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量词是现代汉语词类划分中确立较晚的一类词,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单独列为一个词类。量词确立的过程反映了中国语言学摆脱西方语法体系束缚的种种艰辛历程。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讲,量词是名词分类系统之一种,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量词只限于通常意义上的“个体量词”。它和度量词、容器量词、集合量词、临时量词之间存在着诸多显著的差异。鉴于这些差异和精力所限,本文将量词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框定为语言类型学范畴内的名量词,即俗称的“个体量词”,尽力排除度量词、容器量词、集合量词、临时量词及逻辑意义上的量词的干扰。
     纵观量词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有关量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量词的类型学研究逐渐成为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从类型学角度切入并结合汉语史的资料来对汉语量词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还很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夹生”现象:一方面国外量词的类型学研究对汉语史的资料利用不够;另一方面国内的汉语量词研究又多拘泥于汉语本体之内,缺乏类型学的视野。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借鉴类型学的视角把量词在汉语史上的历时变化描摹清楚并探讨其中发展的规律将是本文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我们将对下列问题努力做出一番探讨:量词与度量词等的显著区别是什么?以汉代为支点,在汉代前后,量词的发展过程显示了哪些类型学特征?这期间量词承担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上述演变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子系统(形状量词系统)在近代汉语中又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若从认知角度来说,量词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其次,与量词相关的演变过程,如词汇化过程和语法化过程的实现方式是怎样的?语法化过程中量词的某些特殊功能(如定指功能)又是如何获得的?
     为解决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本文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定进行量词研究的依据和历史支点。我们发现量词的使用是与人们的认知相关的,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名词的认知分类,即量词承担着对名词所代表的概念进行范畴化的任务。由于经过范畴化的事物本身被突显(salience)的特征可能相似,而语言编码方式又具有多样化的特质,因此量词的认知分类便具有了心理现实性。找到了进行研究的依据后,我们还需要找出一个支点,即对哪个时代的量词进行认知分类并加以研究。由于学术界对量词产生的时间存在广泛的争议,稳妥起见,我们拟取汉代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来进行分类研究。汉代上承夏、商、周这样一个量词的萌芽时代,下启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量词大发展的时代,可以为研究大多数量词的产生、发展提供一个极佳的平台。同时考虑到名词(少数为动词或形容词)语法化为量词的时间相当得漫长和复杂,有些特殊量词的描写并不拘泥于汉代;
     第二步,我们将结合汉语史特别是近代汉语着力探索某些特殊量词(形状量词)的历史发展变化。不仅注重单个量词的描写,还关注其家族(family)的兴衰成败及发展变化的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将关注汉语方言、民族语和其它语言中的量词,并将其与汉语史中的量词进行对比性分析。
     第三步,我们重点进入到量词演变的规律性探析中。我们将借助类型学的视角来总结量词演变的规律,再次探讨量词定指功能的来源并分析形状量词形成、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这是本文的重点,无疑也是难点所在。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根据类型学的标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总结量词研究现状的同时说明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用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重点探讨了汉代的量词系统,对汉代量词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并由此得出了汉代的的量词语义层级图。我们还对其句法功能、句法特征展开研究并总结出了汉代量词的主要功能,即摹状功能、个体化功能、范畴化功能和指称功能。
     第三章以汉代为支点来看量词发展的主要类型学特点,这一章牵涉到了汉代量词与先秦量词、魏晋南北朝量词的对比研究。在对比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形状量词在整个系统中变化最为明显。因此,我们下一步重点锁定了形状量词来进行研究。
     第四章是在第三章基础上的延伸。本章进一步总结形状量词在近代汉语(唐代—现代汉语)中的历时发展与变化。我们发现:
     一、形状量词的功能扩展过程具有渐变性,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绝大多数形状量词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所有的形状量词要经历所量对象的盈虚消长,时代不同,所量对象也会有所反映。
     二、形状量词所量的对象以从具体到抽象的扩散方式进行单向扩散,即:离散的、有形的空间实体>抽象实体;扩散方式包括辐射型扩散和单线型扩散。但无论怎样扩散和变化,形状量词都保持最核心的义素不变。
     三、形状量词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形状量词演变的连续性。
     第五章着力探讨形状量词形成、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我们认为形状量词的形成、扩展遵循“转喻生成—隐喻扩散”机制和“约定俗成”机制。
     第六章聚焦量词在方言或民族语中更深一步的语法化表现,并就其中某些特殊功能(定指功能)的来源进行了再探讨。
     纵观量词的上述表现和功能,我们发现语言是合乎逻辑的象似性与非象似性的综合体。量词特别是形状量词的发展史充分表明量词与其作为本义的名词性事物或动词性动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象似性,但是这种象似性往往伴随着量词语法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递减以至最终消失(因此有些用法需要借助规约化来进行规范),从而导致了量词的象似性与其语法化程度之间长期保持一种反比关系。
     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结语,总结了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并指明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Classifiers are word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late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hey were not established until 1950s. The established process reflects hardships it got rid of the western grammar system's constraints. Classifiers are one of noun classification systems. However, this only limited to sort classifier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sort classifiers and measure words, containers classifiers, set classifiers, temporary classifiers and quantifiers. So we decide to make a research on sort classifi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typology as these differences above and the limited tim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see that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both china and abroa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assifiers. But it isn't m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For one thing, the materials in classical Chinese aren't valued by the linguists abroad, for another thing, the study about classifiers in china is only limited to Chinese and is usually short of a new perspective. So we decide to combine the two: investigate the classifiers' process in classical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typology. And we will make a research on the law in this process. Specifically, we will t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what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ifiers and measure words, containers classifiers, set classifiers, temporary classifiers and quantifiers? what typology features do the classifiers reflect before and after Han dynasty? What function do they make? Which subsystem has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How did it change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What mechanisms do they have in these changes? And how does it achieve the process of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How does it realize some special function, such as definiteness function?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decide to make three-steps:
     Firstly, we should make sure the basis of our research and the historical time our research based on. We find that the use of classifiers has some relation with our cognition. The classifiers in Chinese reflect our cogni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noun. In other words, classifiers have the function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that the noun represents. As the things that are classified have the similar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nguage can have different codes for the same thing, we find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for the classifiers' classification. We also need choose a time to continue our research.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choose a dynasty from Chinese history. As we know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origin of classifiers in academic circles. So we choose a conservative time-Han dynasty which links Xia, Shang, Zhou dynasty and Wei Jin dynasty. It can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he research of most classifiers'origin and development. And we consider that the noun's (verb or adjectiv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lasts a long time, some special classifiers are not limited to Han dynasty.
