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研究(1884-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原地区汉文化至晚从西汉时期就已经进入天山南北,成为新疆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尤其是光绪十年(1884年)建省以后,新疆在行政上与内地划一,更多的中原人移住新疆进行开发建设,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进入了历史上新的阶段。梳理新疆建省至民国时期汉文化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传播的线索、阐明汉文化在近代新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深化人们对近代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形成的认识,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理论。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的传播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新疆建省以后,清政府在新疆围绕建省及“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疆的交通、通讯条件得以改善,中原人赴疆更为便利和频繁。清朝及民国以后新疆历任主政者的文化政策,以及该时期以各民族团结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为主流的民族关系,为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该时期汉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有入疆屯田的士卒、农民、遣犯,以及来自内地各省的商人、主政官员、遣员、手工业者、艺术工作者等等。汉文化在新疆传播的内容不仅包括中原成熟的农作生产文化、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文化,还包含中原地区以汉人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汉语方言、岁时节庆文化、传统戏曲艺术等方面。其传播的途径也较以前更为多样,不仅通过祀典活动、文献与文学作品传播,还通过会馆、学校教育等途径传播,在民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新闻、话剧、电影等新式传播途径。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具有传播区域的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传播的阶段性与时代性、传播内容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三个特点。该时期汉文化传播的范围遍及天山南北,但其影响程度受内地移民分布格局的限制,呈现出“北重南轻”的特点。在这六十余年当中,汉文化传播的总体态势呈活跃状态,其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和谐时,汉文化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反之则出现缓慢发展状态。在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下,其传播内容丰富全面,不仅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而且包括心态文化层。该时期,新疆汉文化也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它不但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而且具有因中原移民迁出地多元而产生的多元性与地域性,更具有汉文化在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创造性。清末民国时期独特的新疆汉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传播的作用,首先,它维系着新疆世居汉人的认同,成为“老新疆”的身份标签;其次,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文化,是新疆近代化,尤其是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最后,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文化,奠定了近现代以汉文化发挥主导作用的新疆多元文化格局的基础。
Xinjiang's multiculture is developed i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It is the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integrative pattern of the multi-cult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Han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had into Xinjiang region at least from the Xihan Dynasty,and had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Xinjiang's multiculture.It was from the reign of Qianlong,when Qing government had complet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Tianshan mountain, Han culture had spreaded into Xinjiang region deeply.Especially in1884years,Xinjiang province had established,from then on,Xinjiang's administration had unificated with the central plains,more people from central plains came into Xinjiang and developed it,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 reached the peak period.It is significative to find out the clues to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 in Xinjiang.This study is not only supplied to the research on Han culture,but also helpful to the research on Xinjiang's multiculture,and consummated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ve pattern of the multi-cult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 was in the unique historical background.After Xinjiang province established,Qing government had worked at a series of reform.Xinjing's traffic and communication had improved,that made the central plains's people came to Xinjiang conveniently.From1884to1949,the government and the officials'cultural policy,and the ethnic relations provided a advantageous social environment to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During this period,the spread subject of Han culture consist of the officers, soldiers,plebs,prisoners who worked on reclamation,and the officials,the dismissed officials,merchant,handicraftsman,artists from the central plains,and so on.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 including the advanced farming technology, the material life culture,and the Han's religious beliefs, Chinese dialects,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stom, traditional opera art,and so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channels is diverse,such as sacrificial rites,literary dissemination,guild houses,school education,and news media,modem drama,movie and so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 in Xinjiang during1884to1949had thre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First,the range of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 in Xinjiang during this period,is throughout the north and south Tianshan mountain.But the influence degree was limited by the distribution and living pattern of the people from central plains.It was much deeply in northern and eastern region of Xinjiang than southern region.Second,during these years,the trend of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an culture in Xinjiang is active.It was prompt when the social was stability,the economic was developed,and the ethnic relations was harmonious;Otherwise,opposite. Third, Han culture in Xinjiang's spread and development was rich and the comprehensive through the multiple spread channels.It was not only including the material, the institution aspects,but also the behavior,the mentality aspects.During Late Qing and ROC period,Han culture in Xinjiang also had thre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The first is the inheritance,which inherit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Han culture.The second is the diversity,which from the diversity of the subjects' ancestral home.The third is creativeness,which developed in the Xinjiang's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Xinjiang's Han culture during Late Qing and ROC perio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had special effect.On one hand,it sustained the identify with the Xinjiang Han ethnic,became the identity labels of the Han people in Late and ROC period.On one hand,it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Xinjing,especially in the culture modernization.On the other hand,it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Xinjing's multicultural pattern in modern times,in which Han culture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引文
①参见刘文锁:《汉文化与古代新疆》,载《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154162页;万雪下:《清以前新疆地区汉民族寻踪》,载《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3539页;王东平:《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载《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6873页。
    ②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页。
    ①参见《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01版。
    ①[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③周伟洲:《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载《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118页。
    ①参见齐清顺:《“新疆”的由来和发展》,载《新疆地方志》,1993年第2期,第36——40页。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光绪朝宣统朝卷)》,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杨增新:《补过斋文牍》,新疆驻京公寓1921年版,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③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续编》,1926年刻本,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续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④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三编》,1934年蒙自杨氏刻本,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续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⑤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
    ⑥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⑦周东郊:《新疆十年》,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二编》第29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⑧吴蔼宸:《新疆纪游》,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⑨吴绍磷:《新疆概观》,仁声印书局,1933年。
    ⑩陈纪滞:《新疆鸟瞰》,建中出版社,1943年。
    11许崇灏:《新疆志略》,正中书局,1944年。
    12林竞:《新疆纪略》,天山学会铅印本,1918年。
    13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说明”页。
    1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王树柑等撰:《新疆图志》,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魏长洪:《<新疆图志>浅谈》,载《新疆地方志》,1983年第2期,第3035页。
    ③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④格琒额撰:《伊江汇览》,吴丰培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第188页。
    ⑤永保修,达林、龙铎纂:《乌鲁木齐事宜》,王希隆著:《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94150页。
    ⑥钟方纂:《哈密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⑦佚名撰,李德龙编:《新疆p四道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1——22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1987年。
    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选辑(1——18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2000年。
    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哈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哈密市文史资料(1——10辑)》(内部发行),哈密地区印刷厂印刷,1987——2002年。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1——29辑)》(内部发行),伊犁日报印刷印刷,1984——2010年。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喀什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喀什市文史资料(1——15辑)》(内部发行),喀什日报印刷厂印刷,1986——2000年。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00年。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政府公报》(自1912年5月至1928年6月),上海书店,1988年。
    ③马大正等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光、同治、光绪、宣统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⑤徐丽华、李德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中华书局,2007年。
    ⑥王建基、许学诚:《爬梳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
    ⑦许学诚:《神话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①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载《西北民族论从》第三辑,2004年。
    ②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
    ③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④周泓:《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与地域性》,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⑤李晓霞:《论新疆汉族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⑥潘志平:《归属于中华文化圈的新疆》,载《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⑦陈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民族文化》,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s1。
    ⑧张付新、谢贵平:《试论新疆的文化多样性》,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⑨赛来西·阿不都拉、王琴琴:《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①齐清顺:《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载《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②李芳:《清代新疆汉民族的社会风俗初探》,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4年。
    ③刘海燕:《清末民初哈密地区社会生活初探》,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年。
    ④李刚、袁娜:《论清代陕西商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载《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⑤贾秀慧:《“津帮”在近代新疆的商业活动述评》,载《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⑥贾秀慧:《试论近代新疆商业史上的“津帮八大家”》,载《新疆地方志》,2004年第3期。
    ⑦齐清顺:《清代遣员在新疆的贡献》,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⑧齐清顺:《清代“废员”在新疆的“效力赎罪”》,载《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⑨杨俊国、马世翔:《试论清代新疆晋商》,载《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⑩杨俊国、杨俊强:《清代新疆晋商初探》,载《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1周轩,张岩:《巴里坤移民屯戍与汉文化》,载《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2张丹,庄正风:《清代移居新疆的内地汉人》,载《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张丹:《内地汉人在清代新疆屯田开发中的作用》,载《河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4李洁:《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探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15王泳舸:《秧歌进入新疆考》,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仲高:《汉唐遗风与近代新疆屯垦艺术》,载《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②任方冰:《移民背景下的新疆曲子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③张洋:《清代新疆汉语的特点》,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④张洋:《新疆汉语方言的中原文化之根》,载《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⑤王泽民:《近代新疆维汉语言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⑥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关于崇拜》,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⑦李大海:《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载《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⑧薛晖:《清初新疆地区官主祭仪与多神崇拜》,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
    ⑨刘向权:《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载《丝绸之路》,2010年第10期。
    ⑩戴良佐:《清代新疆关帝庙管窥》,载《新疆艺术》,1995年第2期。
    11周泓:《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并行》,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2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载《西域研究》,2002年第2期。
    13刘文锁:《汉文化与古代新疆》,载《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14马国荣:《两汉时期新疆汉人的社会生活》,载《新疆社会科学论坛》,1997年第1期。
    15王治来:《历史上汉族人向西北边疆的迁徙》,载《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
    16王东平:《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载《新疆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7万雪玉:《清以前新疆地区汉民族寻踪》,《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8董永强,刘戈:《汉文化对吐鲁番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基于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容量单.位的考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期。
    ①[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③[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人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④谢彬著,杨镰、张頣青整理:《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①[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①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开始称这一地区为“新疆”或“西域新疆”,“新疆”作为今天新疆地区的专用地名完全取代“西域”一称则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参见齐清顺:《“新疆”的由来和发展》,载《新疆地方志》,1993年第2期,第3640页。)本文为了行文方便,使用“新疆”一词来称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统一天山南北以后的该地区,而对于此前的该地区使用“西域”一称。
    ②《汉书》卷96,《西域传》,中华书局,2009年。
    ③《汉书》卷96,《西域传》,中华书局,2009年。
    ④《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2009年。
    ①刘文锁:《汉文化与古代新疆》,载《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154-162页。
    ②《楼兰占城址调查与试掘简报》,载侯灿:《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9330贝。
    ③《楼兰古城址调查与试掘简报》,载侯灿:《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9页。
    ④以上参见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9107页。
    ⑤参见刘文锁:《汉文化与古代新疆》,载《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154-162页。
    ⑥《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0116页。
    ⑦王炳华:《新疆犁耕的起源与发展》,载《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第5764页。
    ⑧《周书》卷50,《异域下·高昌》,中华书局,1971年。
    ⑨据吉川小一郎氏所藏,转引自[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47贝。
    ⑩《周书》卷50,《异域下·高昌》,中华书局,1971年。
    ①《北史》卷97,《西域传·高昌》,中华书局,1974。
    ②参见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1222页。
