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比较优势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战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基本观点与研究价值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基于中高级文化劳动力要素的核心比较优势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开掘和利用这一优势是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战略。在比较优势学说“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劳动要素的层析细分找到最核心的优质劳动要素——中高级文化人才,探讨中国文化产业核心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实现机制和作用模式。
     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一核心比较优势,是中国文化产业构建理论基础和制定国际竞争战略的需要,将决定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崛起的前途和命运。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化产业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和实际应用问题。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中创新出核心比较优势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合理内核”,但李嘉图在劳动要素同质化的假定条件下推导的比较优势是粗放型的。若对劳动要素结构进行细分,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素质。区分低级劳动与高级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造就了两种不同来源、不同特性的比较优势。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并不是基于大量廉价的普通劳动力(尽管这也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比较优势),而是基于中高级形态的劳动力,后者不仅绝对量大,而且价廉质优。有别于植根普通劳动要素之上的第一种比较优势,可以将基于中高级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称为“第二种比较优势”,即“核心比较优势”。随着优势权重的消长和主次地位的转化,中高级劳动要素由隐性变量上升为显性变量,新的比较优势跃居主导地位,成为核心比较优势。区分两种不同的比较优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促使人们自觉主动地去辨识、发现、挖掘和培育核心比较优势,并促使老优势向新优势转化和升级。
     文化劳动者以脑力劳动或智力劳动为主,文化要素通过这种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形式,密集地凝结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中,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包括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文化劳动要素的特性、文化劳动的特殊形态以及文化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与结果,有助于人们明瞭基于文化劳动要素(尤其是高级文化劳动要素)的核心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若干假定条件蕴含着比较优势的因子,每破除一个假定便能发见和演绎出一种新的比较优势。我们打破了李嘉图关于一国内部劳动力同质化的假定,对劳动要素细分出其优质、精华部分,据此构建更具时代特征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
     哈佛教授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论”及其“钻石”模型并不能挑战“比较优势论”的主导地位,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比较利益陷阱论”、“逆比较优势论”和“赶超战略”试图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否定“比较优势论”,也未能脱离李嘉图的理论框架。
     二、评析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多元化理论再论核心比较优势论的决定因素
     通过对比较优势学说发展史的回顾,剖析了西方学者在改变李嘉图模型有关假定条件的情况下所提出的要素禀赋、科技进步、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比较优势成因的多元化并不能否定劳动要素在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反而凸显出优质劳动要素在核心比较优势形成中的主导性作用。
     优质高级劳动要素是一切新形态比较优势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研发要素的载体,技术要素的人格化,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实现者,最终体现为劳动力本身素质的高级化及其产出的优质化。中国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优质文化劳动要素为主体和核心来打造自己的核心比较优势,切换精神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的中高级文化人才具有质素优秀、绝对人数多和相对价格低廉的基本特征,他们的脑力和智力劳动会更加密集地注入和凝结到文化产品或服务中去,自由的精神生产必将结出文化和经济的硕果。文化劳动力要素的优质性和高级程度决定着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根本性质。
     本文批判了当前文化产业理论界常见的各种“见物不见人”的拜物教观点,如“自然禀赋崇拜”、“资本崇拜”、“科技崇拜”,独缺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文化、智力和道德因素。我们赋予自己的学术使命就是要正本溯源,重新回归人本,讲求“人本崇拜”。
     三、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与核心比较优势
     基于对比较优势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与精神生产理论精髓的再认识,本文对文化产业研究的缘起、发展及演变进行梳理和归纳,重点考察了国内外对文化产业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和界定,归纳分析了世界特别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规律,发现如果仅从文化商品和文化产业的外部特征去界定文化产业,因研究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必然是概念纷呈,莫衷一是。
     本文从劳动价值本体论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形成的内在特征进行分析,论证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劳动的本质内涵,透过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理论的迷雾,本文揭示出文化劳动要素是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根本决定因素,中国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核心要素在于高级文化劳动要素。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与奋发图强的根本战略选择
     本文对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劳动要素,人才是决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中高级人才决定着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成败。
     通过考察中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现状,本文对中国高级文化劳动要素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要依据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对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提前布局,培养人才。为此,本文分别探讨了国际化人才生成机制、复合型人才生成机制、快速培养和聚集尖端人才机制。
     结束语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抽象分析法。通过对劳动要素的细分,抽象出了中高级劳动要素这一独立的、显性的、内生的经济变量,据此建立了有别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理论的创新本应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由于缺乏精准的、连续性的统计数据,本文的缺憾在于定量分析之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特点:
     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以劳动要素的异质化取代其同质化的假定,通过对劳动要素的层析和细分,创建了以中高级劳动要素为基础的第二种比较优势理论,即“核心比较优势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基于中高级文化劳动要素所产生的核心比较优势,为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比较优势的粗放式分析上升到精细化分析,重新回归人本,回归一元化和本体论的劳动价值论,为构建“核心比较优势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本文提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继续展开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如深化范畴研究,强化定量研究,细化实证研究。目前从这三个方面继续研究受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制约。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的推动下,文化产业核心比较优势的理论探索将更加深入。
Basic viewpoints and research value of this dissertation
     Basic point-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sed on advanced cultural labor factors, is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How to develop and use this advantage is a key to the basic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n basis of the'reasonable kernel'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his study focuses on finding out the core of the quality labor ele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cultural labor factors——senior personnel, and also on investigat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Examining and grasping this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re primarily for serving the need for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to buil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ormulate its competition strategy which will decide somehow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China as a great cultural country in the world.