     Secondly, we will discuss the change of shape classifiers in Chinese history, especially during Tang dynasty and modern Chinese. We will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every classifier but also concern its family's changes and the mechanism during this change. In this process, we will also concern Chinese dialects, minority's languages and other languages in the word. There will b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Thirdly, we'll have a research on the law during the classifiers'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we will make a summary about these laws and study the cognition in this development. They are the focus and difficulties in this paper.
     The frame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of our research. It defines the objects we will discuss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typology. It also makes a summary about research situation, explains the perspective and the main questions we want to answer.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classifiers' systems in Han dynasty. We h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bout the classifiers in Han dynasty. From this description, we get a semantic level figure. We also study the syntax and its functions in Han dynasty. The main functions include description function, individualization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reference function.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main typology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ers. We take Han dynasty as a medium. This chapter involves a comparison between Han dynasty and pre-Qin, Han dynasty and Wei J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In the comparison, we find that shape classifiers change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other classifiers. So we'll focus it in the next chapter.
     Chapter four is a continuation of chapter three. In this chapter, we mainly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in Tang and modern Chinese. It's found that:
     Firstly, the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shape classifiers have gradual changes. It will last a long time from birth to mature or death. Among this process, all the shape classifiers will go through a process in which the objects it modified or limited will have a change, different dynasty, different objects.
     Secondly, the objects the shape classifiers modified or limited follow a unidirection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when they spread, namely from discrete or concrete objects to abstract objects; the way that they follow includes two kinds: radiation spread and uniline spread. No matter how it spread, the core of sememe keep stable.
     Thirdly, the system of shape classifiers has a strong stability, which guarantees the continuity of the whole shape classifiers system.
     Chapter five will discus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the classifiers'birth and development, which, in our opinion, follow the "Metonymy-birth and Metaphor-development"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convention" mechanism.
     Chapte six will focus on a deeper grammatic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dialects and minority languages. And we will study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the classifiers. From the research above, we find that language is a complex of similarity and non-similarity. The history of classifiers,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shape classifiers' development shows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classifiers and things that it modified or limited. But these similarities will gradually weaken untill disappear (so we need make it standard by convention), which lead to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ifiers' similarities and their grammaticalization.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summary of this paper. We also point out the next work we need to do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2页。
    ②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1页。
    ③吕叔湘:《语法学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第6页。
    ④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1页。
    ⑤同上,第160页。
    ⑥同上,第162页。
    ① Haiman, John.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1983. Language 59. p782.
    ①转引自潘悟云、陶寰:《吴语的指代词》,载李如龙、张双庆:《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4辑):代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②转引自赵日新:《说“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第2期,第50页。
    ③转引自杨剑桥:《吴语“指示词+量词”的省略式再探》载上海市语文学会编:《语文论从》第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80页。
    ④转引自邓思颖:《汉语方言受事话题句类型的参数分析》,《语言科学》,2006年第6期,第8页。
    ①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②雅洪托夫:《七至十三世纪的汉语书面语和口语》,《语文研究》,1986年第4期,60-61页。
    ①[瑞典]B·马尔姆贝格:《方言学和语言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语言学译丛》(第一辑),1979年,第158页。
    ②[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47-48页。
    ①本组中关于汉代“人”能否作为量词的探讨已发表在《暨南学报》2011年第1期,89-96页。
    ①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①游顺钊:《从认知角度探讨上古汉语名量词的起源》,《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第362页。
    ①转引自时兵(2005),网络来源:http://www.colips.org/conference/iccc2005/papers/ICCC-05-253.pdf
    ②反响型量词在学界有不同的称呼,如:拷贝型量词、反身量词、回应量词等。它指的的是与被修饰或限制的名词(或动词)形式相同或部分相同的量词。
    ③转引自梁敏:《壮侗语族量词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第9页。
    ④同上。
    ⑤转引自李永遂:《哈尼语名、量、动词的同源现象研究》,《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第50页。
    ⑥转引自徐悉艰:《载瓦语的量词》,《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第59页。
    ⑦转引自戴庆厦、崔志超:《阿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⑧转引自盖兴之:《基诺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⑨转引自洪波:《汉语类别词起源初探》,载洪波主编《坚果集—汉台语锥指》,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①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年版,第328页。
    ②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页。
    ③袁晖:《量词札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第83页。
    ④李若晖:《殷代量词初探》,《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83—84页。
    ⑤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
    ①转引自Ramirez. H. Bahuana une nouvelle luangue de la famille Arawak, Amerindia:Paris.1992, p55.
    ②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152页。
    ③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页。
    ①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②同上,第859页。
    ③同上,第997页。
    ①转引自范崇高:《名量词“人”示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第281页;王绍新:《试论“人’的量词属性》,《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第40页。
    ②传教指“传达教令的使人”
    ①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6负。
    ②“(?)”表示“上下有缺失的字而不能定其字数者”。(《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①转自洪诚:《略论“个”的语源及其在唐以前的发展情况》,《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第41页。
    ①转引自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4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位于湖北省江陵县(今荆州区)城外西南,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发掘。发掘者推断墓葬的年代是西汉早期。(参彭浩:《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大批珍贵竹简》),《江汉考古》,1985年第2期,1-3页。)
    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① Y.Aikhenvald. classifiers:a typology of noun categorization devic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353.
