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十年满汉关系研究(1901-191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朝是以满洲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满汉关系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清末十年满汉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关系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的视角出发,探讨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汉之间的矛盾运动,重点考察清末十年满汉关系与思想理论建构、政治实践之间的互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本文由七部分组成,除绪论与结论外,正文共分五章进行论述。
     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往研究成果、研究文献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及基本观点等。
     第一章,追溯清初至清末十年前满汉关系的发展演变,即经历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到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跨越。至清末十年,满汉关系演变为最集中、最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近代以前,以满族为代表的清廷延续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历史传统。近代以后至清末十年前,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满汉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即与中国近代历史一样,满汉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内外危机挑战之下,中央集权衰败,地方权力增强,再到清末十年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第二章,重点考察清末十年满汉关系,首先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理论建构呈现出来,反映在革命、改良、立宪等历史矛盾运动中。本章以同盟会的《民报》、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以及满族留日学生的《大同报》为文本,对这个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民报》是革命派的喉舌,对满汉关系的讨论在“革命排满”的基础上强调“满汉不同族”;《新民丛报》是改良派的机关报,强调“满洲己同化于汉族”;留日满族学生所创《大同报》,强调“满汉人民平等,满汉问题属于政治问题”。虽然革命派、改良派、留日满族学生关于满汉关系问题的讨论不一,在实践中却有着重大影响。但实际上则是近代中国对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认知与中国具体历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汇合,集中在满汉问题上讨论民族国家、民族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第三章,满汉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思想理论层面,也表现在政治实践的建构过程之中。预备立宪的规划、宪政考察的实践、融满汉畛域政策的推行以及“皇族内阁”的出台,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政治事件与满汉关系扭结在一起,满汉关系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清末十年,清廷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在实施政治改革以图自救之时注意到满汉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封建性,所谓的“平”、“融”满汉问题并未达到,最终遭遇辛亥革命而覆灭。满汉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四章,清末十年间,司法改革中的满汉调适,成为解决满汉问题的重要议题。“满汉一律”的倡导与推行以及《宗室觉罗诉讼章程》的制定进一步将满汉关系法律化,促进了民族国家转型之下的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
     第五章,从武昌起义到民国建立再到清帝逊位,满汉关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革命的角度来说,革命党在实践中由局部的种族主义行为转向“五族共和”。从清廷的角度来看,清廷作为满族的总代表,并未以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路来应对,而是在博弈与妥协中以国家政治问题来应对。清末十年满汉关系随清廷覆灭而宣告终结。满汉问题并未因朝代的更迭而终止,而是与国家政治相伴而行。清王朝的覆灭并不代表满族倒了,而民国建立了也不能说汉族胜利了,满汉关系被一种新的内容所取代,作为中国民族关系的一对矛盾,仍然继续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行进。
     结论,满汉关系是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层次和内容,而其核心仍是政治问题,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而言仍是从属性的问题。历史是复杂、变动的矛盾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清末十年满汉关系的变化、影响以及作用值得学术探讨与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and Han is so crucial since the Qi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by Manchu.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relation of Manchu-Han at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lations, especially in Chinese modern ethnic history,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al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l theory. This issue is a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worth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is paper mainly consisted by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Body is discussed by5chapters.
     Introduction, mainly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s and my basic points.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Han rel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Man-Han rel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crucial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Before the modern time, Manchu Empire continue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multi-ethnic "grand unification". As times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Manchu-Han relations with the new changes, like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Centralization declined, the local power enhanced, till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public issue.
     The second chapter, emphasizes on the Man-Han relation during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It was appeared as a ethnic relation at first, reflected on the Revolution, Improvement, Preliminary constitutionalism and other historical conflicts. This chapter uses "Min Newspaper" of the United League of China;"Xin Min Cong Bao" of reformists and the "Da Tong Newspaper" of the Manchu students who were studying in Japan."Min Newspaper" was the mouthpiece of revolutionaries; they claim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chu and Han on the bias of driving out the Manchu."Xin Min Cong Bao" is the official newspaper of the reformists, they advocated that Manchu has been assimilated with Han. Manchu students who were studying in Japan invasive "Da Tong Newspaper", they believed that Man-Han people were equal, Manchu and Han issues are political issues. Then, these three groups'discussions on Manchu-Han relations were not the same. In fact, these discussions are a combination of Western nation-state theory of cognitive and specific historical practice confluence in modern China, mainly discuss the Manchu-Han issue on the level of "Nation-state","ethnic group" and Politic.
     The third chapter:Manchu-Han relation was not only unlimit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level, but also being manifested in 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nd then, after Preliminary constitutionalism,"Royal cabinet" and "Railway nationalism", Manchu-Han relation has been twisted into these serious issues and has been trea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ng factor.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Empire was on a dangerous situation. They want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but since their limitation, so called "flat" and "harmony" had not been implemented well, they were overthrown by the "Revolution of1911".
     The fourth chapter:at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the regulation in the Judicial Reform has become a very crucial issue to solve Manchu-Han problem."Unified law for Man and Han" and "Royal family conducted law" made Manchu-Han relations further leg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egal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state.
     The fifth chapter:from the "Wu Chang uprising" to "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n to "the Qing emperor abdicated ",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hinese state transformation of its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volutionaries,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in practice by the racist behavior of the local switched to "republic of five nationalities". From the point of Qing Government, as the referee, they did not carry out western ethnic theory but fighting and compromising. Manchu-Han relations in the la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ended with the Qing court's destruction. However, Manchu-Han relations didn't die out, it come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al accompanied. Manchu-Han relations continue to develop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 as one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Chinese ethnic relations.
     To sum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and Han is an important level and content in the ethnic relations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core is still a political issue; belong to the modern China's developments. History is complex, and changes in the movement of contradictions. In this process, changes, impact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Manchu-Han relations worthy of academic studying and researching.
引文
① 参见拙文:《近三十年来晚清满汉关系研究述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本文在此基础上又继续丰富,加以完善。
    ② Gertraude RothLi. The Manchu-Chinese Relationship,1618-1636,From Ming to Ch'ing: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edited by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New Haven:Yale Univ. Pr.,1979.
    ① 李燕光:《清代的满汉民族关系与满族的阶级关系》,《民族团结》,1962年第7期。
    ② 杨学琛:《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③ 张佳生:《论满汉关系》,《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④ 余梓东:《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⑤ 林乾:《清代旗民法律关系的调整——以“犯罪免发遣”律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⑥ 王锺翰:《四库禁毁书与清代思想文化》,《清史余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⑦ 冯尔康:《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⑧ 马奉琛:《清初满族与汉族的社会和经济冲突》(一)(二)(三),《食货》第四卷,1936年第六期第32-39页、第八期第27-34、第九期第16-34页;又见孙任以都和J.弗兰西斯编:《中国社会史研究译文集》,华盛顿出版社,1956年,第333-353页。
    ⑨ 高翔:《清初满汉冲突与北方区域文化之变迁》,《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① 杜家骥:《从古代民族之私性、国家之公性谈清代满汉民族矛盾》,《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② 王锺翰:《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清史论集》,第二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822页。
    ③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0页。
    ④ 杜家骥:《清朝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7-29页。
    ⑤ 孙文良:《论清初满汉民族政策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⑥ [日]稻君叶山:《清朝全史》,但寿译订,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3-50页。
    ⑦ 朱诚如:《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文史哲》,1987年第2期;《论努尔哈赤时期的“满汉一体”化政策》,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管窥集》,紫禁城出版社出版,2002年。
    ⑧ 李锦屏:《顺治与清初满汉关系的调节》,《满族研究》,1991年第2期。
    ⑨ 常积春:《从噶礼——张伯行互参案看康熙的“满汉一体”论》,《历史教学》,2007年第11期。
    ⑩ 姚念慈:《魏象枢独对与玄烨的反思——康熙朝满汉关系释例》,《清史论丛》,2008年。
    ① 王成兰:《成为北京人:清代前期的北京旗人社会》,“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 李伟敏:《乾隆时期的满汉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 王妍:《清代中期满汉关系与政风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 衣长春:《乾隆朝满汉臣工磨合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⑤ 夏柯:《顺康雍乾三朝满汉臣工磨合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 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⑦ 洪艺珊:《参汉酌金:清太宗嗣统及其统治政策的形成》,台湾淡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⑧ 李月春:《多尔衮与清初统治的建立:以满汉关系为中心的探讨》,台湾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于建胜、刘春蕊:《浅析晚清满汉官僚间的矛盾与斗争》,《青大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
    ② 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 高强:《试论甲午战争期间的满汉矛盾》,《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 张海山:《戊戌变法与晚清满汉矛盾的演变》,《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⑤ 马铭德:《庙谟已是争孤注:试论清末新政中的满汉政争》,《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⑥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⑦ 李学智:《清末政治改革中的满汉民族因素,《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⑧ 冯荣:《试论清末新政的矛盾》,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⑨ 靳丽波:《清末新政中的统治阶级政争》,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张小强:《湘军的崛起与晚清统治集团内的满汉矛盾》,《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② 王照钦:《满、汉权力的熔铸——从新建陆军到武卫右军的兵操体育》,胡春惠、薛化元主编:《中国知识分子与近代社会变迁》,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4年,第213232页。
    ③ 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④ 胡健国:《清末军权转移与满汉政治势力之消长》,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史学论文选集》第五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
    ⑤ 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按察使的人事嬗递现象》,《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
    ⑥ 萧一山:《清代通史》(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 林家有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② 杨思信:《试论传统“大一统”观念对清末“排满”运动的影响》,《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
    ③ [日]石川祯浩;《20世纪初年中国留日学生“黄帝”之再造——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论》,《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④ Zarrow, Peter. "Historical Trauma:Anti-Manchusim and Memories of Atrocity in Late Qing China,"in History and Memory, Vol.16,No.2,Fall-Winter 2004,pp.67-107.