     1."Reasonable kernel" of the Ricardian theory and 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The Ricardian theory is built on a base of labor value theory, and this is the "reasonable kernel"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Recardo's comparative advantage, deducted under assumption of labor element homogenization, is extensive. If labor element structure is to be subdivided, we can find that different labor has different qualities. Distinguishing of lower and senior labor, simple and intricate, creates two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ctu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 is now no longer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cheap ordinary labor (although this is still a very stro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based on the senior form of labor which is not only of absolute large amount but also comparatively cheap and of high quality. Unlike the first kind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rooted in ordinary labor elemen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sed of advanced labor can be called "second kind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namely in this article "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advantage weight, and the convers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sition, senior labor elements rise from latent variable to dominant variable. A new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 dominant position and becomes 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stinguishing the two kinds comparative advantage has primary theory and realistic meanings, encouraging people consciously to identify, to discover, to excavate and to cultivate the co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make the old advantage transform, upgrade to a new advantage.
     Cultural workers are mainly mental workers of intellectual labors. Cultural elements in this special creative labor form, intensively condensed to tangible or intangible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 value formatio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cluding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labor elements, the special form of cultural labor and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creation of cultural labor value helping people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sed on cultural labor elements, especially advanced cultural labor factors.
     Some assumed conditions of Ricardia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ntains factor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each putative, we can actually find and deduce a new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placing Ricardo's internal labor homogeneity assumption within one country, we subdivide the quality and essence of labor elements and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th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ti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diamond model'that raised by Harvard professor Michael Potter does not challeng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p","Invers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atching up strategy" brought forward by some domestic scholars in China were used to negat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from the angle of dynamic development, yet they do not go beyond Ricardo's theoretical framework.
     2. Determinant factors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alyses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posed by western scholars at changing the assumptions of Ricardo's mode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actor endowments, technology advances, products differentiation, scale economy, etc. The diversity of causes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oes not negate the basic position of labor ele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yet highlights the leading role of quality labor ele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cor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High quality labor element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all new form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t is the carrier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er of humanization of technical elements, products differentiation and scale economy. Finally it embodies the advanced change of labor's quality and output quality.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must persist in high quality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labor as the main part and core and build its own co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well as change the motive power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hina's senior cultural talents posses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quality, absolute numbers and relatively low price. Their mental and intellectual work will inject and condense intensively into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free spiritual production will lead to great cultural and economic achievements. The quality and advanced level of cultural labor element determines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criticizes all kinds of fetishism ideas among the current 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circle and even among the whole society, such as "natural talent worship","capital worship","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ship", those are short of nothing but human factor, especially human's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moral factors. Our academic mission is to trace the origin, return to humanism and stress on "the worship".