    ①通用范围相对较广,除了人、动物、植物以外其它的事物包括抽象的概念均可以用它来计量。参喻翠容:《布衣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31页。
    ②喻翠容、罗美珍:《傣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③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④欧阳觉亚:《村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⑤贺嘉善:《仡佬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⑥梁敏:《毛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⑦王均、郑国乔:《仫佬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⑧孙宏开:《独龙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60-62页。
    ⑨梁敏:《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⑩表示人的量词有na(?)1或nan2;表示动物的量词都用tha(?)4;表示植物的量词都用ka1。(转引自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11瑶族布努语中lu(?)1和tu(?)4的使用范围很广,前者(lu(?)1)主要用于量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后者(tu(?)4)是动物类的计量单位(周祖瑶:《瑶族布努话的量词》,《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3期,第206页)。布努语中“人”一般不带量词。因此在布努语中专用量词、动物类量词和其它类量词三分。
    11毛宗武:《瑶族勉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216—217页。据毛宗武(2004)的研究,tau31一般作为有生命而又不呈圆形的物体的量词,一些无生命的物体也习惯用tau31作量词。这表明瑶族缅语的量词系统划分除了参照生命度外,形状特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12贺又宁:《汉、苗语言里几类词的语法特点比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65页。
    ①欧阳觉亚:《村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②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5页。
    ③汉代量词的功能一节深受洪波教授(2007)的启迪,谨表谢忱。
    ①董秀芳:《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语言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页。
    ①李计伟:《汉语名量词的形成机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8页。
    ②转引自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78页。
    ①朱希祖认为《墨子备城门》以下二十篇系汉人伪书。载罗根泽:《古史辨(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61-271页。
    ①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5页。
    ①“材”指木材,非指棺材。
    ②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①转引自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资料汇编》,青岛:青岛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
    ②转引自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9页。
    ①转自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8页。
    ②同上,第109页。
    ①转自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5页。
    ①普罗泰戈拉:著作残篇(D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38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徐正英、岁家湘译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①王士性,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进十,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所著《广志绎》一书,属笔记体裁。
    ②此例承蒙孙剑艺教授指出,谨表谢忱。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3页。
    ①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本节中绝大部分内容已发表在《民族语文》2011年第1期上,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③例如:田地是他逐亩置的,房屋是他逐问起的,树木足他逐根种的,若有豪家势宦要占他片瓦尺土,草一木,他就要与你拚命。(李渔《无声戏》第八回)
    ①转引自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资料汇编》,青岛:青岛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②转引自罗美珍:《谈谈我国民族语言的数量词》,《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第34页。
    ③薄文泽:《木佬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④杨通银:《莫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⑤转引自罗美珍:《谈谈我国民族语言的数量词》,《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第35页。
    ⑥ Aikhenvald, A. Y. Classifiers:A Typology of Noun Categorization Devi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81.
    ①同上,第98页。
    ②同上,第190页。
    ③薄文泽:《壮语量词的语法双重性》,《民族语文》,2003年第6期,11—12页。
    ①金鹏:《藏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
    ②李大勤:《格曼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③此观点受刘丹青(2002)的启发。
    ①哈尼语的资料转引自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6年,第86页。
    ②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6页。
    ①近代汉语中也有“个”用作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用法:
    (1)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寒山《诗三百三首》全唐诗卷八百零六)
    (2)后丹霞闻,乃曰:“若不是松山,几被个老翁作乱一上。”(《景德传灯录》卷八)
    (3)玄云:“久知和尚有此机要。”师云:“你既不会,后面个僧祗对看。”(《景德传灯录》卷八)②转引自赵日新:《说“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第2期,第42页。
    ①转引自陈兴伟:《义乌方言量词前指小词与数词的省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第206页。
    ②转引自赵日新:《说“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第2期,第42页。
    ③同上,47—48页。
    ④陈晓明:《广州话量词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转引自郭锐、李知恩:《从语义地图模型看量词功能的扩张》,北京市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第3页。
    ⑤石毓智:《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2002年第2期,第120页。
    ⑥勉语中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助词nin31(的)来表达:nin31 nin31 1w(?)i33 ljε42thε35 kw(?)n53他的 衣服 遭遢 了
    ⑦转引自毛宗武:《瑶族勉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⑧转引自张公瑾:《论汉语及壮侗语族诸语言中的单位词》,载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编:《中央民族学院学术论文(民族语文)选集3》,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
    ①转引自张景霓:《毛南语个体量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分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44页。
    ②转引自王辅世:《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③相当十英语中的定冠词“the”
    ④作者指出:“名+量结构表示前文已提到或谈话双方都知道的确指的事物。”据此,此处的“树”我们可以解释为:这/那棵树。括号里面的内容为笔者所加。
    ⑤转引自王峰:《白语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第41页。
    ⑥转引自傅成劫:《汉语和越南语名量词用法比较》,《民族语文》,1985年第5期,第42页。
    ⑦笔者调查。
    ⑧转引自施其生:《广州方言的“量+名”组合》,《方言》,1996年第2期,第113页。
    ⑨转引自潘悟云、陶寰:《吴语的指代词》,载李如龙、张双庆:《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4辑):代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⑩转引自陈凡凡,林伦伦:《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9卷,第73负。
    ①笔者调查。
    ②转引自陈晖:《涟源方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③转引自黎俊坚:《陆川客家话的量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24页。
    ④转引自赵日新:《说“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第2期,第50页。
    ①转引自陈兴伟:《义乌方言量词前指示词与数词的省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第206页。
    ②转引自石汝杰、刘丹青:《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第160页。
    ③转引自罗昕如: 《湘语的通用量词“只”》载汪国胜主编: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7页。
    ①转引自王健、顾劲松: 《涟水(南禄)话量词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第239页。
    ②加点的地方表示重音所在的位置。
    ③转引自Hadumod Bussmann.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①转引自江化云:《鄂东方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②南方汉语文献中倒是不乏其例,如1900年美华书馆出版的《官话指南》和徐家汇土山湾慈母堂译自《官话指南》的《土话指南》:官话中的“这”和“那”,上海话全都说成“箇”。如下(下卷133页):上海上话:侬担去拨拉珠市口头,筒爿万顺皮货店里,对伊拉话,箇张假票子,教伊拉立刻换一张。官话:你给珠市口儿那个万顺皮货铺里带了去,告诉他们,这是一张假票子,叫他们立刻给换上。
    ③转引自石毓智:《论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3期,第25页。
    ④转引自周小兵:《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方言》,1997年第1期,第47页。
    ⑤转引自陈兴伟:《义乌方言量词前指示词与数词的省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第206页。
    ①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1页。
    ②参看陈国强、蒋炳钊、吴绵吉等:《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③这实际上是一种由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复制(copy),我们曾对平话中量词定指现象的来源做个个案研究(步连增2008:41—47),结果表明平话中这一语法现象与第二语言获得机制(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相关,通过第一语言获得机制(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ation)得以定型。(两个机制参:Thomason Sarahp.2001:146—148;吴福祥2007:16—17)
    ④陈忠敏:《作为古百越语底层形式的先后塞音在今汉语南方方言里的表现和分布》,《民族语文》,1995年第3期,第8页。