    ⑤ Fogel, Joshua A. "Race and Clas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Divergent Interpretations of Zhang Bing-lin and Anti-Manchuism in the 1911 Revolution," in Modem China, VOL.3,No.3,July 1977,pp.346-375.
    ④ 钟珍维:《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华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⑤ 章开沅:《“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⑥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孙逸仙演说>与<灭汉种策>一对日本档案中两份重要的反满文献之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① 杨定名:《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排满”口号》,《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② 曾永玲:《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满”宣传》,《松辽学刊》,1994年第2期。
    ③ 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④ Ishikawa, Yoshihiro. "Anti-Manchu Racism and the Rise of Anthropology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in Sino-Japanese Studies.VOL.5,April 2003,pp.7-26.
    ④ 李德新:《清末新政与八旗社会》,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⑤ 林吉玲:《立宪时期清政府的融汉倾向》,《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⑥ 李龙:《“略畛域”语境下的“满清”分裂:以清末成都为中心的考察》,《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 翟海涛:《端方与清末满汉政策的演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5期;《早起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以端方为例的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② 吴春梅:《张之洞调和满汉思想述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
    ③ 赵可:《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④ 潘洪钢:《张之洞对驻防八旗及满汉关系问题的思考与处理》,冯天瑜等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07-328页。
    ⑤ 方慧:《论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⑥ 何志明:《晚清中国人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探索》,《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⑦ Pamela Kvle Crossley. 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⑧ 王开玺:《清末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⑨ 孙静:《“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① 高玮:《晚清三口通商大臣研究:兼论满汉政治关系的变化》,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 马艾民:《试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满汉联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2期。
    ③ [韩]闵斗基:《戊戌变法时期的满汉关系——一个修正的看法》,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第一册,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会,1981年,第380-395页。
    ④ 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⑤ Edward J. M. Rhoads.Self-strengthening and Manchu-Han Relations,郝延平等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8年,第1007-1038页。
    ⑥ Edward J. M. Rhoads.The Assassination of Governor Enming and Its Effect on Manchu-Han Relations in Late Qing China. Eto Shinkchi.China's Republican Revohttion,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4.
    ⑤ 朱东安:《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历史档案》,2007年第1期。
    ① 郑川水:《辛亥革命与八旗制度的崩溃:略论辛亥革命对满族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② [韩]任桂淳:《清末满汉关系小考:以1899年荆州驻防满洲八旗兵殴打汉人官吏事件为例》,《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4月。
    ③ 潘洪钢:《清代驻防八旗的民族关系问题研究:从荆州旗、民的几次斗殴事件入手的探讨》,《江汉论坛》,2005年第2期。
    ④ 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⑤ 王力:《试论清末新、伊分治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王力:《晚清满汉关系与新伊分治》,《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
    ⑥ Elliott,Mark C. "Bannerman and Townsman:Ethnic Tens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1,No.1 June 1990,pp36-74.
    ⑦ 常书红:《清末满汉关系的变化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诞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⑧ 崔志海:《辛亥革命时期满汉关系问题论争的再考察——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史林》,2011年第4期。
    ① 贾艳丽:《辛亥革命中的满汉冲突与调适》,《清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② 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③ 苏钦:《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化除满汉畛域”初探》,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 高占领:《平满汉畛域问题的讨论和策划》,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⑤ 吴志铿:《晚清有关清除满汉畛域的讨论——以光绪三十三七月谕令建言为中心》),载李国祈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编辑小组编,《近代国家的应变与图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第233-260页。
    ⑥ 李细珠:《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⑦ 吴磊:《清末民初满汉关系研究——兼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的初期建构》,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⑧ 郭文钠:《满汉全席与清末民初满汉关系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⑨ Edward J.M.Rhoads.Manchus and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blican China,1861-1928.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路康乐:《满与汉:清末民初 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 常书红:《辛亥前后的满族研究——以满汉关系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③ 欧立德:《清代满洲人的主体意识与满洲人的中国统治》,《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④ 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⑤ 郑天挺:《清代八旗兵和绿营兵》,《历史教学》,1955年第1期;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267页。
    ① 刘小萌:《清代的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② 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③ 冯家异:《满洲名称之种种推测》,《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十七号。
    ④ 杨学琛:《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7页;王景义:《关于满族形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满族研究》,1999年第2期。
    ⑤ 滕绍箴:《满洲满族名称辨析》,《满族研究》,1995年第3、4期。
    ⑥ 陈鹏:《“满洲”名称述考》,《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⑦ Stary,Giovanni,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Manchu':a New Solution to an Old Problem".Central Asiatic Journal 34,nos.1-2(1990):109-119.
    ⑦ 盖博坚:《西方学者近期对“满洲”之释义》,朱诚如:《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504页。
    ⑧ 路康乐:《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王琴、刘润堂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57-358页。
    ⑩ Rigger Shelley:"Voices of Manchu Identity,1635-1935",in Stevan Harrell,ed.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PP.186-214.
    ① 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十足组织研究》,高丙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8页。
    ② 贾敬颜《“汉人”考》,《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③ 陈述:《汉儿汉子说》,《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④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第129页。
    ⑤ Pamela Kvle Crossley. 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p.16.
    ⑤ 王锺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131页。
    ⑥ 高中华:《社会分野与秩序变动:以清朝旗人和民人的关系为分析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⑦ 李伟敏:《乾隆时期的满汉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2年;“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袜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国家图书馆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① 《清世祖实录》,卷15,顺治二年四月丁卯。
    ① 参见洪艺珊:《参汉酌金:清太宗嗣统及其统治政策的形成》,台湾淡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 《清太宗实录》,卷1,天聪元年丙子。
    ③ 《清太宗实录》,卷42,崇德三年七月丁丑。
    ④ 李月春:《多尔衮与清初统治的建立——以满汉关系为中心的探讨》,台湾“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5页。
    ⑤ 潘志群:《清初的统治正当性问题》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陈慈慧:《清世祖理汉政策》,台湾“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28页。
    ⑥ 《清世祖实录》,卷9,顺治元年十月乙卯。
    ⑦ 《清世祖实录》,卷5,顺治元年五月辛卯。
    ⑧ 《清世祖实录》,卷5,顺治元年五月壬辰。
    ⑨ 《清世祖实录》,卷12,顺治二年四月辛巳。
    ⑩ 《清世祖实录》,卷31,顺治四年四月丁酉。
    11 《清世祖实录》,卷44,顺治六年五月壬申。
    12 《清世祖实录》,卷90,顺治十二年三月壬辰。
    13 《清世祖实录》,卷40,顺治五年八月壬子。
    ① 《清世祖实录》,卷40,顺治五年八月庚申。
    ② 《清世祖实录》,卷43,顺治六年四月庚子。
    ③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中华书局,1980年,第109页。
    ④ 《清世祖实录》,卷72,顺治十年二月丙午。
    ⑤ 《清世祖实录》,卷86,顺治十一年九月己丑。
    ⑥ 《清圣祖实录》,卷22,康熙六年六月辛巳;卷32,康熙九年三月戊午。
    ① 《康熙起居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432页。
    ② 《康熙起居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788页。
    ③ 《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庚子。
    ④ 《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十月乙卯。
    ⑤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7页。
    ①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② 《清世宗实录》,卷41,雍正四年二月癸酉。
    ③ 《清世宗实录》,卷48,雍正四年九月辛卯。
    ④ [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上),但寿译,台湾“中华书局”,1915年,第46页。
    ① 相关论著参见Thomas S.Fisher, Lu liu-liang (1629-1638) and the Tseng China Case (1728-1733)",PHD.diss.pricenten University,1974.[日]小野川秀美:《雍正帝と大义觉迷录》,束洋史研究(1958),16(4):441-453;[美]史景迁:《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温洽溢、吴家恒等译,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② 《清世宗实录》,卷88,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③ 《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④ 《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① 《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85页。
    ② 《清世宗实录》卷130,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
    ③ 王锺翰:《清军入关与满族的政治思想文化》,《王锺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818页。
    ④ 《清世宗实录》卷130,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
    ⑤ 《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⑥ 《大义觉迷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9页。
    ⑦ 《清世宗实录》,卷104,雍正八年三月二十日。
    ①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第44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B25235页。
    ②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第44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B24833页。
    ③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第44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B25237页。
    ④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⑤ 《清高宗实录》,卷136,乾隆六年二月乙巳。
    ⑥ 《清高宗实录》,卷1154,乾隆四十七年四月辛己。
    ① 《清高宗实录》,卷1175,乾隆四十八年二月癸未。
    ② 《寻常档》,嘉庆四年十一月,620000006,第127-129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清宣宗实录》,卷23,道光元年九月癸酉。
    ④ 《清宣宗实录》,卷297,道光十七年五月丁丑。
    ⑤ 《清宣宗实录》,卷314,道光十八年九月丙午。
    ① 冯正宝译,吴绳海校:《宗方小太郎日记》,戚其章:《中日战争》第6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29页。
    ② 孙克复、胡玉铮辑译:《日军司令官晓谕、告示及文书》,戚其章:《中日战争》第7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180-181页。
    ③ 《颁行诏书》,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2-164页。
    ④ 高中华:《社会分野与秩序变动:以清朝旗人和民人关系为分析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⑤ 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80页。
    ② 马艾民:《试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满汉联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2期。
    ③ 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341页。
    ④ Edward J. M. Rhoads,Manchus and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1861-1928,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p5.