    ③穆舜英:《唐代的西域文化》,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2期,第99页。
    ④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4页。
    ⑤参见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第321424页;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0324页。
    ⑥前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尔吉斯地区史》第1卷,伏龙芝1956年版,第141142页。转引自魏良弢:《西辽时期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第4553页。
    ⑦前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尔吉斯地区史》第1卷,伏龙芝1956年版,第142页。
    ①李志常著,侯仁之校:《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第76页。
    ②参见拉得洛夫:《回鹘文献集》,116号,L·克拉克:《元代新疆回鹘世俗文书导言》,62号(英文)。转引自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18页。
    ③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18页。
    ④李志常著,侯仁之校:《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第76页。
    ⑤李志常著,侯仁之校:《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第76页。
    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①[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46页。
    ②《汉书》卷96《西域传》,中华书局,2009。
    ①《清德宗实录》卷6,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
    ②奕等《平定陕西甘肃新疆回匪方略》卷305,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③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第一册卷26,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④左宗棠:《进规新疆南路连复碦喇沙尔库车两城现指阿克苏折十月十四日》,《左宗棠全集·奏稿6》,岳簏书社,1992年,第755758页。
    ⑤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1页。
    ①魏源:《乾隆荡平准部记》,《魏源全集》第3册卷4,岳麓书社,2004年,第154页。
    ②朱逢甲:《西域设行省议》,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第二册,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19页。
    ③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岳麓书社,1996年,第528530页。
    ④奕等:《平定陕西甘肃新疆方略》卷315,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第11页。
    ⑤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3,马大正等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51页。
    ⑥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二)》,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1840页。
    ⑦奕诉等:《平定陕西甘肃新疆方略》卷320,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第13页。
    ⑧王树相等撰:《新疆图志》卷1《建置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参见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
    ②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八,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③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56《办理新疆善后事宜折》,清光绪十六年刻本,第22页。
    ④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中译本),第115页。
    ①《清德宗实录》卷48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
    ②参见周伟洲:《晚清“新政”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近代经济的萌芽》,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510页。
    ③《清德宗实录》卷563,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
    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48《饶应祺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⑤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104《奏议十四》,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参见赵云田:《清末新疆新政述论》,载《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4953页。
    ②王树相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王树相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卷39《学校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④周伟洲:《晚清“新政”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近代经济的萌芽》,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510页。
    ①以上引自陈慧生、陈超著:《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②广禄:《广禄回忆录》,文星书店,1965年,第121页。
    ③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1,转引自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④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43页。
    ⑤杨增新:《补过斋日记》第19卷,民国十五年(1926年)刊本。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43644页。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44页。
    ③杨增新:《补过斋日记》第16卷,民国十五年(1926年)刊本。
    ④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湾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第2314页。
    ⑤杨增新:《呈明新疆办理教育极形困难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第126133页,《中国边疆从书第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⑥详见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749页。
    ⑦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
    ⑧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051页。
    ⑨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下,第39页,《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⑩杨增新:《补过斋日记》第7卷,民国十五年(1926年)刊本。
    11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下,第39页,《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①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第3卷,转引自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新疆简史(第三册)》,198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第58页。
    ②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下,第22页,《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③陈慧生、陈超著:《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
    ④陈慧生、陈超著:《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⑤陈澄之:《伊犁烟云录》,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年,第28页。
    ①详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5册,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7282734页。
    ②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三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9页。
    ③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354页。
    ④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⑤陈慧生、陈超著:《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3页。
    ⑥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①参见陈慧生、陈超著:《民国新疆史》,新棉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5257页。
    ②1935年春,俞秀松等联共党员到新疆后,帮助盛世才制定出“六大政策”中的五项:反帝、和平、清廉、建设、亲苏。次年4月,盛世才写《六大政策教程》,将民族平等表述为民平。至此,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正式形成。
    ③张大军:《新骊风暴七十年》第6册,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3487页。
    ④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6册,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3487贝。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7册,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3902页。
    ②刘德贺:《新疆各族文化促进会记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1987年,第50页。
    ③刘德贺:《新疆各族文化促进会记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1987年,第5051页。
    ④详见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588页。
    ①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②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293-296页。
    ③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
    ①参见苗普生:《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载《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第1——10页。
    ②“拉伊斯”是巡行检查执行伊斯兰教法规的执法吏。
    ①毛拉·穆沙·莎依然米著,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译:《伊米德史》下册,1959年汕印本,第108贝。
    ②[俄]捷连季耶夫著,新疆大学外语系译:《征服中亚史》第二卷(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9贝。
    ③[俄]库罗巴特金:《俄中问题》,一九一二年圣彼得堡俄文版,第85页,转引自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二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1页。
    ④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⑤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①毛拉·穆沙·莎依然米著,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译:《伊米德史》下册,1959年油印本,第111——112页。
    ②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J治朝,第8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③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④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⑤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第一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52页。
    ⑥奕诉等纂:《平定陕西甘肃新疆回匪方略》,第306卷,第11页,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⑦毛拉·穆沙·莎依然米著,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译:《伊米德史》下册,1959年油印本,第160贝。
    ⑧毛拉·穆沙·莎依然米著,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译:《伊米德史》下册,1959年油印本,第136——137页。
    ①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53卷,第88页,光绪十六年刻本;(清)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第3卷,第2930页,光绪二十四年湖南长沙刻本。
    ②[俄]捷连季耶夫著,新疆大学外语系译:《征服中亚史》第二卷(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9页。
    ③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壬集上,新辐驻京公寓1921年版,第16页。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从书》第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④安文惠:《近百年来新疆的政制沿革》,载《天山》月刊,第1期,收入徐丽华、李德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第45册,中华书局,2007年。
    ①杨逢春:《伊犁辛亥革命概述》,收入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②杨逢春:《伊犁辛亥革命概述》,收入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③包尔汉:《杨增新统治时期》,收入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④包尔汉:《杨增新统治时期》,收入余骏升主编:《新骊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586页。
    ①杨增新:《电复喀什鄂道尹据报旅俄华缠聚众演说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续编》卷13,令文编上,第28页,1926年刻本,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续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②杨增新:《呈明塔城驻防参用蒙哈军队文》,《补过斋文牍》癸集3,新疆驻京公寓1921年版,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③杨增新:《咨复财政部新疆向未征收杂税文》,《补过斋文牍三编》卷一,呈咨文,第4445页,1934年蒙自杨氏刻本,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④参见彭武麟:《评杨增新主政新疆17年》,载《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209225负。
    ⑤段金生:《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的民族与宗教政策》,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24--29页。
    ⑥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5册,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682页。
    ⑦买玉华:《金树仁主政新疆五年述评》,载《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142148页。
    ⑧濮清泉:《金树仁案内幕》,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2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⑨参见刘德贺:《金树仁时代散记》,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2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32-33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5册,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729页。
    ②潘祖焕:《金树仁登台和哈密事变》,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2辑,新骊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③尧乐博士《尧乐博士回忆录》,传记文学社,1968年,第81页。
    ④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5册,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788页。
    ⑤杜重远:《盛世才与新疆》,生活书店,1938年,第72页。
    ⑥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6册,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第3484页。
    ①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55页。
    ②巴台:《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人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与实践》,载《新疆社科论坛》,2001年第4期,第5457页。
    ③文志勇:《民国新疆民族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④汪孝春:《抗战动员在新疆》,《新华日报》1938年10月19日。
    ⑤共青团新疆维开尔自治区委员会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编:《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资料汇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⑥朱培民:《抗日战争在新疆》,载《西域研究》,1995年第2期,第18页。
    ⑦参见林浦:《三年来新疆民众对抗战的贡献》,《反帝战线》第4卷第4期,转引自陈国裕、祁若雄:《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514页。
    ①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5页。
    ②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263页。
    ③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300-302页。
    ④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287-288页。
    ⑤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311-315负。
    ①何生海:《论民族关系的文化功能》,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第50-55页。
    ①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③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82《道路四》,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页。
    ②《钦定科场条例》卷7,《起送会试·远省乡会试驰驿·例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48辑,文海出版社,1966年。
    ③参见新疆维开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567贝。
    ④以上引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⑤李溥霖:《十年来新疆经济建设》,载《新新疆》1943年4月12日一卷一期。
    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 413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②王树相等撰:《新疆图志》卷86《道路八》,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⑤马飞熊:《回顾解放前的新疆邮政》,载《新疆文史资料》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⑥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36737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第413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第413页。
    ③陶模:《会奏请设新疆北路电线折》,《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1,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43页。
    ④李鸿章:《拟设新疆电线折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14册《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95页。
    ⑤潘志平:《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邮传》,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第3241页。
    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辑出版:《海防档》,第24992500页。转引自赵云田:《清末新疆新政论述》,载《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4953页。
    ⑦俞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辑出版:《海防档》,第24992500页。转引自赵云田:《清末新疆新政论述》,载《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4953页。
    ⑧吴福环:《清末新疆电报的创设》,吴福环、魏长洪主编:《新疆近现代经济研究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第413页。
    ①李溥霖:《十年来新疆的经济建设》,载《新新疆》1943年4月12日一卷一期。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②张安福:《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
    ①齐清顺:《试论清代新疆兵屯的发展和演变》,载《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56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263康熙54年4月己丑。
    ③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业,屯垦类,乾隆二十三年十一玥一日杨应琚奏。转引自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⑤《朱批屯垦》,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转引自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页。
    ⑥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32《屯政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0456页。
    ⑦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32《屯政一》、卷33《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0--464页。
    ⑧张安福:《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⑨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7页。
    ①以上引自《西陲总统事略》卷二、卷十,《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3部),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②[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③齐清顺:《试论清代新疆兵屯的发展和演变》,载《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56页。
    ④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110《武功三》,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107《名宦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札件》第14册,岳麓书社,2009年,第465页
    ③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7,《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3页。
    ④1906年马达汉在喀什噶尔所见,该图引自[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①杨增新:《指令昌吉县知事张馨督修渠工委员马毓乾详周进发等争领三十户荒地文》,《补过斋文牍》丁集下,文海出版社,1965年,第1061页。
    ②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363页。
    ③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④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户民》,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上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759页。