    ①陈国强、蒋炳钊、吴绵吉等:《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1页。
    ②苏秉琦《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纪念良渚遗址发现六十周年》,《中国文物报》,1996年10月13日版。
    ③朱非素:《广东石峡文化出土的琮和钺.良诸文化研究》,载张玉梅、杨新改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1999年版,第281页。
    ④陈国强、蒋炳钊、吴绵吉等:《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8页。
    ⑤同上,第342页。
    ⑥陈国强、蒋炳钊、吴绵吉等:《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页。
    ①参看徐杰舜:《平话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102页。
    ②参看张均如:《广西平话中的壮语借词》,《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185—189页:张均如、梁敏:《广西平话续2》,《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111-120页:林亦:《关于平话等的壮语借词》,《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46-50页。
    ③参看李子荣、步连增、赵晶:《语言接触的社会前提和系统理据》,载林亦、余瑾主编:《第11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376-384页。
    ④参看谢建猷:《壮语陆西话和汉语平话、白话若干相似现象》,《民族语文》,1994年第5期,34-40页。
    ⑤徐杰舜:《平话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5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编: 《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2年。
    (春秋)左丘明撰:《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春秋)左丘明撰:《春秋左传集解》(全五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战国)墨 子撰:《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战国)秦越人撰:《难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
    (战国)商 鞅著:《商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战国)荀 况撰:《荀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战国)韩 非著:《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西汉)张苍等撰,(魏)刘 徽注:《九章算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
    (西汉)刘 安撰:《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西汉)桓 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西汉)刘 向辑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西汉)刘 向撰:《说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东汉)王充著:《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东汉)班 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东汉)赵 晔撰:《吴越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东汉)袁康、吴平撰:《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东汉)许 慎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东汉)刘 珍等撰,吴树平校注: 《东观汉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东汉)郑 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东汉)张仲景著,(宋)林忆校正、杨鹏举、侯仙明、杨延巍注释:《金匮要略》,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东汉)应 劭撰:《风俗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东汉)王 粲撰:《汉末英雄记》见于《王粲集》,俞绍初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东汉)于 吉、宫 崇等,王 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西晋)皇甫谧撰《高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西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西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
    (东晋)干宝撰:《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东晋)葛洪撰:《神仙传》,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东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东晋)葛洪撰:《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东晋)陆翙撰:《邺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东晋)陶 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晋)佚名:《东林莲社十八高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北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
    (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塄校笺:《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梁)沈约撰:《宋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南朝梁)陶弘景撰:《周氏冥通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南朝梁)钟 嵘撰:《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任 舫撰:《述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
    (天竺)僧加斯那撰,王月清、范赟注译:《百喻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北魏)崔 鸿撰:《十六国春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北齐)魏 收撰:《魏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本,1987年。
    (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南朝梁)释慧皎撰:《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北魏)杨街之撰,周振甫译注:《洛阳伽蓝记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唐)孔颖达等撰:《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张 鷟撰:《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杜 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唐)封 演撰:《封氏闻见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日)圆仁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赵磷著:《因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后蜀)何光远撰:《鉴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祖堂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明)施耐庵著:《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明)洪楩编:《清平山堂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明)许仲琳编:《封神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明)冯梦龙著,(清)王廷绍、华广生编述:《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冯梦龙:《山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凌濛初著:《二刻拍案惊奇》,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明)陆人龙著:《型世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明)西周生撰:《醒世姻缘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蒲松龄著:《聊斋俚曲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烟霞主人著:《幻中游》,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清)李绿园撰:《歧路灯》,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清)曹雪芹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
    (清)焦循注:《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阮元注疏:《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清)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清)文 康著:《儿女英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全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韩邦庆著:《海上花列传》,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清)刘鹗著:《老残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清)石玉昆著:《三侠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陈森著:《品花宝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醉月山人著:《狐狸缘全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鲁 迅著:《古小说钩沉》 《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杨树达撰:《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老 舍著:《四世同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陈尚君编:《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黄怀信撰:《逸周书校补注释》,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张璋,黄 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潘重规著:《敦煌变文集新书》(上、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孙望编:《全唐诗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祖生利、李崇兴点校:《大元圣政国朝元典章·刑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圭璋编:《全宋词》(全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张月中、王纲主编:《全元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Adams, K L. and N. F. Conkin.1973.Towards a theory of natural classification, paper from the annual regional meeting of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 9:1-10.
    A Y Aikhenvald.2006.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K.Brown(ed.).Elsevier:oxford: 463-470.
    Alexandra. Y. Aikhenvald.2000. Classifiers:A Typology of Noun categorization Devi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98-124.
    Allan Keith.1977.Classifiers. Language,53:285—311.
    Benjamin K.T'sou.1976.the structure of norminal classifier systems. Oceanic Linguistics Special publications, No13,Austroasiatics Studies Part Ⅱ:1215-1247.