    ⑤ 梁启超:《论变法必平满汉之界始》,《梁启超全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① 张元济:《上光绪奏折》,《张元济诗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2-114页。
    ②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44-45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第4194页。
    ① 崔志海:《辛亥时期满汉关系问题论争的再考察——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史林》,2011年第4期。此文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
    ① 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三号,第7页。
    ② 韦裔:《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民报》,第十八号,第22页。
    ③ 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一号,第1、9页。
    ④ 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一号,第11页。
    ① 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一号,第17-21页。
    ② 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一号,第22页。
    ③ 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二号,第1-18页。
    ④ 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四号,第47-48页。
    ① 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四号,第48-50页。
    ② 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四号,第50页。
    ③ 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四号,第67-70页。
    ① 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二号,第2-9页。
    ② 精卫:《杂答新民丛报》,《民报》,第十号,第1-14页。
    ③ 精卫:《斥为满洲辩护者之无耻》,《民报》,第十二号,第1-32页。
    ① 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四号,第10-11页。
    ② 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二号,第11-12页。
    ② 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三号,第1-2页、7页。
    ③ 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盖听诸》,《民报》,第五号,第10-14页。
    ④ 精卫:《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民报》,第七号,第11-12页。
    ⑤ 精卫:《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民报》,第六号,第1-23页。
    ① 楚元王:《论立宪党》,《天讨》,《民报临时增刊》,第117-134页。
    ② 阙名:《预备立宪之满洲》,《民报》,第1-8页。
    ③ 宪敌:《请看立宪党之真相》,《民报》,第1页。
    ④ 寄生:《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民报》,第二号,第7页。
    ⑤ 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新民丛报》,第四号,第12-13页。
    ① 饮冰:《立宪政体之不能确立其原因果由满洲利害相反乎?》,《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三号,第1-7页。
    ② 饮冰:《立宪政体之不能确立其原因果由满洲利害相反乎?》,《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四号,第3页。
    ③ 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二号,第24页。
    ④ 立齐:《论今后民党之进行》,《新民丛报》,第四年第二十三号,第1-17页。
    ① 佛公:《答精卫书》,《新民丛报》,第四年第十三号,第81-104页。
    ① 杨度:《题辞》,《大同报》,第一号,第1页。
    ① 丁进军:《有关宪政公会的几件史料》,《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② 丁进军:《有关宪政公会的几件史料》,《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③ [日]村田裕子:《穆儒丐的精神历程》,冯为群、王建中、李春燕、李树权主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出版社,1992年,第348页。参见铁峰、郑丽秋:《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满族作家儒丐》,《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4期;[日]长井裕子;《满族作家穆儒丐的文学生涯》,《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张菊玲:《风云变化时代的旗籍作家穆儒丐》,《满族研究》,2006年第4期;关纪新:《风雨如晦书旗族——也谈儒丐小说<北京>》,《满族研究》,2007年第2期;张菊玲:《驱除鞑虏之后——谈民国文坛三大满族小说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1期;王晓恒:《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穆儒丐研究述评》,《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④ 伊增埙:《宁裕之其人其事》,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京都往事》,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 《社告》,《大同报》,第三号,第1页。
    ① 杨度:《题辞》,《大同报》,第一号,第12页。
    ② 乌泽声:《大同报序》,《大同报》,第一号,第20页。
    ③ 杨度:《题辞》,《大同报》,第一号,第3页。
    ④ 杨度:《题辞》,《大同报》,第一号,第12页。
    ① 乌泽声:《大同报序》,《大同报》,第一号,第7页。
    ② 恒钧:《中国之前途》,《大同报》,第一号,第7页。
    ③ 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第一号,第38页。
    ④ 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第一号,第84-106页。
    ⑤ 恒钧:《中国之前途》,《大同报》,第五号,第5-10页。
    ⑥ 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第四号,第12-27页。
    ⑦ 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第四号,第28-29页。
    ① 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第一号,第4-11页。
    ② 裕端:《大同义解》,《大同报》,第一号,第2-3页。
    ③ 佩华:《中国之排外与排内》,《大同报》,第二号,第14-18页。
    ④ 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第一号,第21-24页。
    ① 隆福:《现政府与革命党之比较》,《大同报》,第三号,第3-4页。
    ② 隆福:《现政府与革命党之比较》,《大同报》,第五号,第5页。
    ③ 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第三号,第1-3页。
    ④ 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第三号,第38页。
    ⑤ 杨度:《国会与旗人》,《大同报》,第三号,第1-33页。
    ① 杨度:《国会与旗人》,《大同报》,第四号,第1-24页。
    ② 杨度:《国会与旗人》,《大同报》,第五号,第4-5页。
    ③ 杨度:《国会与旗人》,《大同报》,第五号,第45页。
    ④ 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第四号,第4-7页。
    ⑤ 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第四号,第10-11页。
    ① 《湖南即用知县熊范舆等请速设民选议院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624页。
    ② 乌泽声:《民选议院跋》,《大同报》,第四号,第16页。
    ③ 乌泽声:《立宪魂序》,《大同报》,第五号,第6页。
    ④ 恒钧:《中国之前途》,《大同报》,第一号,第4-5页。
    ⑤ 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第一号,第1-2页。
    ⑥ 乌泽声:《大同报序》,《大同报》,第一号,第19-20页。
    ① 隆福:《论立宪党之方针宜专注于政府》,《大同报》,第二号,第14-15页。
    ② 恒钧:《中国之前途》,《大同报》,第五号,第1-3页。
    ③ 穆都哩:《蒙回藏与国会问题》,《大同报》,第五号,第3、6、14、16页。
    ① 张謇:《张謇全集》第一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9页。
    ②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第249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第4754页。
    ④ 《谕内阁著宗人府遴择各旗子弟给资出洋游历学习》,《军机处电报档》,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八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318页。
    ⑤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341页。
    ⑥ 《京师政界近信》,《时报》,1905年9月19日。
    ⑦ 《徐军机钦使出洋之故》,《时报》,1905年8月6日。
    ① 谢兴尧整理点校《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4页。
    ② 谢兴尧整理点校《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③ 谢兴尧整理点校《出洋大臣初议》,《大公报》,1905年7月22日。
    ④ 《特派出洋大臣始末》,《时报》,1905年8月4日;《特派出洋大臣始末》,《大陆》,1905年第13号。
    ⑤ 《中外日报》,1905年8月4日。
    ⑥ 《再志钦派大臣赴各国考求政治事》,《时报》1905年7月30日。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0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页。
    ⑧ 《申报》,1905年7月18日。
    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页;《清德宗实录》,卷546,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丁卯;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绍英:《绍英日记》第六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⑩ 《论五大臣遇险之关系》,《申报》,1905年9月28日,第2版。
    11 《中国记事》,《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十期;《派载泽等赴日英法比等国考察政治》,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 八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六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58页。
    ① 谢兴尧整理点校《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9页。
    ② 《大清国致法国国书》,故阁000059—302000010,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③ 《清德宗实录》卷549,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戊戌;《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9页;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七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38页。
    ④ 《改简出洋大臣原因》,《申报》,1905年11月5日;(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下),但寿译,台湾“中华书局”,1915年,第45页。
    ⑤ 《放洋日期折》,《端忠敏公奏稿》,卷6。
    ⑥ 《中国记事》,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一期;《载泽等今日起程赴美》,《军机处电报档》,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日;《中国考察政治专使抵达伦敦》,《军机处电报档》,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九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11、211页;《尚其亨及李盛铎会同载泽前往英法比日等国考察》,《军机处电报档》,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七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46页。
    ⑦ 王晓秋、杨纪国:《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一八八七年海外游历使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6页。
    ⑧ 《美国总统欢迎中国考察政治大臣》,《军机处电报档》,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三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九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① 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九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35、51、140页。
    ② 参看孙任以都:《1905-1906年的中国宪政考察使团》,《近代史杂志》,卷24第3期。
    ③ 《清德宗实录》,卷562,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乙酉。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页。
    ② 吴樾:《暗杀时代》,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三联书店,1963年,第715页。
    ③ 邵宝辉:《<直隶白话报>主编吴生平事迹辨考》,《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④ 吴樾:《烈士意见书》,《民报》.第3号,第1-8页。
    ⑤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出京乘坐火车遇炸情形折》,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3页;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七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0-11页。
    ⑥ 《二十六日炸弹轰炸考察大臣仍即启程》,《军机处电报档》,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七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9-35页。
    ⑦ 绍英:《绍英日记》第一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② 《为载泽等遇炸著步军统领衙门等严切查拿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页;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十七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4-15页《清德宗实录》,卷548,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丁卯。
    ③ 《协办大学士那桐等奏为载泽等遇炸已饬员查缉折》,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4页。
    ④ 《奏为京城车站突遭事变现查明正凶已经轰毙谨将勘验访缉情形恭折具陈》,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宫中档殊批奏折40800195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22辑,第56页;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60页。
    ① 《奏为匪徒结伙谋害大臣宜亟严拿以绝根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反清斗争辛亥革命》,《光绪朝殊批奏折》,第118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181页。
    ② 《汇记沪上各团体发电慰问五大臣受惊电》,《时报》,1905年9月26日。
    ③ 《出洋五大臣致谢上海各学校慰问电文》,《时报》,1905年9月28日。
    ④ 《民报》,第1号,第108-110页。
    ① 《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此电文中称“死者姓贾,天津人氏,曾留学日本”与吴樾不相符合,还有待考证。
    ② 《清德宗实录》,卷549,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壬申。
    ③ 《时报》,1905年9月25日。
    ④ 《时报》,1905年9月29日。
    ⑤ 《时报》,1905年10月9日。
    ⑥ 金梁:《光宣小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⑦ 参见严昌洪:《辛亥革命中的暗杀活动及其评价》,《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7-99页。
    ⑧ 《奏报宜速行宪政融满汉以安天下之心》,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84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殊批奏折》,第33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99-100页。
    ① 《时事问答》,《中国白话报》,1904年4月16日第9期。
    ② 精卫:《民族的国家》,《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二卷上册,第97页。
    ③ 吴樾:《意见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二卷上册,第391-394页。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46页。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07-108页。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23-128页。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39-140页。
    ⑤ 《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转引自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①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8-29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3-175页。
    ②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9-30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5-176页。
    ③ 《清德宗实录》,卷562,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丁未。
    ④ 《纽约时报》,1907年9月15日,转引自郑曦原编、李方惠等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三联书店,2001年,第366页。
    ① 《清德宗实录》,卷577,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庚申。
    ② 《立宪浅说》,《东方杂志》,1905年第9期。
    ③ 《清德宗实录》,卷578,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壬午。
    ④ 庄吉发:《于式枚与德国宪政考察》,《清史论集》(五),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第253-282页;杜映臻:《清末政治考察与宪政考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9年;曾凡亮:《晚清贺县籍名臣于式枚生平研究》,《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许超:《于式枚对清末立宪的态度》,《传承》,2010年第9期。