     3.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labor elements:the essence 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re-explora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Karl Marx's essence of labor value theory and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sort and summariz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meanwhile considers and discusses mainly the representative definition on cultural industry concepts both home and abroad. If we define the cultural industry only from the external features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industry, then opinions must be widely divided because of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inn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labor value ontology, it raises the concept of "culture-concentrated industry" which reflects accurately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that cultural labor value determines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is concept conforms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all the mist of various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competition theory,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cultural labor element is the fundamental determinant for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advanced cultural labor elements.
     4. Based on sor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world's and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also studies comparatively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alizes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labor element. Human is the key elem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t was based on the ranking of the key element of competency in talent need;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 for industry that requires high knowledge and competency. It is required to plan the talent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arket demanding of the human resources. Thus, this article is study the ar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compound talents. The study was also focused on the import of expatriate talents to China and accelerates the talent in high demand. The research also studies the different level of talent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developing system of entry level talent.
     Abstract analysis study is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 of talent,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intermediate and/or high-end talent is one of the economic variables which are independent, visible and endogenous. The deficiency of this study is lack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accurate consecu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analysis of element for different level of talents created the second comparable theory based on the intermediate and high-end talents. The theory is used to analysis the talent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rategic decision on for Chinese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competition. It also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n the analysis of returned to the centralization of global system and technolog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r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hat this article us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researched. Quantitative data and sample analysis are highly recommended. At the present time, there is limitation in the area mentioned abo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deeper analysi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can be completed for the co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引文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5页。
    ①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58页。
    ②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上海人民2009年4月,第13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③ 曲晓燕:《文化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文化报,2007年6月1日;张斌:《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行性研究》,载胡惠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④ 向勇主编:《北大讲坛——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前言,金城出版社,2011年8月。
    ①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谢宗林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②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
    ③ [美]保罗·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萧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①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
    ① 司马迁《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华书局,2011年1月。
    ① 赫克歇尔在1919年发表的《国际贸易对收分配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素禀存在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俄林于1933年出版其代表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地解释了赫克歇尔学说,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即H-O模型)扩展了比较优势模型,这一理论认为,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
    ②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调研会等:《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 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11/。
    ① 《文化部就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答问》,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9-10/2526238.shtml。
    ① 游霭琼:《珠三角经济发展形势和预测》,载景体华、陈孟平主编: 《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珠三角遍地廉价劳力力阶段结束》,《南方日报》,2012月4日。
    ①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8页。
    ①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其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①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08页。
    ①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8月;《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②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67页。
    ①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②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邱如美、李明轩译,《序》,中信出版社,2007年10月;向勇、刘静主编:《文化产业应用理论》,金城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7页。
    ①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② 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③ 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9-19期。
    ①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①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重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
    ② 张幼文:《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及其国际分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8期。
    ③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326页。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薛敬孝:《世界经济思想文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①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华夏出版社,2009年。
    ②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海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② 参考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第一章、第二章相关内容,《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21-77页。
    ① 李家龙:《差异产品贸易理论初探》,《国际贸易问题》,1989年第12期: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第60页。
    (?)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张逸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顾江:《规模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①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李景平《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内部肌理分析》,载《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第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第26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①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33页。
    (?) 黄春平:《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015;《文化部就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答问》,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9-10/2526238.shtml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8页。
    (?)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55页。
    ①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97页。
    ② 修斌:《关于日本的文化内容产业》,《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416页。
    转引白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55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1108/t20110823_129907.html
    ① 《文化部就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答问》,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9-10/2526238.shtml。
    ② 人民网,2012年10月11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1011/c1003-19234842.html; http://www.kva.se/en/Prizes/。
    ① 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7页。
    ② 郁达夫:《怀鲁迅》,《郁达夫散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9页。
    ③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真译,三联书店,1964年。
    ①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真译,三联书店,1964年。
    ① 本部分参考了单世联著《现代性与文化工业》一书的有关内容,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② 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② Scott Lash and Celia Lury,(2007)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UK, Polity Press,1-4。
    ② 焦斌龙:《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 蔡上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 [德]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
    ③ J.Bernstein, (ed) (2006) Introduction,Theodor 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24-26。
    ① 例如J.M.Bernstein编辑的《阿多诺文化工业论》(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一书,1991年初版之后,仅在2001年至2006年间即由纽约Routledge出版公司再版和印刷近十余次。
    ②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学派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是什么决定着大众文化?它来自民众自身,表达民众情感和经验的文化,还是统治者及上层精英强加给大众的文化?或者是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如何看待商业化和产业化给大众文化带来的影响?文化以商品形式出现,是否意味着利润和市场法则优先于艺术和知识内涵?3、大众文化扮演着何种意识形态角色?它是强化了社会统治,还是表达了社会秩序的反叛?70年代是伯明翰学派的鼎盛时期。
    ③ Stuard Hall,(ed) (1980)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① John Fiske,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Boston, Unwin Hyman.