    ①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②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户民》,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上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759页。
    ③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户民》,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上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759页。
    ④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户民》,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上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759页。
    ⑤南路仅辟展于嘉庆12年有民人魏良灏等30余户认垦城外园地,见《三州辑略》卷3《赋税门》,转引自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82页。
    ⑥曹振镛等撰:《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55,甘肃省图书馆藏光绪中排印本。
    ⑦《清宣宗实录》卷206,道光12年2月庚了。
    ⑧王树柑等:《新疆图志》卷96《奏议六》,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刘锦棠:《遵旨统筹新疆情形以规久远折》,《刘襄勤公奏稿》卷7,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②刘锦棠:《新疆助垦人犯筹款安插情形折》,《刘襄勤公奏稿》卷12,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③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中华书局,1958年。
    ④吴绍璘:《新疆概观》,仁声印书局,1933年,第241页。
    ⑤参考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6页。
    ①参考赵予征:《丝绸之路,匕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556,乾降二十三年二月己已条。
    ②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33《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95,59页。
    ③《刘襄勤公奏稿》卷12《新疆助垦人犯筹款安插情形折》,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④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101《奏议十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刘襄勤公奏稿》卷12《新疆助垦人犯筹款安插情形折》,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②参照王希隆:《清代西北的犯屯》,载《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第174页。
    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64页。
    ④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61页。
    ⑤王树柟等撰:《新骊图志》卷27《官职六》,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陶模:《会商覆奏胡编修条陈边防折》,《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2,马大正等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57页。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海防档·电缆》,台北出版社,1957年,第2499页。
    ③钟广生:《新疆志稿·电政》,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192页。
    ④戴良佐:《近代方志名家王树枏》,载《新疆地方志》,2001年第1期,第6263页。
    ⑤[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01页。
    ①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载《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7277页。
    ②详见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废员》,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上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4-29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1332。
    ④和瑛:《三州辑略》卷6《流寓门》,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0页。
    ②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
    ③昆冈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21,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4412页。
    ④周轩:《清末新疆的最后一批流人》,载《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第4350页。
    ⑤《清德宗实录》卷477。
    ⑥以上引自周轩:《皇亲载澜流放新疆》,《老照片》第9辑,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第97101页。
    ⑦[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3页。
    ⑧[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②[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③周轩:《皇亲载澜流放新疆》,《老照片》第9辑,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④周轩:《皇亲载澜流放新疆》,《老照片》第9辑,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⑤[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3页。
    ⑥参见周轩:《清代新疆流放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年;周轩:《林则徐与南疆勘地》,载《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98106页;齐清顺:《清代“废员”在新疆的“效力赎罪”》,载《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057页;齐清顺:《清代遣员在新疆的贡献》,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 期,第4147页:朱玉玉麒:《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生活考述》,载《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第12—20页;Waley-Cohen.Joanna.Exile in Mid-Qing China:banishment toXinjiang,1758——1820[M],New Haven:Yale Univ.Pr.,1991.等等。
    ①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裴景福:《河海昆仑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张昉:《<老残游记>的作者在乌鲁木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3536页。
    ①以上引自张昉:《<老残游记>的作者在乌鲁木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36页。
    ②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8-210页。
    ③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④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李富:《“津帮八大家”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07页。
    ②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④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5页。
    ⑤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3页。
    ⑥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⑦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⑧李富:《“津帮八大家”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08页。
    ⑨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3324页。
    ⑩李富:《“津帮八大家”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0112页。
    ①李富:《“津帮八大家”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1页。
    ②王树枏等撰:《新骊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④罗迪楚:《新疆政见·新疆茶务利弊原委说略》,清宣统年间抄本。
    ⑤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5页。
    ⑥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⑦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⑧阎光照:《凝德堂店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⑨阎光照:《凝德堂店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4115页。
    ①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佚名:《昌吉县乡土图志·商务》,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③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④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43《民政四》,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⑤李富:《“津帮八大家”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2页。
    ⑥李富:《“津帮八大家”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2页。
    ②王得瑜:《乌鲁木齐的冶铸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7页。
    ②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9《实业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何伦志:《新疆近代手工业初探》,载《新疆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第5257页。
    ④罗绍文:《杨增新主政时期的新疆实业》,载《新疆地方志》,1992年第4期,第3842页。
    ⑤[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9页。
    ⑥[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6页。
    ①张德祥:《从福盛炉院到利民铁工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6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23124页。
    ②倪立保:《共产党人与新疆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载《天山学刊》,1995年第2期,第8588页。
    ①以上引自张积玉:《抗战时期茅盾在新疆对西部文学事业的开拓》,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2628页。
    ②程东白:《十年来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载《新新疆》第1卷第1期,1943年。
    ③张宝裕等:《杜重远》,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30页。
    ④新疆教育厅:《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在新疆教育战线上的活动》,油印本,转引自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091页。
    ⑤张宝裕等:《杜重远》,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①张宝裕等:《杜重远》,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30页。
    ②杜重远:《<新芒月刊>发刊词》,载《新芒月刊》第一期,1939年7月,收入张宝裕等:《杜重远》,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3145页。
    ③汪小川:《抗日战争初期在新疆日报社》,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日报社的活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④以上引自乔伦夫:《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闻出版事业概述》,载《新疆地方志》,1993年第2期,第47—50页。
    ⑤陈超、齐清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其贡献》,载《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第1——10页。
    ①陈跃:《论古代北疆农业的发展》,载《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第73-82页。
    ②参见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1-89页。
    ①周光大主编:《现代民族学》(上卷·第二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5页。
    ②[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936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③纪昀勺:《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三十八首,收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④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三十八首,收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⑤自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开始,清军在碦尔瞎蒙古西部和嘉峪关以东、吐鲁番以西大兴屯田,学术界多称前者为北路兵屯,后者为西路兵屯。参见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7 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271,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壬申。
    ②《清圣祖实录》卷299,康熙六十一年十月辛未。
    ③《清圣祖实录》卷296,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庚了。
    ④《清高宗实录》卷568,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乙未。
    ⑤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⑥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农具》,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①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户民》,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7-59页。
    ②和瑛:《三州辑略》卷4《赋税门》,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③指维吾尔族在伊犁地区的屯田。
    ④《阿文成公年谱》,卷1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十九日。
    ⑤《阿文成公年谱》,卷1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
    ⑥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铁厂》,王希隆:《新疆四种文献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72-77页。
    ⑦《乌鲁木齐事宜》,王希隆:《新疆四种文献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⑧松筠:《钦定新疆志略》卷9《铁厂》,《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2部,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①周光大主编:《现代民族学》(上卷·第二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6页。
    ②磐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30。
    ③以上引自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42《服物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8548页。
    ④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42《服物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8548页。
    ⑤《新疆回部志》卷2,《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1部,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⑥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7,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⑦齐清顺:《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6年第3期,第174-193页。
    ⑧《蜡羌县乡十志·沿革》,马大正等:《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7页。
    ①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②王小平:《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农业机械化运动研究》,载《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2325、35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45274528页。
    ⑤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三十八首,收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①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三十八首,收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②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收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3页。
    ③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7,《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1部,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④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三十八首,收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⑤萧雄:《西疆杂述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5页。
    ⑥萧雄:《西疆杂述诗》卷3,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⑦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42《服物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8548页。
    ⑧《新疆回部志》卷3,《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1部,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⑨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②[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6页。
    ③[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5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月折》,乾隆三十一年二月。转引自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⑤《录副屯垦》,乾隆三十九年五月二十—日、十二月二十三日,俞金鳌折。转引自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⑥张大军:《新骊风暴七十年》,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3855页。
    ⑦《朱批屯垦》,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八日、十月十日,黄廷桂折。
    ⑧《朱批屯垦》,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杨应琚折。
    ⑨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王希隆:《新疆四种文献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①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齐清顺:《玉米在新疆的种植和推广》,载《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81-90页;齐清顺:《玉米在新疆种植时间的新发现》,载《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第74页;[日]崛直:《回疆玉米考》,载《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第62-73页。
    ④钟方:《哈密志》卷23《食货志》。
    ⑤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⑥[俄]A·H·厍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99页。
    ⑦齐清顺:《清代新疆维吾尔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6年第3期,第171-185贝。
    ⑧陈诚著,周连宽校:《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
    ⑨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43《土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9559页。
    ⑩萧雄:《西疆杂述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王曾翼:《回疆杂记》,《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1部,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12格琫额:《伊江汇览·土产》,吴丰培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第811页。
    ①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②汪永泽:《新疆风物》,重庆文信书局,1943年,第26页。
    ③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④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1-20页。撞田依靠夏秋洪水泛滥浸灌,没有坝闸渠道,或仅筑简单堤防,旋用旋淤,以山前冲积扇、河流下游和低洼河阶地为宜。
    ⑤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⑥格琒额:《伊江汇览·水利》,吴丰培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
    ⑦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980页。
    ①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6,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②《清高宗实录》卷656。
    ③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④《新疆屯田奏稿》抄本。转引自齐清顺:《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6年第3期,第174-193页。
    ⑤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⑥《皮山县乡十志·水》,马大正主编:《新疆乡土志稿》,全国图书馆微缩复制中心出版,1990年,第660页。
    ⑦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岳麓书社,1992年。
    ⑧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74《沟渠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73《沟渠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73《沟渠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76《沟渠四》,宣_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④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78《沟渠六》,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⑤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⑥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3页。