    ⑤ 《清德宗实录》,卷113,光绪六年五月辛未。
    ⑥ 《清德宗实录》,卷162,光绪九年四月乙亥。
    ⑦ 《清德宗实录》,卷383,光绪三十二年正月戊申。
    ⑧ 《奏请派于式枚为总教习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55-15085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奏请仍以于式枚留京当差请训示川督该省学堂教习另拣员充任》,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55-15132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清德宗实录》,卷545,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丁亥。
    ③ 《清德宗实录》,卷558,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丙辰。
    ④ 《清德宗实录》,卷571,光绪三十三年三月甲寅。
    ⑤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05-307页。
    ⑥ 《奏报行抵德京差次日期折一件》,《考察宪政档》,卷一,第3-6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奏立宪必先正名折》,《宪政考察档》,卷一,第7-14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馆:《于式枚列传》,第40-46页,文献编号70100764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36-338页;《清德宗实录》,卷592。
    ① 《奏报行抵德国呈递国书》,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428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清国考察宪政大臣于式枚致德国皇帝国书之汉文抄单》,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430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奏报呈递国书礼成折》,《宪政考察档》,卷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奏报普国施行选举法之情形》,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429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再普国所行选举法》,《宪政考察档》,卷一,第22-24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奏陈考察普鲁士及德意志宪法成立历史及缔造情形》,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618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奏陈考察普鲁士国及德意志联邦宪法成立情形折》,《宪政考察档》,卷一,第25-31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奏呈译呈录普鲁士宪法释要》,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618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宪政考察档》,第81-8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奏为译注普鲁士宪法全文缮单恭呈》,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560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宪政考察档》,卷二,第55-7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谨将德日两国学者论释普鲁士宪法要语分别择出》,《宪政考察档》,第95-101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奏报普鲁士上下议院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40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宪政考察档》,卷二,第84-102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奏报考察普鲁士议员情形》,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40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奏报考察普鲁士地方政务制度》,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27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宪政考察档》,卷三,第17-53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奏报各省谘议局章程权限与普国地方议会制度不符》,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27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奏报普鲁士选举法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40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奏报普鲁士政党情形》,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40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奏报授据法理办理宪政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27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奏请清廷仿照普国内阁所属设立宪政记录局》,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2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清德宗实录》,卷587,光绪三十四年二月癸亥;《奏谢调补礼部左侍郎恩折》,《宪政考察档》,卷一,第15-16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⑧ 《奏谢吏部右侍郎恩》,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618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参见曾凡亮:《晚清贺县籍名臣于式枚生平研究》,《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⑨ 施愚前经游学东洋,后随戴鸿慈端方游历西洋,留学德国,现己三年。臣旧与相识,到柏林后,日与讨论,深资裨益。《奏为编修施愚留学德国三年己就近延请在馆帮同编辑事务》,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618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电寄档》,641000001,第59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奏报由德启程回事日期》,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827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电寄档》,641000002,第79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奏为病未愈恳赐续假》,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999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宣统政纪》,卷32,宣统二年二月丁酉。
    ⑥ 《宣统政纪》,卷35,宣统二年四月庚戌。
    ⑦ 《宣统政纪》,卷54,宣统三年五月庚申。
    ⑧ 《宣统政纪》,卷64,宣统三年九月庚寅。
    ⑨ 《宣统政纪》,卷69,宣统三年十二月丁酉。
    ⑩ 参见曾凡亮:《晚清贺县籍名臣于式枚生平研究》,《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1 清史馆:《于式枚列传》,第69-70页,文献编号70100764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2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3-17页。
    13 《宪政初纲》,《东方杂志》,1907年3月。
    14 《解决立宪问题之迟滞》,《神州日报》,1907年8月16日。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05-307页。
    ② 《清德宗实录》,卷593,光绪三十四年六月辛巳。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84页。
    ④ 参见彭剑:《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8-40页。
    ① 《清德宗实录》,卷596,光绪三十四年九月辛亥。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7页。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8页。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8-69页。
    ⑤ 《奏为预备立宪请从整饬学务办起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514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奏为敬陈管见实行宪法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692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71页。
    ③ 《电寄档》,641000001,第77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奏为新政得常妥筹议奏敬抒管见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62-40801438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电寄档》,641000002,第5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收电档》,608000025,第81-97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收电档》,608000025,第104-108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收电档》,6080000225,第111-114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收电档》,6080000225,第121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收电档》,6080000225,第158-161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收电档》,608000026,第1-3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收电档》,608000027,第1-7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收电档》,608000027,第55-57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78-79页。
    ⑧ 《收电档》,608000029,第64-6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收电档》,608000029,第162-163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电寄档》,641000008,第71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电寄档》,641000008,第97-98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电寄档》,641000008,第103-104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论立宪当有预备》,《东方杂志》,1906年第3卷第3期。
    ⑥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专折》(中),《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
    ① 这方面的代表性的论著有: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苏钦:《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化除满汉畛域”初探》,《法律文化》第2辑,2006年;吴春梅:《张之洞调和满汉思想述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吴志铿:《晚清有关消除满汉畛域的讨论——以光绪三十三年七月谕令建言为中心》,李国祁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编辑小组编:《近代国家的应变与图新》,唐山出版社,2006年,第233-260页;李细珠:《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35-362页。
    ② 《奏请开煤窑以裕旗民生计》,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19-11229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奏为遵旨复奏敬陈管见十条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0-020,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④ 《奏报拟开万顷湖牧场屯田招垦以裕旗民生计缘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11-40800445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奏报拟将湘省各营一律改为旗制以便稽核调遣》,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63-16061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奏报驻防旗人生计太窘亟应设法教养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63-16230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奏陈改善驻防旗人生计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63-16284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奏陈议覆山东巡抚周馥筹划驻防旗人生计案》,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63-16303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15-917页。
    ③ 《清德宗实录》,卷576,光绪三十三年七月辛卯;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18页;《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3册,第133页。
    ① 《奏为化除满汉畛域当以化除满蒙汉军畛域为先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483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奏为敬陈化除满汉畛域办法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5-050、03-9287020,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18-920页。
    ③ 《奏为满汉畛域化除敬陈管见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5-055、03-9287-023,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21922页。
    ④ 《奏报敬陈预备立宪事宜》,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83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光 绪朝硃批奏折》第33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85页;《奏为条陈裁撤京旗及各省驻防等策以化除满汉畛域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9289-017,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① 《谕内阁预备立宪满汉服制宜统归划一著会议政务处会同吏部议奏》,军机处上谕档,宣统元年闰二月初四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四十五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21-122页。
    ② 《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以昭大同》,军机处上谕档,宣统三年十月十七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七十一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
    ③ 《奏陈为均满汉以策治安》,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83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26-930页。
    ④ 《奏报遵议化除满汉畛域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83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殊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第72-73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第939-940页;《奏为遵旨拟议化除满汉畛域敬纾管见事》,03-5745-074、03-9288-023,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31-932页。
    ② 《奏报化除满汉畛域宜筹善后以存种族并固人心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85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55-956页;《奏为化除满汉畛域宜筹善后以存种族宜释积忿以固人心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9292-013,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118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222-223页。
    ④ 《奏为化除满汉畛域敬陈管见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5-063,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23页。
    ⑤ 《奏为应诏陈言化除满汉畛域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9289-022,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46-947页。
    ① 《奏报化除满汉畛域事》,军机档奏折录副2730-16885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奏为遵旨敬陈化除满汉畛域管见事》,03-5746-031,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② 《奏为消融满汉畛域内阁等三衙门额缺升转宜量材器使满汉并用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501-056,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59页。
    ③ 《为化除满汉畛域尽陈管见事呈文》,军机处录副奏折03-9289-008,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第943-946页。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53页。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33页。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37-938页。
    ③ 《奏报化除满汉之畛域以固邦国》,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84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光绪朝殊批奏折》第33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91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48-949页。
    ④ 《奏为代奏甘肃宁夏府知府赵惟熙呈文化除满汉畛域裁护旗丁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621-002,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57-958页。