    Berlin, B.& P. Kay.1969.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178.
    Bybee,J.LModer,C.L.1983.Morphological classes as natural categories.Language,59:251-270.
    Chang, Yung-li,C.-C.Jane Tang and Dah-an Ho.1998. A study fo noun-class marers in Kavalan.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28.3:275-298.
    Christopher Lyons.1999. Definiten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25-226.
    Cliff,Goddard.2005.The Language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An Introdu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306.
    Croft,William.1994.Semantic universals in classifier systems. Word 45:145-171. — 2003. Typology and Universals,2nd 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90.
    Frawley,William.1992.Linguistic Semantic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7-512.
    Gil, David.2008. Numeral Classifiers. In:Haspelmath, Martin & Dryer, Matthew S.& Gil, David & Comrie, Bernard (eds.)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Online. Munich: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 chapter 55.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als.info/feature/55 Accessed on 2010-06-11.
    Greenberg 1972 number classifiers and substantival number:problems in the genesis of a linguistic type working papers on language universals NO 9:227. 1975/1990 dynamic aspects of word order in the numeral classifier,In Keith Dennig,Suzanne Kemmer ed., On Language-Selected Writings of Joseph H. Greenberg,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27-240.
    Grinevald, Colette,2000.A morphosyntactic typology of classifiers,ln Gunter Senft (ed.) System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0-92.
    Hadumod Bussmann.2000.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Haiman, John.1983.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 Language Vol 59,No.4:781-819.
    Halliday, M.A.K.1973.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In Richard W.Bailey and Jay L.Robinson ed.,Varieties of Present-day English, London:MaCmillan Press:14-23,
    Himmelmann,Nikolaus P.1996.Demonstratives in narrative discourse:a taxonomy of Universal Uses,In Barbara A.Fox (eds),Study in Anaphora.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5-254.
    James Tai and Lianqing Wang.1990.A semantic study of the classifier Tiao,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35-56.
    Jiirgen Broschart.2000.isolation of units and unification of isolates:the gestalt-functions of classifiers. In Gunter Senft(eds).2003.system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39-269.
    Labov, W. 1973.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In C.J. Baily & R.Shuy(eds). New Ways of Analysing Variation in English.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67-89.
    Langacker, Ronald W.1987. Nouns and verbs.Language Vol 63,No.1:53-94.
    Putnam.H.1975.The meaning of meaning.In K.Gunderson(eds).language,mind and knowledg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31-193.
    Ramirez, H., Bahuana.1992.une nouvelle luangue de la famille Arawak, Paris:Amerindia:7-322.
    Rosch,E.1973.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erceptual and semantic Categories. In Moore, T. (eds).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11-130.
    Thomason.Sarah.2001.Language contact: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324.
    Vanlaya Vimuktalaba.1969.The change in the meaning of Thai words and idioms and in word order during the Ratanakosin period. Master of arts thesis, department of the Thai language.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25-75.
    Walter, Bisang.1999. classifier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counting and beyond. In J. Gvozdanovic, jadranka(eds). Numeral types and changes worldwide. Berlin:mouton de Gruyter:113-185.
    Walter, Bisang.2002.classif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a universal pers pective in Sprach typologie and univeralien for schung 55(3):289-308
    Wang Lianqing.1994.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fiers in Chinese, Ph.D.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185.
    Wang, willianm S-Y.1969.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 language,49:9-25.
    白冰2001 《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7期,106—109页。
    贝罗贝 1998 《上古、中古汉语量词的历史发展》,《语言学论丛》第21辑,99-121页。
    步连增2008 《壮汉接触视野下的平、壮量词变异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49页。2011 《南方民族语的名词分类词和数词分类词》,《民族语文》第1期,48-54页。2011 《汉语名量词起源再探》,《暨南学报》第1期,89-96页。2011 《南方汉语中量词定指现象来源初探——以桂南平话为例》,《语言研究》第3期,99-106页。
    薄文泽2003 《壮语量词的语法双重性》,《民族语文》第6期,11—12页。
    曹广顺1995 《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39-150页。
    曾仲珊 1981 《<睡虎地秦墓汉简>中的数词和量词》,《求索》第2期,89—95页。
    陈晖 1999 《涟源方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74页。
    陈平 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81-92页。1994 《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第3期,161-168页。
    陈宝勤1994 《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古汉语研究》第3期,31页。1999《“是”类修饰式双音合成词产生探源》,《沈阳大学学报》第3期,84页。
    陈昌来2002 《介词与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47页。
    陈凡凡、林伦伦2003 《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9卷,73页。
    陈国强、蒋炳钊、吴绵吉等 1988 《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58-362页。
    陈练军2003 《居延汉简量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51页。
    陈梦家1956 《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94页。
    陈小明2000 《广州话量词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80页。
    陈兴伟 1992 《义乌方言量词前指示词与数词的省略》,《中国语文》第3期,206页。
    陈玉洁 2007 《量名结构与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第6期,516-530页。
    陈云香2009 《“个”的历时演变描写》,《赤峰学院学报》第11期,105-107页。
    陈泽平、秋谷裕幸2008 《福州话的通用量词“复”与“個”》,《方言》第4期,312-317页。
    陈中凡 1955 《试论水浒传的著者及其创作时代》,《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24-34页。
    陈忠敏 1995 《作为古百越语底层形式的先后塞音在今汉语南方方言里的表现和分布》,《民族语文》第3期,1-11页。1989 《汉语、侗台语和东南语在语言先喉塞对比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113-119页。
    储泽祥2001 《“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第5期,411-417页。
    崔健2010 《量词的功能差异和词类地位》,《汉语学习》第6期,69-81页。
    大河内康宪 1988 《量词的个体化功能》,《汉语学习》第6期,8-13页。
    戴庆厦 1992 《藏缅语个休量词研究》,载国际彝缅语学术会议论文编辑委员会编《彝缅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355-373页。2005 《浪速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61-68页。
    戴庆厦、崔志超1985 《阿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38-44页。
    戴庆厦、蒋 颖2005 《论藏缅语的反响型名量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124-129页。2006 《萌芽期词量词的类型学特征》,载戴庆厦编《汉藏语族语言研究(四)》,18-31页。
    邓帮云 2005 《元代量词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35页。