    ⑦《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乡土志·政绩录》,马大正:《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⑧王树枏等撰:《新疆图志》卷75《沟渠三》,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精河直隶厅乡土志·政绩录》,马大正:《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39页。
    ⑨杨增新:《呈报组设水利委员会及办理大概情形文》,《补过斋文牍》丁集上,第1页,新疆驻京公寓1921年版,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①杨增新:《呈沙湾县属小拐移民渠工程告竣情形文》,《补过斋文牍》丁集上,第15页,新疆驻京公寓1921年版,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48页。
    ③许崇灏:《新疆志略》,正中书局,1944年,第291页。
    ④齐清顺:《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6年第3期,第174-193页。
    ⑤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53,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⑥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6,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⑦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⑧刘克祥:《清末民初农业发展转折时期的政策思路述略》,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第61-72页。
    ①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吴绍磷:《新疆概观》,仁声书局铅印本,1933年。收入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26页。
    ③洪涤尘:《新骊史地大纲》,正中书局铅印本,民国二十四年。收入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34页。
    ④杨刚毅:《新疆问题讲话》,武定同文印刷社铅印本,民国二十四年。收入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53页。
    ⑤冯有真:《新疆视察记》,世界书局铅印本,民国二十三年。收入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61页。
    ①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692,乾隆二十八年八月辛卯。
    ③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0贝。
    ④钟方:《哈密志》卷17《风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⑤钟方:《哈密志》卷17《风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⑥钟方:《哈密志》卷17《风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⑦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⑧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⑨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①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②当时买布不是论尺,而是论档了,一档子等于两市尺,即所用量器是等于两市尺的档了。
    ③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民国商务本,第34页。
    ④王建基、许学诚著:《爬梳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⑤张仁斡主编:《哈密维吾尔族民俗》,新疆大学出版社,第98页。
    ⑥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①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民国商务本,第34页。
    ②[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③[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2页。
    ④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⑤[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②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③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④王建基、许学诚著:《爬梳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⑤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②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③[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④[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⑤[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⑥[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①[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②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③杨镰、陈宏博主编,黄汲清著:《天山之麓》,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④杨镰、陈宏博主编,黄汲清著:《天山之麓》,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1。
    ⑤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⑥《新疆日报》,1948年5月17日。
    ⑦[英]斯坦因著,巫新华、伏霄汉译:《斯坦因中国探险记》第一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⑧哈密专区公安处编:《哈密回王史料》,1962年油印本,第129页。转引自刘海燕:《清末民初哈密地区社会生活初探》,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32页。
    ②徐炳昶:《西游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
    ③[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2页。
    ④[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⑤[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⑥刘文海:《西行见闻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⑦[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
    ①哈密市民间文学集成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新疆卷哈密市分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0页。
    ②杨钟健:《西北的剖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③洪亮吉:《天山客话》,收入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1页。
    ④洪亮吉:《天山客话》,收入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6页。
    ⑤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⑥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⑦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①钟方:《哈密志》卷51,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②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页。
    ③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④[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译:《外交官妇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⑤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⑦祁韵士:《万半行程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3页。
    ⑧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页。
    ⑨林竞:《蒙新甘宁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1页。
    ①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②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③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④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⑤杨镰、陈宏博主编:《人在天涯——新疆漫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页。转引自韩璐:《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⑥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⑦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⑧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⑨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⑩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11[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6页。
    ①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②[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7页。
    ③李芳:《清代新疆汉民族的社会风俗初探》,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④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⑤[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5页。
    ⑥[瑞典]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郭颖杰译:《重返喀什噶尔》,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⑦刘文海:《西行见闻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⑧[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妇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⑨[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①[英]戴安娜·西普顿著,崔延虎译:《古老的十地》,收入凯瑟琳·马嘎尼特著:《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②[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
    ③李富:《鸿春园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2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5354页。
    ④李富:《鸿春园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2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55页。
    ⑤李富:《鸿春园的变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2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54页。
    ⑥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⑦茅盾著:《新疆风土杂记》,收入林呐、徐柏容、郑法清主编:《茅盾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
    ⑧[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第55页。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0页。
    ②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③[英]斯文·赫定著,江红、李佩娟译:《丝绸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6页。
    ④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⑤布鲁范德著,李扬译:《美国民俗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
    ⑥林则徐:《乙己日记》,载《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⑦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⑧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①林思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页。
    ②[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2页。
    ③[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0页。
    ④[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⑤黄达远、吴轶群著:《多重视角下的边疆研究——18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新疆区域社会史考察》,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⑥[瑞典]斯文·赫定著,徐十周、王安洪、王安江译:《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3页。
    ⑦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②[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5页。
    ③[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④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⑤纪昀著,刘交云选注:《阅微草堂笔记选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0页。
    ⑥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①[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2页。
    ②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③韩璐:《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④哈运昌:《鄯善文史——窑房》第7辑,鄯善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6年。转引自韩璐:《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⑤[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2页。
    ⑥王建基、许学诚著:《爬梳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①[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2页。
    ②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页。
    ③贾秀慧:《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社会生活变迁》,载《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70-75页。
    ④[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⑤[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⑥[芬兰]马达汉著,工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⑦[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4页。
    ①黄汲清著,杨镰、陈宏博主编:《人在天涯——新疆漫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转引自韩璐:《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骆春明、李学明:《巴里坤诗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④杨钟健:《西北的剖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⑤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①以上据哈密地区一位69岁老人回快口述。
    ②弓弦正:《乌鲁木齐风景园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兵团印刷印刷,1993年,第208页。
    ③弓弦正:《乌鲁木齐风景园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兵团印刷印刷,1993年,第209页。
    ④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9页。
    ⑤王子钝:《鉴湖诗词拾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4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95页。
    ⑥弓弦正:《乌鲁木齐风景园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兵团印刷厂印刷,1993年,第209-210页。
    ①弓弦正:《乌鲁木齐风景园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兵团印刷厂印刷,1993年,第214页。
    ②[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③林则徐:《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1965年。
    ④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8年。
    ⑤[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0页。
    ⑥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①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②[日本]东亚同文会编,于维诚、潘喜明编译:《[日本]新修中国通志·新疆卷(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③哈密专区公安处编:《哈密回王史料》,1962年油印本,第68页。转引自刘海燕:《清末民初哈密地区社会生活初探》,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④[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24页。
    ⑤刘文海:《西行见闻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①笔者拍摄于哈密市重建竣工的哈密回王府。
    ②笔者拍摄于哈密市重建竣工的哈密回王府。
    ①[瑞典]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郭颖杰译:《重返喀什噶尔》,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②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0页。
    ③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0负。
    ④[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页。
    ⑤[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
    ⑥[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⑦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⑧奇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奇台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⑨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①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②[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③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④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5页。
    ⑤周光大主编:《现代民族学》上卷(第一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2页。
    ⑥[瑞典]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郭颖杰译:《重返喀什噶尔》,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邮电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⑧[英]戴安娜·西普顿著,崔延虎译:《古老的土地》,收入凯瑟琳·马嘎尼特著:《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9页。
    ①马林诺夫斯基:《文化》(Culture,Typewritten Manuscript,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08页。转引自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②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上)》,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73-77页。
    ③参见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年。
    ①格琒额:《伊江汇览·坛庙》,吴丰培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第22——25页。
    ①鲁迅:《致许寿裳》,收入《鲁迅书信集》L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266页。
    ②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7页。
    ③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8页。
    ④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43《民政四》,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⑤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新疆宗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②马品彦:《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43-48页。
    ③[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④见于巴里坤地藏寺大钟的记载。
    ⑤据黄老人口述,65岁,当地居民。
    ①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②陈寿:《三国志·蜀志》卷6。
    ③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第325、343页。
    ④陈旭:《新疆的关帝庙与关帝崇拜》,载《世界宗教文化》,2009前第4期,第37-40页。
    ⑤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13,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清德宗实录》卷526,光绪三十年正月甲午。
    ②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③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9页。
    ④[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09页。
    ⑤洪亮吉:《天山客话》,收入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1页。
    ①和瑛:《三州辑略》卷6《礼仪门》,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②参见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1页。
    ③魏长洪:《乌鲁木齐文庙历史说》,载《新疆地方志》,2001年第3期,第49-51页。
    ①《新疆日报》,1945年7月30日。转引自魏长洪:《乌鲁木齐文庙历史说》,载《新疆地方志》,2001年第3期,第49-51页。
    ②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③格瑧额:《伊江汇览·坛庙》,吴丰培整理:《清代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0年。
    ④陈国光:《新疆“方神”本是戍边爱国之士——清末新疆方神志文辨析》,载《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第82-88页。
    ①《温宿县志·政绩录》,马大正:《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9负。
    ②《拜城县乡土志·政绩录》,马大正:《新疆乡十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7页。
    ③[英]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④[英]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93页。
    ⑤马汝舟:《如皋县志》,成文出版社,1970年。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②[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①佚名:《伊江集载·坛庙祠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②永保:《总统伊犁事宜·北道总说·庙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③笔者拍摄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④许学诚著:《神化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 Michael C.Howard.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ddison Wesley:Longman,Iongman,Inc,1996,p.51.