    ⑤ 《为旗民生计察度情形整顿安居事致军机处信函》,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6125,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33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113-114页。
    ① 《奏报广筹旗民生计拟推广实业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86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118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119-120页;《奏为遵旨广筹旗民生计拟推广实业办理情形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6-054,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② 《奏报筹划八旗生计与融化满汉畛域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566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奏覆内阁侍读延昌请设变通旗制咨议官案》,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39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第118辑,中华书局,1996年,第142-143页;《奏为遵旨会筹旗民生计试办实业教育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7-031,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⑤ 《奏陈筹划旗人生计创设吉林旗务处工厂筹款情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11-40800028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奏为江省创办工厂系为筹划旗民生计准免纳税请立案事》,军机处录副奏片03-7563-075,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
    ① 《奏为变通旗制预备立宪基础敬抒管见》,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860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奏为遵设变通旗制处遴派提调以便及时筹备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8067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奏为变通旗制处既经开办请刊刻木质关防一颗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8067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奏为变通旗制处请饬度支部先拨银一万两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8067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奏覆归化城副都统三多奏变通旗制应多立手工学校专设劝业银行等案》,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393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电寄档》,宣统三年,641000009,第185-187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电寄档》,宣统三年,641000009,第109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锡良遗稿》,《入官充公地丈放收价创设八旗兴业银行片》,第1273页。
    ② 《奏为代奏员外郎胡潜满汉畛域全行化除敬陈管见折事》,军机处录副奏折03-5745-084,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奏为化除满汉畛域谨陈管见事呈文》,军机处录副奏折03-9289-026,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49-952页。
    ③ 《奏为议覆京旗专额议员分别免扣资俸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977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3册,第196页。
    ② 《实行不分满汉之预备》,《大同报》(上海)1909年10卷23期第30页: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1、66页。
    ③ 《摄政王融和满汉之伟议》,《广益丛报》,1910年6月26日,第236号(第8年第12期)。
    ① 《东方杂志》,1910年第7卷第2期,第35页;《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6册,第26页。
    ② 《内外满汉诸臣陈奏一律称臣》,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560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清德宗实录》,第492卷,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
    ④ 《实行满汉联婚之消息》,《广益丛报》,1908年4月10日,第165号(第6年第5期)。
    ⑤ 《谕饬速订满汉通婚礼》,《大同报》(上海),1908年第10卷6期第28页。
    ⑥ 《融和满汉之政策》,《大同报》(上海),1910年13卷16期,第29页。
    ⑦ 《满汉姻缘之撮合山》,《广益丛报》,1910年7月26日,第239号(第8年第15期。
    ⑧ 《调和满汉之一斑》,《大同报》(上海),1910年第13卷19期第9-10页。
    ⑨ 《招军不分满汉》,《大同报》(上海),1910年第14卷11期第30页。
    ⑩ 《禁卫军不分满汉》,《南洋兵事杂志》,1909年第37期第6页;《广益丛报》,1909年11月2日,第216号;《大同报》(上海),1909年第12卷第11期,第35-36页。
    ① 《编造户口册不分满汉》,《广益丛报》,1910年10月2日,第246号(第8年第22期)。
    ② 《清德宗实录》,卷579,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辛卯。
    ③ 《宣统政纪》,卷5,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乙亥。
    ④ 《宣统政纪》,卷9,宣统元年二月甲申。
    ⑤ 《礼部奏遵议满汉服制折》,《广益丛报》,1909年4月29日,第200号(第7年第8期。
    ① [美]罗友枝:《清代宫廷社会史》,周卫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② 参见赵志强:《雍正朝军机大臣考补》,《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
    ① 参见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8-129页。
    ② 参见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36156页。
    ③ 参见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332页。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61-565页。
    ⑤ 《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1年第4期。
    ⑥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66页。
    ⑦ 李细珠:《论清末“皇族内阁”出台的前因后果——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皇族为7人,或是6人,又或是5人,参见杜家骥:《清末“皇族内阁”小议》,《历史教学》,1989年第6期。董丛林:《“皇族内阁”人员成分问题辨析》,《历史教学》,2006年第9期;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87页。
    ① 《崇文门税关说》,《顺天时报》,1907年8月18日。
    ② 赵尔巽等编撰:《清史稿》,卷四四三,列传第三二0,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43页。
    ③ 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④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⑤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87页。
    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77页。
    ②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79页。
    ③ 宣统三年九月七日《候补侍郎陈宝琛奏自武汉变起数省响应且未有止匪党讬于改革政治使我人心瓦解》《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15-217页。
    ④ 宣统三年九月八日《大学堂监督刘廷琛奏大局阽危宜从根本挽救》《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 滴成洪流——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22-223页。
    ① 《汇报》,第九年第五十一号。
    ② 《宪政初纲》,《东方杂志》,临时增刊,1906年。
    ③ 《申报》,1911年6月8日。
    ④ 《政治官报》,宣统三年六月。
    ⑤ 《电寄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99页。
    ⑦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600-601页。
    ① 《铁路国有案》,《清代野史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② 《给事中石长信奏请亟定铁路干线国有折》,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12页;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三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1233页。
    ③ 《愚斋存稿》卷17,第1-3页;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三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1236页。
    ④ 《宣统政纪》,卷三十三,宣统三年四月乙卯。
    ⑤ 《著度支部邮传部妥筹铁路干路收归国有办法》,军机处上谕档,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六十一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15-216页。
    ① 宣统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谕内阁前经降旨铁路干路收归国有并派端方以候补侍郎充督办》,《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31-132页。
    ② 《论铁路政策宜速统一》,《顺天时报》,第1591号。
    ③ 宣统三年无月日《奉旨杨文鼎电奏铁路改归国有本属正常奉旨办理人心渐定知道了》,《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3页。
    ④ 杨敦颐、甦名:《满夷猾夏始末记》(一),新中华图书馆,1912年,第513页。
    ⑤ 宣统三年五月十五日《奉旨张鸣岐电奏干路收归国有请速定归还股本著度支部邮传部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议奏》,《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4页。
    ① 宣统三年五月十七日《奉旨张鸣岐电奏收回粤路拟向外国银行借款并请早点归还股本借款周转著外务部度支部速议具奏归还股本著度支部邮传部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议奏》,《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页。
    ② 宣统三年五月十八日《奉旨张鸣岐电奏请坚持国有政策准令商股悉领现银著度支部邮传部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归并前案议奏》,《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6页。
    ③ 宣统三年闰六月六日《奉旨现在风闻川人对路事开会之说诚恐藉端滋闹如有藉他项聚众立即严行禁止以销患于未萌》,《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7页。
    ④ 宣统三年七月二日《奉旨赵尔丰电奏四川股东会议激昂有匪徒从中煽惑著赵尔丰确切查明严行弹压所有各领事馆教堂务须尽力保护》,《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41页。
    ⑤ 宣统三年七月七日《谕内阁电寄四川总督赵尔丰铁路收归国有系为减轻小民担负川民仍多误会》《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42页。
    ⑥ 《收署理四川总督致外务部电》,《收电档》,608000053,第6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收四川各局所厂总会办道员贺纶夔等呈内阁电》,《收电档》,608000053,第71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收大清四川分银行等呈度支部、内阁、农工商电》,《收电档》,608000053,第81-82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宣统三年七月十七日《奉旨赵尔丰电奏悉川省逆党藉争路为名鼓动愚民意图独立该署督请拨兵队来川一节著瑞澂就近遴派通将酌带营队迅即赴川暂归赵尔丰节制调遣》,《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54页。
    ④ 宣统三年七月十九日《又谕旨内阁现在四川乱党藉争路为名煽惑商民意图自立》《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49页。
    ① 宣统三年七月二十日《御史温肃奏川民藉端煽乱恐牵动大局》,《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53页。
    ② 宣统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奉旨沈秉堃电奏川省变乱拟请饬邮传部分备银两散还零星民股川路亏倒股本并饬部垫认著邮传部速议具奏》,《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68页。
    ③ 宣统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奉旨岑春煊电奏均悉川匪肇乱纯系藉端煽惑隐有逆党》,《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72-73页。
    ④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御史史履晋奏铁路国有政策致川鄂乱事迭起罪魁祸首实为盛宣怀各省商办铁路之举》,《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92-193页。
    ① 《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② 《民众的真实感情》,《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4页。
    ③ 《铁路风潮》,《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① 《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② 《抗议集会》,《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3页。
    ③ 《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④ 马勇:《正当与失当:清末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再检讨》,《史林》,2012年第3期。
    ① 《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60页。
    ② 《职父端方入川殉难》,军机处录副奏折,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七十三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383-387页;《端方入川遇害著加恩予谥追赠》,军机处上谕档,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七十四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③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象》,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0页。
    ① 《清史稿》卷443。
    ② 《直隶总督王文韶奏为天津府知府沈家本调署保定府知府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9-14041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张国华、李贵连合编:《沈家本年谱初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此外,关于沈家本的学术研究论著尚有:李贵连:《沈家本年谱长编》,台湾成文出版社,1993年;李贵连《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2000年;李贵连:《沈家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黄盛源:《沈家本法律思想与晚清刑律变迁》,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年;林乾、王丽娟:《沈家本与满汉“一法”》,《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②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4601-4602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4864页;《清德宗实录》,卷498,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丙申。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5582页。
    ⑤ 沈家本:《寄簃文存》,《历代刑法考》(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2037-2041页。
    ① 沈家本:《寄簃文存》,《历代刑法考》(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2031-2033页。
    ② 《清德宗实录》,卷579,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辛卯;《光绪朝东华录》,第5745页。
    ① 沈家本:《遵议满汉通行刑律》,北京修订法律馆,1907年,农工商部印刷科刊印,第卜3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光绪朝东华录》,5812-5813页。
    ② 沈家本:《遵议满汉通行刑律》,北京修订法律馆,1907年,农工商部印刷科刊印,第4-6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③ 沈家本:《寄簃文存》,《历代刑法考》(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2033-2036页。
    ④ 《清德宗实录》,卷584,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壬戌。
    ⑤ 江庸:《趋庭随笔》,文海出版社,第4-5页。
    ① 《沈家本奏为保荐经济特科人员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55-15047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沈家本奏为官吏不谙交涉贻害请饬查究办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663-16157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沈家本奏为浙江省州县率多谬劣之员请饬该府督率认真讲求整顿》,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63-16157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清史稿》,卷443。