    邓思颖2006 《汉语方言受事话题句类型的参数分析》,《语言科学》第6期,8页。
    刁宴斌2007 《(三朝北盟会编>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3-26页。
    丁凌云 1999 《儿童语言中的量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108-113页。
    丁声树 1979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5页。
    董秀芳 2003 《北京话名词短语前阳平“一”的语法化倾向》,载吴福祥等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66-180页。—— 2010 《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语言研究》第1期,11-20页。
    杜高印 1988 《永康话常用量词》,载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吴语研究室编《吴语论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04-311页。
    范崇高2003 《名量词“人”示例》,《中国语文》第3期,281页。
    方 梅2002 《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4期,343-356页。
    方富熹 1985 《4—6岁儿童掌握汉语量词水平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第4期,384-392页。
    冯春田 1991 《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23-129页。2002 《<醒世姻缘传>与现代山东方言的“可不”类句式》,《古汉语研究》第2期,34-37页。2002 《数量结构合音词“俩”、“仨”的几个问题——兼评赵元任先生的“失音”说》,《语言研究》,第2期,38-44页。2003 《<聊斋俚曲>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87-97页。
    冯胜利2005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12页。
    伏学凤200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量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4-138页。
    傅成劼 1985 《汉语和越南语名量词用法比较》,《民族语文》第5期,40-47页。
    盖兴之 1986 《基诺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42-45页。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1994 《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北京:中华书局,1-568。
    高名凯1986 《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60-162页。
    高育花2007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82-97页。
    顾阳 1994 《论元结构理论介绍》,《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1期,1-11页。2008 《时态、时制理论与汉语时间参照研究载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载沈 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03页。
    郭 锐、李知恩 2010 《从语义地图模型看量词功能的扩张》,北京市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北京语言大学,1-27页。
    郭绍虞 1979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75-372页。
    郭锡良 2005 《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载郭锡良主编 《汉语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44-166页。
    过国娇2005 《(红楼梦(前80回)>量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6页。
    何 杰2000 《量词迁嫁的修辞审美意识》,载《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11-118页。
    何耿镛 1993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22页。
    贺燕2006 《现代维吾尔语量词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6页。
    贺芳芳 2005 《<齐民要术>量词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1页。
    贺文平2006 《湘乡(壶天)话中“只+名”结构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39页。
    洪波 1999 《汉语类别词起源初探》,载洪波主编 《坚果集—汉台语锥指》,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22-133页。2007 《汉藏语类别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术前沿论坛讲座http://e-learning.blcu.edu.cn/kejian/hyzx/070606/
    洪诚 1963 《略论量词“个”的语源及其在唐以前的发展情况》,《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期,40-45页。
    洪艺芳 2000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358页。
    黄怀信 1992 《<逸周书>源流考辨》,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165页。
    胡继明 2004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量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2期,424-428页。
    黄伯荣 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32-137页。
    黄伯荣、廖序东 1988 《现代汉语》,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344-346页。
    黄佩文 2002 《切忌量词“位”的滥用》,《汉语学习》第2期,50页。
    黄盛璋 1961 《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第8期,21-28页。1985 《关于马蹄金、麟趾金的定名、时代与源流》,《中国钱币》第1期,1117页。
    黄雅微2006 《以中文为母语的学龄前儿童类别量词与计量量词习得之实证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0页。
    黄映琼2006 《梅县方言语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23页。
    黄载君 1964 《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语文》第6期,432-441页。
    惠红军2006 《<水浒传>量词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8页。
    江蓝生2000 《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99-308页。2008 《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343页。
    姜国平 2005 《湘语通用量词“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8页。
    蒋颖2006 《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8-166页。2008 《普米语个体量词及其类型学分析》,《民族语文》第5期,35-43页。
    蒋冀骋、吴福祥 1997 《近代汉语纲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70-272页。
    蒋绍愚2005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页。
    蒋绍愚、曹广顺2005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518页。
    焦方方2008 《清末狭义公案小说量词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67页。
    金福芬、陈国华2002 《汉语量词的语法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1期,8-14页。
    金桂桃2006 《唐至清的量词“件”》,《长江学术》第1期,158-162页。
    蓝文思2009 《<张协状元>量词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64页。
    黎锦熙 1992 《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81页。
    黎锦熙、刘世儒 1978 《汉语语法教材》,北京:北京出版社,41-65页。
    黎俊坚 2002 《陆川客家话的量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122-124页。
    李建平2010 《先秦两汉量词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338页。
    李明 2007 《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兼与汉语对比》,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3-107页。
    李讷、石毓智 1998 《汉语句子中心动词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的语法化》,《语 言研究》第1期,40-54页。
    李计伟2010 《论量词“根”的形成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语文研究》第3期,34-38页。
    李均明、何双全1990 《散见简牍合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133页。
    李如龙2005 《关于东南方言的“底层”研究》,《民族语文》第5期,1-15页。
    李若晖2000 《殷代量词初探》,《古汉语研究》第2期,79-84页。
    李文军2008 《祁东方言语音语法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0-44页。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陈定方 1995 《广州方言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290页。
    李永明 1986 《衡阳方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440-444页。1991 《长沙方言》,长沙:湖南出版社,1-600页。
    李永遂1990 《哈尼语名、量、动词的同源现象研究》,《民族语文》第3期,40-51页。
    李宇明 2000 《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27-34页。
    李子荣、步连增、赵 晶2008 《语言接触的社会前提和系统理据》,载林 亦、余瑾《第11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376-384页。
    李宗哲 2004 《<史记>量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20页。
    梁敏 1983 《壮侗语族量词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语文》第3期,8-16页。
    梁 敏、张均如 1996 《侗台语族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76-892页。
    廖名春 1990 《吐鲁番出土文书新兴量词考》,《敦煌研究》第2期,90-91页。
    林 星 2006 《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25页。
    林亦2003 《关于平话等的壮语借词》,《民族语文》第2期,46-50页。
    林寒生2002 《闽东方言词汇语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09页。
    林惠祥 1936 《中国民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11-147页。
    林宛荣 2005 《殷周金文数量词研究》,东吴大学硕士论文,40-204页。