    ② [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③ Daniel Bell, (1999). The Coming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① David Throsbv. Economic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② 芮佳莉娜·罗玛:《以盎格鲁-撒克逊方式解读文化产业》,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① 张晓明、胡惠林、张建刚:《迎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 刘玉珠、柳±法《文化市场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⑧ 周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
    ①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① 周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
    ② 加拿大文化遗产部官方网站,www.canadianheritage.gc.cao
    ① 修斌:《关于日本的文化内容产业》,载胡惠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416页。
    ② 张京成主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373-378页。
    ① 金元浦:《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代文化产业论丛》代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 焦斌龙:《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 蔡尚伟、温洪泉著:《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0页。
    ①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② 蔡尚伟、温洪泉著:《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0页。
    ③ 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1999-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页。
    ① 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1999-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页。
    ①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61-69页。
    ①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31页。
    ② 焦斌龙:《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的儿个问题》,载胡惠林、何元龙执行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83-289页。
    ③ 万里:《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10月第1卷,第17-24页;转引自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57页。
    ④ 龚鹏程:《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念与策略》,载胡惠林、何元龙执行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18-133页。
    ①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52-61页。
    ② 单世联著:《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单世联:《文化产业与中国现代性》,载单世联、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85-115页。
    ③ 荣跃明:《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生产》,载单世联、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69-84页。
    ① 王蒙:《文化市场一议》,《群言》,1994年第4期。
    ① 程恩富主编:《文化经济学通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8-329页。
    ② 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1999-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页。
    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文化部网站,2012年2月22日
    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文化部网站,2012年2月22日。
    ② 中投顾问公司:《2012-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http://www.ocn.com.cn/
    ③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文化部网站,2012年2月22日。
    ④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第003页。
    ①北京新元文智咨询服务公司http://biz.winshang.com/。
    ① 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 人民网:《万达集团成功完成对美国AMC的并购》,2012年09月06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906/c1004-18937005.htm
    ① 勾伊娜:《各大卫视争相购买国外节目版权》,《新京报》,2012年06月21日。
    ①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学术动态》,2010年第29期。
    ② 新浪财经2005年12月27日http://sina.com.cn/
    ① 胡惠林:《关于作为科学的文化产业学建构的思考》,《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61页。
    ① 万里:《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10月第1卷,第17-24页;转引自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57页。
    ②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64页。
    ③ 单世联:《文化产业与中国现代性》,载单世联、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89页。
    ① 张国庆:《媒体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序言。
    ②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63页。
    ①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68页。
    (?) 张国庆:《媒体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前言。
    (?) 新浪网,新浪科技,2012年11月10日,http://tech.sina.com.cn/t/2012-11-10/16067787165.shtml。
    (?) 《环球时报》,2012年11月19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11/3287626.html。
    ① 胡惠林:《关于作为科学的文化产业学建构的思考》,《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74页。
    ② 焦斌龙:《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84页。
    ③ 胡惠林:《关于作为科学的文化产业学建构的思考》,《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75页。
    ④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6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2-443页。
    ① 参考和吸收了荣跃明著《论文化生产的价值形态及其特征》部分内容,《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126-13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③ 荣跃明《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生产》,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70页。
    ④ 荣跃明《论文化生产的价值形态及其特征》,《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126页。
    ① 荣跃明《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生产》,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51页。
    ① 荣跃明《论文化生产的价值形态及其特征》,《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126-1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5页。
    ② 李毅:《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法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第Z4期。
    ①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35页。
    ②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39页。
    ③ “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揭示出“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创始人为沃勒斯坦,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三个主题: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引自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696751.htm
    ④ 杨伯淑:《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页;转引自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39页。
    ① 罗能生: 《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文化互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页。
    ② “文明冲突”理论是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延顿(Samuel Huntington)提出,核心观点是:1、未来世界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2、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证;3、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引自: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2603829.htm。
    ③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283页。
    ①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284页。
    ②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56页。
    ①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56页。
    ②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56页。
    ①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 单世联:《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胡惠林、单世联主编:《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330-338页。本部分参考了该文的相关观点,恕不一一注释。
    ① 部分数据来源于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在2007年中国国际文化产业论坛上讲话的新闻报道,深圳新闻网www.sznews.com/news/,2007年5月18日。
    ② 联合国贸发会议《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报告》,2008年;白远、王冠群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57页。
    ③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① 单世联:《文化产业与中国现代性》,胡惠林、单世联主编:《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105页。
    ① 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① 王菲菲、赵书华:《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国际经贸》,2012年第7期。
    ① 黄春平: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015
    ①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