    ⑤ 《沈家本奏请简派大员会同学部考验法律学堂毕业生事宜》,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298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沈家本奏销法律学堂收支款目报销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569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家本奏销法律学堂收支数目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627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沈家本奏为遵旨议覆朱福诜奏请慎重司法编别选聘起草客员等》,军机处奏折录副2730-16714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⑧ 《沈家本奏为遴选梁庆桂等四十七员派充咨议官》,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714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⑨ 《沈家本奏为拟订民商法典亟应派员亲往各省调查习惯以资考证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75225,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① 《沈家本奏报编订民商各律照章派员分省调查事》,军机处档录副奏折2777-18549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沈家本奏为议覆御史崇芳奏同姓为婚未可弛禁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627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沈家本奏为编订现行刊律缮具黄册恭候钦定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6-18093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沈家本奏报宪政编查馆筹办事宜》,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314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奏报遵旨核议沈家本等奏编定现行刑律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418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沈家本奏为变通秋审覆核旧制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627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奕劻奏为遵议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变通秋审覆核旧制等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627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清史稿》卷一,《太祖纪》。
    ② 《钦定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
    ③ 《清高宗实录》,卷512,乾隆二十一年五月辛未。
    ④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宗人府》。
    ⑤ 《清仁宗实录》,卷196,嘉庆十三年五月庚辰。
    ① 《宗人府则例》,卷29,《宗室犯罪分别革上顶戴》,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② 《奏报审拟宗室兴宝聚赌滋事一案》,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7-05728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缘事发遣宗室觉罗到配年分摘叙原犯案由清单》,军机处档奏折录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奏为空室锁禁之宗室祥贵等屡次不法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9-07991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钦定宗人府则例》,《清代各部院则例》(二),第723页。
    ⑥ 《钦定宗人府则例》,《清代各部院则例》(二),第744页。
    ① 《奏报窃偷漕米案内之宗室觉罗崇福等奏交部会审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9-08186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玉林私娶再醮民妇并携带外出滋事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9-08230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奉上谕宗室玉林著发往吉林交奕兴严加管束钦此》,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26-40501239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道光朝奏折》,第20辑,第354页。
    ③ 《钦定宗人府则例》,《清代各部院则例》(二),第760页。
    ④ 《钦定宗人府则例》,《钦定各部院则例》(二),第715-716页。
    ⑤ 《奏闻朝审案内有吸鸦片烟之宗室奕定谨先期具奏》,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09-40600249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奏为秋审案内有吸食鸦片之宗室庆瑞等二名先期具奏》,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9-40600657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⑦ 《奏报查明吸食鸦片烟缓决五次之宗室人犯》,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9-40400737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⑧ 《奏报宗室常绍等二人吸食鸦片》,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14-4060110930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咸丰朝奏折》,第22辑,第786页。
    ① 《奏为朝审缓决一次圈禁宗室会同核拟具奏请旨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14-406012836,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宫中档咸丰朝奏折》,第26辑,第564页。
    ② 《奏请查禁宗室觉罗潜往外城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2-09756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奏为宗室觉罗潜往外城遵旨严禁并酌拟章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42-09817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奏为审明宗室妇因疯由配私逃在途并无不法之事》,《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1辑,第411页。
    ⑤ 《奏报匪徒勾结宗室斌强聚众滋事请旨严拿》,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5-12390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奏为宗室人犯中途脱逃顶替请饬拿办》,廷寄档604000435,第45-46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奏因宗室桂林打毁公堂奉旨惩办》,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9-13950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清德宗实录》,卷483,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乙丑。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10辑,中华书局,1995年,第1042-1043页。
    ① 《奏为审明宗室案犯拟罪名折》,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11-408005088、2711-40800514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26辑,第46-47页。
    ② 《奏报整顿宗室旗产事》,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30-16917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参见屈春海:《清末司法改革对皇族司法制度之影响》,《历史档案》,2001年第2期;韩涛:《晚清最高司法审判权的形塑——以晚清大理院审判权限的厘定为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④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71页。
    ⑤ 《又奏宗室诉讼仍由大理院裁判》,《政治官报》,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3册,第116页。
    ⑥ 《刑科第四庭三月分己结刑事案件月表》,《光绪三十四年大理院统计表》,第12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① 《刑科第一庭正月分已结刑事案件月表》,《光绪三十四年大理院统计表》,第1-2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刑科第三庭六月分己结刑事案件月表》,《光绪三十四年大理院统计表》,第26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刑科第三庭七月分己结刑事案件月表》,《光绪三十四年大理院统计表》,第28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 《刑科第三庭八月分己结刑事案件月表》,《光绪三十四年大理院统计表》,第32-34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刑科第三庭九月分己结刑事案件月表》,《光绪三十四年大理院统计表》,第3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⑥ 《宪政编查馆奏核订法院编制法并另拟各项暂行章程摺(并单)》,载《政治官报》,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版,第30册,第49页;《宣统政纪》,卷28,宣统元年十二月庚子;《宣统政纪》,卷36,宣统二年五月乙丑。
    ① 《奕劻等奏为拟定宗室觉罗诉讼章程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831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 《宣统政纪》,卷36,宣统二年五月乙丑。
    ③ 《宣统政纪》,卷37,宣统二年六月辛巳。
    ④ 《奏为宗室觉罗现审章程宜归宗人府厘定设裁判院由》,军机处档奏折录副2777-18955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⑤ 《宣统政纪》,卷53,宣统三年四月甲申。
    ①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2页。
    ② 《中国政局》,《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① 《宣统政纪》,卷64,宣统三年九月辛亥。
    ② 黄岭峻:《谣言与革命——关于1911年武昌起义的政治传播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③ 《民政部札内外城巡警总厅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7页。
    ① 《外城巡警总厅申民政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② 《外城巡警总厅申民政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③ 《陆军部咨复民政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213页。
    ④ 《民政部咨复陆军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⑤ 《赵尔巽为奉省各报“暂缓”登载武昌起义消息事给交涉司的札文》,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⑥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奉旨宝棻电奏》,《电寄档》亦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56页)
    ⑦ 《民政部札内外城巡警总厅文》,宣统三年九月初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⑧ 宣统三年九月八日《奉旨陈夔龙电奏》,《电寄档》,亦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25页。
    ① 《京城人心摇动请饬严防巡察稳定银根平粜米粮》,军机处录副奏折,宣统三年九月九日,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六十七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09-110页。
    ② 《农工商部奏文》,宣统三年九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③ 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致江宁将军铁电》,《电寄档》,亦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99页。
    ④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日《又谕近因各省纷扰并有以满汉强分界限》,《大清宣统政纪》,载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57页。
    ⑤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致河南巡抚电》《电寄档》,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64页。
    ① 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致河南巡抚电》《电寄档》,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67-368页。
    ② 《为防京师贫民响应革命宜急谋救助消除隐患》,《兵部—陆军部档》,宣统三年九月,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六十九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59页。
    ③ 《民政部咨步军统领衙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④ 《民政部咨税务处、崇文门商税衙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⑤ 《民政部咨陆军部文》、《民政部札消防公所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6-7页。
    ① 《消防公所申复民政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② 《内城巡警总厅申复民政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③ 《陆军部大臣荫昌致民政部函》,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④ 《邮传部咨民政部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⑤ 《顺天府奏文》,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3-14页。
    ⑥ 《民政部咨崇文门商税事务衙门文》,宣统三年八月三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载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⑦ 《内阁电调奉天防军》,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9页。
    ① 《内阁致各省督抚电》,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②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奉旨宝棻电奏》,《电寄档》,载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17页。
    ③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致河南巡抚电》,《电寄档》,载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25页。
    ④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四日,《电寄档》第1册,第27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亦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128页。
    ① 宣统三年九月九日《又谕资政院奏请速开党禁以示宽大》,《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23页。
    ② 宣统三年九月十一日《奉旨长庚电奏》,《电寄档》,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58页。
    ③ 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奉旨德济等电奏》,《电寄档》,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00页;《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55页。
    ④ 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谕旨资政院奏恳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42页。
    ①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御史欧家廉奏团练有益时局》,《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74-275页。
    ② 《潘矩楹等为请捐助军饷事致北京各亲贵电稿》,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③ 《赞成请亲贵大臣将存款借充军用》,军机处函札,宣统三年,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七十八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16,第8762页。
    ② 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附录内阁致总理袁大臣电》,《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56页。
    ③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16,《职官》二,考八七六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① 宣统三年十月五日《奉旨内阁代递张謇电奏》,《电寄档》,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26页。
    ② 宣统三年十月九日《奉旨内阁代递孙宝琦电奏》,《电寄档》,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35页。
    ① 宣统三年十月十六日《谕内阁监国摄政王面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准监国摄政王请辞退位嗣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各国务大臣担承责任》,《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92-293页。
    ② 宣统三年十月十七日《谕内阁现在监国摄政王业经退位所有陆海各军暂责成现行专司诸大臣都率管理禁卫军着专司训练大臣督饬训练》,《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96页。
    ③ 《革命运动、摄政王辞职》,《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④ 《政治形势》,《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231页。
    ① 宣统三年十月四日《美国使馆转交上海电一件》,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23页。
    ② 王锡彤:《抑斋自述》,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7页。
    ③ 宣统三年十月十一日《附录内阁致第一军总统冯国璋电英使领现出调停按公理未可拒绝兹代拟暂时停战条款请转饬黄道与英领商办黎党如派人来商可饬黄道丁士源作执事代表接洽》,《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88-289页。
    ④ 宣统三年十月十五日《附录英公使续议停战事宜》,《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291页。
    ⑤ 宣统三年十月十九日《致直隶东三省陕甘总督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南新疆巡抚热河绥远城都统伊犁将军电》《电寄档》,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1-352页。
    ⑥ 宣统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发署河东道余楶电》,《电寄档》,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3页。
    ① 宣统三年十一月九日《谕内阁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内阁代递唐绍怡电奏》,《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07-308页。
    ② 宣统三年十二月八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奏请收回奉爵成命》《大清宣统政纪》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20-322页。
    ③ 宣统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谕内阁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大清宣统政纪》,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49页。