    ② Abraham Rosman.The Tapestry of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e Anthropology,,New York:McGraw-Hill,2004,p.51.
    ③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④[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96页。
    ⑤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⑥《史记·大宛列传》。
    ①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7页。
    ②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3贝。
    ③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载《方言》,1993年第4期,第265-274页。
    ④刘俐李、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载《中国语言地图集B5图》,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⑤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载《方言》,1993年第4期,第265-274页。
    ⑥刘俐李、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载《方言》,1986年第3期,第161171页。
    ⑦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载《方言》,1993年第4期,第265-274页。
    ①马大印等:《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②格琫额:《伊江汇览·户籍》,吴丰培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第4041页。
    ③永保:《总统伊犁事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④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载《方言》,1993年第4期,第265-274页。
    ①刘俐李、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载《方言》,1986年第3期,第161-171页。
    ②刘俐李、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载《方言》,1986年第3期,第161-171页。
    ①肖雄:西疆杂述诗(卷二),从书集成初编·听园西疆杂述诗二册,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4年,第23页。
    ②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①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79年。
    ②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①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②[苏]卡依达洛夫:《维吾尔语词汇学》,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第82页。
    ③《五体清文鉴》,民族出版社,1957年。
    ④十维诚:《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⑤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①以上诗句引自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3204页。
    ②李琪:《从新疆迁居中亚之维吾尔人与本民族主体的关系》,载《新疆社会经济》,2000年第2期,第77-82贝。
    ③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①汪大昌:《语言和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②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15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④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⑤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46页。
    ①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②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49页。
    ③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49页。
    ④张军:《蒙元时期语言认同建构之经历与经验》,载《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70-75页。
    ⑤周振鹤:《从方言认同、民族语音认同到共通语认同》,载《文汇报》,2008年5月5日,第12版。
    ①[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页。
    ②参见毛子水回忆,王为松编《傅斯年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09页。
    ③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96页。
    ①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元旦》,转引自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第四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①林则徐:《乙巳日记》,载《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②钟方:《哈密志·风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③[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
    ④林则徐:《乙巳日记》,载《中山大学学报》,1984第1期。
    ⑤钟方:《哈密志·风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⑥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⑦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⑧钟方:《哈密志·风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茅盾:《新疆风土杂忆》,原载《旅行杂志》,1942年,第16卷第9、10期。收入傅光明选编:《茅盾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60178页。
    ②林则徐:《乙巳日记》,载《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③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元旦》,转引自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第四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④魏源:《圣武记》卷4,中华书局,1984年,第180页。
    ①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①吴泽霖:《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第230页。
    ②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③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页。
    ④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441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说法。他认为古代的巫觋是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同时,古代祭祀神鬼,要用人来装扮成“灵保”或“尸”,作为神鬼所凭依的实体。《楚辞》称巫为“灵”,称神亦为“灵”,则装扮成“灵保”的亦即为巫。他断定“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这一做法,就是“后世戏剧之萌芽”
    ②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优孟衣冠”的故事“开滑稽剧发达之端绪”。
    ③清代纳兰性德在其所著《渌水亭杂识》中提出:“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
    ④许地山:《樊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载《中国文学研究》,1927年6月《小说月报》第17卷。
    ⑤孙楷第在其《傀儡戏考原》一书中认为:中国戏剧之由真人扮演,系模仿傀儡戏而来。
    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⑦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⑧廖奔:《中国戏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①[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②[英]斯科拉因(Sir Clarmont Skrine)曾任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总领事(19221924),著有《中国中亚》(Chinese Central Asia:An Account of Travels in Northern Kashmir and Chinese Turkest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td, December 1986, Reprints))等书。
    ③[瑞典]贡纳尔·雅林(Gunnar Jarring):《中亚地区的文化碰撞——新疆穆斯林笔下的汉族戏剧》(Culture Clash in Central Asia:Islamic Views on Chinese Theatre:Eastern Turki Texts Edited with Translation, Notes and Vocabulary, 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 August 1991),收入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郭颖杰译:《重返喀什噶尔》(Return to Kashgar:Central Asian Memoirs in the Present, Duke Univ Pr, March 1986),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3-217页。
    ④杨钟健:《西北的剖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8159页。
    ⑤阿布都热西提和加合买提:《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六年卡格里克(叶城)县社会历史的回忆》,收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开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2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9106页。
    ①[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8301页。
    ②[瑞典]贡纳尔·雅林(Gunnar Jarring):《中亚地区的文化碰撞——新疆穆斯林笔下的汉族戏剧》(Culture Clash in Central Asia:Islamic Views on Chinese Theatre:Eastern Turki Texts Edited with Translation, Notes and Vocabulary, 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 August 1991).收入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郭颖杰译:《重返喀什噶尔》(Return to Kashgar:Central Asian Memoirs in the Present, Duke Univ Pr, March 1986),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3217页。
    ③[英]斯科拉因:(Chinese Central Asia》,转引自[瑞典]贡纳尔·雅林(Gunnar Jarring):《中亚地区的文化碰撞——新疆穆斯林笔下的汉族戏剧》(Culture Clash in Central Asia:Islamic Views on Chinese Theatre:Eastern Turki Texts Edited with Translation, Notes and Vocabulary, 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 August 1991),收入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郭颖杰译:《重返喀什噶尔》(Return to Kashgar:Central Asian Memoirs in the Present, Duke Univ Pr, March 1986),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3217页。
    ①李调元:《雨村夜话》,转引自陆晖:《丝绸之路戏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第82页。
    ③陆晖:《丝绸之路戏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9140页。
    ①陈丽霞、王生耀:《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1949》,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第28-31页。
    ②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6186页。
    ③陈丽霞、王生耀:《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1949》,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28-31页。
    ④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⑤以上引自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3贝。
    ①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开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174页。
    ②刘孟祥:《昌吉县秦腔戏曲的春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昌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昌吉市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第7781页。
    ③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活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6115页。
    ①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活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9页。
    ②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活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9页。
    ③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活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9页。
    ①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7页。
    ②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
    ③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0页。
    ①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9页。
    ②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页。
    ③[芬兰]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47页。
    ④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0页
    ⑤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0页。
    ①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第86页。
    ①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页。
    ②任虹桥:《豫剧在新疆的发展》,载《东方艺术》,2005年第10期,第68-69页。
    ③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活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大民出版社,1982年,第110页。
    ①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活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师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1页。
    ②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①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②朱光:《粉墨杂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2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52页。
    ①张文忠:《乌鲁木齐戏曲发展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开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4页。
    ②朱光:《粉墨杂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2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52页。
    ①张利洁、高永久:《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96-99贝。
    ②张利洁、高永久:《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96-99页。
    ③张利洁、高水久:《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9699页。
    ④张利洁、高永久:《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96-99页。
    ①朱迪光:《封建国家祀典的形成及其对古代中国宗教活动的影响》,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第89-92页。
    ②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6《祀典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0负。
    ④《史记·五帝本纪》。
    ⑤《礼记·祭法》。
    ⑥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2页。
    ⑦《周礼·大祝》。
    ①钟兴麟等:《西域图志校注》卷21《山二·天山正十·博克达鄂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7页。
    ②钟兴麟等:《西域图志校注》卷22《山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5338页。
    ③钟兴麟等:《西域图志校注》卷22《山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5338页。
    ④钟兴麟等:《西域图志校注》卷21《山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5324页。
    ⑤钟兴麟等:《西域图志校注》卷21《山二》、卷22《山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7页、第328——329页。
    ⑥钟兴麟等:《西域图志校注》卷21《山二》、卷22《山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7页、第329贝。
    ⑦钟兴麟等:《西域图志校注》卷21《山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9页。
    ⑧《清高宗实录》卷596《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上癸丑》,第641页。
    ⑨《清高宗实录》卷596《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上癸丑》,第641页。
    ⑩参见李大海:《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载《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第88-95页。
    ①格琒额撰,吴丰培整理:《伊江汇览·坛庙》,收入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第6册,第74页。
    ②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③房伟,《文庙祀典及其社会功用》,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④王树栅等撰:《新疆图志》卷36《祀典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⑤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6《祀典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6《祀典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6《祀典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04-113页。
    ④余和祥:《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65-68页。
    ⑤曲英杰:《神农氏与先农坛》,载《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1期,第38-44页。
    ①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校注说明),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代前言),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②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6期,第4-8页。
    ③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代前言),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①杨镰:《谢彬和他的<新疆游记>》,载《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第61-67页。
    ②祁美琴:《民国时期的新疆学校教育概述》,载《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46-49页。
    ③林竞:《新疆纪略》,天山学会,1918年,第47页。
    ④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8-331页。
    ①刘维钧:《边塞诗源流初探》,载《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66-70页。
    ①星汉著:《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04页。
    ②星汉著:《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05页。
    ①星汉著:《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10页。
    ②星汉著:《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10页。
    ③钟方:《哈密志》卷八《與地志六》,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影印,第42、43页。
    ①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30页。
    ②袁澍:《新疆会馆探幽》,载《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第34-42页。
    ③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第12页。
    ④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38页。
    ⑤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46页。
    ⑥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87页。