    ①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 [美]查理德·凯夫斯,孙菲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① 新华网2012年10月0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0/07/c_123790934.htm
    ① 范周: 《学科与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学报》,2010年2月。
    ① 范周:《学科与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学报》,2010年2月。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
    4.[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
    5.[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
    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7.[法]P·布尔迪厄:《一种新资本》,宫留记译,《世界哲学》,2008年第l期
    8.[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9.[美]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张峥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美]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孙耀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美]杰伊.B.巴尼:《战略管理: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朱立、张颖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2.[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年
    1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
    1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
    15.[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范作申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
    16.安宇、田广增等:《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17.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19.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胡惠林、单世联《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21.冯子标:《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年
    22.耿伟:《内生比较优势演进的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23.顾江:《文化产业品牌塑造与提升战略》(《文化产业研究》第5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24.顾江:《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的新描述》(《文化产业研究》第3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郭民生:《通向未来的制胜之路:知识产权经济及其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26.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2005年
    27.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8.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29.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30.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1.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2.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年
    34.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5.李沛新:《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36.李晓钟:《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37.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8.刘重力:《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9.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发方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0.马中东:《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年
    41.欧培彬:《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论新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42.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4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45.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卷-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06年
    46.盛世豪:《知识产权与竞争优势: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7.王世军:《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8.王永章:《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出版社,2004年
    49.王育济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7年卷》(上、中、下),文化艺术出版,2009年
    50.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国中部崛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51.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07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52.吴建伟:《国际间产业竞争与市场容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3.谢名家、刘景泉:《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54.熊澄宇等:《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5.杨小凯、张定胜等:《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6.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57.张大松:《区域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8.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9.张晓明等:《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60.赵玉林:《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科学出版社,2011年
    6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62.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63.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4.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西方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5.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6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
    67.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68.白远、王冠群《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对外经济贸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69.向勇《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金城出版社,2011年8月
    70.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
    71.向勇、刘静《文化产业应用理论》,金城出版社,2011年11月
    72.韩俊伟、胡晓明《国际文化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73.胡晓明、殷亚丽《文化产业案例》,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7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
    7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
    77.张国庆《媒体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78.吴永勋《英汉国际贸易与金融词典》,对外贸易出版社,1982年3月
    1.崔浩《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2期
    2.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3.胡慧林《关于作为科学的文化产业学建构的思考》,《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5.胡惠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6.龚鹏程《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念与策略》,载《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李春华《“文化生产力”: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的当代范畴》,《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4期
    8.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动力》,《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9.李京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走势及政策选择》,《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0期。
    10.李宁《自由市场还是文化例外》,《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6年第5期
    11.李小牧、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国际贸易》,2007年第2期
    12.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身能力的关系》,《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13.廖国民《入世后中国的贸易战略:比较优势还是选择性赶超》,《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14.林建红、徐元康《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适应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0期
    15.林毅夫、李永军《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16.罗兵、温思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7.欧阳有旺、舒明等《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构建》,《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1期
    18.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l0期
    19.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21.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2.隋新、张永庆《创意产业研究理论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23.王亚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趋势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4.苑浩《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5.张保权《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6.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原因分析》,《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