    ① 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七日《致伍廷芳电》,《电寄档》,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三),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80页。
    ② 《附录内阁议和条件》,《大清宣统政纪》,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0-354页。
    ③ 《又奉懿旨前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大清宣统政纪》,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7页。
    ① 《清帝逊位——三道谕旨即将颁布》,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② 《谕内阁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合满蒙汉回藏五族领土为中华民国》,《大清宣统政纪》,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5页。
    ③ 《又奉懿旨现将新定国体着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至国家设官分职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大小各官均宜慎供职守》,《大清宣统政纪》,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6-357页。
    ① 《附录优待条件并列于正式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该政府》,《大清宣统政纪》,参见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第358-361页。
    ② 《清帝退位感言》,《顺天时报》,1912年2月第3007号。
    ① 《袁世凯等为改定国体致各省督抚等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凤凰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② [日]有贺长雄:《革命时统治权移转之本末》,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③ 绍英:《绍英日记》第一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345-348页;绍英:《绍英日记》,第六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孙中山派马超俊答谢载沣赠送酒筵新闻简报》,《醇亲王府档案》,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八十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348页。
    ④ 《退位诏书在武昌的反应》,《法国外交部档案》,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① 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② 王芸生编着:《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六卷,三联书店,2005年,第14-15页。
    ③ 《北京的谈判》,见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
    ④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National Archives Japan) Ref.B03050712900,清国革命动乱后于ルル同皇室及王公大官/状况取调一件(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⑤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National Archives Japan) Ref.B03050747100,张总司令清室补助二关スル件(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② 张书才;《民国政府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出宫后图谋恢复优待条件史料》,《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JAC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National Archives Japan) Ref.B03050747400清室待遇问题/2大正13年11月7日力、から大正13年11月26日(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③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National Archives Japan) Ref. B03050747700清室待遇问题/5大正13年12月6日から大正14年2月25日(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④ 《胡适致王正廷(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5月1日,第268页。
    ⑤ 张书才:《段祺瑞致电冯玉祥等电》,《溥仪出宫后图谋恢复优待条件史料》,《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
    ⑥ 张书才:《溥仪内务府致各国大使函底》,《溥仪出宫后图谋恢复优待条件史料》,《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
    ① 张书才:《溥仪内务府致国务院函底》,《溥仪出宫后图谋恢复优待条件史料》,《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
    ②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National Archives Japan) Ref. B03050747400,清室优待条件二关スル件,清室待遇问题/2大正13年11月7日力、から大正13年11月26日(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③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National Archives Japan) Ref. B03050747500清室待遇问题/3大正13年11月17日力、から大正13年12月7日(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④ 赵尔巽:《清史稿》第42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12832-12833页。
    ⑤ 《清室优待条件当照约履行断无取消之理》,《宫中杂件》;《大清皇帝优待条件载在约法当永远遵行》,《宫中杂件》,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七十九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372-380、382-396页。
    ①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 National Archives Japan) Ref. B 03050747800,清室待遇问题/6大正14年2月17日から大正14年2月28日(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③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④ 《申报》,1911年12月29日。
    ①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177-178页。
    ② Chen,Weikun, "Hairdressing and Ethnic Conflict:The Queue-Cutting Movement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ese Historians, vo.4,No.2, June 1991,ppl-26.
    ③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满族》,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④ 丽漴:《怀念宗长溥儒心畲对满族的贡献——北平满族协会怀旧》,《满族文化》,1996年,第22期,第14页。
    ⑤ 萧一山:《中华民族与所谓“满族”》,《四川青年》第二卷,1944年第一期,第14页。
    ⑥ 于彤、袁凤华辑:《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社团一览》,《北京档案史料》,1991年第1-3期。
    ⑦ 参见拙文:《齐满人之心志,逐共和之权益:民国时期满族同进会及其权利诉求》,载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8-150页。
    ① 许富翔:《民国时期北平的满族社团组织及其活动》,胡春惠、吕绍理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基层社会: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研讨会论文选集》,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香港珠海书院亚洲中心,2010年,第425-447页。
    ②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满族》,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③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002-003-00036,北京市档案馆藏。
    ④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民族政策文件汇编》(党内文件),1960年,第59页。
    ①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民族政策文件汇编》(党内文件),1960年,第58页。
    ① 《国务院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002-008-00054,北京市档案馆藏。
    ②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关于国家机关宿舍收费问题、今后行文和书刊杂志中一律不用“满清”及各机关、商店、工地不得随意占用路面的通知》,133-001-00067,北京市档案馆藏。
    ③ “满清”一词仍在许多论著中可见,如张海鹏、李细珠:《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6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9-320页。
    ① 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2页。
    ①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②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相关评析,参见郝时远:《评“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的理论与实践误区》,《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美国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榜样?——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国际经验教训说》,《世界民族》,2012年第2期。
    1.《电寄档》,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于式枚传稿》,清史馆纂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军机处档·月折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军机处录副奏折》,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考察宪政档》,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国书》,光绪三十一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大理院统计表》,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铅印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收发电档》,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明清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1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1.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宣统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民政部奏折汇存》,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16.《清宪政编查馆奏稿汇订》,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17.《清内阁政务处奏稿汇订》,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18.《宣统年交旨档》,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国家图书馆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李国荣主编:《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八十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1.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2.端方:《端忠敏公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3. 《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4. 《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5.胡思敬:《国闻备乘》,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6.金毓黻编:《宣统政纪》,大连:辽海书社,1934年。
    7.溥伦:《满汉世爵选举资政院议员章程》,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1909年。
    8. 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台北:启文出版社,1963年。
    9.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台北:启文出版社,1963年。
    10.《钦定宗室觉罗律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图书馆馆藏,1910年。
    11.《清实录(光绪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2.《清代各部院则例》(钦定王公处分则例),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3.《清代各部院则例》(钦定宗人府则例),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4.(清)沈家本:《遵议满汉通行刑律》,北京:修订法律馆,清光绪33年铅印本。
    15.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16.(清)薛允升著:《读例存疑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17.阎初、冯明珠等主编:《涓滴成洪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台北:世界书局,2011年。
    1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9.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0.《宗人府宣统元年统计表》,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馆藏,1910年。
    21.《宗人府则例》(光绪朝),光绪宣统年间刊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馆藏。
    《申报》《政治官报》《大同报》《大公报》
    《时报》《民报》《新民丛报》《东方杂志》
    1.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孟坚:《民报与辛亥革命》,台北:正中书局,1986年。
    3.陈连开等主编:《中国近现代民族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4.陈丹:《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5.迟云飞:《清史编年》(光绪宣统朝),第十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6.常书红:《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以满汉关系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7.柴松霞:《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8.(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但焘译,台北:“中华书局”,1985年。
    9.党为:《美国新清史三十年:拒绝汉中心的中国史观的兴起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10.(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刘广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1.古伟瀛:《清廷的立宪运动(1905-1911)——处理变局的最后抉择》,台北:知音出版社,1989年。
    12.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高中华:《社会分野与秩序变动:以清朝旗人和民人关系为分析视角》,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
    14.高全喜:《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5.郭绍敏:《清末立宪与国家建设的困境》,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孙歌、王瑞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17.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19.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刘凤云、董建中、刘文鹏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1.赖惠敏:《但问旗民:清代法律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3.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24.侯宜杰:《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韩涛:《晚清大理院:中国最早的高等法院》,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
    26.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
    27.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28.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
    29.荆知仁:《中国立宪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30.那思陆:《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3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82年。
    33.史景迁:《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温洽溢、吴家恒译,台北:时报文化,2002年。
    34.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台北故宫博物院编纂:《故宫图书文献选萃》,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
    36.王世民:《汉族清季复兴运动探索》,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
    37.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8.王振辉:《中国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39.吴雁南、冯祖贻:《清末社会思潮》,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40.韦庆远:《清末宪政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4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42.夏白鸽:《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43.萧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4.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45.张溯崇:《清代刑法研究》,台北:华冈出版部,1974年。
    46.张研:《晚清中国统治格局研究》,台北:知书房出版社,2005年。