    ①《镇西厅乡土志》,马大正等:《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
    ②刘德贺:《新疆近代的寺庙、会馆、义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新疆夫民出版社,1984年,第118贝。
    ③咎玉林:《会馆漫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81页。
    ④咎玉林:《会馆漫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81页。
    ⑤咎玉林:《会馆漫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86页。
    ⑥咎玉林:《会馆漫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81页。
    ①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②刘德贺:《新疆近代的寺庙、会馆、义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9页。
    ③王子钝:《西陬楹联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72182页。
    ①以上材料摘自刘德贺:《新疆近代的寺庙、会馆、义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8121页。
    ②王蛤根:《中国会馆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409页。
    ③咎下林:《会馆漫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④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①咎玉林:《会馆漫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②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①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②张永江:《论清代八旗蒙古子弟的普通学校教育》,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24-31页。
    ③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④周家楣等纂:《光绪顺天府志》卷九“官学”,光绪六年刊本。
    ⑤祁韵士:《总统西陲事略》卷八,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497页。
    ⑥格琒额:《伊江汇览》,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第6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93页。
    ⑦格琒额:《伊江汇览》,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第6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9394页。
    ⑧格琒额:《伊江汇览》,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第6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⑨王风雷:《论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沿革》,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46-50页。
    ⑩张学强:《明清多元文化教育》,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67169页。
    11祁韵士:《总统西陲事略》卷八,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497灭。
    ①祁韵士:《总统西陲事略》卷八,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499页。
    ②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③松筠等纂:《新疆志略》,卷4。
    ④张水江:《论清代八旗蒙古子弟的普通学校教育》,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1995年第3期,第24-31页。
    ⑤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⑥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⑦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⑧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88页。
    ⑨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卷56,上海书店,1986年,第7303页。
    ②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卷56,上海书店,1986年,第7303页。
    ③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④此表据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制成。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5,光绪二十五年本。
    ②和瑛:《三州辑略》卷6《学校门》,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407页。
    ③在内地义学与书院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新疆书院多为义学的性质,很多情况下义学和书院混称。(详见《新疆教育史稿》,第21页。)
    ④和瑛:《三州辑略》卷6《学校门》,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407页。
    ⑤此表据工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制成。
    ①《钦定科场条例》卷七,《起送会试·远省乡会试驰驿·例案》。
    ②和瑛:《三州辑略》卷6《学校门》,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③本表据工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制成。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03页。
    ②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③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①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9《学校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本表根据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9《学校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制成。
    ①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39《学校二》,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②钟广生:《新疆志稿》卷2,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③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97页。
    ④《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2,学校10,第8613页。
    ⑤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第5494页。⑥详见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4329页。
    ①此表依据宋念慈著:《十年来新疆的新闻事业》,载《新新疆》1卷1期,1943年4月12日出版。
    ①详见新疆档案馆档案,政1—4—31《关于推销反帝战线等刊物的办法》,1941年9月。
    ②杜重远:《新芒月刊》发刊词,载《新芒月刊》第1卷1期,1939年7月版。
    ③王梅堂:《新疆解放前报刊要目一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7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144154页。
    ④王梅堂:《民国时期新疆创办的妇女专刊》,《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48页。
    ⑤王梅堂:《新疆解放前报刊要目一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7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144154页。
    ⑥详见刘先贽:《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日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18页。
    ⑦详见咎玉林:《从书报事业的发展看抗日战争时期乌鲁木齐的民族关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0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6569页。
    ⑧《新疆通志·广播电视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广播电视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①《新疆通志·广播电视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广播电视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②《影坛风雨——记新疆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史志编辑室编,《民国时期的新疆文化》,1994年,第170页。转引自左红卫:《民国早期电影在新疆的传播》,载《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3期,第87-90页。
    ③[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④哈木扎·卡日巴衣:《新疆解放前的电力、电影和汽车运输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5年,第101-108页。
    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史志编辑室:《新疆上映的国产片部分片名录(1934-1942)》,《民国时期的新疆文化》,1994年,第189页。转引自左红卫:《民国早期电影在新疆的传播》,载《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 3期,第87-90页。
    ①李富:《银幕春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5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3952页。
    ②张树荣:《抗战时期乌鲁木齐上演话剧剧目(1937年——1945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3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③张树荣:《抗战时期乌鲁木齐上演话剧剧目(1937年——1945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3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7576页。
    ①张树荣:《抗战时期乌鲁木齐上演话剧剧目(1937年——1945年10月),《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3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年,第7586灭。
    ①齐清顺:《17591949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1贝。
    ②此表依据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卷31《兵防》、卷32《屯政一》、卷33《屯政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齐清顺:《1759——1949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7页。
    ①钟兴麟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6页。
    ②钟兴麟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6页。
    ③钟兴麟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8页。
    ④奕诉等:《平定陕西甘肃新疆回匪方略》卷305,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⑤王树柟等撰:《新疆图志》卷57《交涉五》,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⑥王亮等:《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卷26,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⑦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51,光绪十六年刻本。
    ①本表依据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卷43《民政四》、卷44《民政五》,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薛宗正:《汉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②谷梦麟、陈方们:《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从白山黑水到天山塔河》(前言),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年。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355页。
    ②齐清顺:《17591949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5页。
    ③薛宗正:《汉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④本表依据新疆省警务处民国33年统计《新疆省各县市局宗族人口统计表》,载《新甘肃》,1947年第1卷第2期。
    ①《清史稿》卷120《食货一》。
    ②杨增新:《电呈新疆印制纸币数目情形文》,《补过斋文牍》壬集上,新疆驻京公寓1921年版,李毓澍主编: 《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①《中国年鉴》,转引自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②参见段金生:《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的民族与宗教政策》,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2429页。
    ③王泽民:《试论杨增新的民族语言观念》,载《新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58-60页。
    ④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九,民国十五年(1926年)刊本,第45页。
    ⑤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七,民国十五年(1926年)刊本。
    ⑥王子钝:《杨增新逸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5-86页。
    ①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活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1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6-115页。
    ②陈澄之:《伊犁烟云录》,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年,第28页
    ③周伟洲:《试论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载《西北民族论丛》,2008年,第277-296页。
    ④张大军:《新棍风暴七十年》,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961-2965页。
    ⑤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961-2965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29612965页。
    ②本表依据周东郊:《盛世才在新骊的统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1页。
    ③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3页。
    ①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6页。
    ②何耿光:《新疆学院简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③以下关十“文化的四层次说”的分类与概念详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页。
    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②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③钟敬文:《民俗学》,《白山黑水》创刊号,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设编印,1984年。
    ④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汉族民俗文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②参见齐清顺:《论清末新疆“新政”——新疆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开端》,载《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第31-39页。
    ①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②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③参见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④薛宗正:《汉族》,新疆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6364页。
    ①《新甘肃》,1947年1卷2期。
    ②参见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5页。
    ③薛宗正:《汉族》,新疆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④当时新疆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人口在5万至10万之间的有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人口处于1万到5万之间的有归化族(今俄罗斯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人口不足1万的有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索伦族(今达斡尔族)和满族。
    ⑤当时把伊犁地区的维吾尔人作为塔兰奇族而定为新疆多民族成员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取消塔兰奇的称谓,改称“维吾尔族”
    [1]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6]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8]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分卷[M].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1991.12.
    [9]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10]曹振镛等.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M].甘肃省图书馆藏光绪中排印本.
    [11]陈纪滢.新疆鸟瞰[M].南京:建中出版社.1943.
    [12]陈澄之.伊犁烟云录[M].南京: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
    [13]陈赓雅.西北视察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4]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17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15]丁世良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6]杜重远.盛世才与新新疆[M].上海:生活书店.1938.
    [17]方士淦.东归日记[M].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18]方希孟.西征续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9]冯有真.新疆视察记[M].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民国二十三年
    [20]格琒额.伊江汇览[M].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
    [2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2]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编.新疆民众反帝 联合会资料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6.
    [23]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14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4]国家图书馆分馆编.古籍珍本游记丛刊[M].北京:线装书局.2003.
    [25]广禄.广禄回忆录[M].台北:文星书店.1965.
    [26]哈密市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新疆卷哈密市分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27]哈密市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哈密市分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28]哈密市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卷哈密市分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29]哈密专区公安处编.哈密回王史料[M].1962年油印本.
    [30]和瑛.三州辑略[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1]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M].南京:正中书局.民国二十四年.
    [32]纪昀.乌鲁木齐杂诗[M].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33]蒋君章.新疆经营论[M].南京:正中书局.1936.
    [34]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6.
    [35]李志常著,侯仁之校.长春真人西游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
    [36]李烛尘.西北历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37]李德龙编.新疆四道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8]林则徐.林则徐集·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9]林则徐.林则徐奏稿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40]林则徐.乙巳日记[J].中山大学学报.1984.1.
    [41]林则徐.荷戈纪程[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66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42]林竞.新疆纪略[M].南京:天山学会铅印本.1918.
    [43]林竞.蒙新甘宁考察日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44]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45]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M].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46]刘锦棠.刘襄勤公全集[M].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47]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8]刘文海.西行见闻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49]罗迪楚.新疆政见[M].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收藏.清宣统年间抄本.