    刘丹青 2001 《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亚太语文教育学报》(Aisia Pacific Journal of Language in Education),第2期。1-30页。2002 《所谓“量词”的类型学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讲座。http://tieba.baidu.com/f?kz=98201622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4-60页。
    刘汉银2006 《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14页。
    刘世儒 1959 《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中国语文》第11期,528-535页。1961 《魏晋南北朝个体量词研究》,《中国语文》第10期,26-40页。1965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4-86页。
    刘顺、刘雪芹 2010 《汉语名词和量词组合的认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2期,182-188页。
    刘文正2006 《<朱子语类>量词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95页。
    刘晓然2006 《汉语量词短语的词汇化》,《语言研究》第1期,103-106页。
    刘亚丹 2006《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语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18页。
    柳士镇 1992 《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7-220页。
    陆俭明 1988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1-53页。2007 《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的一点想法》,《语言科学》第6期,33-35页。
    罗杰瑞1995 《汉语概说》,北京:语文出版社,101-106页。
    罗听如2004 《湘语的通用量词“只”》,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
    骆晓平 1990 《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三题》,《古汉语研究》第4期,1-7页。
    吕叔湘1942 《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29-132页。
    ——1953 《语法学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6页。
    —— 1961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10-22页。
    —— 1984 《“个”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载《吕叔湘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45-175页。
    吕叔湘著、江蓝生补 1985 《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300页。
    马 芳2003 《<三国志)量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20页。
    马 真 1981 《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76-84页。
    马贝加2002 《近代汉语介词》,北京:中华书局,1-350页。
    马建忠 2004 《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22页。
    马庆株 1990 《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特征》,《中国语文》第3期,161-173页。
    马学良 2003 《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45页。
    孟繁杰、李 焱2010 《从历时角度看量词“幅”属性的演变》,《汉字文化》第2期,35-37页。
    牛巧红2007 《量词“口”、“头”、“只”的系源研究及认知分析》,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38页。
    欧阳觉亚 1998 《村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14-116页。
    潘悟云、陶 寰 1999 《吴语的指代词》,载李如龙、张双庆 《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4辑):代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33页。
    彭文芳 2001 《元代量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53页。
    彭新鼎、刘大滋、胡绍林 1986 《3-6岁幼儿掌握量词的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35-141页。
    钱曾怡2001 《山东方言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430页。
    钱奠香1999 《屯昌方言语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7-33页。2002 《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47-58页。
    钱乃荣 1997 《上海话语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87-99页。
    钱清2007 《从认知和语义学角度剖析汉语名词性类别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语言学研究第5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2-152页。
    乔 会2006 《<儒林外史>量词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86页。
    乔全生2000 《晋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36页。
    桥本万太郎 1985 《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71页。
    山娅兰2005 《沾益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28页。
    邵敬敏 1993 《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第3期,181-188页。
    申艳霞2006 《昔阳方言语法的几个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18页。
    沈培1992 《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220页。
    沈家煊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367-380页。
    施其生 1996 《广州方言的“量+名”组合》,《方言》第2期,113页。1996 《方言论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280页。
    石汝杰、刘丹青 1985 《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语言研究》第1期,160-166 页。
    石毓智 2001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34-41页。2002a 《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第2期,117-126页。2002b 《论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第3期,25-37页。2003 《汉语的“数”范畴和“有定”范畴之关系》,《语言研究》第2期,40-50页。2005 《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360页。
    宋丽萍2005 《量词的类型学考察》,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35页。
    苏秉琦 1996 《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纪念良渚遗址发现六十周年》,《中国文物报》10月13日。
    孙 欣2004 《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5页。
    孙宏开 1988 《藏缅语量词用法比较一兼论量词发展的阶段层次》,《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343-354页。
    孙锡信 1992 《汉语历史语法要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76-294页。1999 《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195页。
    太田辰夫 1987 《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46-156页。
    覃东生2007 《宾阳话语法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41页。
    汪国胜 1994 《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13-123页。
    汪化云2004 《鄂东方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13-123页。
    王 峰2002 《白语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民族语文》第4期,39-45页。
    王 浩2007 《王村方言语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34页。
    王 健2005 《苏皖区域方言语法共同特征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178页。
    王 健、顾劲松2006 《涟水(南禄)话量词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第3期,237-241页。
    王 力 1943 《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18页。1958 《汉语史稿》,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32-242页。1989 《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3页。
    王 明 1982 《论太平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17-26页。
    王宁 1997 《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345页。
    王初明 1994 《可学得性与认知:论元结构的习得评介》,《国外语言学》第2期,16-22页。
    王冬梅 1997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扬州大学学报》第6期,56-60页。
    王辅世 1985 《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54-57页。
    王魁伟 2003 《伪书文献语料价值述略》,载《汉语史学报》第三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74-177页。
    王绍新 1989 《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98-119页。1992 《唐代诗文小说名量词的运用》,程湘清主编 《隋唐五代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327-386页。2005 《试论“人”的量词属性》,《中国语文》第1期,40页。
    王彤伟 2005 《量词“头”源流浅探》,《语言科学》第3期,73-83页。
    王远明 2006 《(五灯会元>量词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70页。
    韦 达2002 《壮话与白话、客家话、闽话的共同特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69-72页。
    韦景云、覃晓航2006 《壮语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265页。
    韦庆稳 1982 《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64-580页。
    魏德胜2000 《<敦煌汉简>中的量词》,《古汉语研究》第2期,74-78页。