    47.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
    48.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
    49.张玉法:《晚清革命文学》,台北:经世书局,1981年。
    50.张玉法:《清末的立宪团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1.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2.张伟仁:《清代法制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
    53.张晋藩:《清代民法宗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54.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55.张连起:《清末新政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56.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57.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9.詹士模:《宣统朝的政治领导阶层(1909—1912)》,王明荪主编《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三编,第二二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
    60.庄吉发:《清代档案述要(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61.庄吉发:《清代档案述要(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62.郑秦:《中国法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蔡伟杰:《论清朝满汉二元文化结构的形成与其意义》,《中国边政》,2007年,第170期。
    3.陈文石:《清代满人的政治参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7年第48期。
    4.陈永进:《从“排满”到“排皇”的思想结合》,《近代中国》,1986年第51期。
    5.陈捷先:《清朝入关前后的满汉融合政策》,《历史月刊》1995年第94期。
    6.陈力、李水红:《危机中的变革——天平天国运动前后的满汉关系:以湘军为中心》,《阴山学刊》,2010年第4期。
    7.崔志海:《辛亥时期满汉关系问题论争的再考察——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史林》,2011年第4期。
    8.杜达山:《排满与“化除满汉畛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9.丁应通:《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必然性》,《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
    10.冯建勇:《晚清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满蒙联姻”地位研究》,《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11.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12.郭铁桩:《辛亥革命与民族革命关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3.关凯:《满族民族性:帝国时代的政治化结构与后帝国时代的去政治化结构》,《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8期。
    14.胡成:《晚清新政时期民变的原因及历史特征》,《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49期。
    15.胡健国:《清代满汉任职文官之比较》,《中山学术文化集刊》,1975年第15期。
    16.胡健国:《清末军权转移与满汉政治势力之消长》,《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80年第12期。
    17.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18.黄克武:《发明过去·想象未来:晚清的“国族”建构(1895-1912)》,《近代中 国史研究通讯》,1997年第24期。
    19.赖惠敏:《从杭州满城看清代的满汉关系》,《两岸发展史研究》第五期,2008年。
    20.李育民:《试论清末的宪政改革》,载《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1.李龙:《另类视野中的满与汉——以满族留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考察》,《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2.李龙:《“略畛域”语境下的“满清”分裂——以清末成都为中心的考察》,《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3.李守孔:《论清季之立宪运动》,《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24.李细珠:《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25.刘纪曜:《清季的政治权威危机与宪政意理的形成》,《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学报,1978年第6期。
    26.刘春荣:《“市民社会”与立宪政治:清末的另一种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第32期。
    27.马东玉:《五大臣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运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8.马先彦:《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29.沈振辉:《清末政治体制改革与改革刍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0.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33期。
    31.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述论(1895-19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73期。
    32.孙静、李世举:《<大同报>与晚清满汉融合思想》,《报海钩沉》,2010年10月。
    33.唐宝林:《吴越炸五大臣策划经过》,《安徽史学》,1984年第3期。
    34.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集刊》,1973年第4期。
    35.王寿南:《辛亥武昌革命起义后清廷之困境与清帝退位》,《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986年第4期。
    36.王寿南:《辛亥武昌起义后清廷的反应》,《近代中国》,1990年第79期。
    37.王开玺:《清末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38.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39.王宇:《近三十年晚清满汉关系研究述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0.王希恩:《辛亥革命中的满汉矛盾及其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41.夏晓红:《晚清女学中的满汉矛盾——惠兴自杀事件解读》,《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62期。
    42.袁业忠:《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43.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4.章开沅:《“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45.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一—以“排满”宣传为实例》,《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
    46.钟卓安:《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7.曾靖婷:《肃顺与晚清举荐汉臣政策初探》,《政大史萃》,2006年第11期。
    48.周汝红等:《清末满汉问题与民族国家建设的困境》,《求索》,2009年11期。
    49.朱法源:《清末新民丛报、东方杂志和民报对立宪的意见》,《食货杂志》,第13卷7-8期、9-10期,1983年11月、1984年1月。
    50.朱法源:《从族国到国族:清末民族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1993年第31期。
    51.庄吉发:《于式枚与德国宪政考察》,《清史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1.陈兢芳:《清末满汉政治权力消长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学院政治研究所研究生论文,1964年。
    2.陈俊华:《从新政改革看清廷挽救其政权之努力与成效:1901—1911》,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3.蔡伟杰:《论清朝前期的满族文化复兴运动》,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硕士论文,2005年。
    4.杜映臻:《他山之石:清末政治考察与宪政考察》,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9年。
    5.郭黛琍:《民报的始末及其言论的分析》,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4年。
    6.关凯:《满族“消失”了?乌拉街满族镇社区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7.胡健国:《清代满汉政治势力之消长》,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论文,1977年。
    8.韩仁熙:《甲午战争以后(1894—1911)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博士论文,1987年。
    9.洪艺珊:《参汉酌金:清太宗嗣统及其统治政策的形成》,台北:淡江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
    10.李伟敏:《乾隆时期的满汉关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李月春:《多尔衮与清初统治的建立——以满汉关系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年。
    12.李月美:《清季之资政院》,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1年。
    13.林忠山:《清末民初中央官僚体制变革之研究:取士之分析》,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1年。
    14.鹿智钧:《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11年。
    15.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0年。
    16.彭忆济:《从大义觉迷到五族共和:近代中国民族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台北:“中央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6年。
    17.靳丽波:《清末新政中的统治阶级政争》,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8.邱怡静:《从奏折殊批看清前期君臣一体关系》,台北: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7年。
    19.商岳衡:《同盟会时代民报之研究》,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1965年。
    20.孙佳:《启蒙·反满——以<湖北学生界(汉声)>为个案的中国留日学生思想变迁研究》,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1.吴志铿:《清初法令与满洲本位政策互动关系之研究:以五大政令为中心》,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
    22.吴磊:《清末民初满汉关系研究——兼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的初期建构》,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3.王帮:《<民报>对西学的传播及其对革命合法性舆论的建构》,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4.许惠文:《报刊舆论与清末预备立宪(1905—1911):以《申报》、《东方杂志》为中心之探讨》,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
    25.萧敏如:《从“满汉”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学华夷观研究》,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8年。
    26.徐学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7.夏柯:《顺康雍三朝满汉臣工磨合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8.杨国扬:《清末政治权威危机与立宪运动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5年。
    29.衣长春:《乾隆朝满汉臣工磨合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 Cheng, Weikun(程为坤)"Politics of the Queue:Agita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Qing China(《辫子的政治:清初和清末时的鼓动与反抗》)”,in Alf Hiltebeitel and Barbara D.Miller,eds. Hair:Its Power and Meaning in Asian Culture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2. Cohen, Myron L(孔迈隆)"State and Socie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 (《1644-1911清朝的国家与社会》),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eds.,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N.Y.:M. E. Sharpe,1977.
    3. Fogel, Joshua A(傅佛果)"Race and Clas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Divergent Interpretations of Zhang Bing-lin and Anti-Manchuism in the 1911 Revolution"(《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种族和阶级:对辛亥革命期间章炳麟和排满主义的不同解释》),in ModemChina, VOL.3,No.3,July 1977.
    4. Hunt, Michael H(韩德)"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Strong State:The Late Qing-Republican Crisis"(《中国的国家认同和强大的政府:晚清至民国的危机》), in Lowell Dittmer and Samuel S. Kim,eds.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5. Ishikawa, Yoshihiro(石川祯浩)" Anti-Manchu Racism and the Rise of Anthropology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反满的民族主义与20世纪早期中国人类学兴起的关系》),in Sino-Japanese Studies, VOL.5,April 2003,pp.7-26.
    6. Elliott,Mark C(欧立德)"Bannerman and Townsman:Ethnic Tens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Jiangnan, "(《旗人和民人:19世纪江南的民族矛盾》)i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1,No.1,June 1990,pp36-74.
    7. Elliott,Mark C(欧立德)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满洲之路:八旗制度与清代的民族认同》),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8. Evelyn S. Rawski(罗友枝),The Last Emperors:A Social History of the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清代宫廷社会史》),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9. Edward Rhoads(路康乐), Manchus and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1861-1928(《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
    10. Herbert A. Giles(赫伯特·A.吉里斯)China and the Manchu(《汉与满》), Seattl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12.
    11. Ho, Ping-ti(何炳棣)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中华帝国的成功阶梯:社会流动面面观,1368-1911》)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12. Ho, Ping-ti(何炳棣)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论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6,no.2(1967),pp189-195.
    13. Ho, Ping-ti(何炳棣)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捍卫汉化:驳罗友枝<再观清代>》).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no.1(1998),pp123-155.
    14. Meribeth E. Cameron(梅卡伦)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 (中国的维新运动:1898-1912),New York:Octogan Books,INC.,1963.
    15. Pamela Kyle Crossley(柯娇燕)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透镜:清帝国意识形态的历史与认同》),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6. Rigger Shelley(谢利·瑞杰尔)"Voices of Manchu Identity,1635-1935" (《满族的族性认同,1635-1935》,in Stevan Harrell,ed.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
    17. Rawski, Evelyn S(罗友枝). "Re-envisioning the Qi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niese History."(《再观清代: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no.4(1996),pp829-850.
    18. Stary, Giovanni (乔万尼·斯达理), Nicola Di Cosmo(狄宇宙),Tatiana A.Pang, and Alessandra Pozzi, eds. On the Tracks of Manchu Culture,1664-1994:350 years After the Conquest of Peking(《满族文化溯源,1664-1994:满族入关350年》)Wi esbaden:Harrassowitz,1995.
    19. Zarrow, Peter(沙培德)"Historical Trauma:Anti-Manchusim and Memories of Atrocity in Late Qing China, "in History and Memory(《历史创伤:晚清的排满主义与 “扬州十日”的历史记忆》),Vol.16,No.2,Fall-Winter 2004.
    20.安部健夫:《中国人の天下观念:政治思想史的试论》,京都:八一八一ド·燕京·同志社东方文化请座委员会,1956年。
    21.川岛真:《光绪新政下の出使大臣と立憲运动》,《东洋学报》75卷,1994年3期。
    22.河内良弘:《清朝治下の民族问题と国际关係》,京都:京都大学,1989-1990年。
    23.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清末中国と日本:宫廷·变法·革命》,东京:研文出版(山本书店出版部),2011年。
    25.楢木野宣:《清代重要职官の研究:满汉併用の全貌》,东京:风间书房,1975年。
    26.孙安石:《清末の政治考察五大臣の派遣七憲运动》,《中国-社会と文化》,1994年9期。
    27.石桥秀雄:《清代中国の诸问题》,东京:山川出版社,1995年。
    28.西川真子:《清末裁判制度の改革》,《东洋史研究》53卷,199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