    [50]马大正等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1]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2]马汝舟.如皋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53]裴景福.可海昆仑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54]祁韵士著,李广洁整理.万里行程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5]奇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奇台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56]尧乐博士.尧乐博士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社.1968.
    [57]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M].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58]毛拉·穆沙·莎依然米著,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译.伊米德史[M].1959年油印本.
    [59]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60]陶葆廉.辛卯侍行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61]奕诉等.平定陕西甘肃新疆回匪方略[M].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62]王树枏等.新疆图志[M].宣统三年天津博爱印刷局石印本.
    [63]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册)[M].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64]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65]魏源.魏源全集(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6]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7]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8]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69]吴蔼宸.新疆纪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0]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71]吴绍磷.新疆概观[M].南京:仁声印书局,1933.
    [72]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2009.
    [7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48卷.公路交通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7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1卷.邮电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75]徐炳昶.西游日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76]徐松.新疆识略[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77]徐丽华、李德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8]许崇灏.新疆志略[M].南京:正中书局.1944.
    [79]杨增新.补过斋文牍[M].新疆驻京公寓1921年版.李毓澍.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80]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续编[M].1926年刻本.杨建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81]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三编[M].1934年蒙自杨氏刻本.杨建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82]杨增新.补过斋日记[M].民国十五年刊本。
    [83]杨钟健.西北的剖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84]杨刚毅.新疆问题讲话[M].武定同文印刷社铅印本.民国二十四年.
    [85]佚名.五体清文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86]佚名.伊江集载[M].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
    [87]永保.总统伊犁事宜[M].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1990.
    [88]永保修,达林、龙铎纂.乌鲁木齐事宜[M].王希隆著.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89]余骏升主编.新疆文史资料精选(1-4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90]于维诚,潘喜明编译.日本新修中国通志·新疆卷[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91]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92]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M].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9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9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点校本.
    [95]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北: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
    [96]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97]钟方.哈密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98]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122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1987.
    [1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118辑)[M].乌鲁木齐: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2000.
    [10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哈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哈密市文史资料(110辑)[M].哈密地区印刷厂印刷.19872002.
    [10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129辑)[M].伊犁日报印刷厂印刷.1984-2010.
    [10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喀什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喀什市文史资料(115辑)[M].喀什日报印刷厂印刷.19862000.
    [10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5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00.
    [10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政府公报.(自1912年5月至1928年6月)[M].上海:上海书店.1988.
    [1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7]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108]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109]中国戏曲志编委会编.中国戏曲志·新疆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110]周东郊.新疆十年[M].苗普生.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29册)[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6.
    [11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2]民国期刊(1)新疆日报(2)新华日报(3)申报(4)天山(5)西北论衡(6)新疆论丛(7)新新疆(8)新甘肃(9)新芒月刊(10)中国文学研究
    [113]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4]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15]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116]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17]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18]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119]邓子琴.中国风俗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8.
    [120]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22]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3]谷梦麟、陈方伯.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从白山黑水到天山塔河[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124]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125]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
    [126]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127]黄达远,吴轶群.多重视角下的边疆研究——18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新疆区域社会史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28]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29]黄汲清.天山之麓[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30]侯灿.高昌楼兰研究论集[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1]纪大椿.新疆近世史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32]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33]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34]李春华编.新疆风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35]李现国.新疆风土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136]李富.新疆曲子戏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37]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
    [138]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39]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0]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41]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42]刘俐李.焉耆汉语方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143]陆军.丝绸之路戏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144]鲁迅.鲁迅书信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145]骆春明,李学明.巴里坤诗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146]马汝珩,成崇德.清代边疆开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147]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148]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149]茅盾.茅盾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50]齐清顺.17591949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151]热扎克·买提尼牙孜主编.西域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152]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153]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154]滕星主编.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55]石云涛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56]尚衍斌.西域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57]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158]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59]魏长洪,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160]汪大昌.语言和文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1]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162]王炳华.吐鲁番的古代文明[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163]王建基,许学诚.爬梳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164]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上海:中国出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
    [165]王嵘.新疆哈密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66]王嵘.西域艺术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67]王明坷.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8]王希隆.清代西北屯曰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169]王为松.傅斯年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70]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71]吴格言.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172]吴泽霖.人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173]吴福环,魏长洪编.新疆近现代经济研究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174]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17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76]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新疆简史(13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177]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新疆宗教[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17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汉族民俗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179]星汉.历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0]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181]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82]许学诚.神话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183]许地山.道教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4]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85]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86]徐杰舜.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7]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8]徐杰舜.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189]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190]徐杰舜.汉族风俗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9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92]薛宗正.中郭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193]薛宗正.汉族.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M].1996年
    [194]薛宗正.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195]杨建新,马曼丽.外国考察家在我国西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196]杨镰等.人在天涯——新疆漫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97]尹筑光、茹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198]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199]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00]于维诚.新疆地名与建制沿革[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201]袁祖亮.丝绸之路人口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02]昝玉林.乌鲁木齐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203]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0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05]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206]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7]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08]张宝裕.杜重远[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
    [209]张安福.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1]张仁幹主编.哈密汉族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212]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13]张采亮.中国风俗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14]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15]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6]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17]张学强.明清多元文化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18]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19]周光大主编.现代民族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20]周伟洲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1]周伟洲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2]周轩,高力.清代新疆流放名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223]周轩.清代新疆流放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224]周轩.林则徐新疆诗文[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225]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226]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27]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2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29]朱培民.20世纪新疆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230]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日报社的活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231]赛来西·阿不都拉,王琴琴.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J].当代传播.2007.3.
    [232]巴台.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人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与实践[J].新疆社科论坛.2001.4.
    [233]陈国光.新疆“方神”本是戍边爱国之士[J].西域研究.2004.4.
    [234]陈国裕,祁若雄.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6.
    [235]陈世民.清代新疆双语现象及其对各民族语言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1995.1.
    [236]陈世民.新疆民国时期翻译说略[J].新疆大学学报.1993.2.
    [237]陈世民.新疆民汉语互学现象的由来和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2001.1
    [238]陈世民.民国时期新疆报刊杂志翻译状况概述[J].新疆大学学报.1999.2.
    [239]陈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民族文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s1.
    [240]陈旭.新疆的关帝庙与关帝崇拜[J].世界宗教文化.2009.4.
    [241]陈跃.论古代北疆农业的发展[J].西域研究.2011.2.
    [242]陈丽霞,王生耀.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1949[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4.
    [243]陈超,齐清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其贡献[J].西域研究.2001.2.
    [244]戴良佐.清代新疆关帝庙管窥[J].新疆艺术.1995.2.
    [245]戴良佐.新疆昌吉地区清末民初商业概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2.
    [246]戴良佐.新疆建省后的第一部志书<新疆四道志>[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3.
    [247]戴良佐.近代方志名家王树枏[J].新疆地方志.2001.1.
    [248]董永强,刘戈.汉文化对吐鲁番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基于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容量单位的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
    [249]段金生.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的民族与宗教政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2.
    [250]房伟.文庙祀典及其社会功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0.
    [251]盖金伟,孙钰华.杨增新时期的新疆近代教育简论[J].昌吉师专学报.1999.3.
    [252]高莉琴.新疆的屯垦移民与新疆汉语[J].语言与翻译.2004.3.
    [253]高红梅.汉文化对匈奴社会影响初探[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4.
    [254]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J].中国史研究.1990.3.
    [255]韩涛.略论唐代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J].新疆大学学报.2008.4.
    [256]韩璐.民国新疆汉民族社会生活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257]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258]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1.
    [259]何生海.论民族关系的文化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
    [260]何伦志.新疆近代手工业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1981.3.
    [261]贾秀慧.“津帮”在近代新疆的商业活动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2005.3.
    [262]贾秀慧.试论近代新疆商业史上的“津帮八大家”[J].新疆地方志.2004.3.
    [263]贾秀慧.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社会生活变迁[J].新疆大学学报.2008.6.
    [264]堀直.回疆玉米考[J].西域研究.1994.4.
    [265]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1.
    [266]李琪.从新疆迁居中亚之维吾尔人与本民族主体的关系[J].新疆社会经济.2000.2.
    [267]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新疆阿克苏地区汉族移民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268]李洁.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探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4.
    [269]李晓霞.论新疆汉族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J].民族研究.1998.3.
    [270]李大海.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J].西域研究.2007.1.
    [271]李芳.清代新疆汉民族的社会风尚初探[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4.
    [272]李刚,袁娜.论清代陕西商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J].新疆大学学 报.2006.5.
    [273]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274]廖冬梅.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所体现的语言文化交流[J].新疆大学学报.2005.6.
    [275]刘仲华.清代新疆的封建教育与科举[J].西北史地.1997.2.
    [276]刘向权.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J].丝绸之路.2010.10.
    [277]刘海燕.清末民初哈密地区社会生活初探[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278]刘文锁.汉文化与古代新疆[J].西北民族研究.1997.2.
    [279]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J].方言.1993.4.
    [280]刘俐李,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1986.3.
    [281]刘克祥.清末民初农业发展转折时期的政策思路述略[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1.
    [282]刘卓.新疆的内地商人研究——以晚清、民国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83]刘维钧.边塞诗源流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1988.3.
    [284]罗绍文.新疆曲子戏[J].新疆社会科学.1989.4.
    [285]罗绍文.杨增新主政时期的新疆实业[J].新疆地方志.1992.4.
    [286]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6.
    [287]马国荣.两汉时期新疆汉人的社会生活[J].新疆社会科学论坛.1997.1.
    [288]马品彦.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与演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89]买玉华.金树仁主政新疆五年述评[J].新疆社会科学.2011.5.
    [290]苗普生.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J].西域研究.2008.4.
