://www.ffiec.gov/cra/history.htm; The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l,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t 30 Years, 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community/cra/cra_30_years.pdf.
    5、http://www.ffiec.gov/cra/history.htm。
    6、Mark Pinsky,CRA2.0:Communities 2.0, 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community/cra/cra_2.0_communities_2.0.pdf.
    7、Lawrence J. White,Good Intentions Headed in the Wrong Direction,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winter,1993.
    8、Jonathan R. Macer & Geoffrey P. Miller,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An Economic Analysis, Virginia Law Review,79 Va. L. Rev.291, MARCH,1993。
    9、Lawrence J. White,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Good Goals,Flawed Concept, 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community/cra/cra_good_goals_flawed_concept.pd f。
    10、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Closing The Gap:A Guide To Equal Opportunity Lending, www.bos.frb.org/commdev/commaff/closingt.pdfo
    11、Lawrence B. Lindsey,the CRA as a Means to Provide Public Goods,http://info.chinaren.com/html/2009-03/22433.html.
    12、Barr, Michael S. Credit Where it Counts: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May 2005,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721661.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ty_Reinvestment_Act#cite_note-SandraThomp son-3。
    14、John Taylor and Josh Silver,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30 Years of WealthBuilding and What We Must Do to Finish the Job, 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community/cra/cra_30_years_wealth_building.pdf.
    15、David Carter,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A Boost to Low-and Moderate-Income Communities, a Set-Back for Minority-Owned Bank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Law Banking Institute, March,1997.
    16、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Community Banking Facts, http://www.icba.org/files/ICBASites/PDFs/cbfacts.pdf(updated6/2008)。
    17、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Community Bank Advantages, http://www.icba.org/communitybanking/index.cfm?ItemNumber=556&sn.ItemNumb er=1744。
    18、Ben S. Bernanke, Community Banking and Community Bank Supervision,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Bernanke20060308a.htm http://www.grameen-info.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44&It emid=594。
    19、 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about_us/investor/bendigo_bank_and_adelaid e_bank_merger.asp。
    20、Di Thomson and Malcolm Abbott.Community Banking in Australia, http://epress.anu.edu.au/agenda/007/03/7-3-A-2.pdfo
    21、The Community Bank(?) Model, 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community_bank/community_bank_model.as P。
    22、What is Community Bank(?), 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community_bank/faq.asp;Community Bank(?), 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community_bank/index.asp。
    23、Bendigo bank:building better communities:Bendigo's community bank story, http://www.bendigobank.com.au/public/community_bank/pdf/2580_communitycontri bution.pdfo
    24、Elizabeth Duncan,why are community bank in Austrlia successful?----an exploration,21st Australasian finance and banking conference paper,http://ssrn.com/abstract=1252642。
    25、Graeme Byrne,Maureen Rogers and Earl Jobling,community bank in Australia: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social and economic wealth creation, http://www.latrobe.edu.au/csrc/publications/communityBanks.pdf。
    26、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3、《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6、《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
    7、《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8、《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9、《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10、《特许经营企业备案管理办法》
    11、《农村商业银行暂行管理规定》
    12、《农村合作银行暂行管理规定》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5、《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16、《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
    17、《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18、《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20、《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吸收自然人入股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办函[2000]815号)
    2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
    2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03]105号)
    2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
    24、《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
    25、《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
    26、《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
    27、《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0)27号)
    28、《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
    29、《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6)80号)
    30、《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31、《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
    3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
    33、《金融机构撤销条例》
    3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银监发(2005)54号)
    35、《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36、《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37、《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38、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39、《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最新研究报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6年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