    无名氏 1908 《土话指南》,上海:上海土山湾慈母堂,133页。
    吴福祥 1996 《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491页。2004a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84-101页。2004b 《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48-52页。2006 《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5期,387-401页。2007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第2期,3-23页。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 2006 《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5期,387-400页。
    吴建锋2009 《从认知功能视角看量词的词类地位》//上海市语文学会编 《语文丛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63-69页。
    吴晓露 1984 《从<论语><孟子>看战国时期的双音词》,《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27-32 页。
    吴永焕2005 《北京话“一个”弱化的原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63-67页。
    夏宇2008 《<华阳国志>量词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29页。
    向熹 1993 《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7-383页。
    项梦冰1997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74-100页。
    谢·叶·雅洪托夫 1986 《七至十三世纪的汉语书面语和口语》,《语文研究》第4期,56-62页。
    谢建猷1994 《壮语陆西话和汉语平话、白话若干相似现象》,《民族语文》第5期,34-40页。
    邢福义 1993 《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36-56页。
    邢向东2002 《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邢向东、张永胜 1997 《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304页。
    徐慧2001 《益阳方言语法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00-122页。
    徐杰舜 1999 《平话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一》,《广西大学学报》第5期.102-108页。2002 《平话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5月院庆专辑,4-7页。
    徐晶晶 2008 《<三言>量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80页。
    徐烈炯、邵敬敏 1998 《上海方言语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00页。
    徐悉艰1987 《景颇语的量词》,《民族语文》第5期,27-35页。1990 《景颇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85—90页。1993 《载瓦语的量词》,《民族语文》第4期,58-62页。1994 《彝缅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研究》第1期,185-190页。
    徐中舒1995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40页、859页、997页。
    宣德五、金祥元、赵习 1985 《朝鲜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24页。
    严玺2006《<皇明诏令白话敕令>词汇语法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36页。
    杨国林2009 《黔东苗语量词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年学士学位论文,1-25页。
    杨 林2006 《思茅市城、乡方言研究-以太平街和土桥为例》,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9-60页。
    杨伯峻2007 《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310页。
    杨伯峻、何乐士 1992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4-212页。
    杨焕典 1983 《纳西语中的数量词》,《民族语文》第4期,61-67页。
    杨建国 1993 《近代汉语引论》,合肥:黄山书社,151-162页。
    杨剑桥 1990 《吴语“指示词+量词”的省略式再探》//上海市语文学会编 《语文论丛》第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78-182页。
    杨荣祥2005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472页。
    杨晓敏 1988 《<左传>中的量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83-95页。1990 《先秦量词及其形成与演变》,《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89-209页。
    杨亦鸣、沈兴安、方还海、翁旭初2003 《汉语量词及其分类的神经机制与相关理论问题探讨》,《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572-574页。
    姚双云、樊中元2002 《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107-112页。
    姚孝遂、肖 丁 1985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北京:中华书局,85页。
    姚振武2004 《西北地区汉代简牍中的名量词》,第七届全国古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 《(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读后》,《中国语文》第3期,247-253页。
    叶桂郴2004 《量词“头”的历时考察及其他称量动物的量词》,《古汉语研究》第4期,68-73页。2005 《<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22页。2008 《明代汉语量词研究》,长沙:岳麓出版社,1-300页。
    叶松华2006 《<祖唐集>量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游黎2002 《唐五代量词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8页。
    游汝杰 1982 《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民族语文》第2期,33-48页。
    游顺钊 1988 《从认知角度探讨上古汉语名量词的起源》,《中国语文》第5期,361-365页。
    于涛 2004 《<老乞大>和<朴通事>的名量词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于东梅2006 《<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8页。
    俞光中、植田均 1999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37-246页。
    袁宾2001 《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1-24页。
    袁晖 1979 《量词札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83-91页。
    袁毓林2002 《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10-22页。
    张赪2007 《类型学背景下对汉语分类量词特点和汉语分类量词研究的思考》,网络来源:http://e-learning.blcu.edu.cn/kejian/hyzx/070509
    张赪 2009a 《类型学背景下的汉泰语量词语义系统对比和汉语量词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四期,508518页。2009b 《论汉语数量短语与中心名词语序的演变》,《中国语言学》第2辑,178-185页。
    张公瑾 1978 《论汉语及壮侗语族诸语言中的单位词》,《民族语文》第4期,14-30页。
    张惠英2002 《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38页。
    张景霓 2006 《毛南语个体量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分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41-145页。
    张均如 1987 《广西平话中的壮语借词》,《语言研究》第1期,185-189页。
    张均如、梁敏1996 《广西平话续2》,《广西民族研究》第4期,111-120页。
    张俊之 2004 《秦汉简帛方剂文献数量词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92页。
    张雷红 2007 《<长阿含经>数量结构考察》,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72页。
    张美兰2001 《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360页。
    张万起 1998 《量词“枚”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中国语文》第3期,208-217页。
    张先坦2002 《<东京梦华录>的数量词》,《贵州文史论丛》第2期,68-71页。
    张显成2006 《马王堆医书中的新兴量词》,《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2期,51-61页。
    张兴良 2008 《湖南宁乡方言个体量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50页。
    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2001 《成都方言语法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78-213页。
    张谊生 2003 《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第3期,193-205页。
    张永祥、曹翠云 1996 《黔东苗语的量名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66—71页。
    张元生 1979 《武鸣壮语的名量词》,《民族语文》第3期,191—198页。
    赵日新1999 《说“个”》,《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卷,36-52页。
    赵中方 1991 《唐五代个体量词研究》,《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65-69页。
    志村良志 1995 《中国中世纪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34-40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1980 《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345页。
    周纯梅2006《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期,43-45页。
    周法高 1959 《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328页。
    周建民 1989 《<金瓶梅>的量词系统》,《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42-56页。
    周小兵 1997 《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方言》第1期,45-47页。
    周一民2002 《现代北京话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31页。
    朱德熙 2005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48页。
    朱非素 1999 《广东石峡文化出土的琮和钺.良褚文化研究》//张玉梅、杨新改 《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2 1327&secid=214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