    [291]穆舜英.唐代的西域文化[J].新疆文物.1988.2.
    [292]倪立保.共产党人与新疆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J].天山学刊.1995.2.
    [293]潘志平.归属于中华文化圈的新疆[J].新疆大学学报.2009.1.
    [294]潘志平.清季新疆商业贸易[J].西域研究.1995.3.
    [295]潘志平.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邮传[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2.
    [296]彭武麟.评杨增新主政新疆17年[J].近代史研究.1989.2.
    [297]彭融.20世纪新疆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298]裴红娟.巴里坤汉民族民间信仰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
    [299]齐清顺.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J].新疆大学学报.1996.4.
    [300]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关羽崇拜[J].清史研究.1998.3.
    [301]齐清顺.清代遣员在新疆的贡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4.
    [302]齐清顺.清代“废员”在新疆的“效力赎罪”[J].清史研究.2001.3.
    [303]齐清顺.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3.
    [304]齐清顺.玉米在新疆的种植和推广[J].新疆社会科学.1988.1.
    [305]齐清顺.玉米在新疆种植时间的新发现[J].西域研究.1994.4.
    [306]齐清顺.论清末新疆“新政”——新疆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开端[J].西域研究.2000.3.
    [307]齐清顺.“新疆”的由来和发展[J].新疆地方志.1993.2.
    [308]齐清顺.试论清代新疆兵屯的发展和演变[J].新疆大学学报.1998.2.
    [309]祁美琴.民国时期的新疆学校教育概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2,3.
    [310]乔伦夫.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闻出版事业概述[J].新疆地方志.1993.2.
    [311]曲英杰.神农氏与先农坛[J].中华文化论坛.1997.1.
    [312]任方冰.移民背景下的新疆曲子戏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6.
    [313]任虹桥.豫剧在新疆的发展[J].东方艺术.2005.10.
    [314]尚红娟.论杨增新在新疆的文化教育思想[J].新疆地方志.2005.1.
    [315]尚衍斌.唐以前新疆古代居民饮食文化考察[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0,3.
    [316]万雪玉.清以前新疆地区汉民族寻踪[J].新疆大学学报.2000.4.
    [317]王鹏辉.新疆吉木萨尔县千佛寺庙会考论[J].新疆大学学报.2007.5.
    [318]王永涛,赵珍.流传于新疆的汉族民间歌谣[J].新疆艺术.2001.1.
    [319]王泳舸.秧歌进入新疆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2.
    [320]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农业生产[J].新疆社会科学.1982.10.
    [321]王炳华.新疆犁耕的起源与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1982.4.
    [322]王泽民.近代新疆维汉语言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5.
    [323]王泽民.试论民国时期的新疆语文政策[J].新疆地方志,2007,2.
    [324]王泽民.试论清代新疆的维汉双语政策及其措施[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25]王泽民.试论杨增新的民族语言观念[J].新疆大学学报.2010.2.
    [326]王治来.历史上汉族人向西北边疆的迁徙[J].西北史地.1997.1.
    [327]王东平.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J].新疆大学学报.1994.1.
    [328]王小平.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农业机械化运动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
    [329]王风雷.论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沿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5.
    [330]王希隆.清代西北的犯屯[J].西北民族研究.1988.2.
    [331]王梅堂.民国时期新疆创办的妇女专刊[J].新疆大学学报.1996.1.
    [332]魏长洪.《新疆图志》浅谈[J].新疆地方志.1983.2.
    [333]魏长洪.乌鲁木齐文庙历史说[J].新疆地方志.2001.3.
    [334]魏良弢.西辽时期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J].历史研究.1985.4.
    [335]文志勇.民国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36]吴明月.谈西汉时汉人入居匈奴及其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5.4.
    [337]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1.
    [338]薛晖.清初新疆地区官主祭仪与多神崇拜[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
    [339]杨俊国,马世翔.试论清代新疆晋商[J].昌吉学院学报.2008.2.
    [340]杨俊国,杨俊强.清代新疆晋商初探[J].晋中学院学报.2008.1.
    [341]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2001.5.
    [342]杨镰.谢彬和他的<新疆游记>[J].新疆大学学报.1989.3.
    [343]殷晴.古代新疆商业的发展及商人的活动[J].西北民族研究.1989.2.
    [344]余和祥.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345]袁澍.近代新疆教育事业的三次盛衰[J].西域研究.2001.3.
    [346]袁澍.新疆会馆探幽[J].西域研究.2001.1.
    [347]依米提·赛买提.汉语对维吾尔语语音的影响[J].语音与翻译.1993.1.
    [348]左红卫.民国早期电影在新疆的传播[J].新疆社科论坛.2009.3.
    [349]张丹,庄正风.清代移居新疆的内地汉人[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1.
    [350]张丹.内地汉人在清代新疆屯田开发中的作用[J].河海大学学报.2002.3.
    [351]张军.蒙元时期语言认同建构之经历与经验[J].新疆社会科学.2008.1.
    [352]张洋.清代新疆汉语的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4.
    [353]张洋.新疆汉语方言的中原文化之根[J].新疆大学学报.2006.6.
    [354]张付新.谢贵平.试论新疆的文化多样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3155]张利洁.高永久.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01.6.
    [356]张永江.论清代八旗蒙古子弟的普通学校教育[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3.
    [357]张积玉.抗战时期茅盾在新疆对西部文学事业的开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58]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359]赵江民.论新疆历史上民汉语言的接触[J].新疆社会科学.2008.2.
    [360]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J].西域研究,2002.2.
    [361]仲高.汉唐遗风与近代新疆屯垦艺术[J].新疆社会科学.2004.6.
    [362]仲高.20世纪前半叶新疆民间文化与城市文化[J].西域研究.2000.1.
    [363]周伟洲.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J].中国史研究.1995.2.
    [364]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现状[J].西北民族论丛.第三辑.2004.
    [365]周伟洲.试论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J].西北民族论丛[C].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66]周伟洲.晚清“新政”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近代经济的萌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367]周泓.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与地域性[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1.
    [368]周泓.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并行[J].西北民族研究.2001.2.
    [369]周轩,张岩.巴里坤移民屯戍与汉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1998.4.
    [370]周轩.巴楚移民屯戍的历史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1998.3.
    [371]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J].新疆大学学报.1997.4.
    [372]周轩.清末新疆的最后一批流人[J].西域研究.2002.4.
    [373]周轩.林则徐与南疆勘地[J].新疆社会科学.1986.4.
    [374]周中百.民国时期新疆棉花种植业[J].实事求是.1997.1.
    [375]周振鹤.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N].文汇报.2008.5.5.
    [376]朱迪光.封建国家祀典的形成及其对古代中国宗教活动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1990.1.
    [377]朱玉麒.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生活考述[J].西域研究.2006.1.
    [378]朱培民.抗日战争在新疆[J].西域研究.1995.2.
    [379]朱迪光.封建国家祀典的形成及其对古代中国宗教活动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1990.1.
    [380][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81][美]德·希·珀金斯,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936-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82][美]布鲁范德著,李扬译.美国民俗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383][日]大谷光瑞等著,章莹译.丝路探险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384][日]东亚同文会编,于维诚,潘喜明编译.新修中国通志·新疆卷(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385][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86][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87][美]兰登·华尔纳著,姜洪源译.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2001.
    [388][英]迈克尔·霍华德著.《当代文化人类学》[M].(Michael C.Howard.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Addison Wesley:Longman,Iongman,Inc.1996.)
    [389][俄]捷连季耶夫著,新疆大学外语系译.征服中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90][日]橘瑞超著,柳洪亮译.橘瑞超西行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391][苏]卡依达洛夫著.维吾尔语词汇学[M]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出版社.1963.
    [392][德]克林凯特著,赵崇民译.丝绸古道上的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393][俄]A-H·库罗帕特金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喀什噶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94][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95][美]亚伯拉罕·罗斯曼.《文化人类学导论:织锦的文化》[M].(Abraham Rosman.The Tapestry of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e Anthropology.New York:McGraw-Hill.2004.)
    [396][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97][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98][英]凯瑟琳·马嘎特尼,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399][芬兰]马达汉,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
    [400][芬兰]马达汉,王家骥译.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M].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402][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03][英]斯科拉因.《中国中亚》[M](Sir Clarmont Skrine, Chinese Central Asia: An Account of Travels in Northern Kashmir and Chinese Turkest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td, December 1986, Reprints.)
    [404][英]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社.1994.
    [405][英]斯坦因著,巫新华等译.斯坦因中国探险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406][英]斯文·赫定著,江红、李佩娟译.丝绸之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407][瑞典]斯文·赫定著,徐十周等译.亚洲腹地探险八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408][英]罗伯特·沙敖,王欣、韩香译.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09][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和译,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1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11][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2][德]特林克勒著,赵凤朝译.未完成的探险[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13][俄]乔汉·瓦里汗诺夫.乔汉·瓦里汗诺夫著作选集[M].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译.1975.
    [414][美]卫周安.《清代中期的流放:流配新疆,17581820》[M].(Joanna Waley-Cohen,Exile in Mid-Qing China:Banishment toXinjiang,1758——1820,New Haven:Yale Univ.Pr.,1991.)
    [415][俄]谢苗诺夫著.李步月译.天山游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416][瑞典]贡纳尔·雅林.《中亚地区的文化碰撞——新疆穆斯林笔下的汉族戏 剧》[M](Gunnar Jarring, Culture Clash in Central Asia:Islamic Views on Chinese Theatre:Eastern Turki Texts Edited with Translation, Notes and Vocabulary, 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 August 1991.)
    [417][瑞典]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等译.重返喀什噶尔[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418][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